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刘亮程选文(扫描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阅读系列22——刘亮程选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牛哞刘亮程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
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
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②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廂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
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
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
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③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
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
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
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里。
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
早晨还活跑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
④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
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一次荣耀而忘记一辈子的困苦和屈辱,对煎熬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
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⑤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个。
人教统编版语文中考冲刺专项训练专题 06 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专题06 记叙文阅读阅读《手艺的江湖》,完成下面小题。
手艺的江湖①大雨初歇,我拎着要修的鞋子出门了,才发现老鞋匠的摊位上空空荡荡,只能失望地往回走。
忽见二十米开外,一位修车师傅正在翻转人家的自行车,准备把漏气的轮胎卸下来。
我便问他:“鞋子开胶了,急寻老鞋匠来修,你可知道老鞋匠什么时候出摊吗?”②修自行车的师傅打量我手里的鞋,断然道;“你这鞋,他弄不来。
老鞋匠钢厂出身,手劲儿过人,修鞋多半是挤完502胶,像捏饺子皮似的,用力把你这脱胶的鞋帮捏拢了。
可你这鞋帮子将来还得开裂,想永不开胶,得缝一圈麻线。
我看他的手艺够呛……。
”听这意思,他才是民间的修鞋高人。
③我索性就坐下来等他修完车,再帮我修鞋。
只见他准备了半盆水,将自行车轮胎一段段搁在搪瓷盆里找漏点,找到漏点后,将小片胶皮在喷着蓝火的电枪上烫软了,严严实实地补在漏点上。
接着,他再用电动磨轮在补漏点附近小心锉磨,就像给美人遮瑕一样,让轮胎平滑匀整,看不出任何补漏痕迹。
④修车师傅的脾气并不好,有人来修车,他会先抛出一团白棉线,说:“快去打盆水来,把你的车子擦亮了,我再帮你修。
看看你,车子从来不保养,都脏成了什么样。
我小时候,一辆二八大杠凤凰自行车,享受的是家人待遇。
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鞋子是鞋子,车是车。
要知道,你这么薄情,物件儿也不会跟你多久。
”那些等着修车的人倒也不恼,蹲坐在小马扎上,开始擦起自己的车子来。
也许,让人低头的不仅是修车师傅那张饱经世事的脸,还有什么都难不倒他的扎实手艺。
⑤修车师傅在这里摆摊30年了,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就仿佛他的对手,一直在领跑,绝不肯让他待在舒适圈里。
一开始,他只会开锁配钥匙,后来,大城市居民们纷纷换上了指纹锁和密码锁,配钥匙的活就少了,这迫使他开始学起修车。
刚上手时他只会修自行车,后来杀出来漫山遍野的共享单车,需要修理的普通自行车少了,这又迫使他去学习修理各种竞技自行车,修电动车和摩托车。
他肩膀上结结实实的肱二头肌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2024-2025学年九师联盟高三语文(上)10月质检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九师联盟高三语文(上)10月质检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数学相关的逻辑推理能力一直是当下大模型的短板。
当前用户可以感知到的大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的相关性进行训练分析,从而达到文本生成的人类平均水平。
但是,除了文本的分析和生成之外,人类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中最重要的是推理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认知推理等。
逻辑推理即根据前提条件给出符合逻辑或潜在逻辑关系的结论,而数学运算是用精确的语言和符号进行纯逻辑的推演。
逻辑推理被认为是当前大模型最难攻克的一道关卡。
而除了逻辑推理之外,对有限的碎片信息进行不断重组、搜寻以找到信息全貌等,类似于传统侦探推理小说所呈现的“碎片信息拼凑分析”,也在大模型当前的能力范围之外。
目前,大模型所展现的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资料分析、内容生成等领域,而在涉及数字分析、逻辑推演等领域,大模型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
很难想象,一个难以判断小数点后数字大小的大模型,能够在工业生产制造、金融计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因此,国内外的大模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训练大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推理能力”。
(摘编自王晓凯《分不清9.11和9.9大小,暴露大模型逻辑推理能力短板》)材料二: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蔓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
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
