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号刑法习题解析

合集下载

4.1 号刑法习题解析

4.1 号刑法习题解析

4.1号刑法习题解析1、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2/2-单)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

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

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丙酒后开车被查。

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

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丁敲诈勒索陈某。

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

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答案:C解析:A项中介入因素为乞丐的盗窃行为,这个介入因素过于异常,独立导致结果的发生,与前行为无因果关系,甲只创造了他人伤害的危险,并没有创造他人财产损失的危险,他人财产的损失不能归责于甲的伤害行为,故A项错误。

B项中介入因素是被害人的跳江行为,这是前行为高概率所导致的行为,所以结果与前行为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

C项中丙按照警察指示停车的行为没有创设法律所禁止的危险,是警察的不当指挥创设了法律所禁止的危险,所以丙的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与石某的死亡结果自然无因果关系,故C项正确。

D项中丁的行为导致陈某处分财物,造成财产损失,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即便存在因果关系,丁也不成立敲诈勒索罪的既遂,只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未遂,故D项错误。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2/52-多)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

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

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

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

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

4.2 号刑法习题解析

4.2 号刑法习题解析

4.2号刑法习题解析1、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

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2/3-单)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的错误,一般认为,只要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就不影响故意的成立。

甲对乙投放过量安眠药的行为本身具有侵害乙生命的危险,属于故意杀人罪的着手行为,乙因服用过量安眠药而死亡,满足了故意杀人罪既遂的主客观条件,应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本题答案为C。

2、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

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

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延/2/4-单)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问题。

本案系事前的故意,因果关系的错误一般不影响故意的成立,本题答案为D。

3、甲欲杀乙,向乙开枪,但未瞄准,子弹从乙身边穿过打中丙,致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8延/2/53-单)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C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均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D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均认为,甲对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答案:A解析:本题是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人与人不能等价,要分别评价。

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刑法》习题及答案解析(二)

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刑法》习题及答案解析(二)

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刑法》习题及答案解析(二)一、多选题(共60题,共120分)1.丁某教唆 17 岁的肖某抢夺他人手机,肖某在抢夺得手后,为抗拒抓捕将追赶来的被害人打成重伤。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丁某构成抢夺罪的教唆既遂B.肖某构成转化型抢劫C.对丁某教唆肖某犯罪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D.丁某与肖某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2.关于不作为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

该罪以不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B. 偷税罪是一种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只能由不作为构成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

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3.下列哪些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A.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B.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的C.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大量排放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多人死亡的D..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4.关于罪数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使用暴力强迫赵某与自己进行商品交易,造成赵某重伤。

对甲的行为应以故意伤害罪与强迫交易罪实行并罚B.乙借用李某的摩托车后藏匿不想归还。

李某要求归还时,乙谎称摩托车被盗。

乙欺骗李某的行为不单独构成诈骗罪C.丙为杀人而盗窃枪支,未及实施杀人行为而被抓获,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预备)罪与盗窃枪支罪的想象竞合犯D.丁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属于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吸收犯5.关于假释的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因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5 年。

在服刑 13 年时,因有悔改表现而被裁定假释B.乙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9 年,犯嫖宿幼女罪判 8 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 15 年。

2024年新刑法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2024年新刑法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2024年新刑法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一、单选题1.甲欠乙10万元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参考答案:A2.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某类犯罪的,都以累犯论处,此类犯罪不包括()。

A、邪教组织犯罪B、恐怖活动犯罪C、危害国家安全犯罪D、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参考答案:A3.李某(17周岁)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审判阶段,李某有悔罪表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法院可以对李某宣告缓刑B、人民法院应当对李某宣告缓刑C、如果宣告缓刑,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考验期2日D、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B4.农民涂某在秋季某日午夜,拿着锯子到离村三里远的队有林中偷锯松树。

涂某在林中锯树的声音被同队另一过路的农民李某听见。

因月色暗淡,看不见锯树人,李某便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

当走到距离锯树处两丈远时,树正好锯断,倒下并砸在李某的头部,致李某重伤。

本案中,涂某构成()。

A、故意杀人罪B、过失致人重伤罪C、不构成犯罪D、故意伤害罪参考答案:C5.关于假释与数罪并罚的相关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犯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执行5年后被裁定假释,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甲在强奸罪判决宣告以前还有抢劫罪没有得到处罚。

