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支撑技术
公共管理综合模拟之电子政务
11
Company Logo
❖ 2.导入期:美国最早提出电子政务概念,1993年2 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下令成立信息基础设施 特别工作组,以整合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整 个社会建立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的需要。同时,提 出了电子政府的概念,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革新 ”政府,并通过实现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的生产力 和效率,将实施电子政务列为政府改革的基本举措 。
❖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与政府改革、工作流程重组、科 学决策紧密结合的,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 政府组织机构的改革、优化政务业务流程、提高决 策制定的科学性。
❖ 电子政务的实质是转变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的管理 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 数字经济。
4
可编辑
❖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
❖ 1.传统政务管理模式呈现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模式, 命令从最高层传递到最低层,削弱了下级的创造力 和活力;电子政务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网络机构, 集中式管理和分散控制相结合,有利于增强辅助决 策的能力。
21
Company Logo
❖ 典型国家的发展实践 ❖ 美国的电子政务
22
Company Logo
组织名称
简称
作用
1993
政府革新全国联盟
NPR 成立于1993年,直属于戈尔副总统,旨在推
年 (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后 美 国
Reinventing Government)
❖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 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上实现,彻底 改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隔的 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 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政务成为了中国政府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设施。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大幅提高,互联网用户数量和宽带接入速度持续增长。
互联网的普及为电子政务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得政府能够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2.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政务网、政务数据中心等。
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
4.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线上支付、电子合同等新兴业务已经成为常态。
政府也积极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推动政府采购、政府招标等工作的数字化和在线化,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5.政府服务意识的转变: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开始将公共服务向互联网转移。
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务信息透明化,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6.政府数据开放:政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政府数据的开放,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促进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参与和监督。
7.人才队伍建设: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电子政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是多方面的,包括互联网普及、政府信息化建设、法律法规的完善、电子商务的兴起、政府服务意识的转变、政府数据开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
这些基础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持。
电子政务05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政务智能系统
1. 决策支持系统
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3. 新型决策支持技术
1. 数据仓库 2. 数据挖掘
2. 数据库技术
3. WEB技术
应用技术基础
WEB技术
Web技术
• 构建政府网站的最常用技术
• Web服务器利用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传递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文件 • Web浏览器则使用http检索html文件
1. 免安装,升级维护 容易。 2. 通用性好,一次开 发,多平台通用。
Web技术
– 专用服务器
• 具有更好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更加注重系统的输入输 出能力
• 内存容量、性能、技术等方面不同于普通pc。
• 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性,还采用了大量普通电脑没有的 技术: • 域名服务器/web 服务器 – 冗余技术(系统容灾备份)、在线诊断技术、故障预报警技术 • 应用服务器(FTP,mail, 文件共享,打印) 数故障能够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得到及时的修复,具有极强的可 • 数据库服务器
– 随着Java等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日趋成熟 ,企业级web模型成为典型应用结构。 – 工作机的web浏览器可方便链接到各种信息资 源中,可检索,也可对目标数据进行更改、分 析。 – 良好的交互能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 – 电子政务的理想模型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电子政务协同工作技术
协同工作
• 三种模型:
– 静态Web模型 – 动态交互web模型 – 企业级web模型
Web技术
• 静态Web模型
Web 1.0
– Web服务器发布静态html页面 – 工作机web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向web服务器申请 建立连接 – Web服务器响应申请返回页面结果并断开连接 – 更新功能差,协同处理能力弱 – 只适用电子政务初期阶段,政府信息量较少时期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介绍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介绍1. 引言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政府各部门的资源,通过电子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政务活动的一种行为形式。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Electron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撑。
本文将介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其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关键技术和架构设计等内容。
2.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由各种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用于协调、管理和支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业务流程和资源共享。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并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3.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3.1 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底层支撑,包括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它提供了物理和逻辑的基础,并为上层应用层提供支持。
3.2 平台层平台层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中间层,包括网络平台、中间件、安全系统等。
它提供了数据通信、业务流程管理、安全保障等基本功能。
3.3 应用层应用层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核心层,包括各种业务应用和支撑系统。
它通过实现电子化的政务流程,提供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决策支持等功能。
3.4 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层,包括政府部门的各种数据资源。
它提供了各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为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4.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构建离不开一些关键技术的支持。
4.1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提供了可扩展和弹性的基础设施。
它能够快速响应不同规模的业务需求,并提供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计算资源。
4.2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能够处理和分析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资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智慧政务支撑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支撑平台建设方案智慧政务支撑平台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政务各个领域、贯穿整个管理流程、满足政府和公民需求的电子政务平台。
