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无偿解除劳动合同解读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无偿解除劳动合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a61d60daef5ef7bb0d3c4d.png)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无偿解除劳动合同解读《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三严峻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严峻失职、营私舞弊是指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没有依照职位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违背其忠于职守、保护用人单位利益的义务,有未尽职责的严峻过失行为或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利用人单位有形财产、无形财产蒙受重大损害,但不够刑罚惩罚的程度。
在适用该条时,需注意劳动者有严峻失职、营私舞弊行为的,用人单位并非能理所固然地解除劳动合同,还得具有一个条件,即严峻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未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如何认定“重大损害”呢?法律并无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也无统一标准可供参考。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假设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第25条第3款规定,“重大损害”由企业内部规章来规定。
因为企业类型各有不同,对重大损害的界定也千差万别,故不便于对重大损害作统一的说明。
假设由此发生劳动争议,能够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其规章规定的重大损害进行认定。
案例一:钟先生于XX年3月份入职深圳某公司品检部担任产品查验员职务,公司与钟先生签定了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工资为3000元/月。
XX年10月,公司以钟先生工作严峻失职本应抽检50件产品只抽检30件产品致使公司重大损害为由解除与钟先生的劳动合同。
钟先生辩称,尽管少抽检了部份产品,但产品在利用进程中并无质量问题,公司以工作严峻失误为由将他辞退显然是想辞退后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而找的理由,若是公司坚持要辞退,必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公司以为,他们辞退钟先生是因为钟先生工作的严峻失误致使了公司重大损失,此刻只将钟先生辞退而没有要求钟先生补偿损失已是仁至义尽了,关于钟先生要求给予他经济补偿,该公司坚决不同意,只同意支付当月工资。
两边经多次协商未果,钟先生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合同第三十九条
![劳动合同第三十九条](https://img.taocdn.com/s3/m/570e8a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b.png)
劳动合同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合同解除和终止。
1. 在以下情况下,雇主有权解除合同:
a) 雇员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者劳动合同;
b) 雇员严重失职,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c) 雇员患病或者受伤,不能从事原工作,经过劳动鉴定,不宜从事原工作,
并且无法从事其他工作;
d) 雇员被判处刑事处罚;
e) 其他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情况。
2. 在以下情况下,雇员有权解除合同:
a) 雇主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工资;
b) 雇主未提供劳动保护条件,造成雇员受到伤害;
c) 雇主违反法律、法规、劳动合同的约定,侵犯雇员的合法权益;
d) 其他严重影响雇员正常劳动权益的情况。
3. 在解除合同的情况下,一方应当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说明解除合同的原因。
4. 合同解除后,应当依法办理离职手续,结清应付工资和经济补偿。
5. 合同解除后,双方应当履行解除合同的其他约定。
以上为《劳动合同第三十九条》的范本内容,具体的合同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合同法39
![劳动合同法39](https://img.taocdn.com/s3/m/2e9473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5.png)
劳动合同法39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雇主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工资支付应当按月支付,并且以货币形式支付。
工资支付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
如果劳动者需要调整工资支付方式,应当提前通知雇主并经过双方协商一致。
雇主不得无故拖欠或者 unjia 工资,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以上规定,劳动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工资支付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及双方协商一致的调整程序。
同时,劳动合同还应当包括雇主无故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条款。
为了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建议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资支付的具体细则,并且注明违约责任条款,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相关内容,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法律咨询或者合同范本撰写服务,请随时与我联系。
我将竭诚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和高质量的合同范本。
劳动合同法39条
![劳动合同法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40919d6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a.png)
劳动合同法39条摘要:一、劳动合同法39条的概述二、劳动合同法39条的具体内容1.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2.用人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3.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三、劳动合同法39条的实用案例解析四、如何应对和防范劳动合同法39条的风险五、结论:劳动合同法39条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正文:一、劳动合同法39条的概述劳动合同法39条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一项重要规定。
该条款明确了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旨在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合同法39条的具体内容1.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39条,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5)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6)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7)用人单位依法宣告破产的;(8)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用人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39条,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应当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因工负伤,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2)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3)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用人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后,未安排适当工作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39条,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不得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2)女职工在孕期、产假、哺乳期间的;(3)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ae27a71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d.png)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是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具体内容如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 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 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5.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6. 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循以下程序:1. 通知:用人单位在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前,应当向劳动者发出书面通知,明确解除合同的原因和依据。
2. 解释: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解释解除合同的具体原因,听取劳动者的陈述和申辩。
3. 协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就解除合同的条件进行协商,尽可能达成一致。
4. 记录:用人单位应当将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信息记录在案,包括解除原因、时间、劳动者的反馈等。
