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
关于低渗透油藏注二氧化碳驱油的研究与应用
![关于低渗透油藏注二氧化碳驱油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0e1201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c.png)
关于低渗透油藏注二氧化碳驱油的研究与应用摘要:含油饱和度高的低渗透油藏,注水受效差或注不进水,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内原油采出程度,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价值,采用向低渗透油藏注入液态二氧化碳驱的措施,使原油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透性变好,提高了低渗透油藏中原油的采收率,有利于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生产目标。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油田采收率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开发程度的逐步深化和新发现低渗透油藏储量的大幅度增加,研究和应用低渗透油藏,提高油田采收率,已成为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注二氧化碳驱油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1国内外现状我国油田大多是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注水开发生产过程中,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油田内部的剩余油可采储量下降,并且分布不均匀。
反映在生产油井上,油井含水快速上升、产量快速下降,随着油田综合含水率上升,注入水驱油效率降低。
这既造成了注水量大幅上升,同时高含水原油在集、输处理过程中,加重了原油加热处理、脱水处理工作的负担,降低了注水开发效率,增加了油气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那些分布在油田内部的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差或注不进水,并且这些低渗透油藏含油饱和度高,它们有的是单独的油层,有的分散在油田内的某些区块内。
由于油田开发到中、后期,油田内部的集输管网流程已十分健全,只有采取技术手段提高低渗透油藏内原油的采出程度,才能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工作。
2现有技术分析针对注入水受效差的低渗透油藏,目前采取在油田内部打加密油水井,进行加密注水、加密采油开采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
这种方式受到的制约是:加密油水井数量较少时,经常会发生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快速水淹,而那些低渗致密油层的低渗透带,注水压力增高,甚至注不进水,储量动用程度依然很低。
加密油水井数量上升造成钻井成本增加,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降低。
3技术方案3.1基本结构注二氧化碳装置包括二氧化碳废气汇集管网、二氧化碳液化装置、液态二氧化碳储备罐、液态二氧化碳储运车、液态二氧化碳井场罐,液态二氧化碳注入泵,液态二氧化碳注入管网,液态二氧化碳注入井。
关于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及应用
![关于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b286d0a650e52ea55189878.png)
关于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及应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油田领域发展也得到了推动。
在低渗透油田开采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难点及其他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了我国近年来低渗透油田开采情况来探讨如何帮助提高油田采收率问题。
文中介绍了在低渗透油田开采已有经验的前提下,指出了可操作性、用于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措施。
【关键词】采收率低渗透油田技术研究国内低渗透油田石油储量相关比较大,而以中渗透层和高渗透层油田开采不断转变为中高含水期开采作业,因此更加凸显出了低渗透油藏具有的重要性[1]。
因此,提高对低渗透油田开采的认识及了解,对于国内石油工业的不但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开采低渗透油田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及其主要矛盾在开采低渗透油田中,裂缝问题是一个技术难点,体现在裂缝处出现严重水淹以及水窜情况,并且离裂缝位置较远的生产井,其实际注水作业较差。
其中问题较突出的是采油工艺很难与实际情况相互对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油田还是使用杆式抽油泵,这种工艺比较落后,因此容易出现抽油效率低,泵效差、地层供液不佳等问题。
因此,开采低渗透油田时容易发生低产油井现象。
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体现在平面与层内以及层与层间等方面,如果是考虑开采技术放慢,矛盾表现为吸水能力降低、产油量及采收率比较低下,并且生产能力较低等。
2 探究低渗透油田开采相关技术及其现状分析2.1 开发油田之前进行技术评价分析开始开采低渗透油田之前都需要实行油藏评价,通俗来讲就是在油田预探环节帮助计算油田储量,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及工艺将其化成能有效开发并使用这些储量的一个工作过程。
我国对于低渗透油田进行油藏评价方式有区域储层以及单井、开发等方式,选择对应的评价方法及标准来开展评价工作。
区域储层评价:帮助探寻储油多的区域,从而实现探井少但是储量高、效益高的石油开采目标,帮助提高石油企业经济效益。
单井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是从沉积相分析、含油性评价、成岩作用以及储集空间评价等来开展研究工作。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潜力和发展方向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潜力和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ab56b32184254b35effd344c.png)
一、低渗透油田基本特征
2、流体性质
长庆低渗透油田由于储层的特殊性,一般原油性质较好。具有低比重、 低粘度、低含硫、较高含蜡和较高凝固点的特点
• 地面原油相对密度~ • 原油地下粘度~,原油地面粘度~ • 含蜡~20.5%,含硫~0.23% • 凝固点~23℃,初馏点40~68℃ • 饱和压力~,气油比为~107m3/t
①、试验区块概况 试验区块南一区直3油藏,含油面积2,地质储量265×104t,油层物性好且均
匀,平均有效孔隙度18.7%,空气渗透率448×10-3um2,地层原油粘度·s,1997年 投入开发,由于采油强度大,注水开发仅5年油藏采出程度就高达25.0%,含水 77.0%,开发矛盾突出。
2002 年 5 月 开 始 对 直 3 油 藏 5 口 注 水 井 进 行 稠 化 水 试 注 , 半 年 共 注 稠 化 水 21190m3,平均单井注4238m3,平均段塞半径为,注入稠化水粘度10~28 mPa·s。2002年11月到2004年1月为正式注入阶段,选定3口井连续注入,阶 段累计注稠化水66266m3,平均单井累计16566m3,注入稠化水浓度800~ 1250mg/L。
含水率(%)
于其它井网,而井排与裂缝夹角 20
45°开发指标优于夹角0°,而且合
0
理井距为500m左右,排距130-
0
5
10
15
20
采出程度(%)
180m。
二、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1、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技术途径
(1)井网优化 菱形反九点是长庆油田在特低渗油
