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随机切换系统
南理工计算机组成理课程设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网络工程专业 2 班级课程设计报告书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设计地点:4407起讫时间:2011.1.3-2011.1.7完成报告书时间:2011年 1 月16 日计算机系编印二零一一年一月课程设计要求各专业学生应根据课程任教老师的要求,做出选题计划,并按下列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一、学生应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程设计任务量。
二、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格式统一,字迹工整,语言简练,文字通顺,按课程设计格式要求书写。
程序清单不够填写时统一用A4纸补充并粘贴。
对不按格式要求书写或打印的报告书一律不收,也不得进行答辩和评分。
三、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不得相互抄袭。
在答辩和批阅过程中发现源程序相同或有大面积抄袭现象,课程任教老师有权通知学生重做,不得给予评分,并通报综合教研室。
四、学生课程设计结束后应提交的材料:(1)课程设计报告书;(2)包含完整的、正确的源程序代码(含电子文档);(3)设计体会与心得,要求深入、具体、生动、1000字以上;(4)答辨材料(介绍课程设计要点)。
课程设计考核情况课程设计报告书目录一、设计课题二、设计目的三、操作环境四、设计场所(机房号、机器号或自己机器)五、设计过程(设计内容及主要程序模块)六、本次设计中用到的课程知识点(列出主要知识点)七、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八、课程设计体会与心得(1000字以上)九、程序清单图4.1-1 数据通路图5.微操作流程:系统涉及到的微程序流程见图4.1-2,这里“取指”是公用微指令,为了能确定不同机器指令有各自不同的微程序转向,我们在这里以指令寄存器的前4位(作为测试条件,引入了P(1)指令测试字段,如此,对于5 条机器指令,就可以有程序清单。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成绩:《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12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仿真实验一、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G(s)?10 s2?5s?25借助MATLAB和Simulink完成以下要求:(1) 把G(s)转换成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
>> num1=[10]; >> den1=[1 5 25]; >> sys1=tf(num1,den1) 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于极点都在左半平面,所以开环系统稳定。
(2) 计算闭环特征根并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闭环系统在0~10秒内的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分别绘出响应曲线。
>> num=[10];den=[1,5,35]; >>sys=tf(num,den); >> t=[0::10]; >> [y,t]=step(sys,t); >> plot(t,y),grid >> xlabel(‘time(s)’) >> ylabel(‘output’) >> hold on; >> [y1,x1,t]=impulse(num,den,t); >> plot(t,y1,’:’),grid (3) 当系统输入r(t)?sin5t时,运用Simulink搭建系统并仿真,用示波器观察系统的输出,绘出响应曲线。
曲线:二、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6s3?26s2?6s?20G(s)?4频率范围??[,100] s?3s3?4s2?2s?2 绘制频率响应曲线,包括Bode图和幅相曲线。
>>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bode(sys,{,100}) >> grid on >> clear; >>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z , p , k] = tf2zp(num, den); >> nyquist(sys) 根据Nyquist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第8章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南京理工大学 运动控制系统课件)
本章提要8.1 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模型与调速方法8.2 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8.3 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8.4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8.1 同步电动机稳态模型与调速方法同步电动机的转速恒等于同步转速,所以同步电动机的调速只能是变频调速。
变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仅实现了同步电动机的调速,同时也解决了失步与起动问题,使之不再是限制同步电动机运行的障碍。
同步电动机调速可分为自控式和他控式两种,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同步电动机的特点1)同步电动机的稳态转速恒等于同步转速,机械特性硬。
p1p 11π26060n n f n ω==交流电动机旋转磁场的同步转速定子电源频率2)同步电动机在转子侧有独立的直流励磁,或者靠永久磁钢励磁,还可能有自身短路的阻尼绕组。
同步电动机的特点3)同步电动机有隐极与凸极之分。
¾隐极电动机气隙均匀;¾凸极电动机的气隙则不均匀,磁极直轴磁阻小,极间交轴磁阻大,两轴的电感系数不等,使数学模型更复杂一些,但凸极效应能产生同步转矩。
4)同步电动机转子有独立励磁,在极低的电源频率下也能运行,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同步电动机的调速范围比异步电动机更宽。
同步电动机的特点5)同步电动机只须加大转矩角就能增大转矩,因此,同步电动机比异步电动机对转矩扰动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动态响应快。
同步电动机的分类同步电动机按励磁方式分为可控励磁同步电动机和永磁同步电动机两种。
¾可控励磁同步电动机在转子侧有独立的直流励磁,可以通过调节转子的直流励磁电流,改变输入功率因数,可以滞后,也可以超前。
当cosϕ= 1.0时,电枢铜损最小。