5. 支付经济补偿: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限制:1. 禁止歧视: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残疾等原因解除劳动合同。
2. 保护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的劳动合同。
3. 保护工伤职工: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的劳动合同。
劳动者的救济途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被解除后,如果认为用人单位的解除行为违法或者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求救济:1. 协商: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 劳动仲裁: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确认解除合同的违法性,并要求赔偿。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d64cab6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0.png)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和程序。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履
行相应程序。
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期限分两种情况: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和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应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不需要提供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用人单位收到通知后,可以与
劳动者商议解决办法,或者将劳动者解聘,但需要支付法定的经济补偿。
对于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应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并且提供合理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用人单位收到通知后,可
以同意劳动者的解雇请求,或者与劳动者协商修改劳动合同。
如果协
商未达成一致,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如果劳动者在通知期限内不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应支付用
人单位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违约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用人单位不得以歧视、打击报复的
方式阻止、限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该规
定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履
行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总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但需要提前给予用人单位通知,并履行相应的程序。
用人单位
如果接受解除请求,可以与劳动者商议解决办法,或者将劳动者解聘,并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者不得以歧视、打击报复等方式限制劳动
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违反者将面临仲裁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39条
![劳动合同法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99b06a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b.png)
劳动合同法39条
摘要:
一、劳动合同法39 条的概述
1.用人单位单方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2.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况
3.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情况
4.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
5.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
6.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况
7.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单方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1.劳动者出现情形之一
2.用人单位依照39 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3.通知工会或其他劳动者代表
4.办理相关手续
三、劳动合同法39 条的法律责任
1.劳动者的法律责任
2.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3.工会的法律责任
正文:
一、劳动合同法39 条的概述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 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39条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39条解除劳动合同](https://img.taocdn.com/s3/m/c725baf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b.png)
劳动合同法39条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
按照该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一、一方提出书面申请解除劳动合同,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的;
二、一方提出书面申请解除劳动合同,虽经协商达成一致但违反了合同条款,影响了劳动关系的正常运行的;
三、一方在以下情况下主动提出书面申请,另一方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
2.经15日以上连续缺勤,或者累计缺勤超过1个月的;
3.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职业道德的;
4.发生改制、裁员、解散、破产等情况的;
5.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不能胜任其他工作的;
四、一方虽未提出书面申请,但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
1.试用期内互相不满意的;
2.员工被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员工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企业规章制度的;
4.员工因病或非因工伤残不能从事原工作,并经过劳动能力鉴定,不能从事其他工作的。
除以上要求外,解除劳动合同还需满足一定的程序。
首先,应该
提前30天书面通知对方。
其次,应当在支付劳动者全部应得的经济补
偿后,办理解除手续,如缴纳社保、发放工资等。
最后,应当在解除
劳动合同5天内,将劳动合同备案情况报告劳动行政部门。
总的来说,根据劳动合同法39条的规定,双方应本着诚信、公平、合理的原则,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同时,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也有一定的流程和程序需要遵照,以保障
双方的权益和公正。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23cf4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3.png)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的
法律。
其中,劳动法第39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合同解除
劳动关系的规定。
该条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关系。
这意味着用
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必须遵循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劳动法的规定,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关系,更不能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解除。
其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当有正当理由。
正当理由包括
但不限于劳动合同约定的事由、劳动法规定的情形以及用人单位的
违法行为等。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必须有充分的合理理由,不能
凭空捏造理由进行解除。
另外,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当依法通知劳动者。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并向劳动
者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最后,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重新雇用或者要求用人单位支
付赔偿。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第39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重新雇用,或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总的来说,劳动法第39条的内容主要是保护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关系时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解除权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这一条款的出台,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d443a96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2.png)
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39条是指劳动者因劳动能力发生变化,致使工作岗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解决相应问题。
下面将详细阐述劳动合同法39条的规定,包括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
首先,劳动合同法39条的适用范围。
