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教学设计(甘肃省省级优课)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2.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在化学平衡状态基础上,通过3个实验验证,探索了反应物质的浓度,体系的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教学中,还应把压强改变、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做以探讨并总结,但是由于教材内容较多,所以把第二章第二节分为4个课时,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让学生通过亲自做、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加深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认识。
【地位分析】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后,学生还要去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所以化学平衡在学生学习的平衡系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发现,化学平衡移动是重要考点,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
考题类型在高考命题中比较稳定,同时还考察学科的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灵活性较强、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
在化学必修2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知道了平衡状态的基本特征。
选修4中同学们又学习了外界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本课时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最终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初步掌握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会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2.学会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度、温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索的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对实验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平衡移动的因素。
通过对比、小结进一步理解平衡移动的原因和方向的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的能力。
【课前准备】0.1mol/LK2Cr2O7溶液、较浓的硫酸溶液、6mol/L NaOH溶液、饱和FeCl3溶液、0.005mol/L FeCl3溶液、0.01mol/L KSCN 溶液、1mol/L KSCN 溶液、0.01mol/L NaOH 溶液、NO2(g)和N2O4(g)平衡体系、热水、冰、试管、胶头滴管、烧杯。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2.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3.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式;4.能够通过调节条件来控制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安排:1.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出化学平衡:比如饮用一瓶汽水。
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将瓶口打开时,汽水为什么会冒出气泡?为什么左右开关每次只能冒出一次气泡?诱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2.讲解(15分钟)a.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介绍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反应速率前后相等,但物质仍在不断转化中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衡并不是静止的状态。
b.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物质浓度。
c. 讲解Le Chatelier原理:当系统受到扰动(温度、压力、物质浓度的变化),系统会倾向于减小扰动的影响,从而调节反应的方向以实现新的平衡。
3.实验演示(20分钟)a.进行一对一的实验演示,比如将铁离子和硫化物反应生成硫化铁,通过加热和降温观察反应的移动情况。
b.辅助实验演示,通过目测和PH试纸观察酸碱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酸碱溶液中pH值变化导致的反应移动。
4.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扰动条件变化时,反应的移动情况,并通过Le Chatelier原理解释。
5.练习与讨论(20分钟)a.整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反应的移动情况,理解影响因素,并在小组中讨论解答。
b.带领学生分析讨论题目,总结归纳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a.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b.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化学反应具有平衡性?如何通过调节条件来控制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包括浓度、压强和温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和预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验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相关试剂、试纸、酒精灯等。
3. 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化学平衡的观点,诠释化学平衡的挪动及其影响因素。
(2)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挪动。
(2)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挪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挪动。
得出结论:浓度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挪动;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挪动。
得出结论: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其他因素,如催化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和评判。
4. 总结归纳(1)总结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合成氨工业、燃料电池等。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一、教材分析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
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 在本课教学以前, 学生已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和速率时间图象, 但只局限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 但化学平衡不一定改变。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拓展和应用, 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 是解决化学平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
(4)能够通过勒夏特列原理正确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
(1)过程与方法:(2)在理解化学平衡时, 初步掌握将化学问题以及内在的规律抽象为数学问题, 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1.以平衡移动定律为主线, 结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2)通过实验、观察、思考, 领略实验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六、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
七、教学方法八、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教学。
九、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提问:2.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特征: 逆、动、等、定、变。
3.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图示说明)平衡移动的概念及原因: 反应达到平衡后, 如果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 正逆反应速率会随之而产生变化, 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V正=V逆平衡不移动V正›V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当V正’=V逆’达到新的平衡。
V正‹V逆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当V正’=V逆’达到新的平衡。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概述:这个移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平衡的概念。
