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与现实意义一、何谓“义利观”?“义利观”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这二者的观点。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义贬利。
二、古代儒家思想中“义利观”的发展(一)先秦时期:Ⅰ“义利观”的早期记载:早在《周易》中就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
认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获得一定的功利,“义”与“利”是统一的。
《国语·晋语一》中讲:“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同书《晋语二》中有:“废义则利不立”。
可见,在先秦时期, 关于义利二者的关系已有较明确的观点,即义利统一,义是利的根本。
Ⅱ春秋时期:孔子的“义利观”1、整体感知孔子“义利观”孔子所言之“利”与今天所说的“利益”范畴相近,它是指主体对一定对象如物质子无义利之辨,“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尧曰》) 所谓“民之利”即公利也,孔子一贯主张“利之”。
对于私利,孔子不完全否认,他毫不讳言自己有求利之心,“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论语·述而》) 可见,在私利方面,义和利也是可以相通的。
但要“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篇》),即在考虑获得个人的物质利益时, 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义”, 必须考虑所得是否正当合法。
2、读材料释义孔子“义利观”在《论语》中, 曾有2 4次提到“义”。
其内容大体可分以下三个方面:(1)“义”是君子的美德:(列举数例)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篇》)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逊) 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篇》)③子曰:“夫达也者, 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
”(《论语·颜渊篇》)④子曰:“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
”(《论语·颜渊篇》)⑤子曰:“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 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篇》)⑥子曰:“见义不为, 无勇也。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主张把义和利相嵌合起来,以义为先,以利为辅,实现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思想为“义在先,利在后”,这反表明儒家的价值观以道德为重,重视道德价值的高于金钱上的价值,即利益。
在现今社会中,儒家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仍然不容忽视。
首先,儒家义利观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之间的利益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价值,个人与群体之间往往会出现冲突。
因此,儒家义利观强调义胜于利,通过追求道德和人性化的价值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使人们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
这具有指导意义,意味着要推广道德价值观念,以达到社会和谐、公正、公平的状态。
其次,儒家义利观强调“立身以立义,兴家以兴利”,表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必须遵守道德,才能使自己成为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一流公民”,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而“兴家以兴利”则表明,如果我们坚持运用道德价值来进行经济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利益,在经历财务承担和合理分配方面也将会获得无穷益处。
最后,儒家义利观在加强政府和市民互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民本”思想,即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负责为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
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也有助于强化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政治稳定。
综上,儒家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虽然历经多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指引着我们在道德尊严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寻求平衡,推广并体现道德伦理对于个人与整个社会和谐、公正和平衡等方面的价值。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教学内容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义与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
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
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
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
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义利观是指儒家思想家们关于义与利的基本观念,用一句话来说,它就是强调“义”而重视“利”。
儒家从《论语》观念中发展出一套“义利观”,认为首要的是要关注义的道德规范,而不应仅仅为了追求私利而造成损害。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还有仁、义、智、忠、信等,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义利观。
从思想上来讲,儒家义利观体现了儒家“仁者无敌”的思想,也就是说,真正有“仁”者,就不受任何形式的胁迫和迫害,他将坚决依照道德规范行事,履行公共责任,他会放弃自身利益而去为社会公平正义而贡献力量。
而借助伦理规范的制约,儒家更注重以“利”来显示“义”,从而衡量一个人的品行。
正是由于配合“仁”(“义”),才使这个“义”更能实现,而不会随意流失。
从实践上来说,儒家义利观在生活中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情感选择和行为行为,而这种习惯可以回溯到秦朝的节制诸侯的礼仪制度以及管理国家的观点上。
例如,曾经流传过一些儒家思想家们的“大德小利”和“小利大怨”的言语,他们运用他们的道德情操,来表明大多数人的情感倾向,而变成他们一块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意义体现在许多方面,即从Government.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sound policies which serve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rather than its self-interest,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In addition, safeguarding public interest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being kept in mind when making any decision.In terms of corruption and scandals, either in businesses or public offices, those officials or business related personnel should be punished an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wrongdoings. Such action could only be made possible when the government has clear and sound policies to prevent such situation from arising.儒家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儒家对追求实现义之情操的追求,以及如何以实现义来追求利,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论儒家以义制利观及其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
论儒家以义制利观及其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内容摘要:儒家以义制利观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而“义以为质、义为根本”,“见利思义、循义获利”和“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是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对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引导价值选择、规范商业行为以及构建商业伦理价值体系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义利观以义制利观商业伦理现实意义义与利,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中两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儒、墨、道、法诸大流派都有其自成体系和特色的义利论。