该条规定适用于劳动者因劳动能力发生变化,无法继续胜任原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协商解决问题。
这里的劳动能力变化包括但不限于意外伤害、职业病、生育等因素对劳动者工作能力的影响。
其次,劳动合同法39条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根据该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解决劳动能力变化所引发的工作岗位调整问题。
协商的内容包括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时间的调整、工资待遇的调整等。
协商的方式可以是双方直接协商,也可以由劳动者提出申请,用人单位组织协商。
协商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确认,并在劳动合同中进行补充或者变更。
最后,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了法律责任。
如果用人单位拒不与劳动者协商解决问题,或者协商的结果无法达成一致,劳动者可以提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劳动争议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可能会被责令支付赔偿金,同时可能会被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法39条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劳动能力发生变化时应当与劳动者协商解决问题的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与劳动者进行积极
有效的协商,解决工作岗位调整问题,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39条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法视角下对《劳动合同法》第39条之审视
![劳动法视角下对《劳动合同法》第39条之审视](https://img.taocdn.com/s3/m/6668c4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4.png)
劳动法视角下对《劳动合同法》第39条之审视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因经济性裁员需要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条件。
根据该条款,用人单位裁员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裁员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法律规定了裁员的条件,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合理遵守。
二、裁员必须符合协商和告知程序。
用人单位在裁员前必须提前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
说明裁员原因、范围、条件等,并与工会或者职工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按照规定的程
序进行裁员。
三、裁员补偿。
用人单位在裁员后应当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包括经济补偿金、再就
业优先等。
四、用人单位应当在裁员后优先重新聘用被裁员工。
用人单位因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
合同后,重新聘用员工时,应当优先保留被裁员工。
五、其他法律规定。
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
的解除应当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随意裁员。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裁员的条件和程序,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合理遵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裁员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裁员必须合法合规,遵循程序,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保障其合法权益。
这样可以促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
间的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三、规范用人单位行为。
《劳动合同法》第39条对用人单位裁员提出了具体的程序和条件,要求用人单位在裁员时依法合理遵守规定。
这可以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减少恶意
裁员,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49b1a3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b.png)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享有的权利。
根据该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后,有权提出续签劳动合同的要求,并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若双方不再继续合作,劳动者有权按照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的权利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劳动者在履行原有劳动合同期间为用人单位做出了贡献,享有与劳动合同期限相匹配的稳定就业权。
续签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来说,将意味着继续就业,保障其工作和生活的稳定。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该为在职期间已经熟悉岗位工作、具备一定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提供延续就业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工作能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劳动者在向用人单位提出续签劳动合同的要求后,双方需进行协商,以确定新的合同内容。
在协商过程中,劳动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续签要求,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等方面的要求。
用人单位应根据合理的要求进行积极回应,并在双方的协商一致下,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若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并拒绝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按照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劳动者应提前向用人单位发出书面解除通知,并遵守合同中的解除程序。
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劳动者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其他权益。
总结来说,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的续签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这一条款旨在保护劳动者的稳定就业权益,同时也要求用人单位在面对续签要求时积极回应和协商解决,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履行合同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中,应遵循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共同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39条
![劳动合同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463ab10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f.png)
劳动合同39条《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终止。
以下是根据该法规进行的1000字的说明。
合同期限是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一定时间的雇佣关系维持时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当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劳动合同终止。
这意味着雇佣关系正式结束,双方再无继续履行合同的义务。
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劳动者有权获得一系列的权益保障。
首先是劳动报酬的支付。
劳动者有权获得全额的工资和福利,同时雇主还需要支付法定的各项社会保险。
其次是经济补偿的支付。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劳动者在合同期满终止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标准是根据劳动者的工龄和劳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
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雇主也有一定的义务需要履行。
首先是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雇主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
同时,雇主还需要办理相关的离职手续,如办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办理社会保险的注销手续等。
总之,雇主需要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正确处理合同期满终止这一情况。
合同期限届满时,也可以进行合同续签。
在合同期限届满前,双方可以协商是否继续雇佣关系。
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可以进行新的劳动合同签订。
合同续签可以是相同的条件继续雇佣,也可以协商调整一些条件。
在协商续签劳动合同时,雇主是不能降低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的。
如降低工资、缩减福利等。
否则,劳动者有权拒绝续签合同,并要求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合同期限届满时,还可以进行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雇佣双方通过协商一致,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
合同解除需要双方达成一致,并遵循法律的相关规定。