¾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转子用永磁材料制成,无需直流励磁。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优点;采用了永磁材料磁极,磁能积高,体积小、重量轻;;转子没有铜损和铁损,没有集电环和电刷的摩擦损耗,运行效率高;;转动惯量小,允许脉冲转矩大,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动态性能好;;结构紧凑,运行可靠。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切换系统控制设计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可以实现对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控制和调节。
它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工业控制、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
在切换系统控制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切换规则和策略。
切换规则是根据系统的状态和性能指标来确定何时进行切换,而切换策略则是确定切换后如何调节控制参数,以实现系统性能的优化。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判断系统的状态和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切换规则和策略。
在切换系统控制设计中,通常会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方法。
MPC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对系统的模型进行预测,来确定最优的控制策略。
在切换系统控制设计中,MPC可以用来预测不同控制参数下系统的性能,并根据预测结果来选择合适的切换规则和策略。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系统的建模和参数辨识。
系统的建模是指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以便进行控制设计和分析。
参数辨识是指根据实际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估计出系统的参数值。
系统的建模和参数辨识对于切换系统控制设计非常重要,它们决定了切换规则和策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稳定性是指系统的输出在给定的输入下是否趋于稳定,而鲁棒性是指系统对参数扰动和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在切换系统控制设计中,需要通过合适的控制策略和参数调节,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总结起来,切换系统控制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切换系统控制设计中,需要确定切换规则和策略、进行系统的建模和参数辨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等。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系统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合理的切换规则和策略的选择。
只有在技术和经验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满足实际需求的切换系统控制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讲义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5
学时安排
总学时80,其中理论68,实验12 一、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2)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8) 三、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0) 四、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8) 五、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2) 六、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10) 七、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10) 八、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
F (t) F1 (t) F2 (t)
F (t) f dx(t) Kx(t) dt
式中F1(t)是阻尼器阻力,F2(t)是弹簧弹力
比较:
LC
d
2uo (t ) dt 2
RC
duo (t dt
)
uo
(t)
ui
(t)
相似系统——揭示了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便于用 简单系统去研究相似的复杂系统。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3
举例7:雷达技术
——搜索目标
2020/11/4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4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调节原理(19世纪以前)
反馈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19世纪初)
时域法、复域法 (根轨迹法)、 频域法
现代控制理论(20世纪60年代)
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鲁棒控制、最佳估计、容 错控制、系统辨识、集散控制、大系统复杂系统
df (x) y f (x) f (x0) ( dx )x0 (x x0)
1 (
2!
d
2 f (x) dx2 )x0
(x
x0
)2
2020/11/4
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34
5.非线性元件微分方程的线性化(2)
当增量(
2021年南京理工大学873自动...
2021年南京理工大学873自动...重要提示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不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简答题1.什么是反馈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反馈控制原理即是系统的输出通过反馈通道引入输入端,不给定的信号迚行比较,利用所得的偏差信号产生控制作用调节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戒消除偏差的目的;反馈控制的特点是存在偏差,并且用偏差杢消除偏差。