因此,从很早开始,计算机技术就已经与语言产生了勾连性的尝试。
与之进行远距离对应的是,超强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中以各种瑰丽奇谲的面貌出现。
比如1968年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计算机,它能够自主判断处境,争取自己的命运,甚至表演出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谋虑诡计。
从现有发展水平上看,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处于过渡地带的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呈现”出与人近似的意识,与人类展开交互式学习。
小说百练:一个人的村庄(大海)
小说百练:一个人的村庄(大海)一个人的村庄大海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
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
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中部。
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
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
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
大伯儿子在县减建有别墅。
其他伯父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
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
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
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货早已熟悉祖母。
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
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
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
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营酱冲天而飞。
小船打个姐想,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
祖母劈我一学,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
祖母向来慈祥,那次却第一次动手打我·.....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
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
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摆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
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
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
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
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
每一次返乡再离,都是渐行渐远。
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
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
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
刘亮程《留住这个村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留住这个村庄刘亮程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
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
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踩上那条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
我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近一些,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
我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会克制地,不让自己去踩那条路、推那扇门、开那页窗……在我的感觉中它们安静下来,树停住生长,土路上还是我离开时的那几行脚印,牲畜和人,也是那时的样子,走或叫,都无声无息。
那扇门永远为我一个人虚掩着,木窗半合,树叶铺满院子,风不再吹刮它们。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身体。
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
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
连根都没有了。
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
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
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
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
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
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
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那一刻,我就像与它静静相守的另一个村庄,它看不见我。
我把它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所有它知道不知道的全拿走了,收藏了,它不知觉。
它快变成一片一无所有的废墟和影子了,它不理识。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
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
