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定义及生男孩偏好原因分析
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https://img.taocdn.com/s3/m/3395860252ea551810a6879d.png)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从内涵上看,应当包括生育目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理想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理想孩子质量等多个方面。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生育意愿界定为:人们在生育子女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它体现着个体生育孩子的目的以及对生育孩子的数量、时间、性别、素质等方面的期望。
但是,由于其中的质量维度在生育意愿调查中少有体现,而时间维度在问卷调查中又难以操作,再加上受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个体生育时间的不确定性。
所以,多数生育意愿调查的内容往往体现在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三个方面。
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生育性别这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有关生育意愿的资料和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总体上表现为多育和偏男,传统生育目的占主体地位;70年代,在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和个人生育行为的强制干预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意愿生育子女数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意愿生育性别的变化;进入80年代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从根本上推动了人们生育意愿的自觉转变。
总体来看,生育意愿的变化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使人们的生育意愿也有明显差异。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末生育意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但通过实际生育水平的变化还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测出生育意愿的变化特征。
首先,意愿生育子女数变化显著,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的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育。
由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孩子的经济效用增加,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限制人工流产的规定 ,在客观上都起着刺激和鼓励生育的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所上升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初育峰值时间多在婚后第二年,婚后前三年有一半以上的妇女都生育了一孩。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cc3a44292af90242a895e53c.png)
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人口转变生育意愿:少生晚生无性别偏好生育意愿是指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生育数量、生育时间、生育的性别偏好。
生育意愿是宏观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微观个人理性选择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影响因素有多方面,包括有社会、家庭和个人方面,其中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原因,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形塑了家庭个人生育的自约束机制,影响了人们对待子女价值的观念,激烈的市场竞争直接导致了生育时间的推迟,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改变了传统的性别偏好,关于生育意愿的转变过程和原因,成本效用理论、子女价值理论、代际财富流动理论都有所解释,集中表现为:1、在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生产方式取代重视体力的传统生产方式,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数量多已不是提高家庭收入的绝对条件,脑力劳动的盛行使孩子接受教育变得有必要,其性质由生产品(劳动力)转变为消耗资源的消费品,养育孩子的绝对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升;2、女性同男性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进入劳动力市场,女性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增加,有时不得不推迟生育时间来保证工作的需要;3、知识经济的到来淡化了女性的体力劣势,在脑力竞争中女性的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男女地位的平等弱化了男孩偏好;4、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使得孩子作为投资品的价值增大,对孩子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回报显著,为了使这项投资最大化,将人力资本的投资集中在更少的孩子身上便成为普遍的选择,而性别差异与人力资本的投入没有直接的影响,性别偏好也就逐渐淡化。
另外,国家强有力的生育政策也从侧面塑造了生育观念和意愿,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并且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削弱了“养儿防老”的观念,生育行为更大程度上是个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此时对数量、时间、性别的要求就降低了。
对生育政策的理解生育政策是政府意在通过对生育行为的干预和控制,以影响人口数量、结构而制定的目标和手段。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计划生育政策,它加速中国人口转变直到其基本完成,由此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可分为以下方面: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形成建国初期随着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当时以马寅初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控制人口数量的建议,但遭到漠视和批判,随后政府才逐渐意识到人口数量问题,开始政策上的人为干预。
性别比偏高分析
![性别比偏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dc05f79b89680203d82550.png)
一、致使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1、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
经过二千年封建思想禁锢,群众中男尊女卑、不生儿子不罢休的思想非常严重。
特别是在农村,人们除存在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传统生育观念外,导致他们存在偏好男孩意愿的主要因素还是现实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工作,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在我国大多数农村,还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重体力劳动主要靠男性承担;男婚女嫁的嫁娶婚姻模式占婚姻的绝对主导地位,做上门女婿被人们瞧不起,被骂为“孤老”,生育文化观中的男孩偏好非常强烈。
2、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
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辅助,社会保障为底线”,但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农村,对农民来说养老还是要靠儿女,尤其是男孩,养儿仍然是防老的重要手段。
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虽然在农村计生户养老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还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有些乡镇按镇、村、个人各承担部分保费的办法,对一部分计生家庭办了养老保险,但也感到力不从心。
目前,农民的养老主要靠自己解决,这也是群众的生育观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的一个现实原因。
3、社会上的性别压力。
社会政策中对女性弱势地位的潜在规定或许在形式上具有性别平等的内容,但实际上缺乏配套法规或难以执行。
