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精打版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可编辑修改word版)
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 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
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
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12、白细胞计数(WBC)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1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的白细胞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WBC的比值和绝对值。
14、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比正常中性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成紫黑色的颗粒。
15、异性淋巴细胞(lymphocyte)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6、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增多,或者出现晚为少尿。
病理性少尿可见于:(1)肾前性少尿(2)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3)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引起。
24、无尿(anuria)24小时尿量小于0.1L,或在24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2)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3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单位用飞升(fl)表示37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值越大说明血小板大小越不均匀,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38.出血:血液(全血)从心血管腔内溢出或流出39.瀑布学说:即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的连锁反应,最后生成纤维蛋白40.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凝固的凝胶状态4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42.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血凝块或沉积物,叫~43.凝血因子: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有12个44.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45.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46.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47.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48.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4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50.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1.PT凝血酶原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52.INR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53.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54.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55.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56输血: 指将血液或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患者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室抢救为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57.血型系统: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所组成58.血型关联:指在血清学、生物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性,但又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标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59.血型系列:指目前不能归类于血型系统和血型关联的血型抗原,即低频抗原和高频抗原ABO遗传座位于第九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上Rh遗传基因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的短臂上60.天然抗体:主要由自然界中与A,B抗原类似的物质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以IgM为主61.免疫性抗体:主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的妊娠及血型不合的输血产生,以IgG为主6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集中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63.血型物质:由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H,B抗原的半抗原,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64.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的,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65.正向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66.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67.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68.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血者或供液者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69.聚凝胺介质配血法:本法除能检出IgM,IgG抗体外,还能发现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大多数抗体70.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HDN: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被动同种免疫性疾病《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临床检验基础
9.闪光细胞:在低渗尿中,中性粒细胞发生肿胀,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的折射,出现“闪光”现象,故因此称闪光细胞。
10.物理防腐:通过物理学方法对物质采取的一项防腐技术。
11.病理性蛋白尿:指全身或者局部病变引起的蛋白尿,在病变未痊愈前持久存在
4、怎样进行交叉配血,有何意义?P104
答:按一个供血者为例,取小试管两支,分别标明主、次,即主侧配血管和次侧配血管。在主侧配血管中分别加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各一滴,在次侧配血管分别加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各一滴,混匀,1000r/离心1min.
意义:1.进一步检验受与供血型是否正确,发现ABO血型的不规则抗体以及ABO以外的配血不合2.若一次输血超过1600ML除了做受与供之间的,还要做供与供之间的,以保证安全.
2、简述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的临床意义?P175
答: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溶血性输血反应、肾出血及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亦见于狼疮性肾炎、肾梗塞、肾静脉的血栓形成、亚急性细菌性的心内膜炎及恶性高血压等。
3、简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血尿的鉴别要点。
答: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约8μm,细胞膜完整,外形为双凹圆盘状,血红蛋白含量相当,淡黄色。棘形红细胞百分率<5%,尿液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大于静脉血MCV,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病变在肾小球以下部位或泌尿通路上。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为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2种以上形态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小红、棘形、皱缩、面包圈样、新月形、颗粒形红细胞等。棘形红细胞百分率≥5%,尿液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小于静脉血MCV。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精打版
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8-9.5μ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临床检验基础名词!你知道啥是血常规不?
就好比你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样,血常规就是医生了解咱身体
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比如说白细胞计数,那可太重要啦!要是白
细胞计数高了,哎呀呀,那可能就说明身体里有炎症在捣乱呢!就像
家里进了小捣蛋鬼,得赶紧找出来赶跑呀!
还有尿常规,这就像是身体的“晴雨表”。
尿蛋白、尿潜血这些指标,能反映出肾脏等器官有没有出问题哟!比如说尿蛋白阳性,那不就跟
房子漏了水似的,得赶紧修补呀!
再说说生化检验,这可是个大项目呢!像血糖、血脂这些,就像身
体这部大机器运行的“燃料”和“润滑剂”。
血糖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就跟汽车的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个道理呀!血脂要是不正常,那
血管可能就像被堵住的水管一样,后果可严重啦!
凝血功能检查也很关键呀!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这
些名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控制着血液凝固的节
奏呢!要是出了问题,那可就容易出血或者形成血栓,多吓人呀!