它不仅是实现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核心,也是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平台架构、功能模块、技术支撑三个方面提出智慧政务支撑平台建设方案。
1.平台架构智慧政务支撑平台应该是开放式、模块化、安全可靠的。
具体来讲,平台架构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统一标准:采用开放协议、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体系,实现系统内数据互通。
(2)模块化设计:拆分政务业务,将政务部门涉及的所有业务按照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互相独立,可以按需求自由组合,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
(3)安全可靠:设置高安全要求,为系统提供多种安全措施,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平台运行可靠。
2.功能模块智慧政务支撑平台应该打通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间的交流渠道,提供多种方式的政务办事服务。
平台应该基于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为用户提供以下主要功能模块:(1)政务服务门户: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上门服务、网上服务、自助服务等,包括在线预约办事、在线咨询、在线支付、在线申报等。
(2)政策法规系统:支持政府部门实现各类法律、法规、政策在线咨询和在线发布。
(3)数据共享平台:集成各相关部门共享的政务数据,实现政务数据的真正开放共享,为数据使用方提供更广泛的数据资源。
(4)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各政务部门信息数据,提供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机构等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交流平台。
(5)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基于大数据,为政府部门提供效率、精准性、预测性三方面的分析支持,帮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决策制定。
3.技术支撑智慧政务支撑平台建设需要多项技术支撑。
其中,安全、可靠、高效的技术支撑尤为关键。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技术支撑:(1)云计算技术:为政府部门提供更优质、高效、安全的计算资源,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电子政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实现公共管理的全过程电子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成熟,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电子政务的特点1. 信息化驱动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管理方式改变。
它旨在通过提高公共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水平,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2. 效率提升电子政务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可以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政府管理系统,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公共资源,有效地推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减少政府的延迟和不确定性,以此提升政府的实践效能和信誉度。
3. 互动突出电子政务的第三个特点是互动性。
它可以帮助各级政府更好地与公众互动,建立更为透明和公开的沟通平台,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向公众传达政策、信息和服务,并依据公众反馈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改进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
二、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1.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应用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政务将更多地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办公体系和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公共信息共享和数据汇聚,政务决策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治理与安全风险防控。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高效和贴心的服务。
2. 移动化与社交化的融合近年来,移动化和社交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政务也逐渐向移动化和社交化迈进,政府透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推出智慧政务、交通旅游、公共安全等服务,便捷地满足人们生活中的诸多需求。
同时,政府可以采用社交媒体平台,集聚人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决策机制。
3. 数字化与标准化的推广数字化和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也将趋向于数字化和标准化。
电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概念国家公共部门为了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开发信息资源、重组组织结构、创新公共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新型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2.电子政务的特点(1)电子政务是网络信息技术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全面应用。
(2)电子政务是技术应用与公共部门改革、业务处理的统一体。
(3)电子政务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学化管理。
(4)电子政务是一个渐进发展的动态过程。
(5)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根本。
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4.“一站式”电子政务“一站式”是指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等措施来构筑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类公共服务。
“一站式”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范式。
与电子政务相比,“一站式”电子政务的重心是放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上,使公众获取公共服务和办事更为便捷;着重强调的是社会服务。
5. 电子政务应用发展阶段6.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1.政府间电子政务G2G2.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G2B3.政府与公众间电子政务G2C4.政府对其所属雇员的电子政务G2E7.电子政务的功能电子政务的“5E”功能:1.促使公共管理更加高效(Efficient Corporation)2.促使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为通畅(Easy Communication)3. 促使交易成本更加节省(Effective Cost—down)4. 促使跨部门之间业务协同更加深入(Extensible Cooperation)5. 促使公众更加满意(Enjoyable Customer)电子政务的改革功能:1.实现了公共管理组织结构优化重组与体制创新2.进一步推动了职能转变,增强了公共服务的能力3.促进公共部门提高了科学化决策的水平4.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竞争力5.促进了公共管理模式创新8.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总体目标:?主要任务: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政府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这一基本的内容之外,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政府间的电子政务,主要是指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2.电子公文系统。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5.电子办公系统。
6.电子培训系统。
7.业绩评价系统。
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主要包括:1.电子采购与招标。
2.电子税务。
3.电子证照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三、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主要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
2.就业服务。
3.电子医疗服务。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5.公民信息服务。
6.交通管理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即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符合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
硬件部分:包括内部局域网、外部互联网、系统通信系统和专用线路等;软件部分: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平台、权限管理平台、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系统、新闻发布系统、服务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发布系统、用户服务和管理系统、人事及档案管理系统、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数十个系统。
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逐渐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电子政务作为现代化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向,也在积极探索并应用大数据技术。
