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比较阅读(公开课)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高慧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32
【摘要】《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均为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其结构都是即景生情、乐极生悲、悲而超越,本文以三篇文章的相似结构为基础,深
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比较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挖掘作者作品对语
文教学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
【总页数】2页(P224-225)
【作者】高慧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的抒情比较
2.妙手天成风流各异——《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写作特色之比较
3.浮生若梦,悲欢几何?\r——比较《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之异同
4.一觞一咏亦乐亦悲-《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5.序体双璧耀千古——《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之
比较阅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Word文档]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Word文档]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和《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教材里的经典范文,同属描述盛会的序文,堪称古文中的经典著作。
一、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物描写在两篇序文中都是一大亮点。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兰亭集序》中所描述,区区十六字,尽显兰亭全景,透露了兰亭周边清幽淡雅的氛围。
王羲之并没有用华美的辞藻、深邃的语言去装饰周边景物之美,而是几笔带过,简练有致,朴实自然,仿佛一位淡妆的伊人,给人一种清新欢愉的快感。
远有峻岭丛山,近有茂竹密林。
天下贤士汇聚于此,让青山绿水间多了些许高雅。
贤士来此不是猜拳行令,而是让水杯在水中漂流,漂到谁面前谁取来饮酒。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如此简洁的写作风格,写尽了贤士聚会时的雅韵。
而《滕王阁序》的写景却反之,用了两段的篇幅来进行景物描写,一幅波澜壮阔的滕王阁秋景图映入眼帘。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写出滕王阁及周围景色的气势磅礴。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山光水色的变幻之美。
既有写实之真,又有朦胧的意象美。
“山峦重叠,苍翠欲滴;楼阁如飞,丹彩欲流”无不渗透着滕王阁景的流光溢彩和作者的壮阔豪情。
更有名传千古的绝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深秋美景描绘得生动活脱,神采激昂,富有深度:落霞从天而下,孤鹜凌空而起,长空倒映于秋水之间,以秋水做镜,碧水蓝天,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
这幅秋景图,王勃用了华丽的辞藻,艳丽而典雅,虽浓墨重彩,却不乏自然生动之特色,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豪放飘逸的情怀。
《兰亭集序》表述清晰条理分明,大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用了近乎素描的手法将山水、岭木、天气流水描绘得淋漓尽致。
序体双壁耀千古——《兰亭集序》与《膳王阁序》之比较阅读
高阁临江渚 , 玉鸣鸾罢歌舞 . 佩 画栋 朝 飞 南 浦 云 , 帘 暮 卷 西 山雨 。 去 潭 影 日悠 悠 , 珠 闲 物
换星移儿度秋 。阁中帝子 今何 在?槛外长江 空 自流。” 尽管这首诗 写得凝练含蓄 , 极富
诗的形象和韵味 . 但它毕竟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大合 , 横 出没 , 纵 规模 崇丽而又气 象清
“ 人之 赋 ” 诗
《 亭 集 序 》 反两 晋 时期 的骈 俪 藻 饰 之 风 , 兰 一 以一 种 朴 素 自然 的 散 句 为 主 的形 式 进 行 创 作 , 式 不 求 整 齐 , 短 不 一 , 记叙 、 论 为 主 。 种 朴 素 自然 的形 式 恰 好 与 作 者 句 长 以 议 这 真 实 可感 的 思想 达 成 了 完 美 和 谐 的 统 一
的 价 值 和 影 响
二、 两文都是从 眼前的欢宴之事写起 , 然后触景生情 , 因事伤怀 , 发感慨 。 抒 就两篇
序的行文 内核而言 , 两位作者 由“ ” 悲” 喜 生“ 的情感体验 的心理 轨迹不谋 而合 。 《 兰亭集序》 的前文 分别交代 了宴集 的时间 、 地点 、 聚的缘 由 、 相 参加人员 、 会地 集 的地 理环 境及景 物 ,当 日天气 和宴集 的感 受 .字 里行 间渗 透着 作 者 的欣 慰 喜 悦之 心一 ‘ 可乐也” 信 。但 这种宴乐还不待 升温 . 作者就 由 自我的人生阅历 , 跳脱 出记叙 的
