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1:方位的认识。
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
2:风向的认识。
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学目的: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以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 身边的材料(全单元)》优质PPT公开课件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塑料的来源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 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羊 毛
直接来自
木 材
于大自然
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和腈纶棉
谢谢观赏!
再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
13.纸
讨论纸的用途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 它们有什么用途?
……
各种用途的纸
牛皮纸
卫生纸
书写纸
宣纸
箱板纸
新闻纸
复印纸
人民币
古代的造纸术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 公 元 105 年 ) , 蔡 伦 在 总 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 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 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 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 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 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 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 “蔡侯纸”。造纸技术的 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造 纸术也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
电线 常用工具
周围的金属制品
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 金属制作它们?
金 铁
银 镁
锌 铅 铜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一
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的表面,仔细观察,你 有什么发现?
金属有光泽。
金属的共同性质
分工明确 观察仔细 记录整理 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三
用铁锤分别敲打铜丝、铁丝、铝丝,你有什么发现?
看一看
A 棉花 白色
B 腈纶棉 白色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金属》优秀教案

14.金属【教材分析】《金属》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三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研讨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
日常生活中利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很多,教学可以从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入手,然后再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它们有哪些特征?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从两个维度进行:1.金属的共同性质。
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2.金属的不同之处。
动手探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不同之处,不同的金属硬度不同,不同的金属质量不同。
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表上信息,作出选择,并解释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明白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四、了解金属的更多的特点。
列举一些合金制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不是由某一种金属制成的。
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金属有所认识,在生活中也使用过金属制品,知道金属的触感和色泽,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金属哪些不是。
但是对于金属有哪些具体的性质,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金属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对于合金,学生们也只是在生活中听到过,并不理解什么是合金。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常见金属的共同性质。
2.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科学探究: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
2.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探究金属的性质。
科学态度:1.了解选择金属材料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人类为了使金属材料更加符合需求,创造出了合金。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的性质【教学难点】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决定不同金属的用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知道材料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1.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科学态度:1.能积极想办法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探的异同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尺,本子,燕尾夹。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放大镜、小烧杯,水,培养皿,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带了几个小东西,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材料做的?2.师:回答得这么自信,那老师考考你们?3.师:(出示塑料尺)这种直尺是什么材料做的?生:塑料。
4.师:(出示燕尾夹)这个夹子是什么材料做的?5.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老师要加大难度了。
在我们生活中,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PPT出示图片)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轻声说一说。
6.师:谁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将这些材料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7.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造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8.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挑一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上台展示。
9.师:大家都同意吗?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依据。
10.师:是的,沙子、石子和木材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
而玻璃、钢筋、水泥等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是人造材料。
(指着黑板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板书题目)二、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师:那人造材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比如纸、玻璃和塑料,哪位同学挑选一个你知道的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答案点击PPT中的相应图片,出现超链接后的详细图解,再进行师生交流,再点击图片则回到前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板块二】互学一、云量的划分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
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
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
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如图所示: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
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
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二、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
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
(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5.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
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6.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小结: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2

4.1.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书籍、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气和气候》精美教案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气和气候》精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气候与天气。
3.认识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4.通过读图,能从降水、气温两方面区分天气和气候。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比较降水、气温发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6.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查资料列举在适宜气候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与联系。
难点:通过比较降水量、气温等比较两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有关天气、气候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了解什么是气候。
【展示】展示天气图片。
【讲述】下面几幅图片,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天气。
【提问】上节课让同学们连续记录一周天气情况,天气包括哪些气象要素?【总结】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过渡】那么什么是气候呢?天气和气候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不同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走进天气与气候的学习。
【新课导入】知识点一:区分天气与气候【提问】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常年炎热”,有过渡】气天气气候时间短时间长时间规律一次性出现周而复始出现的地方“四季分明”,请你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总结】(1)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鲜花常开放,草木四季常青。
(2)常年炎热: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8°C以上,全年皆夏。
(3)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
【讲述】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比较产生活影响很大,提前知道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应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二: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展示】展示表格。
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目录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材料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
从文具、衣帽、课桌到轮船、火车、宇宙飞船……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万的物品。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材料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都是以材料为标志来划分的。
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材料的特征?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材料的特征?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怎样研发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材料?这些都是本单元要研究的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
第一课为材料总览。
通过观察身边的各种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
按来源可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接下来是并列平行的三课,分别选取了纸、金属和塑料为研究对象,它们不仅常见、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
这三课的设计模式大体相同:在认识材料性质的同时,交织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练习。
所涉及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有:观察、描述、控制变量、作出假设、实验、概括推理、表达交流等。
本单元也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结合得非常好,可以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在纸的研究中,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木材资源的教育;在《金属》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材料的设计;在《塑料》一课中,让学生思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腊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力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讲授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1【讲授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铰剪、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企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2020春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全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分析+学情+板书+意图)

