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两组势能曲线,一组是 4条斥力线,代表自由基 与单体靠近时,势能随 距离缩短而增加。另一组 时两条MORSE曲线,代表形
成键的稳定性。
CH2 CH
CH2 CH CO OCH3
CH2 CH Cl
CH2 CH2 CH CH2
H CH2 C C H
C OH OCH3
共 轭 作 用用 自由基活性
图说明:
▲
在初态时,R
* S
的位能〈 R*的位能
▲ 活化能大小次序: ③ > ④ >①>②
反应速率次序: ②>①>④>③
▲ 自由基活泼的单体反应速率快。说明 自由基的活性在决定反应速率方面起
主导作用,即决定 Rp 的大小主要由
R* 的活性大小决定。
▲ 共轭单体间或非共轭单体之间可以进 行共聚合反应,而共轭单体与非共轭 单体之间难以进行共聚合反应。
1,2-二取代单体,单体与链自由基加成时,两者的 取代基靠得很近,位阻效应增大,使单体活性大大降 低,如1,2-二氯乙烯的活性比氯乙烯低2-20倍。
CH CH Cl Cl
< CH2 CH
Cl
小结:
1/r-单体的相对活性, 1/r大,单体的活性大
k12-自由基的活性,是一绝对值。 自由基的活性决定Rp的大小。
3.已知BPO在60℃的半衰期为48小时,甲基丙烯酸甲酯在60℃下 的KP2/Kt = 1×10-2 L/mol.S。 如果起始投料量为每100ml溶液(惰性溶剂)中含20g甲基丙烯酸甲酯和0.1gBPO,试求: (1). 生成2g聚合物需要多少时间? (2) 反应的起始聚合速度是多少? (3). 反应初期生成的聚合物的数均聚合度(60℃下以岐化终止为主,f=0.85)
共轭效应使单体的活性增大,自由基稳定,极性 相差大的单体易进行交替共聚。
共轭单体间或非共轭单体之间可以进行共聚合反 应,而共轭单体与非共轭单体之间难以进行共聚 合反应。
例题:
M1
M2
r1
r2
单体B
苯乙烯
0.41
1.06
丙烯酸甲酯
0.76
0.69
醋酸乙烯酯
3.4
0.074
单体A
苯乙烯
0.02
2.3
丙烯酸甲酯
2. 试说明苯乙烯和醋酸乙烯 不能共聚的原因
3.试比较MMA与MA的单体、自由基的活性及kP的大小:
CH2 C(CH3)COOCH 3
CH2 CHCOOCH 3
1.苯乙烯在60℃, 用AIBN引发聚合,测得Rp=0.255×10-4mol/l.sec, Xn=2460, 如不考虑向单体
链转移;试求: ⑴ 动力学链长V=?(偶合终止)
(4)当单体10 %转化后用去的引发剂分率是多少?
1.解
2 3
答: (1)对苯乙烯活性中心,单体B和单体A相对活性 分别为1/1.06和1/2.3,
对丙烯酸甲酯中心,单体B和单体A相对活性分 别为1/0.69和1/4.4,
对醋酸乙烯酯中心,单体B和单体A相对活性分 别为1/0.074和1/0.46,
可见,单体B比单体A的活性大, B自由基活性 比A自由基活性低。但是均聚速率常数的大小与单体 和反应自由基活性都有关系。一般讲,自由基活性 的影响 更大一些。所以单体A均聚时可能有较高kp。
0.14
4.4
醋酸乙烯酯
1.4
0.46
单体A和单体B分别与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和醋酸 乙烯酯共聚,竟聚率如表中所示:
(1)预测单体A和单体B在均聚时谁有较高的kp,并 解释。
(2)列出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和醋酸乙烯酯与单体A 增长中心的活性递增顺序。这一活性增长次序和它们 的活性中心对单体A的反应活性增加次序是否相同?
