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 丰子恺
03 山中避雨
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 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 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第二自然段四次,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
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 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 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 种趣味。 这样写不仅为下文说明音乐的作用做铺 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 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
山村雨声中,切入胡琴声,作为下段的伏笔。 (4)第四段:是全文的高潮,此段中作者首先 追述自己学拉胡琴的经过,其次为写自己拉 着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琴声歌唱;接着一 个女孩唱渔光曲,引得三村青年们的合唱, 使苦雨荒山顿时活跃起来。
(5)第五段:写作者离去时,三家村青年的惜
别及自己的不舍之情,并回味方才的经验, 抒发内心的感受。
本文记叙线索: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 目的?
钢琴笨重如棺材,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胡琴 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这种乐器在我们民间很流行。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突出了胡琴 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让许多普 通人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以使 更好地发挥"乐以教和"的作用
山中避雨——丰子恺-赏析
【作品原文】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
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
我们趋之如归。
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
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
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
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
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
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
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
“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
“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
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
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
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
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
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
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
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
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
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山中避雨 课件
丰子恺的日语是当年向两位曾是日本留学生老 李叔同、 师──李叔同、夏丏尊先生学习的,所以选择东 李叔同 夏丏尊先生学习的, 京为成完成留学深造美梦的地方。 京为成完成留学深造美梦的地方。 在日本求学期间,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 在日本求学期间,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 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决定了他一生从事美术 的方向。 的方向。 对丰子恺而言,随笔和漫画是两位一体的: 对丰子恺而言,随笔和漫画是两位一体的: 在得到一个主体以后, “在得到一个主体以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 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 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郁达夫曾 批评丰子恺的散文说: 他的散文清幽玄妙, 批评丰子恺的散文说:“他的散文清幽玄妙, 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中国新 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是说丰子恺的散 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细腻贴切, 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细腻贴切,有时意 在言外,灵巧高妙, 在言外,灵巧高妙,有时连他最擅长的绘画也 有不及之处。 有不及之处。丰子恺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写生活 平凡中的点点滴滴, 平凡中的点点滴滴,读者可在字里行间察觉出 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源头, 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源头,体会到生活的美 与哲学。 与哲学。
5、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 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 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 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 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 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 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 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 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 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 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 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 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 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 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 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 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倘能多造几个 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 般地 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地 流行于民间, 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 乐课广大得多呢。 乐课广大得多呢。