2.考虑系统(1)判断系统的稳定性;(2)判断系统是否完全能控、完全能观测的;(3)能否用线性状态反馈将系统的极点配置为-1、-2?调整为?若能请计算出的值,若丌能请说明原因;(4)若系统的状态丌能直接测量,能否利用状态观测器获得系统的状态估计值,再通过线性状态反馈将系统的极点配置为-1,-3?若能请计算出的值;若丌能请说原因。
【答案】(1)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由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知,定常系统的系数阵:非奇,原点为唯一的稳定点。
系统斱程组:,选李氏凼数为,有显然,当故系统全局渐近稳定。
(2)判断系统的能控及能观测性根据可控阵及的满秩性迚行判定,有秩小亍系统的阶,故系统丌完全能控,事实上是有一个特征值能控。
而能观阵满秩,系统完全能观测。
(3)极点配置到的问题系统的极点为。
由对角形判据知,状态元处亍极点-2是丌可控的;状态元在极点-1处是可控的。
因此,据题意只需把状态元由极点-1调正到-3,即令:,,系统的极点就调整为。
(4)因系统完全能观测,故可设计全维观测器以模拟系统的状态元,当做反馈元经反馈阵去系统。
但是系统的极点能否通过反馈而配置到要求的位置,是要求系统满足完全能控的条件。
从上述的第(2)点知,因系统丌完全能控,故丌能通过反馈而使极点配置为-1,-3。
3.下图所示为自动记录仪小功率随动系统的原理图。
待记录电压为系统输入量,记录笔位移L为系统输出量。
南京理工大学机电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单片机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并根据相关知识绘制数控系统控制电路图。
学会设计键盘和显示电路的,掌握单片机扩充ROM和RAM的方法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的使用。
二、实验要求控制系统采用8位单片机,并在该系统下完成下列实验中的三个实验:(1)扩展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程序存贮器至少扩充16K,数据存储器至少扩充8K。
(2)设计显示电路和键盘电路显示电路至少由6个七段显示器组成,键盘至少由32个按键开关组成。
(3)扩充I/O 接口电路扩充I/O 接口电路包括:I/O接口的扩充、复位电路光电隔离电路、越界限位电路、报警电路等。
(4)其他辅助控制电路设计其他辅助控制电路包括:译码电路及其他控制电路。
(5)伺服系统控制电路设计伺服系统控制电路包括步进电机接口及驱动电路。
三、实验结果控制原理电路图如图1.1:图1.1 控制原理电路图(1)扩充ROM本次实验采用ATMEL 89c31单片机,因该单片机有128BRAM,内部无ROM,为了使其能正常工作,需要对其进行扩容。
EPROM选用的是2716共16K ROM,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的工作需要。
EPROM 与单片机之间需要有寄存器芯片做缓冲,故采用74LS373芯片连接单片机的P0口和2716的A0-A7口,片选信号CS接P2.7,设计不采用译码电路,直接用P2端口控制。
端口的连接情况如图1.2所示:图1.2 ROM的扩充(2)扩充RAM因8031只有128B的数据存储空间,显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故选用外部存储器6264扩容。
6264共有64K的存储空间。
与扩充ROM类似,在单片机与6264之间也需要寄存器74LS373做缓冲。
各端口具体接线情况如图1.3所示:图1.3 RAM的扩充(3)显示器驱动部分送往显示器的数据需经过并行输入输出口8155和驱动器才能到达led 显示器。
8155的功能是将单片机内串行的数据集中后并行输出,因为经8155输出的信号都很微弱,所以需要驱动器放大这些信号,使其正常工作。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直流斩波电路设计姓名:闫耀程学号:0810190142指导老师:李强直流斩波电路的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直流斩波电路的设计,通过对直流源,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的设计完成整个直流斩波电路的设计。
关键词:直流斩波;控制;驱动;保护。
引言:直流斩波器(DC Chopper)又称为截波器,它是将电压值固定的直流电,转换为电压值可变的直流电源装置,是一种直流对直流的转换器(DC/DC Converter)已被被广泛使用,如直流电机之速度控制、交换式电源供应器(Switching-Power-Supply)等。
直流斩波是将固定的直流电压变换成可变的直流电压,也称为DC/DC变换。
斩波器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脉宽调制方式,Ts(周期)不变,改变Ton(通用,Ton为开关每次接通的时间),二是频率调制方式,Ton不变,改变Ts(易产生干扰)。
其具体的电路由以下几类:降压斩波器(Buck Chopper电路),其输出平均电压Uo小于输入电压Ui,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同。
升压斩波器(Boost Chopper电路),其输出平均电压Uo大于输入电压Ui,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同降压或升压斩波器(Buck-Boost Chopper电路)降压或升压斩波器(Cuk Chopper电路)Sepic斩波电路Zeta斩波电路,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电路。
复合斩波电路——不同基本斩波电路组合多相多重斩波电路——相同结构基本斩波电路组合直流传动是斩波电路应用的传统领域,而开关电源则是斩波电路应用的新领域,前者的应用是逐渐萎缩,而后者的应用方兴未艾、欣欣向荣,是电力电子领域的一大热点。
用直流斩波器代替变阻器可节约电能(20~30)%。
直流斩波器不仅能起调压的作用(开关电源),同时还能起到有效地抑制电网侧谐波电流噪声的作用。
当今软开关技术使得DC/DC发生了质的飞跃,美国VICOR公司设计制造的多种ECI 软开关DC/DC变换器,其最大输出功率有300W、600W、800W等,相应的功率密度为(6、2、10、17)W/cm^3,效率为(80-90)%。
切换控制算法
切换控制算法切换控制算法是指在多个可用控制器之间进行自动切换,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优化性能。
在复杂的控制系统中,经常需要同时使用多个控制器,以便满足不同的需求和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变化。
切换控制算法通过在线监测系统状态,评估各个控制器的性能,并根据预设的切换策略自动选择最适合当前工作条件的控制器。
本文将介绍切换控制算法的原理和常用的切换策略,并对其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切换控制算法的原理是通过不断监测和评估系统的状态,找到最优的控制器,并将其输出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入。
系统的状态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得,如温度、压力等物理量,也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监测实现,如CPU的负载、内存使用等。