之 憾 , 然 而 生 一 种 与 生俱 来 的 深沉 的孤 独 感 。 油 两 文 又 各 有 千 秋
一
、
两序 文的表现形式不同。
《 滕王 阁序》 虽题名为 “ , 序” 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 。 它 赋的铺 陈体 物的特点 , 藻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课件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滕王阁序》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 盈虚之有数。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 是他乡之客。 •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内心落寞,愤懑 • 怀才不遇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赤壁赋》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英雄人物也是过眼云烟,何况自己是远谪 黄州的小人物。古今人物对比生悲。 • 宇宙无穷与人生渺小、短暂对比生悲。 • 现实与理想对比生悲。
• 作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兰亭集序》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 知老之将至。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欢乐有尽 人生短暂 • 生命无常,无法超越生死,惶恐和痛苦
开阔思维广度深度 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赤壁赋》比较鉴赏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兰亭集序》
• 良辰:暮春之初
• 美景: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乐事:修禊事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 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小结之文章内在精神
王羲之:在山水之乐中,对抗人生虚无的消 极生死观,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 王勃:既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有穷且益坚 的奋发,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 苏轼:在如履薄冰的仕途中,寻求内心宁静, 呈现出从容旷达的人生境界。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2、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3、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重点: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黑板、粉笔课堂教学设计: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一)熟读背诵《兰亭集序》,教师检查。
(2分钟)(二)梳理本文作者的情感线索。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_滕王阁序_与_兰亭集序_比较阅读_周霞
《滕王阁序》 与 《兰亭集序》 比较阅读
周霞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兴尽 悲来乃人世生活之常态,更是文人们 抒怀咏志之常情。如王勃的 《滕王阁 序》 与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 便是一 例:两篇均为盛宴即兴之佳作,且一 篇之内均经历了由喜入悲之重大情感 转折,但若仔细比较,即又可见其仪 态万方、各不相同之处。
其一,情景相生,以乐衬悲之不 同
上元二年重九之日,南下探亲的 王勃途经洪州,喜逢盛宴,遂得睹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雄;“层 峦耸翠,飞阁流丹”之奇;“闾阎扑 地,舸舰弥津”之富;“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如 此景致加上胜友如云,自然使得王勃 眼耳之中一派花团锦簇。然而,越是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则越令这位 “他乡之客”在逸兴遄飞,倾力称颂 之余不由得顾影自怜,黯然神伤!故 而,兴尽悲来,大抒羁旅飘零、怀才 不遇之伤感,可谓是:以极盛之景衬 至痛之悲!
重,文笔疏宕却足见胸中之乐,而这
周霞,教师,现居重庆。
091 综合天地 2011.07
一切皆源于二人际遇之不同。
其三,传诵千古,所显人生境界
不同
王 勃 因 《滕 王 阁 序》 而 长 存 ,
《滕王阁序》 则因其辞采之华美而著
称。然从其思想内涵来看,文中虽不
乏“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之词,
但频频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仍然是王勃
与那映带着清流急湍的崇山峻岭、茂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之 林修竹交相辉映,倒也更显出十足的 追问;“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韵致!