这些临床检验基础名词可都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咱可得
重视起来呀!它们就像是身体的密码,医生通过解读这些密码,才能
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给我们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所以呀,
别小看了这些名词,它们背后可有着大意义呢!咱要积极配合医生做检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呀!。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整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血液部分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一般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5 ×10 ×200 ×10^6/L【参考值】成年男性:(4. 0~5. 5)×10^12/L,成年女性:(3. 5~5. 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比积(HCT/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①成年:男性0.40~0. 50,女性0.37~0. 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0.42。
【临床意义】增高:1. 血液浓缩;2. 红细胞增多症;3. 新生儿。
降低: 1. 贫血;2. 其他原因的稀血症应用:1. 疗效观察;2. 计算红细胞指数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临床检验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和生化特征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以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信息的一种医学方法。
以下是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整理。
1.临床检验学:临床检验学是研究临床检验的科学,包括检验项目、方法、仪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2.检验项目:指进行化学、生化、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检验和观察的指标和方法。
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免疫学、血型学等。
3.检验标本:指在临床检验中采集的人体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组织、体液等。
不同的检验项目需采集不同的标本。
4.检验方法:包括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两种方法。
定性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呈阳性或阴性,如尿液常规镜检;定量检验是指通过测量检验结果的数值来判断其浓度或含量,如血糖测定。
5.仪器设备: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有血细胞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核酸分析仪等。
不同的仪器设备可用于不同的检验项目。
6.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和程序来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项管理工作。
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7.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每天进行检验过程中,通过运行已知浓度标准样本和质控品,检验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控制指标有均值、标准差和偏差。
8.外部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和质量控制中心进行比对和评价,以检验临床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参考范围:也称正常值范围,是指在健康人群中,对特定指标的浓度或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的一组区间数值。
临床诊断中常用参考范围来判断检验结果是否正常。
10.临床意义:是指将临床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结合,作出诊断、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的判断。
常见的临床意义有阳性、阴性、异常、正常等。
11.误差和异常:误差是指检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异常是指检验结果与参考范围相比的偏离程度,可能提示疾病或异常生理状态。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知识分享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1、血清(serum)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2、血浆(plasma)全血抗凝离心后去除血细胞剩下的成分。
3、3、抗凝剂(anti coagulant)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4、4、红细胞计数(RBC)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常作为诊断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5、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RBC的运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的氧气,并输送至全身各组织。
6、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
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7、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
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9、嗜碱性点彩RBC(basophilic-stippling cell)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10、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1、血糖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
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
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
其中,ALT和AS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
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
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
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
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
抗原检测的结果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
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
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
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ppt课件
2
ppt课件.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
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
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 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
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42.精密度 对同一样品多次测定,每次测定结果和平均值的相接近
程度。 43.医学决定水平 指在诊断及治疗工作时,对疾病诊断或治疗起关键作用
的某一被测成分的浓度。 44.电泳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现象。
Hale Waihona Puke 12ppt课件.45.准确度 是指测定结果和真值接近的程度。 46.电渗 在电场作用下,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现象。 47.溶血 当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因细胞外液体进入细胞内,使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 释
1
ppt课件.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
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
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3
ppt课件.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