本文将从大数据技术的意义、应用场景、案例分析和前景展望等方面探讨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意义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提供便捷、高效、透明的政府服务,并实现政府机关内部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的功能和效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提升政府决策能力。
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政府可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而进行科学决策和政策制定,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2. 优化政府服务。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政府服务进行智能化改进,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精细化运营,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加强政府监管。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全面监测,实时了解和分析各领域的情况,提醒政府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强化对行业和市场的监管。
4.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和应用,政府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场景1. 智慧城市建设。
基于大数据技术,电子政务可以实现城市内部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构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2. 电子商务监管。
借助大数据技术,政府可以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
3. 社会治安预警。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政府可以对社会治安形势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4. 教育资源优化。
利用大数据技术,电子政务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5. 基层治理改革。
通过大数据技术,政府可以对基层治理进行数据化管理和优化,提高基层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电子政务考试答案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电子政务1、各国电子政务建设都将整合公共服务,建立“一站式”得服务平台作为重点。
()A.对B.错正确答案:A2、政府再造的精髓所在就是顾客导向。
()A.对B.错正确答案:A3、信息是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其同业务及流程的整合程度,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价值的根本保证。
()A.对B.错正确答案:A4、政府流程的目的就是政府的目的。
()A.对B.错正确答案:A5、政府流程再造实质上就是政务流程自动化。
()A.对B.错正确答案:B6、“共享服务”模式是指不同的政府机构通过高层协调或其它手段结合在一起,就共同合作的领域协调行动,成本在不同参与机构间分担。
()A.对B.错正确答案:A7、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通常也称之为电子政务成熟度。
()A.对B.错正确答案:A8、政府专网和政务内网都是政府系统的内部办公业务网,是涉密网,处理涉及国家秘密的事务,故有时又将二者合称为政务内网。
()A.对B.错正确答案:A9、电子政务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的价值是政府的一项全局性任务。
政府CIO制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人员和组织保障,是将信息技术放在与政府发展战略相应的高度进行思考和谋划的行动体现。
()A.对B.错10、政府流程再造可采用“缩小的后台与扩张的前台”模式,其中“缩小的后台”尤其指隶属于不同地区的同一行政级别的公共组织,可以无障碍地实现公共服务信息的交换。
()A.对B.错正确答案:A11、IT外包是应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信息技术人员资金维护等困难,保证CIO任务和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A.对B.错正确答案:A12、决策支持系统对人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A.对B.错正确答案:B13、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与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
()A.对B.错正确答案:A14、人机话子系统是DSS的一个窗口,它的好坏系统的实用水平的高低没有什么作用。
互联网技术对电子政务与政府治理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对电子政务与政府治理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政府领域,互联网技术对电子政务和政府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政务和政府治理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现代政府运作方式的改变。
一、互联网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政务更加便捷高效。
首先,在公共服务领域,互联网技术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在线服务的平台。
市民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手机应用等途径查询身份证办理、驾驶证业务、社会保障信息等,并且可以在线提交办理所需材料,大大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其次,互联网技术为政府提供了政务信息的发布渠道。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公众发布政策解读、新闻发布、公告通知等信息,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获取。
再次,互联网技术在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政府各部门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提高了政府工作的协同性和效率。
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政府治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社会中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治理的方式和手段。
首先,互联网技术增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
通过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政府可以与公众进行在线互动,倾听公众意见,解答疑问,有效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其次,互联网技术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各类数据,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互联网技术加强了政府监管的能力。
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政府可以实时监控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分析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电子政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对政府工作流程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提高了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探讨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美国美国是全球电子政务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美国政府通过建立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数据的整合,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给民众。
此外,美国政府还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英国英国政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真正的数字政府。
英国政府通过建立数字身份认证系统,提供安全的在线服务给公民和企业,推动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访问性。
此外,英国政府还开发了一系列的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在线税务申报、在线医疗预约等,提供便捷的服务给民众。
新加坡新加坡是亚洲电子政务的领先者。
新加坡政府通过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以民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利用,提供各类在线服务,包括在线政务咨询、在线办事等,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体验。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因素技术因素国外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政策因素国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电子政务的实施和管理,鼓励政府部门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政府效能。
社会因素国外社会对于电子政务的接受度和需求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公民对于在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线政务的发展满足了公民的需求,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国外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电子政务将进一步利用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客服、智能决策等功能,为公民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服务。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及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目录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及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目录前言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治理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总体组”(简称总体组)。