之喟叹;“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可见,虽然同是以乐景衬悲情, 惜”之感伤和曲终人散、无迹可寻之
但前者更显汪洋恣肆,后者更多冲淡 凄凉……因为少年壮志未酬,奇才难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作者:高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0期摘要:《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均为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其结构都是即景生情、乐极生悲、悲而超越,本文以三篇文章的相似结构为基础,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比较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挖掘作者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即景生情;乐极生悲;超越;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24-0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均为我国古代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
《兰亭集序》笔端含情,曲折婉转,流畅通脱,是王羲之散文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辞藻华丽、用典贴切,于工整谨严的结构中驰骋高深神妙之思,为王勃的经典传世之作,被国学大家范曾誉为骈文第一;《前赤壁赋》作为苏轼黄州时期乃至一生的代表作,写景、抒情、说理水乳交融,以其纯熟的技巧、畅达的风格及透彻的人生领悟,成为千古以来的“文章绝唱”。
一、即景生情,情不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题材相似,都描写了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作者皆即景生情,抒发胸臆,但心境与思绪却大不相同。
王羲之眼中的的“兰亭集会”,兼具了修禊旧俗与文坛盛事双重意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惠风和畅的春光里,在修竹清流的山间流觞畅怀、吟咏诗篇,“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成为千古佳话。
王羲之作为此次集会核心人物,在众星捧月中俯仰天地、笑论生死,尽显一代书圣文豪的洒脱自在。
王勃有幸邂逅了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典,但见阁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在这四美具、二难并的盛会上,他“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引经据典,炫才耀华,显示出唐代青年才俊的踌躇满志与意气风发。
苏轼夜游赤壁,心境与王羲之、王勃大不相同,他劫后余生、被贬黄州,门前冷落、亲友疏离,友人来访的感动喜悦及仕途无望的心灰意懒交织在一起。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比较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的力作,文章的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 饯别序》。据1934年上海沈鹤记书局印行 的《古文观止》传,“滕五阁……咸淳二年, 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9月9日宴宾僚于 阁,……时王勃省父次马,当去南昌七百里, 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达旦遂抵南昌 与宴。阎请众宾序,至勃不辞。阎恚甚,令 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 才也!‟”这里的“水神梦告”属民间传说中 为增强喜剧色彩的无稽之谈;说“阎公”是 “阎伯屿”,见张逊业校正《王勃集》。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说明,虽然两篇文章 分别作于农历的3月3日的“修禊日”和9 月9日的“重九日”,都成于雅集,传于后世, 都由写景述事而转为抒怀,但是,《兰亭集 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雅集的兰亭诗集作的 序言,而《滕王阁序》则是王勃在滕王阁盛 宴上作的赠序,其文章的体裁是不同的。
序的词义
在古代汉语中,“序”字的词义有“堂的东、西 墙”、“学校”、“文体名称”等十余种。在我 国古代,作为文体的“序”,大致有四类。第一类为 “书序”,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 过等的“自序”,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评 述。前者有汉代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等,后者 有晋皇甫谧为左思的《〈三都赋〉序》。汉以前, 书序都列于书末,如《太史公自序》。后来有书序 列于书首,如唐代李泰等著的《括地志》的“序 略”,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也冠以短序,称《伶 官传序》,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序言”;而置于书末 的,被称为“跋”、“后序”或“后记”,如文天祥 的《〈指南录〉后序》等。
(一)阎公大宴宾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女婿的 知名度,带有明显的“人才炒作”色彩。唐代的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才想得到朝廷的重用,除科 举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或需要有名人推荐, 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所说的“一登龙门,则 声价十倍”;或通过故作清高的所谓“隐居”走 “终南捷径”,穿着道服等朝廷来招贤。“其始 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 日,霜气横秋……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 魄散,志变神动……至其纽金章,绾墨绶……希踪 三辅豪,驰声九州牧”(《北山移文》)。这种炒 作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姜子牙隐渭水、诸葛亮 卧隆中都是自我炒作的成功范例。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发布时间:2011-05-21 浏览:7592 人次慈溪市周巷中学孙周通【滕王阁序教案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出示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一赌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教师提示:1、疑难字音轸zhěn 瓯ǒu 隍huáng 棨qí戟jǐ懿yì襜zhàn 潦lǎo 俨yán 骖cān騑fēi 凫fú闼tà甍méng 舸gě 舳zhú鹜wù蠡lǐ遄chuán 睢suí睇dì眄miǎn 阍hūn舛chuǎn 赊shē悫què簪zàn 笏hù叨tāo2、节奏划分示例: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阎公/之雅望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1、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2、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示例:州城形胜宾主之美兴山川之美登楼之喜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的抒情比较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的抒情比较
周晓芬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二文在许多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本文试图从抒情的角度作一比较。