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
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
刘亮程乡村美学探析--阅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乡村美学探析--阅读刘亮程《⼀个⼈的村庄》刘亮程散⽂辑《⼀个⼈的村庄》的阅读,⽆疑给过我美丽的享受,处于个⼈的兴趣,我想探求⼀下其中的美学。
1。
乡村哲学刘亮程的散⽂有⼀种独特的⽓质,这种独特不是指他写了宏⼤的事件,恰恰相反全写的是细⼩的事情。
这种细⼩的事情也不⾜以构成奇特的本质,这种奇特在于细⼩的事情⾥蕴涵着见之常见,闻之未闻的哲理。
《⼀个⼈的村庄》可以说是⼀部乡村哲学式的散⽂⽂本。
他的哲学不是来⾃抽象的⽞思,⽽是源⾃于⽣活,源⾃于他熟悉的乡村。
哲学不是粗制滥造,不是盲⽬追风,它需要时间与思考。
这⼀本书,他花费了七、⼋年的时间陆续写成的,与时间上⼼态上都是缓慢的、⽽富有考验⼒的。
在《我改变的事物》⼀⽂开头他写到:“我年轻⼒盛的那些年,常常扛⼀把铁锨,像个⽆事的⼈,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全书的⼀个重要铺垫,也是他乡村哲学是⼀个重要铺垫。
这种农⼈闲散式的⼼态、象形、节奏,赋予他⼀种从容不迫的⽓度,赋予他异于别⼈的⼀种视野,从⽽把万事物都纳⼊他的笔下,⽓度不凡地构建起他乡村哲学。
看他的散⽂,我常常觉得不可思议。
这种不可思议原⼦他的很多⽂章标题,它完全不是⼀个⼈通常的视觉⼼理焦点。
⽐如〈我改变的事物〉,听起来有点散乱,有点陌⽣与别扭,很少有⼈⽤它做标题。
他不但使⽤,⽽且写的别出⼼裁。
读完它,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改变了许多事物,⽽这些事物我们从没有多加思考与关注过的,却被他这样细⼼体察。
他的劳作看似⽆意义,平⼀个⼟包,挖⼀个坑,⼀⼩⽚野草的变动,⼀树⿇雀的移动,⼀棵树的拉直,被他仍在路旁的⼀根⽊头。
他说,他做这些是,“我得给⾃⼰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他⼜说,“我相信我的每个⾏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
就像是闲散中充满着⾃信⼀样,每⼀个闲笔都为他的哲学埋下伏笔。
“对于跑过这⽚荒野的⼀头驴来说,这点变化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撒泡尿也会冲出⼀个不⼩的坑来。
⽽对于时代⽣存在这⾥的⼀只⼩⾍,这点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有写⼩⾍⼀辈⼦都⾛不了⼏⽶,在它的领地随便挖⾛⼀铁锨⼟,它都会永远迷失”。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松弛感,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压力、家庭事务、社会问题时,能够作出有效调整和应对,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平衡状态。
它不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个体与家庭、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松弛感”一词在网络走红,起因便是“松弛的家庭关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在家庭关系中,舒适松弛成了年轻群体羡慕与追求的理想。
这是一种互相关爱、尊重与平和的家庭交往模式,而非“典型式传统家庭关系”——注重尊卑等级以及由此而来的控制与压榨。
近代知识精英是通过对过去“封建大家庭”的攻击,为自我独立、存在和人际关系建造基础。
即使如今的家庭早已不是传统“大家庭”,但因之产生的伤害、冷漠依旧困扰着年轻人,他们仍会出现难以愈合的原生家庭心理创伤。
因此,当他们进入社会遇到新问题时,对原生家庭的讨伐或反思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应对存在于不同关系中的各种紧绷状态,提倡“松弛”的存在姿态和生活模式获得了关注并且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其中存在着某种传统文人的美学化在世风格:通过调整身体、心灵和精神的状态,使自身进入一种天然、怡然自得的状态;尤其是它还包含着一种“以淡然应对纷争和压力”的精神,使其形成某种“无为而治”的生活美学……松弛感涉及复杂的“心理时间”,一种以生产和消费为导向而建构起的“快”时间。
大卫·格雷伯在其《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指出,“在没有时钟的地方,人们用行为来测量时间,而不是用时间来测量行为”,一种新的时间观念使得我们不仅被裹挟进技术革命,同时还经受着道德变革。
浪费时间成为不道德的行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而产生的紧绷感,让我们感受到行为和存在的意义都被现代时间测量。
在诸如“浪费时间”“浪费你自己的生命”等戒律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制式化的生命价值衡量系统,鲜活而自然的生命成为技术与标准的囚徒,因此“慢生活”和“松弛感”才会引人共鸣。
刘亮程《人畜共居的村庄》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畜共居的村庄刘亮程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
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
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
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挥霍完。
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
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做一条狗呢?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
一年一年地活着。
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
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
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
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
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
对于黄沙梁,其实你不比一只盘旋其上的鹰看得全面,也不会比一匹老马更熟悉它的路。
人和牲畜相处几千年,竟没找到一种共同语言,好有朝一日坐下来好好谈谈。
想必牲口肯定有许多话要对人说,尤其是人之间的是是非非,牲口肯定比人看得清楚。
而人,除了要告诉牲口“你必须顺从”外,肯定再不愿与牲口多说半句。
