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瘕的辨证论治
症瘕中医诊疗方案
症瘕中医诊疗方案症瘕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疾病范畴,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
症瘕是指在机体内部形成的肿块或肿物,始于腹部,可见于内脏、淋巴结等各个部位。
症瘕的病因复杂,常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困扰、体力透支、痰湿积聚等多种因素。
中医认为,症瘕的形成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失调有关,治疗症瘕需要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是一个针对症瘕的中医诊疗方案。
1.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症瘕患者,需要进行辨证施治。
主要包括:-气滞型:表现为胁肋胀痛,小腹胀满,大便次数减少等症状。
治疗上可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
-瘀阻型:表现为胸腹部肿块明显,且有压痛感。
治疗上可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丹参、益母草等药物。
-湿热型:表现为腹部胀痛、口苦、小便短黄等症状。
治疗上可用清热化湿的方法,如黄连、茵陈、姜黄等药物。
2.药物治疗-治疗症瘕的常用药物有很多,主要包括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川芎、红花等;清热化湿的药物如黄连、茵陈、姜黄等;还有一些能够软坚散结的药物如穿心莲、蚤伞等。
-配伍使用药物可以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来决定,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3.中药内服-可以根据症瘕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中药进行内服。
一般建议使用药物片剂,每次服用3-6克,每日2-3次。
治疗时应坚持连续用药,疗程一般为3个月至半年。
4.中药外敷-对于肿块局部较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选用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如穿心莲等,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酒调成糊状,然后外敷于肿块处。
5.饮食调理-症瘕患者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如豆腐、海带、蔬菜等。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肠道通畅。
6.情绪调理-症瘕的发病与情绪困扰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情绪的调理。
可以通过放松身心、适当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症瘕病中医诊疗方案
症瘕病中医诊疗方案症瘕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常见疾病,主要指的是脏腑中特定的病变或团块。
这类疾病通常会导致气滞、血滞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养生调摄两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辨证施治1.辨证分型:症瘕病辨证分为气滞症瘕、痰瘕症瘕、瘀阻症瘕和寒凝症瘕四种类型。
气滞症瘕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呕吐或嗳气;痰瘕症瘕主要表现为胸腹胀闷、咳嗽痰多;瘀阻症瘕主要表现为胸腹疼痛、紫癜淤斑;寒凝症瘕主要表现为腹胀疼痛、寒凝脘腹等。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来确定病症类型,以便进行精准治疗。
2.调理气机:气滞是症瘕病的主要病机之一,中医治疗气滞症瘕主要通过调理气机来缓解症状。
可以选用柴胡、枳实、香附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和胃的功效。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机畅通。
3.祛除痰浊:痰瘕症瘕的主要病机是痰浊内蕴,导致胸腹胀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痰瘕症瘕主要通过祛除痰浊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用陈皮、枳壳、苏子等药物,具有理气化痰、行滞导滞的功效。
4.活血化瘀:瘀阻症瘕的主要病机是气血凝滞,导致胸腹疼痛、紫癜淤斑等症状。
中医治疗瘀阻症瘕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用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5.温通腑脏:寒凝症瘕的主要病机是寒气凝结,导致腹胀疼痛、寒凝脘腹等症状。
中医治疗寒凝症瘕主要通过温通腑脏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用姜黄、肉桂、艾叶等药物,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二、养生调摄1.饮食调养:症瘕病患者在饮食上应遵循“清淡宜松、细嚼慢咽”的原则,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病变团块的生成。
2.适度运动:症瘕病患者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调理气机,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柔和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症状加重。
症瘕
癥瘕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一、病因癥瘕的形成,多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
常见的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兹分析如下:(一)气滞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中,结成癥瘕。
(二)血瘀多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而入,凝滞气血;或房事不节,余血未净,与邪相搏成瘀;或忧思恙怒,血气不和,皆可致瘀,瘀久则成癥。
《校注妇人良方》云:“腹中瘀血者,有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
”(三)痰湿脾肾不足,阳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胞络,与血气相结,积而成癥。
亦有湿热与血瘀相并结为癥瘕者。
总之,癥瘕形成后,邪气愈甚,正气愈伤,故本病后期往往虚实夹杂,致成痼疾二、临床表现妇人下腹部胞宫有肿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等症状者,即可诊断为症瘕。