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虽然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中国妇女除了教育程度增长的幅度赶上男性外,其它指标都落后于男性,这就意味着,社会性别鸿沟依然存在,并且在许多方面男女两性的鸿沟在扩大。
一是就业压力。
在就业政策中,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12月8日颁布的《关于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等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但并未对相关的违法行为的赔偿和处罚做出明确的规定,性别歧视行为没有可以诉讼的渠道和机构。
因此,在现实中看到的是普遍存在的就业机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如选择或优先选择男性、女性二次就业困难等,因为男性不用怀孕和休产假。
大学生生育意愿
![大学生生育意愿](https://img.taocdn.com/s3/m/26411518c5da50e2524d7f18.png)
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摘要: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就业、婚姻等人生大事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育意愿对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调查资料来分析这一群体生育意愿的特点,主要对大学生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和生育年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解释。
从调查结果来看,与以往相比,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显著的新特点,性别偏好不那么明显,大多数倾向于“无论男女”;理想子女数目基本上是两个,且一男一女;生育年龄集中在26—30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观念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生育意愿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生育意愿特点原因所谓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是由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对自身生育行为的内在期望和主观愿望的反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对大学生这一层次的生育意愿的调查主要是了解他们的生育意愿有何特点,受到何种因素影响。
从以往的资料来看,对青年的生育意愿有些研究,如风笑天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而专门针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研究却甚少。
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却又受到学校这一共同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同一所大学影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而且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未婚青年,生育意愿指的是一种期望、观念,而非已成为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生育意愿的调查很有意义。
本次调查是笔者与同学——安妮合作完成,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来自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学生,用自填问卷法来收集资料。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次调查的中心内容,涉及到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生育年龄、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对丁克家庭的看法、对国家人口现状的看法等。
90后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学分析
![90后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3bfe3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72.png)
90后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学分析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全国逐步实施二孩政策,90后大学生必将深受该政策影响。
了解90后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将对预测今后人口及家庭发展走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生育意愿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生育数量、时间和性别。
本文在楚雄师范学院随机抽取了200名90后大学生参与填答,共计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8份,有效问卷为197份,有效数据结果经过统计数据系统SPSS处理所得。
一、楚雄师院90后大学生生育意愿状况描述(一)生育时间意愿调查分析。
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83.2%的被调查者表示婚后会选择生育孩子,表示不会生孩子的被调查者仅占6.1%,还有10.7%的被调查者回答的是不确定。
这表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愿意生育的。
生育年龄的选择是生育态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晚生晚育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在本次调查中,晚婚晚育表现明显,37%的被调查者认为27-29周岁是最佳生育年龄,27.3%的被调查者认为24-26周岁是最佳的生育年龄。
也就是说,约65%的被调查者认为,24-29岁是最理想的生育年龄,这符合人口学研究的最佳生育年龄25-29岁,也符合优生优育的时间。
另外,被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有56.8%的人认为26-30岁是最佳的结婚时间,选择23岁之前和30岁之后的学生居于少数,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结婚时间选择有推迟趋势。
(二)生育性别意愿调查分析。
生育性别意愿是指对子女的性别偏好。
生育性别意愿对出生人口性别比有重要影响,它决定着未来人口的性别比例。
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国人表现出对生育子女的男性偏好较大,导致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衡。
近些年来,国家从法律保障、政策、监督检查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人们的生育性别意愿发生一些转变。
本文被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有71.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这表明他们对子女的性别没有特别的偏好,女孩男孩都可以;表示喜欢女孩或者喜欢男孩的相对较少,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5.2%和13.5%,这与许多调查结果的男孩偏好不太一致。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助推政策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助推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7f0619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1.png)
广东省政府通过提供生育津贴、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等措施来鼓励生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大力宣传和 政策支持,同时广东省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较为宽松,有利于家庭和个人的生育决策。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结论一
01
生育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
人因素等。
结论二
02
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
就业政策
政府的就业政策可能间接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例如,是否支持弹性工作制度或提供育儿假等措施。
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的态度
家庭成员对生育的态度和期望可能影响个人的生育意愿。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影响生育意愿,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更有能力抚养孩子。
03 助推政策制定与 实施
优化生育政策
完善生育假制度
改善生育环境
加强生育宣传教育
加强生育宣传教育,提高年轻夫妇对生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改善工作场所环境
积极改善年轻夫妇工作场所环境,提高其工作质量和生育意愿。
