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长春版

合集下载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求职信,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课通过对该文的阅读与分析,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求职信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求职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推荐的品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求职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文章的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

2. 求职信写作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求职信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练习写作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推荐自己,培养诚实守信、勇于推荐的品质。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三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韩愈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以及对求职信写作技巧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求职信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诚实守信、勇于推荐的品质。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习俗的理解。

(2)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韩太尉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古代的礼仪和文化习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习俗。

(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模仿运用。

5. 情感教育:(1)讲解韩太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写一篇关于古代礼仪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在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方面的表现,分享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注释及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本文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致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

二、分析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教师给予点评。

三、讲解课文内容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启示。

二、讲解文章启示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点评。

三、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予点评。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文学价值。

二、讲解文章文学价值1.教师讲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点评。

三、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予点评。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积极向上、敢于表达的精神品质,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出不懂的字词。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写作手法。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文中人物精神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写作手法。

3. 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向上精神”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上枢密韩太尉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3.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学生对作者写作思路和手法的把握。

c.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d. 学生对课文中所体现的向上精神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古代政治家、军事家的文学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借助注释翻译文句,初步读懂文意。

教师抽查“气”“致”“广”“京师”“冠”“憾”等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文”“气”“阅历”等关键词,梳理文章结构思路,深度解读文本。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本文气贯通的逻辑之美ˎ有理有据的论证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并理解苏辙“增阅历以养气”的文论,见贤思齐的进取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ˎ探究法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二初读,读准以下字音。

汩gǔ没mò嵩sōng华huà仓廪lǐn 苑yuàn囿yòu召shào虎三再读,借助注释,能翻译文句。

教师抽查以下词句:12 此二子者,动乎其言34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三研读,梳理结构思路。

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第1段)2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第2段)3 见翰林欧阳公未见太尉(第2段第3段)4 幸太尉辱教(第4段)四精读,探究作者如何表述求见韩太尉的目的(赏析文气贯通的逻辑之美ˎ有理有据的论证之美)。

1 文章围绕“养气”来展开,从“养气”到“求见”,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表明目的的?为文——养气——增阅历——我入京师增阅历——拜见欧阳公——求见韩太尉2 作者想“益治其文,且学为政”,但是韩太尉并不以文见长,学文完全可以请教欧阳公,那么,苏辙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五课堂小结文如其人。

苏辙这篇文章,本意是求见韩太尉“学为政”,但他偏偏从“为文”说起,迂回曲折,到最后点明目的,这充分看出苏辙刚考取进士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宏大抱负。

六课堂小探究作者称呼韩太尉有:太尉执事ˎ太尉ˎ贤人,这些称呼表现出苏辙的。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辞书,以其豪迈激昂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闻名。

1.1.2 这篇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和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1.1.3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要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作者韩愈2.1.1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1.2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他的作品具有豪迈激昂、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的特点。

2.1.3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受到后人的赞誉。

三、教学内容3.1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要内容3.1.1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韩愈给当时的枢密使韩太尉的一封书信,主要内容包括了对韩太尉的赞美和自己的政治主张。

3.1.2 韩愈在信中赞扬了韩太尉的才能和政绩,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

3.1.3 同时,韩愈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提倡忠诚、正直、廉洁的品质,并呼吁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四、教学目标4.1 学生能够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要内容。

4.1.1 学生能够掌握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1.2 学生能够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容。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于韩愈的文学风格和散文特点的理解。

5.1.2 学生对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内涵的把握。

5.1.3 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1.1.1 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本和相关信息。

1.1.2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重要信息和课堂讨论。

1.1.3 教学PPT:包含文本内容、作者介绍、教学目标和难点等。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干谒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20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0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长春版

2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目标:一、读: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节。

二、说:学生能结合课文下注释和教师指导翻译课文。

3、议:师生一路讨论,明白得此封书信是如何感动韩太尉的。

4、练:向你仰慕的人写一封求见信。

教学时刻:二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窗们,假设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名出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打算采纳什么方法感动对方,让他接纳你?昔时,年仅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信,让那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诵,从而对他另眼相看。

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如何说的?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封书信(板书课题、作者)。

提及书信,我想问大伙儿一下,一封书信应由哪几部份组成?(称号、正文、祝颂语、签名、日期。

)大伙儿迅速扫描一下课文,此封书信都有这几部份吗?解题:此文系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那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二、导学:(一)读课文:一、自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音,不能通读的地址做上记号。