二、诊断要点妇女子宫或胞脉、胞络等部位结成包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影想经、带、胎、产诸证。
临床上可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疼痛、闭经、血崩、漏下不止。
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证。
为了及早防治,要求早期诊断、早期发现。
如癥瘕发展缓慢,按之柔软活动者,多属善证,预后较好;如癥瘕伴疼痛有长期出血,或带下,且有臭气,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黯者,多为恶证,预后不良。
三、辩证施护(一)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二)癥瘕体弱伴有阴道出血及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三)观察癥瘕发生的部位、大小、性质、活动度、压痛、时间、崩漏、带下、发热等症状的变化,应详细记录。
(四)若见病人突发腹部剧痛、恶心、呕吐,甚则面色苍白,肢冷出汗,血压下降,脉细数,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手术的准备工作。
(五)临症处理①炎性包块可用中药腾或热敷或煎水保留灌肠,经期停用。
②气滞者遵医嘱服香棱丸等药,以行气导滞、活血消瘀,药后观察下腹胀满缓解情况。
经典古籍对妇科症瘕辨证论治的浅析
经典古籍对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浅析标签:妇科癥瘕;经典古籍;辨证论治癥瘕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妇科疑难杂症之一,以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之为癥瘕。
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癥属血病,瘕属气病,但临床常难以划分,故并称为癥瘕[1]。
癥瘕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
且流行病学显示,属于中医瘕范畴的某些生殖系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等疾病的患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2~3]。
本文求本溯源,力从经典古籍中探索妇科癥瘕主要治法的形成脉络,以求予妇科癥瘕的临床辨证思路有新的启示。
1活血化瘀是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根本“女子以血为本”,“血以活为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三国志·华佗传》),经又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说明血是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血忌涩,血涩则百病生。
中医治病以病机为主,即以证为主,抓住病机,辨证准确,效若桴鼓。
血瘀是妇科癥瘕的基本病机。
正如清·萧博《女科经纶》“风冷饮食与血气相结,风冷入腹与血相结,血之所为,精聚癥瘕皆属血病”。
又沈金鳌《妇科玉尺》所说:“要之妇人积聚之病,虽属多端,而究其实,皆血之所为”。
活血化瘀是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根本,而活血化瘀当首治其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仁斋直指方论》曰“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滑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说明了气病易至血瘀,血瘀易至气病,二者互为因果。
张景岳指出:“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然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
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
王清任《医林改错》说“积聚一症,气无形则不能结块,结块者,比有形之血也”,认为癥瘕痞块的形成,应以血瘀立论,治疗妇科癥瘕突出血瘀辨证治疗,自创少腹逐瘀汤。
2痰瘀同治是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主要大法《灵枢·百病始生》“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首先提出痰瘀相关理念,至朱丹溪在其《丹溪心法·痰十三》中曰:“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中最早形成癥瘕痰瘀同病的概念。
癥瘕中医辩证论治
癥瘕中医辩证论治妇人胞中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者。
称为症瘕。
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
症,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症,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症瘕并称。
《广韵》曰:“癥,腹病也。
《说文》曰:“瘕,女病也。
”症瘕一证,泛指一切腹内结块,临床上以妇女为多见。
正如《徐灵胎医书全集·医学源流论。
妇科论》中所指出的:“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并多癥瘕之疾,其所以多癥瘕之故。
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
”所以妇科立专章讨论。
主要是指子宫、胞脉,胞络及冲任脉等部位发生的结块或伴疼痛的疾患。
症与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癥瘕》篇曰:“症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与脏气搏结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症。
“瘕者,假也。
其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
”明确地指出了症与瘕在症状上的区别。
但因其病形相类,难以截然分开,且瘕聚曰久。
由气及血,病情发展,每多成症,故临床上每多症瘕并称。
与症瘕一名相类的有积聚,《景岳全书。
杂证谟。
积聚类》曰:“积者。
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由此言之,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
故不移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从其包块的质地言之,积同症类,为有形可征;聚与瘕似,聚散无常,故又有症积、瘕聚之名,但症瘕发生于下焦为多。
在症瘕积聚的分类方面,古人论述颇详,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说。
《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症瘕》篇中概括地说:“古方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五藏之气积名曰积,故积有五;六府之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