加强社区支持
加强社区支持,为年轻夫妇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生育服务。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经验
国际案例分析
韩国
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提供生育补贴、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等,但生育 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职场竞争和婴幼儿养育成本过高。
的变迁,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变化。
结论三
03
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助推政策可以有效提高生育意愿,但需要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全面、有效的政策。
研究展望
1 2 3
展望一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生育意愿的 影响因素,特别是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等方面 的影响。
政府何为:生育“性别偏好”的地区差异及其启示
![政府何为:生育“性别偏好”的地区差异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a9da3b3f5335a8103d22082.png)
政府何为:生育“性别偏好”的地区差异及其启示经过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多年正常的河北省定州市和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的湖北省大冶市两个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大冶地区农村育龄妇女生男孩的愿望更为强烈,更看重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家庭重大决策依赖丈夫的也较多,公婆对其生育决策有重要影响。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定州地区,生育过程中的性别“男孩偏好”反倒不是那么明显。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公婆态度、所在地区“男孩偏好”氛围以及人们对不同性别子女作用的认知,都影响着生育的“性别偏好”。
定州市在政府主导下长期坚持倡导婚俗变革、促进男女平等的政策宣传和社会实践,诠释了在弱化生育“男孩偏好”、创建新型婚育文化进而维护正常的出生性别比方面,政府不仅可为,而且能为。
标签:生育“性别偏好”;出生性别比;政府主导一、研究背景和数据来源1.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现状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性失常已近30年,政府的综合治理也已20年有余。
①自2009年开始,全国的出生性别比终于出现了变增为降的逆转态势,但2012年117.70的出生性别比离正常值范围仍然相差甚远。
2000—2010年的10年间,出生性别比中重度(110—120)或重度失常(120+)的省份数量更是未减反增。
②因此,出生性别比失常至今仍是一个全国性和全局性的重大人口问题,综合治理依旧任重道远。
进一步观察还发现,10年来,出生性别比在我国不同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有升有降,而无论是升幅大的省份还是降幅大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出生性别比严重失常的现象和问题。
这表明在同样的综合治理大背景下,地区间的出生性别比走向出现了分化,而个中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近年来,针对我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失常且长期居高难下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相关研究也在迅速增加。
有学者对我国20多年来的出生性别比治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指出这是从政策治理到依法管理、从隐性治理到显性治理、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的阶段性转变过程。
城镇居民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城镇居民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6651f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7.png)
城镇居民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发布时间:2021-07-02T02:09:37.15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于五星[导读] 当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和人口结构面临着严峻挑战,超低出生率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公司北京丰台 100071摘要:近年来国家逐渐放宽生育政策以应对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等问题,但政策的实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生育意愿作为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备受重视。
通过对国内自 2010 年以来有关生育意愿的文献回顾发现,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子女数近年来呈降低后趋于平稳的态势,意愿生育时间逐渐推迟,动机日渐多元化,部分子女性别偏好表现为儿女双全和无所谓的双峰态势。
生育意愿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因素尤其重要。
基于综述希望能够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展望未来,深入了解人们的生育意愿。
关键词:城镇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当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和人口结构面临着严峻挑战,超低出生率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人口老龄化和低抚养比等问题将持续存在并对未来中国人口发展产生更大压力。
生育意愿是影响人口出生和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此,在新时代,有必要归纳整理以往学者们对生育意愿进行研究的成果,了解人们生育意愿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1]。
一、阐述生育意愿关于生育意愿的概念界定,尽管学者们的表达不相同,但是,概括起来是类似的,即生育意愿是人们对于生育这一行为的看法以及态度。
生育意愿的内涵包括生几个孩子、偏好生育男孩还是女孩以及何时生等问题。
大多数学者分析生育意愿的内涵时涵盖了三个维度的内容:意愿生育子女的数量、意愿生育时间以及对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
另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生育时间和生育动机,将生育意愿维度上升到四维,概念维度得以不断地丰富。
二、影响生育意愿的具体因素(一)个体人口学特征差异产生不同生育意愿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这些特征导致不同个体心理和观念存在差别,进而影响他们的生育意愿。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cbe1ac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4.png)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文章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揭示了当前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不一致现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等多个方面。
文章概述了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现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许多妇女表示希望生育较少的子女,但实际生育行为却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生育数量与意愿不符。
这种现象不仅对妇女的个人生活产生影响,也对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各种因素。
在社会层面,政策导向、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都可能对妇女的生育意愿和行为产生影响。
经济层面,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生活成本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妇女的生育决策。
文化层面,传统观念、家庭期望、社会舆论等也会对妇女的生育意愿和行为产生影响。
个人层面,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妇女的生育决策。