因此,应该撤销对甲的假释,依照数罪并罚原则进行处理B、乙犯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在执行过程中被减刑2年,如果乙实际服刑6年以上,可以假释C、丙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4年内又犯聚众斗殴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在执行4年后,对丙可以假释D、丁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执行3年后被裁定假释,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丁在考验期内犯有盗窃罪,应当撤销对丁的假释,根据先减后并原则数罪并罚参考答案:D6.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本部分51-9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列选项中哪些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 ( )A.便衣民警甲带领联防人员夜间巡逻,见一卡车停在路旁,车上无人,遂上去查看,恰逢该车司机乙回来,怀疑有人偷车,即手持棍棒喝令甲下车。

甲误认为坏人袭击,即开枪将乙打死B.甲、乙、丙同在饭馆喝酒,甲、乙因故争吵并扭打起来,两人越打越激烈,最后各抄起一把菜刀要拼命。

丙将两人劝开,先在一旁劝说甲,乙突然一刀砍向甲,却砍在丙身上,造成重伤C.甲的邻居乙是精神病人,一日,甲忽然看见乙持刀追逐其年仅8岁的儿子。

为使儿子免遭不测,甲随手操起一根铁棍,把乙打倒。

经查,乙左脚被打致粉碎性骨折D.甲骑车不慎撞着行人乙,乙—卜前对甲拳打脚踢,致甲口鼻流血,然后,扬长而去正确答案:A,B,D解析:A项是假想防卫,BD项是故意伤害,C项中甲对乙的打击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对象是正在实施侵害行为的对象,法律上没有限制精神病人等无责任能力的人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对象。

知识模块:刑法2.以下情形属于防卫不适时的是:( )A.某甲抢劫某乙,某乙将某甲制服,将包夺回,随后为了解恨某乙又刺了倒地的某甲一刀B.某甲抢劫某乙,某乙夺回皮包,某甲又来抢,某乙刺了某甲一刀C.某甲强奸了某乙,某乙回家后,和其兄一起来到某甲家将某甲杀死D.某甲正在强奸某乙,某丙过来将某甲打昏正确答案:A,C解析:AC项没有防卫目的,均属于故意犯罪。

知识模块:刑法3.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 )A.防卫挑拨B.互相斗殴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D.假想防卫正确答案:A,B,C,D解析:它们都不能同时符合正当防卫的五个要件。

知识模块:刑法4.引起意外事件的原因是:( )A.行为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原因B.行为人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C.行为人已经预见但不可抗拒的原因D.行为人已经预见的原因正确答案:B,C解析: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这就是刑法中的意外事件。

刑法(第二版)-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第二版)-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满分1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和___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

2.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

3.首要分子是指在____或者____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4.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其构成的要件之一是,偷逃应缴税额在____元以上。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___,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____。

6.根据刑法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其主观方面表现为以____为目的的直接故意。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 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

A.走私毒品B.贩卖毒品C.决水D.拐卖妇女、儿童2.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3.甲离婚后嫌弃3个月的女儿乙。

某日,甲将乙一人留在家中,锁门外出。

甲5天后回家,乙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甲属于( )。

A.纯正的不作为犯B.不纯正的不作为犯C.纯正的作为犯D.结果加重犯4.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

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

A.属人原则B.保护原则C.普遍管辖原则D.属地原则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D.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6.甲为投身恐怖主义活动而参加了某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法院认定甲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

甲的行为属于( )。

A.预备犯B.实行犯C.帮助犯D.未遂犯7.想像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 )。

刑法习题课答案及解析

刑法习题课答案及解析

刑法习题课答案及解析1、答案:ABD解析:根据《刑法》第6条的规定,犯罪行为地或者结果地有一项发生在中国,就认为犯罪是在中国境内发生的。

“结果地”包括结果发生地和期望结果发生地。

故A正确。

B选项的长途汽车不属于“船舶和航空器”,行为人不是本国人,被害人不是本国人,实施的不是国际罪行,我国没有管辖权。

选项C错在普遍管辖中定罪量刑的根据是我国刑法,管辖的根据是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选项关于保护管辖,还要求在犯罪地国也认为是犯罪的,我国才可以基于保护管辖行使刑事管辖权。