总体组适时编写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并组织有关单位起草制定了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以指导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促进其健康进展。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则概括描述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及标准化的机制。
第二部分:工程治理概括描述电子政务工程治理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三部分:网络建设概括描述网络建设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四部分:信息共享概括描述信息共享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五部分:支撑技术概括描述支撑技术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第六部分:信息安全概括描述保证信息安全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治理规定。
六项电子政务标准分别是:①基于XML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公文体;②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南;③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④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⑤电子政务数据元第一部分:设计和治理规范;⑥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
期望各单位结合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进行试用和验证。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部分总则名目第1章概述1.1 标准化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1.2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1.2.1 指导思想1.2.2 工作原则1.3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总体目标与工作任务1.3.1 总体目标1.3.2 工作任务第2章电子政务标准体系2.1 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2.2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2.2.1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2.2.2 总体标准结构与明细表2.2.3 应用标准结构与明细表2.2.4 应用支撑标准结构及明细表2.2.5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结构及明细表2.2.6 信息安全标准结构及明细表2.2.7 治理标准结构及明细表第3章电子政务标准化治理机制3.1 组织机构3.2 项目治理3.2.1 项目申报3.2.2 项目评审3.2.3项目实施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附录3:国家标准治理方法附录4:行业标准治理方法附录5:地点标准治理方法附录6:企业标准化治理方法附录7: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治理规定附录8:国内外与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化组织光盘:电子政务国家标准全文库V1.0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部分信息工程治理名目第一章引言1.l 目的l.2 范畴1.2.1工程建设的相关方1.2.2 相关方的责权第二章工程治理的差不多流程2.l 差不多工作流程2.2 差不多工作流程说明2.2.1 立项时期2.2.2 确定监理公司及签订监理合同2.2.3 招标投标时期2.2.4工程设计时期2.2.5 工程实施时期2.2.6 工程测试验收时期2.2.7 运行及爱护时期第三章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时期3.1 立项申请报告3.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2.l 项目背景介绍3.2.2 现状分析3.2.3 项目的建设目标3.2.4 项目实现的功能3.2.5 项目建设投资、运营爱护费用估算及资金筹措3.2.6 项目的效益分析3.2.7 项目风险评估3.2.8 结论性意见第四章招标投标时期4.l招标投标时期的工作流程4.2招标时期的工作划分4.2.1 招标子时期4.2.2 投标子时期4.2.3 开标、评标和中标子时期4.2.4 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子时期4.3 招标的方式和原则4.3.1 招标的方式4.3.2 招标的原则第五章工程设计时期5. 1 设计时期的治理工作5.2 工程设计相关的标准第六章工程实施时期6.1 机构设置及其作用6.1.l 工程治理机构的设置6.1.2工程治理机构的作用6.2 实施时期的治理工作6.3 工程实施的相关标准第七章工程测试验收时期7.1 工程测试验收时期的工作划分7.2 工程测试验收的原则7.3 工程初验的治理工作7.4 系统试运行的治理工作7.5 工程终验的治理工作第八章运行及爱护8.l 人员保证8.2 建立完善的系统日常爱护治理制度8.3 系统运行监测和故障预警8.4 系统故障的处理方法8.5 运营服务费预算附录:相关的参考标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三部分网络基础设施名目前言第一概述第一节编写背景第一节指南内容第二章网络基础设施在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中定位第三章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关键问题和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结构第一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与标准第二节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结构第三节网络基础设施系统组成第四节网络基础设施协议基础第四章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明细表第一节总体标准标准明细表4.1.1 ISO/OSI 标准明细表4.l.1.1 ISO/OSI模型明细表4.1.1.2 ISO/OSI应用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3 ISO/OSI 表示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4 ISO/OSI会面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5 ISO/OSI传送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6 ISO/OSI网络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7 ISO/OSI 链路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1.8 ISO/OSI物理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 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标准明细表4.1.2.1 IP组网总体技术协议标准明细表4.1.2.2 IP网络应用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3 IP网络传送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4 IP网络层协议标准明细表4.1.2.5 IP网链路层与物理层(IP over X(以太网、SDH、DWDM))标准明细表4.1.2.6 IP网络传输性能标准明细表第二节总体标准使用说明4.2.1 ISO/OSI 标准使用说明4.2.2 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标准使用说明4.2.2.1 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的技术说明4.2.2.2 IP网络应用层协议标准使用说明4.2.2.3 IP网络传送层协议标准使用说明4.2.2.4 IP网络层协议标准使用说明4.2.2.5 IP 链路层与物理层(IP over X(以太网、SDH、DWDM))标准使用说明4.2.2.6 IP网络传输性能标准使用说明第五章虚拟专用网(VPN)组网与设备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VPN组网与设备标准明细5.1.1 基于IP技术的VPN(IP-VPN)标准明细表5.1.2 基于A TM技术的VPN(ATM-VPN)标准明细表5.1.3 基于帧中继的VPN(FR-VPN)标准明细表5.1.4 基于MPLS技术的VPN(MPLS-VPN)标准明细表第二节VPN组网与设备标准使用说明5.2.1 基于IP技术的VPN(IP-VPN)标准使用说明5.2.1.1 IP VPN标准技术说明5.2.1.2 IP VPN 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5.2.1.3 IP-VPN关键技术5.2.2 基于A TM技术的VPN(ATM-VPN)标准使用说明5.2.2.1 A TM-VPN协议标准技术说明5.2.2.2 A TM-VPN协议标准使用场合5.2.3 基于帧中继的VPN(FR-VPN)标准使用说明5.2.3.1 FR-VPN标准技术说明5.2.3.2 FR-VPN协议标准使用场合5.2.4 基于MPLS技术的VPN(MPLS-VPN)标准使用说明5.2.4.1 MPLS VPN协议标准技术说明5.4.2.2 MPLS-VPN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5.2.4.3 MPLS-VPN关键技术5.2.5 VPN技术综合比较第六章IP组网与设备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IP组网与设备标准明细表6.1.1 网络协议标准明细表6.1.2 IP Over SDH/ATM/以太网/DWDM标准明细表6.1.3 IP设备标准明细表6.1.4 MPLS标准明细表6.1.4.1 MPLS组网协议标准明细表6.1.4.2 支持MPLS的设备业务与应用协议标准明细表第二节IP网络总体技术要求标准使用说明6.2.1 IP总体标准使用说明6.2.2 IP网络标准使用说明6.2.2.1 IP网络协议标准技术说明6.2.2.2 IP网络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2.2.3 IP网络标准使用关键技术第三节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标准使用说明6.3.1 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标准技术说明6.3.2 