二、交流自读情形:生字读音:辙生好为文动向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嵩、华)之高难读通的句子:依照学生提出的不能通读的地址,或请学生帮忙读,或教师作范读指导。

3、教师范读课文。

进一步帮学生为生字正音,排除不能通读的地址。

4、学生自读:要求: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熟课文。

五、指名朗诵课文。

六、学生对照注释,进行有情感的朗诵课文。

(二)翻译课文:一、质疑:学生问疑不能翻译的句子,然后由学生或教师为问疑学生解疑。

二、指名分节翻译课文。

3、指导学生注意下列词语:一词多义:生:生性、生平。

辙生好为文诞生。

辙生十有九年矣见:拜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同“现”。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毅然舍去连词,可是。

然文不能够学而能虽:尽管虽无所不读即便虽多而何为顾:看、望北顾黄河之奔流转头看顾野有麦场造访三顾茅庐古今词义:党:古义:五百家为党。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本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综合、评价;(3)提高写作能力,尝试仿写或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感受作者忠诚、正直、谦逊的品格;(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本文;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的读音和含义;2. 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作者意图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查找生僻字的读音和含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忠诚、正直、谦逊品格;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文中美德的理解和体会;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文中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运用;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表现,关注对文中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分析,提高鉴赏能力;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 反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学生能够解读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忠诚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能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友谊和忠诚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生词和句子的注释,加深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和解读课文。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增强体验。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翻译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讨论友情和忠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及时性。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更正和反思。

3. 课堂练习结果:学生翻译和填空练习的正确率。

学生写作练习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辅助教学。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示例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示例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明代官制中的“三公九卿”、中书省、东厂等制度;2.理解明代后宫设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3.了解韩文公是一位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文臣。

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明代官制及其演变;2.学生掌握韩太尉书的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3.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韩太尉的生平和政治成就。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明代官制中的“三公九卿”、中书省、东厂等制度;2.研读韩太尉书,掌握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3.了解韩太尉作为一位文臣的政治影响和孝道思想。

教学难点:1.学生对明代官制的深入理解;2.学生对韩太尉书的翻译和阅读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1. 明代官制明代官制分为三部分:中央政府、地方官制和宗室制度。

其中中央政府的核心是“三公九卿”制度,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东厂则是监视和打压异端和反政府势力的机关。

2. 韩太尉书韩文公是明代中期的一位文臣,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太尉书则是他留下的一部重要文献,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孝道等多个方面。

3. 韩太尉书的翻译和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韩太尉书进行翻译和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翻译和阅读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明代官制和韩太尉生平。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在阅读韩太尉书的过程中,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3. 辩论教学法教师设置辩论题目,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通过不同角度的论证,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设置小测试、口头提问和其他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2. 批判性思维评价在分组讨论、辩论等教学环节,通过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来了解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态思考和分析能力。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

二、整体感知
未仁宗嘉祐二年,苏辙考取进士,他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权者,不能获得理想的官
职,便写信给韩琦,希望得到赏识、提拔,但它与一般干瘪的`“干谒”(求见达官贵人)文字不同,实际上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学论文。

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主题。

三、阅读课文
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字词略)
学生跟读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学,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讨论,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朗读课文。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一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一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我们都非常熟悉,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看出作者不凡才华与胸襟。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也是一篇表现作者非凡才华的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见教案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枢密sh 仓廪l n 苑囿y€騯宫阙qu€?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3.分成小组读,注意把握文中的内容。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文中的内容。

5.学生结合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义。

6.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一词多义:生:见:然:虽:顾:古今词义:党:古义:五百家为党。

邻里乡党。

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以前,先前。

向之来。

今义:方向。

游:古义: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览,游泳。

7.带着对文意的整体感知,概括一下本文所写的内容。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

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8.全班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气”“势”。

四、布置作业。

在作业本上整理文中的重点实词。

第二课时一、巩固与测试。

检测学生对本课实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析课文。

1.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

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气的作用。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2)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提高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枢密韩太尉的尊敬和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高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2)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写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课后查找资料;(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分析文章的句式、修辞手法等;(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训练;(3)教师批改并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择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下周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纠正错误;3. 阅读分享: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中国古代文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领会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2. 词语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析3. 课文分析:理解课文主旨和作者观点4.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韩太尉的背景和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词语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设计详细内容第一节: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韩太尉的背景和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词语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课文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公开课)

初中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公开课)

初中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公开课)《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公开课)学习目标:一、熟读成诵,体会文章气势。

