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发展的原因,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图片和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能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聚居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直观展示聚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聚落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5.总结提升: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
A.在古代建筑上刻写“某某到此一游”
B.为增加门票收入,用尽一切手段增加游客人数
C.在风景区提倡游客随身带走垃圾
D.为吸引游客,在古迹保护区内大量建设游乐设施
(2022·北京大兴·二模)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14.关于海草房的开发与保护,最合理的是(B)
A.大力兴建海草房
B.保护特色民居,适当发展旅游业
C.拆除全部废旧海草房 D.迁出当地人口,实施全面保护
巩固训练
12.墙厚可以防寒、保暖、隔热、降温,窗少可以减小阳光、热风和风沙的进入,综上 所述,墙厚窗少的作用是防寒保暖,A正确;人字形屋顶的作用是排水排雪,B正确;渔 网外罩的作用是防风、防鸟、防盗,不是装饰房屋,C错误;海草苫顶的作用是防虫耐 腐,D正确;ABD正确,C错误;故选C。 13.海草可以降解,无污染,体现了海草房的生态特性,A正确;对现代建筑有借鉴意 义, 反映当地的风土民情, 利于节省建筑成本均没有体现出其生态特性,排除BCD;故 选A。 14.海草房的施工难度高,用料成本高昂,比普通的砖瓦结构的房屋建设成本要高很多, 所以不建议大力兴建,A错误;保护特色民居,适当发展旅游业,为保留传统,发展适 当的旅游业是个好的选择,B正确;海草房属于传统文化,不应该全部拆除,C错误;海 草房适宜当地居民居住,不应该迁出当地人口,D错误;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典例剖析
4.据图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竹楼,竹子生长在湿热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植被 茂盛,风沙小,A正确,B错误;竹子不适合在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的地区生长, 所以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的传统民居不可能用竹子做材料,此外,图中传统 民居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区降水多,而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降水少,传统 民居屋顶坡度小,CD错误。故选A。 5.西亚传统民居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适应当地炎热、多风沙的自然环境, A错误;东南亚传统民居下层悬空的主要目的是防潮,适应当地湿热的环境,B正 确;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士高原地区冬冷夏热, 降水较少,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 洞,作为居所,C正确;北极地区传统民居用冰块建造,就地取材,防风保暖,适 应当地寒冷、多风雪的自然环境,D正确,故选A。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中华门(1956年拆)
永定门(19东5长4年安拆街)牌楼(1954年拆)
地西安直门门((11995649年年拆拆))
外城西北角楼天(桥1清95真2寺年(拆1)950年拆)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1.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2.对典型聚落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 “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护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3.应对其进行不破坏原有风貌的修复,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建筑与环境
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 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晋城市凤城中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规模 建筑密度 人口数量 人类活动 功能 交通网络
大/小 大/小 多/少 工业/农业/服务业 多/少 复杂/简单
大/小 大/小 多/少 工业/农业/服务业 多/少 复杂/简单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气候适宜
地形平坦
探究
2 3
1
①、②、③ 三处属于 乡村 聚落,选 址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 临河 而建。而 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是 1 ,理由是:
该地位于大河下游交汇处,地形以 平原为主,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 ……
2、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 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 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 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 发展成带状聚落。
三、民居与环境
自然环境
适应 利用
聚落
复杂多样
因地制宜
特色民居
做一做: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出在下列环境下的民居
终年高温多雨
温带草原地区
终年严寒
夏季高温多雨 (马鞍山)
矮 且 少
少 而 窄
有
少
想一想:
为什么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存在景观上的差异呢?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 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聚落的分类
景 观
乡村聚落
差 异
农业
生
产
方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式
城市聚落 工业、服务业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读图分析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并试着说出 我市先后提出“以钢兴市”和“以港兴市”的依据。
终年炎热干燥
再见
一、聚落的分类
1.聚落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
2.聚落的分类
城市
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差异?
含山
和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21张PPT)
农村 , 农 屋屋路店校院田
落密 高 密 数 数 数 面
集度集量量量积
度
度
乡
小 低 小 少少 少大
村
果 鱼 自然
园 塘 景观
面 积
面 积
改变 的程 度
大大 小
城
大 高大多 多 多小 小小 大
市
二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目标
•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 聚落类型
1)什么是聚落?
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 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方
2)聚落按其景观的不同可分为 几大类?
两类 :城市和乡村
1)为什么说聚落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P84
2)说说你知道哪些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建筑群和遗址?
法国塞纳河沿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
山西的平遥古城
云南省的丽江古城
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
澳门历史城区
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
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 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了冲击, 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 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小结
谢谢
交通便利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其他。。。
三 聚落的分布
1)什么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 集?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 河口 ,沿海地区
2)什么地区聚落分布很少或者 没有?
