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 沪教版教案 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认识整数
教学目标
•理解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

•能够判断两个整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浅显易懂地介绍整数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绘制数轴的方
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示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多种实例的比较,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两个整数的位置关系来判断它们的大小。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教师通过给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教师提出整数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整数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各种整数。

2.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数轴上的整数,找出规律与特点。

步骤三:操练
1.教师出示一些整数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轴上的位置来判断它们的
大小关系。

2.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并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步骤四: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数的特点和判断大小的方法,并归纳到书写纸上。

2.学生将归纳结果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以便之后的复习。

教学要点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应通过多次实际操作,逐渐掌握判断整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扩展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做一些相关的数轴练习题来巩固和拓展他们对整数的理解。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个人答题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整数概念理解、数轴绘制、判断大小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整理与提高(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整理与提高(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整理与提高(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沪教版教案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整理与提高部分,具体是数学广场中的相等的角。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6.4整理与提高(数学广场相等的角)。

这部分主要介绍相等角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角是否相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相等角的定义和性质,学会如何判断两个角是否相等,并且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等角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两个角是否相等。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这个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几何模型、角的大小比较工具等,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相等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实际情境,比如拿两个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角,让学生们判断它们是否相等,从而引出相等角的概念。

2. 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相等角的定义和性质,用教具和PPT进行辅助展示,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个概念。

3. 练习:在讲解完相等角的概念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加深对相等角的理解和应用。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相等角的知识去解决,从而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将相等角的定义和性质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下列角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1)一个90度的角和一个45度的角(2)两个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角答案:(1)不相等,因为它们的角度大小不同。

(2)相等,因为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相等角的概念,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

2024年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3

2024年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3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

(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

(课件闪现下图)(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师:一个平角是多少度你知道吗?你是是怎么得到的?指名口答。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平角=2直角,1个平角是180°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圆的初步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圆的初步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圆的初步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案:《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主要涵盖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圆的初步认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画出一个圆,并准确找出圆心、半径、直径。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绳子。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尺子。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圆形物品,如圆桌、篮球等,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点。

2. 邀请学生上黑板画出一个圆,并指出圆心、半径、直径。

二、圆的定义(5分钟)1. 讲解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 引导学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三、圆的画法(5分钟)1. 讲解圆的画法:使用圆规和直尺,固定一点作为圆心,调整圆规的距离作为半径,画出圆。

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画圆,并指出圆心、半径、直径。

四、随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找出错误并改正。

五、例题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这个圆的半径。

2. 讲解解题思路: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所以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5分钟)1. 讲解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2. 让学生运用这个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5分钟)1. 在黑板上写出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2.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四年级数学上册 长度的计算教案 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长度的计算教案 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长度的计算教案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长度的计算教案沪教版1.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四年级学生研究数学上册中的长度的计算内容设计的。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会掌握长度的计量单位,学会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测量,并能进行长度的简单计算。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度的计量单位,包括厘米、分米、米;学会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测量。

-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长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4. 教学内容与方法4.1 教学内容- 厘米、分米、米的认识和换算- 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 长度计算的实际应用4.2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长度的概念。

- 操作法: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长度计算的方法。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知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长度的概念。

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进行讨论。

5.2 研究长度的计量单位介绍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通过示例和练,让学生掌握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5.3 研究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正确对齐测量物体,如何读取长度等。

让学生亲自操作尺子和卷尺进行测量活动,帮助他们熟悉测量的步骤和技巧。

5.4 进行长度计算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长度计算的实践。

例如,计算教室的长度、书桌的长度等。

让学生亲自测量并计算,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5 总结与巩固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简单的复和练。

通过板书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长度计算的掌握情况。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四年级上册 沪教版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四年级上册   沪教版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工作量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缩短工作时间。

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工作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 工作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工作时间的定义及计算方法4.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5. 实际应用:如何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2. 黑板3. �粉笔4. 练习题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练习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及时讲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 定义及计算方法3. 三者之间的关系4. 实际应用案例5.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计算题: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计算实际问题。

3. 应用题: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运算定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运算定律,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通过学习这些运算定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特别是分配律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卡片等教具,用于展示和解释运算定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具,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运算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教师通过PPT、教学卡片等教具,详细讲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同时,结合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定律。

3. 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讲解,及时纠正错误。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等。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算定律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

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3. 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作业设计: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整理与提高(数射线上的分数)▏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整理与提高(数射线上的分数)▏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整理与提高(数射线上的分数)▏沪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整理与提高(数射线上的分数)▏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六章第二节,主要学习了数射线上的分数。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射线上的分数,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射线上的分数,掌握数射线上的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2. 能够正确地进行数射线上的分数的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射线上的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数射线上的分数的加减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数射线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数射线模型,引导学生回顾数射线的基本概念,为学生学习数射线上的分数打下基础。

2. 讲解:讲解数射线上的分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射线上的分数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射线上的分数的加减运算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射线上的分数加法:减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5题。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讲解和批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数射线模型,引导学生理解数射线上的分数的概念,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数射线上的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数射线上的分数的理解还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射线上的分数。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数射线上的分数的乘除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引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建立知识联系的关键。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数射线模型作为教具,这是基于数射线直观且易于理解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我可以让学生在直观上更好地理解数射线上的分数的概念。