控制器的性能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来评估,如控制误差、响应速度等。
当监测到某个控制器的性能不佳时,切换控制算法会自动将控制器切换到其他可用的控制器,并持续监测和评估。
这种动态的切换机制可以使系统在不同工作条件下获得最佳的性能。
常用的切换策略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基于阈值的策略。
这种策略根据系统状态和控制器性能的指标设置了一组阈值,在监测到系统状态或控制器的指标超过某个阈值时,切换控制器。
例如,在一个温度控制系统中,当温度超过某个阈值时,切换到另一个控制器以降低温度。
另一种常用的策略是基于模型预测的策略,它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模型上预测各个控制器的性能,然后选择性能最优的控制器。
该策略适用于那些可以建模的系统,并且需要提前做好模型预测的准备工作。
还有一种常用的策略是基于经验法则的策略,它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专家知识选择控制器。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无法建模或难以建模的系统,并且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经验。
切换控制算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切换控制算法可以根据车辆的不同状态和工作条件,调整引擎的控制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在电力系统中,切换控制算法可以根据电网的负荷和发电机的输出,自动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以确保电网的稳定和优化。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题库No33(含答案)
课程教学大纲编号: 100102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学分 4.5 试卷编号:100102033 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满分分值: 100 组卷年月: 2000/5 组卷教师: 向峥嵘 审定教师; 陈庆伟一.(13分)简答题1.试举一例负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
(要求画出方框图) 2. 写出PID 控制律的数学表达式;3. 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率特性的中频段反映了控制系统的什么性能?通常应如何设置?4. 为什么要建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用的系统数学模型有哪些?(至少三种)。
二.(10分)选择题1.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系统的( )有关;(1) 输入及输出; (2)输入; (3)结构; (4)输入及结构。
2.开环稳定的系统,其闭环( ),开环不稳定的系统,其闭环( );(1) 不一定稳定; (2)不一定不稳定;(3)一定稳定; (4)一定不稳定;3.传递函数中s 的量纲为( );(1)秒; (2)无量纲; (3)1-秒 (4)与具体的物理元件有关;4.静态误差系数描述了系统 稳态误差的大小,动态误差系数描述了系统动态过程误差大小,该说法( )。
(1)正确; (2)不正确; (3)不一定正确;5.当∞→ω时,各型系统的幅相曲线均趋于零,从第几象限趋于零取决于( );(1)分母的阶次; (2)分子的阶次;(2) 分母与分子的阶次和; (4)分母与分子的阶次和。
6.两个二阶系统系统的超调量相等,则此两个系统具有相同的( ); d n )(k )()()(ωξω43217.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取决于( );(1)系统的输入; (2)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3)系统的输出; (4)初始条件。
8.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越大,系统( );(1)响应速度越快; (2)精确度越高;(3)响应速度越慢; (4)精确度越低。
9.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s s .e )s (G 20-=,其相频特性)j (G ω为( )ωωωω-----+- 904209032090220901)(.)(.)(.)(三.(5分)如图所示系统,试画出其方框图,并求出传递函数。
南理工运动控制系统课后答案包括思考题和课后习题+《导航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阮毅陈伯时)课后答案包括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第2章2-1 直流电动机有哪几种调速方法?各有哪些特点?答:调压调速,弱磁调速,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变频调速。
特点略。
2-2 简述直流变换器电路的基本结构。
答:直流变换器基本结构如图,包括和续流二极管。
三相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后送往直流变换器,通过改变直流变换器中的控制脉冲占空比,来调节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大小,二极管起续流作用。
2-3 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的特征是什么?答:脉动直流电压。
2=4 为什么直流变换器-电动机系统比系统能够获得更好的动态性能?答:直流变换器和晶闸管整流装置均可看作是一阶惯性环节。
其中直流变换器的时间常数等于其控制脉冲周期(1),而晶闸管整流装置的时间常数通常取其最大失控时间的一半(1/(2)。
因通常为级,而 f 通常为工频(50 或 60)为一周内),m 整流电压的脉波数,通常也不会超过 20,故直流变换器时间常数通常比晶闸管整流装置时间常数更小,从而响应更快,动态性能更好。
2=5 在直流脉宽调速系统中,当电动机停止不动时,电枢两端是否还有电压?电路中是否还有电流?为什么?答:电枢两端还有电压,因为在直流脉宽调速系统中,电动机电枢两端电压仅取决于直流变换器的输出。
电枢回路中还有电流,因为电枢电压和电枢电阻的存在。
2-6 直流变换器主电路中反并联二极管有何作用?如果二极管断路会产生什么后果?答:为电动机提供续流通道。
若二极管断路则会使电动机在电枢电压瞬时值为零时产生过电压。
2-7 直流变换器的开关频率是否越高越好?为什么?答:不是。
因为若开关频率非常高,当给直流电动机供电时,有可能导致电枢电流还未上升至负载电流时,就已经开始下降了,从而导致平均电流总小于负载电流,电机无法运转。
2-8 泵升电压是怎样产生的?对系统有何影响?如何抑制?答:泵升电压是当电动机工作于回馈制动状态时,由于二极管整流器的单向导电性,使得电动机由动能转变为的电能不能通过整流装置反馈回交流电网,而只能向滤波电容充电,造成电容两端电压升高。
切换系统知识总结