2、答案:C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扩大解释,故A错;罪刑法定禁止类推解释,对解释的主体没有限制,故B错;D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就是明确性,基于明确性的要求,刑法对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是明确的,要求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也应当是明确的,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明确性相违背,所以罪刑法定原则原则上是反对、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所以答案是C。

3.答案:B解析:选项A考察的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之一的法律主义(或成文法主义)。

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具体说: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排斥习惯法;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所以不使刑法的渊源;学理解释不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同样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

选项B考察的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涵义,该项是正确的。

选项C中“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适用于刑法全过程,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选项D,对国家声明保留的除外。

4.答案:C解析:A选项,属于当然解释;B选项出售,本身不包括购买,但是解释为包括为了出售假币而购买假币,以及出售假币的行为,属扩大解释;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凶器”在性质上是足以杀伤他人的器物。

将携带凶器解释为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属于扩张解释。

《刑法》(第四版)教材章后案例及习题答案

《刑法》(第四版)教材章后案例及习题答案

《刑法》(第四版)教材章后案例及习题答案(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五~第十九章)内容简介:本书主要特点是:(1)观点鲜明,语言精练;(2)讲述最基本的知识,区分主次,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原则上只讲通说,不展开讨论。

刑法分则400余罪名,确定90余个罪名为重点罪,作较全面、扼要的分析、论述,其余只作简单解释。

使用这本简明的教材,为教师在课堂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各问题展开论述,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多参考其他刑法论著,独立思考,不囿于一家之言。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案例1 被告人,陈某,男,28岁,农民。

陈某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

一日,陈某为上山打猎,特意擦拭猎枪,因疏忽大意猎枪走火,击中其妻,致使其妻当场死亡。

问:在本案中,被告人陈某的罪过形式是什么?答案:在本案中,从陈某所实施的行为来看,其主观罪过形式应当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因此,对其行为的定性应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这是因为,虽然被告人陈某多次起意杀妻,具有故意杀人的动机,但是陈某一直没有下手,说明其故意杀人的行为尚未进入实行阶段,因此,其后来的行为阻断了前面的故意,所以只能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而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从本案中我们同时也可能看出,作为犯罪的罪过,只能是出于行为当时的主观心理态度。

行为人实行行为时是何种主观心理态度,就按照何种罪过进行认定,而不能将行为人实行行为前或者实行行为后的主观心理态度认定为犯罪时的罪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何种状态下应定何种罪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而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 被告人,王某,男,35岁,农民。

1998年5月8日上午,王某潜入粮库中的麻袋仓库,库中存放进口纤维麻袋20万条。

王某企图盗窃麻袋便用打火机烧捆麻袋的尼龙绳,引起麻袋着火,造成重大火灾,烧毁砖瓦结构库房一座,麻袋20万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余万元。

问:在本案中,王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在本案中,王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应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应认定为失火罪。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四)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四)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答案解析(四) 1.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选项是错误的? 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只有13岁⽽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性⾏为。

甲的⾏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丢失枪⽀后未及时报告,清洁⼯王某捡拾该枪⽀后⽴即上交。

⼄的⾏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5岁的孤⼉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使之过上了丰⾐⾜⾷的⽣活。

丙的⾏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3万元,但经发卡银⾏催收后⽴即归还。

丁的⾏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答案:A 解析:危害结果是危害⾏为对法益所造成的实际侵害,它具有因果性、侵害性、现实性、多样性和规范性。

⼈民法院《关于⾏为⼈不明知是不满⼗四周岁的幼⼥双⽅⾃愿发⽣性关系是否构成强*罪问题的批复》规定,⾏为⼈明知是不满⼗四周岁的幼⼥⽽与其发⽣性关系,不论幼⼥是否⾃愿,均应依照刑法第⼆百三⼗六条第⼆款的规定,以强*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236条第2款规定,**不满⼗四周岁的幼⼥的,以强*论,从重处罚。

