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 PPT

合集下载

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

石评梅在高墓周围亲手植 松柏十余株,并在墓上题 了如下碑记: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张爱玲
1930
京原 张 、籍 爱 改 天河 玲 名 津北 张 度丰 爱 过润 玲 ,, 。 生 于 年上 迁海 回。 上童 原 海年 名 。在 张 北煐 。
(1920.9.3-1995.9.8)
生平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 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 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 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 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 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 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 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 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等。
吕碧城的一生颇为传奇:她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 一位女词人”、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新闻史上 第一个女编辑、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 先驱者……
吕碧城终身未婚,其后逐渐对宗教产生兴趣。1930年, 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吕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1943年1 月24日,她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
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家人 光 德 吕 学樊 绪 人 碧 渊增 三 , 城 源祥 年 生 ( 。同 进 于 年士 )及 年 ,第年 曾(。 任与父 山清亲年 西末吕) 学著凤, 政名歧安 ,诗,徽 旌 1883 -1943 1883
生平
吕碧城9岁时便与同邑一汪姓乡绅之子订婚。 13岁那年,她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病逝, 因无子嗣,全部家产被族人霸占,母亲严氏被强 行幽禁。小小的吕碧城挑起重担,给父亲的朋友 和学生写信,四处求人告援,囚禁多时的母亲得 以脱险。但吕碧城“夫家”却起了戒心:这样的 媳妇日后过了门恐怕难以管教,于是提出退婚。 为此吕碧城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的婚姻产生 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 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4年后学成归 国。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 时间长达7年之久。

中小幼萧红的故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中小幼萧红的故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萧红的故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一生飘零,一生颠沛萧红和张爱玲,同列“民国四大才女”,号称民国最有才华的两大女作家。

萧红一生,命运坎坷,逃婚、被家族开除族籍、被男人遗弃、两次怀着前一个男人的孩子跟了后一个男人,两个孩子,一个送了人,一个夭折,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一身才学还没尽数施展,就因庸医误诊而凄凉死去。

然而导演许鞍华说:“40年前我觉得萧红经历很惨,那么早就死了,男人对她都不好,有很多故事可讲。

现在再细细读她的生平,却能感觉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她忍受着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却也留下了近百万字力透纸背的作品。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乱世中芸芸众生,都在悲凉中麻木沉沦,而只有这个弱女子,活出了自己的倔强。

(二)“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萧红,原名张廼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旧时代的秩序正在崩溃,但张家大院内,依然死气沉沉。

家里的大人们,大都仍是封建家长式的专横冷酷。

小时候的萧红,有点调皮捣蛋,为了惩治她,祖母曾用大针狠扎萧红的手指,痛得她哇哇大叫。

她把家中好吃的偷出去给穷人孩子吃,被母亲发现,拿着大铁叉追打她的腿,吓得她爬到树上不敢下来。

她的父亲张廷举,更是性格乖戾、贪婪无情。

萧红回忆说:“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

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九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的性情更是大变,“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父亲新娶进门的后妈,倒是对萧红很客气,不打她,只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她。

她们的关系冷淡疏远,就像是陌生人一样。

唯有祖父,“眼睛永远是笑盈盈的”,给予了萧红仅有的爱和温暖。

他们一起在后花园中玩耍,栽花、拔草、摘黄瓜。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萧红就给他头上戴花。

祖父脾气好,从来不生气,还经常讲笑话逗小萧红开心,常让萧红笑得直不起腰来。

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

萧红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 《砂粒》等 •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 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 年仅31岁


吕碧城 萧红 石评梅
张爱玲

大 才

吕碧城
安徽人。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 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撰稿人, 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才女。 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 子双侠” ,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20世纪头 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 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石评梅
• 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 •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 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 • • • • 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 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 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1926年,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 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张爱玲
•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主 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 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 原名张煐。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开拓了现代 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 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 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民国十大才女PPT课件