其中,准确地概括儒家义利观的实质和全貌,体现孔子和荀子义利思想的是以义制利观。
以义制利观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拟从以义制利观的实质、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义与利各自的指称对象展开探讨。
同时强调,以义制利观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实社会中都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以其崇义不斥利,主张人们取利以义、见利思义的主导思想,对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规范商业行为以及构建商业伦理价值体系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以义制利观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一)以义制利观的实质是“义以为质、义为根本”孔子提出“义以为质”的命题,这是儒家在义利问题上所坚持的实质立场。
《论语》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利虽为人生所必需,但并不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不能作为人生的第一原则。
人之为人,在于人能遵从于道:人类社会之所以不同于鸟兽之群,也在于它是依义的原则运行。
舍弃道义,无以成为真正的、高尚的人,而只能成为一个犯上作乱的人;舍义,无以组织社会,即使能组成社会,它也会在社会成员对利的相互争斗中走向毁灭。
所以,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把义作为人生的第一原则,尤其对于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来说应当如此。
荀子虽然持“义与利为人之所两有也”观,但他认为有本末、先后、轻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儒家哲学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义和利的基础上。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此,我们将对儒家义利观进行哲学思考,探讨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儒家义利观强调义和利的统一。
儒家认为,义和利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
在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义的原则,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体现出人伦之道,而在社会实践中,又要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这种统一观念为人们指明了处世的准则,使得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失去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从而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义利观呼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儒家强调个人应该追求利益,但同时应该以义的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社会关系中,个人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也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利益。
这种平衡观念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义利观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儒家认为,要想实现义和利的统一,首先要从个人修养入手,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义利观的最大价值,真正做到以义感化利,以利促进义。
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也能够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推动社会的向善与进步。
儒家义利观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此时,儒家义利观的理念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
我们应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义的原则,以真诚、宽容和善行对待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关系;在社会实践中,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摒弃狭隘的个人私利,关注整体利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儒家义利观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之一,其内涵和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
儒家的“xx与利”以及其时代意xx“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xx古代的义与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
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
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
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
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试论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王武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6)001
【摘要】义和利的关系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一般而言,义是指伦理道德规范,利即利益、功利,指物质层面.人们对义与利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和观点,就是义利观.先秦诸子有诸多大学问家在研究这类问题,其中儒家学派的思想较具代表性.义利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如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及孟子和荀子他们的义利观基本代表了儒家的义利观,对其义利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王武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团委,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对反腐倡廉工乍的借鉴意义 [J], 石锐钦
2.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论文之六 [J], 闫向昆
3.先秦儒家"义利"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 [J], 谭亚菲
4.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康宇
5.试论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J], 梁凤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一种基本观念和价值判断,也是儒家文化和社会伦理的核心。
义利观强调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主张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应当兼顾社会利益和道德责任。
儒家义利观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儒家义利观的起源和特点儒家义利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和《大学》等经典文献,其中“德行”、“性命存亡”、“天下利器”等概念均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理念和利益观。
在儒家思想传承过程中,义利观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思想,成为构建儒家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础。
1. 行为自律。
在儒家义利观中,个人的行为应当受到自律和道德约束,以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利益。
个人的利益应当与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不能忽视社会大众的利益。
2. 自利和利他并重。
儒家主张,个人的利益应当与他人的利益相协调,不能仅满足个人的需要,忽视社会环境和公共利益。
个人只有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3. 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遵循道德原则的内在趋势和心理需要。
个人应当更加关注自身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地贡献于社会。