所以A项所述的甲的⾏为是侵害了孙某的合法权益,已经造成了实际损害,所以A是错误的。

应选。

《刑法》第129条规定,依法配备公务⽤枪的⼈员,丢失枪⽀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项中警察⼄虽然在其枪⽀丢失后没有及时报告,但是清洁⼯捡到枪⽀后⽴即上交,没有造成重⼤⼈⾝伤亡后果,没有对法益造成实际侵害,所以B的说法是正确的,不应当选。

《刑法》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四周岁的未成年⼈,脱离家庭或者监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C项中丙诱拐5岁孤⼉离开其监护场所(孤⼉院),尽管该孤⼉在丙的养育下过上丰⾐⾜⾷的⽣活,但丙的⾏为仍然触犯了《刑法》第262条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C项的说是正确的,不应当选。

《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进⾏信⽤卡诈骗活动,数额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罚⾦;数额巨⼤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数额特别巨⼤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或者没收财产:……(四)恶意透⽀的。

刑法试卷二解析与答案

刑法试卷二解析与答案

刑法试卷二解析与答案单项选择题:(2012年【解析稍后汇总】)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

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

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

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答案】D2.甲与乙女恋爱。

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

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

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

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D.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答案】A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答案】C4.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基础习题答案(2)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基础习题答案(2)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基础习题答案(2)2017年司法考试已经结束!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基础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基础习题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1.甲、乙上山去打猎,在一茅屋旁的草丛中,见有动静,以为是兔子,于是一起开枪,不料将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

在小孩身上,只有一个弹孔,甲、乙所使用的枪支、弹药型号完全一样,无法区分到底是谁所为。

对于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A.甲、乙分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C.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D.甲、乙不构成犯罪【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核了两个知识点,一是刑法中的打击错误;二是刑诉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甲、乙误把小孩当作兔子打死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处理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过失的成立过失犯罪;二是无过失的成立意外事件。

但是,本题题干中没有给出甲乙是否存在过失的相关信息,而是从另外一个知识点也考查对甲乙的处理。

即从刑诉中的无罪推定原则中来考查对甲乙的处理。

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可知,小孩的死亡是甲乙所致,但是,到底属于甲乙哪个人的行为所致,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因此,没有证据证明甲乙任何一个人导致小孩死亡的话,只能认定甲乙都无罪。

因此,D项说法正确。

2.根据《刑法》规定,关于教唆犯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教唆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成立贩卖毒品罪,应当从重处罚B.教唆犯都是主犯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引诱他人吸毒罪的教唆犯D.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一律不成立教唆犯【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刑法》第347条第5款,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

因此,A项说法正确。

主犯、从犯的区分标准是在犯罪过程中起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犯,作用小的是从犯。

4.1 号刑法习题解析

4.1 号刑法习题解析

4.1号刑法习题解析1、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2/2-单)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

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

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丙酒后开车被查。

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

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丁敲诈勒索陈某。

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

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答案:C解析:A项中介入因素为乞丐的盗窃行为,这个介入因素过于异常,独立导致结果的发生,与前行为无因果关系,甲只创造了他人伤害的危险,并没有创造他人财产损失的危险,他人财产的损失不能归责于甲的伤害行为,故A项错误。

B项中介入因素是被害人的跳江行为,这是前行为高概率所导致的行为,所以结果与前行为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

C项中丙按照警察指示停车的行为没有创设法律所禁止的危险,是警察的不当指挥创设了法律所禁止的危险,所以丙的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与石某的死亡结果自然无因果关系,故C项正确。

D项中丁的行为导致陈某处分财物,造成财产损失,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即便存在因果关系,丁也不成立敲诈勒索罪的既遂,只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未遂,故D项错误。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2/52-多)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

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

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

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

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

4.3 号刑法习题解析

4.3 号刑法习题解析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两棵树》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探索大自然》的第三章《植物的世界》第二节《两棵树》。

详细内容包括树的组成部分、树的生长环境、树的功能,通过观察和了解校园内的两棵树,让幼儿认识并欣赏大自然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树的组成部分,认识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等。

2. 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植物的兴趣。

3.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珍惜大自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观察树的特征,了解树的生长环境,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两棵树的实物或图片、放大镜、画纸、画笔、绿色植物贴纸。

学具:小书包、画笔、绿色植物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带领幼儿到校园内观察两棵树,让幼儿描述它们的外观,引导幼儿关注树的组成部分。