民国十大才女PPT课件
吴建雄于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1940 年 获博士学位, 1942 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 1944 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 1952 年任哥 仑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8 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 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 士, 1972 年起提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 1980 年退休, 1975 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 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 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1978 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
5
苏雪林(1897年——1999年),浙江温州人,作家、 文艺批判家。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诞生于一个 极端保守的家庭,虽幼年饱受旧礼教之害,但幼年耳 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是保守的。”“实际上, 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 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 不想谈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 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6
陆小曼(1903年-1965年),翻译 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1915年就读法国 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 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 译。 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 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 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 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 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 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 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 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 《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 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 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2
盛爱颐(1900年——1983年),江苏常州 人。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 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 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 (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是 晚清重臣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她以“盛 七”闻名上海滩: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 中尽展个性,在中国第一桩女权案中大显风 采。盛爱颐见多识广,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 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古 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 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后在文学创作和绘 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在本世纪二三十年 代,凌叔华是读者熟悉的女作家,也是画坛 高手。

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
幻灯片 2
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 女作。 《牛》《霸王别姬》,《沉香屑第一炉香》, 《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封 锁》,《连环套》, 散文
《迟暮》,《秋雨》,《论卡通画之前途》,《牧羊者素 描》,《心愿》,《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 《童言无忌》 学术论著




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聪颖早慧,却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在一连串 打击之后,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样的遭遇足以摧 毁一个脆弱的灵魂,却没能阻挡她前行的脚步。 她主笔《大公报》,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她才北洋女子公学,成为“近代教 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 涉足政界,角逐商海,游历欧美,“手散万金而不措意, 笔扫千人而不自矜”,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的 她,最后却勘破了世事和繁华。 女性的自立、自觉、自醒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而100 年前的她,早已用自身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完好的 答案。
家乡多么好呀,土地是宽阔的,粮食是充足的,有顶黄的金 子,有顶亮的煤,鸽子在门楼上飞,鸡在柳树下啼着,马群 越着原野而来,黄豆像潮水似地在铁道上翻涌。 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粱,努力 吧!为了失去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地面 上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 ——萧红《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41)
民国四大才女
中 文 名:张爱玲 外 文 名:Eileen Chang 别 名:张瑛(父母取名)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上海市静安区 出生日期:1920年09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09月08日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圣约翰大学(皆辍学)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 《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丈 夫:胡兰成;赖雅(美国) 笔 名:梁京 祖 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民国四大才女_

民国四大才女_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55(责任编辑 张毓春)课 间 2014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1883年—1943年),安徽省旌德县人。

吕碧城家学渊源,12岁时,她诗词书画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1904年至1908年期间,吕碧城担任 《大公报》 主笔,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诗词杂文。

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珠玑,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主要作品收入了 《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 等。

萧红 (1911年—1942年),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开始向报社投稿,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合著有短篇小说集 《跋涉》 。

1934年,萧红完成了中篇小说 《生死场》,由此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旷野的呼唤》《桥》《牛车上》,散文集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代表作为 《生死场》 和 《呼兰河传》。

石评梅 (1902年—1928年),原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山西省平定县人。

石评梅自幼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

1923年,石评梅在 《晨报 (副刊)》 上连载长篇游记 《模糊的余影》,1924年,她与挚友陆晶清编辑 《京报 .妇女周刊》,1926年,她继续与陆晶清合编 《世界日报 .蔷藏周刊》。

