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同步教案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目标】1. 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2. 理解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爱珍惜现在的态度。
3. 能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2. 初步了解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2. 学生能否理解课文的深层次意思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教学过程】一、导入(7分钟)1. 介绍课文:本课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回忆起十六年前的事情所发生的故事。
2. 通过画面、音乐等方式给学生营造温馨、愉悦的氛围,为学生进入文本做好心理准备。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并标注生词、疑点。
2. 学生独立思考:“触景生情”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应该如何使用?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成语“触景生情”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编写一份成语使用手册。
2. 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并总结出成语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四、整合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所编写的成语使用手册。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更加明白成语的使用场景。
五、全场交流(8分钟)1. 师生一起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拓展讲解。
2. 教师对“触景生情”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变化和态度的转变。
六、梳理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梳理出过去与现在对比的不同之处,并表达出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
2. 搜集和介绍一些有关时间变化和态度转变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汇报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尝试使用“触景生情”这个成语,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3. 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
4.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解疑。
3.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思考与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解疑。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重点词汇和句子: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和举例。
3. 课文内容结构:用图表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作业设计1. 课文阅读: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部编版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部编版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三篇)精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精)一1.通过读、理解观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供应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
3.通过读、品尝精致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会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奇妙境地。
能用“赞美--描述”来抒发喜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一)首先从观看入手,整体观看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
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供应美丽的画面。
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尝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风光美。
(三)通过读,品尝精致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美丽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供应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尝桂林山水的漂亮风光。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一、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划诞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看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现的美丽风光。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
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漂亮风光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风光和别处有什么不同?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教师用“赞美--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似乎走入仙境一般。
)3.教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教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
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
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
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
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三、品词析句,感悟“者”形象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者?2.交流讨论:a被捕前: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者。
“父亲保持着他倪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事业的信心”一段: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感恩父母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型:讲读课文3.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
3. 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与亲情、友情、爱情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 课后写作: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以及对家人深沉的爱。
3.感悟课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提问法指导归纳材料扩充【学生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1.说一说: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要点:“回忆”,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文章。
“十六年前”,可知作者叙述的事发生在十六年前,已经过去很久了;“十六年”这个确切的数字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件往事的记忆清晰,难以忘怀。
2.读一读:阅读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以情为导线, 通过谈话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并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
3.理一理: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提示:根据“被捕前(第1—7自然段)—被捕时(第8—18自然段)—庭审(第19—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3自然段)”的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4.议一议:你在预习的时候,对哪些词语或课文内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1.被捕前。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问句可以体会到什么?交流:(课件出示)1947年,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课件出示)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课件出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课件出示)2.被捕时。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
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
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3)指名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3.被捕后。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书,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质疑回忆。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句话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谁来读读这句话?多么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谁再来读读这一句?(出示课件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多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你们能背背这首诗吗?2、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3、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3.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3)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指名接读)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共产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4.简介李大钊。
(出示课件4)李大钊是——(指名接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学”与“大学”生活的不同之处及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2.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协作”、“团队合作”等词语,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3.学会理性地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珍惜当下,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小学”与“大学”生活的不同之处及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2.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协作”、“团队合作”等词语,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三、教学难点:1.学会理性地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珍惜当下,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2.结合实际情况,看待不同的生活现象,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1.谈话引导法。