切换系统来源于实际控制系统,所以对其研究不但是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试图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迫切需求.不同于一般系统,切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切换规则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切换规则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动态特征:若干个稳定的子系统在某一切换规则下可导致整个系统不稳定.而若干个不稳定的子系统在适当的切换下可使整个系统稳定,即其子系统的稳定性不等价于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1999年Daniel Liberzon和A。
Stephen Morse发表了一篇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的综述文章,并归结为如下三个基本问题:问题1:切换系统在任意切换下渐近稳定的条件;问题2:切换系统在受限切换下是否渐近稳定;问题3:如何设计切换信号,使得切换系统在该切换信号下渐近稳定.以上三个问题是在研究切换系统稳定时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研究切换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大多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在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时,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有:单Lyapunov 函数方法,共同Lyapunov 函数方法,多Lyapunov 函数方法,共同控制Lyapunov 函数方法,backstepping 方法,LMI等.切换系统基本知识定义1一个切换系统被描述成以下微分方程的形式ẋ=fσ(x)(1)其中这里{f p:p∈P}是一族R n→R n的充分正则函数,σ:[0,+∞)→P是关于时间的分段.常值函数,称为切换新号。
σ有可能取决于时间t或状态x(t),或两者都有。
P是某个指标集。
以下非特别指明假设P都是有限集。
如果这里所有的子系统都是线性的,我们就得到一个线性切换系统,ẋ=Aσ(x)(2)1任意切换下稳定很明显,为了研究切换系统在任意切换下的稳定性,我们必须假设所有系统都是稳定的,这点对于切换系统的稳定只是必要条件。
我们要研究的是为了使切换系统在任意切换下稳定还需要什么条件。
存在共同Lyapunov函数是系统在任意切换下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因而寻求共同Lyapunov函数存在的条件是解决稳定性问题的一个途径。
(整理)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切换系统的仿真
目录题目:切换系统的仿真 (2)摘要 (3)1 引言 (4)2 一般控制系统 (4)2.1 控制器的设计 (4)2.2 仿真实例 (5)2.3 改变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2.3.1 时滞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2.3.2 切换函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2.4 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10)2.4.1 仿真实例 (10)3 非线性系统 (12)3.1 非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 (12)3.2 改变参数对非线性系统性能的影响 (16)3.2.1 时滞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6)3.2.2 切换函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7)3.3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 (18)3.3.1 仿真实例 (18)4 结论 (21)参考文献 (23)题目:切换系统的仿真问题描述:利用Matlab 软件仿真如下随机切换系统1、一般控制系统:)())(()()(t u D t t x B t x A t xσσσστ+-+= 其中x 为状态,u 为控制。
2、非线性系统:)))((())(()()(t d t x g W t x g B t x A t x-++=σσσ 要求:(1)给出仿真程序,系统的状态曲线;(2)改变参数,探索控制算法的设计及其性能。
课程设计报告摘要1 引言切换系统是一个由一个系列的连续或离散的子系统以及协调这些子系统之间起切换的规则组成的混合系统。
关于切换系统最重要的研究是关于其稳定性能的研究,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三个基本问题:对于任意切换序列系统的稳定性;对给定的某类切换序列系统的稳定性;构造使系统能够稳定的切换序列,即镇定问题。
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子系统的稳定性不等于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即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切换系统的每个子系统的是稳定的,但是在按照规则进行切换时,会导致整个系统不稳定,与此相对,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尽管每个子系统是不稳定的,但是可以通过某种切换规则使整个系统稳定。
河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王红旗 组 别: B 组
第一章 设计概述
1.根据原始数据,考虑到调速系统的稳态及动态指标,在总 体方案提出并比较后,选择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拖动方 案,分析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 2.进行调速系统主电路元件的确定及其参数计算(包括有变 压器、电力电子器件、平波电抗器与保护电路等)。 3.调速系统控制单元的选型设计(包括有检测环节、调节器 选择调整、系统给定以及驱动控制电路等)。 4.确定ASR调节器与ACR调节器的结构形式及进行参数计算, 使调速系统工作稳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 5.使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对系统进行仿真。
依据参数选定的变压器型号为ZSGF-40/0.38
4.2晶闸管元件参数计算
一、晶闸管的额定电压
U TN (2 ~ 3)U Tm (2 ~ 3) 6U 2 539 ~ 808 A
二、晶闸管的额定电流