4.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沪教版

4.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沪教版

4.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沪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编写这份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讲的课题是《4.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这是沪教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

我们将深入探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工作场景图片,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工作场景的图片,如农民耕田、工人施工等,引导学生思考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会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我一起解答,通过解答过程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简洁的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6. 作业设计:课后,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2.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一个人的工作效率。

3. 假设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是每小时完成10个任务,如果他工作了3小时,他一共能完成多少个任务?答案:1.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关系是:工作效率乘以工作时间等于工作量。

2. 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可以通过他每小时完成的任务数量来计算。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案:《线段、射线、直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主要涵盖了教材中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1. 线段的定义及特点: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

2. 射线的定义及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长度是无限的。

3. 直线的定义及特点: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是无限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及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三者,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学生容易混淆。

2.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及特点,能够正确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线段(如窗帘的拉绳、桌子的边缘等),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征。

2. 概念讲解:(1)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

(2) 射线:有一个端点,长度是无限的。

(3)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是无限的。

3. 特点讲解:通过示例,讲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线段、射线、直线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线段、射线、直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及特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答案: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射线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

2. 判断题:(1) 线段有端点,射线有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2) 线段长度有限,射线长度有限,直线长度有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物、讲解、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及特点。

但在教学中,仍发现部分学生对射线和直线的特点混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

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

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小数的意义:0.2 0.05 (学生口答)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1)学生口算(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3、揭示新课:(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4、归纳意义: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二.探究算法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A.连加法:0.2+0.2+0.2=0.6b.联想、转化:0.2元=2角 2角×3=6角=0.6元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e.还有不同的吗?(略)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三.巩固拓展1、填一填0.8+0.8+0.8=( )×( )=( )0.3+0.3+0.3+0.3+0.3=( )×( )=( )0.1+0.1+0.1+0.1+0.1+...=( )×( )=( )(10个0.1)1.2×2=( )+( )=( )( )×( )=( )+( )+( )+( )+(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2、算一算2×0.4 0.3×0 3×1.1 9×0.8 0.6×4 5×0.2 0.7×1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1)买4块橡皮多少元?(2)买3支铅笔多少元?(3)买2把尺子多少元?(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四.阅读质疑(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圆的形状及基本要素;2.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3.掌握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圆的形状及基本要素;2.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

难点1.用直尺和圆规画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1.圆的引入:展示圆的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观察、探究。

2.圆的定义及基本要素:通过演示、针线、橡皮圈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圆的形状和基本要素,包括半径、直径、圆心等。

3.圆的测量: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

4.圆的画法:让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练习如何画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老师呈现一些圆形的图片,例如糖果、轮胎、篮球等,并让学生自行寻找身边的圆形物品。

2.老师发放圆的实物,如橡皮圈、针线等,让学生自行观察、探究。

3.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形状和特点,例如没有角、没有边、周长是一段弧线等。

步骤二:定义及基本要素1.老师简单介绍圆的定义,即平面上所有到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老师使用橡皮圈、针线等工具演示圆的基本要素,如半径、直径、圆心、圆周等。

3.老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说出圆的基本要素,例如“半径”表示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的距离,直径是圆周上两个点的距离等。

步骤三:测量1.老师用黑板或者投影仪展示圆,让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

2.老师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和纠正,让学生正确理解圆的测量方法。

步骤四:画法1.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用圆规画圆,包括圆心画圆、两个点画圆两种方式。

2.老师发放直尺和圆规,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用直尺和圆规画圆。

四、教学反思此次授课对于学生初步了解圆的形状和基本要素,并能够使用直尺和圆规进行测量和画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圆这个概念比较陌生,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另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老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舍五入法(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四舍五入法(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四舍五入法(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中的一节关于四舍五入法的课程。

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四舍五入法,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三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小数的近似数求法,以及四舍五入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具体操作步骤,难点在于如何让同学们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四舍五入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四舍五入法,我准备了一些的教具和学具,包括PPT、计算器、小数点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有3.2元,他想买一本书,这本书的价格是3.5元,请问小明够不够钱?”2. 讲解四舍五入法:我会通过PPT展示四舍五入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并配合小数点模型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同学们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并掌握四舍五入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同学们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同学们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四舍五入法的操作步骤,以及一些关键的点和提示。

七、作业设计答案:3.24近似到最近的十分位是3.2,2.76近似到最近的十分位是2.8,4.55近似到最近的十分位是4.6。

答案:3.56近似到最近的百分位是3.6,2.89近似到最近的百分位是2.9,4.12近似到最近的百分位是4.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看同学们对四舍五入法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进行拓展延伸,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3分数墙(比大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 沪教版

3.3分数墙(比大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  沪教版

教案:3.3分数墙(比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内容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如何将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让学生能够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分数墙卡片2. 彩笔3. 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基本概念:介绍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大小比较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分数墙卡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示范如何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

5. 练习与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同分母分数,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2. 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同分子分数,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3.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异分母分数,先将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 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 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角》。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角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如何测量角。