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使用条件和场合6.3.3 IP OVER Ethernet6.3.4 IP over SDH/A TM/以太网/DWDM关键技术第四节IP网络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五节IP设备标准使用说明6.5.1 IP设备协议标准技术说明6.5.2 IP设备关键技术6.5.2.1 总体关键技术6.5.2.2 高端路由器关键技术6.5.2.3 低端路由器关键技术第六节IP设备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6.1 IP设备测试系统6.6.2 IP设备测试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6.3 测试关键技术第七节MPLS组网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7.l MPLS网络协议标准技术说明6.7.2 MPLS网络协议使用条件和场合6.7.3 MPLS网络关键技术第八节MPLS设备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8.1 MPLS设备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8.2 BGP/MPLS VPN(MPLS L3 VPN)标准条件和场合6.8.3 MARTINI方式MPLS L2 VPN标准条件和场合6.8.4 KOMPELLA方式MPLS L2 VPN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8.5 VPLS方式MPLS L2 VPN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6.8.6 CCC方式MPLS VPN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第九节MPLS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6.9.1 MPLS测试标准6.9.2 MPLS测试关键技术第七章A TM帧中继标准及其使用就明第一节A TM帧中继标准明细表7.1.1 A TM组网协议标准明细表7.1.2 A TM设备协议标准明细表7.1.3 A TM测试协议标准明细表7.1.4 帧中继设备协议标准明细表7.1.5 帧中继测试协议标准明细表第二节A TM、帧中继标准使用说明7.2.1 A TM设备协议标准使用说明7.2.2 A TM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7.2.3 帧中继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八章网络接入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网络接入标准明细表8.1.1 以太网技术标准明细表8.1.2 无线局域网标准明细表8.l.3 xDSL标准明细表8.l.4 接入服务器标准明细表第二节以太网技术标准使用说明8.2.1 以太网协议标准技术说明8.2.2 以太网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2.3 以太网关键技术8.2.4 以太网测试标准使用说明第三节无线局域网标准使用说明8.3.1 无线局域网协议标准技术说明8.3.2 无线局域网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3.3 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8.3.3.1 IEEE802.11关键技术8.3.3.2 IEEE802.11b关键技术8.3.3.3 IEEE802.11a关键技术8.3.3.4 IEEE802.11g关键技术8.3.3.5 IEEE802.1x关键技术8.3.4 无线局域网测试标准使用说明第四节XDSL标准使用说明8.4.1 XDSL协议标准技术说明8.4.2 xDSL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4.3 xDSL关键技术第五节窄带接入服务器标准使用说明8.5.1 窄带接入服务器协议标准8.5.2 窄带接入服务器使用和设备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5.3 窄带接入服务器关键技术8.5.4 接入服务器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六节宽带接入服务器标准使用说明8.6.1 宽带接入服务器协议标准8.6.2 宽带接入服务器使用和设备协议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8.6.2.1 接入服务器在政务网中的应用场合—安全保密8.6.2.2 接入服务器在政务网中的应用场合—多种接入手段8.6.2.3 接入服务器在政务网中的应用场合—支持语音、视频业务8.6.3 宽带接入服务器关键技术8.6.4 宽带接入服务器测试协议标准使用说明第九章综合布线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综合布线标准明细表第二节综合布线标准使用说明9.2.1 标准技术说明9.2.1.1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9.2.1.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规范9.2.1.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9.2.2 标准使用条件和场合9.2.2.1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9.2.2.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规范9.2.2.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9.2.3 关键技术第十章网络安全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网络安全标准明细表10.1.1 网络安全总体技术框架标准明细表10.1.2 网络安全协议标准明细表10.1.3 网络设备安全技术要求标准明细表10.1.4 物理与环境安全标准明细表第二节网络安全标准使用说明10.2.1 IP网络安全总体要求使用说明10.2.2 网络接入安全标准使用说明10.2.3 网络代理服务器安全技术要求使用说明10.2.4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10.2.5 防火墙标准使用说明第十一章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及其使用说明第一节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内容说明第二节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1 网络治理与爱护总体标准11.2.2 IP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3 VPN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4 MPLS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5 A TM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6 SDH传送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11.2.7 WDM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明细表第三节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1 IP治理网(SNMP)总体协议系列标准使用说明11.3.2 网络治理测试总体标准使用说明11.3.3 IP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3.1 《IP网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11.3.3.2 《接口组治理信息库》11.3.3.3 《路由器相关治理信息库》系列标准11.3.3.4 服务器治理信息库》系列标准11.3.3.5 《多媒体治理信息库》11.3.4 VPN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5 MPLS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5.l《MPLS治理接口》相关标准11.3.6 A TM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7 SDH传送网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7.1《SDH传送网网络治理技术规范》11.3.7.2《SDH传送网网络治理测试规范》11.3.8 WDM网络治理与爱护标准使用说明11.3.8.1 《WDM网络治理接口技术规范》11.3.8.2 《WDM网络治理测试规范》第十二章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示例示例一:安全、可靠、可治理的电子政务网络2.1.1 项目总体设计2.1.2 项目具体实施2.1.3 安全、治理和运营2.1.3.1 业务应用示例二:路由器组网和VPN示例三:城域电子政务网解决方案1.1 总体规划设计1.2 核心层设计1.3 业务汇聚层设计1.4 接入层设计示例四:基于MPLS VPN的多业务解决方案1 MPLS VPN解决方案2 三网融合的解决方案2.1 数据、语音、视频2.2 三网融合业务特性——QoS策略2.3 三网融合业务特性——IP组播技术示例五:基于VPN的电子政务网络网络需求解决方案一技术体制与网络架构二IP地址规划三VPN实现四路由设计示例六:构建安全保密IP VPN系统11.6.1 系统方案11.6.2 技术特点11.6.3 采纳的标准示例七:ATM网络与业务示例八:利用信息交换技术,构建安全的信息交换网络示例九:公众服务呼叫中心1. 网络结构2. 要紧技术3. 适应标准示例十:VoIP网络组建实例:总体图、技术特点、采纳标准、关键技术示例十一: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系统l. 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结构图2. 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系统技术特点3. 流媒体业务网络治理功能示例十二:综合布线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四部分信息共享(待制定)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五部分应用支撑技术名目1引言1.l 目的1.2适用范畴2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技术体系概述2.1 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2.2应用支撑层2.3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参考模型2.3.1基础架构平台2.3.2支撑服务2.3.3领域框架2.4 电子政务支撑技术标准体系3应用支撑关键技术3.1基础架构平台3.1.1传统中间件架构3.1.2基于组件的架构3.1.3 面向服务的架构3.2 支撑服务3.2.1 信息表示3.2. 2消息服务3.2.3事务服务3.2.4流程操纵3.2.5数据访问3.2.6 名目服务3.2.7安全服务3.2.8治理服务3.3 领域框架4 应用支撑技术重要标准简介4.1 XML标准4.1.1 XML核心和基础标准4.1.2 XML 标准4.1.3 XML 应用标准4.2 数据访问类标准4.3 消息服务标准4.3.1 SOAP4.3.2 XML-RPC协议4.3.3 ebXML MS4.4 分布式事务处理标准4.5 流程处理标准4.6 名目服务标准4.6.1 X.500名目服务4.6.2 LDAP4.6.3 DSML4.7 Web服务标准4.7.1 WSDL4.7.2 UDDI4.7.3 Web服务安全标准4.8 组件标准4.8.1 J2EE/EJB4.8. 