通过使用移动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探索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学会如何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此外,教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 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2. 化学平衡的教科书或在线学习资源3.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4. 实验记录表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 使用移动设备展示一段关于化学平衡的视频或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平衡的思考。
-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例如:“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平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 知识探索:-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阅读相关教科书或在线学习资源,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
-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例如酸碱中和反应。
-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收集实验数据。
-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上的数据分析工具,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4. 知识应用:-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究如何改变平衡位置。
-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上的模拟软件或在线实验平台,进一步探索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
5. 总结和评价:- 学生撰写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的总结报告,包括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
-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 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的评估。
2. 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评估。
3. 学生总结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评估。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2-5】两试管中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按要求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
【记录实验卡片】【板书】、(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Cr2O72-+H2O 2 CrO42-+2H+橙色黄色【实验2—6】通过学生对实验归纳可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方程式:FeCl3+3KSCN Fe(SCN)3+3KCl【思考与交流】1、你使如何判断上述化学平衡发生变化的?2、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的其它因素?【板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练习】填空:【讲解】(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影响很小,压强不使平衡移动。
2.反应中有气体参加:压强减小→浓度减小→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板书】(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
【板书】(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投影】以2NO2 N2O4;△H<0为例说明。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前面刚学习的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反应速率要发生改变,相应的化学平衡就有可能发生移动。
同时应明确,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没有相应的试验,可通过压强和浓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2、教学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浓度、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高中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
高中化学教案: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一、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速率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微小的动态变化。
本教案旨在介绍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二、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表达式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当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而由于反应始终保持进行中,此时称为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表示法平衡常数(Kc)是描述均相系统(气体或溶液)下各组分摩尔浓度之间关系的量。
对于给定的反应:aA + bB ↔ cC + dD,可以根据方程式写出 Kc 的定义表达式:Kc = [C]^c[D]^d/[A]^a[B]^b(方括号表示浓度)。
三、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和压力1. 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浓度变化会导致平衡位置的移动,按照 Le Châtelier 原理,浓度增加将使平衡向反应物一侧移动,而浓度减少则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实例活动:小麦粉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通过观察在恒温恒压下小麦粉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时产物形式的变化,展示浓度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温度对平衡位置和 Kc 值的影响温度的改变可引起平衡位置的移动,并且不同于浓度变化,温度改变还会导致 Kc 值发生变化。
实例活动:铁与硫反应探究通过实验观察铁和硫在不同温度下反应产物颜色的变化,以及根据颜色定性计算 Kc 值。
3. 压力(对气体系统)对平衡位置和 Kp 值的影响只有涉及到气体分子数量变化时,压力才对平衡位置产生影响。
Kp 是用来描述均相气体系统中各组分之间摩尔分数关系的量。
实例活动:氮气和氢气反应为氨通过改变压力,观察氮气、氢气和氨的摩尔分数变化,并计算 Kp 的值。
四、其它影响因素1. 压力对非均相平衡的影响在非均相平衡中,如固体与液体或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压力可以影响反应速率而不是平衡位置。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实验探索、诱导、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使学生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外界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那么原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这种状态叫做平衡状态的移动。
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3ml 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论:增大H+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H+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师:
1.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了解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并能应用。
依据对实验的观察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综合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相对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思想。
2.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出反应物浓度的减小,生成物浓度的增大,生成物浓度的减小导致平衡移动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学生完成学案对应的填空内容,汇报展示。
分组讨论,汇Biblioteka 成果。学生完成学案知能训练部分,并能做出解释。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展示结果,引导学生从速率时间图像角度分析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导致平衡移动的过程。
教师介绍了夏特列原理的内容
【板书】三.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引导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总结反应物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增加,生成物浓度减少平衡的移动方向.
【板书】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三】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分组讨论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板书】压强:增大压强,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进行。
【总结】1.学会了哪些知识?
2.体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3.树立或加深了什么价值观?