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意义在于,它为现代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利益观念过于强烈,导致社会纷争和社会道德失范的问题逐渐凸显起来。
儒家义利观通过强调道德意义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来说,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意义在于:2. 呼吁个人自律和道德约束。
在现代社会,个人自由和权利权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强调。
然而,忽视了个人的自律和道德责任,在实现自由的同时,也可能伤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3. 提倡社会和谐与道德意义。
儒家义利观重视社会和谐与道德意义,认为只有在道德和谐的环境中,个人才能真正健康成长和发展。
道德意义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和指标。
三、儒家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儒家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建设和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价值标准。
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儒家传统义利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思想精髓体现于以孔孟荀为代表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一旦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就必然需要牺牲利,儒家传统义利观虽然产生的年代与当今较久,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强烈的启示和警醒作用,如义利并重就很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导人们正确处理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不仅拥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更养成正确的致富观。
关键词:义利观;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几千年来一直浸润着华夏文明,使其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其中儒家传统的义利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在精神和道德上不懈地追求。
如何处理义和利地关系不仅是古人辨析的难题,更是当今处于当今物欲横流社会中地人们需要重点反思的问题。
在儒家传统义利观之中,义和利是无法分开的,两者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其中义指的是道德和精神上的追去,简而言之就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正义、友善、忠贞等一系列真善美理念的追求;而利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对钱财、权力的占有,广义上理解就可扩大为对与感官、物质上等非道义上的追求,对于义和利的辩证关系,基于不同的考虑不同的政治家、学派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最具有代表性也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就是儒家学派,对义利观的主张“重义轻利”。
(一)儒家义利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孟子则是后来具有代表性的继承者,两者对儒家的义利观都有着十分关键的阐述。
社会存在产生社会存在,任何思想得产生必然受着当时社会现状得影响因此要想了解儒家义利观就必须追溯孔孟所处的时代,了解儒家义利观初步提出时的社会背景。
孔子和孟子所处的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不在一个年代,但社会背景其实大同小异,总结起来可以用战乱不安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各国都在积极的采取措施积极变法以获得更强的国家武力来兼并他国,各诸侯争霸,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真可谓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为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义利观是他的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本文将以1200字为长度,探讨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孔子的义利观可以概括为“以义为先,利次之”。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原则上的正确。
义在孔子的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真实、公正和道德规范。
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始终遵循道义的原则,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
对于孔子来说,真实和道义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关键。
其次,孔子的义利观中的“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虽然孔子主张以道义为先,但他认为,追求利益是人性的普遍需求。
他认为,利是人们解决物质问题、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
然而,孔子对“利”的看法又强调了它与道义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以道义为基础,否则,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因此,义和利在孔子的思想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来说,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义利观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和伦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人们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引导方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行动和判断。
孔子的义利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公正和道德规范的道义准则。
其次,孔子的义利观还提供了一个个人和社会之间平衡关系的模型。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道德风险增加等。
孔子强调,个人的利益必须建立在社会的整体和谐和公正之上。
通过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孔子的义利观也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引言儒家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儒家义利观的起源和演变、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先秦时期儒家义利观的起源和演变1. 儒家思想的兴起先秦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分裂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
2. 儒家义利观的初步形成随着儒家学派逐渐壮大,孟子等后继者开始进一步阐述了仁爱之道,并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对于后来儒家义利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 儒家义利观的完善到了战国时期,孔子学派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荀子、韩非等学派也开始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对儒家义利观进行了批判和完善。
其中,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和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而韩非则强调法制和利益,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制度和利益诱惑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三、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和特点1. 以仁爱为核心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是仁爱之道。
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
在儒家义利观中,仁爱被视为一种道德标准,并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键。
2. 坚持道德原则儒家义利观强调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在这种观念下,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义利观也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受到道德约束,并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道德榜样。
