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考试范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美学

1.什么是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是指一切有关人类审美活动所呈现的现象。广义地讲,任何与人类审美活动关联的现象,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审美现象;狭义地讲,审美现象是指人类生活对美的欣赏、发现和创造等一切活动而呈现的现象。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基础之上建立了美学。

2.审美现象的三大基本形式:真、善、美

当它们以客观标准而存在时,多被名为真、善、美;

当对应于理解方式存在时,其对应的心理功能多名以知、意、情;

当以生存方式存在时,则多名以认知、实践、审美。

3.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因素

审美主体:发现和创作“美”的人。这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几乎决定了审美现象的价值。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一个供审美主体观照的感性形式对象。“审丑”的特殊现象。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三个层次)

→(1)“静观”的关系。人以一种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对象,主体通过“静观”让对象形式凸现。

(2)“对话”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动,审美就

在这个互动的动态关系中得到实现。

(3)审美主客体进入物、我两忘的“存在”状态即审美主体忘情投入审美活动时,主体、客体的疏离消失了,进入了审美的“无我之境”。这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

4.审美的意义:

人类从审美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指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心灵感悟和愉悦,这个感悟和愉悦以特殊的感性积淀方式,积累于人类的历史中,从而成为促进人类不断进行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就是自由的体验”。与科学、伦理的领域的体验不同,审美体验是基于理性消泯于感性的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理性遁于感性享受之中,人类获得了心灵自由的愉快和狂喜。因此,审美体验是审美现象的内在目的和动因;没有审美体验,就不可能有审美现象的存在。

5.美学形成学科的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张法的观点)

6.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先提出了“美学”(拉丁文Aesthetica)范畴以及理

论框架,被尊称为“美学之父”。

观点:感性学是“作为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

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7.美学学科的历史定位(1)中国只有审美思想,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美学是外来学科。(2)鲍姆加登的美学是西方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核心和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核心的分野。

8.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的三种范式:

①从美的本质到所有具体的审美现象,以现象-本质为结构的美学,元命题是“什么是美”。

②从美的本质转向美感的本质,以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关系为基本结构的美学,元命题是“什么是美的”。③从美本质到各种艺术具体的美的形式,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的美学,元命题是“美即艺术”。

9.西方美学的三个阶段:⑴古希腊到16世纪,本体论阶段⑵认识论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末,以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为高峰⑶19世纪末至今“语言学阶段”

10中国美学形成的三个阶段:(1)接受西方美学之前的有美无学阶段。从先秦到近现代。独特的审美范畴“气韵、形神、中和、意境”。⑵清代末年,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后,西方美学成风尚⑶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前、后期。①前期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中国美学思想和学科的完善,有了比较大的进步。经过两次美学大讨论,真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实践论美学。②后期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当代美学思想被同步引进中国,中国美学跟着西方美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末,叶朗的《现代美学体系》标志中国当代美学转型,审美活动成为整个美学体系的新的逻辑起点

11.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学

1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人文学科。研究核心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美与美的本质

1.真、善、美的关系:

真未必美。真无所谓善恶,运用的目的、方式导致善、恶。美未必真。

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

善未必美,但往往给予、增助美。

美未必善。善未必真。

美需要真、善提供理由和条件。

美包含与体现着生的快乐。美居于核心地位。

真的美一定是善的,三者是统一的,统一于真的美(既真且善),而不能统一于真或者善。

2.西方美学本质观:

㈠主观派: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Ⅰ.柏拉图:第一次把“什么是美的(具体事物的美)”与“什么是美(美的本质)”的问题分裂,寻找美的普遍性。(客观唯心主义)

Ⅱ.斯宾诺莎17世纪荷兰哲学家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主张“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

Ⅲ.洛克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人类理智论》《政治论》

Ⅳ.夏夫兹伯里英国美在于人的“内在感官”以此来说明人的本性中就有一种超越利害之上美德和情感《论特征》

Ⅴ.爱笛生英国《想象的快感》想象力的运用是“纯洁的”,人的在此时的兴趣是感受而且只在感受,它是一种无利害的知觉。

Ⅵ.哈奇生英国外感官提供的是“简单观念”,而“内在感官”产生的是“复杂观念”,美作为一种认识,属于复杂观念。前者产生的是感官生理快感,后者才伴随着审美快感。美感是先天的。它们产生的观念和快感并无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它们是天生的,审美趣味与内在感官是同一的。美分为本原的美(绝对美)和比较的美(相对美)两种。《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

Ⅶ.休谟英国《论审美趣味的标准》既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差异性,又肯定审美趣味的一致性、普遍性。美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外物的某种形状在人心中产生的效果;它仅仅存在于静观的心灵中,每个心灵感受着不同的美。

Ⅷ.康德德国“美只能是主观的”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Ⅸ.黑格尔德国美是“人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真正的美是艺术美绝对理念的本质是真,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美从属于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