根据单体的分子结构与Q、e值关系, 预测取代基的影响。
e.g:已知
CH2 CH Cl
Q=0.024, e=0.2
Cl CH2 C
Cl
Q=0.2, e=0.36
电子效应的叠加
带有位阻或极性效应较大的取代基的烯类单 体进行共聚时,需考虑。
CN
CH2=CH + CH=CH CN
(M1)
(M2)
CN
CN
e1
r1r2 exp[ (e1 e2 )2 ]
由于苯乙烯能与 大多数单体共聚, 因此选定苯乙烯 为参比单体,规 定其Q = 1.00, e = - 0.8,再通过 实验测得各种单 体与苯乙烯共聚 时的竞聚率,代 入上式便可求得 各单体的Q、e 值。
Q值表示单体转变成自由基的容易程度,即单体的活性。 e值是单体的极性,可判别单体交替共聚的能力。
CH CH CH2 CH + CH=CH
CN
CN
CN
CH2 CH CH2 CH + CH=CH CN
课堂讨论 题
1. 根据下列单体的竞聚率,画出共聚物组成曲线,并 指出共聚合行为类型和特点。
单体对:1 2
34
56 7
r1 0.1 0.1 0 r2 0.2 10.0 0
0.65 3 0.65 15
2 4.1 0.3 0
P、Q:分别从共轭效应来衡量自由基与单体的活性,
e1、e2分别是自由基和单体极性的度量。 e<0,为推电子基,e>0为吸电子基
二. Q –e方程
∵ Fra Baidu bibliotek1
k11 ,将此关系代入,得Q-e方程: k12
r1
Q1 Q2
exp e1 e1
e2
r2
Q2 Q1
exp e2 e2
Alfrey-Price的Q-e式,将自由基与单体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共轭效应、极 性效应相关联。
Q:共轭因子,e:极性因子
一.Q-e 式
反应速率常数与Q、e关联式:
k11 p1Q1 exp( e12 )
k12 p1Q2 exp( e1e2 )
k22 p2Q2 exp( e22 )
k21 p2Q1 exp( e2e1)
r1 = 0.45 ; r2 = 0.04
有恒比点(f恒=f1=0.6357)的非理想共聚, r1 r2 0
共聚有交替倾向
文本
共聚组成曲线:
F1
f1
几类典型共聚
M1、M2两单体共聚:
e1≈e2
r1r2=1 , 理想共聚
Q1≈Q2,e1 ≈e2
r1≈1,r2≈1理想恒比共聚
e1 ,e2 相差较大 r1r2 ,交替共聚倾向大
三 . Q-e方程的作用
1) 预测单体的竞聚率与计算单体的Q-e值; 2) 比较单体活性:Q、e值大,单体活性大; 3) 比较单体极性:e<0推电子,e>0吸电子; 4) 判别单体共聚能力; • Q值差别大,难共聚。 • Q、e值相近的单体易共聚,为理想共聚。 • e值相差大的单体易交替共聚。 5) 由Q-e方程计算值,判别共聚合行为。
⑵ 引发速率Ri=?
⑶ AIBN 60℃下的t1/2=16.6 hr,f=0.8, 理论上需要AIBN(以 mol/l表示)多少?
2.苯乙烯(M1)与丁二烯(M2)在5℃下进行自由基共聚时,其r1=0.64, r2=1.38。已知苯乙烯和丁 二烯的均聚增长速率常数分别为49和25.1 l / (mol,s)。 试求:①计算共聚时的反应速率常数。 ②比较两种单体和两种链自由基的反应活性的大小。 ③要制备组成均一的共聚物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强
CH2 CH O
CO
强
CH3
2. 极性效应 (Polarity effect)
极性相反的单体易进行共聚,有交替倾向。
推电子取代基使烯类单体双键带负电性,吸电 子取代基使双键带正电性,这两类单体的共聚反应较 容易进行,并有交替倾向,这种效应称为极性效应。
-
+
H2C CH R H2C CH R
带强推电子取代基的单体与带强吸电子取代基的单体组
预测共聚合类型
①e.g: CH2=CH
CH2=CH (M2)
CN
已知 Q1=1.0 e1 =-0.8
Q2 =0.44 e2 =1.2
ln r1 r2 = - (e1 - e2)2 = - (-0.8-1.2)2 = -4
r1 r2 = 0.018
r1 = k11/k12 = (Q1/Q2)exp[ -e1(e1 - e2)] r2 = k22/k21 = (Q2/Q1)exp[ -e2(e2 - e1)]
叠加,使单体活性增加。 e.g:偏二氯乙烯的活性比氯乙烯高2-10倍
Cl
CH2 C Cl
CH2 CH Cl
CH2 C + OC O CH3
Cl CH2 C
Cl
CH2 C + OC O CH3
CH2 CH Cl
k = 23000 k = 10100
②1,2-二取代单体 α,β位取代
X
X
X
X
1,2-二取代
(2)
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和醋酸乙烯酯与单体A增长中 心相对反应活性分别为1/0.02,1/0.14,1/1.4,因 此三单体与单体A增长中心的活性次序为: 苯乙烯>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
它们的活性中心对单体A的反应活性增加次序则相反。
3.6 Q-e 概念
竞聚率是共聚反应中的重要参数,每一对单体有一对竞聚率。其大 小与单体结构有关,因此希望建立定量方程式来关联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然后估算竞聚率。
成的单体对由于取代基的极性效应,正负相吸,因而容易加 成发生共聚,并且这种极性效应使得交叉链增长反应的活化 能比同系链增长反应低,因而容易生成交替共聚物。
3.位阻效应
取代基的位阻 对单体的反应活性有影响(P130表4-10)
X X X X
① 1,1-二取代单体 α位取代
1,1-二取代
位阻效应不明显,并且由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