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7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练习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2.2准确把握概念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2.2准确把握概念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4.定义制定应遵循的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所指的范围必须等同,即定义项的外延必须 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 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 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用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 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 “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4)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思维拓展属加种差定义是一种主要定义方法,但由于种差可以从 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揭示,因而对某一概念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下 的定义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关 系定义和功用定义四种。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 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特别提醒(1)如果两个概念不仅外延完全相等,而且内涵也完全一样, 那就不是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而是表达同一概念的两个语词 了。因此,同一关系所说的“同一”,是指两个概念外延上的同一,而 不是内涵上的同一。 (2)属种关系中,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区分是相对的。 (3)不能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误认为是属种关系。属种关系中 “属”与“种”同属于一个类,是大类与小类的关系,“种”具有“属”的属 性。而“整体”与“部分”各属于不同的类。 (4)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 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若有,即为矛盾关系; 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


性质判断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 必 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 要 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 性 “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 定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2.4学会运用复合判断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2.4学会运用复合判断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4 学会运用复合判断
1.知识目标 (1)理解复合判断与联言判断。 (2)能够准确运用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2.能力目标 比较复合判断与联言判断、选言判断与假言判断之间的区别,提 高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判断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选言判断的真假 1.相容选言判断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表
p 真 真 假 假 q 真 假 真 假 当且仅当 p,才 q 真 假 假 真


特别提醒上述三种假言判断的真假表,分别表明了三种假言判断最 基本的逻辑性质,但这仅是从假言判断的逻辑值(真或假)及前件、 后件逻辑值(真或假)之间的关系方面来说的。而在人们的实际思 维过程中,作出和运用一个假言判断时,并不只局限于考虑其前件、 后件的真假关系,而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前件、后件之间在内容上的 某种意义的条件联系。
p 真 真 假 假 q 真 假 真 假 如果 p,那么 q 真 假 真 真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是否是后件的必要条件。 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件必无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的条 件联系特点,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其前件假而后件真时,判断 才假;在其他情况下,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都是真的。这就是必要条 件假言判断的基本逻辑性质。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表
特别提醒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特点是“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未 必无后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特点是“无前件必无后件,有前 件未必有后件”;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特点是“有前件必有后 件,无前件必无后件”。把握了上述特点,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关 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指明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高中政治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思维需要逻辑

高中政治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思维需要逻辑

并非(A并 且非A)
在同一时间、从 同一方面、对同 一对象所形成的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
具有矛盾关系的
一假。
论断,不能断定
它们都成立。
规律应用
有一天,某市一家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了一块贵 重的钻石。经过三个月的侦察,查明作案的人肯定 是赵、钱、孙、李这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人,于是这 四个人被作为重大嫌疑讯问,口供如下:
并非(A并且 非A)
在同一时间、 从同一方面、 对同一对象所 形成的具有矛 盾关系的论断, 不能断定它们 都成立。
A或者非A
同一思维过程 中,对矛盾的 论断不能都否 定,不能对 “是”与“非” 各打五十大板、 骑墙居中。
规律应用
有一天,某市一家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了一块贵重的 钻石。经过三个月的侦察,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赵、 钱、孙、李这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人,于是这四个人被 作为重大嫌疑讯问,口供如下:
排中律
同一思维过程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一假
小组合作探究三:同一律
第三组展示探究成果
组别 思维规律 内容
公式
要求
1
不矛盾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
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或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 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
方面、对同一对象所 并非(A并且非A)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
的论断,不能断定它 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
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这些语句或揭示事物自身的矛盾,或从不同方面、 不同条件下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体现了认识 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小组合作探究二:排中律
第二组展示探究成果
组别 1 2
思维规律 内容
公式
要求
不矛盾律 排中律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4 学会运用复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4 学会运用复

4 学会运用复合判断一、选择题1.复合判断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断定的情况不同,复合判断可分为( )①联言判断②选言判断③假言判断④关系判断⑤性质判断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关系判断、性质判断属于简单判断,不符合题意,故含④⑤的选项均应排除。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来源于实践。

”下列对该联言判断的逻辑判断正确的是( )A.该联言判断是真的B.该联言判断是假的C.该联言判断只有一个联言支是真的D.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引言中两个联言支的断定都与实际相符合,因而该联言判断是真的。