2.讨论法。
3.示例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小学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比较。
然后让学生谈谈小学和大学的不同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学习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补充老师所列出的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谈起自己和姐姐或哥哥、姐夫等学校生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家长的“抱怨”,掌握从同的地方出发去“协作”所体现的含义。
3.总结让学生针对本次阅读、讨论中的情况,分小组讨论如何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并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4.归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将讨论结果呈现在黑板上,然后通过讨论,寻找理性看待生活、珍惜当下、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策略。
5.家庭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小学”与“大学”生活的不同之处及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2)姐姐/哥哥和自己学校生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如何理性地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电影《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入,使学生了解小学和大学的不同之处,同时能够感受到小学时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美好的向往之情。
本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家长的“抱怨”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其真实原因的,同时学会体会从同的地方出发去“协作”所体现的含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同步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同步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书籍、抽屉、恐怖、瞅了瞅、魔鬼、肥胖、苦刑、匪徒、舅姥爷、绞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抓住重点段落长文短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感情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李大钊的言行,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敬仰之情,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同学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前辈。
大家看他是谁?课件出示李大钊图,学生齐说,师板书:李大钊。
2、对于李大钊,你有哪些了解?(生交流后回答)人物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生词,了解课文所描绘的事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革命者为理想献身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及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
2. 生词学习:讲解并举例文中生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3.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作者表达情感及思想的方法。
4. 主题探讨:围绕“革命与牺牲”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分析文本结构。
- 难点: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背景资料及生词。
-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革命历史相关的短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生词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生词,并进行讲解和举例。
4.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分段落阅读,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革命精神的内涵,分享个人观点。
6. 情境模拟:模拟文中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体验革命者的情感。
7.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简介- 课文结构:分段概括- 生词:重点词汇列表- 主题:革命与牺牲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革命精神”的短文。
2. 小组作业:每组选择一个革命历史人物,收集资料并准备简短介绍。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评估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设计(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4篇教学设计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2】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设计意图:借用毛诗赞颂顽强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文中主角李大钊同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5】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起。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增强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父母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忆起十六年前与父亲的一次相聚,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之情。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并表达出来。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引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补充和纠正。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并表达出来。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6.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之情。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并表达出来。
六、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一次深刻回忆的短文。
2.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七、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反馈表,了解家长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八、教学延伸1. 开展一次关于亲情的主题活动,如亲情故事分享、亲情作文比赛等。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 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做好笔记,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2. 能力层面: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学生能够被李大钊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培养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李大钊的角度体验他的生活和思想;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在本节课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媒体,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拓展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如何践行李大钊的精神。可以组织一次班级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和感悟,进一步深化对李大钊精神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加与李大钊相关的历史文化活动,如纪念馆参观、红色旅游等,亲身感受革命历史,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授、讨论和情境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李大钊的事迹,感受他的伟大精神,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的学习与应用。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和展示相关图片。
2. 学具:学生自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回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生字、新词。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作者情感。
5. 学生展示: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
6. 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文内容概括:作者回忆起十六年前的一件事,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
3. 生字、新词:列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进行简要解释。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回忆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3.李大钊的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课件出示内容和图片,让学生先整体认识李大钊。
师朗读: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革命事业,不躲不避,慷慨赴死。
他的人生价值,不能用时间,而只能用深度来衡量。
他就是李大钊。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李大钊的文章。
课件出示李大钊的图片和简介: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起领导人。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童年4曰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播放李大钊的视频,让大家对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做个了解。
把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李大钊的资料进行展示。
4.介绍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课文停顿,画出生字词,感受课文内容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书籍抽屉恐怖瞅魔鬼胖子苦刑哼严峻参保匪徒窝头啃食舅舅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 学生能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及其家庭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课文内容:详细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4.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培养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其运用。
