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完整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对照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对照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对照翻译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左传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⑨赐:恩惠⑽阙:侵损,损害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15.因:依靠16:敝:损害17:知:通智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之欧侯瑞魂创作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克不及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晦气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而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而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 完整版解析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夫人:那人 微:没有 及:达到 因:依靠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晋围
(烛之武)许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
郑,郑既知亡矣。若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晋
秦
晋 军 新郑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郑
秦
晋
函
陵
郑
氾 南
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 大国夹击,郑国随时可能灭亡。
图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 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 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诗意与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的诗意与鉴赏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注释: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
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
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
”公从(13)之。
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
”许之(23)。
夜縋(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
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
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
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
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
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
”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
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
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
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
吾其(81)还也。
”亦去(82)之(83)。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
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
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 32),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
吾其还也(37)。
”亦去之(38)。
作品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是什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的主旨是什么?烛之武退秦师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研究价值,更是高中文言文的一条必经之路。
下面本文库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的相关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1.《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篇1《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
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
第二个原因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既投靠晋国,又依附于楚国。
其实重耳逃亡时,路过楚国,楚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并且问重耳以后何以为报,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
”结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诱敌上钩,楚军大败。
这其实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也就是说,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无礼于晋”,只是一个借口罢了,由此可见晋国特别是晋文公的诡谲之处。
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主谋是晋国,此处先说“晋侯”,那就理所当然了。
可是到了烛之武的口中,他却说“秦、晋围郑”,先说“秦”,再说“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第一个需要探讨的细节。
顺序颠倒,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首先,这是暗示秦伯,在“秦晋联盟”中,秦国排在晋国之前,以秦为主导,这是给秦伯一个“高帽”。
其次,烛之武和秦伯心里都很明白,在这出戏中,真正矛盾的双方是晋和郑,这时候,有意淡化晋,其实就是转移主要矛盾,淡化自己此行的目的性。
紧接着,烛之武进入到第一次劝说的核心问题,即亡郑有利于晋还是有利于秦,存郑对谁有好处?在这个阶段,烛之武并没有点明郑国与晋国的矛盾纠葛,在对晋的称呼上,只是用了一个“邻”字,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一字之差,也是意味深长。
试想,烛之武上来就说,郑国灭亡就是壮大晋国的实力,晋国实力加强了,就会削弱秦国的实力,道理虽然也是这样,但这样讲的目的性就太明显了,郑晋的矛盾就会赤裸裸摆在秦伯面前,秦伯自然也会思考烛之武此番话的目的何在,闹不好,秦伯认为这是挑拨“秦晋之好”,那就弄巧成拙了,一个“邻”字正好将郑晋的矛盾巧妙地掩盖住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型
判断句
• (1)是寡人之过也 •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 (4)以乱易整,不武。 •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
•
•
• •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晋而无信 晋贪无餍
晋师撤离
四 点 理 由
本文的写作特色:
• (1)伏笔与照应
• (2)情节波澜 • (3)详略得当 • (4)生动形象 • (5)语言精练
基 知 小
础 识 结
通假字古今 异义来自词类 活用句 型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名词 活用为 活用为 活用为 省略句 倒装句 作状语 动词 名词 名词
课文赏析
第 1段 秦晋围郑
图1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 待他),且贰于楚也(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阐明 秦国和晋国两面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 秦关系不大,秦出兵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取利益。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因为…… 以:而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以为: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形 →名 乏困:缺少的(东西)。 所害:所+动 尝:曾经 翻译
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D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 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 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 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 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做动词
(1)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得雄厚/削弱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损害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以乱易武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以:1.因为,表原因 2.连词,来 3.介词,把 4.介词,用 且:1.连词,又 2.连词,况且 其:1.代词,它郑国 2.代词,这件事 3.自己的 4.语气副词,还是
文言虚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
而 ①(表承接,才) ②(表修饰,不译) ②夜缒而出 ③(表承接,不译)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表转折,但是、却)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1)代词,代秦军 之(1)子犯请击之 (2)助词,的 (2)是寡人之过也 (3)助词,取独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焉(1)疑问副词,为什么 焉(1)焉用亡郑以陪邻? (2)疑问代词,哪里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兼词,在那里 (3)朝济而夕设版焉 “于之”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为:给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君)许君焦、瑕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夫:发语词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所知:所+动
有何厌 厌:满足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名 →状 东:向东。 封: ……作疆界。 动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肆:扩张。形→动 唯君图之。”秦伯说, 阙:削减 焉:哪里 唯:希望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以:而 图:考虑 说:通“悦” 孙、杨孙戍之, 盟:结盟 戍:守卫
翻译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夫人:那人 微:没有 及:达到 因:依靠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 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
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假字
• (1)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 (2)秦伯说 • (3)行李之往来, (4)共其乏困 • (5)失其所与,不知 • (6)夫晋,何厌之 有
• “已”通“矣”,了 • “说”通“悦”,高 兴 • “共”通“供”,供 应 • “知”通“智”,明 智 • 厌,通“餍yàn”, 满足。
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
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词类活用
探究思考
• 你怎么评价文章出现的这些 人物呢? • (烛之武、佚之狐、郑伯、 秦伯、晋文公等)
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怀才不遇,临危受命,知难而上 的勇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口若悬河, 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翻译
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公曰: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才 过:过错 是:这 然:可是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做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形容词活用动词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动词→名词
翻译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结果----晋师撤离
问: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 那点最重要?为什么?
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 么作用?
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 "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 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 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 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晋
秦
晋 军 新郑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郑
秦
晋
函
陵
郑
氾 南
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 大国夹击,郑国随时可能灭亡。
图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 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 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