……若夫七症八瘕则妇女居多。
”五积六聚之名最早见于《难经》,所谓五积者,即心之积曰伏梁,肺之积曰息贲。
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肾之积曰奔豚。
症瘕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优化诊疗方案二、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疾病名称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二)西医疾病名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三、诊断依据1、症状:小腹有包块,或胀,或满,或痛。
2、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四诊顺序检查:重点检查面色红润,苍白,无华,晦黯;舌质红,紫黯,淡胖;舌苔薄白,苔厚而干,白腻,黄腻;脉象沉弦,沉涩有力,弦滑数等。
3、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1)妇科检查盆腔可触及炎性包块,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等病变(2)实验室检查:宫颈活组织检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红细胞沉降,甲胎蛋白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病理检查等。
(3)其他检查血常规,B超,内窥镜,胸部X线平片。
(4)中医证候分析:1.寒凝气滞证:少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少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2.气滞血瘀证: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暗,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3.痰湿郁结证:小腹或少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延期,甚或闭经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4.毒热瘀阻证:小腹或少腹有包块,拒按,小腹或少腹及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秽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四、治疗措施(一)基础治疗措施1、癥瘕护理常规2、分级护理3、饮食禁忌(禁辛辣,油腻之品)4、完善辅助检查包括血液生化,尿液分析,肿瘤标志物,CT,核磁等。
5、与护理部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6、病情较重者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确定综合治疗方案。
7、中西医综合治疗配合外治法及针刺疗法。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型症状: 小腹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
症瘕_精品文档
子宫肌瘤
最常见的妇科良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瘤。 由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增
生构成的肿物。 分类:肌壁间肌瘤 、浆膜
下肌瘤、粘膜下肌瘤 好发年龄:30~50岁。 症状: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不孕(34~40%)
卵巢畸胎瘤
属于生殖细胞肿瘤。由多胚 层组织构成。
成熟畸胎瘤为最常见的卵巢 良性肿瘤,又称“皮样囊 肿”。
色黄如脓,或赤白相杂;
全身证候:湿热瘀阻证候。
舌脉: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木通、茯苓。
大黄牡丹汤:大黄 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4、肾虚血瘀证
妇科证候: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 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 反复流产;
输卵管积液(慢性炎症) 陈旧性异位妊娠包块
鉴别诊断
妊娠子宫 尿潴留(癃闭) 妇科良性癥瘕病种之间的鉴别
子 宫 肉 瘤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癥瘕,首先选择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范围。
其次辨证,分虚实: 实证—邪实正未虚 虚证—邪实正已虚
治疗: 行气活血、化痰除湿,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1、气滞血瘀证
好发于20-40岁 肿瘤可含外、中、内胚层组
织,腔内为油脂、毛发、骨 质等。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多见于25-45岁育龄妇女 症状:渐进性痛经,性
交痛,不孕,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 血等。
体征:子宫后倾固定, 宫骶韧带结节、触痛, 附件囊肿
(巧克力囊肿)
输卵管包块
3、湿热瘀阻
经行产后 胞脉空虚 湿热之邪 入侵
与余血相结
症瘕
癥瘕
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大抵癥属血病,瘕属气病。
但气血密切相关,癥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癥瘕。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属于癥瘕。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肿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以及炎症性包块,均属中医癥瘕范围。
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别,以子宫及卵巢的肿瘤为多见。
本节讨论良性癥瘕。
1、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组织间。
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正常出血。
2、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T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及性质。
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
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癥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
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