丰子恺散文《山中避雨》
丰子恺散文《山中避雨》丰子恺散文《山中避雨》「篇一」《敬礼》中体现出来。
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译稿时不小心压伤一只蚂蚁,它企图爬走,一步一瘸,终于倒下,绝望地挣扎。
丰子恺感到很对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医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继续译稿。
后来,另一只蚂蚁来救助伤者,不惜劳苦,不惜冒险,丰子恺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惭愧。
丰子恺忽然觉得这两只蚂蚁突然大起来,变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却变得向蚂蚁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来,对着这两只蚂蚁,行了一个敬礼。
这样藐小的动物,竟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当有人侵略了蜂巢或伤害了某些蜜蜂,许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价用叮咬来报仇,好像这是自己的职责、荣耀。
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会死去,就这样,无数只蜜蜂为此丧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挣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动物尚有这样的精神,人有时竟没有。
我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女子在露天银行取钱,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女子不肯给钱,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钱离去。
女子痛苦地挣扎,可一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竟无动于衷,还避而远之,没有人来送她去医院,好像怕被掺和进去似的。
最后,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动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懂得体贴,懂得关爱,对人的关爱继而对动物、对世间的一切的关爱,我希望人世幸福快乐、没有冷酷!丰子恺散文《山中避雨》「篇二」茫茫宇宙,芸芸众生,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但读了丰子恺的散文,我想他是知道的。
丰子恺的第一篇散文,已向我鲜明的揭示了万物运行的第一基本,那就是“渐”。
是啊——不论春到夏,秋到冬,无论芳华落尽,红颜老去,无不是在淡淡的渐变中运行的。
或许,真正这样淡淡的渐变着运行着的,还有时间。
“时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和空间差不多么,不是一字之差么?不,至少我们能看见空间,能摸到它,能切身的感受它,但时间呢,她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是虚幻的,但又令人感觉无处不在。
《山中避雨》读后感
《山中避雨》读后感丰子恺先生是位著名的画家,他笔下的《护生画集》、《杨柳青石图卷》、《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黄山汤口》等名作,都深受人们喜爱。
而他的散文,同样也令人回味无穷。
《山中避雨》,就是一篇很美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山野之间,享受着山间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微风。
文中,丰子恺先生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雨中漫步的情趣,让我们在文字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我们冒雨前行,走过一段泥泞的路,来到一处人家。
那是一间草屋,屋顶上铺着茅草;旁边有一块空地,种了一排树,都是松树。
这地方,好像是一个小公园。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接着,"我们走进屋里去。
里面有一个老翁坐在靠门的一张椅子上。
他戴着一顶帽子,身上穿着长袍大褂,脚穿布鞋。
他看见我们进来,便站了起来。
"这是人物外貌描写。
通过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老翁是一位慈祥的老者。
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对我们的热情。
接下来,"他说: 你们远道而来,一定很辛苦。
我这里,倒有几件旧物可以赠给诸位。
"这是关于老者的开场白。
这段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
它既是对读者的问候,也是对我们的鼓励。
最后,他又说:"我家里还有一些东西,你们如果不需要的话,我可以送给你们。
不过,我要先告诉你们: 我老了,不能陪各位多坐一会儿。
"这是老人的告别语。
短短几段话,却将老人对我们的关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了这篇短文,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像文中那位老者一样,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散文评论丰子恺山中避雨
散文评论丰子恺《山中避雨》丰子恺是中国近现代知名的文学评论家、画家、作家,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触角使他成为了文坛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既有思辨深邃的文论,也有细腻感人的散文作品。
其中,《山中避雨》是他的一篇佳作。
《山中避雨》以丰子恺独到的敏感和细腻之笔描绘了一个风雨霏霏的山中之景。
作品一开始就给人以一种凄凉的感觉,他用大自然的景色来展示人生百态。
整篇散文透露出一种沧桑与孤寂的氛围,这也是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的主题,而且丰子恺对此非常擅长。
在作品的开头,丰子恺描绘了雨中的山间景色。
他以大自然的描写激起读者的感受,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感受到了雨滴的清凉和山林的静谧。
他在文中写道:“暴雨像银针,彩线一条一条地扎进树冠交还给地。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真实地将读者带进了雨中的世界,使人不禁为那些被雨水“洗礼”的树木们感到一份敬意。
丰子恺通过《山中避雨》这篇散文,把大自然的景色与人性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诗意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他以寓言的形式将雨之寂静与山之孤独进行了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他抒发了自己对世间人情冷漠的思考。
丰子恺在文中写道:“人类的性格有时是如雨,雨几乎是容易准备的。
有时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的群众浩浩荡荡地铺满了山郊。
”这个寓言让人不禁深思,人类的性格是多变而又复杂的,有时像雨水一样,容易准备,可以看到一种自然的变化过程;而有时,却能引发无尽的纷争和狂热,如群众涌动般拥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丰子恺以精准的笔触,把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结合在了一起。
他通过写自然来映射出人类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他的描写让人产生了共鸣,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人们常常沉迷于表面的繁华,忽略了内心的寂寞与渴望。
