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关于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3、“删” “换” “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高考的文言文答题技巧的介绍
高考的文言文答题技巧的介绍高考的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始终都特别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
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终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当阅读最终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要细致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肯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
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想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如发觉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说明的正确无异议。
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
同学们在备考时也肯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当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如也说的通,那就应当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
首先应当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解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开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说明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细致阅读并精确驾驭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须要留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微环节,主要从依次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推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驾驭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解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说明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其次: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驾驭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文言文实词推断6法(一)代入推断法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例::“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
正确解释应为“亲自”。
(二)字形辨析法如: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见”旁,从看见之意,解释为“朝拜”。
(三)联想迁移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如2012年湖北卷中“唯当就蚁封耳”一句,要想判断“就”的含义,马上准确联系《劝学》中的一句“金就砺则利”,意为“靠近、接近”。
(2)双音联想法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如2012年湖南卷中“期为君子之归”一句,要想判断“期”的含义,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期望”,解释为“希望”。
(3)成语联想法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如2012年福建卷“修篁干霄”中的“干”,可以联想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解释为“冲”。
(四)语法推断法(句子成分定位法)(定) + 主 + [状] + 谓 + (定) + 宾形容词名、代词副、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名、代词如:“公忿忿面数之曰”句,其中的“面”在谓语动词“数”前,谓语前面为状语,所以要名词“面”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五)句式推断法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
如:“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句,其中的“私”和“取”意思相对,“取”解释为“索取”,“私”则解释为“满足”。
(六)通假代入法(字音推断法)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如:《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通“叛”。
特别注意:1、不要忽略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作动、名作状等。
如: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应释为“认为……惊奇”2、不要忽略一词多义如: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应释为“第三”3、不要忽略文段语境如: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应释为“逼近、迫近”4、教你一招:实词中看起来很生僻的字的解释、通假字一般是正确的;太简单、太像现代汉语的解释一般要怀疑。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而已矣
• 【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 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 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是C。】
• 七、 看句式特点 • 要准确把握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 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 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 ②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 ③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 思。】 • ④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文言虚词推断八法
• 一、 看语法结构 •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 法。所以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 虚词的用法。
“抚之”是动宾短 语,“之”是动 词“抚”的宾语, 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仲尼之闻”是 偏正短语, “之”用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 间,是结构助 词,可译为 “的”。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6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在焉那(里”蒲。松龄《促织》)
② 说 ③》颠故)而为不之扶说语这“境篇能,,是文够则以交章看将代。到俟写它由焉夫文此”用可章。观的推彼人目断相的“风矣是焉者等”(待是得《那代焉些词论考,(语“ 示 断 译察代责焉 “ 为柳·民文季备”焉“情章宗的用”何氏得。语、在是元人“将气哪疑疑能得《伐,里问问够焉由句代”捕看颛”此词中。到即蛇臾可,,推可表》者)
《鸿门宴》表目的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师说》代词,“之”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孔雀东南飞》“于是、就”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语气助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组是( D )
• A.遗善为闾里传 • B.其惧人之拒我也
为焦仲卿母所遣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语气副词。可译为“一定”。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孝敬忠信之事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所以贵虚无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A项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第一句的“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 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 “以”和后半句的“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 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去韩”愈“《往”师的说意》思),“垄上”是补充说
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1.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1.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2025高考语文古文阅读高分攻略
2025高考语文古文阅读高分攻略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而语文科目中的古文阅读部分,往往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难题。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古文阅读也能成为我们的得分利器。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025 高考语文古文阅读的高分攻略。
一、夯实基础(一)积累实词虚词古文阅读的基础是词汇。
常见的实词如“爱”“安”“被”“倍”“本”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虚词如“之”“而”“以”“于”“其”等,用法更是复杂多样。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通过背诵和例句分析,来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熟悉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天文地理、官职科举、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
比如“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六部”的职能,“科举考试”的流程等。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文的内容,还能在做题时快速排除错误选项。
(三)背诵经典篇目课本中的经典古文篇目,如《劝学》《师说》《岳阳楼记》等,不仅要背诵,还要理解其文意和写作手法。
通过对这些篇目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熟悉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
二、掌握阅读技巧(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拿到一篇古文阅读材料,不要急于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先快速通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体裁。
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了整体的把握,再去仔细研读细节,就会事半功倍。
(二)结合语境,推断词义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要慌张。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其大致的意思。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结合后面的“霸上”这个地名,可以推断出“军”是“驻军”的意思。
(三)抓住关键词句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够揭示主旨、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
比如议论文中的论点句,抒情文中的抒情句等。
抓住这些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三、提高解题能力(一)文言文实词题这类题目通常考查对实词含义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年山东题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
一组是
就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
王
并且
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它
2006年安徽题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所以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因为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已经
07年山东省卷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
却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2、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 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 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 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 定也不同。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来 因为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在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们 一定
它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助词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 同作用。
“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06年福建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中动词后 指示代词,那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句首 表反问语气 哪里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5.功能认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 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 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 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见”和“于”组合可表被动。 “是”和“之”可作提宾的标志。 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2004年江苏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蔡京以官僚之旧
两个名词之间 “的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主谓之间 无义
在主谓之 间是助词,无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矣”是语气助(《诗经·东山》
词
二、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 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 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仲尼之闻”是
“抚之”是动宾短 语,“之”是动 词“抚”的宾语, 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偏正短语, “之”用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 间,是结构助 词,可译为 “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不是判断,只在 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6、结构推断法
一、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 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 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 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 用法。
表修饰的连词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介词“(趁陶着潜《归去来兮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文言文虚词 的推断技巧
《考试大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其而以 焉 乃所者与 于则若为 因何且也乎
1、语境推断法
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 解题。
04年全国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 法不同的一组是
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
C.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 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 语;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 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 “焉”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如“风雨兴 焉”。 “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 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
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
率领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 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
07年浙江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词尾
动宾短语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形容词
兼词
3、代入检验法
用所知道的课内例句中虚 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中去 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 相同。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见”和“于”表被 胡子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动 B.方见国之必侵。 晏子见疑于景公。 C.吾将以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D.因谓其友曰。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判断句”语气,就 能确定“也”是助词,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师志道》之)不传”是主谓
短语,作“久矣”的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主·语秋,水“》之)”用在主
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之马垄迁上《”陈是涉动世补家短》语,)“之”是动词,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
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
实词,而不是虚词。
牛刀小试
A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 个“于”是“介词,向”。
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根据 “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 断。
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