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
良性肿瘤癥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癥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癥块坚硬,固定不移。
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
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
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本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症瘕诊疗方案
癥瘕(宫颈癌)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根据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宫颈癌归属于“崩漏”、“五色带下”、“癥瘕”等范畴。
(1)早期和最多出现的症状主要是阴道流血及白带増多。
(2)压迫症状,多表现为下腹痛、腰痛、尿频、尿急、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下肢肿痛、坐骨神经痛等;癌灶压迫或侵犯输尿管,严重时可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导致尿毒症则死亡。
(3)全身症状,晚期病人除继发如尿毒症等全身症状外,往往出现消瘦、贫血、发热、全身衰竭、恶病质等临床表现。
(4)转移症状,除淋巴结转移外,较多见于肺转移、肝转移及骨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出版)。
(1)临床症状宫颈癌早期即原位癌时无临床症状,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可出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等。
①阴道出血: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症状,80%以上的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早期量少,多表现为性交后出血。
晚期出血量大,肿瘤菜花形成或侵犯大血管时可大量出血,甚至休克。
②白带增多:早期白带量增加,呈黏液或浆液性,也可呈米汤样,混有血液。
③晚期因肿瘤坏死及感染,白带混浊或呈脓样,有恶臭。
④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宫颈癌向前浸润膀胱可引起尿频、尿痛、脓血尿等,甚至形成膀胱阴道瘘;向后压迫大肠可引起便秘;浸润直肠可引起便血,甚至形成直肠阴道瘘;浸润或转移后压迫盆腔内神经可引起下腹部、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痛。
⑤晚期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会阴部肿块等。
(2)内窥镜检查①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观察宫颈血管及组织的变化。
宫颈鳞癌在阴道镜下可见镶嵌、点状血管、白色病变、血管异形等。
宫颈腺癌时柱状上皮的中心血管高度扩张,宫颈表面腺口异常增多和/或不规则分布。
②膀胱镜检查中、晚期宫颈癌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应行膀胱镜检查,可正确估计膀胱黏膜和肌层有无受累。
症瘕诊疗方案2011
癥瘕( 子宫肌瘤) 中医诊疗方案(2011 年)一、概述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
癥,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瘤瘕并称。
相当于西医学的子宫肌瘤。
病因病机: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症,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见。
1 气滞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滞于冲任胞宫,结块积于小腹,成为气滞癥瘕。
2 血瘀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房事不节,或外邪侵袭,凝滞气血,或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使瘀血留滞,瘀血内停,渐积成瘕。
3 痰湿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湿浊内停,聚而为痰,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痰血搏结,渐积成瘕。
4 毒热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瘕。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症状:初期可无明显症状,或有白带增多、经量增多。
病程迁延日久,可有下腹胀满疼痛,羸瘦潮热,或是经水淋漓不断、五色带下伴有恶臭等。
妇科检查:宫颈糜烂或有赘生物,易出血,宫颈外口糜烂,黄水淋漓或是出血,子宫体增大,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是变软,一侧或是双侧穹窿可扪及囊性或是实性包块。
辅助检查:宫颈刮片、盆腔 B 超、宫腔镜、宫内膜病理检查等。
2、西医诊断标准症状:早期多无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或待肿瘤长大后有并发症时才被患者察觉。
(1)腹部肿块:患者自觉下腹肿块逐渐增大或在腹部触及包块。
(2)压迫症状:如压迫横膈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由于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可引起两下肢水肿;膀胱受压时可引起尿频、排尿困难或尿潴留;位于子宫直肠陷凹的肿瘤可压迫直肠引起下坠或排便困难;压迫胃肠道还可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减退。
症瘕诊疗规范
癥瘕诊疗规范(癥瘕临床住院诊断治疗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癥瘕。
妇人下腹部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着,称为癥瘕,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一般癥属血病,瘕属气病,临床难以划分,并称癥瘕。
中医称为“癥瘕”,而西医学包括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包块、陈旧性宫外孕血肿等。
二、中医诊断辨证1、中医诊断依据:(1)病史:有情志抑郁、经行产后感受外邪,或经、带异常等病史。
(2)临床表现:妇人下腹部有肿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等症状者,即可诊为癥瘕。
(3)检查: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子宫或卵巢的肿瘤,或盆腔炎症性肿块,或陈旧性宫外孕包块,尤以子宫肌瘤多见,故要进一步识别子宫肌瘤生长的部位。