具体内容包括:1. 角的定义: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角,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2. 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等不同类型的角,并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

3. 角的性质:探讨角的性质,如角的和、差的性质,以及角的互补和互余关系。

4. 角的测量:教授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角的分类和性质的理解:不同类型的角的特点及其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2. 角的测量:准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

2. 新授:讲解角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测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角的测量和性质的验证。

4. 巩固:通过练习题加深对角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包括角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测量方法。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与角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的测量和性质的理解。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含有角的物品,并尝试测量它们。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针对本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对角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以改进未来的教学。

---本教案旨在为四年级上册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角的学习方案,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理解角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测量和应用角。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期望学生能够掌握角的有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教学目标•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观察、提问、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实数• 1.1 实数的引入– 1.1.1 实数的概念– 1.1.2 正数和负数• 1.2 实数的比较– 1.2.1 实数的大小比较– 1.2.2 实数的相等性• 1.3 实数的运算– 1.3.1 实数的加法– 1.3.2 实数的减法– 1.3.3 实数的乘法– 1.3.4 实数的除法第二单元图形与空间• 2.1 点和线段– 2.1.1 点的概念– 2.1.2 线段的概念• 2.2 角– 2.2.1 角的概念– 2.2.2 角的分类• 2.3 平行线和垂直线– 2.3.1 平行线的概念和特点– 2.3.2 垂直线的概念和特点• 2.4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4.1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2.4.2 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4.3 线与面的位置关系第三单元量与单位• 3.1 长度– 3.1.1 厘米和分米– 3.1.2 米和千米• 3.2 重量– 3.2.1 克和千克– 3.2.2 盎司和磅• 3.3 容量– 3.3.1 升和毫升– 3.3.2 加仑和夸脱• 3.4 时间– 3.4.1 小时和分钟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实验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创新教学法:通过设计创新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与引出1.引出实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解释实数的含义。

学习和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温度计,讨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特点。

2.学生提出实数的大小比较问题,探究实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梳理与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和总结实数的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墙4 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墙4  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墙4沪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其中分数墙4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分数墙来理解和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数墙的运用方法,能够独立解决分数的加减法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墙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分数墙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分数墙来解决复杂的分数加减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数墙,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分数墙的模型、计算器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比如做蛋糕时分配糖果,来引起学生对分数墙的兴趣。

2. 讲解分数墙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分数墙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分数的加减问题的。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展示如何使用分数墙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我会让学生们一起跟我一起解答,并解释每一步的思路。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使用分数墙来解决分数的加减问题。

我会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5.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分数墙的运用方法,以及解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分数墙的作业题,让学生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的内容。

作业题目包括:c. 设计自己的分数墙,并使用它来解决一些复杂的分数加减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分数墙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如果发现有学生还存在困惑,我会个别辅导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练习机会。

我还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找一些关于分数墙的实际应用题目,或者与家长一起制作分数墙的模型,以加深他们对分数墙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墙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它来解决分数的加减问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2)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3)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画图、写汉字都可以)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认识分数)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呢?(切)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师:为什么对折?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

(不说对称)(贴半个苹果图)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一说。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师:那另一半苹果呢?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为什么?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两份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读、写0~100内的数。

2.能够通过把数按大小顺序排列,简单了解大小关系。

3.能够将数字用抽象的符号和具体的物品相对应,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4.能够通过比较运算符(小于,大于,等于)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5.能够用一定的方式来分解或合成一个数,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的概念和0~100内的数字的读写。

2.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大小比较。

3.数字和物品的相互关联。

4.数的拆分和合成。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数的概念及读写教学内容:1.数的概念。

2.0~100内的数字的读写。

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阿拉伯数字及汉字,向学生询问学生认识哪些数字并能读,在这里引入到“数”的概念。

2.讲解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数”概念的事物,比如人数、钱数等,向学生解释其含义。

3.讲解数字的读写:介绍0~100内数字的汉字表示方法,让学生一一读出数字及其汉字。

2. 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内容:1.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1.导入:搭建一个“大小关系”场景——爸爸和儿子出去野餐,分别拿一些水果,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果的数量来判断谁拿了更多的水果。

2.探究数字之间的比较:老师用两个数字来比较大小,通过让学生同桌交换考虑来确定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从中梳理出数字之间的比较规则。

3. 数字和物品的相互关联教学内容:1.数字和物品的相互关联。

2.数码拼图游戏。

教学过程:1.导入:让辅导员请来一些学生把手上的笔盒、橡皮、铅笔拿出来,问问他们随身带的东西的数量。

2.数字和物品的相互关联:通过一个数码拼图游戏,让学生感性体验数码和物品的对应关系。

3.深入探究数码拼图游戏中的规则: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探究与每个数字对应的物品数量应该是多少。

4. 数的拆分和合成教学内容:1.数的拆分和合成。

2.用物品试验拆分和合成的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用一个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组合数量的问题,例如在让学生从手中的铅笔橡皮数中取出4支铅笔,2个橡皮,共有多少种可能?2.数的拆分和合成:通过用物品试验拆分和合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的拆分和合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