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妇女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差异问题,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育政策,提高妇女的生育福利和保障水平,以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呼吁学术界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二、中国妇女的生育意愿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育政策的调整,中国妇女的生育意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总体来说,虽然传统的“儿女双全”观念在一些地区仍然根深蒂固,但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追求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因此在生育意愿上表现出更加理性和多元化的态度。
在生育数量方面,大部分妇女的理想子女数量集中在两个或三个,这表明现代女性对于生育的期望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子女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子女的质量和教育。
生育场所“男孩偏好”的瞬时表现及原因分析
![生育场所“男孩偏好”的瞬时表现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0f19554a7302768f993955.png)
生育场所“男孩偏好”的瞬时表现及原因分析作者:李海燕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生育场所中产妇及其家属、医护人员的参与观察,认为“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仍然存在,而且社会共享着情感判断标准。
日常生活中,“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因不符合主流话语而没有得到人们的直接表达;但在生育场所的特殊时空,它会得到瞬时表现。
这从人们对生育性别的首要关注、家属们的情感流露、医护人员的话语等方面可以说明。
关键词:出生时刻;生育场所;传统生育观念;男孩偏好一、研究缘起1995年,我国提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与生育性别相关的宣传语有“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等,这是关于生育性别的政治话语。
日常生活中,也常听到“女儿是爸爸前世小情人”、“女儿是贴心小棉袄”等这类关于性别偏好的表述。
遇到有男孩偏好观念的人,人们会认为他“老封建、传统得很”,或者认为农村人才会特别想生儿子。
男女平等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是否已经消失,传统生育观念会不会在特定时刻特定场所仍有所表现?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传统生育观念首要表现在“男孩偏好”,其社会结果导致性别比偏高,并解释其原因。
如顾宝昌(1992)认为生育数量、生育时间和生育性别,三者形成了一個时空意义上的生育空间,在此空间里存在生育选择。
杨菊华等(2009)指出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因素对生育行为进而对生育选择产生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性别选择。
宋健(2010)认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滋生“男孩偏好”的土壤,并从根本上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吕红平(2007)认为,导致出生性别比上升的最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社会生活中性别不平等。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出,“男孩偏好”的生育观念依然存在。
通过参与式观察,笔者发现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在产房门前这一生育场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为此,本文力图描述传统生育观念在生育场所中的瞬时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021071aaea998fcd220e34.png)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篇一: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报告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XX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如此庞大的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他们的生育观念对未来中国居民的生育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因此,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生育观念是必要的。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人口社会学》这本课程,结合所学的知识,我们小组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以滨州学院为例,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利用问卷法调查本校的30名男生和30名女生共计60名大学生的生育观,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文献调查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了解传统及现代生育观的定义和差别。
生育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反映对生育行为的价值取向。
生育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而存在,这包含了生育意愿和生育动机两个方面,生育观念对生育意愿有制约作用。
长期、稳定的生育观念经过历史沉淀形成了生育文化,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传统生育观是指形成并续存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育观,是与“早、多、男”的生育意愿相匹配的。
其特征表现为:在生育认识上,生育男孩具有经济等多方面的显著效用;在生育科学方面,生育知识的匾乏,对生殖规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传统生育观的核心内容是“重男轻女”。
现代生育观是与“晚、优、平”的生育意愿相对应的,与传统生育观的明显区别包括:生育数量由传统的多生向现代的少生方向转变;生育有性别偏好向无性别偏好转变;生育时间从早婚早育向晚婚晚育转变;生育质量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注重生育质量的方向转变。
从现代生育观的价值体系看:认为生育行为要以增添生活乐趣等为目的、男女性别应该平衡、男女应该平等、要生育高质量的子女。
三、大学生生育意愿的调查分析1、在生育年龄的选择上经调查发现在女生中,12.5%的认为在24-26岁生第一个孩子,75%的认为在27-29岁生第一个孩子,12.5%的认为在30-34岁生第一个孩子;在男生中,33.3%的认为在24-26岁生第一个孩子,66.7%的认为在27-29岁生第一个孩子。
人口政策背景下家庭生育子女意愿分析
![人口政策背景下家庭生育子女意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478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3.png)
人口政策背景下家庭生育子女意愿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口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更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种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生育政策,即调控家庭生育子女的意愿和数量。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生育子女的意愿到底是怎样的呢?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家庭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实行了一胎化政策,限制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2015年,2016年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允许每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调整,为家庭生育子女的意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意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需要了解家庭生育子女意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是经济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也大大增加。
很多家庭都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因素,来决定生育子女的意愿。
二是社会因素。
家庭生育政策的变化,也会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在一胎化政策时期,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因为这是政策所规定的。
随着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考虑生育第二个孩子。