-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写作实践: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6.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培养美好情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文背景:作者及其家庭背景3. 课文内容:详细讲解课文4.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5.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培养美好情感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能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头涔涔、泪潸潸、挪移、遮挽、伶伶俐俐、徘徊、蒸融、赤裸裸2、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听配乐范读→自读课文→齐读课文→赏析时的片段朗读),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课时要求】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问导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初步体验感受时间的匆匆)1、同学们,你们能看见时间吗?怎么看见的?能看见时间的同学举手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看见时间的。
答案预设:树叶黄了又绿了,我看见了“一年”的时间。
时钟不停地转动。
我一天天地长高。
春天结束了,夏天来了。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事物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非常棒。
2、那同学们,算一算你们大概已经经历过多少天了?会算吗?答案预设:11x365=4015/12x365=4380四千多天了,对不对?时间“匆匆”吗?朱自清先生也跟同学们有同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匆匆》这篇文章是怎么表达这种时间匆匆的感觉的。
二、新课讲授1、相关文学知识朱自清先生简介。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绿》、《春》、《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同步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书籍、抽屉、恐怖、瞅了瞅、魔鬼、肥胖、苦刑、匪徒、舅姥爷、绞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抓住重点段落长文短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感情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李大钊的言行,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敬仰之情,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同学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前辈。
大家看他是谁?课件出示李大钊图,学生齐说,师板书:李大钊。
2、对于李大钊,你有哪些了解?(生交流后回答)人物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3、刚才我们对本课主要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一起走进文本。
(板书课题:10 十六年前的回忆)4、作者简介:李星华,祖籍: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出生日期:1911年11月21日。
逝世日期:1979年11月27日。
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
主要成就:[1]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
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又名《白族民间故事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籍屉怖瞅魔胖刑哼峻残匪窝啃舅(2)检查词语。
书籍抽屉恐怖瞅了瞅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窝窝头啃完舅姥爷军阀局势僻静押下去绞刑宪兵一拥而入(3)词语理解: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指随随便便。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表达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
2、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的又是谁?(李星华、李大钊)3、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32个自然段)4、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哪几方面的事?作者重点回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这四个方面的事。
5、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第二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三段(18--29自然段)写父亲最后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情景。
第四段(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家人万分悲痛。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3、请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及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四、课堂作业:1、抄写生字词;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默读课文,画出能使你感动的描写李大钊语言和行动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被感动?二、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同学们。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顺序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工作者?2、被捕前:(一)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段话中哪些词引起你特别关注呢?(坚决、不能轻易离开、哪能离开)(2)从这些词语中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3)“轻易”在课文中是随随便便的意思。
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这里的工作非常重要。
这段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二)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1)被捕前父亲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坚决无私,有大无畏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
3、被捕时:(1)分角色读一读“被捕时”的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被捕时李大钊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2)被捕时都发生了什么事?从这些语句中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
B“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
C被打得很惨的阎振三来认我父亲。
D父亲冷静地应对敌人逮捕。
2)从这些语句我明白了:A父亲对于这种情况提前知道。
B反动派的嚣张和残暴。
C反动派的残无人道。
D父亲那种镇静,为伟大事业献身的精神。
(3)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现李大钊在被捕时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镇定从容、大无畏精神)(4)你能把体会与大家分享吗?(从李大钊动作、神情中,我们能体会到他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4、法庭上: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读一读,把描写了父亲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找出来。
(没戴眼镜、乱蓬蓬、平静、慈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同学们,你们能从“安定”“沉着”两词中感受到什么?(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2)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为什么这么“安定、沉着”?(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为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弹化悲痛为力量。
)(3)谁来说说“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镇定从容、大无畏精神)5、被害后:(一)默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句子、词语和段落,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并试着读一读。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
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
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
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
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父亲被害,全家人无比悲痛。
(1)这段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哪些描写母亲的句子?(3)“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昨天是4月28日”。
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4)最后三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关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了父亲被害后,家人万分悲痛。
而且反复强调父亲被害的日子,这和文章开头形成照应的关系。
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三、升华情感,学习表达:1、请读读文章首尾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第一自然段与最后自然段,它们之间所表达方法?好在哪里?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使读者对事情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得到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2、通读全文,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语句?(1)课文前面讲李大钊“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为什么这样做呢?前面没说。
在后面做了交代“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他为什么没有回来,这里没有交代。
到了下文,又提到了阎振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3)前面讲到“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到后面又提到手枪“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4)前面写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后面又提到“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3、学完整篇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用了哪些写法?分别好在哪里?(1)对比手法A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
B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了对比。
这样写得好处:能够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2)前后照应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