人畜共居在一个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
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
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
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
家和牲口棚是一样的土房,墙连墙窗挨窗。
人忙急了会不小心钻进牲口棚,牲口也会偶尔装糊涂走进人的居室。
看上去你们似亲戚如邻居,却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日子久了难免把你们认成一种动物。
比如你的腰上总有股用不完的牛劲;你走路的架势像头公牛;你的嗓音中常出现狗叫鸡鸣;别人叫你“瘦狗”,是因为你确实不像瘦马瘦骡子;多少年来你用半匹马的力气和女人生活和爱情。
你的女人,是只老鸟了还那样依人。
数年前的一个冬天,你觉得一匹马在某个黑暗角落盯你。
一个人的村庄
这些树 , 因 了时 光 , 有了灵性 , 剩 下 这个 简 单 扼 要 的 心 , 搭 救 那 渐 画便 重 叠在 类 似 兰 亭 聚 会 的 “ 雅 它 们成 了村 庄 的灵 魂 。 我 试着 叫 出 行渐 远 的纯 真 。 净 , 还 是 不 染 。 不 集 ” 里 。 只 是 它 的 剪影 或 日“ 空远 ” 每 个 院子 里树 的名 字 , 却 发现 它们 染 心 , 空灵 ” , 或名“ 纯真” 或“ 稚 真” , 不染尘 , 素 色 地 活 在 自 己 的 或 “
他 们是 在 修 心。 他 们 像 听 远 山 的禅
去村 庄 , 最好一个人。
…
…
最 喜 欢 那 些 老 松 树 、悬 铃 木 、 声, 而桌上有棋 , 一个人 , 在和 时 间
最好 选 择 初 冬 或 深 秋 。
云的古村。
一
银 杏 。 它 们 把 这 个 村 庄 的 院 落 衬 下棋 吗 7
在房 前 屋 后 ;大 多 是 自然 野 生 , 有 隆重 更 妥 帖 。 的盘 根 错 节 ,有 的 缠 绕 在一 起 , 像
生 生 世世 的恋 人 。
老树 、 溪水、 低矮的院落, 这些不 多
净, 是 生 活 的纯 度 , 过 滤 掉 那 不 少孤 独 的修 行 人 , 触碰 着作 者远 生命 吐 纳 。 于是 , 古村 与 古 些尘 世 中 的浮 躁 。 净 ,是 纯 粹 , 只 古 幽情 。
一
所有 的树 已经丰 厚 得不 能再 丰 女 子 在 晾 晒 衣 服 。 再 远 处 ,溪 水
张 素描 而 已 ,恰 到 好 处 的 孤 寂 。
厚, 下 一步 是倾 情 的凋 落 了。 整个的 边, 几只鹅卧于银 杏树下 , 一 个男 连 麻 雀 或 喜 鹊 的 叫 声 都 有 了远 意
一个人的村庄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村庄阅读答案一个人的村庄江岸黄泥湾由许多自然村构成,都分布在大山褶皱里,其中,地势最高远的一个村庄,叫做高山村民组。
这个组可耕种田地稀少,且不成规模,养不活人,逼得很多人家外迁。
后来政府号召退耕还林,以高山组的海拔和坡度,当在此之列,剩下的几户也便搬下了山。
老人的大儿子一家和二儿子一家就是在那次退耕还林的统一行动中搬了家。
老大和老二都是儿孙满堂的人了,自己家里的事儿稠得很,搬家的时候,竟然都忘记通知老人。
老人一向独居,临时搭建却住了二十多年的草棚又偏安一隅,子孙们难得见到他,就把他忘了。
那年,老人给老大和老二分家,把两所基本相同的青砖瓦房分给了弟兄俩,想到自己年近花甲,还能有几年活头?便亲手在山坳里搭了两间草棚,随便对付几年得了,没想到这么一对付,竟对付了几十年。
搬迁户安置好以后,村干部逐户登记人口,发现少了一个,一查户口册子,才发现老人还留在名存实亡的高山组。
两个不孝的东西!你爹要是被狼啃了,看我饶不饶你们?村干部是他们的远房叔叔,没轻没重地骂。
老人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前脚后脚寻到山上来,要接老人下山去。
他们到了老人的草棚里,老人却不在家。
他们在菜园里找到了老人。
爹,你收拾一下,跟我们走。
老大说。
爹,你要是走不动,我和我哥抬你。
老二说,老人正在锄地,眼前晃悠的两条人影遮挡了太阳的光线,老人才停下了手上的活计。
儿子们的话,老人仿佛没听见,或者听见了,懒得搭理他们。
甚至,老人好象不太认识自己的儿子,茫然地看看老大,又看看老二,张了张嘴,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很快,老人又躬下身子,不紧不慢地锄地。
老二走近老人,抓住老人的锄把,想让老人停下。
老人突然凶猛了,使劲一抖锄把,把老二抖了个趔趄。
老二好不容易站稳了,闹了个脸红脖子粗。
老大见状,只好带笑地说,爹,你什么时候想下山,就下去吧。
老人仍旧不紧不慢地锄地,一下一下,幅度很小,却很有节奏。
老大看看老二,老二看看老大,两人都轻轻摇摇头。
老大一使眼色,和老二前脚后脚下山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有答案(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有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有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江岸黄泥湾由许多自然村构成,都分布在大山褶皱里,其中,地势最高远的一个村庄,叫做高山村民组。
这个组可耕种田地稀少,且不成规模,养不活人,逼得很多人家外迁。
后来政府号召退耕还林,以高山组的海拔和坡度,当在此之列,剩下的几户也便搬下了山。
老人的大儿子一家和二儿子一家就是在那次退耕还林的统一行动中搬了家。
老大和老二都是儿孙满堂的人了,自己家里的事儿稠得很,搬家的时候,竟然都忘记通知老人。
老人一向独居,临时搭建却住了二十多年的草棚又偏安一隅,子孙们难得见到他,就把他忘了。
那年,老人给老大和老二分家,把两所基本相同的青砖瓦房分给了弟兄俩,想到自己年近花甲,还能有几年活头?便亲手在山坳里搭了两间草棚,随便对付几年得了,没想到这么一对付,竟对付了几十年。
搬迁户安置好以后,村干部逐户登记人口,发现少了一个,一查户口册子,才发现老人还留在名存实亡的高山组。
两个不孝的东西!你爹要是被狼啃了,看我饶不饶你们?村干部是他们的远房叔叔,没轻没重地骂。
老人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前脚后脚寻到山上来,要接老人下山去。
他们到了老人的草棚里,老人却不在家。
他们在菜园里找到了老人。
爹,你收拾一下,跟我们走。
老大说。
爹,你要是走不动,我和我哥抬你。
老二说,老人正在锄地,眼前晃悠的两条人影遮挡了太阳的光线,老人才停下了手上的活计。
儿子们的话,老人仿佛没听见,或者听见了,懒得搭理他们。
甚至,老人好象不太认识自己的儿子,茫然地看看老大,又看看老二,张了张嘴,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很快,老人又躬下身子,不紧不慢地锄地。
老二走近老人,抓住老人的锄把,想让老人停下。
老人突然凶猛了,使劲一抖锄把,把老二抖了个趔趄。
老二好不容易站稳了,闹了个脸红脖子粗。
老大见状,只好带笑地说,爹,你什么时候想下山,就下去吧。
老人仍旧不紧不慢地锄地,一下一下,幅度很小,却很有节奏。
刘亮程《风把人刮歪》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15分)风把人刮歪刘亮程(1)刮了一夜大风。