3.“道德标准和艺术标准都不是超历史、超现实、超人类的东西。

”这一语句属于( )A.性质判断B.关系判断C.联言判断D.简单判断答案:C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本题由三个判断支构成,而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属于联言判断。

故选C项。

4.下列判断是选言判断的是( )A.事物矛盾表现的形态不外乎两类,要么是对抗性的,要么是非对抗性的B.雨停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C.他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D.如果脱离实际,就会犯错误答案:A解析:B、C两项是联言判断,D项是假言判断。

5.下列判断属于相容选言判断的是( )A.任何一种哲学派别,或是唯物主义的,或是唯心主义的,二者必居其一B.官僚主义者或者遇事不负责任,或者遇事主观武断C.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体育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D.没有太阳,就没有鲜花答案:B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选言判断的含义和特点。

根据选言判断的特点可知,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为不相容选言判断,其特点是,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

D项是假言判断。

6.下列选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若某数能被4除尽,则它就能被2除尽B.如果不认真,学习成绩就会下降C.只要肯登攀,世上无难事D.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属充分条件假言判断,D项属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推荐】2019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8 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推荐】2019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8 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8 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一、选择题1.当我们看到一只有角有蹄的野生动物,就可以从牛、羊等有角有蹄而且是食草动物的情况推知这只野生动物也是食草动物。

这表明( )A.客观事物及其属性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B.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C.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D.类比推理结构具有普遍的保真性答案:B解析: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事物属性之间的联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把握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类比推理才具有意义。

因此,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正确答案为B 项。

A项不如B项具体准确。

C项是归纳推理的依据。

D项观点错误,类比推理是或然的,不具有普遍的保真性。

2.由直线与圆相切时,圆心到切点的连线与直线垂直,想到平面与球相切时,球心与切点的连线与平面垂直。

这用的是( )A.归纳推理B.演绎推理C.类比推理D.特殊推理答案:C解析:题目表明了由“直线与圆相切”的情况推测出“平面与球相切”的情况,是把握了二者的相似性而推出的,这是类比推理的体现。

3.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仿生学,专门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构造及其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一种( )A.生物模拟方法B.类比推理方法C.求同法D.求同求异并用法答案:B解析: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仿生学符合类比推理的特点,故选B项。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4.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性程度。

这要求我们( )①占有的类比根据越多越好②使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等于本质属性③使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尽可能高④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②观点错误,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程度要求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尽可能接近本质属性,故含②的选项均应排除。

【优化指导】高考政治总复习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优化指导】高考政治总复习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3)划分的含义
明确概念的外延,需要运用划分的方法。划分就是依据某 种标准,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小类是大类的种, 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4)划分的规则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②要
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三国演义》中,有一回写道:侍者夜间为曹操联项三部分构成。
(4)下定义的方法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 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 之间的差别,“属概念”和“种差”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
联项将定义项和被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5)定义的规则 ①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具备相应 的科学知识。②应该遵守必要的逻辑规则。
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2.内涵“是什么” (1)内涵的含义
概念的内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它反映
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 么”。 (2)定义的含义 ①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
②定义的含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出概念所反映的认 识对象的本质属性。
3.外延“有哪些”
(1)外延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 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①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
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②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 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和交叉关系。
二、准确把握概念
1.什么是概念 (1)概念的含义 ①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②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各种具体规则是() A.人们主观创造的B.依据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C.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制定D.是规律,人们必须遵循2.“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个对“儿童”下的定义() A.正确,是对儿童本质属性的反映B.正确,遵守了必要的逻辑规则C.错误,没有概括全部的外延D.错误,违背了定义不应使用比喻的逻辑规则3.既断定SAP假,又断定SEP假,则()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4.以下关于电脑故障的陈述中,只有一个是真实的,这一个真实的判断是() A.显卡坏了B.主板坏了,那么内存条也一定出现了故障C.主板或显卡坏了D.主板坏了5.广州亚运会期间,某楼住着中国队的8名运动员。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5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上)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5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上)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2.换位法 直言判断换位推理,有时又称为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直言 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换位法推理的规则: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即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 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 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针对训练2】 写出下列三段论的结构式。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店货架上的物品都是商品,所以, 商店里货架上的物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答案: 商品(M)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 商店货架上的物品(S)都是商品(M) 商店里货架上的物品(S)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有S是P
【针对训练1) A.换质法B.换位法 C.换质换位法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A 解析:从第一个判断中“有用的”到第二个判断中成为“没用 的”,由肯定变成否定,符合换质推理的特点。
【例2】 指出下列三段论各有什么错误。 (1)出国人员要学好外语,我不是出国人员,所以,我不用学好外语。 (2)《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诗,《凤凰涅槃》是新诗,所以,新诗 是郭沫若的诗。 (3)小说是文学,诗歌是文学,所以,小说是诗歌。 答案:(1)大项“学好外语”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了,故 三段论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2)小项“新诗”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了,故此三段论 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3)中项“文学”在两个前提中均不周延,故此三段论犯了“中项 不周延”的错误。