2020新苏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建议先预览100页!!!】【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板书+设计意图】全册精品教学设计2020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科目: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
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
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
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5.讨论人们所喜欢的天气: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下册《塑料》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 3. 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4.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 猜想是否正确。
5.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6.在对塑料性质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7. 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8.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9.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填写实验报告单
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物品分类 塑料尺子木尺子 塑料袋纸袋 塑料碗瓷碗 塑料椅木椅
塑料制品优点 透明、质量轻、价 格便宜
透明、价格便宜、 牢固
强度高、耐腐蚀、 不易破坏
强度高、耐腐蚀、 不易破坏
2、小结:塑料的优点 质量轻、化学稳定性好、不会锈蚀、耐冲击性好、防水性好、 耐磨耗、 绝缘性好、导热性差、成本低等。 3、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抗菌塑料、纳米塑料、生物塑料、防弹塑料等等 ,塑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储备了一 些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适 当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塑料进行比较,探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 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只知道有白色污染,对它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 通过视频能更好的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块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1:探究塑料的优点 导入:塑料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它究竟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我们 一起走优缺点呢?请从透明度、质 量、价格、耐腐蚀、环保等角度分析塑料制品的特性,把结果填写到实 验报告单上。(展示图片或实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思维导图温度表雨量器冬眠风向风力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1.《今天天气怎么样》《今天天气怎么样》来源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部分的内容。
通过节假日外出等话题开展讨论,了解学生对于天气知道什么和有哪些错误的想法。
学生对于节日天气的讨论能让我们了解他们以往对天气的意识和关注,以及天气是如何影响他们每天的生活的。
组织学生讨论一周前的天气是怎样的,由于学生没有收集数据,只能根据经验预测,让学生初步感到数据的重要。
2. 《气温有多高》《气温有多高》是本单元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测量活动的实践课。
全课由“如何使用寒暑表以及怎样读写温度、测量和记录气温的实践活动,分析气温变化和思考相关问题”这四个紧密衔接的步骤构成。
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测量气温,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白天的气温差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1、介绍怎样使用寒暑表测量气温;2、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气温的实践;3、发现白天气温的变化规律;4、引导学生懂得测量标准化及其意义。
3.《雨下得有多大》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看云识天气,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通过观察,了解常见的云的形状和积雨云的形状。
第二部分,观察哪场雨下得大。
教材提供两幅不同雨量的下雨图片。
肉眼虽然可以直观地观察、比较雨下得大小,但只能从感性上作出判断,不能从量上作出判断,因此制作雨量器成为必然。
在描述大雨和小雨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用孩子们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三部分,制作雨量器,并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雨量器的类型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明容器,外面贴着刻度。
在测雨量之前,在瓶底倒上一些水使水面和最低的刻度相平(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因为有的瓶子的底部不平)。
在制作雨量器的时候要注意将刻度分得小一点,如果你所在地区的降雨不多,应该考虑用更小的刻度,这种雨量器的优点是儿童能在容器(里面装有收集的雨水)上直接读出雨量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第一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
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
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
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讨论人们所喜欢的天气: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
(3)学生独立设计其它天气符号;
(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的片断,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四、外延伸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
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
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
(测阳光下,背阴处)
、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后作业
判断题
、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
教学反思:
第三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
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做个头发湿度计。
小组合作来完成。
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师生小结。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
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分小组进行测量。
小组汇报。
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教学反思:
第四
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第五
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后作业
观察小动物。
观察植物。
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