藏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注水井网。靖安、 安塞等油田使用菱形反九点井网开采的 油井比邻区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同期的见 效程度高出10.4%,单井产量高出,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达70%以上,井网 优化效果较好。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1cbe3cee06eff9aef807e0.png)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摘要】石油开采时石油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面临石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我国,低渗透油藏地质情况复杂,其开采技术也相差甚大。
本文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论述了有效开发低渗透油田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和分析了井网优化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周期注水井网调整1 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及开采规律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如下:(1)油藏类型较单一。
我国低渗透油田主要是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一般为弹性驱动油藏,弹性能量的大小依各油藏的地质特征和饱和程度的高低有所不同。
(2)储层物性差。
低渗透油田储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低渗透油田的实际,形成低渗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一般说来,储层渗透率低,其孔隙度也低,所以这类油田也叫低孔低渗油田。
(3)孔喉细小、溶蚀孔发育。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以粒间孔为主,原生粒间孔(<25%)和次生粒间溶蚀孔(40%~70%)都有发育,但溶蚀孔要较发育,另外还有微孔隙(<35%)、晶间孔和裂隙孔。
由于低渗透储层一般孔喉半径很小,在一定驱动力作用下,相对大的孔道进油了,而毛管压力阻力大的小孔道,油进不去,所以造成了低渗透储层含油饱和度比较低。
(4)构造运动拉张、挤压形成油田的裂缝。
我国西部沉积盆地多为挤压型盆地,裂缝多伴随逆冲断层发育,裂缝发育很明显,发育规模大,延伸长度和密度大。
裂缝的空隙度很低,但渗透率比基质岩高得多,对流体流动影响很大,对石油储量影响较小。
2 低渗透油田开采特征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严重、天然能量弱.在开采过程中表现出与一般中高渗透油田不同的开采特征。
(1)自然产能低,只有通过优化压裂改造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技术经济评价。
(2)天然能量不足,地层压力和油井产量下降快,一次采收率低;(3)低含水期含水上升慢。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cdf4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c.png)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通常小于0.1 mD)的油田,储量大,但开发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油田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往往效果不佳,研究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水平、丰富石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渗透油田的特点1.储层渗透率低,水驱能力差2.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3.目前技术手段难以实现有效开发二、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现状1.常规采油技术:包括常规油井开发、水驱开采、压裂等2.非常规采油技术:CO2驱替、聚合物驱替等3.先进采油技术:水平井、多级压裂、水力压裂等三、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方向1. 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储层改造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化学驱油、物理方法改造储层,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和油水驱能力。
目前,聚合物驱替技术、CO2驱替技术等储层改造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聚合物驱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成本高、渗透率难以提高等问题,储层改造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井网优化配置技术是指通过对油田井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特点,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井网布置密度、井网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3. 先进开采技术研究先进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水平井开采技术、多级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但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和人力,如何降低开采成本、提高技术效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1. 技术难题: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例如储层改造技术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的井网结构优化方面的难题等。
2. 资金投入: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市场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这也是制约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N2提高采收率
![注N2提高采收率](https://img.taocdn.com/s3/m/f6045114866fb84ae45c8d70.png)
(二)开发特征
1.低产井多。在开发过程中,油井自然产能低。渗透率低,导压系数小,压力传递慢,油井供液不足,投产后产量递减很快,出现很多低产井。
2.采收率低。油层受岩性控制,水动力联系差,边水,底水驱动很低,自然能量补给不足,多数油藏主要靠弹性驱动和溶解气驱方式采油。一次采收率很低,一般只能达到8%~12%,注水后,一般低渗透油田二次采收率提高到25%~30%,特低渗透油田则为20%~25%。
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
摘要:开采低渗透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低渗透储层特征、分析了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并指出了我国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的不足之处。
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储量很大,随着以中、高渗透层为主的老油田逐渐进入中高含水期开采,低渗透油藏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提高对低渗透储层的认识,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裂缝问题。即沿裂缝方向水窜、水淹严重,距裂缝较远的两侧生产井注水效果很差。
