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合集下载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翻开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这一翻开,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魅力的历史世界。

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着实让我有点犯怵。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每一页都像是一个时间的窗口,透过它,能看到过去岁月的风云变幻。

就拿书中讲述的先秦时期来说吧,那时候的华夏大地,各个部落、诸侯国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有的强大,有的弱小,为了争夺资源和地盘,天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好戏”。

比如齐国,靠着沿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经济搞得红红火火,国家实力也逐渐强大起来。

齐桓公更是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

我仿佛能看到齐桓公坐在高高的王座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模样。

他身边的管仲呢,一脸睿智,为齐桓公出谋划策,那眼神里透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

再说说秦国,最初它只是个西部边陲的小国,不被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

可秦国的君主和百姓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军功,硬是让秦国脱胎换骨,一步步崛起。

我能想象到那些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百姓,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士兵,他们喊杀声震天,为了爵位和荣誉,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

还有楚国,地域辽阔,文化独特。

楚国人有着浪漫的情怀和强烈的自尊心。

当楚国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负时,他们会愤怒地反击,那种倔强和不屈,就像是一头受伤的猛虎,依然威风凛凛。

书中对于这些历史细节的描述,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枯燥的文字,而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幕历史的活剧。

钱穆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亲和力。

他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坐在你身边,慢慢地给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他会告诉你,历史不是简单的时间和事件的罗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奋斗和挣扎。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一下。

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够长治久安,而有些朝代却昙花一现?是因为君主的英明与否,还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当我读到汉朝的时候,更是被深深吸引。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

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国史大纲是一本总结了中国历史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书籍,它以清晰而简明的方式概括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国史大纲的总结和感悟。

国史大纲以“远古”为起点,从夏、商、周三代开始,逐渐展开了中国历史的图景。

它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例如,它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秦朝一统天下的壮丽景象,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以及明朝的辉煌和清朝的衰落等。

阅读国史大纲之后,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和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我意识到中国历史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每个时期都对后面的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契机;唐朝的开放时代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国史大纲还提到了重大事件,如黄巾起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等,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国史大纲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

例如,我了解到夏朝的启蒙者禹、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和清顺治皇帝等。

这些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功绩和思想在国史大纲中得以呈现,从而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它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国史大纲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机会,启发我思考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总之,国史大纲是一本对中国历史进行全面概括的重要工具书。

它通过清晰的叙述和简洁的语言,帮助读者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脉络。

阅读国史大纲后,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将对我的历史学习和文化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

.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1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2020-08-12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史大纲读后感1《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

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

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当我翻开《国史大纲》这本书时,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历史上的伟人们共同经历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

《国史大纲》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是一部对中华文明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作者钱穆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智慧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震撼。

从远古的夏商周到清末民初,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辉煌与沉沦,多少的悲欢离合。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们,也有那些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志士们。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我们今天宝贵的财富和精神的支柱。

同时,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沉重。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必然的走向和结局,而每一个人的命运也都被历史的车轮所牵引。

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和思考未来。

总的来说,《国史大纲》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7篇《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都有哪些?《国史大纲》这本书都有哪些经典的感想感悟?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篇1)钱穆老先生的书以前没完整地看过,看的都是节录,当然也读过对他的文章的评论。

今天终于把厚厚的上下两册《国史大纲》看完了。

以前只是觉得老先生是一个严谨的治史者,看过他的书后,才明白,老先生的胸中充满了真正的爱国主义热忱,才明白,没有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是不可能做好历史学的研究的。

老先生的书开篇不是绪言,而是没有任何题目的一篇告示(我姑且这样命名它)。

我把它摘录下来和大家分享:“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个有知识的人)。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以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我不一个国粹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相反的是,我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在学校里就接触外籍教师的中学生,更不要说我大学学的是被认为是最传统最优雅的法语,也不必说我在大学实习时就和那些洋人们成天呆在一起,更不必说我甫一工作就是几乎天天和外国人打交道,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学习工作经历让我不得不成为一个从来就能跟上时代、愿意跟上时代的人,时至今日,年近不惑的我照样是MSN和QQ并用,周杰伦与莫扎特同听,“偶”和“我”交替共使,《欧洲史》和《蜡笔小新》齐看的双子星(偶的星座,这个俺也了解),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老先生上面这番话挑动了我想说出我的想法的欲望,多年不写作的我冒险拿起笔来,想直抒胸意。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读完《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清晰的整体认识。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
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共和国,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介绍。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
在和展望未来。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能从历
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综合来说,读完《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和洞察,也让我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国史大纲》阅读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是它的竖排版式,这种版式很考验人的耐性。