辅助检查:B超、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或腹腔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2、辨证标准:(1)气滞血瘀证: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无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2)痰湿瘀结证:下腹部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量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3)湿热瘀阻证: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4)肾虚血瘀证: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黯红,脉弦细。
三、西医诊断依据:1、子宫肌瘤: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
(1)症状:下腹部包块,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压迫症状。
腹痛症状较为少见,在发生红色变性时腹痛明显。
症瘕的辨证施护
癥瘕的辨证施护本病以妇女胞宫或胞脉、胞络等部位结成包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影响经、带、胎、产诸证,临床上可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疼痛、闭经、血崩、漏下不止、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证。
为了及早防治,要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如癥瘕发展缓慢,按之柔软活动者,多属良性,预后较好;如癥瘕伴疼痛有长期出血,或五色带下,有臭气,多为恶性,预后不良。
本病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于气滞、血瘀等因素而为病,治疗时因其在气在血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并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过于攻伐。
护理过程中,随证随型,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1.观察癥瘕的大小、性质、活动度及发展趋向,有无压痛,边缘是否光滑等。
如癥瘕较大,质地坚硬,不能活动,按之或有作痛,表面凹凸不平,发展极为迅速,预后多不良;若包块较小,质地尚好,活动,光滑,无明显压痛,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并注意观察其他不适症状。
2.注意休息,勿劳累,可参加轻微活动,禁止剧烈运动,体质虚弱经常头昏,贫血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绝对卧床。
3.患者体质虚弱,宜注意保暖,病室向阳,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以防外邪侵袭,更生他病。
4.汤药宜温服,服化瘀消癥之药,注意观察服药后有无腹痛及胃肠道不适等反应,有剧烈疼痛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尤其血瘀患者,服化瘀消癥药后,不可随意外出,以免阴道突然出血,发生意外。
5.加强情志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忧虑,稳定情绪,帮助其保持心情舒畅,树立乐观主义精神,以利癥瘕消除。
6.饮食宜食瘦肉、禽、蛋类增强患者体质,还须多进食活血化瘀、消积除癥之品,如海带、海蜇、木耳、山楂等。
忌生冷辛辣酸涩之品,以免损脾凝血。
症瘕--辨证论治.
治法:
方药: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加红藤、败酱草、茯苓、木通。
大黄通腑泻热,攻逐瘀热;丹皮、桃仁清热凉血,活血化 瘀;芒硝散结;冬瓜仁利湿;加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 茯苓、木通利湿排浊。共凑清热利湿,化瘀消癥之功。
五、辨证论治 3.湿热瘀阻
加 减
若月经量多,淋漓不尽者,加 栀子炭、炒地榆清热凉血止血;
五、辨证论治 3.湿热瘀阻
妇科主候: 下腹包块 灼热疼痛,触之痛剧,痛连 腰骶。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崩漏;带 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杂,气味腥臭; 面赤,心烦易怒,发热口渴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脉: 舌质暗红,边有瘀斑、瘀点,舌苔黄 腻,脉弦滑数。
主 要 证 候
五、辨证论治 3.湿热瘀阻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第十一章 妇科杂病
第一节 癥瘕
五、辨证论治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制作人:郝玛琍
五、辨证论治 辨证 首先应根据结块的特点,临床表现及 内容: 相关检查,以辨气血、善恶和虚实。 治疗 原则: 注意 事项:
治疗重在活血消癥,软坚散结,
佐以行气、除湿、化痰,补虚、兼调寒热。
五、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治法:
方药:
补肾祛瘀方(李祥云经验方)
方中仙茅、仙灵脾、熟地补肾,怀山药益气健脾,鸡血藤、 丹参养血活血,三棱、莪术破血化瘀止痛,香附理气行滞
止痛。全方共奏补肾活血、化瘀消癥之效。
五、辨证论治 4.肾虚血瘀
若兼腹痛重者,加三七、血竭 化瘀止痛;
加 减
月经量多者,加炒蒲黄、五灵 脂化瘀止血; 包块形成日久者,加水蛭、山 甲消癥散结。
妇科主候:
主 要 证 候
下腹部有结块,按之不坚,推之可移, 或上或下,或痛或止,下腹胀满。精神 抑郁,胸胁胀闷,月经不调。
症瘕
• 常用方剂:散聚汤
杏仁、陈皮、槟榔、半夏、 茯苓、桂心、当归、甘草 • 常用中成药: 【散结镇痛胶囊】
针灸治疗
主穴:水道、归来、气海、脾腧、丰隆、膈腧。 配穴:命门、阴陵泉、血海、太冲。 手法:脾腧、膈腧、命门、气海、归来用补 法,丰隆、阴陵泉、血海、水道用平补平泻 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女性内生殖器官肿 瘤,包括:子宫肿瘤,如子宫肌瘤、子宫 内膜癌、宫颈癌;卵巢肿瘤,如浆液性囊 腺瘤、粘液性囊腺瘤、畸胎瘤、纤维瘤、 卵巢瘤样病变、卵巢癌,以பைடு நூலகம்盆腔炎性包 块等。
• 发病率
子宫肌瘤:20%-25%(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 1994) 卵巢肿瘤:占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32%,有良恶 性和囊实性之分。
其 他 疗 法
穴位敷贴
组成:生天南星、乳香、没药各30g,滑石粉60g。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粉末,加甘油调配成膏状, 将药膏置于纱块上制成5cm×8cm大小,厚度约2mm 的膏贴,外敷关元、气海、中极、子宫穴位上。 功效: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湿消肿,软坚散 结。每日一次,每 次6-8小时,3个月为1 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 程。
病 证 诊 断