精品新编油田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
![精品新编油田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ef6f962f78a6529647d5373.png)
双岩心夹持器3.8cm200cm
2.5cm200cm
价、流度控制研究等。
油气相态分析仪和有机质沉 淀测试系统
温度:180C 压力:100MPa
气驱相态特征测试、气驱机理研究、有机质 沉淀析出研究等。
气相色谱仪 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
油、气组分分析 温度:180C;压力:70MPa 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水、油气界面张力测试。
实现了CO2驱油藏适应性的多因素定量评价。
(二)明晰CO2与原油混相机理及与储层相互作用机理
建成功能齐全的CO2驱实验室,总资产2000多万元。
设备名称
模拟条件
主要功能
长细管混相仪
温度:180C;压力:70MPa
混相压力和混相组成研究
长岩心物理模拟流程
温度:180C;压力:70MPa 驱油效果评价、注气参数优化、注入能力评
油气相态分析仪和有 机质沉淀测试系统
长细管混相仪
长岩心物理模拟流程
(二)明晰CO2与原油混相机理及与储层相互作用机理
气驱非均质长岩心物理模拟流程:技术指标及功能达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指标
• 温度:180C; • 压力:70MPa; • 双岩心夹持器: 3.8(2.5)200cm; • 模拟地层倾角:0°~90°
CO2+H2O H2CO3+CaCO3 H2CO3+MgCO3
H2CO3 Ca(HCO3)2 Mg(HCO3)2
(溶解灰质,孔隙度变大,渗透率变大)
储层颗粒的脱落运移,堵塞地层, 降低储层渗透率。
CO2在地层水中溶解度(m3/m3) 30
平均碳酸盐含量(%)
16
(脱落颗粒堵塞孔喉,渗透率变小)
(二)明晰CO2与原油混相机理及与储层相互作用机理 3、CO2与储层的作用机理
低渗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低渗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6d8ccd58f5f61fb7366694.png)
糖粒状白云岩 2987 118.3 21.0 0.03 结晶白云岩 2743 96.1 17.0 0.01
1、国外CO2驱应用及研究概况 美国EOR增产原油的成本对比
热采 方法
增产成本 (美元/bbl)
化学驱
注蒸汽 火烧油层 注CO2
3-6 5-10 2-8
聚合物
5-10
表面活性剂
8-12
微生物 1-8
54.4 9.4 0.003 42.4 33.3 12.8 0.014 40.2 40.0 20.3 0.033 5.5 73.9 10.7 0.016 56.4 14.9 7.0 41.5 22.9 6.7 4.9 8.4
1234 32.2 10.0 0.011 1128 32.2 11.0 0.014 2804 112.8 15.0 0.009 1519 40.6 12.0 0.008 914 40.0 19.5 0.029
长25年以上。
英国CO2驱的研究与应用
北海油田挪威大陆架油藏CO2混相驱可行性研究结果
(据Lindeberg,组分油藏模拟软件和三维油藏模型,1993)
62.5%
试验条件:
注CO2 注水
43.2%
采液速度3.1%/年, 注入速度8230m3/d,
采收率
25年后相当于注入了
0.75HCPV, 注气采收率比注水高
<12 >0.25
≤10
<5 >0.25
<10
≤12
<2
<15
>30 ≥7200 ≥5500 ≥2500
>30
≥27
油藏深度,ft
>3000
>230 0 <250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必要性分析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必要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02f35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3.png)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必要性分析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成为了国内外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热点之一。
但是,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储层岩石紧密,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传统开发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其开发需求。
因此,注气开发被广泛认为是深层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1.提高油藏采收率深层特低渗透油藏近年来的勘探和开发工作表明,传统地面开采方法已经难以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
在如此低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下,传统开采方法往往会导致大量的油气流失,导致采收率低。
而注气开发可以通过注入气体来增加井底压力,提高油藏的有效渗透率、改善油藏流体性质,从而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
2.提高开发效率对于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投入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提高开发效率尤为重要。
注气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驱油的作用,防止水和杂质进入油藏,减少采油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3.减少环境污染由于深层特低渗透油藏勘探和开发需要开挖地下资源,注入大量的水和化学品,因此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注气开发方式可以通过减少水的使用量和碳排放量,降低污染物含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损害,对于环保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开发方式,可以在有效提高采收率的同时,提高开发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虽然这种开发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题和经济成本问题,但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这些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注气开发将会越来越成为深层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低渗油田开发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低渗油田开发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e96b932ee06eff9aef80750.png)
油藏工程新进展论文班级:油工08-4学号:************姓名:***低渗油田开发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低渗透油田在我国油田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新发现的低渗透油田占发现的油气田的一半以上,并且其产能建设规模占到总量的70%以上,已经成为油气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虽然低渗透油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的划分标准和界限因国家、时期、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的不同也不j司,但它都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油田。