2.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树的组成部分:树叶、树枝、树干、树根。

(2)介绍树的生长环境:土壤、水分、阳光、空气。

(3)讲解树的功能:制造氧气、提供阴凉、防止水土流失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

(2)让幼儿在画纸上画出观察到的两棵树,并用绿色植物贴纸装饰。

4.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树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树木,爱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树的组成部分:树叶、树枝、树干、树根。

2. 树的生长环境:土壤、水分、阳光、空气。

3. 树的功能:制造氧气、提供阴凉、防止水土流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自己家附近的树木,画一幅树的画,并注明树的组成部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两棵树,让幼儿了解了树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培养了幼儿观察大自然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开展“我和树木做朋友”的活动,让幼儿在家庭和学校周围种植树木,增强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2021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练习题及答案

2021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练习题及答案

2021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练习题及答案(3)【导语】为了帮助各位考生系统的复习司法考试,全面的了解司法考试的相关重点,小编整理了202*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练习题及答案(3),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1.管制的期限为()。

A.半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B.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C.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D.三个月以上,5年以下参考答案:B2.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

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

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B.犯罪预备C.犯意表示D.不构成犯罪参考答案:B3.犯罪的中止只能发生在()。

A.预备形态B.实行过程中C.预备形态和实行过程中D.预备形态和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实行过程中参考答案:D4.紧急避险成立的合法性条件之一是()。

A.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害的威胁B.危险即将来临C.危险行为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而实施D.只要能避免危险不惜造成任何危害参考答案:A5.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这里所说的“必要限度”,错误的说法是()。

A.必要限度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比所避免的损害要小B.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参考答案:D6.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是指行为人()。

A.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B.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C.实现其内心愿望的起因D.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参考答案:B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错误的是()。

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不具有责任能力B.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D.精神病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负刑事责任参考答案:D8.我国刑法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习题与解析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习题与解析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习题与解析(单选)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1我国刑法确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有罪推定原则B、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有罪推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C、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D、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无罪推定原则2.我国刑法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A、可以适用类推B、应当适用类推C、不得定罪处刑D、可以定罪处罚3.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相适应。

A、所犯罪行B、承担的刑事责任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D、危害后果4.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罪。

A、共同故意B、共同C、共同过失D、一人故意犯罪,其他人过失5.我国刑法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不适用于()。

A、人民警察和军人式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D、未成年人6.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7.某电焊工因为一时疏忽,违反防火规定,在禁止明火的作业区烧电焊引起火灾,造成人身财产重大损失,该电焊工的行为属于()。

A、直接故意犯罪B、间接故意犯罪C、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D、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8.犯罪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刑事违法性B、社会危害性C、行为人具有可罚性D、应受刑罚惩罚性9.刘某非常喜欢邻居家的男孩小涛。

一日,刘某带小涛到大桥上玩,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刘某手一滑,小涛掉入河中,刘某急忙去救,但小涛已溺水死亡。

刘某的行为属于()。

A、过失犯罪B、意外事件C、故意犯罪D、意外情况10.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人员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某抓住汽车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上,头部着地死亡。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本部分51-90题,每题2分,共80分。

1.关于刑法时间效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犯罪,前罪判处的刑罚已经执行完毕,1997年10月1日以后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新刑法的规定B.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以后,行为人逃避侦查的,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旧刑法规定C.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的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适用旧刑法规定D.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应适用新刑法规定,撤销缓刑正确答案:A,B,D解析: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法时间效力的司法解释。

C选项应适用刑法第68条的规定。

知识模块:刑法2.下列哪些行为适用我国刑法?( )A.甲为继承叔叔的遗产,将拌有毒物的食品从我国邮往美国,将在美国的叔叔毒死B.朝鲜公民甲在该国境内向我边民开枪,造成我国境内的边民死亡C.法国人甲在搭乘我国远洋轮船途中,将一名巴西籍船员杀死D.中国公民甲在中国驻印度使馆办理护照延期时,盗窃前来办事的越南人美金1万元正确答案:A,B,C,D解析:参见刑法第6、7条。

知识模块:刑法3.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对下列哪些犯罪享有管辖权?( )A.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且法律对该犯罪没有特别规定B.发生在行使或停泊于境外的我国交通工具内的犯罪C.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的犯罪D.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但按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正确答案:A,C解析:交通工具的涵义远远超出刑法第6条所规定的“船舶或者航空器”。

