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新课程追求一种生成性课堂教学形态,它完全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或师生对话、思维碰撞中随机产生的。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涌动着,它是一种纯真的课堂,是学生本我的暴露。下面就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谈谈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策略。

片段一: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课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现一组精彩的画面——杭州湾跨海大桥。

师:这是我们刚刚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漂亮吗?宏伟吧?关于杭州湾大桥你知道些什么?

生1:杭州湾大桥全长……

生2:杭州湾大桥开通后我们现在去上海就方便了。

教师出示地图,师生共同找出宁波,杭州,上海三地。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3:以前从宁波要先经过杭州再去上海,现在可以从杭州湾大桥直接去上海,不用经过杭州了,路线近了很多。

师:如果宁波、杭州、上海三个城市我们看做三个点,连接这三个点,正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的学生很少开课,所以公开课上会非常的紧张,可是一堂课的主角是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心理调

节到最佳状态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所以我选择刚刚开通的杭州湾大桥,对于这个情境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他们一开始就被杭州

湾大桥所吸引,话题自然的展开,上课前紧张沉闷的气氛不见了,一张张的笑脸等着我引领他们去探究知识的海洋。】

片段二:自主探究充溢着课堂。

新课开始,我就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师: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另一根长5厘米,猜一猜,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5厘米

生2:8厘米

生3:1厘米

……

师:怎么来证明呢?

生4:摆一摆。

生5:围一围,看它们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好,现在老师给你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另一根长5厘米,你可以借助于练习纸上的线段(纸上有1、2、2.5、3、4、5、6、7、8、9厘米共10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也可以借助于其它工具,来围一围,思考:哪些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开始独立操作,有些利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有些学生自己画任意长度的线段,也有学生利用自己的直尺,围任意的三角形,结果发现与3厘米、5厘米的小棒一起组成的三条

线段有些能围成的三角形,有些不能围成三角形。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板书:不能围成:1、2、8、9;能围成:2.5、3、4、5、6、7。

生4:老师,我发现8厘米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我围过了。

生5(站起来大声说):不可以的,它们是一样长的,我也围过了。

生6 (急着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也觉得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下面的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师:这样,我们来表态一下,同意能围成的请举手,同意不能围成

的请举手。(学生数各一半左右)

师:怎么办?要不我们小组合作再来议一议,摆一摆?

……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操作,现在同意能围成的请举手,同意不能

围成的请举手。(学生大多数倾向于后者,同意前者的还有6、7人。) 生7:我认为3厘米、5厘米的小棒和8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条合起来和8厘米一样长,是重叠的,怎么可能是三角形呢?

生8:王某某认为可以的,那是小棒有粗细的,如果小棒很细很细的,象一条线段一样,就肯定围不成三角形了。

师:说的太好了,如果是三条线段,真的是这样吗?老师这儿也摆

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多媒体的动态演示,配上解释:当小棒很细很细成一条线段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这

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我把书本的例题作了修改,开放的问题一经抛出,就激起学生

求知的欲望,学生们议论纷纷,急于表现自我,这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的探究活动:学生自己选择另一条线段的长度,自己选择需要的线段,通过操作发现哪些线段能和3厘米、5厘米围成三角形,哪些线段不能。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声的争论,双方都想竭力说服对方。当学生在欣赏课件之余我看到了更多的笑脸,我想应该是他们在享受探究过程后的快乐吧。】

片段三: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两次充分的探究,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三角形边的规律。

生1:老师我还发现:两条线段加起来如果比还有一条长的话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

师:是这样吗?谁和她有相同的想法?

(一语惊醒梦中人,部分学生通过刚才的实践探究,似有所悟,经她这么一说,思路就开阔了,于是有部分学生也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也侧耳倾听。)

生2: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规律就这样让学生发现了。)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呢?怎么来证明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生3:找一些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师:好,那么就自己选择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学生纷纷行动,这些三角形有的是刚刚围成的,有的是自己画的自认为不一样的,也有的是在书上找的,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

生4:我找的三角形是3厘米、5厘米和7厘米, 3+5>73+7>55+7>3,我认为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写了三个算式。

生5:我画的三角形是2厘米,2厘米和3.5厘米,发现

2+2>3.52+3.5>25,我认为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写了两个算式。

生6:老师,我只写一个算式,如果两条短的线段加起来比第三条

线段长,那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

【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措手不及,“是这样吗?”我做了一个停顿,根据预设,我是在学生汇报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以后,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寻找、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规律的。当教师融入学生和课堂,将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充分展示自己认知过程与学习的成果时,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就不期而至。】

反思:

1、生成,需要教师的“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设计开放的问题,提供开放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充分展示。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我扮演好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我适时引导,如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使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