I TN (1.5 ~ 2) 0.368 174 A 96 ~ 128 A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单闭环系统虽然实现了转速的无静差调速,但因其结 构中含有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限制了起制动的最大电流。 加上电机反电势随着转速的上升而增加,使电流达到最大 值之后迅速降下来。这样,电动机的转速也减小下来,使 起动过程变慢,起动时间增长。为了提高生产率和加工质 量,要求尽量缩短过渡过程时间。我们希望使电流在起动 时始终保持在最大允许值上,电动机输出最大转矩,从而 可使转速直线上升过渡过程时间大大缩短。另一方面,在 一个调节器的情况下,输入端综合几个信号,各参数互相 影响,调整也比较困难。为获得近似理想的过渡过程,并 克服几个信号在一处的综合的缺点,经比较分析,选择了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嵌入式控制系统综合实验
第4章可逆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南京理工大学“运动控制系统”课件)
处仅在驱动脉冲信号。
¾ 电路左侧VT1和VT2的驱动脉冲具有和双极式时一 样的正负交替的脉冲波形,使其交替导通;
¾ 电路右侧VT3与VT4的驱动信号改换为因电动机的 转向不同而施加不同的直流控制信号。
9电机正转时:VT3截止而VT4常通; 9电机反转时:VT3常通而VT4截止。 9当电动机朝一个方向旋转时,PWM变换器在一个
双闭环控制的脉宽调速系统原理图
PWM特有的部分:调制波发生器(GM)、脉宽调
制器(UPM)、逻辑延时环节(DLD)、电力电子
器件的驱动器(GD)、PWM变换电路和保护电路
FA。
14
运动控制系统—可逆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直流PWM可逆调速系统转速反向的过渡过程
¾ a点过渡到b点,Id从正向IdL降 低为零;
二极管终止续流,反向开关器
件导通,电枢电流反向,电动
机处于制动状态。 id2的3和4是
7
工作在第Ⅱ象限的制动状态。
8
运动控制系统—可逆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双极式H型可逆PWM变换器
双极式控制可逆PWM变换器的输出平均电压为
Ud
=
ton T
Us
−T
− ton T
Us
= ( 2ton T
−1)U s
= γU s
在突加交流电源时,大电容量滤波电容C相当于短路 ,会产生很大的充电电流,容易损坏整流二极管。为 了限制充电电流,在整流器和滤波电容之间串入限流 电阻R0。
合上电源后,经过延时或当直流电压达到一定值时, 闭合接触器触点K把电阻R0短路,以免在运行中造成 附加损耗。
19
运动控制系统—可逆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双极式控制的桥式可逆PWM变换器优点 ¾ 电流一定连续; ¾ 可使电动机四象限运行; ¾ 电动机停止时有微振电流,能消除静摩擦死区; ¾ 低速平稳性好,系统的调速范围大; ¾ 低速时,每个开关器件的驱动脉冲仍较宽,有利 于保证器件的可靠导通。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切换系统控制设计是一种关于如何实现系统切换和控制的技术。
在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中,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实现系统的故障转移、能量优化、负载均衡等功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原理和应用。
一、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原理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原理是通过实时的监测系统状态,根据预设的切换条件,自动选择最优的控制策略,并实现系统切换。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状态监测和控制策略选择。
1. 状态监测:切换系统控制设计需要实时地监测系统的状态信息。
常用的状态信息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状态变量等。
通过传感器获取的状态信息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并作为后续控制策略选择的依据。
2. 控制策略选择:切换系统控制设计需要根据系统的状态信息和预设的切换条件选择最优的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可以是基于规则的,也可以是基于模型的。
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是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切换,而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则是根据系统的动态模型进行优化控制。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在工业控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从故障转移、能量优化和负载均衡三个方面介绍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具体应用。
1. 故障转移:在许多关键的工业系统中,故障转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状态,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实现故障转移。
这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2. 能量优化:能源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成本之一。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能量消耗情况,根据预设的能量优化策略选择最优的控制策略,实现能量的最优利用。
这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能效。
3. 负载均衡:在分布式系统中,负载均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切换系统控制设计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负载情况,根据预设的负载均衡策略选择最优的控制策略,实现负载的均衡分配。
这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三、切换系统控制设计的挑战和前景切换系统控制设计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系统复杂性、状态监测的准确性、控制策略的选择等。
切换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开题报告
切换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各种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控制精度往往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控制系统的工作环境、控制需求也逐渐变得复杂化。