其次在于它的小字注释,有些比正文更加难懂。

对于我们这些文言文不是太好的人来说读国史大纲简直是一种“折磨”。

先不讲它的内容,他的书面排版就很锻炼人,就很有挑战性,其次对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也很有帮助。

虽然全书没有读完,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想。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读《国史大纲》有感范文

读《国史大纲》有感范文

的。

在大家学习历史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国史大纲”的信息,不过很少有人真正去阅读它。

不过,在我最近的一次读书经历中,我选择了读《国史大纲》,并且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我要说一句话,那就是《国史大纲》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历史读物。

它从最早的中国历史,一直到新中国的创和发展,刻画了中国的历史长河。

作为一名历史学生,我深知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而《国史大纲》作为一本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书籍,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国史大纲》的过程中,我发现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对于那些不被历史书籍所提及的人物,事件的介绍。

例如,对于那些历史上的忠臣义士,我们习惯于认为他们都是非常英勇无畏,毫不畏惧的。

但是,《国史大纲》则为我们呈现了这些人物生平的种种细节,让我们对于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真实的认识。

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

在读到《国史大纲》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历史课本中所没有的事件,细节和人物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例如,我们知道关于项羽刻石,伏波山之战,古田会议等等历史事件,但《国史大纲》则深入挖掘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使我对于历史事件有了一个更加整体,深入的认识。

《国史大纲》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非常精练和清晰易懂。

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历史的繁琐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在读的过程中,我很快就能够将新的内容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我还要提到《国史大纲》对于历史文化的阐述。

历史是一道经年累月不变的流水带,一直流淌到现今,而文化则是这个流水中的风景。

《国史大纲》的大量篇幅也着重阐述了这些历史文化的演变和重要性。

比如中华传统思想,儒教道教,佛教思想等等,都在《国史大纲》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

它深刻描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少的历史石经和碑文中都镌刻了极富启迪性的历史文化魂,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的遗产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特色文化。

回想起阅读《国史大纲》的这段时光,我深深地被其震撼。

《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个人书评(通用6篇)

《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个人书评(通用6篇)

《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个人书评(通用6篇)《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个人书评篇1一腔热忱的挑读一本繁体版的国史,还不是白话文,有那么一瞬间自己都觉得自己好神气儿。

其实好多字不认识,没关系度娘来帮忙,好多句子超级干涩不懂,百度度娘劈里啪啦,开始就继续,知道多少算多少吧!先理一理年代表“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实这些早都记不住了,一点点的看,刚好理一理朝代的顺序。

书上每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个帝系表,差不多每一年都有详细的事迹记载,尚书为最早的史书,有缺失,春秋为最早的编年史,然后有春秋,再有左传,以记载列国会盟与战争为主,再接着有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再有汉书,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正史。

自己看的最乱的是春秋与战国,一会这个兴起一会那个灭亡一会又是吞并,愣是没理出来个头绪。

愚昧的以为春秋有五霸,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诸侯国。

看到了国家的形成。

赶着最后的两个小时去成博看了“秦蜀青铜展”。

进入馆里第一眼看到的墙上四个象形文字“宅兹中国",它出自何尊铭文,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这个词的最早的来源,是这片华夏大地的名字。

“中”字旌旗招展,“国”字长戈护疆,那一刻感叹不已,感叹汉字的如此神奇,也在刹那会想看书时中国是如何凝聚而成的。

由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实今天是为了回答问题才正经八本去查了何为“封建”,是分封管理的一种社会制度,我以前理解的就是压迫、残暴的代名词,还有指的旧思想,愚钝“封建老脑筋”“封建迷信”。

现在这词在我这里是老词新解,虽然它其实一直在那里。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特别多,“围魏救赵、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睚眦必报、烽火戏诸侯。