特别提醒(1)判断的质是指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 (2)换质法的独特作用是:可以把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 式,或把否定判断形式转换为肯定判断形式。 (3)换质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说明同一个对象。这 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考虑问题,也有助于改变表达方式,增强表达 效果。

2019新统编版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2019新统编版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知识梳理【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一、概念的概述㈠概念的含义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①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a.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b.非本质属性:并非某类事物特有的属性。

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特别提醒】概念的性质: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3.概念的表达: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②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语词与概念不是一对一的关系)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例如,红薯、白薯、地瓜是不同的语词,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水泥、洋灰是不同的语词,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

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先生”这个词,可以指称师长、医生、知识界人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等。

“是”这个词可以指两个事物的同一关系,如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也可指两个事物的属种包含关系,如“人是高等动物”。

【图示】概念、语词、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1)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

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

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

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㈡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7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7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针对训练1】 下列结论能否借助完全归纳推理得出?请说明理 由。 天下乌鸦一般黑。 答案:“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结论不能由完全归纳推理推出。
【例2】 遇难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有人研究发现, 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 ℃时可以坚持15分钟,2.5 ℃时是30分钟,5 ℃ 时是1小时,10 ℃时是3小时,25 ℃ 时是一昼夜。可见,人在水中坚 持的时间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获得这一结论运用的是探 求因果联系的 逻辑方法( ) A.求同法B.求异法 C.共变法D.剩余法
7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
1.知识目标 (1)了解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特点。 (2)掌握因果联系的含义、客观性和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运用实际事例比较完全 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实际运用因果联系,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人们常用的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 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1.求同法 求同法的内容是,被研究的现象在不同场合出现,在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那么这个相同的情况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 这种方法常在观察认识对象时使用。它的特点是“异中求同”。 2.求异法 求异法是从正反两个场合中寻求原因的方法。在这两个场合中, 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在正面场合中出现,而在反面场合 中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可能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求异法在科 学实验中常被采用,而且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它的特点是 “同中求异”。
审设问本题考查对归纳推理的理解能力。 审材料材料列举了几种运动产生热的具体过程,最后得出运动产 生热的结论。 定思路本题考查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构分为 两部分:前提和结论。本题的前提是“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 铁块也可以发热”,结论是“运动能够产生热”。

2018年高考政治复习:选修四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018年高考政治复习:选修四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蛋!把竹竿截成几段不就可以拿进城来了吗。”
核心考点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1)上述材料体现的判断属于( D ) A.全称判断 C.假言判断 B.直言判断 D.选言判断
考查判断的分类。断定对象几种可能情况的判断属于 选言判断,故选D。
核心考点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2) 上述材料中的持竿人和县官在思维上犯了什么错误?我
对点训练
命题探究
根据某类认识对象 不完 中的部分对象具有
第一,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
可能多些;第二,前提中考察
的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面广些, 全归 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特别要注意一些最容易出现相 纳推 推出该类全部对象 反情况的事例;第三,尽可能 理 具有或不具有某种 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 属性的归纳推理 间的因果关系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属性上也相同或
相似的推理
核心考点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动态发布 考,42(1)
命题特点 对判断及其分类的理解。
2010· 福建高 高考常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
核心考点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命题点
判断的分类
解题指导:如何理解判断的分类
简单 判断
①性质判断: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
复合 判断 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
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
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 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 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核心考点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③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