对于一些重要的工业生产环境,比如要求高精度控制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方面,不同的控制系统经常需要进行切换,并进行不同的控制参数调节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控制需求。
因此,控制系统的切换使得控制系统更加灵活适应性强,但是也带来系统开销增大的问题。
因此,如何在控制系统的切换中保证稳定性和性能,以及如何对控制系统的切换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围绕控制系统切换应用的分析与综合展开研究。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分析控制系统的切换过程:对控制系统切换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控制目标、工作环境、控制器等)进行分析,针对复杂控制系统的切换过程进行建模分析,以便更好的掌握切换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综合控制系统的切换方法:基于切换过程的分析,在控制器选型、参数调整等方面进行综合优化,进一步探究如何使得控制系统在切换过程中更好的保持稳定性和性能。
3.实验验证:在实际工业应用中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对切换过程和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三、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对控制系统的切换进行分析和优化,旨在探究如何在控制系统多样化需要下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随着控制系统应用的广泛,研究控制系统的切换方式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会对控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并对实际生产和应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切换系统的仿真目录摘要 (3)1 引言 (4)1.1 切换系统概述 (4)1.1.1 切换系统工程背景 (4)1.1.2 切换系统研究现状 (4)1.1.3 切换系统的特点 (4)1.2 问题描述与准备 (5)2 一般随机线性切换系统 (5)2.1 切换系统模型 (5)2.1.1 模型形式 (5)2.1.2 反馈控制律 (6)2.2 仿真实例 (7)3 对随机切换系统性能的研究 (8)3.1 线性切换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8)3.2 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 (9)4 随机切换系统的有趣现象探索 (10)4.1 切换函数的选取 (10)4.1.1 切换函数依赖状态变量 (10)4.1.2 切换函数为随机数 (11)4.2 系统结构的选取 (12)4.3 时延函数的选取 (12)4.4 多个子系统切换探究 (13)4.2.1 改变初值 (14)4.2.2 改变切换函数 (15)5 总结和展望 (16)参考文献 (17)摘要本文研究了随机切换控制系统的分析和仿真问题。
首先介绍切换系统的发展背景、特点、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以及本文要讨论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随机切换系统的一般模型,用实例分析了切换系统的运动特性;第三部分简析了切换系统性能,并结合实例说明切换函数的存在对于稳定性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改变系统参数、不同切换函数等情况,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给出了仿真程序、系统状态曲线,试图从各个系统状态曲线的不同现象的特点和系统性能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并对随机切换系统进行展望。
关键词:随机切换系统simulink仿真状态响应曲线分析有趣现象探索1 引言切换系统是混杂动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类,切换的思想很早就应用在控制理论及工程实践中[9]。
随着系统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切换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研究内容包括切换系统的建模、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综合等,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而且在工程中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1 切换系统概述切换系统是由一组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一个决定当前状态的切换信号组成,它是混杂系统中一类有影响的重要类型,系统的动态可以由有限个子系统或动态模型描述,同时有一个切换规律,使之在子系统之间进行切换。
1.1.1 切换系统工程背景切换系统在现实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如化工系统、电力系统、交通控制系统、汽车工业等[1]。
1.1.2 切换系统研究现状目前对切换系统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5]:(1)系统运动的直观分析。
由于切换的引人,即使是线性系统,其运动情况也极为复杂[3],[12]。
有些子系统稳定但整个切换系统不稳定,有些子系统不稳定而整个切换系统稳定。
(2)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是基础,然而难度较大。
早期的切换系统能控性的一般分析用状态反馈方法给出了不稳定切换系统的镇定。
文[3]和文[12]分析了一些较特殊的线性切换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3)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
对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常用工具是Lyapunov函数的推广,如公共Lyapunov函数等,随机切换系统鲁棒稳定性是研究较多的重要内容。
(4)系统的控制和综合问题。
因为切换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切换系统的控制策略包括输出调节、状态反馈镇定、线性切换观测器的设计、非线性不确定系统切换观测器的设计等,切换规则的确定方法多数是构造或判断满足系统稳定的切换序列,即切换控制函数。
(5)自适应切换系统。
1.1.3 切换系统的特点切换系统包含一般混合系统的三个特点。