2 COM十4.8.3 CORBA/CMM附录1:参考文件附录2:缩略语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六部分信息安全名目1 引言l.1 目的1.2原则1.3适用范畴2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目标2.l 概述2.2 政务业务安全需求2.2.1 政务业务概述2.2.2 政务业务安全需求2.3 电子政务系统构成2.4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威逼2.4.l 概述2.4.2 安全威逼的种类2.4.3 威逼/攻击者2.5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目标3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及其标准化3.2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的差不多原则3.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爱护范畴3.4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的一样步骤3.5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实施的标准化3.5.1 安全法规3.5.2 安全策略3.5.3 安全治理3.5.4 安全风险分析3.5.5 安全测试与评估3.5.6 安全技术与产品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体系4.2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4.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体系4.4 电子政务相关信息安全标准明细表4.4.1 信息安全治理标准4.4.2 信息安全技术标准4.4.3 信息安全运行标准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化推进5.1概述5.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5.2.1 标准成果5.2.2 标准成果的取得5.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的实施和监督附件政务机关差不多运行体制与电子政务A、政务机关架构B、政务机关职责权限C、政务机关运行机制六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征求意见稿)名目基于XML电子公文格式规范第一部分:总则目次1范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1 电子公文electronic official document3.2 基于XML的电子公文electronic official document based on XML 3.3 公文体document body3.4 显现display3.5 命名空间namespace3.6 文档类型定义DTD3.7 模式Schema3.8 元素element3.9 属性attribute4符号和缩略语4.1 DTD4.2 UML4.3 W3C4.4 XML5 电子公文差不多要素6电子公文特性6.1 真实性6.2 可靠性6.3完整性6.4可用性7 电子公文分类7.1 党的机关公文7.2 行政机关公文7.3 其它机关公文8 电子公文处理过程8.l 过程模型8.2 创建8.3 显现8.4 办理8.5 交换8.6 归档8.7 销毁9标准各部分内容和相互关系9.1 各部分综述9.2 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9.3 各部分依靠关系模型10 电子公文XML描述规则10.1 字符集10.2 命名方法10.3 映射规则10.4 命名空间第二部分:公文体目次前言1 范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符号和缩略语5 组成要素6 结构模型6.1 公文体6.1.1 眉首6.1.2 主体6.1.3 版记7 描述7.1 电子公文7.2 公文体7.2.1 眉首7.2.2 主体7.2.3 版记7.2.4 扩展要素7.3 电子公文的DTD定义7.4 电子公文的Schema定义7.5 公文体的DTD定义7.6 公文体的Schema定义7.7 公文体的XML实例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子公文的DTD定义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子公文的Schema定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公文体的DTD定义附录D(规范性附录)公文体的Schema定义附录E(资料性附录)公文体的XML示例附录F(资料性附录)层次结构图中所用的图符说明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指南目次前言引言1 范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电子政务框架4.1 电子政务概念4.2 电子政务标准技术参考模型4.2.1 网络基础设施层4.2.2 应用支撑层4.2.3 应用层4.2.4 信息安全4.2.5 治理5 XML技术介绍5.1 XML概念和核心技术5.1.1 XML差不多概念5.1.2 XML相关概念与技术5.1.3 XML的一样应用过程5.2 XML相关的标准和规范5.2.1 服务相关语言和协议5.2.2 元数据标准5.2.3 工作流相关的语言5.2.4 事务处理和协作相关5.2.5 XML安全相关5.2.6 XML处理与表现5.2.7 XML开发相关5.2.8 其它相关领域的XML标准6 XML在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架构中的应用指南6.1 XML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综述6.2 应用支撑层6.2.1 数据访问6.2.2 信息交换6.2.3 流程操纵6.2.4 事务处理6.2.5 名目服务6.3 应用层6.3.1 公文处理6.3.2 业务处理6.3.3 信息公布6.3.4 信息采集6.3.5 服务调用6.4 信息安全6.4.1 典型应用场景6.4.2 应用需求分析6.5 治理6.5.1 典型应用场景6.5.2 应用需求分析6.5.3 技术方案参考文献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目次前言引言1 范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建模符号5业务流程设计的过程——业务建模过程5.l业务建模与流程设计的关系5.2业务流程设计过程的层次框架5.3业务流程设计的目的、原则与要紧时期5.3.1业务流程设计的目的5.3.2 业务流程设计的原则5.3.3业务流程连续改进的要紧时期5.4参加业务建模的人员5.5业务建模的要紧环节5.5.1 确定建榜样畴和业务种类框架5.5.2通过调查收集业务素材进行分析5.5.3利用差不多建模过程建立业务模型5.5.4依照要紧建模指标对模型进行评审5.5.5完善和完成整个业务模型,形成建模文档5.6差不多建模过程5.6.l 以职能分工分析为动身点的建模过程5.6.2以业务流程分析为动身点的建模过程5.6.3相关建模图形和说明5.6.4建模的要紧指标5.6.5建模的要紧文档6 业务流程设计的结果——业务图形6.1业务模型的构成6.2 差不多建模图形之间的集成关系6.3分工组成树6.3.1机构中的部门组成6.3.2部门中的岗位组成6.3.3岗位中的职责组成6.3.4岗位职责中的活动步骤组成6.3.5 分工组成树的拆分6.3.6活动单元的编码规则6.3.7分工组成的分解原则6.3.8分工组成的描述范畴6.3.9活动单元类型划分的相对性6.4 业务协作流程图6.4.1 业务种类与业务协作流程的分类6.4.2 业务协作流程图的内容6.5 职责执行流程图6.6 业务信息关系图6.6.1 业务信息的描述方法6.6.2 业务信息之间的关系6.7 业务信息与组织单元作用关系的建模图形6.7.1 数据接口图6.7.2 数据流图6.7.3 业务信息操作权限图6.7.4 业务信息共享图6.8 信息化的需求定义附录A(资料性附录)业务建模技术的作用A.1 业务建模技术有助于业务治理规范化A.2 业务建模技术从源头上为有效益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手段A.3 业务建模技术为业务建模、需求建模和软件建模平滑过渡提供技术支持A.4 业务建模技术用于提取数据元,设计电子文档,进行数据标准化附录B(资料性附录)业务调研表格示例B.1业务调研表格的来源与用途B.2 业务分工调查表格示例B.2.1 岗位分工调查表示例B.2.2岗位信息调查表示例B.2.3 岗位职责调查表示例B.3业务协作流程调查表示例B.4业务信息调查表示例附录C(资料性附录)业务调研报告大纲要素C.1单位组织的差不多要素C.1.1 机构要素C.1.2业务要素C.1.3安全要素C.2业务流程要素C.2.1业务目标C.2.2业务起始点C.2.3业务办理过程C.2.4业务的终止点(归档)附录D(资料性附录)业务建模案例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目次前言1范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规范框架4.l规范技术参考模型4.2规范技术参考模型的具体内容4.2.1监理支撑要素4.2.2监理时期4.2.3 监理对象4.2.4监理内容4.2.5信息安全5监理支撑要素5.1监理合同、监理规划与监理实施细则5.1.1监理合同5.1.2 监理规划5.1.2.1 监理规划编制的要求5.1.2.2 监理规划编制的程序5.1.2.3 监理规划编制的依据5.1.2.4 监理规划的内容5.1.3 监理实施细则5.1.3.1 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的要求5.1.3.2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的程序5.1.3.3监理实施细则编制的依据5.1.3.4监理实施细则的内容5.2监理机构5.2.1监理机构的设置5.2.2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5.3监理设施5.3.1监理单位为监理机构配备的设备5.3.2业主单位为监理机构提供的设施5.4监理人员5.4.1监理人员的构成5.4.2 监理人员的职责5.4.2.1总监理工程师职责5.4.2.2总监理工程师代表的职责5.4.2.3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5.4.2.4监理员的职责5.5 质量治理6监理时期及其目标6.1监理时期6.2工程招标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6.3工程设计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6.4工程实施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6.5工程验收时期的要紧监理目标7监理实施7.1 工程招标时期7.1.1工程招标时期的质量操纵7.1.2工程招标时期的进度操纵7.1.3 工程招标时期的投资操纵7.1.4工程招标时期的合同治理7.1.5工程招标时期的信息治理7.1.6工程招标时期的和谐7.2工程设计时期7.2.1 工程设计时期的质量操纵7.2.2工程设计时期的进度操纵7.2.3工程设计时期的投资操纵7.2.4工程设计时期的合同治理7.2.5工程设计时期的信息治理7.2.6工程设计时期的和谐7.2.7工程设计时期的监理流程7.3工程实施时期7.3.1工程实施时期的质量操纵7.3.2工程实施时期的进度操纵7.3.3工程实施时期的投资操纵7.3.4工程实施时期的合同治理7.3.5工程实施时期的信息治理7.3.6工程实施时期的和谐7.3.7工程实施时期的监理流程7.4工程验收时期7.4.1工程验收时期的质量操纵7.4.2工程验收时期的进度操纵7.4.3工程验收时期的投资操纵7.4.4工程验收时期的合同治理7.4.5工程验收时期的信息治理7.4.6工程验收时期的和谐7.4.7工程验收时期的监理流程附录A(规范性附录)监理流程图附录B(资料性附录)承建单位用表附录C(资料性附录)监理单位用表附录D(资料性附录)通用表格参考文献图A.l工程设计时期监理流程图图A.2 工程实施时期监理流程图图A.3 工程验收时期监理流程图表B.1 方案/打算报审表表B.2 分包单位资格审查申请表表B.3 开工申请表B.4 复工申请表B.5 付款申请表表B.6 工程时期性测试验收(初验、终验)报审表表B.7 工程时期施工申请表表C.l 监理日志表C.2 监理通知单表C.3 复工令表C.4 工程款支付证书表C.5 工程备忘录表C.6 会议纪要表C.7 开工令。