• 诊断标准 • 鉴别诊断 • 证候诊断
诊 断 标 准
• 病史:1、经期产后感受外邪
2、长期情志不舒 3、月经不调、带下病史、孕产史
• 主证
小腹有包块,或胀、或满、或痛
诊 断 标 准
• 检查 1.妇科检查:生殖脏器可触及包块。 2.实验室检查:宫颈活组织检;阴道细胞学检 查;诊断性刮宫;红细胞沉降率;甲胎蛋白 测定;病理检查,碱性磷酸酶测定。 3.其他检查:B超、内窥镜、腹部X线平片等检 查。
癥瘕积聚是什么意思详解癥瘕的辨证施治
癥瘕积聚是什么意思详解癥瘕的辨证施治一、癥瘕积聚是什么意思症瘕积聚是一种病症,指腹内积块,或胀或痛。
症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
积聚中焦病变为多,症瘕下焦病变及妇科疾患为多,因而有不同名称。
症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调,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
而正气不足,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癥瘕病证名。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
若虽病有结癥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
”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
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瘕。
《圣济总录·积聚门》:“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
”又:“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
”《圣济总录》还认为癥瘕与积聚属同类疾病:“癥瘕结癖者,积聚之异名也。
证状不一,原其根本,大略相类。
”《医学入门》等书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
详见癥、瘕、七癥、八瘕、十二癥等条。
二、癥瘕的辨证施治1.气滞型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主方:金归妇康丸。
方药:当归、郁金、红花、二花、香附、三棱、莪术、昆布、元胡、小茴香、乳香、没药、败酱草、白花蛇草、穿山甲、皂刺;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黄豆大小,日次,温水送服;或香棱丸: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2.血瘀型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浅探《妇人大全良方》中妇人症瘕的论治特色
3、清热凉血:对于血热型崩漏,主张清热凉血,采用黄芩、黄连等清热药 物,配以生地黄、牡丹皮等凉血药物,以达到止血作用。
4、活血化瘀:对于血瘀型崩漏,书中提出活血化瘀的方法,采用桃仁、红 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配以止血药如三七、仙鹤草等,以消散瘀血达到止血 效果。
谢谢观看
论治特点之一:重视整体观念。在《妇人大全良方》中,陈自明强调妇产科 疾病的治疗必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妇女的生理和病理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他 主张从体质、情志、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论治特点之二:因人制宜。陈自明在论治中非常注重个体差异,认为不同的 体质、年龄、症状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产后抑郁的治疗,他提出 应根据产妇的不同症状,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最后,现代医生还应注重调护与预防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除了给予 患者适当的治疗外,还应指导其如何进行调护和预防,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 方式,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妇人大全良方》的论治特点对现代中医妇科诊疗具有很高的借鉴价 值和指导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医学经验,为保障广大女性 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论治特点之三:用药灵活。在《妇人大全良方》中,陈自明总结了许多独特 的药方,这些药方针对不同病症有不同的药物组成和剂量。他强调用药需灵活变 通,可根据病情加减药物和剂量。这种用药方法为后世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论治特点之四:内外兼治。《妇人大全良方》主张采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相 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疾病。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熏洗等,陈自明强调根据不 同病症选择合适的外治法,以达到快速见效的目的。
除了中药方剂外,《妇人大全良方》还强调了针灸在治疗血证中的应用。书 中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穴位、针刺深度以及针灸后的调理方法。针灸可以刺激穴位, 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血证的目的。
症瘕(子宫肌瘤)
症瘕(子宫肌瘤)-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癥瘕西医诊断:子宫肌瘤二、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较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4、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5、不孕;继发性贫血。
6、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三、鉴别诊断:主要与内科、外科之积聚相鉴别,如消化道肿瘤、泌尿系肿瘤、多囊肾等,一般通过妇科检查可以鉴别。
但对于盆腔的包块,要结合病史并参考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如子宫增大,要首先排除妊娠,还需与卵巢肿瘤、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
四。
困难分析:癥瘕的形成,大多经年累月,术前针对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补益气血为主,恢复机体的正气。
若正气已复,肿块未除,复以攻破为主。
术后体质虚弱,以补益气血为主,若.z。
-有瘀滞,可于补益气血之时,辅以行气活血之品,并注重调期饮食,增进食欲,改善脾胃功能。
动词(verb的缩写)辩证分析:肿块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衡有关。
常见症状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