其一,系统的连续状态演化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其二,离散事件状态演化用逻辑变量模型描述,离散事件对连续变量的作用体现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中引人离散输入,及方程中有反映逻辑状态的参数,逻辑状态的演化为离散事件所驱动,连续变量对离散事件的作用体现在离散事件的发生及其逻辑变量的演化由连续变量的取值或由其定义的实事件函数取值变化来触发。
其三,系统的状态演化轨迹连续,系统的离散状态只取有限个值,离散状态的演化由切换控制函数确定。
总之,切换系统有模型明确,研究方法多样,背景理论(如线性系统理论,Lyapunov 稳定性理论,自适应控制理论等)成熟,时间应用广泛等特点,使切换系统成为混合系统中研究较多的热点问题,也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1.2 问题描述与准备考虑如下随机切换系统,并用MATLAB/Simulink 软件仿真。
()()(())()x t A x t B x t t D u t σσσστ=+-+ (1)其中x 为状态,u 为控制。
要求:(1)给出仿真程序、系统的状态曲线;(2)改变参数, 探索控制算法的设计及其性能。
2 一般随机线性切换系统2.1 切换系统模型2.1.1 模型形式一般来说,切换系统模型具有如下形式)()()()()(00t x C y x t x t u D t x A t xσσσ==+=, (2)对于上节问题描述中的(1)式,仅仅是加入一个延时模块))((t t x B τσ-。
其中,n R t x ∈)(为系统的状态变量,k )(R t u ∈为系统的输入变量,j R t y ∈)(为输出变量,},21{m M R ,,:=→+σ是一个依赖时间t 或状态x 的切换函数,文[13]给出了切换控制函数的具体形式。
系统的切换信号i A ,i B ,i C ,i D 均为相应维数的系数矩阵,一组实现(i A ,i B ,i C ,i D )称为一个切换模式,m 为全部切换模式的总数。
当系数矩阵有几个或全部是时变的,称之为时变线性切换系统,若系统的系数矩阵是定常的,系统为定常切换系统。
前者的运动特性极为复杂,目前仅对时不变切换系统的研究较成熟,本文将重点研究系统(1)所对应的定常切换系统。
对于切换信号σ,有切换序列∑∈∈=},,),,(,),,(),,(;{11000N j M i t i t i t i x j j j其中0t 是初始时间,0x 是初始状态。
当1+<≤j j t t t 时,切换系统的第j i 个子系统被激活,因此当),[1+∈j j t t t 时,切换系统(1)的轨线由第j i 个子系统所产生。
我们假设切换系统(1)的状态在切换瞬间不跳跃,在任意切换信号下系统(1)的解释右可微的,并且假设在任何有限时间区间]0[T ,仅有有限次切换。
2.1.2 反馈控制律对切换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时,线性切换系统的连续部分描述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关于离散状态变量的切换控制函数的确定,因而对切换系统的控制一般包括两方面:反馈控制的选择和切换控制规则的确定。
对于(1)式的一般延时控制系统,设状态反馈控制律为:x K u i =则通过状态反馈形成的闭环系统如下:00)())(()()()(x t x t t x B t x K D A t xi i i i =-++=,τ 设输出反馈控制律为:y K u i =则通过输出反馈形成的闭环系统如下:00)())(()()()(x t x t t x B t x C K D A t xi i i i i =-++=,τ 其中i K 是适当维数的反馈增益阵。
本文只针对第一种情况,即状态反馈控制进行研究,线性切换系统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如图2.1所示。
图2.1 线性切换系统2.2 仿真实例本小节先给出一个具体例子,指出不同的切换函数作用于相同的系统,会有不同的状态响应,以此来说明simulink 仿真过程。
设系统(1)有2个切换模式,分别为[][].4.15.3,61,31210,21384.01,00,3128,612522221111--=⎥⎦⎤⎢⎣⎡=⎥⎦⎤⎢⎣⎡--=⎥⎦⎤⎢⎣⎡--=--=⎥⎦⎤⎢⎣⎡=⎥⎦⎤⎢⎣⎡--=⎥⎦⎤⎢⎣⎡--=K D B A K D B A , (3) 步骤1:判断矩阵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以及稳定性,文献[12]详细介绍了混合动态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研究,文献[1]利用共同Lyapunov 函数对不确定线性切换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由于本文重点是分析切换状态响应现象,故只在下一小节对此作简单介绍,给出相应结论。
步骤2:使用simulink 软件建模,系统(3)的simulink 模型如下图2.2 系统(3)的simulink 模型步骤3:编写仿真程序,即在Embedded MATLAB Function 模块中编写系统的m 文件,在程序中列出各个切换模式下系统的系数矩阵、输入函数、切换函数。
以下为系统(3)的程序。
function y = fcn(x,xtau)A1=[-5 2;1 -6];B1=[-8 2;1 -3];D1=[0;0];K1=[-1 -0.4];A2=[-8 3;1 -2];B2=[-10 2;1 -3];D2=[1;6];K2=[-3.5 -1.4];%以上为系统各个切换模式下的系数矩阵m=x(1)*x(2);if (m>0)A=A1;B=B1;D=D1;K=K1;elseA=A2;B=B2;D=D2;K=K2;End%以上为切换系统的切换函数,此处为状态变量x(1)和x(2)的乘积u=K*x;y = A*x+B*xtau+D*u; 步骤4:运行simulink 仿真,观察系统状态输出波形和状态运动轨迹,分析系统性能,对步骤3中的系统切换函数运行得到以下状态响应。
图2.3 系统状态响应和状态演变此处系统初值为(-1,1),固定时延为1s 。
当切换函数m=x(1)*x(2)大于0时,系统切换到模式1(1A ,1B ,1C ,1D );当切换函数m=x(1)*x(2)小于0时,系统切换到模式1(2A ,2B ,2C ,2D )。
由图2可以看出系统(3)在上述切换函数下,由初始状态(-1,1)缓慢趋向于(0,0),切换系统是稳定的,但是振荡较严重。
3 对随机切换系统性能的研究无论子系统是时变的还是定常的,整个切换系统都是一种变结构时变系统,它的运动轨迹分析、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以及稳定性分析都有一定的复杂性。
3.1 线性切换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文献[12]给出了周期型切换系统能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线性空间n R C R A )~(~根据对偶原理,又给出周期型切换系统能观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n T T R O R A )~(~ 同时得出以下结论:(1)周期型切换系统能控性的实现不仅局限于一个周期内;(2)周期型切换系统若能控,则至多在n 个周期内实现能控。
3.2 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研究最为集中的问题[5-8],它有不同于连续时间系统或离散时间系统的特殊性质,切换规则的选择对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