南于其自身的特殊因素,给开发带来很大的麻烦,注定钻井作业时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事故也随之产生。
如何安全、经济、高效地开发低渗透油田已被引起了高度重视。
(一)低渗油田开发概念严格来讲,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是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之为致密储层。
而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
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油气田。
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白垩等,但主要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
世界上对低渗透油藏并无统一的标准和界限,不同的国家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石油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来制定其标准和界限,变化范围较大。
而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随着认识程度的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标准和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在我国石油行业中,一般将低渗透砂岩储层分为低渗透(渗透率50~10mD)、特低渗透(渗透率10~1mD )、超低渗透(渗透率1~0. 1mD)储层。
我国陆相储层的物性普遍较差,相当一批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在10mD以下。
(二)低渗油田开发现状1、低渗透油田前期评价油藏评价,就是通过在对油田的预探中算出储量,用必要的工艺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经济有效开发动用储量的过程。
低渗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低渗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122fd40b307e87101f6960d.pn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低渗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年级专业层次:10级中原石油工程(采油)专升本学生姓名:梁彬学号: 10602107090 指导教师:战永平职称:讲师导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11 年 4 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摘要油田开发是石油行业的重大课题。
随着对石油能源需求的增加,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低渗透油藏地质情况复杂,其有效开发技术也存在差异。
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法进行分析,本文论述了有效开发低渗透油田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和分析了井网优化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经济合理的井网密度和科学合理的井网布置是开发好低渗透油田,包括裂缝发育的油田的重要保障。
由于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矛盾。
其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低渗透油田“注不进、采不出”。
通过实施低渗透油田空气驱油技术,可以解觉低渗透油田的难注入问题,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井网调整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低渗透油藏特点及开发现状 (1)2.1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1)2.2 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状况 (1)2.2.1国外主要低渗透油田分布 (1)2.2.2 国内主要低渗透油田分布 (2)2.2.3 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及开采规律 (2)2.3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7)2.3.1 地应力场及裂缝分布规律 (7)2.3.2 优化低渗透油田开发方式 (11)2.3.3 低渗油田压裂技术 (14)第3章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 (16)3.1 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 (16)3.2 井网的布置与调整 (16)第4章结论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第1章前言低渗透油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和界限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不同而各异,变化范围也较大。
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2dd890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4.png)
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储层质量也越来越差,这就需要通过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方式提高采收率。
注气技术是一
种常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通过向油层注入气体,可以提高储层中原
油的采收率。
然而,对于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气技术的应用存在很大
的挑战。
低渗透储层平均孔隙度较低,对气体的运移极为困难,而非均
质储层的孔隙、喉道尺寸不均匀,导致气体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均匀,难
以形成连续的气体相。
因此,如何有效应对低渗透非均质储层的采收难题,成为了当前石油开发领域中的难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不同注气压力、注气量和气体类型对采收率的影响。
2. 探究注气后原油流动特性的变化、流体作用力的增强情况以及油
水分布的变化规律。
3. 分析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气后,吸附和解吸过程对采收率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 实验设备:本实验采用的主要设备包括注气系统和核磁共振成像
仪等。
2. 样品制备:从实际石油开采过程中采集的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样品
进行样品处理。
3. 实验方案:通过改变注入气体的类型、压力和时间等参数,观测样品中油水分布的变化,分析不同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
本实验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规律,为石油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实验可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前景研究