高山 荒漠地区
3)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 什么形态?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2024版新教材)
A.甲 B.人
C.丙 D.丁
9.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C)
A.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 的聚落建筑。
B.在聚落的发展中,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保存下来作为历史 人化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人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人临的问题。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人人的事情,与 其他国家人关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人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图, 完成第1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C )
①城市 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人产
④从事人农业人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右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 河南开封)的繁华人貌。读图,完成2~3题。
乡村 低 矮 少 少
有
城市
人
人 多多
人
人然景观改 变人人
人
人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人劳动 人产和社会人活的场所。
耕作乡 村景观
乡村聚落
耕作→农村
放牧→牧村
捕人→渔村
人产人式不同
伐人→林场
乡村聚落的类型不同
城市聚落
人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劳动呢?
服
务
人
业
业
人结:
同
为
1
2
乡
村
3.特人人居与人然环境的关系。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人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墙厚 窗人
厚墙:减少传人的太阳热量 窗人:减少吹进的热人
炎热、 人燥
人亚的人居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东南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寒带地区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 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 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南方的江南民居
三、走进现实,探究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密高 集度 度
交通 人 道路 口 车辆 密 多少 度
空 生产方式 气 质 量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 村
小矮少
耕作、放牧、 小 好 捕鱼
小
城 市
大高 多
大 差 工业、服务 业
大
二、走进自然,寻觅理想家园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 人定居下来。你将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林场
乡村聚落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1
城市聚落2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竹楼
树屋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 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 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温带草原地区
蒙古包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 拆卸。
黄土高原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 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 十分坚固牢靠,极难渗水。直立 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 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 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 冬暖夏凉。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势坦
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 落呈团块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即学即练
1、以下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A )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破坏 B.拆除全部古代建筑,建设现代化高楼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 济价值
知识小结
人
聚落的类型
类
的
居
住
地 聚
聚落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art 01 聚落与环境
1、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生活情 趣;而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则陶醉在绿野的休闲之中。
❖1987年,威尼斯被列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
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1997年 11月被列为世界 文化保护遗产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 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 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 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 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 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 筑之一。
3、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 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 化了。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 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我们能在其中发挥自 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点
人口 居民从事的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人教版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PPT完整版
3.聚落的分布。 稠密区:在一些河流中下游 _平_原__地_区_或__河_口_、_沿__海_________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稀疏区:在_高_山_、__荒_漠_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4.聚落的形态。 因自然环境而异,有的聚落沿河流、山麓、谷 地等延伸呈___条_带____(团块/条带)状;在平原地区的 聚落一般是__团__块____(团块/条带)状。
第4章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人教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地 理上册 (共42张PPT)
5.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区
民居图片
当地的
民居建
两者的相互
气候特
筑特点
关系
点
双层木楼或
东南亚_热__带_ 气候区
竹楼通风好,
双层木 炎热多
人居住在楼
楼或竹 雨、潮
上,不仅比较
楼
湿
凉爽而且可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考点一 聚落与环境 1.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 __聚__落____。一般先有__乡__村____,后有__城__市____。
2.乡村和城市。 根据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一般乡村聚落分为 ___农_村____(从事耕作业),__牧_村_____(从事畜牧业)以及 __渔__村____(从事渔业);城市主要从事__工__业____和商 业;乡村和城市还在人口、交通、建筑、生活方式 等方面存在差异。
墙厚利于保
暖,窗小可减
_严__寒_
少冷空气进 入室内,双层
玻璃可以保
暖
第4章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人教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地 理上册 (共42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聚落与环境
1. 乡村 和 城市 ,统称聚落。 2.乡村一般规模较 小 ,主要有 农村 、牧村、渔村等不同类 型;城市规模较 大 ,人们主要从事 工业 、 服务业 等工作。
3.在高山、荒漠 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4.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团块 状,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 地等则呈 条带 状。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这些遗产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 情况的一部活的“ 百科全书 ”。 2.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 遗址 ,处理 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 全人类共同 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2.◎重难点:会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 3.◎素养目标:知道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统聚落和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预习导学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未来生存,必须建立适当 的居住地来防寒避暑避风雨,进而开展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 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 为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 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4.阅读课本上有关丽江古城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丽江古城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美 地保存了原始风貌,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科全 书”。
(2)针对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认为保 护丽江古城应该怎么做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课件: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共24张PPT)
