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的方案共29页
《1 例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中医特色技术护理的病历报告》
![《1 例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中医特色技术护理的病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e949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1.png)
《1 例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中医特色技术护理的病历报告》一、疾病概述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
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感染等。
中医特色技术护理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可导致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刺激肠黏膜,引起息肉的形成。
2. 遗传因素:某些家族性息肉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3. 炎症刺激: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刺激肠黏膜,引起息肉的形成。
4. 其他因素:年龄增长、肥胖、吸烟、饮酒等也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关。
三、临床表现1. 便血:是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鲜红色血,一般不与粪便混合。
出血量的多少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部位。
2.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
腹痛的原因可能与息肉引起的肠道痉挛、梗阻或炎症有关。
3. 腹泻: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或水样便。
腹泻的原因可能与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4.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息肉较大,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四、治疗要点1. 内镜下切除:是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
2. 术后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以及大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饮食调整:术后应禁食一段时间,然后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和普通饮食。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给予止血、抗感染、调节肠道功能等药物治疗。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eb860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2.png)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中医学认为,肠息肉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调理脾胃功能对于肠息肉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调理脾胃功能,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一、脾胃功能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气血的生化基础。
脾胃功能强健,可以保证食物充分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气血运行顺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而脾胃功能失调则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问题,并加重肠息肉的发展。
二、药膳调理1. 莲子粥:莲子具有补益脾胃、健脾止泻的作用,可以用于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将莲子煮熟后,加入糯米一同煮粥,每天早晚各食用一次。
2.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补益脾肾、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
肠息肉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
3. 山药红枣汤:山药和红枣是中医药中常用的健脾益胃食材,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将山药和红枣一起煮汤,每日餐后适量饮用。
三、中药调理1. 二妙丸:二妙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健脾和胃、消肿和痛的功效。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二妙丸进行调理。
2. 保和丸:保和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草药制剂。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保和丸进行调理。
四、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疗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脾胃功能。
肠息肉患者可以寻找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针灸治疗,以改善脾胃功能。
总结起来,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调理是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药膳调理、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息肉的康复。
然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调理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治疗。
(字数:559字)。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5d5d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1.png)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它是指大肠黏膜上生长的肿瘤性结构。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护理在治疗大肠息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大肠息肉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调整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对大肠息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大肠息肉的形成与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弱密切相关。
因此,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对预防和治疗大肠息肉至关重要。
1. 饮食粗细搭配:适当增加粗粮摄入,如糙米、玉米、薏米等,可增加大肠蠕动,促进废物排泄,预防大肠息肉的形成。
2. 禁忌刺激性食品:如辛辣食物、油腻食品、烟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重肝郁气滞,增加大肠息肉的风险。
3. 多食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和抗氧化剂,可以清理肠道垃圾,保护大肠黏膜,预防大肠息肉的形成。
二、中药调理中药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促进大肠的正常蠕动,减少大肠息肉的形成。
1. 柴胡疏肝解郁汤:该方剂以柴胡为主要药物,可以疏肝解郁,调理肝脏功能,改善情绪波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2. 保肝化瘀汤:该方剂以当归、川芎、赤芍等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消散瘀血,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肝脏的代谢和排毒功能,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3. 平胃散结方:该方剂以厚朴、陈皮、大黄等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调和胃肠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减少大肠积食和黏液分泌,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运行,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身体的病理状态,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1. 肝俞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通过刺激肝俞穴可以疏肝解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肝脏功能,减少大肠息肉的形成。
2.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腓骨前缘与胫骨前缘之间,胫骨外侧缘下方三寸处。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af806cfd0a79563d1e7246.png)
2017年04月06 日
大肠的解剖图
概念
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 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 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 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 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 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 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 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症状体征
一: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 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 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 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二: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 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 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 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 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2、会引起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结 肠息肉患者,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重时可引起肠 阻塞,在结肠炎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3、会引起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 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伴 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 发肠穿孔。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 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e4084a227916888486d794.png)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肠息肉的术后护理措施
![肠息肉的术后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246618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e.png)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已成为治疗肠息肉的主要手段。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肠息肉术后的一些关键护理措施:一、术后休息与活动1.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卧床期间应保持床位安静,避免腹部受到撞击和压迫。
2. 术后第二天开始,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微的体力锻炼,如起床、走动等,以恢复肠道功能,促进肠蠕动。
3. 术后3-5天内,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需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二、饮食调整1. 术后禁食6小时,待肠道蠕动功能恢复后,可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如小米粥、牛奶、燕麦粉等。
2. 术后1周内,患者应忌食粗糙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以免刺激肠道伤口。
3. 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适当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等。
4. 术后为预防便秘,患者可适量食用番泻叶泡茶饮用,同时采用拇指按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等穴位,每日3-4次。
三、预防感染1. 术后患者需根据医生指导适量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术后伤口处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污染。
3.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四、观察病情1. 术后患者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切口疼痛、肠液渗漏、渗血、腹胀、腹痛、腹膜刺激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 术后患者需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心率、血压、体温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观察息肉复发情况。
五、心理护理1.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2. 术后患者应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误解。
六、康复指导1. 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
2. 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3. 术后患者应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复发。
总之,肠息肉术后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2e5a545ccf84b9d528ea7a5f.png)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0d3ea704a1b0717ed5dd3e.png)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
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
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
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瘀阻滞证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
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https://img.taocdn.com/s3/m/c1e5ae5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b.png)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肠壁上形成小的息肉状突起物。
虽然大多数肠息肉都是良性的,但高发生率和与结直肠癌的关联使其备受关注。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体质。
一、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重视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察,将人体的体质分为多种类型。
对于肠息肉患者,中医药可以通过辨识其体质类型来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1. 气滞型体质气滞型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肠息肉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中医药可以通过理气祛滞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采用柴胡、香附等中药,帮助消散气机,舒缓腹部不适感。
2. 血瘀型体质肠息肉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不畅有一定关系,因此血瘀型体质的患者更容易患上肠息肉。
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使用川芎、桃仁等中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瘀血状态。
3. 阳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的患者体内阳气不足,容易导致肠道功能低下,从而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中医药可以通过补阳壮气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应用人参、黄精等中药,增强机体阳气,提高肠道功能。
4. 阴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的患者体内阴液不足,易出现肠道干燥等不适症状,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
中医药可以通过滋阴养液的方法来调理体质,如使用知母、天麻等中药,润燥滋阴,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
二、中医药食疗调理中医药强调食物与健康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来调理身体。
对于肠息肉患者,中医药食疗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调理体质的作用。
1. 消食顺气类食物消食顺气类食物对于气滞型体质的肠息肉患者非常适用。
如生姜、山楂等具有促进消化、舒缓腹部不适的作用。
2. 活血化瘀类食物活血化瘀类食物对于血瘀型体质的肠息肉患者有一定效果。
如红糖、黑豆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状态。
3. 补阳壮气类食物补阳壮气类食物对于阳虚型体质的肠息肉患者起到益气固表的作用。
如韭菜、紫糯米等富含阳气的食材适宜食用。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e4084a227916888486d794.png)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