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
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
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名词解释:1.血清离体血液自然凝固后分离出的液体2.抗凝剂或抗凝物质能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3.碱性染料有色部分为阳离子,能与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DNA、RNA等结合,主要用于细胞核的染色4.红细胞计数(RBC)血液一般检验项目,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结合,常作为诊断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指标之一5.血红蛋白(Hb或HGB)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6.网织红细胞(RET)在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7.红细胞沉降率(ESR)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8.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9.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10.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11.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12.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源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浆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13.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14.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核酸变性、聚集形成的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15.血型及血型系统血型: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是血液主要特征之一血型系统:由单个基因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16.交叉配血试验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17.ABO血型鉴定盐水介质法ABO血型抗体以IgM为主,属于完全抗体.IgM抗体分子链较长,能克服红细胞表面的排斥力,同时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18.红细胞直方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36~360fl范围内,横坐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概率19.血小板直方图正常血小板直方图是一个偏态分布的单峰光滑曲线,通常在2~30fl范围内,主要集中在2~15fl20.激光散射法将稀释、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细胞沿着悬液和鞘液流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毛细管,即流体动力学聚焦技术21.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22.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中,尿液呈乳白色浑浊23.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24.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25.组织性蛋白尿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26.尿比重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27.尿渗量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蛋白质和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质对其影响较小,可以确切反映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28.尿液离心染色显微镜检查法为了鉴别病理性有形成分和提高白细胞、闪光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和真菌的对比度,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尤其防止漏检透明管型,可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29.透明管型又称玻璃管型,主要由T-H蛋白构成,也含有白蛋白及氯化钠,呈无色透明状,在碱性尿液中可溶解消失30.草酸钙结晶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两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偶见哑铃型或饼状31.尿液有形成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32.代谢性糖尿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的高血糖所致33.蜡样管型是由颗粒管型衍化而来,或因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型,也可能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的34.隐血试验(FOBT)检查粪便隐血的试验35.肠道菌群失调症粪便中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比例〉1:10,正常菌群减少甚至消失,而葡萄球菌或真菌等明显增多36.精子活动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活动精子所占精子总数的比例37.精子活动力精子前向运动的能力38.生精细胞即未成熟生殖细胞,指各阶段发育不全的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发育不全精子细胞39.精子计数一种指计数单位体积内的精子数量,即精子浓度。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2、血浆: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的上清液。
3、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为核残余物。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5、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若出现属病理现象。
6、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
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8、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然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11、Price-Jones曲线: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横坐标为红细胞直径的大小,纵坐标为直径一定大小的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主要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检验医学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 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临床检验基础这一块。
先说说啥是红细胞沉降率吧。
你就把它想象成一群红细胞在赛跑,看它们多长时间能跑到终点。
红细胞沉降率就是反映红细胞下沉速度的指标。
要是这个速度太快,那可就得小心啦,说不定身体里有啥炎症在捣乱呢!还有白细胞计数,这就好比是数数战场上有多少个“战士”。
白细胞多了,可能是在跟病菌激烈战斗;白细胞少了,那可能“兵力”不足,身体的抵抗力就弱啦。
再说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就像是修补城墙的“小工匠”,数量正常才能保证咱们身体的“城墙”坚固,要是数量出了问题,那出血、凝血可就不好控制喽!说到血液涂片检查,这就像是给血液细胞拍一张“全家福”,仔细瞅瞅每个细胞的模样,看看有没有长得奇奇怪怪的,就能发现不少问题呢。
尿常规检查里的尿蛋白,你可以把它当成是尿液里不该出现的“小调皮”。
正常情况下它可不能乱跑出来,一旦出现,是不是肾脏这个“管理员”没管住呀?尿潜血呢,就像是隐藏在尿液里的小秘密,要是被发现了,说不定是泌尿系统哪里受了伤。
粪便潜血试验也很重要哦!粪便里要是有潜血,就好像是悄悄藏在黑暗里的“小怪兽”,得把它找出来,不然说不定肠道哪里出了毛病都不知道。
临床检验基础里的这些名词,就像是身体的密码,咱们得解读好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身体的状况。
比如说,为啥要做血常规检查呢?这就好比你要出门旅行,得先了解天气怎么样,带合适的衣服。
血常规能让医生知道身体的“大环境”好不好,有没有感染、贫血之类的问题。
再比如生化检验里的肝功能检查,这不就像是给肝脏这个“大工厂”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吗?看看转氨酶、胆红素这些指标,就能知道肝脏这个“工人”干活儿卖不卖力,有没有累着。
还有凝血功能检查,想象一下身体里的血管是一条条道路,凝血因子就是让道路保持畅通的“交通警察”,检查凝血功能就是看看这些“警察”是不是尽职尽责。