张爱玲介绍 PPT

张爱玲介绍 PPT
《天才梦》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 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小团圆》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 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 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 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 颗朱砂痣。
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 是值得的。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
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 的部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 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 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 荒野里,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 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 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 声:“噢,你也在这里 吗?”
添加 内容
[倾城之恋]
讲述了一个因婚姻失败,丈夫早死的白家女孩 白流苏,在家人的迫害下,需要寻求另一个精 神和经济的依靠。这时,她认识了从外国回来 的范柳原。但由于某种原因,范柳原到了香港。 经由徐太太的安排,白流苏也以自己作为赌注, 远赴香港。范柳原是一个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值 得依靠的人,白流苏毕竟是一个平庸的女人, 以此安定自己的生活。但范柳原却离开香港就 当一切似乎已成幻影的时候,战争在香港开始 了。战争成就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范柳 原回香港找白流苏。开始了可能向所有那时代 一样的庸俗爱恋。
她真正爱的东西,是美,是意趣,是艺术, 是细碎繁琐的精致,穿着中国共产党军装的张爱 玲绝不是张爱玲,张爱玲只穿繁复而款式夸张的 旗袍。
临水照花人
爱 玲 与 弟 弟 、 炎 樱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 我。 《倾世之恋》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 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

张爱玲语录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语录》 3、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 4、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 5、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语录》 6、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 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小说《连环套》 7、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小说《花凋》 8、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 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9、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 10、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 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 11、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12、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3、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14、人类总是害怕自己未知的东西。 15、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16、我是一朵不开花的花,尚未学会绽放,就已学会凋零。 17、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 18、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 可逆转的命题。
石评梅(1902 ——1928),原名汝壁,
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父亲石铭,字 鼎丞,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 一个书香门第。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 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 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在女师读 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 和组织才能。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 组织者之一。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 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学校。这在石评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转 折。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 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 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这是 石评梅一生中又一重大转折点。

风华绝代民国时期十大佳人课件

风华绝代民国时期十大佳人课件
才情美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才华和造诣,这些才华能够让女性 在社交场合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民国时期,许多女性通过才情 美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成为了风华绝代的佳人。
品德美
品德美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在民国时期,品 德美也是评价一个女性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品德美包括诚实、善良、谦虚、宽容等方面的品质,这些品 质能够让女性在社交场合中受到尊重和欢迎。在民国时期, 许多女性通过品德美展现了自己的内在魅力,成为了风华绝 代的佳人。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才情美人与建筑学家,她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参与了中国的建筑设计与研究 工作,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阮玲玉
默片影后与悲剧人物
阮玲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默片影后,她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被誉为“东方美人”。然而 ,她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个人感情经历坎坷,最终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独立自主
民国时期的女学堂兴起,许多佳人勇 敢地走出家门,接受现代教育,培养 了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社会地位
家世显赫
许多佳人出身名门望族,家族的显赫地位为 她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使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
社会影响力
民国时期的佳人们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 具备卓越的才华和智慧。她们在文学、艺术 、政治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社会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小曼
社交名媛与书画家
VS
陆小曼是民国时期的社交名媛与书画 家,她擅长京剧、昆曲等多种艺术形 式,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书画家。她 曾是徐志摩的妻子,与徐志摩的感情 纠葛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04
佳人风华绝代的原因分析
教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 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1941年12月8日,柳 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去探望她。1942年1月12日, 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 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 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 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 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 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
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 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 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 《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裂痕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 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 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 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 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 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

生平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 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 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势紧张, 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西安。萧军后经延安也来到 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 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 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 两期的分界。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1939年 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 靳以楼下。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 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生平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 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旅馆同居。半年后, 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萧红困 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 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 钟情。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得以离开旅馆, 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 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 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 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 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 25号,有了自己的家。
生平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 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 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 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 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 背叛家庭,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 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 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 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 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 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遗言
《生死场》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 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 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 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 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 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 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 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东北作家群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 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1937年9月28日, 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 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 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 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 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 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生平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 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 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 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 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 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 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生平
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成
诗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第一位动物保 护主义者,第一位女编辑、女校长、第一位系 统翻译佛经的女性。 与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曾任袁世凯的秘书。 晚年出家。
石评梅(1902--1928)
现代女作家。创作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 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与高君宇(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和革命活动价) 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 “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北 京城南陶然亭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 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 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 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 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 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 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 带回。
生平

萧红
(1911-1942)
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 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并 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 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 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 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生平

1911年6月1日(农五月初五),萧红出生 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 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 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 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 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 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 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 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生平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 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 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 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 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 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 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 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