刑法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刑法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刑法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本部分51-90题,每题2分,共80分。

1.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对此正确说法有哪些?A.此条根据“犯罪地在中国”确定刑法的效力,被称为属地原则B.在中国的船舶内或航空器内犯罪的应根据此条确立中国刑法的效力C.在中国的船舶内或航空器内犯罪不限定该船舶或航空器处在哪个国家D.英国人甲在中国诈骗美国花旗银行的银行信用证,应当适用此条确立中国刑法的效力正确答案:A,B,C,D解析:所谓属地原则,即主张凡是发生在国家领域内的一切犯罪,都受该国法律管辖。

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因此,正确答案选A、B、C、D项。

知识模块:刑法2.甲某曾当众受乙某的侮辱,心怀怨恨。

某日甲、乙二人郊游,在山顶悬崖处,甲拿出准备好的猎枪向乙射击,不巧没有打中乙,但乙受枪声的惊吓,失足滑落悬崖摔死。

甲的行为如何认定?A.属于因果关系的错误B.不构成犯罪,属于意外事件C.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D.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正确答案:A,C解析:甲的杀人行为没有产生预想的因果关系,却产生预想的结果,但甲的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属于因果关系错误中的狭义的因果关系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实现了所希望的结果,但是导致结果的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期的发展进程不一致,这并不影响既遂的成立。

因此,A、C项正确,当选。

知识模块:刑法3.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哪些选项?A.张某对李某非常痛恨,欲杀之。

某天张某发现李某和王某一起站在五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张某寻思要砍断脚手架的绳索以摔死李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号刑法习题解析1、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

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2/3-单)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的错误,一般认为,只要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就不影响故意的成立。

甲对乙投放过量安眠药的行为本身具有侵害乙生命的危险,属于故意杀人罪的着手行为,乙因服用过量安眠药而死亡,满足了故意杀人罪既遂的主客观条件,应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本题答案为C。

2、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

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

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延/2/4-单)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问题。

本案系事前的故意,因果关系的错误一般不影响故意的成立,本题答案为D。

3、甲欲杀乙,向乙开枪,但未瞄准,子弹从乙身边穿过打中丙,致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8延/2/53-单)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C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均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罪D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均认为,甲对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答案:A解析:本题是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人与人不能等价,要分别评价。

按照法定符合说,人与人可以等价,只评价一次。

具体符合说认为,由于客观事实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未形成具体的符合,所以对于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于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根据法定符合说,甲仅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一罪。

当年司法考试时虽将本题设置为多选,但事实上,仅有A项是正确的。

本题答案为A。

4、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

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2/5-单)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应择一重罪处罚考吧天空网 QQ:756765208 微信:kao8sky20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象错误和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本案是典型的对象错误,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的处理结论都是一致的,行为人主观上想杀人,而客观上又杀了人,那么就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同时,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只要存在因果关系就不影响故意的成立。

在本案中,枪击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甲对其父亲的死亡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本题答案为A。

5、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

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

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2016/2/5-单)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答案:A解析:吴某对甲、乙的死亡都存在犯罪故意,所以这不属于打击错误。

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应当按照想象竞合原理来处理。

A项中,主观上想杀人,客观上没有出现死亡结果,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故A项正确。

B项中,吴某的行为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但由于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应当从一重罪处理,故B项错误。

C项中,吴某对两人都有杀人的故意,所以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即便认为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在伤害的范围内重合,那么对乙也同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和故意伤害罪的既遂,想象竞合,从一重罪,仍应以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论处,说“仅”成立故意伤害罪明显不妥,故C项错误。

D项中,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想象竞合不可能数罪并罚,故D项错误。

6、甲、乙合谋杀害丙,计划由甲对丙实施砍杀,乙持枪埋伏于远方暗处,若丙逃跑则伺机射杀。

案发时,丙不知道乙的存在。

为防止甲的不法侵害,丙开枪射杀甲,子弹与甲擦肩而过,击中远处的乙,致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7/2/53-多)A丙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依具体符合说,丙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故意B丙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依法定符合说,丙对乙的死亡结果具有故意C不论采取何种学说,丙对乙都不能构成正当防卫D不论采用何种学说,丙对甲都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答案:AD解析:本题非常复杂。