丰子恺在《山中避雨》中,以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雨水与山林的碰撞,向读者传达出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他用他那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思考方式,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一种可能性。
丰子恺山中避雨随笔精编
丰子恺山中避雨随笔精编《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丰子恺山中避雨随笔精编【第一篇】: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谈丰子恺《山中避雨》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原题为《民众乐器》,最初发表在1935年5月25日的《新中华》3卷10期上。
后来收入散文集《缘缘堂再笔》(1937年1月,开明书店)时,才改成现在这个题目。
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丰氏长女丰陈宝回忆说:我父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山中避雨》,讲的是我十五岁那年(1935年),他带了我和妹妹到西湖山中去游玩,没想到天忽然下起雨来,我们就奔向前面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去避雨。
店主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拉的是“梅花三弄”。
父亲在文章中说:“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雨越下越大。
父亲为了解寂寥,便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来试拉。
他慢慢地拉《渔光曲》,我们合着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们闻声前来,同声欢唱,“一时间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爸爸的画》第一集)丰子恺曾画过一幅漫画《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与《山中避雨》描述的茶博士拉胡琴的情景很相近,丰陈宝认为:“眼前这幅画,与当时三家村那家小茶店的景象十分相似,只不过天没有下雨,也没有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那份温情而已。
”(《爸爸的画》第一集)这可以说是丰氏漫画与随笔创作精神相通、题材共享的典型例子。
文中“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一段,简直就是画题的注解。
读这篇散文,自然能加深对漫画的印象;而看这幅画,对散文中表现出的韵味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
日本著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很喜欢《山中避雨》,说它“于短篇之中,富有余韵”。
他对“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一段,发表感想说:“我读了这风趣的一节,不禁想到从前盲乐师葛原氏乘船上京,在明石浦弹琴一夜,全浦的人皆大欢喜的故事来。
《山中避雨》教案设计
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 社会动荡变革之际。丰子恺先生通过 此文,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人性 的思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2
3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理解《山中避雨》 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 养其阅读和鉴赏能力。
补充与拓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 论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 识和信息,拓展学生的视 野和思路。
06
作业布置与考核评价
作业内容设计:针对教学目标布置合理作业
阅读理解
要求学生阅读《山中避雨》全文 ,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词汇积累
摘抄文中的生词、短语及优美句 子,进行背诵和默写。
写作练习
以“雨中的故事”为主题,写一 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或故事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山色空蒙雨亦奇”
此句借用古人诗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雨景的赞美,也暗示了雨中山色的朦胧美。
“我们只是相视而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雨中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和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感真挚动人。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雨声比作溪水声,形象地描绘出山雨带给人们的宁静与安详。
分享与交流
各小组在讨论后,选派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阅读心得和感悟,其 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意见。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相关主题。
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对话和情境再现
选择角色和情境
学生自由选择《山中避雨》中的人物角色和情 境,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
准备与排练
01
02
丰子恺:山中避雨
丰子恺:山中避雨歉子恺:山外躲雨前地异了二父孩到西湖山外玩耍,地忽高雨。
咱们仓促驱驰,瞥见后方有一小庙,山门心有三野村,此中一野是谢小茶店而带售卷烟的。
咱们趋之如回。
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人民币一壶。
但正在那时分,即便二角人民币一壶,咱们也没有嫌贱了。
茶越冲越浓,雨越落越年夜。
最后果游山逢雨,感觉助兴;那时分山外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厚的兴趣牵引了尔的感废,反感觉比好天游山兴趣更孬。
所谓“山色空受雨亦偶”,尔于此领会了那种境界的益处。
但是二个父孩子没有解那种兴趣,她们立正在那小茶店面避雨,只是任劳任怨,甜闷万状。
尔无奈把尔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注明,也不肯使她们“年夜人化”而体验尔所感的兴趣。
茶专士立正在门心推胡琴。
除了雨声中,那是咱们其时所闻的惟一的声音。
推的是《梅花三搞》,虽然声音摸失没有年夜邪确,拍子借推失没有错。
那仿佛是果为主顾密长,他立正在门心推那直胡琴去取代支音机做告白的。
惋惜他推了一会便罢,使咱们所闻的只是喧闹而漫长的雨声。
为了慰藉二个父孩子,尔便来背茶专士还胡琴。
“您的胡琴还尔搞搞孬欠好?”他很虚心天把胡琴递给尔。
尔还了胡琴归茶店,二个父孩很欢欣。
“您会推的?您会推的?”尔便推给她们看。
脚法虽熟,音阶借摸失准。
果为尔小时分已经请尔野临近的柴客人阿庆学过《梅花三搞》,又请劈面搞内一个成衣司务年夜汉学过胡琴上的工尺。
阿庆的学法很出格,他只是推《梅花三搞》给您听,却没有学您工尺的直谱。
他推失很生,但他没有知工尺。
尔对他的推奏视洋废叹,初末教他没有去。
厥后知叙年夜汉识字,便求教他。
他把小工调、邪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弛纸给尔,尔的胡琴推奏由此进门。
如今以是可以摸没邪确的音阶者,一半因为以前略有摸violin(1)的经历,一半还是根基于年夜汉的传授的。
正在山外小茶店面的雨窗高,尔用胡琴沉着天(果为快了要推错)推了种种西洋小直。
二父孩战着了歌唱,仿佛是西湖上售唱的,引失三野村面的人皆去看。
一个父孩唱着《渔光直》,要尔用胡琴来战她。
散文评论:丰子恺《山中避雨》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集外遗文》、《丰子恺书法》等。
丰子恺的散文力图探究人生、自然的佛理真谛,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之中,于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描写细腻,朴实平淡,叙述委婉,表现出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