总之,临床检验基础的这些名词和大题,就像是身体的信号灯,能给医生指引方向,帮助咱们及时发现身体里的小毛病,早早把它们解决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第五版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及重点精打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B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8-9.5μm),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1~2um,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ABH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ABO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ABO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50mg/L游离血红蛋白(Hb),但尿液中无游离Hb,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Hb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Hb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Hb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1.00~1.35g/L时,Hb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1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当试带进入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比色槽时,各试剂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仪器接受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经微电脑处理,计算出各检测参数的反射率,与标准曲线比较校正,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输出结果。
公式:R(%)=(Tm*Cs)/(Ts*Cm)粪便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到红细胞。
需用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称为隐血,检查粪便隐血的试验称为粪便隐血试验(FOBT)第八章修复:当局部细胞损伤或死亡后,由临近正常组织的生发层细胞分裂、增生,使损伤的组织细胞更新或再生再生:组织和细胞损伤后,由周围健康的细胞进行增生,以实现修复的过程;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上皮在理化因素或慢性炎症作用下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上皮的过程核异质:即反应性核变化,指上皮细胞的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大小、形态和染色质分布异常,颗粒增粗,核边界不整齐,核膜增厚、不规则,偶见大核仁等,但胞质分化正常;多发生于炎症过程,可见于癌组织周围大圆点细胞:表层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深褐色小颗粒,常位于核周,偶见大的、圆形的、淡褐色包涵体,称为大圆点细胞船形细胞:有的中层鳞状上皮细胞与表层细胞大小类似或更小,呈船形,说明糖原沉积在细胞质,巴士染色呈黄色,细胞核被挤至细胞边缘,常见于妊娠和绝经早期黏膜白斑:常发生于子宫颈,多为黏膜表层异常角化,为癌前病变,偶见于角化型浸润性癌,巴氏染色后,脱落的表层角化鳞状上皮细胞呈淡黄色、无核,细胞质偶见棕色颗粒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血液标本类型:(1)全血: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用于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静脉全血:应用最广泛,常用肘前静脉、腕静脉,婴幼儿和新生儿采用颈静脉、股静脉动脉全血:用于血气分析,常用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末梢全血:用于微量血液检验,常用耳垂、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小儿常用拇指、足端(2)血浆:全血除去血细胞的部分,用于血浆化学成分的测定和血栓与止血的检查(3)血清: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部分,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与血浆比较,缺少纤维蛋白原(4)血细胞:如浓集的粒细胞、淋巴细胞、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用于特殊的检验项目2.血液标本采集方法:(1)皮肤采血法:用于微量检验,血液标本是微动脉血、微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的混合;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具体方法)和激光采血法A.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B.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C.简要步骤:1)按摩采血部位;2)消毒采血部位;3)穿刺采血:针刺深度2-3mm、拭去第一滴血因其混入组织液;4)采血后处理:用无菌干棉签止血;(2)静脉采血法:临床广泛应用,常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分为普通采血法(具体方法)和负压采血法(最符合检测前质量控制要求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广泛使用)A.部位:主要是肘静脉;其他: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B.所用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C.简要步骤:1)器材准备:准备试管、注射器及消毒双手;2)选择静脉;3)采血方法:检查注射器、扎压脉带、选择进针部位、消毒皮肤、穿刺皮肤、抽血、止血、放血负压采血法:即真空采血法,具有计量准确、传送方便、封闭无尘、标识醒目、刻度清晰、容易保存、一次进针多管采血等优点紫色采血管:临床用途:血液血常规试验;所制备添加剂:抗凝剂—K2EDTA或K3EDTA;标本类型:全血(1ml—2ml);制备标本步骤: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8次;(3)动脉采血法3.常用血液标本抗凝剂及用途:概念: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抗凝剂:(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A.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B.使用方法:EDTA-K2和血液C.优点: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缺点:影响血小板的聚集D.适用范围: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2)草酸盐A.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B.使用方法:草酸钠和血液C.优点:溶解性好,价廉;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D.适用范围:用于凝血象检查,现已逐步被淘汰(3)肝素A.抗凝原理: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B.使用方法:肝素钠与血液C.优点: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缺点:引起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计数降低,不利于制备血涂片,价格昂贵D.适用范围:绝大多数检查可用,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理想抗凝剂;肝素抗凝血不适全血液学一般检查(4)枸橼酸钠A.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B.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C.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D.适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4.血液标本采集处理:血液标本:需分离后保存,全血保存易溶血;保存不能及时检验,4℃;保存一个月,-20℃;保存3个月以上,-70℃(1)保存:血液学检验标本,室温2d;分离以后的血浆20-30℃室温中储存<4h;4℃冰箱可储存1d,-80℃冰箱可储存30d;生化检验和免疫学检验的标本4℃冰箱可储存1周(2)处理原则:血液标本在不抗凝情况30-60min凝固后析出血清;血凝测定,应充分抗凝后尽早离心分离血浆,在2h内完成测定或4℃冰箱中保存;血液形态学检验的抗凝标本应放置在室温中,不宜冷冻,1-4h内无影响,但应及时制作血涂片(3)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的影响补5.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1)血涂片制备:1)载玻片要求:清洁、中性、无油腻;新载玻片用铬酸清洗液或10%盐酸浸泡24h;已用过的可用适量肥皂水或合成洗涤剂的水中煮沸20min2)血涂片制备种类:①手工推:薄血膜法(具体方法)、厚血膜涂片法(检查疟原虫、微丝蚴)②仪器自动涂片法薄血膜法:左手持载玻片,右手持推片从血清前方后移接触血清,使血清沿推片周围展开,然后是推片与载玻片成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