高中政治专题2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专题归纳提升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政治专题2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专题归纳提升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要么……要 么……”
各选言支中 至少有一个 选言支全假 是真的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 选言支中有
以上选言支是真的, 且只能有一
或者没有选言支是 个是真的
真的
充分条件假 “如果……那
复 假 言判断 合 言 必要条件假 判 判 言判断 断 断 充要条件假
么……”
其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
“只有……才……” 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
如果在某一现象 出现的几个场合 中,只有一种共同 的情况,在这一现 象不出现的另外 几个场合中都没 有这种情况,这种 情况可能就是这 个现象出现的原 因
在其他相关因 素不变的情况 下,如果某一 现象发生一定 程度的变化, 另一现象也随 之发生一定程 度的变化,这 一现象可能就 是另一现象的 原因
如果已知某一 复杂现象产生 的原因在某个 特定范围内, 又知道这个原 因只是部分原 因,则其他原 因可能是这一 复杂现象产生 的剩余原因
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 “当且仅当……
言判断 才……”
二、求因果五法比较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含 义
如果某现象 在几个场合 中出现,而在 这些场合中 只有一种情 况是相同的, 这种相同情 况可能就是 这种现象出 现的原因
如果某现象在一 种场合出现,在 另一种场合不出 现,而这两种场 合只有一种情况 不同,这个不同 的情况可能就是 被考察现象出现 的原因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知 识 体 系
综 合 检 测
核 心 观 点
一、复合判断的类型及真假
常用连结词语


“ 并 且 ”“ 既 ……

高中政治专题2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专题归纳提升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政治专题2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专题归纳提升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特点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既求同也求异 求量的变化 从余果求余因
适用 范围
常在观察 认识对象 时使用
在科学实 验中常被 采用,而且 能够得到 比较可靠 的结论
在无法满足求同 法和求异法对 “其他情况”严 格的条件要求的 情况下,所使用 的求同与求异的 推广形式
在很多科学中 得到广泛应 用,只在单一 原因和单一结 果的情况才能 有效地应用, 一般适用于量 的变化的场合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7/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2
谢谢欣赏!
2019/7/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3
如果在某一现象 出现的几个场合 中,只有一种共同 的情况,在这一现 象不出现的另外 几个场合中都没 有这种情况,这种 情况可能就是这 个现象出现的原 因
在其他相关因 素不变的情况 下,如果某一 现象发生一定 程度的变化, 另一现象也随 之发生一定程 度的变化,这 一现象可能就 是另一现象的 原因
如果已知某一 复杂现象产生 的原因在某个 特定范围内, 又知道这个原 因只是部分原 因,则其他原 因可能是这一 复杂现象产生 的剩余原因

(1)共变法只在 单一原因和单
剩余法必须 一结果的情况
在判明了被 下才能有效地
考察对象的 应用,否则结
一部分原因 论就不可靠;
的基础上使 (2)我们可把差 用 异法看作共变 法的特殊场合
(1)求因果五法都是根据某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在某些场合里所显示的关 相 系,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断定某个现象与另一现象间具有普遍的、 同 必然的因果性联系 点 (2)我们运用判明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要注意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它们

【优化指导】高考政治总复习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优化指导】高考政治总复习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表示其基本内容。 (2)依据排中律制定的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 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3)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不矛盾律要求排除人们思维
中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
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则指出,“ A” 与“非 A”即矛盾的 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避免 犯“两不可”的错误,是保证思维明确性的基本条件。
3.外延“有哪些”
(1)外延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 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①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
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②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 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和交叉关系。
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①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二重性即对立统一是客观存 在的,而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 误反映。②揭示客观事物矛盾二重性的论断,不违反不矛盾律 的要求。
2.不能骑墙居中
(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
断和单称判断三种。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此人将特称判断误用 为全称判断,从而扩大了判断对象的范围,造成误解。 答案: (1) 此人请客失败,问题出在他主项与谓项搭配不
当,所以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态,最终造成误解。
(2) 此人可以说“有的该来的没来”和“有的不该走的走 了”。
二、准确把握概念
1.什么是概念 (1)概念的含义 ①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②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1 思维需要逻辑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2.1 思维需要逻辑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1 思维需要逻辑一、选择题1.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故①③正确,答案选B 项。

②错误,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

④说法明显错误。

2.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

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这个论断( )A.违反了不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

爱因斯坦的说法是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

3.某教师:“小红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的?”某学生:“小红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

”这个学生的回答错误在于他( )①自相矛盾②违背了不矛盾律③违背了排中律④违背了同一律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刚刚”,表示时间不长。