【知能训练】
【作业】练习册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学生思考 ,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完成学案对应的填空内容,汇报展示。
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过程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以浓度为例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中的内容,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化学平衡,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考虑条件改变会不会影响平衡的移动,如何影响,从而学会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对其中一条件下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进行判断。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构建“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这一学科观念;2、通过绘制图像让学生建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同时能运用模型认知举一反三,能够自主判断条件改变平衡如何移动;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能依据原理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策略与设计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性发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利用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手段,借助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仪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让学生通过“V-t”图像表示出平衡移动的过程及结果,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四重表征。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2、难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夏天来了,有些人喜欢喝啤酒,当我们把冰镇的啤酒的瓶盖打开,倒入玻璃杯中,学生讨论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平衡激发发现会有泡沫冒出,有同学知道原因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回顾【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有哪些?【思考】对于一个达到平衡状态的化学反应,当某一条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同,此时化学反应是否还维持平衡?【分析】化学平衡的标志是V正=V逆,当V正=V逆,平衡被打破,但又不会一直被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平衡会往某一方向移动,去建立新的平衡,使V’正=V’逆学生回答通过对化学平衡的特征和标志分析,构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感受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培养学生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分析化学问题实验探究——感知平衡移动【活动】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试剂:0.01mol/L FeCl3、0.01mol/LKSCN、0.1mol/L KSCN、0.1mol/LKCl设计实验,说明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除了可以通过颜色改变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外,还可以借助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仪器,利用溶液的颜色越深,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透光率越小,将现象转化为曲线,方便学生更好地认识平衡移动的方向。
教学设计7:2.3.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
教学过程【问】1.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2.影响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投影】逆:可逆反应(或可逆过程)等:v正=v逆(不同的平衡对应不同的速率)动:动态平衡。
达平衡后,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 正=v 逆≠0) 定:平衡时,各组分浓度、含量保持不变(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改变平衡状态各成分含量保持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改变影响速率的条件,来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平衡 【板书】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科学探究】实验1 已知K 2Cr 2O 7 的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Cr 2O 2-7+H 2O2CrO 2-4+2H+。
K 2Cr 2O 7 为橙色,K 2CrO 4为黄色。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教学设计
倾听
非常好,影响气体重要因素是 P
【展示】P 对合成氨影响。
【引导归纳总结】通过数据总结 p 对化学平衡影响?
【板书】2、压强:(有 C(g)参加, V(g) 0 )
P ,平衡向V( g ) 方向移动。 P ,平衡向V( g ) 方向移动
【设疑】 画出 V(g) 0 的可逆反应 P 变化的 t 图象?
;.
.'
时间 教学环节
分配
导入新课 2min
新授课
6min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提问】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建立及其特征,
回忆
请结合 t 图象变化解释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特征。
回答
理解的非常好
倾听、理解
【引入】化学平衡状态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研究目的不单纯为保持
某一平衡不变,而是若使平衡向有利方向移动,以提高转化率,提高有
6min
量关系。 【练习】
绘制 t 图象表示不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
;.
.' ;.
【设疑】回顾外因对化学平衡影响,分析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6min
的共同规律? 【总结】经过大量的实践,由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列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
勒夏特列原理,也称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板书】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
【讲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平衡移动原理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判断
平衡移动方向,不能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及平衡建立过程中各物质数
旧平衡 条件改变 (正) (逆)(正) (逆)平衡正移 建立
实验探究 记录、分析
(正) (逆)
(正) (逆)平衡逆移 新平衡
思考、交流
【设疑】要破坏旧平衡,需改变(正) (逆)关系,必须采取可行措施。 分析、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勒夏特列……———《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陈云沣(云师大附中大理分校云南大理 671000)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在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过程中,教材编写者过分注重实验的应用,虽然能说明:温度、浓度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对压强的分析就显得不好展开,容易让分析和讨论过程显得过于复杂和繁琐,况且勒夏特列原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说明“减弱”。
即改变条件的瞬间与原平衡相比体系的浓度、压强或温度的改变程度被减弱。
我认为仅仅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验,可以说明浓度、温度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很难让学生感受、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中所谓的“减弱”的含义。
所以我在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借助实验的同时,想充分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开展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让学生在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使最终得到勒夏特列原理变得水到渠成。