他的大部分散文作品都在追求一种闲情和逸致。
《山中避雨》讲的是1935年作者带着他的两个女儿到西湖山中游玩时遇雨,在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避雨的一次经历。
文章先写游玩遇雨仓皇奔走,觉得颇为扫兴,但很快山中阻雨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引起了作者的兴趣。
接着写为了安慰两个小女孩,向茶博士借来胡琴,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从容地拉了种种西洋小曲。
而两女孩的唱和,吸引了小村子的人都来看。
作者慢慢地拉起了《渔光曲》,小女孩合着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们闻声前来,同声欢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最后免不了曲终人散,而村里的孩子们竟因为胡琴的缘故对作者这个陌生人有了惜别之情。
有意思的是,丰子恺曾画过一幅漫画《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与本文描述的茶博士拉胡琴的情景很相近,只是没有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那份温情而已。
这可以说是丰氏漫画与随笔创作精神相通、题材共享的典型例子。
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读这篇散文,自然能加深对漫画的印象;而看这幅画,对散文中表现出的韵味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
透过这次小茶店避雨的经历,作者主要要表达的是音乐的魅力和儿童世界的美好。
实际上,“人间的艺术和儿童”一直是作者的散文和漫画的重要题材。
而本文正是以描写音乐与孩子们的契合而打动读者的。
“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的,既是由胡琴所传递的音乐的魅力,也是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美好温馨的场面。
本文格调高洁,读来最富余韵,令人品味不止,在作者娓娓叙来之际,又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和温暖之感。
山中避雨丰子恺阅读理解
山中避雨丰子恺阅读理解一、引言本文是一篇由著名画家丰子恺所写的散文,通过回忆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展现了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主题、情感等因素,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文章内容解读1. 背景介绍:作者在山中避雨时,偶然遇到了一群小孩子和一位弹三弦的老人,由此引发了对音乐的思考。
这一背景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 主题分析:文章主题围绕着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展开,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强调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和人生感悟的重要性。
3. 情感表达: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这些情感贯穿全文,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动。
4. 艺术手法: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重点段落理解1. 段落一:作者描述了避雨时遇到的音乐场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和老人的沉静,为后续主题的展开做了铺垫。
2. 段落二:作者表达了对音乐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比不同的音乐场景,强调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3. 段落三: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学琴的经历,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对人生的意义,并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期望。
四、个人观点及阅读感受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向我们传达了音乐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这些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同时,文章中的艺术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如生动的细节描写、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五、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山中避雨丰子恺阅读理解》这篇散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文章通过回忆避雨时遇到的音乐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同时,文章中的艺术手法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以及音乐对心灵的触动和人生感悟的重要性。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避雨知识点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避雨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二、课文结构从情节看,四段依次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齐唱、惜别从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给青年们拉琴,大家齐声歌唱,由此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是产生了与青年们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今日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
至于两个女孩,开始是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是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是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三、字词寂寥(liáo) 嘈杂(cáo)(zá)冗长(rǒng) 弄堂(lòng)陶冶(táo)(yě)乐以教和(yuè)(hé)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
指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逢。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课后练习1.《山中避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现代家_________、家、_________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答案:丰子恺画家文学家2.“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_________写的《_________》。
请你查阅资料写出这首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级语文上册 3 山中避雨课件 语文(通用)
整体感知:
1. 快速默读课文,请概述山中
避雨的全过程。
2. 用“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
到了 的
”的句式说说你
我:扫兴——趣味更好——尝到从未 有过的趣味——依依惜别
女孩:怨尤苦闷——欢喜——和唱
三家村:苦雨荒山——青年齐唱 ——闹得十分温暖
探究感受: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 般的音乐的趣味。”怎样理解?