例如,双方要提前协商解除合同,并确保在解除合同之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或者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导致合同解除的,可能会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继续工作。
如果劳动者不愿意继续工作,可以选择不续签合同或解除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74612a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8.png)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一、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是什么法律常识: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是因劳动者的过错,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若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或者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同时存在劳动关系,对本单位的工作造成影响的。
或者劳动者遭受刑罚无法继续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一款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一、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内容是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公司可以辞退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一款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e959b2f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d.png)
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依照合同规定应当完成的劳动任务,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支付劳动报酬;拒不支付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实际完成的劳动报酬数额及到款日期支付劳动者追偿性赔偿。
第39条的规定,强调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即在劳动者依照合同规定完成劳动任务的情况下,应当按时给予劳动者劳动报酬。
由此可以看出,第39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相关法律义务,是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重要权利依据。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
由于劳动者实际完成的劳动工作对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报酬效益,因此,第39条的规定,赋予了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法律依据,用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39条也规定了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时,劳动者应当获得追偿性赔偿的相关规定。
这一规定是从承担支付劳动报酬义务的用人单位出发,并将此义务赋予法律效力,以此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一般来讲,劳动者在完成任务后,应当在约定的时间内获得劳动报酬,但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实际完成的劳动报酬数额及到款日期,支付劳动者追偿性赔偿。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第39条规定的相关义务和权利,给了劳动者一定的保障,有效的解决了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遇到的问题。
进一步来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应当遵守《劳动合同法》,严格执行第39条规定,在劳动报酬支付方面达成双方的利益调和,从而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为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搭建起了有力的法律保护架构。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是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劳动者获得法律保护的重要保障措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应当秉承公平正义,严格遵守第39条规定,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正当维护。
劳动合同法39条
![劳动合同法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8fa5143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0.png)
劳动合同法39条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是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的重要规定。
它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并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这一条款的出现,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使劳动者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和防护。
首先,按照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
这些保护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安全防护设施、工作环境、工作器材、劳动保险等。
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制度,并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保证劳动者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劳动保护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其次,用人单位要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之一。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和执行安全生产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识别和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在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要实施安全监管,加强对劳动者的安全监护,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并对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行为进行惩处。
此外,劳动合同法第39条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包括加强职业卫生、劳动防护、劳动保险等工作。
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合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负责为劳动者提供和支付劳动保险。
用人单位还应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对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进行合理评估和改进,减少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人身安全而设立的重要法条。
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同时,劳动者也有权利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条件,并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只有通过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才能够促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7a3392a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c.png)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旷工的相关规定。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如果无故未到岗工作,拒绝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职责,或者违反劳动纪律,导致工作无法进行,雇主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首先,劳动者无故旷工是指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未能按照合同
约定履行工作职责。
这意味着劳动者没有提前通知雇主,也没有经过
协商或请假手续,就擅自缺勤。
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破坏了劳动关系的稳定。
其次,拒绝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职责也属于违反劳动纪律的
行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9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义务按照劳动合同的
约定,履行工作职责。
如果劳动者拒绝履行合同规定的工作职责,将
严重影响雇主的正常生产经营,劳动关系难以继续维持。
最后,劳动合同法还明确规定,旷工行为可能导致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第39条的规定,雇主有权解除劳动合同,解雇旷工的劳动者。
这
是为了保障雇主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对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行为的
惩罚。
然而,雇主除了解除劳动合同外,还应当依法支付相应的赔偿。
总而言之,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下,劳动者旷工行为严重
违反了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劳动纪律,损害了雇主的合法权益。
雇主有
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劳动者做出赔偿。