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理性分析过程,最后上升到深刻理解的地步。
二、学情分析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从4个环节、2种角度来探寻“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Qc之间的探讨进行理性分析;由化学平衡常数K的具体计算深刻理解“减弱”含义;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目的。
2、角度1:立足课本实验,充分挖掘课本实验的有效信息开展学习活动。
角度2: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Qc之间的分析来进行学习活动。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实验中获取认知,在分析问题中强化理解,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不断升华。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FeCl3、饱和KSCN 溶液、NO2(g)和N2O4(g)平衡体系、热水、冰、试管、胶头滴管、烧杯。
七、教学流程巧妙复习做铺垫→分组实验得感知→理性寻找定方向→深刻理解“减弱”意→练习及时巩固牢。
八、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学生活动] “逆、等、动、定、变”。
[教师活动] “等”就是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正=V逆;那么V正≠V逆时,化学平衡要么正向移动,要么逆向移动。
反过来,化学平衡状态发生了移动,就一定会有V正≠V逆这个过程。
“定”就是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如:m A(g) + n B(g) p C(g)+ q D(g) ;△H<0。
那么这些保持不变的物质浓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为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即温度不改变化学平衡常数就不会发生改变。
具体如下:m A(g) + n B(g) p C(g)+ q D(g) ;△H<0“变”就是当外界条件改变了,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那到底是哪些条件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呢?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和导入本节课。
[学生活动]学生分2组进行教材实验2-6、2-7,并完成下表。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溶液颜色化学反应移动方向在烧杯中,先加10mL水,将0.005mol/LFeCl3和0.01mol/LKSCN溶液各5滴滴入烧杯中混合均匀,均分3份滴加FeCl3溶液滴加饱和KSCN溶液颜色 NO 2含量 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容器壁温度比室温?温度热水 冰水[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师生一起分析化学现象,得出结论1:浓度、温度可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V 正≠V 逆。
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导致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让学生对平衡移动形成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分3组,第1、2小组对m A(g)+n B(g) p C(g)+q D(g) ; △H<0利用分析浓度、压强、催化剂是否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1小组(浓度:表2-2-1)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V 正、V 逆大小关系增大反应物浓度 降低生成物浓度第2小组(压强:表2-2-2)体积 浓度 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反应移动方向V 正、V 逆关系压强增大n 倍 (n>1)第3小组(催化剂:表2-2-3)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V 正、V 逆大小关系催化剂第3小组借助实验2-6、2-7所获取信息对m A(g)+n B(g) p C(g)+q D(g) ;△H<0进行分析。
温度:表2-2-4浓度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压强不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催化剂一定不引起平衡移动。
第3小组学生通过对实验2-7分析得出温度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同时完成表2-2-4。
同时3个小组均可得到: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相反。
得出结论:浓度、温度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压强不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平衡常数K 和Qc 之间的关系及对化学实验的进一步分析化学反应移动方向化学平衡常数K V 正、V 逆大小关系温度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进行讨论。
即强化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又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改变的条件方向相反!那最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外界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就向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最终反应物浓度到底是大了呢还是比原来还小啊?[学生活动]学生分3组,分别从浓度、压强、温度角度探究该问题。
第1小组(浓度:表2-3-1) 某温度时,此时平衡常数K=1 CO(g)+H 2O(g) CO 2(g)+H 2(g)CO H 2O CO 2 H 2原平衡 lmol /L lmol /L lmol /L lmol /L t 1时 3mol /L lmol /L lmol /L lmol /L △C 新平衡与原来平衡比较,物质浓度变化量 第2小组(压强:表2-3-2) 某温度时,此时平衡常数K=1 2NO 2(g) N 2O 4(g)NO 2 N 2O 4原平衡 lmol /L lmol /L在t 1时刻,压缩容器体积至原来的二分之一△C 新平衡与原来平衡比较,物质浓度变化量 第3小组(温度:表2-3-3)颜色 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化学平衡常数K )N ()O N (2242O C C容器壁温度比室温? 热水 冰水[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分析每小组所得结果。
第1、2小组借助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减弱”的含义,第3小组通过对实验2-7的再次分析得出“减弱”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定量的计算和定性的分析来实现对勒夏特列原理的认识。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让全班放声朗读结论3: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学生活动]练习: 1、分析2NO 2(g) N 2O 4(g)平衡体系当压强改变时,气体颜色变化情况。
①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
②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
观看气体颜色变化动画,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反应m A +n B p C 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①若A 、B 、C 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 、n 、p 的关系是。
②若C为气体,且m+n=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方向移动。
③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态。
④升高温度后,C的物质的量减少,则V正,V逆,V正和V 逆的关系是V正 V逆(填“>”“<”或“=”),这个反应是热反应。
⑤如果温度保持不变,A和C是气态,B为液体,且m+ n =p,体积缩小1/2,浓度增加的物质是,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达到新平衡后,的浓度与原平衡浓度之比大于2,的的浓度与原平衡浓度之比介于2和1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检测,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九、小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艰涩,学生很难理解。
但笔者通过自己的设计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的同时有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感觉到整个学习过程犹如一段旅程,好似探寻一位朋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材虽已编好,但课堂教学的开展靠教师自己组织。
新课改虽已实施多年,但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叶永谦.浅谈平衡常数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