3. 重视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儒家义利观认为,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因此,政治权力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以此来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
同时,儒家义利观也强调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并认为经济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关键。
四、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义利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义与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
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
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
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
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 )
总第 *’! 期, ’!!+, " -.-%/01.# 12 .31224, " #56, ’!!+
〔 "〕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 高晓红
(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 南京) ’*!!7+ )
) ) 〔 摘) 要〕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 “ 重义兼利” 、 “ 重义尚利” , 正确认识和借 鉴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形成义利相统一、 个人利益与国 家整体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念, 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 重义兼利; 现代意义
〔 () 〕 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 孔子将义利关系放到不同的社会条件
下讨论, 具有深刻的涵义。所谓 “ 邦有道” , 即国家治理有序、 社会公平, 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下, 靠合乎 “ 义” 的手段能得到富贵, 如果一个人在 “ 有道” 之邦仍然 贫穷卑贱, 那就说明这个人不够勤奋, 是可耻的; 但是, 在一个管理不善、 不公平 的国家, 通过发不义之财来达到富贵的人, 同样也是可耻的。从这段话中一方面 可以看出, 孔子认为对于合乎 “ 义” 的正当利益不去努力追求是可耻的, 反映了 他对 “ 利” 的肯定;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反对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取不正当的利 益。可见, 孔子肯定 “ 利” 的同时也要求对于 “ 利” 的获得要符合 “ 义” , 他说不义 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和孔子一样, 孟子也主张谋利要合乎 “ 义” 。他说: “非
( 三)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先秦儒家从 “ 义以为上” 的价值取向出发,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重视对自 己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追求。孔子强调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 精神需要的 满足优于物质需要的满足, 他主张一个人不应该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和追求享 乐, 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应注重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他说: “君 子谋道不 谋 食, 君 子 忧 道 不 忧 贫” , “ 志 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 害 仁, 有杀身以成
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
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摘要:在当今物质纵横交织的社会背景下,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状对我国人们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甚至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了这样或那样的作用。
如何将我们优良的传统文明文化在这般的冲击中继续闪烁其智慧与文明的火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壮大。
这也是新时期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思想的光辉典范,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学习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义利观;意义;现代一.孔子义利观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 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
其实, 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 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
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 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 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 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核心问题,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
先秦诸子中, 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 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 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 也不是重利轻义, 而是义利合一, 志功双规; 而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义利观, 被后人概括为”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中论述”义利”的第一人, 孔子的义利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义利是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范畴, 要理解孔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 首先要对”义”和”利”两个范畴各自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义”原指”宜”, 即行为符合于”礼”。
在《论语》中,”义”有三层内涵。
其一, 孔子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其二, 孔子把”义”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目标。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启迪浅谈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实社会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
然而在当今社会,儒家的义利观仍旧有重要借鉴价值。
本文浅析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探讨它的内涵,并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研究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伟大传承,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现实社会正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义利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对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含义、内涵(一)义利观的含义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正义。
“利”,是利益、功力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和“私利”是相对的,但与“义(公平合理)”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
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他们的义利观构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二)义利观的内涵首先,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
“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
