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空间设计训练——杨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空间设计训练——杨华
叙事性空间设计训练
——空间构成课的改革与实践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杨华
摘要:叙事性设计是后现代设计的理论支柱,设计师通过说故事,将设计作品作为故事的载体,从而传达设计的概念和内涵,使观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空间构成中,引入叙事性设计的理念,培养学生通过讲故事,寻找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和构成形式,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个性表达和情感传递。
关键词:空间构成叙事性设计后现代设计
正文:
空间构成这门课程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把握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系统理性的工作方法是关键。这种训练对学生之后将面临各种专业的学习都十分重要,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对基础
素;大量的习作练习;各种材料的使用;虚实空间的组合;点,线,面,体,色彩,光线,声音等诸多元素对空间营造的尝试,使学生了解空间构成的技法,形成对空间构成设计规律的认识。
+1 一周的理论梳理阶段
对前两周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对空间构成概念的理解。+2叙事性空间设计的创作阶段。
两周的自命题设计。通过叙事性设计的理念,引导空间设计的构思。叙事性设计与后现代设计:
叙事性设计是后现代设计的理论支柱,它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通过让设计师以说故事的过程,发挥想象力,展开联想。让设计师的价值观和情感在故事中体现,它不仅有助于设计师的理性构思,同时更见有助于作品的表达,使观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后现代设计的目的已不仅是技术标准和功能需要,人们对设计的渴望更趋于情感的传递,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的展现。设计师渴望更大限度的在设计中表达个性和价值观,追求更大限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在设计中更多的体现人情味,冲淡功能主义设计中的迷失的人文价值。设计师通过叙述性的思维过程,在作品中追求情感表达,用设计中的人情味打动观者。在课程中引入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清晰地找到设计构思的脉络,对于表达设计理念和说服观者更有力。
叙事性空间设计的构思方法:
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他包括了故事的内容和说故事的方式。在设计领域里的叙事,就是把设计作品作为一种表意的载体和联系人们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媒介,人们通过对设计作品的体验,来形成对环境的自我诠释。
每个学生作品的题材都是由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引出,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叙述自己的故事,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们共同挖掘每个故事的内涵。寻找故事中的视觉元素和情感点,结合设计者对故事中的价值观的理解,概括设计的原则。包括材料的选择,空间构成的形式。并结合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工艺,技术的经验,将各种营造元素进行整合,最终以空间构成的形式对作品的内涵进行诠释。
叙事性空间设计的构思过程:
空间构成设计构思在依据叙事性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了如下过程:
1.叙事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点寻找叙事的题材。题材的来
源有电影,诗歌,音乐,文学作品,舞蹈,观念等,我们要求学生首先在课堂上讲他们的叙事题材进行清晰的表述,并作出评价。
2.叙事的内涵:对故事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其中存在的视觉元素和空间结构;特别要分析故事中的环境,历史,人文,情感的因素。
3.叙事的形式:根据对故事内涵的分析,确定空间构成设计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设计构思.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
3.展示的细目:在设计原则确定的前提下,对空间营造的元素做更加细致的布局,包括材料的选择;媒体的确定;声,光,色的运用。4.场景设置:选择作品的展示环境。对作品进行逻辑性解释。
由于找到了兴趣点,每个学生的创作热情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在指导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老师始终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不断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对设计过程中的分析,提炼,构思等环节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尤其注重理性构思的培养,帮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创作过程。对作品的解释要求学生进行条目化的总结和逻辑性的表述。
由于每个学生的故事素材不同,所选择的说故事的方法也不
同,因此设计的构思作品所选择的空间媒体形式也不同,最终呈现的作品也非常丰富,充分展现了创造力和个性表达。学生作品有:装置,空间布置、雕塑,摄影、多媒体等。整个学习的过程既紧张又刺激。紧张的是他们都经历了大量的动手、动脑的过程; 刺激的是由于给了学生宽松选题空间,使他们充满了实现作品的创作欲望和设计灵感。学生打开了思维,学到了方法,获得了经验,感受了快乐。
结语:
由叙事性设计引入空间构成的教学中,是我们长江艺术设计教学基础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使我们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获得了一些积极的经验。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