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了。

“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

可见,该同学自相矛盾,①②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

③④与题意不符。

4.下列违反了不矛盾律的有(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③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④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能既是自身又是对自身的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
一、选择题
1.“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可以( )
A.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B.用科学归纳法得出
C.用简单枚举法得出
D.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答案:D
解析: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瑞雪兆丰年”的条件很难满足。

人的精力、能力和条件有限,认识对象不断发展,人们不可能对每一年的情况都进行考察,因此,人们不可能用完全归纳推理归纳“瑞雪”与“丰年”的关系,而只能用不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推理得出结论。

2.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在于( )
①前提与结论的性质不同②前提与结论的断定范围不同③思维进程不同④前提数量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从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性质来看,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①符合题意。

演绎推理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知识范围,而归纳推理则超出了前提知识的范围(完全归纳除外),②符合题意;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推出个别性知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知识,③符合题意;④不是二者的区别。

3.财会室内有两个保险箱,一个重300千克,另一个重90千克,均被搬动,因此,被盗案可能是两个人合伙作案。

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这是哪种推理?是否正确?( )
A.成立假言推理正确
B.成立归纳推理正确
C.不成立归纳推理不正确
D.不成立演绎推理不正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推理尤其是归纳推理的认识能力。

回答本题要掌握归纳推理的含义。

这一结论不成立,这是归纳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虽然9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是可以搬动的,但300
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单靠体力是搬不动的。

所以,两人合伙作案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4.关于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或然的
B.前者是或然的,后者是必然的
C.两者都是必然的
D.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或然的
答案:D
解析: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作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
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因此,它不属于逻
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由于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故正确答案为D项。

5.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①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②前提中考察的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广一些,特别要注意一些最容易出现相反情况的事例③前提中的事例可以不真实④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
之间的因果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中的事物都是客观实在的或符合逻辑的,因而③错误。

6.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种程序。

结果用温水浸种的白薯地的产量比不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

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

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答案:B
解析:考察白薯增产的原因,其他条件都相同,两种场合只有一种情况即是否用温水浸过,结果用温
水浸种的白薯地的产量比不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

这个不同的情况,可能就是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原因。

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是求异法。

故正确答案为B项。

A、C、D三项不合题意,应排除。

7.剩余法一般被用来判明事物复杂的因果关系,其必须( )
A.在判明了被考察对象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使用
B.在判明了被考察对象的一部分结果的基础上使用
C.在结果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原因
D.在原因不变的情况下分析结果
答案:A
解析:我们在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则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作剩余法。

因此,剩余法必须在判明了被考察对象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使用。

故正确答案为A项。

B
项说反了。

C、D两项观点错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8.在夏天雨后,人们发现天空会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美丽彩虹。

后来,在早晨的露水珠里又看到了七色彩带,在瀑布溅起的水星里,在船桨打起的浪花里也能看到类似现象。


些场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阳光穿射过水珠。

因此,阳光穿射过水珠可能是彩虹出现的原因。

这里运用的是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答案:A
解析:如果我们所考察的现象在几个场合中出现,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相同的,这种相同情况可能就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作求同法。

这种方法常在观察认
识对象时使用,它的特点是“异中求同”。

9.1932年2月,英国发现许多炮台上的炮瞄雷达有时突然受到干扰。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次研究,发现每当各个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才会受到同样的干扰,而当太阳上出现“黑子”“耀斑”时,干扰就更强。

这时才真相大白,原来干扰来自太阳,太阳时刻也在发射着无线电波。

分析上述材料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

答案:该材料运用了共变法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每当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受到太阳发射的
无线电波的干扰),炮瞄雷达就会受到干扰。

并且太阳出现“黑子”“耀斑”时(即无线电波强度增大),炮瞄雷达受到的干扰更强。

炮瞄雷达受干扰的强度同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强度存在着共变关系。

所以,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是炮瞄雷达受干扰的原因之一。

★10据史料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时,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
最能耐寒、耐久,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

”于是他提起
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黄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重阳这一天,苏东坡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

这时他想起给
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1)从归纳推理的角度,说明苏东坡的续诗为什么会犯逻辑错误。

(2)这个事例对我们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有什么启示?
答案:(1)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
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2)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第二,
前提中考察的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面广些;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不能犯“轻率概括”的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