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炼字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课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课件
素秋:秋天的代称。清冷感觉。
说说“敌”的妙处。
“敌”有对着、抵挡之意。 (步骤一)写出空床和素秋默 默相对的寂寥清冷氛围,而且突出了空床难寝无法承受素秋 的凄冷(步骤二)抒发了作者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步骤三)
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 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步骤 一)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 营造了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步骤二)表达了作者对丰 收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步骤三)
叠词
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增强韵律、渲染色彩等 作用。叠词中的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 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 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 字描画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 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 江南江北。
“诗眼”分别是“咽”、“冷”,“咽”为呜咽之声,冷有 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好像呜 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好像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 孤寂的风景(意境)。
方法小结: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意境、感情)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 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 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 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那些无聊酒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 。 做渔翁。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 光。 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 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炼字
•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 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 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 物或表情达意。
• 炼字表达效果 • 1、 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 画面,传递感情。 • 2、 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 现意境。 • 3、 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 夸张渲染。 • 4、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 调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 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5 分)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 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所以,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 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 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

诗词鉴赏——炼字

诗词鉴赏——炼字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 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步骤一)1.点出诗眼,并释义。
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
参考
(步骤二) 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例文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 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
答案:(1)“空”字是白白的意思,主人公久久地站立 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 立盼望。(2)这个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寂寞惆怅的画面。(3)“空”字是主人公内心的 独白和描摹,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 (4)这个字更好的抒发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 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2.炼诗眼的字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 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 全篇、全联、全句的词语。
常见的命题形式: ①请分析第×联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全诗“诗眼”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诗眼(作为诗眼的词) 第二步:分析作用:(表现情感,营造意境、诗歌结 构) 第三步:分析内容: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炼字角度
3.炼以动衬静的字
【答题步骤】 (1)指出诗句中动态和静态的景物,结合词语分析。 (2)分析动景和静景各自所写的内容。 (3)分析动静结合在写景中的关系及其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3、叠音词:



增强诗歌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 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叠词 “纷纷”二字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而且生动地描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令人 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抒发 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拟声词: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拟声词 “萧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落木瑟瑟飘 落的声音,以动衬静,突出了周围环境的 凄清。
2、形容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来在诗词中描绘景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历其境。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使动 “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 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 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 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或词在诗词中的含义 2、其表现手法 3、它的表达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1、炼字: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要求联系 全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的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体会作者炼字 技巧的精妙。 2、诗眼:是指诗歌当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字词。
1、动词:



使诗词中的意象化静为动,且形象生动,赋予 画面一种动态感,使诗歌意境更加鲜活丰富。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 拟人、双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双关,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1、炼动词。

例2: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例4: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2、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3、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4、炼虚词。

(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

返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
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
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念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
以动衬 静的词
以动写 静的词
Hale Waihona Puke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 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 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 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以实写 虚的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 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 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 活泼神情。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 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 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 曾在这里驻守。
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
边将士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
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解析:A 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 成冰的程度”;B 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 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 项,应该是表 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

叠用的形容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叠词之妙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②从感情 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 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 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 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 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 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 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1)“绿”指变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
拟声词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qīn] 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 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 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 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 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 参考答案: “净”纯净之意, 巧妙展现 绿色纯粹,春天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 。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水波荡漾,白鸥飞舞 了绿色纯粹,春意浓郁的景象。暮春时节 ,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 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 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 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老去,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 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思的原因:独上江楼
思 思的环境:月光如水水如天 思的对象:去年同来的望月人 思的结果:风景依稀似去年
物 在
思念 惆怅
人 落寞
非 凄清
寻 找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潭水之深
友谊之深
例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规范参考答案】 ①“斗”为“相争,相斗”之意,写了江流曲折回转, 两岸石崖对峙相斗, ②“攒”为“聚集,聚拢,集中”之意。写了太阳尚 未出山,群峰聚集在一起。(释含义、结合诗句释义) ③“斗”和“攒”两字,都运用了化静为动(拟人) 的手法,“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两岸崖石耸立对峙 相斗的形态,体现了江崖陡峭之势;“攒”生动形象 地刻画出群峰集聚一起的姿态,使画面生动鲜活。 (手法+效果)

旨的字词句。(表情、达意)


③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 口。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赵嘏(jiǎ)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歌鉴赏 之语言
炼 字
考点阐释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诗眼题)
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什么是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 的需要,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 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 事物或表情达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①增强语言 的韵律感②起强调作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 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 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 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 用。(4分)
•③炼字分析题的表述:
•词语含义+手法+表达效 果或作用。
诗歌语言之炼字
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 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 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 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 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诗歌的炼字应注意:
1、动词 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 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 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里“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 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 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三、课堂训练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 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中的意 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 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 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 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 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 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诗歌,是文字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歌唱。

而在诗歌的世界里,炼字就如同工匠精心雕琢宝石,能让诗歌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炼字,简单来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对字词的反复推敲和精心选择。

一个恰到好处的字,往往能使整首诗意境全出,韵味无穷。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王安石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终敲定“绿”,这个字一下子就把春风给写活了,仿佛春风具有神奇的魔力,一夜之间吹绿了江南的大地。