二、理解苏辙“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

导入:今天,咱们共同探讨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众所周知,苏辙有一个才华冠世、绝世无双的兄长苏轼,两人共为唐宋八大家的成员。

试想,如果这两人当中的一个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就只有诚惶诚恐的份了。

如果两人来个珠联璧合,一左一右立于我们面前,那架势,那气象,要多吓人有多吓人。

有例为证: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也不甘示弱,在一旁说:“我也有一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辙话语一落,老道惊讶得目瞪口呆,连连说道:才子,才子,世间罕见,千古难逢啊!同学们说,谁的对子对得好?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门两旁的联语。

又称楹联、对子。

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节律动人、意境优美。

字数多少无定规。

苏辙略高一筹。

苏辙自有过人之处。

苏辙不仅对子对得好,文章也写得气势磅礴,洒脱自如,别具一格。

《上枢密韩太尉书》便是一例。

教学过程:一、学生出题。

学生讨论、探究二、老师出题。

重点实词:1、辙生好为文。

生:通“性”,生性2、气可以养而致。

致:到达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仗,依靠4、将以益治其文。

治:研习重点虚词:之:1、称其气之小大。

2、辙也未之见也。

乎: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表。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而:1、气可以养而致。

2、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虽:1、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2、不知其大,虽多而何为?翻译: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翻译应考虑的问题:实词的语境义,虚词的用法,活用现象,通假字,古今意义,倒装句式。

翻译达到的效果:文通字顺,表意完整准确。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教学设计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教学设计27、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学习重点:1、积累古汉语词语2、了解“养气说”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关于苏辙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与其兄苏轼是同榜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散文成就较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

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宋仁宗时任枢密史、宰相,后辅佐英宗、神宗,执政三朝,封魏国公,名望极高。

此文是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在考中后为了求见韩琦而呈上的一封书信,作者当时年方19岁。

二、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有关的生僻词语1、通假字:见--现辨--辩2、太尉:秦汉时全国军事首脑,宋朝的枢密史与太尉相似。

气:气质、精神。

浩然之气:盛大刚直的正气。

汩(gǔ)没:埋没。

惮:畏惧。

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译文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散读课文二、学生译文就艰难字词句进行讲解。

第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就课文内容进行点拨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信。

信中除了表示对韩琦仰慕求见的热诚之外,还阐明了养气为文的观点。

文章第一段:开头不同凡响,没有仰慕之类的陈词滥调,先自我介绍,提出了作文与养气的关系。

对如何养气作者举了两例:一个是孟子(内心的品德修养);一个是司马迁(丰富的外在阅历)。

他们的文章都不是单纯学习所得,而是由于养气所致。

文章第二段:结合自身的经历,阐述作文重在阅历的养气之说。

说自己交游不广,见识有限,缺少生活,再次强调了阅历对养气的重要,由此过渡到离乡赴京,求见贤豪长者奇文壮观,见到欧阳公,听到雄辩之辞等。

由此开始露出上书的目的,写养气、写阅历、写欧阳修都是为了写求见韩琦,写出了求见韩琦的急切心情以及求教之谦忱,对韩琦的推重,是欲结识韩琦,增长自己的'见闻,激发自己的壮气。

“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委婉而又巧妙地表达希望结识韩琦的强烈愿望。

2012长春版八上《上枢密韩太尉书》word表格式教案

2012长春版八上《上枢密韩太尉书》word表格式教案
2、字词提问。




1、猜测文中的人物在干什么?“雪原”指什么地方?
2、文中的人物面临的困难是什么?面对困难,这几个人和一群狗表现怎样?从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预习
反馈
1、检查字词。
2、概括小说内容。
预习小结
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理解课文,潜心投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2
序号
NO
教学内容
一四 沉寂的雪原 杰克●伦敦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威杰克 伦敦及主要作品。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章,感悟人性光辉,从而热爱、享受生活。




抓住重点情节,感悟人物形象。品悟人性光辉,热爱、享受生活的,了解作者威杰克伦敦及主要作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表现手法。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预习一、初读课文
1、积累字词字音:词语:
2、了解作者杰克●伦敦伦敦及创作背景。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小说的内容。
2、梳理情节结构。
三、三次阅读,探究问题。(以下为提示性问题)

课型:展示课 课时:1
展 示环 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
知识
回顾
概括文章内容
展示
目标
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进行展示,赏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方法,鼓励创新,有个性的见解。
展示
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作文与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2.体会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作者借用事例来进行议论、抒情,论述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壮”等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的“文”“气”及其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写此文自荐,为的是能得以拜访韩太尉。