《电子政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信息化是指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以( C )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A.计算机技术B.通信技术C.信息技术D.网络技术2、在组织结构上, 政府再造主张建立一个无缝隙的( B )组织结构。
A.金字塔式B.扁平式C.分权式D.科层制3、“数字鸿沟”又称为( B )。
A.电脑鸿沟B.信息鸿沟C.网络鸿沟D.资源鸿沟4、电子政务在( B )中得以孕育和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行政改革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A.政府再造运动B.新公共管理改革C.信息技术D.政府改革5、新公共管理改革核心思想是把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 D )和公共服务之中。
A.政府部门B.行政部门C.管理部门D.公共部门二、多选题1、信息技术是以提供信息为主要目标的信息系统的技术层面,包括(ABCD)和其他设备。
A.硬件B.数据库C.软件D.网络E.管理制度2、信息化的特征可归纳为(ACDE)。
A.综合性B.复杂性C.竞争性D.渗透性E.开放性3、以“新公共管理”为基本取向的政府改革常常被人们描述为一场政府追求(ACD)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
A.经济B.绩效C.效率D.效能E.公平4、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统一标准是(BCD)的基础。
A.协调一致B.互联互通C.信息共享D.业务协同E.业务同步5、我国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指的是( ACD )。
A.金桥工程B.金网工程C.金关工程D.金卡工程E.金税工程6、新公共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英国、美国、(AC),并逐步扩展到西方各国乃至全世界。
A.澳大利亚B.日本C.新西兰D.新加坡E.法国7、“政府再造”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政府再造,建立一个( ABC)政府。
A.高效率的B.对公众负责任的C.更有回应性的D.服务性的E.更节省开支的8、在变革方式上,“政府再造”主张对政府流程进行(AB)设计。
A.根本性的B.彻底的C.稳定的D.渐进的E.优化的9、哈默和钱皮在《再造企业》一书中所描述的再造的要点包括(ABCD)。
电子政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子政务服务已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方式。
它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部门与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高效互动和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改善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一、电子政务服务的现状(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投入。
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政务云平台逐渐普及,数据中心的建设也日益成熟。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电子政务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在线服务平台多样化政府部门纷纷建立了各种在线服务平台,如政府网站、移动应用程序、政务微信公众号等。
这些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内容,涵盖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信息查询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三)政务数据共享取得一定进展一些地区和部门已经开始尝试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政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减少了信息重复采集,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电子政务服务的推行使得许多政务事项可以在线办理,减少了群众办事的时间和成本。
同时,通过流程优化和信息化手段,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当前电子政务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部门的电子政务服务较为先进,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则相对滞后。
(二)信息安全隐患随着政务数据的大量集中和共享,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风险对政府和公众的利益构成了威胁。
(三)服务可用性和易用性有待提高部分在线服务平台存在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影响了服务的使用率和满意度。
(四)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电子政务服务涉及到众多法律和政策问题,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还不够健全,制约了电子政务服务的健康发展。
电子政务理论概述
电子政务理论概述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渐被各国广泛采用。
电子政务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并增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本文将对电子政务的理论概述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核心概念、发展趋势以及现实应用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核心概念1.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进行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
电子政务不仅包括政府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也涉及政府与公众、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
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政府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并为公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2. 电子政府电子政府是指建立在电子政务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政府组织形态。
电子政府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和在线化。
电子政府注重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提供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的渠道,在促进民主、提高政府责任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电子治理电子治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实现政府管理过程的全面改革。
电子治理旨在提高政府决策效能,推动政府机构的现代化转型,并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与沟通。
通过电子治理,政府可实现数字化的政务信息管理、智能化的政策制定、精确化的社会调查和反馈,从而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子政务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前进:1. 跨部门整合与协同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各政府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交换标准,政府可以实现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孤立的现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全面数字化和在线化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实现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和在线化。
政府应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将各种政务活动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并提供线上服务渠道,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
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e-Government),又称电子行政,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政府部门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互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内部管理、服务管理和信息共享,实现政府更好的管理和服务的总体过程。
电子政务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媒介,以服务为政府服务对象,以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它将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管理、经济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综合性的活动,实现政府部门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互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服务管理。
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实现政府部门与公民、企业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政府管理水平。
它可以使用户在线申请服务,跟踪服务进度,了解政府办公程序,获取行政服务或政策信息,参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使政府服务更加透明、便捷和有效。
电子政务的实施,还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控制财政支出,开展经济调控和经济监督,防止腐败,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综合实力。