因此,劳动者应当严格遵守
劳动合同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早日实现工作
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8f1c0a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d.png)
《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和程序。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可以通过提前通知、互相协商或支付经济补偿等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首先,劳动者可以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这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希望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日书面通知对方。
这样的规定旨在给予用人单位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人力资源安排,避免因突然的离职而导致工作岗位的空缺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其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也可以互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在实际工作中,双方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意愿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工作变动、工作环境不适应等。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双方可以协商达成一致,以和平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这种方式使双方能够坐下来商讨解决问题,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最后,劳动合同法第39条还明确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的问题。
如果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可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需要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给用人单位。
这种经济补偿的金额应当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确定。
通过支付经济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双方的利益,避免劳动者滥用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也能够缓解用人单位因劳动者的不可预测离职带来的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是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和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
无论是劳动者主动提前通知解除合同、双方协商解除合同,还是支付经济补偿解除合同,都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和程序。
这些规定的制定,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使劳动关系更加公平、平等、和谐。
因此,在劳动合同解除过程中,双方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秉持诚信原则,通过协商等方式妥善解决合同解除的问题,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影响生产、工作秩序,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等,用人单位都有权根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解除其劳动合同。
但是,用人单位据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章制度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即在制定主体、内容、程序上都是合法的,只有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才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所必须遵守的。
如果规章制度不合法,即便是劳动者有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也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劳动者坚守工作岗位,尽心尽责地工作,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完成工作任务是劳动合同的实质所在。
劳动者擅离岗位,工作上玩忽职守,损公肥私,给用人单位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的,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实践中,劳动者兼职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劳动合同法》基于这一客观需要,对兼职现象作出了规定,即“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可见,是否允许兼职,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决定,如果双方对这一
行为予以认可,兼职则可以合法存在;如果对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则将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赋予用人单位。
(五)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订立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该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即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其真实意义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具有解除该劳动合同的权利,这是对用人单位的自由用工权的保护,也是公平正义原则的体现。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者本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身自由、***权利等方面都可能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将影响劳动合同正确、及时、有效履行。
劳动者的犯罪行为本身也可能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和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并给用人单位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立法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规定劳动者在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二、过失性解雇制度存在的问题
用人单位行使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权,事前不必经得劳动者的同意,也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法律对上述六种过失性解雇理由以严厉的方式进行了限制。
同
时,为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这项权利,劳动合同法第48条、第87条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的处罚措施。
这无疑体现了《劳动合同法》“向劳动者倾斜,向弱者倾斜”的法治精神,但对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也存在以下弊端。
(一)试用期内,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过于严格。
《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40条明确规定在三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但第21条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又排除了第三项的适用,即“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四款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内,试用期是劳动合同期限的一部分。
当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
立法规定用人单位遇此情形可以解除合同,当然应当包括在试用期内遇此情形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不应当是适用除外,否则,
用人单位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规定得过于严格,不符合法理和客观实际需求。
这是因为,一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完全有可能正好发生在试用期内;二是试用期本身就是劳动合同期限的一部分;三是“正式期”用人单位可依据第40条第三项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双方仍处于互相考察阶段的“试用期”有什么理由不能够依据该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呢?
(二)解雇理由较为抽象、笼统,客观标准不明确。
“严重违纪”标准如何规定,“严重失职”的标准以什么来衡量,“重大损害”的标准如何确定,兼职行为对本单位造成严重影响,何谓“严重影响”。
从司法实践来看,用人单位既是客观标准的制定者,也是客观标准的衡量者,劳动者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从原劳动部的相关规定中可见,该条中的“严重违纪”、“严重失职”、“重大损害”都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具体情况在内部规章制度中进行规定,并且可以成为解除劳动合同甚至是仲裁委员会及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对劳动者的利益关涉如此之大,尽管《劳动合同法》在第4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及程序,但在我国现行劳动监察不力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容易滥用这一权利,侵害劳动者的利益。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