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现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

其间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得体合适的语言。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学《上枢密韩太尉书》要求如下: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一、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二、字词的音形意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2、重点词语的理解3 、重点词句理解三、体会主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的美好心愿。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词有一个小序,作者通过这部分内容阐述了自己写此词的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这里的“子由”指的就是他的弟弟苏辙。

这一年苏轼政治上很不顺利,和弟弟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作者借此篇来抒发政事不顺的抑郁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我们知道,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

苏轼曾评价苏辙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辙的代表性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品味他文学上的才华。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和韩太尉。

(见教师教学用书资料)2.解题。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枢密韩太尉,指当时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韩琦。

枢密使之职等同于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太尉。

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文章曲折委婉地从做好文章决定于作者的精神气质谈起,认为人的气质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和知识外,还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后点明自己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为了“养气”,希望能获得一见。

此封求见信写得结构严密而跌宕,内容浩荡而深邃,文气淡泊而用意显明,能使看信人顿生不能拒之门外之情,而欣然接纳。

3.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断句。

称其气之小大十有九年恐遂汩没华山嵩(山)苑囿冠天下天下之所恃四夷之所惮且夫4.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

5.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

生:平生,生性。

气:精神,气质。

宏博:广大。

豪俊:豪杰。

奇气:奇异的气度。

中:内心。

有:同“又”,表余数。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当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此处泛指乡里。

慨然:感慨万端地。

想见:想象。

巨丽:宏伟壮丽。

宏辩:雄辩。

秀伟:秀美,魁梧。

才略:才学谋略。

冠:位居第一。

恃:依赖。

惮:怕。

入:在朝廷。

出:在边境,在朝廷外。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

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自壮: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

尽:穷尽,遍览。

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山门名胜和贤人名流。

通:通晓,熟悉。

吏事:为政做官之事。

有取:求取,谋取。

所乐:乐意做的事。

赐归:经皇帝批准回乡。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写作内容。

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

文章结构及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

然后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

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

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

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需要道德养气。

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因为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以养其浩然之气。

3.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处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5.本文的目的是求见,但是作者却从为文治学谈起,为什么?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见地和出众的才华,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

同时也让韩琦享受被仰慕、被赞誉的欣悦之感。

6.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的?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见,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

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己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把诚恳之心写到极致了。

7.最后一段作者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那么作者所乐的是什么?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8.全文以什么为线索而展开论述的?试加以分析。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第1自然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

其次(第2自然段)论述增广阅历对养气的作用。

最后(第3、4自然段)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9.作者在文中赋予“养气”的新含义是什么?苏辙在孟子“知言养气”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强调了后天培养修养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气”应当是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

“养气”的途径有二:一是内心的修养;二是“行天下,览四海”的阅历。

10.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结合具体段落加以分析。

文章语言洒脱,气势恢宏,一气呵成。

如第2自然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

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三、总结。

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写信给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枢密使,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

聪明的苏辙避开了常见的求见文字,从文学与修养入手,不但表达了对韩琦的景仰之情,求见之心,而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四、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两首干谒诗,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了解大意,进行比较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请求援引的诗,是诗人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

全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联为前部分,描写作者所见洞庭湖的雄宏景象:水势浩渺,与天混一,雾气蒸腾,笼罩云梦,波涛鼓荡,撼动岳城。

其中“混”字把水天相接的恢宏气势描摹至极;再如“蒸”字活现出雾气笼罩蒸腾的缥缈之感;再如“撼”字极写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动地的伟力。

后两联为后部分,由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起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人援引,这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类比点非常相似而又巧妙。

“端居耻圣明”,本出自《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意在表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任求官还是心向往之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在“坐观垂钓者”一句中,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徒有羡鱼情”,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并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

因此,便不露痕迹地表明了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本首诗语言得体,委婉含蓄,分寸得当,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闺意献张水部》一诗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

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

“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

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

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

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好长时间,无疑这些都是在“待”的过程中进行的。

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满意?自己没有把握,得先问问新郎。

于是低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

因为是新嫁娘,新来乍到,对夫家的环境还不熟悉;又因为旧时女子,幼承闺训,举止不得轻浮,所以她才压低了嗓子,表现出这种拘谨、娇羞的神态。

结尾“画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环境铺叙也好,心理刻画也好,都是为了归结到这一句。

这一问,增加了无穷的诗意。

古典诗歌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或以景语,或以情语,或以问句。

此诗以问句作结,不让夫婿作答,而让读者去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