未来,电子政务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各国政府都将加大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在政府服务、管理、决策、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服务更加透明、便捷和有效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为政府服务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方案。
电子政务的实施和发展,将为政府服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支持,为政府管理提供更多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b Services长项
应用程序集成
企业里经常都要把用不同语言写成的、在不同平台上运行的各种程序集成 起来,而这种集成将花费很大的开发力量。应用程序经常需要从运行在 IBM主机上的程序中获取数据;或者把数据发送到主机或UNIX应用程序 中去。即使在同一个平台上,不同软件厂商生产的各种软件也常常需要集 成起来。通过Web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用标准的方法把功能和数据 “暴露”出来,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 例如,有一个订单登录程序,用于登录从客户来的新订单,包括客户信息、 发货地址、数量、价格和付款方式等内容;还有一个订单执行程序,用于 实际货物发送的管理。这两个程序来自不同软件厂商。一份新订单进来之 后,订单登录程序需要通知订单执行程序发送货物。通过在订单执行程序 上面增加一层WebService,订单执行程序可以把“AddOrder”函数“暴 露”出来。这样,每当有新订单到来时,订单登录程序就可以调用这个函 数来发送货物了。
基于SUN的J2EE标准
J2EE提出的背景
J2EE是由SUN 公司开发的一套企业级应用规范,利用java2平 台来简化企业应用程序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的体系结构。现在最 高版本是1.6。 J2EE是一套全然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许多组件, 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可移植性、 安全与再用价值。 J2EE核心是一组技术规范与指南,其中所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 架构及技术层次,均有共通的标准及规格,让各种依循J2EE架构 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兼容性,解决过去企业后端使用的 信息产品彼此之间无法兼容,企业内部或外部难以互通的窘境。
Web Services长项
跨防火墙的通信
如果应用程序有成千上万的用户,而且分布在世界各地, 那么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 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常会有防火墙或者代理服务器。 传统的做法是,选择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写下一大堆 ASP页面,把应用程序的中间层暴露给最终用户。这样做 的结果是开发难度大,程序很难维护。 如果中间层组件换成WebService的话,就可以从用户界 面直接调用中间层组件,从而省掉建立ASP页面的那一步。
web开发平台
WebBuilder是一款跨平台、数据库和浏览器的Web可视化应用开 发和部署平台。 使用WebBuilder可开发ERP、OA、CRM、HR、MIS以及电信、 银行、政府、企业等各行业的行业应用系统,帮助信息化管理系统 的快速构建。 WebBuilder帮助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并降低成本。完善的 基础架构,具有应用系统必须的完整功能,使系统的开发仅需致力 于业务的开发。 应用开发:提供可视化的WebBuilder集成开发环境,帮助应用系 统的快速开发,支持使用Eclipse等开发工具的开发和调试,可以在 您原有使用的技术框架上混合使用。 应用部署:使用基于Web的资源管理器进行应用的部署,支持 Java,.Net
基于Web平台的架构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基于Web的应用系统, 目前基于Web平台的主流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Microsoft .NET 框架 基于Sun的J2EE标准。
Microsoft .NET 框架
Microsoft .NET是Microsoft XML Web Services平台。 XML Web Services允许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和共享数据, 而不管所采用的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的种类。 .NET框架包含运行.NET框架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公共语言运行库 和.NET框架组件。 .NET平台用于生成高性能的桌面和企业级 Web应用程序。 NET Framework 的目的就是要让建立Web Services 以及因特 网应用程序的工作变的简单,.NET Framework 包括了三大部 分:第一个部分是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所 有.NET 程序语言公用的执行时期组件),第二部分是BCL (Base Class Library,基础类库)共享对象类别库(提供所 有.NET 程序语言所需要的基本对象),第三个部分是重新以组 件的方式写成的(Assemblies,组件、装配件、程序集)。
Web Services
Web Services是由企业发布的完成其特定商务需求的在 线应用服务,其他公司或应用软件能够通过Internet来 访问并使用这项在线服务。 Web Service是一个应用组件,它逻辑性的为其他应用 程序提供数据与服务,各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协议和规定 的一些标准数据格式(Http,XML,Soap)来访问Web Service,通过Web Service内部执行得到所需结果。 Web Service可以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 任何功能。一旦部署以后,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 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 WebService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
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它用于构建 到数据库的访问。
ADO(Active Data Object)对象是继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之后微软存取数据的技术。是为了满足广泛的数 据交换需求所产生出来的新技术。 微软在.NET中创建分布式和数据共享应用程序的应用程 序接口。 核心的功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Connection对 象在应用程序和数据库间建立连接;Command对象向数据库提供 者发出命令,返回的结果以一种流的方式贯穿于这些连接中;结果 集可以用DataReader快速读取,开发者可以用DateSet的方法在 基础的数据源上处理数据集。
web开发平台
1.以web2.0为基础,基于互联网的B/S架构的软件。它本 身也是一个软件,只不过不是最终的软件产品,而是用于二 次开发的软件。 2.用于实现各类业务系统,如CRM、MIS、ERP、OA等等 的开发。web开发平台本身就是一个二次开发平台,二次开 发平台只需要设计好自己的数据结构,进行一些简单的配置、 拖拉等操作就可以完成业务系统的开发。 3.能够快速的实现各种报表包括复杂的图表报表的设计制作, 传统的编码式开发需要自己去编写想要的各种报表,而运用 开发平台就简单多了,可以很轻松的配置出各种报表。 4.使用web开发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开发 成本、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
Web Services长项
软件和数据重用 软件重用是一个很大的主题,重用的形式很多,重用的 程度有大有小。最基本的形式是源代码模块或者类一级 的重用,另一种形式是二进制形式的组件重用。 Web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 后的数据。使用WebService,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 要先从第三方购买、安装软件组件,再从应用程序中调 用这些组件;只需要直接调用远端的WebService就可 以了。
J2EE的优势
1. 保留现存的IT资产: 由于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商业需求,利用已有的企业信息 系统方面的投资,而不是重新制定全盘方案。J2EE架构 可以充分利用用户原有的投资,J2EE拥有广泛的业界支 持和一些重要的“企业计算”领域供应商的参与。每一 个供应商都对现有的客户提供了不用废弃已有投资,进 入可移植的J2EE领域的升级途径。由于基于J2EE平台的 产品几乎能够在任何操作系统和硬件配置上运行,现有 的操作系统和硬件也能被保留使用。
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它 是用户表现层的实现。 是微软发展的新的体 系结构.NET的一部分,其中新的技术架构让编程变的更 简单。
是编译后执行的,当aspx文件第一次被请求 时被编译,以后的请求就不需要重新编译了。 是一种编译型的编程框架,它的核心是CLR, 除了和ASP一样可采用VBScript和JavaScript作为编 程语言外,还可以用和C#编写。
Web Services长项
举个例子,要在应用程序中确认用户输入的地址,只需把这个地址直 接发送给相应的WebService,这个WebService就会帮你查阅街道 地址、城市、省区和邮政编码等信息,确认这个地址是否在相应的邮 政编码区域。WebService的提供商可以按时间或使用次数来对这项 服务进行收费。这样的服务要通过组件重用来实现是不可能的,那样 的话你必须下载并安装好包含街道地址、城市、省区和邮政编码等信 息的数据库,而且这个数据库还是不能实时更新的。 另一种软件重用的情况是,把好几个应用程序的功能集成起来。例如, 要建立一个局域网上的门户站点应用,让用户既可以查询联邦快递包 裹,查看股市行情,又可以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还可以在线购买电 影票。现在Web上有很多应用程序供应商,都在其应用中实现了这些 功能。一旦他们把这些功能都通过WebService“暴露”出来,就可以 非常容易地把所有这些功能都集成到你的门户站点中,为用户提供一 个统一的、友好的界面。
J2EE的优势
2. 高效的开发:
J2EE允许公司把一些通用的、很繁琐的服务端任务交给中间供应 商去完成。这样开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在如何创建商业逻辑上, 相应地缩短了开发时间。
3. 支持异构环境: J2EE能够开发部署在异构环境中的可移植程序。基于 J2EE的应用程序不依赖任何特定操作系统、中间件、 硬件。因此设计合理的基于J2EE的程序只需开发一次 就可部署到各种平台。这在典型的异构企业计算环境 中是十分关键的。J2EE标准也允许客户订购与J2EE 兼容的第三方的现成的组件,把他们部署到异构环境 中,节省了由自己制订整个方案所需的费用。
第3章 电子政务的支撑技术
3.1 3.2 3.3 3.4 电子政务架构技术 数据库技术 Web开发技术 中间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