![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前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7fe92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3.png)
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前景研究摘要:采油作用是国内绝大数低渗透油藏的主要采油机理。
渗吸采油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储层特征、采油制度、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指出了渗吸采油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低渗透油藏;现在随着我国大多数油田开发阶段到达了中后期,提高低渗透油藏原油采收率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常规油藏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可采储量逐年急剧下降,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已成为石油工程师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这些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常规的开发方法如注水开发等效率普遍较低。
此外,注水开发往往会出现水淹、地层能量递减速率快、注水井周围水资源聚集、滞留层的原油无法流动等问题。
近年来,渗吸采油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采油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主要包括:降低界面张力、改善岩心表面润湿性、加强裂缝和基质之间的油水交换能力等。
尽管目前现场采油数据很少,但通过实验室实验或模拟进行的采油研究很多。
本文系统综述了渗吸采油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简述了采油作用机理,分析了储层特征、采油制度、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对采油作用的影响,报道了研究渗吸采油的实验方法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改善渗吸采油效果的建议。
1基本概念采油是指润湿相通过毛细管力或重力取代非润湿相的侵入过程。
油藏采油是指当油藏处于水湿时,其基质体系在毛管压力驱动下从裂缝系统中吸入水或压裂液,然后将基质体系中的油驱入裂缝系统。
根据采油方向的不同,可将油藏采油分为同向采油和逆向采油。
同向采油受重力控制,其水的吸入方向与油的排出方向相同;逆向采油是指水的吸入方向与油的排出方向相反,主要受毛管压力的控制。
根据基质与裂缝间的作用形式和规律的不同,可将油藏采油分为静态采油和动态采油。
2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的现状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对现代化的采油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和使用,这些企业觉得其现阶段用到的采油技术已经实现其日常生产需求。
低渗透油藏注采系统优化提高采收率研究
![低渗透油藏注采系统优化提高采收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a1092faaea998fcc220e8f.png)
渗 透油 田中油藏 层的平 均渗透率 在 1 0 . 1 × 1 0 m2 g ] I 5 0 × 1 0 i n 0 范围 d , 油井的综合含 水量约为5 7 . 2 4 %, 油 田资源的采 出程 度为2 2 . 3 %; 而在 之 间, 其油藏 层的特征相对 比较接近 正常油藏层特 征, 但是油藏 层中的 该 油田的注水井开 采中, 单井 日 注水井 的采油能力为2 3 . 7 M / d , 累计 的 油 气资源产量较 低 , 而 特低渗 透油 田中油藏 层的平均渗透率 在 1 . 1 × 1 0 — 注 水效率为0 . 3 %, 油 井注 水量 的1 6 4 . 9 2 3 × 1 0 m , 单油井 井网密度值为 3 m2 到1 0 . 0 × 1 0 m2 范 围之 间, 油藏 层中油气资 源 的储存特征与正常油藏 层之间的特征 差别比较明显, 需 在相应 有效措 施的保 障下, 才能投 入开采生 产, 最 后, 超 低渗 透油 田中油藏 层的平均 渗透率 在0 . 1 × 1 0 一 m 到1 . 0 × 1 0 m 范 围之 间, 它 的油藏 层非 常致 密, 束缚水饱 和度比较 高, 基本上不能 进行油气资源 的开采 生产。 此 外, 在 进行低渗 透油 田油藏 层的开采 I
2 . 某油 田低 渗 透油 藏 概况 与特 征 简述 2 . 1 某油 田低渗透油藏 的基 本概况 某 油田的低渗透油藏位于该油 田南部位 置, 并且分布在该地 区的凹
陷中央 隆起带与断裂 带交汇处, 该油藏 油层主要有 沙三 上以及沙二 上 、
沙二— 沙 一段等不 同油层体系, 本 文主要以该低 渗透油藏 层的沙三 上 油层体系为重点, 结合该 油藏 层的资源储存 特征以 及注 采工艺 效果 , 对 于油藏 层采收率 的优化提高措施 进行分析。 该油 田油藏 层中的沙三 上油 层岩土 主要是 以砂泥岩互 层为主 , 地层厚度约 为2 0 0 米, 是一种 常规 的
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7ab5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6.png)
参考内容
低渗透油藏是一种常见的石油资源,其具有储层渗透率低、自然产能低、开采 难度大的特点。为了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得到了广泛。 本次演示将介绍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进展及未来展望。
一、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 率技术进展
1、技术原理和基本概念
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CO2注入油藏,通过物理溶解和化学反 应,降低原油黏度,增加原油流动性,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此外,CO2还可 以扩大油藏的泄油面积,提高油藏的驱替效率。
(1)加强基础研究。深入研究CO2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规律,为优化注入方 案提供理论支持。
(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研发更加高效、智能的注入设备,提高CO2的利用率 和油藏的采收率。
(3)推动绿色发展。通过提高CO2的封存率和利用效率,降低CO2驱提高采收 率技术的环境影响。
(4)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 推动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
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多个低渗透油藏得到应用。在国内,大庆 油田、胜利油田等均开展了CO2驱提高采收率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 时,在加拿大、美国、挪威等国家,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成为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 率技术展望
1、技术难点和挑战
尽管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技术 难点和挑战,如CO2的来源和运输、注入设备的能效、注入对储层的伤害等。 此外,由于低渗透油藏的地质条件复杂,注入方案的优化和调整也面临着困难。
