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A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B美国源流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 )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1 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2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传播指的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的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新成果。
3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4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具有物质属性。
社会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5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6 传播学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许多个体系统活动,这些个体系统有机结合还产生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特点)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时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有反馈机制。
大众传播史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7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课程考试重点
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定义是什么?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
(2)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经过符号中介,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看待研究对象的眼光和视角不同。
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所观察的视野更加宽阔。
第二章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文字其产生有什么意义?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文字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的记忆力,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4、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也由此诞生。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复习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2、心理学家卢因 (1890-1947) “把关人”; 场论,团体动力学; 实验法。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1912-1961)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语言符号
符号
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
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视觉性
非语言符号
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 听觉性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沟通双方
语调
表情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 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 了“施拉姆学派”。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第二节 传播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 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 营销等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4、二次环境
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
简答论述
1、大众传播的特点
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
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
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18,信息环境: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
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
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10、信息社会的特点
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3.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要素
2.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3.传播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三、传播效果与传播评估
1.传播效果的定义和评估指标
2.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3.传播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四、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
1.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
2.传播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责任
1.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3.传播伦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
六、传播战略与传播管理
1.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传播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3.传播管理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
1.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挑战
2.跨文化沟通的特点和策略
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问题和解决方案
八、传播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
1.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设计
2.有效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科学论文写作的结构和格式要求
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为今后的传播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深入理解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以上的总结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一.名词解释。
(1)李普曼“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3)抽样: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并以这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推广到总体的方法,也就是一种以部分获知整体的方法。
(4)系统抽样:也叫系统间隔法,按照一定的间隔,根据一定顺序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或市区名录等抽样框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5)内容分析法:(6)传播:指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因此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7)大众传播: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8)意识形态:优先意义由读者和文本共同产制,读者由此与优势的价值体系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意识形态。
(9)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阅听人”。
(10)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11)内容分析法: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2)传播流: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3)召唤: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误认了自身。
(1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知识点整理。
1.如何培养媒介素养?(1)接触各种不同媒介,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并对此作出明智的分析。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如果你正在学习传播学,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些考试资料来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第一部分:传播学基础知识在学习传播学之前,你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1.《传播学原理》(作者:麦克卢汉):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传播学教材,它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等。
2.《传播学导论》(作者:吴岳良):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历史、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3.《传播学概论》(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理论考试资料:1.《传播学理论》(作者:徐友春):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等方面的内容。
2.《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3.《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张志勇):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是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传播学研究。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考试资料:1.《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传播学研究方法与技巧》(作者:张志勇):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巧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教程复习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材料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填空)2.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写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讯息(填空)3.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人类社会传播基本特点:(简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5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填空)6.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7.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填空)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1).气味(2).发光(3).超声波(4).动作(5).声音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填空)3.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填空)4.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填空)5.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填空)6。
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口语传播时代 ( 2) 文字传播时代 ( 3) 印刷传播时代 (4) 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7. 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8.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9.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传播学教程一、名词解释1、传播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传播者的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
2、外延与内蕴:外延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是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外延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内蕴意义是在特定的场合和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是主观的、随时变动的。
3、接种法:是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地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接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接种,即有目的地有准备地参与接受别人模拟式的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攻击;一种是被动接种,即无准备地偶然地参与接受他人对自己见解的驳斥。
4、微弱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或“有限效果论”):这类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
在媒介和个人行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能够表明大众传播效果微弱或有限的关键性研究成果主要有:(1)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2)卡茨和拉氏的中介研究(3)克拉珀的悲观主义(4)海曼等人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
5、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的过程。
通过反馈,传播者可以了解受传者接收信息的情况,并据此对下一步信息传播进行调整,从而获得他希望的传播效果。
(“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接受者对传播者“报道”的回应,是受者与传者就新闻作品所进行的“对话”。
)6、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响应的变化。
7、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或作品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和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大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2)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填空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符号的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b.传达c.思考传播过程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反馈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六种传播制度“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前四个是报刊的四种理论)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
简答1、拉斯韦尔的5W(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3、“主我与客我”米德、美国。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
4、“镜中我”库利美国《社会组织》。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
5、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6、群体规范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8、拉斯韦尔“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2)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9、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环境监视——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2)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10、社会责任理论“美国自由委员会”提出,《自由与负责任的报刊》。
1)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2)原因和背景①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
②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的倾向,严重危害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
3)主要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公共性,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或传播宗教、种族歧视内容;④受众有权有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4)目的①防止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②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
11、民主参与论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
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饿自主参与。
2)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权;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3)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4)评价:反映了一般民众因社会责任论没有改变现状而对其产生的失望心理,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参与理论只不过作为民众的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
12、“拷贝”支配清水几太郎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
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因为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即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多数实物不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通过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
"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当做实物的代替物。
1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理由: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基本权利:a.传播权(传统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b.知晓权(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c.媒介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造成影响:受众有“反论权”、可发布“意见广告”、参与“开放频道”活动)。
论述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2、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媒介即讯息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