文学抒情是自我与社会的统一。
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基础的。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周晓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J], 高慧
2.妙手天成风流各异——《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写作特色之比较 [J], 王苹
3.浮生若梦,悲欢几何?\r——比较《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之异同 [J], 农东东
4.一觞一咏亦乐亦悲-《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J], 何登保
5.序体双璧耀千古——《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之比较阅读 [J], 张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篇序文在文化内涵、文学风格和书写技法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逐一分析比较,以便深入理解两篇著名序文。
一、文化内涵的比较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时期,是以王羲之的庐山行游为契机而写的。
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时期正值“气象新奇,人物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盛世,使王羲之在集序中体现了东晋文化的特征。
集序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王羲之以自己的诗文书法为例,对主观能动性和对审美理念的陈述愈加具体。
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使集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滕王阁序创作于唐代初年,是杜甫赞扬李白武功显赫的序文。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一个切断和延续的历史节点。
在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壮丽的历史画卷。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滕王阁序才得以出现。
此文在文化内涵上,尤其体现出了唐代文化的特点,如对儒学和佛学的隐约批评、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深入钻研及对美的追求等。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滕王阁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篇瑰宝。
二、文学风格的比较兰亭集序的文学风格简练明快,富有律动和跌宕起伏的行文情调。
王羲之以自己的诗文书法为例,展现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使集序笔势流畅、挺拔有力,极富时代气息。
兰亭集序在人物、景物描写上力求写实,加之独特的书法技巧,使笔触流畅而隽永,篇章一波三折,文字流畅,情感诗意盎然,呈现出一种庄重而雅致的文学气息。
滕王阁序的文学风格则更多地体现了杜甫的个人情感色彩。
以杜甫自己的文学历程和思想感受为蓝本,表达了身处这个时代,对权势的野心与幻灭的忧虑。
滕王阁序轻盈的笔调和情感韵味展示了杜甫多年来的饱经沧桑坚毅,使文学风格充满了迷幻幽雅和浪漫气息。
滕王阁序所具备的气韵、情感和艺术感染力,具有极强的艺术品位和感召力。
三、书写技法的比较在书写技法上,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有其独特的书写技法,以其各自的笔触和水墨笔画展示了不同的文学特色。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一、作品的较量,也是作者的较量比较分析两篇作品之前,有必要对两个作者进行一个对比。
1.家族背景:要讲“拼爹”的话,王勃比不过王羲之。
分析其“家族背景”,实际上就是“拼爹”。
“拼爹”现象不仅仅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特色,在古代也同样存在,甚至还更加严重。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门阀制度”,更是将“拼爹”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名门世家的官位和爵位统统都可以进行世袭或传递,而像鲍照那样的寒门士子则根本就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可以说,“大家族”垄断了整个社会资源。
《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的“大家族”。
他的伯父王导是东晋元勋,官居丞相一职,是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之后,父亲也是官居淮南太守,可以说,王羲之的家族是名副其实的“门阀世家”。
这样的名门世家对王羲之的影响自然很大,父辈除开教他书法之外,还给他引荐了许多名士,优越的家庭背景给王羲之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环境。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初唐诗人。
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他的两位哥哥王勔、王勮也都才华横溢,三兄弟被人合称为“王氏三株树”。
和王羲之的“名门世家”对比起来,王勃的家庭算是纯粹的“书香门第”。
2.社会阅历:“名士脾气”和“才华横溢”旗鼓相当。
“社会阅历”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两人“社会阅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成长轨迹,甚至还能够解释他们在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与情感。
王羲之13岁时拜见过大名士周顗,长大后被太尉郗鉴收为女婿。
有了一个当官的岳父,何愁“官路”不发达?随后,王羲之从秘书郎开始,历任庾亮参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后军将军、会稽內史等职。
虽然这些官职在当时基本上都是些清闲官职,但是却逐步培养了王羲之后来的“名士脾气”,喜欢追求自由,讨厌官场的拘束。
王勃早有才华,他的成长经历注定“奇艳惊世”。
根据《旧唐书》记载,王勃6岁时就能写文章,9岁时给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纠错,16岁科举及第,授“朝散郎”,“朝散郎”乃当时“八郎之首”,正六品上文官。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比较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比较【形式上】两文都是记叙游宴盛会、即席赋诗的诗序,语言都讲究辞采与对仗。
但两者相比,《兰亭集序》整散结合,《滕王陶序》则更讲究形式上的华美,逢句必对,辞藻华丽,因过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而带来了意思晦涩的毛病。
【内容上】两文都从眼前的欢宴之事写起,然后触景生情,因事伤怀,抒发感慨,而后又由低沉逐渐转向高昂,表现得积极向上。
最后又都收笔于眼前之事。
两文相比,《滕王阁序》所写之景更壮美,更绚丽,更丰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畅。
另外两文抒情的内容也不一样,《兰亭集序》抒发的是人生短暂的感慨,《滕王阁序》抒发的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想内容】答:这两篇文章都是序文,也都是骈文。
句式整齐,言辞华丽。
都是先记叙了聚会的盛况,描写了美丽的景色,而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二文在许多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试某某某从抒情的角度作一比较。
文学抒情是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所以作品抒情既是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又同时表现人类情感的本质。