先秦儒家主张“利”的获得必须符合社会道义,无论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还是孟子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都说明了“利”是“义”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义”又是取得“利”的前提原则,二者不可偏颇。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有着务实的思想和实践
精神,对于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孔子的义
利观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立身以
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等思想,这些观点反映了孔子对人际
关系、社会和政治组织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了人之间应该有相互关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这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依然
适用,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好朋友、好同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则强调了行为准则的选择,不是以自己的狭隘利益为导向,
而是应该追求符合公正、合理的道德价值,这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前提。
孔子提出的“立身以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强调了个
人与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每个人以自己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家庭意识、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诠释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才能有更充分的力
量去为整个国家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思想观念将权力分立与权责
共担的思想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层次,对于我们现在强调法治理念是具有
启示和借鉴价值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义利观强调了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社会组织之间
的关系,也提出了人-家-国-天下的层次性关系。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
活和政治治理,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建设更加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私利,孔子不完全否认,他毫不讳 言自己有求利之心。
(例文如下)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 》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
②总结: 在私利方面,义和利也是可以相通的。
但在考虑获得个人的物质利益时 , 必须考虑 其是否符合“义”,在义与利产生矛盾时, 孔 子强调“以义为上” , 鄙视不义之财 。
—根—据以材“料理三欲,观概”括为南基宋础时的期“理义学利家观朱”熹新“释义义
利材观料”三的特点及实质。
实质“:仁重、义义实、质礼是、重智礼岂,不是是维天护理以?忠君君臣、、孝父父子、
为兄核弟心、的夫宗妇法、等朋级友秩岂序不与是伦天理理原?”则。
——《朱子文集》
①朱“熹义的者义天利理观之以所其宜理,欲利思者想人为情基之础所,欲把。仁”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①发展: “义”的人性基础——“性善说”
材料二
“ 君仁 , 莫不仁; 君义 , 莫不义 ; 君正 , 莫 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
总结: 在先秦时期, 关于义利二者的关系已有较
明确的观点,即义利统一,义是利的根本。
Ⅱ春秋时期:孔子的“义利观” 1、整体感知孔子“义利观”
义与利的含义:
孔子所言之“利 ”与今天所说的“利 益 ”范畴相近,它是指主体对一定对象如物 质财富、权力等的主观追求。
“义者宜也”,所谓义即合宜于道德 伦理要求。
2.重义轻利、尚义贬利实质是轻、贬个人对 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强调维护社会、国家整 体利益。
3.仁义治国,规劝执政者者不要与民争利, 有益于缓和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
4.重义讲德,诚实守信,有利追求,有利于促 进社会精神文明与个人道德精神的退步。
上升到社会、宇宙—本—体《高论度语;集注·里仁章句》
②追“求饮维食持者生,命天以理外也的;物要质求欲美望味视,为人与欲“也仁。义””
相对、与天理不容;
——《朱子文集》
③用“体天现理“人天欲理,”不的容封并建立伦。理”“仁义”来节制
人的欲望。
——《孟子·滕文公上注》
材料四
①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根经源:济形态的特征是以个体家庭为单
历史影响: 1、 滋长“重农抑商”观念,利于保护
小农经的同时,抑制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不断强化“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
2、“安贫乐道”、 “均平”等观念,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俭以修身”、“利以义取”,重人 格精神追求,利于民族精神的塑造。
1.重义重德,重视发挥道德对社会稳定、发 展的功能作用,对以德治国具有借鉴意义。
2、“义利之辨”
孔子的“义利之辨 ”中的利是指个人
私利,在公利层面上,孔子无义利之辨。
(例文如下)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 : 其行己
也恭 , 其事上也敬 , 其养民也惠 , 其使民也
义。”
——《论语· 公冶长篇 》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 ·尧曰 》
①总结: 所谓“民之利”即公利也,孔子一贯主
3、孔子认为义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 内容
(例文如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 阳货篇 》
③总结: 孔子把能否惠民、义民作为君子的重要
道德标准和为政成功与否的衡量尺度。主张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
Ⅲ战国时期:孟子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一
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努力节制自己的欲望,通过伦
理原则、道德规范来解决生产与需要的矛盾,以维护
社会的稳定。
——《辩证分析儒家义利观对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材料五 何为“义”,“义者宜也”( 《礼记·中庸》) 。
人的行为要适宜,做事要合理,自然是正确的。儒家所 谓适 宜、合理,实质是合“礼”,即符合宗法等级秩 序。儒家讲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义”则是二者的结合。 儒家把现实 社会的人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对不 同的人要根据人的等级、名分,采取“忠、孝、悌、 信”等性质、礼节、内容、形式不同的爱,即仁爱要 适宜、合③政因理治素,:也即合“义”。故“义,近于礼”( 《礼 记·乐记》)。儒家重义实质是重礼,他们十分重视人 的等级、名分,并要矢志维护以忠君、孝父为核心的封 建宗法等级秩序 与伦理原则。 ——《辩证分析儒家义利观对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位的自然经济。这种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分散,
工具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
它创造的物质财富在首先保证地主、官僚统治阶层的
消费之外,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
在封建的经济、政②治思领想 域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因 此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方,面…: …儒学思想家努力从伦理道
理上探讨解决的办法,主张以义抑利,要求人们不要
“君有大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 ——《孟子·离娄章句上》
②发展:强调统治者应仁义 , 在义利问题上起 表率作用 。当君王变成失去民众的一夫时, 甚至可以诛杀。
③发展:强调民本思想 , 主张制民之产 , 在解 决民众温饱的基础上治礼义。
④发展:提出“ 舍生取义 ”的观点。
(问二题): 南宋时期:
“义利观”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 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这二者的观 点。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 义贬利。
“利者,义之和也”——《周易》
译文: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获得一定的功利,
“义”与“利”是统一的。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
以丰民。”
——《国语·晋语》
“废义则利不立” ——《国语·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