三是个人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也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家庭状况等因素来考虑生育子女的意愿。
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家庭生育子女的健康意愿?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家庭生育政策,为家庭生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到生育子女的重要性,以及政策在支持家庭生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社会需要为生育子女的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完善相关的生育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的育儿假期等措施。
家庭和个人也需要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生育子女的意愿,并且科学合理地进行生育规划。
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78494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b.png)
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宁波市居民二孩生育率为41.5%,高于袁素波等人的研究结果[4]。
分析原因,这可能是样本选取范围所导致的。
本研究样本选择包括宁波市城市和农村的男性和女性人群,而袁素波等人的研究是面向宁波市城镇育龄妇女。
从本文研究可以看出,男性的生育意愿明显高于女性,并且农村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高于城镇。
研究还发现,宁波居民对二孩政策支持率较高,但生育意愿偏低,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
其影响因素较多,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均对生育意愿带来影响。
(一)个人因素从个人角度出发,男性个人生育意愿明显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我国家庭传统思维有关[5],子女陪护大多由女性承担,其感受到的抚养压力更大,导致女性生育意愿的降低。
此外年龄越大则生育意愿越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逐渐下降,生育风险增高,养育压力增大,这是导致高龄人群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在婚人群相较于非在婚人群,生育意愿更低,原因可能是婚后体会到更多的生活压力和家庭压力,顾虑相对更多。
高学历人群并没有成为生育行为的主力,大学学历人群生育意愿最低,主要原因是大学学历人群在社会上承担的工作压力较大,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不愿意因二孩而降低生活质量。
相对而言,研究生人员的二孩生育意愿较高,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群经济压力会比其他人小。
另外,职业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Logistic回归显示,个体户人群生育意愿显着低于其他群体,主要原因可能是个人户生活压力和经营压力更大,劳动时间长,生育二孩的影响较大。
同时医护、机关事业单位生育意愿同样偏低。
以上研究表明,二孩生育势必会影响个人事业的发展,特别对于女性影响更大。
25-35岁是生育的高峰时期,但也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很多职业女性因为顾及事业的发展而推迟一孩的生育时间,从而错过生育二孩的最佳年龄。
工作压力较大的职业(如个体户、医护工作等)会占用人们更多的精力,从而事业照顾子女和兼顾事业两者之间无法很好的平衡,导致生育意愿的降低。
生育意愿名词解释
![生育意愿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cdba1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5.png)
生育意愿名词解释
生育意愿是指个体或夫妇有关生育行为的心理态度和倾向,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 为什么要生育子女,即生育的动机和目的。
2. 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即期望的子女数量。
3. 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即对子女性别的偏好。
生育意愿反映了个体或夫妇对于生育的渴望、考虑到的因素、计划和决策,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个人或家庭可能更重视生育的数量和男孩偏好;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则可能更倾向于少生、优生和无性别偏好的生育意愿,强调生育的质量。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2c343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9.png)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讨论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政策对其的影响,并介绍了家庭生育意愿调查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特点,讨论了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探究,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家庭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家庭生育意愿、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政策影响、调查方法、特点、主要因素、政策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家庭生育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家庭生育意愿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研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家庭的生育态度和行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家庭生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
从一胎化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再到最近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政府的生育政策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庭观念和生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研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出发,探讨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分析政策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并介绍家庭生育意愿调查方法。
通过总结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特点、影响主要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及展望,旨在为促进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及政策对其的影响,为我国制定更合理的生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调查方法,全面了解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生育偏好调查与分析
![人口生育偏好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eb42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a.png)
人口生育偏好调查与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口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口的增长与生育率息息相关,了解人口生育偏好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人口政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调查与分析,探讨人口生育偏好的现状和原因。
1. 背景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但近年来生育率逐渐下降。
了解人口生育偏好的原因对于制定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被调查对象,从而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
3. 生育意愿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有生育的意愿,但顾虑也伴随而来。
4. 婚育观念的演变: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结婚生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然而,如今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婚育观念发生了改变。