2、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应用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分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分](https://img.taocdn.com/s3/m/a9765d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8.png)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分析摘要:随着油田勘探难度的加大和世界原油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发展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成为保证油田高产稳产和稳定原油市场价格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发展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水驱;气驱;化学驱刘琳(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1引言如何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四大技术系列。
近年来,我国油气资源品位不断变差,难采储量占比逐年升高。
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加快非常规油气投入开发,都需要提高采收率技术有革命性的突破,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既是油田开发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低渗透储层划分标准,美国把低于10mD 的储层算作中—差储层,在我国,一般将低渗透砂岩储层分为低渗透(渗透率10-50mD )、特低渗透(渗透率1-10mD )、超低渗透(渗透率0.1-1mD )储层。
低渗透储层具有沉积矿物成熟度低、黏土含量高、颗粒细、成岩压实作用强、孔隙度低、渗透率小、溶蚀孔和微裂缝发育、孔隙喉道细小(且小孔喉所占比例很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油水渗流机理不同于常规储层:基质中流体呈现出渗吸作用和低速非达西渗流的特征,微裂缝中流体以达西渗流主导,压敏效应严重。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范畴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采收率方法,涉及的学科已经扩展到工程、化学、热力、生物、物理等多方面,以基本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优化组合。
水驱和气驱技术在目前阶段仍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是基于这两种方法的延伸或效果的促进,油藏的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油价是决定采收率方法的主要因素。
2.1改善水驱技术改善水驱技术是针对相对富集的大尺度的未被驱替介质波及的剩余油,目的是为了改善流体渗流场,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注水波及效率。
基于低渗透油田的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二次采油新途径研究
![基于低渗透油田的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二次采油新途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b5ae2aaf45b307e87197ec.png)
基于低渗透油田的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二次采油新途径研究摘要:空气泡沫驱油综合了泡沫驱油和空气驱油的双重优势,是一项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它不仅具有调剖和驱油的双重功能,而目’还克服了空气驱气窜的缺点。
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对空气和泡沫的驱油机理进行了阐述。
通过室内实验,主要对原油静态氧化、空气泡沫封堵能力及影响因素、空气泡沫驱油效果及影响因素和孤东七区中、七区西两个区块是否能实施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原油静态氧化反应速率实验,发现所用油样有较好的氧化性能。
温度、压力越高,原油氧化速率越快,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空气泡沫体系封堵能力与气液比、岩心渗透率、泡沫注入方式、残余聚合物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空气泡沫二次采油搜集率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的快速、稳定的发展,相对应的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需求更是十分的紧迫。
但随着传统的老油田的中、高渗透储层原油产量的下滑,低渗透储层在我国石油工业中的地位相对应的也就越发突出,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如何高效经济的开发低渗透油田已关乎到石油工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低渗透油田的空气泡沫驱油的技术现状及优点我们这里所说的空气、泡沫驱技术指的是可以极大的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采油技术,该技术革命性的将空气和泡沫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基本上来说综合了泡沫驱与空气驱的优点,所以具有成本低,增油明显的效果,尤其适用于非均质严重、高含水、大孔道或存在裂缝的油油田。
用空气作为驱油剂,泡沫作为调剖剂,本着“边驱边调”的基本思想,所以该技术具有调剖和驱油的双重功能,并且很好的解决了空气驱“气窜”的缺点。
空气泡沫驱油的技术把空气作为泡沫和气驱的一种气体资源,所以原料充分,甚至说是取之不尽,且成本低廉,因此具有重要的实际运用的价值。
1.空气、泡沫注入情况我们这里结合泡沫优选实验的成果,现场试验采用泡沫配方为0.5%bk-6+0.05%(bk)-51复合泡沫。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探讨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7397cf90975f46527d3e1c7.png)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24期 239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探讨曾繁娜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第三油矿,黑龙江 大庆 163500摘要: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在我国石油能源的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内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都是以注水工艺方法为主,然而,由于注水开发技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不利于油田开发中经济效益的获取,本文针对低渗透油田的特点,介绍了几种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E35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24-0239-01油田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采收率,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想要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就要对更为经济有效的开采方式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加强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油田开发中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几种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方法 1.1 注气法所谓注气法即向油藏注气,包括水驱油藏开采剩余油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油藏,对于注气法改善水驱油田开发效果,国内外都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并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提高低渗轻质油的采收率使用较多的是油藏注空气法,其运作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传统的注气效应产生作用;另一种则是靠氧化作用产生的反应热发生作用。