(5)C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造纸厂是否 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 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多集中在绿洲上。 材料二 黑龙江省的大庆是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城市。 材料三 河北省的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 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材料四 平原地区的聚落多成团块装,且规模较大;而山谷 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9. 下列地区中,属于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 )
A.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高山地区
C. 荒漠地区
D. 极地地区
10. 读图4-3-5,该聚落景观是(D )
A. 北欧的房屋 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C.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D. 西亚的民居
知识点②: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1. 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A )
同步训练·能力提升
16. 读图4-3-6,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反映了__城__市__聚落的特点,图乙反映了__乡__村__ 聚落的特点。 (2)图丙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乡__村___聚落,这三个 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其共同点是 _位__于__河_流__附__近__的__平__原_地__区__,__交__通_便__利__________。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____B____处,理由是 _位__于__河_流__交__汇__处__,__交_通__便__利__,__有_利__于__人__和__货_物__的__集__散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__乡__村__ (填“城市”或“乡村”)聚落。
【精品】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新课导入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 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 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 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
A.江苏省
B.四川省
C.云南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2.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
当地是 ( C )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24
3.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是
法 (C )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15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无价之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 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北京故宫
布达拉宫
丽江古城
科隆大教堂--德国
宙斯神殿
拓展延伸 世界典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北极地区因纽特 人的冰屋
当地的气候 特点
严寒
我国黄土高原上 的窑洞
新课讲授
一、聚落与环境
我们把人们居住的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乡村:一般规模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 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 等生产活动。
2)城市: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 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聚落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
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 较___大_____ 人们主要从事____工____业、服务业等工作
由于___劳__动_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差异
核心笔记
3.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聚落的形成与___环__境___密切相关。 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地形__平__坦____,土 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交通__便__利____等。
山区 聚落沿着河流、山麓、 谷地延伸
聚落的形态 团块状
__条__带____状
核心笔记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意义:聚落与当地__自__然__环__境____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
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处理好聚落 __发__展____与___保__护___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2.《世界遗产名录》:___法__国___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 __威__尼__斯__城____,我国山西省的___平__遥__古__城_____和澳门历史 城区等。
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①处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
5.[中考·扬州]图4-3-2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B )
【点拨】浙江绍兴降水丰富,房屋屋顶坡度较大,利于 雨水下泄;西亚终年炎热干燥,民居多为厚墙、小窗的 平顶屋,可以减少太阳辐射、风沙影响;北极地区终年 寒冷,冰雪不化,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建造冰屋;东南亚 炎热多雨,高架屋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练能力
2.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C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2.[中考·贵港]下列自然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
展的是( A )
A.水资源短缺
B.气候温暖湿润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3.一般来说,山区的聚落比平原地区的聚落( D )
①规模大
②规模小
③平面形态“团块状”明显
④平面形态“条带状”明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点拨】在山区,由于受地形等因素限制,聚落规模一般比
6.读景观图(图4-3-3),
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乡__村___聚落,
B为___城__市___聚落。
(2)观察图中景观,填写下表:
聚落 范围 建筑物特征 道路 乡村 小 低矮稀疏 稀疏
城市 大 高大密集 密集
植被 茂密
少
自然景观改变大小 小
大
(3)乡村聚落主要从事___耕__作___、__放__牧____、___捕__鱼___等生产
9.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高度重 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D ) A.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在故宫里面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练能力
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图4-3-4), 回答1~2题。 1.由村庄演变为一般
平原地区小,聚落多沿着山麓、山谷延伸,呈条带状。
4. 图4-3-1是中纬度的某地区图,仅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考虑,
四地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点拨】聚落一般沿河傍水
分布,②、③、④都位于沿
河、靠海、地势低平的地区,
①处位于地势起伏较大、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区,四者相比,
A.a、b、c
B.d、e、f
C.a、b、d
D.a、b、f
【点拨】当城 市聚落不断扩 大时,容易出 现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环 境质量下降等 问题。
练能力
3.[中考·连云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古、云南和东 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A )
A.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练能力
【点拨】图①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是降水丰沛、河网 密布的江南地区民居。图②是蒙古包,适合气候干燥的温带 大陆性气候。图③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 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 住人,主要是云南、广西等地区的传统民居。图④民居坐北 朝南,东北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光热 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有利于提高 室内温度,屋顶坡度大有利于冬季积雪的滑落和夏季降水的 排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练基础 1 A
2A
6 见习题 7 A
3D 8D
练能力 1 B
2C
3ALeabharlann 6B7 见习题练素养 1 见习题
4A 9D 4C
答案显示
5B
5D
1. 乡村聚落类型不同,人们从事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也不相同,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 ) A.平原乡村——耕作 B.草原牧村——海产养殖 C.山区林场——放牧 D.沿海渔村——伐木
活动,城市聚落主要从事___工__业___、_服__务__业___等工作。
7.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A ) A.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 俗等信息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8.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是( D ) A.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 B.丽江古城——我国湖南省 C.水上城市威尼斯——法国 D.平遥古城——我国山西省 【点拨】巴黎塞纳河沿岸位于法国,丽江古城位 于我国云南省,水上城市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平 遥古城位于我国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