”好多好多,有的是战略部署,有的是隐忍为再次崛起、有的是人物性格、有的也是时局所迫。

历史的遗留以各种姿态存在,不止于物,哈哈,呜呼再叹:“中国文化,精深博大,中国成语,乾坤雾里!”没有点历史文化你是听不懂滴,乖乖的好好学习国史吧。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史学著作,阅读此书,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领略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书中开篇强调了对本国历史应持有的温情与敬意,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涌动,有些人对本国历史存在着误解甚至诋毁。

然而,钱穆先生提醒我们,只有怀着温情与敬意,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深沉内涵,才能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叙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钱穆先生的见解独到而深刻。

他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并非专制集权的简单表述,而是有着复杂的运行机制和权力制衡。

例如,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权力,保证了政治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运作。

这种对政治制度的剖析,让我认识到不能以片面的观点看待古代政治,而应综合考虑其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书中对于经济发展的阐述也颇为精彩。

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商业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从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到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明白了经济发展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文化方面,《国史大纲》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再到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中国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发展壮大。

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起历史的作用。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当下、展望未来。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避免重蹈覆辙;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特别关注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抗击匈奴,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1、缘起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

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

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

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

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

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

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

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

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消沉,底层政治黑暗。

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

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

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

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

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

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以史为鉴的著作,作者是清朝史学家黄宗羲。

在这部书中,黄宗羲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在《国史大纲》中,黄宗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他指出了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规律。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虽然历史上有许多曲折和波折,但整体上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他还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

在《国史大纲》中,黄宗羲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

他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

在《国史大纲》中,黄宗羲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他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评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

在《国史大纲》中,黄宗羲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述。

他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评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

总之,《国史大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著作,通过对这部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会更加深入和全面,也会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缘起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

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

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1、缘起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

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

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

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作者钱穆祖籍无锡,多增一分好奇)、没有学中医、没有因为学中医而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兴趣……这诸多的“因”互相叠加,甚至在这“因”的背后也有“因之因”,共同聚合产生了这个“果”。

我愿意把这所有的“因”和“果”共称为缘分。

缘分使然,我读了一遍《国史大纲》。

买入《国史大纲》是在一年前,具体的日期已在我头脑中淡去,大约是在2017年初。

其实在买进本书之前,出于习惯使然已在豆瓣查找,尝试一窥先行者对此书的评价,毕竟谁也不是有大把金钱和时间用来浪费。

当然,《国史大纲》怎会令人失望呢?即便掺杂少许贬抑,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吹毛求疵而已。

2、钱穆对于大家,不敢妄作评价,何况我没有评价的资格。

姑且借扉页上的作者介绍,拿来一用。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895年生,1990年8月逝世。

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義》、《中国学术思想史论叢》、《中国文学论叢》、《雙溪獨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国史大纲》生于战乱年代,钱穆先生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出于对动乱年代的深刻思考,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热爱,先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基础上,抱有一颗“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而作。

从简介中可以见到,钱穆先生通晓中华数千年文化,详知历史脉络。

四书五经,先秦各家经典,无不精熟。

先生之名无需我等在此褒扬,而今先生的历史地位就是对其成就最好的认可。

不得不说,对于钱穆先生,我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仅凭《国史大纲》当然远远不够。

未来长途漫漫,又有几人能够继承到先生的“绝学”?3、信念而今许多书籍,往往粗制滥造,多为迎合大众审美口味而作,甚至常常显示出曲意逢迎的卑劣姿态。

为了博取大众的眼光,标题力求新奇,内容追求通俗怪诞,甚至为了卖书而卖书而不得不将几句简单的论断翻来覆去的陈述,仿佛书籍的主体成了数学考试中的证明题。

《国史大纲》当然不同于许多一般的书籍。

开篇即提出对于读者的要求。

钱穆先生没有丝毫向读者低头的信念,相反,先生希望借开篇来筛选读者——如若不具备我开具的条件,还是尽量不要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钱穆先生提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足——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减。

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因果报应”并非宗教一家之言。

若细细留心,每个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此毋庸赘言。

简言之,我所有今日的现状都出自昨日的种种心态和行为所致,我明日的状态都将出自我今日的心态和行为。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环环相扣,丝丝不断的前后因果体。

具备了这样一个信念之后。

稍作延展,将视野从自身个体对应到时代群体。

可以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这个时代群体今日的现状是出自过去历史群体的种种心态和行为,群体明日的状态如何?只需看看这个群体今日的心态和行为即可。