我在半夜被风喊醒。
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
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
她撕扯,哭喊。
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2)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
是风把麦捆刮走了。
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
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
风朝着村子那边刮。
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
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3)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
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
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
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
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
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沦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
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4)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
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
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
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
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
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
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
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
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
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5)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
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
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
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
《走向虫子刘亮程》阅读答案
《走向虫子刘亮程》阅读答案《走向虫子刘亮程》阅读答案走向虫子刘亮程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
然后再走。
我看得可笑。
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
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感到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儿。
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项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
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
结果还是一样。
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
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我要能帮帮它多好。
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
刘程亮一个人的村庄阅读答案
刘程亮一个人的村庄阅读答案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刘亮程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
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
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
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
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
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
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
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
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
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
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
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
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
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
文学类文本《走过村庄》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2023学年河南南阳高一上12月)
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过村庄胡启涌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
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
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
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
我无数次走过这里,书写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
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
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
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
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
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
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
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
曾经奔忙在田土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
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
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
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通用)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通用)刘亮程,生活在某某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就是这样听起来十分贫瘠的地方,孕育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充满人情味的作家。
说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么是人情味?我说,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卖弄的慰问,而是一个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
人情味不仅仅是对人的情有味,觉得与动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这种人,有爱心,有情趣,有风格,有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写狗,他写猫,他写驴,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个人那样,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点,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记得,统统记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这样一个院子的主人,我也愿做那个小小草,就算被风沙吹散了生命也无所谓,你是那样了解我,懂得我,以至于我流下了泪。
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点点的说出我的心事,你更对我说你的苍凉,是一个人的村庄的寂寞,我愿意陪伴你一辈子那~现在浪漫也说了,人情味也结了,而关于孤独苍凉的问题,我还没有说。
《第三辑家园荒芜》中,家园荒芜例外,时间,又是时间,不仅把这人事,更把这变迁中的景致也摧毁有人常说,因为改变,所以怀念。
这句话用在这里在确切不过了。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当“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某某某匹马去闯荡生活”的时候,昔日的黄沙梁没有变成想象中的样子,却是荒芜了,它比兴旺和繁荣都要“更强大,也更深远地浸透在生活中、灵魂中”。
所以,“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故而,这苍凉,当时时间匆匆流失的苍凉,是一个旅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只有这经过时间磨砺的孤独才如此真实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静,我们会想,谁没有这一个人的村庄呢,我们是村庄中的一员过客,再浪漫也有离开的一天,心底的苍凉,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刘亮程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其实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是乡土小说和散文诗的结合。
刘亮程《文学——从家乡到故乡》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从家乡到故乡刘亮程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
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鸟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
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事物的眼神、走路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
家乡用她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
家乡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住着和我们一起长大留有共同记忆的一代,住着那些看着你长大你看着他们变老直到死去的一两代人,还有你从未谋面、只是在家谱和祖坟的基碑上留下名字的先人们。
家乡是那个完整保留你祖先记忆,和你人生初年记忆的地方,是祖先的基地和你的出生地。
在你之前,无数的先人死在家乡,安睡在家乡,您在厚厚的尘土里醒来,在代复一代的时空交替中,你的时间到来了。
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您,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欲生养交给你,把她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給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背痛交給您。
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
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优秀的文学具有故乡意义。