•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021年5月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 •
感 谢 您 的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2021/5/112021/5/112021/5/1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Lo意re揉m i捏psu。m2d0ol2o1r s年it a5m月et1, 1co日ns星ect期etu二r a2di0p2is1ci/n5g/e1l1it.2F0u2s1ce/5id/1ur1n2a0b2la1n/d5it/,1e1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山中避雨(张)
●什么使两个女孩产生前后两种心境的不同?
——她们找到了乐趣,和大家融合 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音乐的 感染力的确可以使人相处得更加和谐。
文章中的音乐不是“阳春白雪”的钢琴、小提 琴,而是“下里巴人”的胡琴。胡琴是最便宜、最 普遍、最容易推广的一种乐器,这是胡琴的优势。 大众化的音乐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音乐 应走向大众化,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音乐的乐趣。
八.品语言 语言特色:
●找出几例,说说你对以上语言特色的理解。
雨中小茶店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雨 景
《梅花三弄》的琴声
应和的歌唱
——如诗如画的意境,文情、画意、音乐 的感染力,儿童之间单纯美好的心灵,都在这 篇散文中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九. 作业布置:
1《学习之友》积累与运用 题。 2在现实中体会“音乐的趣味”。 3写一篇短文,写在练笔本上:《我的音乐感受》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现代陶渊明),浙江桐乡人,现代著 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 年时代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从夏沔(miǎn) 尊学文学。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建立达中学。此 外,还当了两年的和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 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辞世。
十.课外阅读
丰子恺有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叫《口中剿匪记》。
口中剿匪记
作者:丰子恺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因为我口 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 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 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这比喻非常确切,所以我要这样说。 把我的十七颗牙齿,比方一群匪,再像没有了。不过这匪不是 普通所谓“匪”,而是官匪,即贪官污吏。何以言之?因为普通所谓 “匪”,是当局明令通缉的,或地方合力严防的,直称为“匪”。而我 的牙齿则不然:它们虽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 们,反而袒护它们。我天天洗刷它们;我留心保养它们;吃食物的 时候我让它们先尝;说话的时候我委屈地迁就它们;我决心不敢冒 犯它们。我如此爱护它们,所以我口中这群匪,不是普通所谓“匪”。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避雨》精品课件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 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相处 得更和谐.