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国度的国人处于何种生存状态?答案很简单,只需往历史深处追寻。

我正是出于一种想要了解自身所处群体的生存状态而想要了解历史,正是想要了解历史而选择了《国史大纲》,选择了钱穆先生。

今时今人,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们,不知道是被谁洗脑了一般,总是处于一种横冲直撞的姿态,并大声疾呼——爱国伟大,爱国光荣,人人都要爱国。

其实这帮人基本禁不起推敲,若逮住一个人稍加追问:你爱这个国家的什么?为什么要爱这个国家?我敢断言,答案必定令人失望。

多半是满脸茫然,反问——为什么不爱国?甚至会反诘,你这样发问莫不是对祖国抱有异心,你莫不是不爱国?该打该杀!义正言辞,好不凛然。

任何一国民,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者,应该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

这是钱穆先生对所有自称爱国之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对先生的话语稍作推敲,先生意思莫不是——连自己的历史都绝无所知的人,都是妄称爱国。

4、坎坷选择了《国史大纲》,等于选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

我这一看就是一年,甚至在途中几度想要放弃。

个中原因,说来略有几分苦涩。

自身古文功底浅,历史底子虚无,性格慵懒惰怠、欠缺果敢刚毅等等诸多原因,让钱穆先生断断续续在我眼前晃悠半年,莫不是先生自己都反感透了这位后生的“可畏”,莫不是我自己害怕无颜面对先生的谆谆教诲,我想我恐怕会拖拖拉拉以致最终放弃,落入书架,汇集尘埃。

《国史大纲》本身排版如先生开篇明义一样,丝毫没有低头逢迎诸位后生的意思。

全书采用古文繁体竖排版,行文由右至左,全部采取古籍的印刷模式。

给被这个时代骄纵惯了的读书人提出了一个莫大的难题,或繁体不认识、或古文难懂、或竖排从右至左不符合长久养成的阅读习惯,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

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

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

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

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

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消沉,底层政治黑暗。

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

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

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

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

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

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

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

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如先生所言,“简要”贯穿全书。

人物、事件仅举其纲,甚至一笔带过。

若像我一般对诸多历史人物、细节未曾耳闻的,估计也会像我一样,阅读中会掺杂诸多疑惑,甚至放弃。

但是,若了解先生的意思之后,则大可释然。

先生意在“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以实现“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此为先生“为万事开太平”之宏图大愿所致。

不同于对待人物、事件的简言,先生对待历史兴衰动乱处尤多着墨。

目的无非是述说兴旺的原因、指陈动乱的缘由,借以警示后人——国家兴亡皆在人事,而非天命。

既然在人事,则皆有可努力之处,人事的好坏又出于精神、或心态。

无论是武人或农夫甚至是外族掌权,无不需要仰赖士人阶层,也就是读书人治国。

除了统治阶层的独大专权之外,读书人的精神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治乱兴衰。

独夫掌权一旦确立难以更改,农民团体若非到了彻底绝望的地步,绝没有主动求变的动力和意愿。

但是读书人团体作为肩负自身使命的力量,向上监督权力,向下治理民事,他们一旦丧失了精神层面的支撑,这个国家也就彻底失去了希望。

明白了先生的意图之后,则无需过多纠缠于细枝末节之处。

只需“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申”。

6、附会《国史大纲》有一个伴随本——《中国通史》。

出自钱穆先生的学生,叶龙。

封页上打着“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的旗号。

我是出于对《国史大纲》的畏惧心理而购买了这本书,目的是将其当作阅读原文本的辅助工具,但是读过之后,发现辅助完全不成其为辅助,最终我得到了一个定论——附会之作,几十块钱打了水漂。

所谓课堂版,不过是极其简略粗糙的遗漏版。

动乱兴衰关键之处被删减,仅列各朝代的简单变迁,流水账一样的文本,嚼之索然无味。

其实细想可知,这本来就是钱穆先生嚼透了历史之后通过口头宣讲的文本,凭借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的没的记下几笔,嚼了又嚼的东西,索然无味成了理所应当。

这也告诉了我一个简单的道理:读书读原作。

即便是《国史大纲》也是经过钱穆先生对古人著作拣选后呈现出的一家之见。

可见,在读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