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
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
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
故乡在身体里,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
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
故乡在心灵里,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有的作家一生在写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最终没有上升为故乡。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那些我们阅读过、影响过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文学作品,都是把一个文字中的故乡留在我们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有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有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个人的村庄
江岸
黄泥湾由许多自然村构成,都分布在大山褶皱里,其中,地势最高远的一个村庄,叫做高山村民组。
这个组可耕种田地稀少,且不成规模,养不活人,逼得很多人家外迁。
后来政府号召退耕还林,以高山组的海拔和坡度,当在此之列,剩下的几户也便搬下了山。
老人的大儿子一家和二儿子一家就是在那次退耕还林的统一行动中搬了家。
老大和老二都是儿孙满堂的人了,自己家里的事儿稠得很,搬家的时候,竟然都忘记通知老人。
老人一向独居,临时搭建却住了二十多年的草棚又偏安一隅,子孙们难得见到他,就把他忘了。
那年,老人给老大和老二分家,把两所基本相同的青砖瓦房分给了弟兄俩,想到自己年近花甲,还能有几年活头?便亲手在山坳里搭了两间草棚,随便对付几年得了,没想到这么一对付,竟对付了几十年。
搬迁户安置好以后,村干部逐户登记人口,发现少了一个,一查户口册子,才发现老人还留在名存实亡的高山组。
两个不孝的东西!你爹要是被狼啃了,看我饶不饶你们?村干部是他们的远房叔叔,没轻没重地骂。
老人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前脚后脚寻到山上来,要接老人下山去。
他们到了老人的草棚里,老人却不在家。
他们在菜园里找到了老人。
爹,你收拾一下,跟我们走。
老大说。
爹,你要是走不动,我和我哥抬你。
老二说,
老人正在锄地,眼前晃悠的两条人影遮挡了太阳的光线,老人才停下了手上的活计。
儿子们的话,老人仿佛没听见,或者听见了,懒得搭理他们。
甚至,老人好象不太认识自己的儿子,茫然地看看老大,又看看老二,张了张嘴,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很快,老人又躬下身子,不紧不慢地锄地。
老二走近老人,抓住老人的锄把,想让老人停下。
老人突然凶猛了,使劲一抖锄把,把老二抖了个趔趄。
老二好不容易站稳了,闹了个脸红脖子粗。
老大见状,只好带笑地说,爹,你什么时候想下山,就下去吧。
老人仍旧不紧不慢地锄地,一下一下,幅度很小,却很有节奏。
老大看看老二,老二看看老大,两人都轻轻摇摇头。
老大一使眼色,和老二前脚后脚下山了。
高山组就成了老人一个人的村庄。
高山组历来寸土寸金。
从幼年时候起,老人清楚地记得,组里最厉害的吵嘴打架都是因为土地而起,不是东家挪了西家的界桩,就是西家铲地边多铲了东家一锨土。
后来土地归公,这样的纠纷没有了,但矛盾又集中到菜园上来了。
菜园是每家每户唯一的自留地呢。
有一年暴雨倾盆,雨过天晴后,整个村庄的菜园被泥石流夷为平地。
面对重新清理出来的菜园,关于边界问题,竟没有一个人的说法被对方采纳。
于是吵,于是骂,于是大打出手。
退耕还林了,田地不让种了,但是菜园还可以种。
这么几亩菜园,过去被大家争得死去活来,现在都成了老人一个人的了。
老人过去种菜园,很不过瘾。
种了苋菜就种不了菠菜,种了黄瓜就种不了茄子,种了白菜就种不了箩卜。
现在,老人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把该种的都种上了,就连山里过去很少种植的西红柿、洋葱、苦瓜,老人也各种了一畦。
老人一个人根本吃不了这么多菜,让菜老在地里,或者烂在地里,老人舍
不得。
这么水灵灵粉嫩嫩肥嘟嘟的蔬菜,都是老人一瓢水一勺粪浇出来的呢。
下山上山的小路上就有了一个蹒跚的身影。
早晨,老人挑一担淋着露水的新鲜蔬菜,一步步挪下山,去街上卖菜。
傍晚,老人挑着空担子,或者买回来的米面和油盐酱醋茶,又一步步爬上山来。
山上山下,足有三里地,山脚下离街上,还有十多里。
老人挑着担子走这么远的路,非常吃力,老人就慢慢走,走一程,歇一程,擦擦汗,再走。
担子看起来也不重,但已经把老人本就弯曲的脊背压得更弯了,远远看上去,老人不是在走,好象一匹骆驼,或者一匹马,在地上爬行。
老人的卖菜摊点成了街上一道风景线。
老人坐在担子后面,闭目养神。
有人问价,有时老人听见了,有时没听见。
听见了,老人就回一声,看着给。
买菜的人看老人那么老,都不忍欺负他。
菜卖完了,零钱散乱地放在担子上。
老人带回来的钱,也没有数过,就放在床垫子下面,时间久了,花花绿绿一片。
有一天,老人发现花花绿绿的一堆不见了。
全部不见了,连一个钢镚儿都没有剩下。
是遭了贼了。
老人想。
谁会跑到这里来做贼呢?老人想不透。
后来,老人在山下碰见一个过去的邻居。
邻居说,你儿子和媳妇对你还好吧?那天我碰见老二媳妇从山上下来,她说,她给你拆洗被褥去了。
老人看了看邻居,无语。
被褥洗没洗,只有鬼知道,但贼娃子有下落了。
老人憋不住,遇到老大的时候,把这个事情偷偷告诉了老大。
半个月以后,老人回家,爬到山半腰,歇歇腿。
正歇呢,忽然看见老大媳妇急冲冲从山上下来。
老人心里暗叫一声苦。
天啦,这半个月攒下的钱又没影儿了。
16.联系上下文请分析“老人好像不太认识自己的儿子”这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17.小说中加入对高山组土地纠纷的描写有什么写作意图?请简要分析。
1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旨的两点思考。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16.答案要点:含意:两个儿子的举动与多年的不考行为不符,出乎老人意料同时说明老人与儿子之间的疏远、陌生。
作用:为下文老人不愿跟儿子下山作铺垫,老人对儿子们的认识为后文两个儿媳偷钱张本。
17.答案要点:将昔日热闹的村庄景象与如今老人独守村庄的现象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思考;退耕还从进程中以及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落寞乡村的出现,,有利于呈现主旨。
18.答案要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怎样善待老人、农村养老问题、坚守土地或是放弃、渐行渐远的村庄出路在哪、人性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