中心思想归纳方法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景物), 告诉(抒发)……的道理(感情)。
拓展延伸
1、“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哪首诗? 你还能写出几句描写西湖景色或 描写雨天景色的诗句吗?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讨论):
1、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女孩:因为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 听作者拉琴而很欢喜 与大家歌唱而快乐
三家村气氛:雨越来越大,气氛寂寥。 女孩和青年人合唱,气氛变得温暖。 离开时送我上车,依依惜别。
2、你喜欢音乐吗?它带给你哪些 “趣味”?请用笔把它们写下来。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7/312021/7/312021/7/312021/7/31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山中避雨
雨中小茶店—“绘画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雨景—“自然美”
《梅花三弄》的琴声—“音乐美”
应和的歌唱—“和谐美”
无拘无束的歌唱——“氛围美”
发自内心的歌唱—“真挚美”
——如诗如画的意境,文情、画 意、音乐的感染力,儿童之间单纯美 好的心灵,都在这篇散文中融为一体, 美不胜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
这是音乐的力量,也是孩子使 它温暖。音乐能使各个阶层的人聚 到一起,使彼此相处和谐。除了音 乐之外,还有儿童,一左一右欢喜 兴奋的两女孩,村里围拢合唱《渔 光曲》的青年们。因为有与少年儿 童在一起的温馨情感,齐唱《渔光 曲》的美好情怀,加以胡琴所传递 的音乐魅力,“把这苦雨荒山闹得 十分温暖”,才有了“今日般音乐 的趣味”,才让作者体会到和谐的 美感,音乐的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 之间的距离。
№3“荒山”“苦雨”直接写出了当时的客观环境, 更从反面显出了“温暖”的可贵。
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
№4“温暖”二字,既是写环境的温暖,也写出了作 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5这一“闹”字更加写活了当时的环境,也写出 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闹气氛,更写出了作者发自内 心的真挚感情,充满了喜悦。 №6“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不同于以前的,是一 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的趣味,因为音 乐拉进了人与人自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 和谐。
现代画家:《护生集》
人生在世,无非 是尽心,对自已尽心, 对自己所爱的人尽心, 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 心。
诀别之音
落花辞枝, 夕阳欲沉, 裂帛一声, 凄入秋心。
《子恺漫画集》
广西专用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课件
山中避雨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
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 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弘一பைடு நூலகம்法师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曾 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在“文革” 中受迫害于1975年去世。主要作
品收在《缘缘堂随笔》里。
要掌握的字音
• 丰子恺(
)
• 寂寥 (
)
•嘈 (
)杂
•冗 (
)长
• 里弄 (
)
• 工尺 ( ) • 唱和 ( ) • 陶冶 ( ) • 从 ( )容
要掌握的词
• 趋之如归 • 寂寥 • 怨天尤人 • 冗长 • 望洋兴叹
• 陶冶 • 萍水相逢 • 乐以教和 • 仓皇 • 惜别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情境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中避雨丰子恺
班级姓名座号
学习目标
1、抓住“乐以教和”,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主旨。
3、净化灵魂,美化情感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
(1)趋之如归 (2)怨天尤人 (3)望洋兴叹
(4)依依不舍 (5)萍水相逢 (6)乐以教和
2、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应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反问)
B.古语云:“乐以教和。
”(引用)
C.钢琴笨重如棺材。
(比喻)
D.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反复)
3、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
A.树也缥缈,山也虚无,淡如烟,淡如雾 B.淡如雾,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
C.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淡如雾 D.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4、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5、给下面生字注音
寂寥()嘈杂()()冗长()弄堂()
陶冶()()乐以教和()()
6、写出多音字的全部读音,并组词。
乐和
课堂练习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2.“乐以教和”是什么意思?
3.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5.“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6、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课后拓展
除了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你认为还有什么有此功效,举例说说(100字左右)
课后记
学后记
答案
1、(1)小步疾走 (2)责怪 (3)仰望的样子 (4)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5)浮萍(6)和谐
2 D
3 D
4明确: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 ——依依惜别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依依惜别
变化的原因:“胡琴的因缘”和“乐以教和”
课堂练习1(乐以教和)2(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
) 3解析:“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4解析: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5解析:“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6明确:突出其“有意思”。
“有意思”一词,不仅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而且照应了前文的“趣味”,使文章意脉一贯而下。
“有意思”包括三方面内容:胡琴价廉,可演寻常小曲,发音还可听,更重要的是在民间流行。
这里叙述的语言,如数家珍,款款道来,亲切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