情感的.抒发与个人的身世经历以及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东晋的王羲之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王正为朝廷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其本人也官至右某某某将某某某、会稽内史(写《兰亭集序》时还在任),在仕途上颇为得意。
当时的“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极为盛行的崇尚虚无、空谈玄理的风气对文学的影响颇大,玄言文学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
同时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骈文也渐渐充塞文坛。
他不满于当时的现实,虽宦途未失意,但不能实现自己“济苍生”的抱负,因而心情矛盾痛苦,便想纵情山水,“放浪形骸”。
兰亭盛会就是在这样的心境观照下举行的,继承汉魏散文遗风的《兰亭集序》也随之诞生。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2、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3、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重点: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黑板、粉笔课堂教学设计: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一)熟读背诵《兰亭集序》,教师检查。
(2分钟)(二)梳理本文作者的情感线索。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比较视点一:写美景,写乐事同:乐在山水,乐在盛会。
王勃在《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
良辰美景之中,有贤主,有嘉宾,有文人,有武士,难怪作者深深感叹:“四美具,二难并。
”人生难逢的快慰之事都让作者享受到了。
因此,他不断的感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幸承恩于伟饯”,“奏流水以何惭”。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景: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
群贤毕至,又为这青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
他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中漂起酒杯,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异:两种境界,各其善。
《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
登高望远,“山原旷其盈视,川泽其骇瞩”。
作者不但写眼前景,而且通过想像,将整个洪都大地都收拢于自己的视野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
作者笔下的色彩是浓艳的,山是“层峦耸翠”,阁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绚烂,碧水澄澈,铺锦列绣,文采斐然。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
他写到山岭树木,写到流水天气。
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
虽是简笔,却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兰亭旁,该是群山环抱,曲水弯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源。
比较视点二:悲时运,感人生同:乐极而悲甚。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浩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比较共18页文档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比较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
《》所写之景更壮美,更绚丽,更丰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畅。
另外两文抒情的内容也不一样,《兰亭集序》抒发的是人生短暂的感慨,《滕王阁序》抒发的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情景的异同
相同:都是在写聚会。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
异:两种境界,各臻其善
异:景色的不同
《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羲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
他写到山岭树木,写到流水天气。
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
同:感慨生命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感之由,不坠之志
高一年级组沈霞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研读《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文本,理解作者的“兴感之由”和“不
坠之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对重点语段和课外文本的赏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内外文本的欣赏,使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兴感之由”的深刻内涵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不坠之志”的不同层次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同为盛宴即兴之佳作,且在一篇之内经历了由喜入悲这样重大的情感转折。
他们因何而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感慨又将引领他们去向何方?
二、“兴感之由”
1、阅读《滕王阁序》第4小节,讨论王勃因何而发出感慨?
2、感慨的本质是什么?
人和自我的关系
人和外界的关系
人和生命的关系
三、“若合一契”
1、阅读《兰亭集序》第2小节,结合上述三点,思考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联系其他文本加以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行路难》、《短歌行》
3、“兴感之由”的内在联系
四、不坠之志
1、思考《兰亭集序》中,作者是如何化解自己的“悲”情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传文于世。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以待来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正视生死。
2、分析《滕王阁序》中,作者如何化解自己的人生之悲。
3、联系其他文本继续深入分析:
《归去来兮辞》——小我
《岳阳楼记》——大我
《赤壁赋》——无我
4、“不坠之志”的共性及对学生的启迪。
五、拓展延伸
王羲之在感慨“死生亦大矣”中“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王勃在感叹“谁悲失路之人”时以“不坠青云之志”自勉。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此我们难免会有各种感慨叹息。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困境?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人生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六、板书
兴感之由不坠之志
人和自我的关系小我
人和外界的关系大我人和生命的关系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