因为向油藏注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在发生氧化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反应,且原油性质、岩石与流体的关系、温度与压力等因素对氧化作用产生的反应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当反应热使油藏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部分轻质油则会在高温下汽化。
注空气驱油的各种机理大多复杂,且其相对重要性取决于油藏的特性。
使用注气法提高油田采收率,一定要在油藏温度足够高、石油活性强、氧气通过低温氧化而消耗掉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当生产系统内存在氧气时,使用注空气驱油法会产生严重的腐蚀或导致爆炸。
注气提高采收率(简述)
![注气提高采收率(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b08aeb9b89680203d82533.png)
关于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调研1 前言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井综合含水率上升,油田开发难度加大,注气采油逐渐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对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驱替实验调研。
调研结果表明:注气可明显改善驱油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
2 国内外现状近年来,国内外注气技术发展很快,注气类型、注气方式、注气时机、适宜注气的油藏类型不断发展,已成为除热采之外发展较快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目前,注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美国和加拿大注气技术极为成熟。
在美国,注气项目中以二氧化碳混相驱为主,而加拿大以注入烃类溶剂混相驱为主导。
2006年,美国、加拿大等石油生产大国仍把蒸汽驱作为EOR(或IOR)主导技术,加拿大掀起了以蒸汽重力驱(SAGD)技术为主的开采油砂热,化学驱的应用仍很少。
注气驱仍以逐年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成效而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开采中具有很大潜力和前景的技术。
在我国东部主要产油区,天然气气源紧张,供不应求,CO2气源目前还比较少。
尽管如此,注非烃气体混相和非混相驱的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一直没有停止过。
1963年首先在大庆油田作为主要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研究,1966、1969、1985、1991、1994年先后开展了注CO2先导试验,很受重视。
华北油田在雁翎油田开展注N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
吉林油田利用万金塔CO2气田的液态CO2,在吉林油田开展CO2吞吐和CO2泡沫压裂已在100井次以上。
1996年江苏油田富民油田48井开展了CO2吞吐试验,并已开展了驱替试验。
吐哈葡北油田已开始实施注气混相驱。
大港大张坨凝析气田和塔西南柯克亚凝析气田注气成功。
西南石油学院以气为特色,长期开展了油气体系的相态研究,早在1984年,为大庆、中原开展了混相驱实验,引进了当时全国第1台混相驱细管实验装置。
随后与华北油田合作,配合雁翎油田注N2试验,模拟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在全国比较系统地开展了系列注N2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所处环境受电磁场干扰较严重, 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对一次设备的安全运行构成威 胁。针对产生干扰的原因,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结合自身情况, 采取上述各项防干扰措施。经过实施以后,通过对设备运行 状况的观察,电磁干扰对综自系统的影响明显减弱,收到了
作者简介:蔡文杰(1978-),男,陕西咸阳人,中国石油兰 州石化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邸 春禹(1981-),男,甘肃兰州人,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助 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运行。
2009年第9期 (总第120期)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Chinese hi- tech enterprises
N O .9.2009 (C umulativetyN O .120)
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
王多伟 1,郝瑞芬 2,田殿龙 2
(1.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2.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技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21)
3.采油速度低。特低渗透油田,依靠天然能量开采,采油 速度约在 1%以下;注水开发,采油速度在 1%左右;一般低渗 透油田,注水开发,采油速度在短期能达到 2%以上。
二、主要矛盾和技术难点
1.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面临的主要三大矛盾是层间、平面 和层内的矛盾;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开发条件下,主要的矛盾是 注水井压力不断升高、吸水能力不断下降、采油井见效差、地层 压力大幅度下降、生产能力急剧递减,以及注水量、产油量、开 采速度和采收率都很低。形象的说,就是“注不进,采不出”。
!!!!!!!!!!!!!!!!!!!!!!!!!!!!!!!!!!!!!!!!!!!!!!!!!!!!!!!!!!!!
序号 1 2 3
表1
项目
措施实施前
“三遥”信息正确率
95%
采集数据误码率
0.2%
设备运行无故障率
92%
五、结语
措施实施后 100% 0 99%
参考文献 [1]张邦宁.通信抗干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孙可平.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M].大连:大连海事 大学出版社,2005.
4.裂缝性油藏中注气驱。裂缝性油藏中注气驱是可行的, 尤其向油湿性裂缝储层中注气,可以取得比水驱更好的开发 效果,裂缝中注气与基岩原油之间的传递作用是使储层增产 的关键因素。储层中裂缝发育方向和发育程度严重影响注入 气流动路径、波及范围、突破动态以及产油动态,但气驱突破 速度未必比水驱突破快,气驱波及范围也可能比水驱广。目 前室内实验忽略了多孔介质对流体相态的影响,这样的结论 准确性低,需多进行多孔介质影响的相关实验研究。此外分 子扩散作用是裂缝性储层注气驱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开采机 理,在进行动态预测时,需考虑该机理对渗流的影响。裂缝性 介质中注气混相驱机理复杂,双重介质影响的流体混相性确 定方法和混相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比较满意的效果。
- 46 -
粘 度 最 好 小 于 1MPas, 最 高 不 能 超 过 5MPas, 密 度 小 于 876kg/m3;注干气混相驱,其原油粘度最好也不超过 1MPas,最 高不能超过 3MPas,密度小于 825kg/m3;非混相驱替,原油密 度可在 876~1000kg/m3 之间。