我们可以想象,原本单调的江南景色,因为这一个“绿”字,变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绿草如茵、绿树成荫的美丽画卷。

再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贾岛当初在“推”和“敲”之间犹豫不决,后来韩愈建议用“敲”。

“敲”字不仅体现出了声音,更凸显出夜晚的宁静,还表现出僧人彬彬有礼的形象。

一个“敲”字,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更具韵味。

炼字的妙处还体现在能够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词,把她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把这些叠词换成其他的字,就很难达到这样强烈的情感效果。

又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两个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战乱时期那种忧国忧民、触景伤情的深沉情感。

花本无情,却因诗人的伤感而“溅泪”;鸟本无意,却因诗人的离愁而“惊心”。

这两个字把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炼字还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写出了孤烟的挺拔刚劲,“圆”字描绘出落日的雄浑壮观。

这两个字把大漠的辽阔、荒凉和壮美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神奇。

在诗歌鉴赏中,要善于发现和品味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字。

首先,要从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出发,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然后,仔细揣摩每个字在诗中的作用和效果,体会诗人为何选用这个字而不是其他字。

诗歌鉴赏——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炼字教案

2024高考一轮复习炼字炼句艺术教考融合专练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导入(回归课本)《沁园春•长沙》“学习提示”中要求:“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遣词造句的精当、形象,使《沁园春•长沙》拥有丰富的表现力,“独”字当头,词人形象立现;“万”字言山之多,“遍”字写红之广,“漫”字绘江水之满溢,“争”字现百舸竞发之热闹;鹰“击”有力,鱼“翔”自由。

真是字字生动,句句精彩,显现词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其伟人的气魄可见一斑。

[必备知识]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1.炼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炼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3.炼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4.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

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诗眼是能够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主旨 的字或句。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范式: 1、点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点明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 容。 3、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诗眼· 炼字类之五:统摄全篇型诗眼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 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是“凉”。 凉即冰凉的意思。用“凉”字写床席之月影, 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 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 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 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一个 “凉”字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 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 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 “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点作用


诗眼· 炼字类之五:统摄全篇型诗眼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古诗非常讲究构 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句)就构成了全 诗的线索。抓住这个词(句)命题往往可以 以小见大,检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
活的闲适自在。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 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 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 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炼字1、炼字的答题范式(1)描景象——字放在原文中描述景象(2)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的作用(3)点情境——烘托怎样意境,表达怎样感情练习:2008天津卷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4分)天津卷【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赏析答案:A “遍”字写出鹤巢和松树之多(事物情状1分),B 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感情1分)C 同时与下句“稀”构成对比(作用或修辞1分)D 突出环境幽静(烘托意境1分)练习2: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凉”字好在哪里?同意。

(1分)“江风引雨入舟凉。

”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1分)情景交融的结合点(1分)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的伤感。

(1分)(2)“长”字妙在哪里?“长”字状猿声相当生动。

(1分)借助想象(1分)写出猿猴清幽的啼声,声声入梦(1分)这虚拟的情景表达朋友行旅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也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

(1分)练习3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回归课本:1、《旅夜书怀》中“垂”“涌”的效果。

(6分)旅夜书怀三四句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联。

第三句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垂”字反衬出原野广阔无边。

(1分)第四句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

(1分)“涌”字烘托出大江激荡奔流的气势。

(1分)这里诗人巧妙地用自然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来表现夜色之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星星低垂地面,才显出原野的广阔,而原野的广阔才能看见星星垂挂地面。

大江奔流,月光在江中才能翻动如涌,而月光在江中翻动如涌,才能让人感到江流的奔腾湍急。

(1分)这两句也是景中寓情,以辽阔的原野,奔流的大江,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1分)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分)【点拨】本义+语境义+修辞+效果+感情释义+绘景+手法/修辞+感情2、作者感情变化:一二句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中,旅夜的寂静凄清,令人感慨伤情。

三四句原野广阔,大江奔流,作者的胸襟宽广磊落,抱负远大。

五六句自谦中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御用文人的批判。

用反问和反语将自己的抱负和牢骚微妙的表达出来。

七八句形象鲜明的表现了诗人一生坎坷、漂泊无依、前途渺茫。

对不幸境遇的幽思,前途渺茫的悲哀。

感情变化(逐句、联、层分析)三一般选词的效果,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

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1、动词(使意向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动词、拟人、双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双关,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2、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使动“红”、“绿”用作使动词。

诗人通过樱桃、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3、数量词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B.用确数。

C.虚数确数同时运用。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疏通文意,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特殊的形容词、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叠词“纷纷”二字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生动地描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

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拟声词“萧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落木瑟瑟飘落的声音,以动衬静,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凄清。

“滚滚”则状写出长江汹涌澎湃之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渲染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6、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吹绿四炼字类解答格式1 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1炼字类答题:2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⑴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06江苏卷)“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06上海卷)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06辽宁卷)(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06四川卷)(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06江西卷)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五关键词类答题: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1)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答:怅惘,孤寂,抑郁的心情。

“摇”“滴”。

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月是不会滴露,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

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答题步骤:(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4分)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总体的语言特色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