肿块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旧。
恶性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肿块固定,实性或半实性,质硬或结节状,常腹水,多为血性,可发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
妇科检查可见肿块活动,囊状或囊状,表面光滑,一般是好的。
良性肿瘤肿块,患气者以胀气为主,肿块不坚,可推开;带血者以胀痛为主,症状坚硬固定。
本病的治疗,病在气,以调理气滞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对于血液病患者,主要是活血化瘀散结,理气。
痰瘀交结时,痰瘀相消。
新疾强者,应攻而破之;久病后体质虚弱者,宜攻补并举,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六、辩证论治辨证要点是按包块的性质、大小、部位、病程的长短、兼症和月经情况辨其在气在血,属痰湿还是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瘕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是按包块的性质、大小、部位、病程的长短、兼症和月经情况辨其在气在血,属痰湿还是热毒。
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轻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
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
诊断明确的内生殖系统肿瘤,可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气滞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证候分析: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沉弦,为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举例:香棱丸(《济生方》)。
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温经理气;青皮疏肝解郁,消积行滞;川楝子、枳壳除下焦之郁结,行气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瘕散结;朱砂护心宁神。
血瘀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积结,气血不畅,故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脉络,肌肤失养,则肌肤少泽,且面色晦黯;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瘀阻冲任,甚则血不归经,故经期错后,或淋漓不止。
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破瘀,散结消证。
方药举例: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
研细末,炼蜜为丸。
方中用桂枝温通血脉,芍药行血中之滞以开郁结,茯苓淡渗以利行血,与桂枝同用能人阴通阳,丹皮、桃仁破瘀散结消瘕。
若积块坚牢者,酌加鳖甲、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瘕;疼痛剧烈者,酌加延胡索、莪术、姜黄以行气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以温经散寒;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黄、血余炭等化瘀止血。
若血瘀甚者,兼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用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
本方重在取其虫类搜剔脉络,祛瘀消瘕。
痰湿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积而成证,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
时或作痛;痰饮内结,则胸脘痞闷;痰阻中焦,则恶心泛呕;痰湿阻于冲任经脉,则月经愆期,甚或经闭不行;湿痰下注,则带下量多,色白粘稠。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为湿痰内阻之征。
治疗法则:除湿化痰,散结消瘙。
方药举例: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
半夏、橘皮、茯苓、当归、杏仁、桂心、槟榔、甘草。
方中杏仁、陈皮、槟榔行上、中、下三焦之气滞而化痰结;半夏、茯苓除湿化痰,降逆止呕;桂心、当归温经活血而消瘕;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除湿化痰,消结散瘕之效。
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酌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若兼血滞者,用三棱煎(《妇人大全良方》)。
三棱、莪术、青橘皮、半夏、麦芽。
上药用蝇醋六升煮干,焙干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汤下。
痰积多,姜汤下。
方中三棱、莪术理气活血消瘕,青橘皮、半夏、麦芽行气燥湿化痰。
毒热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结而成瘕瘕,故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湿热蕴结,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故带下量多,色黄臭秽;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又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故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瘀血内停,气机不畅,经前血海盛满,故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毒热壅盛,营卫不和,故发热口渴;热邪伤津,故便秘溲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毒邪内蕴之征。
治疗法则:解毒除湿,破瘀消证。
方药举例:银花蕺菜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加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
银花、蕺菜、土茯苓、炒荆芥、甘草。
方中金银花、土茯苓、蕺菜、炒荆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赤芍、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皂角刺行气破瘀,消瘕散结。
若小腹包块疼痛,兼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五色带杂下,臭秽难闻,疑为恶性肿瘤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消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