6.注气提高采收率潜力及评价。根据我国陆上已开发油 田提高采收率的第二次评价结果,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潜力 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油藏条件好,风险小、近期内可以实现的 潜力;二类是指虽在技术上通过了筛选标准,但由于在筛选及 潜力预测中不能考虑的各种因素影响,实现困难大、风险高或 不易实现的潜力。在不考虑新发现适合注气的油田时,在一 类潜力中适合注气混相驱覆盖储量 7790×104t,新增可采储 量 1445×104t,非混相驱覆盖储量 38200×104t,新增可采储量 4180 ×104t; 在 二 类 潜 力 中 , 适 合 注 气 混 相 驱 覆 盖 储 量
5.注溶解气开发。以安塞油田坪桥试验区为例子。采用 枯竭开采方式,地层压力下降快,递减快,采收率低,开发效果 差 。采 用 注 溶 解 气 开 发 最 终 采 收 率 达 41.1% ; 出 程 度 为 22.2%,比衰竭开采提高 13.8%,比注水开发提高 9.0%。与注 水相比,注气可更好地保持地层压力,延长油田稳产期,解决 注不进水造成的困扰,而且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注溶解气 段塞研究表明,在资源量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注入较大 的溶解气段塞,段塞越大,开发效果越好;在溶解气资源不足 的情况下,考虑注干气开发试验区也是有效的。对试验区而 言,人工裂缝延伸长度越长,开发效果越差。因此,应优化压裂 设计,增加缝宽,减少缝长,以提高导流能力。
摘要:开采低渗透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低渗透储层特征、分析了低渗透油田
开发中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并指出了我国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的不
足之处。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注气;原油采收率;油田开发;石油工业
中图分类号:不足 1.气源问题。这是决定油藏注气开发可行性的一个极其 关键的因素。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注气提高采收率 技术,加强天然 CO2 资源的勘探、充分利用油田内外,尤其是 油田附近的 CO2 和烟道气资源;加强脱 N2、脱 CO2 和 CO2 防 腐等工艺技术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制 N2、注 N2 和脱 N2 设备 的引入。 2.室内实验和现场先导试验的研究还不够,应该重视以 下 8 项配套技术的研究:(1)细化油藏描述;(2)完善提高采收 率方法的筛选评价技术,尤其薄弱的是注气部分;(3)发展注 气混相驱数值模拟技术;(4) 发展矿场设施和注入工艺技术; (5)注入井剖面测定和调剖技术;(6)混相驱过程动态监测和 效果评价技术;(7) 混相驱过程防气窜和改善波及效率技术; (8)配套建立注气混相驱室内实验评价技术。 3.关于油田和注气种类目前尚无统一的筛选标准,应当 针对具体油田和气种类进行系统的可行性评价,包括进行室 内评价、油藏工程研究、方案设计和采收率预测、经济评价等, 在确认经济效益明显后才投入实施。
作者简介:王多伟(1977-),男(蒙古族),甘肃民勤人,长 江大学在读工程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
- 47 -
2.裂缝问题。即沿裂缝方向水窜、水淹严重,距裂缝较远 的两侧生产井注水效果很差。
3.采油工艺技术不适应问题。目前大多数油田仍采用杆 式抽油泵,存在地层供液不足,供采不平衡,泵效低,抽油系统 机械效率低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的低产井。
三、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概况
(一)研究状况 1.研究经验。从构造上,倾角大于 15°,垂向渗透率大于 0.2 L/m2 的倾斜地层可以实现重力稳定驱;存在隔层且分布较 宽的平缓地层或厚度小于 3m 的薄油层适合注气水平驱替。 剩余油饱和度至少为 25%,可考虑混相驱替;非混相驱时,原 油饱和度至少为 50%。在平缓地层内,注富气混相驱,其原油
参考文献 [1]马建国.油气藏增产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2]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1997. [3]闵琪,金贵孝,荣春龙.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续 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4]才汝成,李晓清.低渗透油藏开发新技术[M].北京:中国 石化出版社,2004. [5]郭平,罗玉琼,何建华,王仲林,李闽,刘建仪.注水开发油 田进行注气开发的可行性研究[J]. [6]沈德煌,于立君,聂凌云,杨生榛.注水后期油藏转注蒸 汽开采可行性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 (6). [7]李彦兰,章长钐,武若霞,杨思玉.安塞油田坪桥区注气 可行性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4). [8]文玉莲,杜志敏,郭肖,杜娟,贾英.裂缝性油藏注气提高 采收率技术进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6). [9]郭平,刘建仪,李士伦,孙良田,李闽.提高采收率的注气 实验评价体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2,(5).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046-02
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储量很大,随着以中、高渗透层为主的 老油田逐渐进入中高含水期开采,低渗透油藏的重要性将日 益增加。提高对低渗透储层的认识,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 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低渗透储层的特征
(一)地质特征 低渗透储层形成有其独特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成岩作 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使其具有典型的特征,主要包括:(1)储 层物性差,沉积物成熟度低,但后生成岩作用往往比较强烈; (2)孔隙度低,孔喉半径小、毛细管压力高,原始含油饱和度 低;(3)基质渗透率低;(4)裂缝往往比较发育;(5)非均质性 强;(6)粘土矿物含量高,水敏、酸敏、速敏严重。正是由于这些 特征,决定了低渗透储层研究的特殊性。 (二)开发特征 1.低产井多。在开发过程中,油井自然产能低。渗透率 低,导压系数小,压力传递慢,油井供液不足,投产后产量递减 很快,出现很多低产井。 2.采收率低。油层受岩性控制,水动力联系差,边水,底 水驱动很低,自然能量补给不足,多数油藏主要靠弹性驱动 和溶解气驱方式采油。一次采收率很低,一般只能达到 8%~ 12%,注水后,一般低渗透油田二次采收率提高到 25%~ 30%,特低渗透油田则为 20%~25%。
2.水驱后油藏注气研究。适用多种油藏和气种类,可达 到油藏提高采收率在 3%~6%之间;水驱后油藏进行气驱,以 水驱达 100%后再进行气水交替驱;油藏水驱后的注气方式 一般采用水气交替,但不适合低渗透油藏。
3.对注水后期油藏转注蒸汽开采的研究。水驱后转注蒸 汽开采油藏的条件为:油层净总厚度比大于 0.5,油层厚度大 于 10m,含油饱和度大于 50%,油层孔隙度大于 20%,地层原 油粘度大于 30MPas,垂向渗透率为正韵律较为有利,渗透率 变异系数小于 0.75。冷水驱后如果转热水(200)驱,由于热膨 胀和降粘效果有限,所以对驱替效果改善不大,其残余油饱和 度仍将高达 28%左右;但转蒸汽驱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残余 油饱和度将降至 10%左右。转蒸汽驱时是否经过水驱以及水 驱程度如何,对蒸汽驱的最终残余油饱和度影响不大,均为 10%左右,但水驱时间越长,蒸汽驱时的经济效益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