5. 经济压力与生育决策: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经济压力成为人们生育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生育一个孩子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6. 教育和工作机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子女教育的质量,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也成为限制生育的因素之一。
7. 居住环境与生育选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空间变得更加有限,居住环境的恶化对生育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8. 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
完善生育假、托育设施等制度,为生育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
9. 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采取措施鼓励生育将有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10. 总结:通过对人口生育偏好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了解到经济压力、教育机会、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育决策。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同时适度放宽生育政策,努力促进人口的合理增长。
总结:人口生育偏好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息息相关的问题。
只有了解人们的生育意愿和顾虑,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口政策。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经济压力、教育机会、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着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育意愿定义及生男孩偏好原因分析
生育意愿的定义:
(一)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于生育问题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生育意愿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生育的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对生育意愿的定义中,可以得到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生育目的、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生育时间四个方面。
(二)在分类上,生育意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重数量、轻质量和强烈男孩偏好的传统生育意愿;另一类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少生、优生和无性别偏好的现代生育意愿。
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价值取向。
(三)同时生育意愿的载体在于未婚青年和育龄夫妇。
因为作为有生育能力的人群,他们的生育意愿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上的生育愿望,而且是一种很可能使之变成现实的生育需求。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生育意愿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
从宏观上,生育意愿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化;微观上,生育意愿体现着个体行动者的的理性性选择。
在中国从古至今生育意愿都是男孩偏好。
下面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角度探究其原因。
一、文化因素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人们的重男轻女思想。
传统文化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内在因素。
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宗教观念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依靠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是在城市里也不乏市场。
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
在中国大部分群众认为女儿既不能养老,又不能传宗接代,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因此偏好男孩。
从人口社会学角度而言,中国偏好生男孩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子女的性别偏好所致。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
这是一种歧视性性别偏好的表现。
二、经济因素
人们希望生儿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家庭生产责任制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
确实,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制约,拥有男性劳动力对农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均耕地已十分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劳动力的数量已不再成为制约家庭经济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农村,农民无论在生产方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在生育行为上却仍然固守着对儿子的强烈偏好和渴望。
因此,单以经济利益解释人们的性别偏好还不是有力的说法。
不过我们要承认是这个生产方式变了,经济基础变化了,造成现在性别出生比这么高偏差的还是以前的经济基础产生的其他社会上层建筑还没改变过来。
三、生产方式
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技术革命,生产过程中需要人们支付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支付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这样在社会化的大生产中,一个家庭的子女多不意味着创造的财富就大,女子体力的劣势不意味着在生产中就处于劣势。
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使人们改变了“多子多福”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但由于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许多农村地区,生产力依然比较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成年男性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支柱,在这些地方偏好生育男孩依然存在。
所以,可以说生产方式是偏好生育男孩的经济基础之一。
四、社会保障与社会形势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由家庭承担,并且多由儿子来承担,在农村家庭中尤其普遍。
如果一个家庭生了女孩,女孩出嫁后要到夫家生活,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就面临着现实困难。
这种事实也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更倾向于要男孩。
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养老制度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人们长期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尤其是男孩偏好的意愿。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制
度还很脆弱的条件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市发达的生产力和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客观上强化了某些家庭的性别选择偏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女性相对男性本身的弱势,不规范的就业市场,使女性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从而影响到出生性别选择偏好。
女性的就业层次、收入水平低,男性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更多的物质报酬也强化了出生性别偏好。
总结:
从以上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男孩偏好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其全部的原因。
生育意愿同时还与国家政策、个人、家庭等因素有关,但由于剩下个人、家庭因素太过于复杂,主观,无法从中得到出确切原因,而国家政策又与男孩偏好无什关联,因此不与分析。
但只从上面的因素就可以得到透彻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