首先,丙的行为是一种客观错误,而非主观错误,所以是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丙对乙只具有过失,不具有故意,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同时,丙在客观上对乙的行为属于防卫,由于丙主观上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客观上有防卫事实,所以成立正当防卫。

如果按照法定符合说,防卫认识不需要非常具体的认识,只要有概括性认识即可,在本案中,丙认识到有人在攻击他,虽然没有具体认识到有两个人攻击,仍存在概括性的防卫认识,故C项错误。

由于丙对甲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所以对甲不可能成立故意杀人罪,故D项正确。

在本案中,所误击的第三人客观上属于不法侵害人,这可以成立正当防卫,因此,无论按照哪种观点,丙对甲都不可能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7、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2/2/7-单)A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

甲成立正当防卫B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

乙不成立正当防卫C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

丙成立正当防卫D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

丁成立正当防卫答案:B解析:A项,扭送属于法令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A项属于法令行为的过当。

故A项错误。

B项,乙的行为是驾车追赶劫匪齐某,齐某死亡是由于齐某自己驾车不慎,撞到护栏后与乙车相撞导致的,与乙的追赶行为没有因果关系。

而乙的追赶行为本身根本不可能被认为是犯罪,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认定乙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是防卫行为导致危害结果。

故B项正确。

C项,注意: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只是对那些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宜进行正当防卫。

比如,假冒注册商标罪、重婚罪、贿赂犯罪等虽然是犯罪行为,却不能对之进行正当防卫。

本项中,卖淫虽然属于违法行为,但其不属于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故不能对卖淫行为进行正当防卫。

所以,丙不成立正当防卫。

故C项错误。

D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所针对的法益必须是特殊的,一般而言是个人法益,个人法益不以本人的个人法益为限,也包括他人的个人法益。

如果侵害国家、社会法益的行为同时也危及了个人法益的,公民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反之,与个人法益无关联性的、单纯的国家法益、社会法益不应当属于正当防卫所要保护的范围。

对于小偷盗窃国有企业财产,他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因为国有企业的财产必须有个人进行监管,这同样可以理解为是对个人监管权的一种侵犯,故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故D项错误。

8、甲以杀人故意砍杀乙,乙反击。

甲的仇人丙误以为乙故意伤害甲,遂以伤害之目的与乙共同伤害甲。

乙误以为丙见义勇为,遂共同致甲重伤。

乙、丙的行为如何定性?(2019-模拟题-多)A无论如何,乙、丙均构成犯罪B无论如何,乙、丙均不构成犯罪C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丙的行为属于偶然防卫答案:CD解析:在本案中,乙遭遇到不法侵害,其反击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特殊防卫,在遭遇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造成对方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故A项不当选;但是,丙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在和不法侵害作斗争,属于偶然防卫,但其主观上缺乏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所以按照通说(防卫意识必要说),是不构成正当防卫的,应当以故意犯罪论处,故B项不当选。

本题答案为CD。

考吧天空网 QQ:756765208 微信:kao8sky20189、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2/6-单)A为保护国家利益实施的防卫行为,只有当防卫人是国家工作人员时,才成立正当防卫B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使用第三者的财物反击不法侵害人,导致该财物被毁坏的,对不法侵害人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C为摆脱合法追捕而侵入他人住宅的,考虑到人性弱点,可认定为紧急避险D为保护个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也可通过损害公共利益的方法进行紧急避险答案:D解析: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如果该利益同时侵害了个人利益,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比如对于盗窃国家财产的行为,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故A项错误。

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使用第三者的财物反击不法侵害人,对于财物的拥有者而言,这可能成立紧急避险,但是如果同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人身损害,是可以成立正当防卫的,故B项错误。

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为了保护非法权益是不能成立紧急避险的,故C项错误。

为保护个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也可通过损害公共利益的方法进行紧急避险,比如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权,不得已损害国家财产,当然可以成立紧急避险,故D项正确。

10、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2/3-单)A甲先天双目失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因琐事致室友重伤。

甲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B乙是聋哑人,长期组织数名聋哑人在公共场所扒窃。

乙属于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C丙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

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