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五个字概括屈原列传人物经历-word范文模板 (18页)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最新推荐】屈原列传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屈原列传读后感屈原列传读后感《《屈原列传》读后感》是一篇关于" 读后感《屈原列传》 "的文章。
本文由学生无忧网编辑精心收集整理,如本篇文章不符合您的要求,您也可以查看网站右侧的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
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操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2.《屈原列传》读后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
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
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列传》课件7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
28
课文讲解:第4-9段
应对诸侯。(翻译)王甚任之。
为:担任 志:同“记” 明:明晓;
娴:熟练
入,动作状,在朝上 出:在外(动作状)
图:谋划 ①判断句
宾客:各国来使 甚:很 任:信任
②在朝与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各国来使,
应酬诸侯。
19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
整体感知。
1.欣赏名家朗读。
2.学生自读,正音。
属(z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举类迩
(ěr)
濯(zhuó)淖(nào)
滋垢(gòu) 皭(jiào)然泥而不滓
(zǐ)者也
既绌(chù) 从(zòng)亲 详(yáng)去 屈匄(gài)
唐昧(mò) 既咎(jiù)
相随属(zhǔ) 三闾(lǘ)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春秋的左丘明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汉书》
东汉的班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走近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 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 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 ,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中国诗歌进入 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翻译) :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 平。
屈原列传司马迁
屈原的遭遇
任——疏——黜——迁——沉
主题思想
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 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 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 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夹议,一吐其蒙 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 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
4、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顷襄王生气地放逐了屈原。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 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那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界事物拘束,而能够 跟世俗一道变化。
7、方正之不容也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而自令见放为 被 动 句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3、是以见放
14、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 欺于张仪 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被郑袖 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司 马 迁
屈 原 列 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 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 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 合写一传。课文选入了有关屈原的 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 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 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整体感知
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文中五个字概括 他的一生事迹。
(5)拿,拿出来。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10-12节:
愤而自杀 楚国破灭
屈原一生的四个阶段概括
屈原一生的四个阶段概括端午节,可不只是吃粽子这么简单。
每年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历史人物?他便是屈原,中华文明中最光辉的生命,是浩瀚银河中不朽的明星。
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丹阳秭归人,也就是今天湖北宜昌人。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后世也称他为屈平,或屈子。
他是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的一生,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王甚任之”阶段。
主要在第1段。
屈原出身贵族,担任楚怀王左徒,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内图议国事,发布政令,在外接待宾客,外交诸侯,都能应付裕如,展现出超强的才干,因而深受楚王信任。
这里既凸显其才华,也为下文张本。
正因“博闻强志”,熟悉古史,故能撰述《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正因为“明于治乱”,故《离骚》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了国家治乱规律,知忠奸之分,故能严明法度,举贤授能,且论断得当(文中叙述他的两次劝谏,均为的论);而一旦他被贬黜在外,无从“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则朝中奸邪群集,惑主乱政,终致国家倾亡。
正因为“娴于辞令”,所以屈原两次被委派“使于齐”(据《新序·节士》“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第3段所云“齐与楚从亲”,或许是屈原第一次“使于齐”;后来,楚国绝齐,为秦国所败,屈原“使于齐”,可能是楚王重新起用他);而一旦他被流放在外,联齐抗秦主张被废弃,则楚国陷入外交困局,举措失当。
二是“王怒而疏”阶段。
主要是文章第2-7段。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怀瑾握瑜,锋芒毕露,终遭嫉恨,他在《离骚》中形象地说:“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文章第2段所举上官大夫也许只是“众女”之一,其人欲夺草稿而屈原不与,也仅是正直与奸佞斗争的一个事例,但群小的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终于蛊惑了楚王,使得楚王“怒而疏屈平”此后又被黜,罢免了左徒一职,远离了政治权力的中心。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下面给大家分享屈原列传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
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
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 ___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
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拂去 ___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
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
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
1屈原列传
外因: 外因: “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 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 ”“谗谄之蔽明 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方正之不容 “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内因: 内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穷”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怨”
歌
创作《离骚》 创作《离骚》
这里把《离骚》 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 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 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 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 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
上官大夫“谗之”,
正直与奸佞邪曲冰炭不容
还可看出什么? 还可看出什么?
奸臣谗言, 奸臣谗言,用心险恶 怒疏屈原, 怒疏屈原,怀王昏庸
屈原被疏以后有什么感受 他将做些什么呢
疾、忧愁、幽思、怨 忧愁、幽思、 创作《离骚》 创作《离骚》
进一步明确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
王听之不聪 谗谄之蔽明 邪曲之害公 方正之不容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有叙述,有议论。评述式、 有叙述,有议论。评述式、结语式
• 读析“屈原至于江滨”一段。 读析“屈原至于江滨”一段。
人物肖像描写起什么作用? 人物肖像描写起什么作用?
颜色憔悴 突出屈原 遭遇之惨 形容枯槁
渔父的两次问话各有什么作用? 渔父的两次问话各有什么作用?
• 第一次问话,引出屈原对自己流放 第一次问话, 原因的揭示: 原因的揭示:
疾
忧愁
盖自怨生也 能无怨乎
• • 穷 • •
内容研读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 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 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 的宾语。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屈原所痛恨 的对象,同时四者在内容上也是逐层深入 的。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屈原在史记中的形象、性格特点、成就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一、形象成就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字“云中”,号“渌水”,南阳(今湖北省南漳县)人,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屈原年轻时聪明好学,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深谙经史子集,尤其精通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他曾经任楚国的文官,为楚宣王的左徒,担任过宰相之职,是楚国政治的重要决策者和参与者。
屈原以其爱国的情怀和政治才能而闻名于世。
他在位期间,通过政治改革和军事建设,提高了楚国的国力,加强了楚国对外的霸权地位,为楚国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屈原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离骚》、《天问》、《渌水》等诗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性格特点在《屈原列传》中,屈原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文学才华和激进的性格特点。
屈原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他心系楚国的命运和民众的疾苦,不惜倾尽自己的力量为楚国的强大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他不仅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楚国国力增强的政治建议,还亲自参与了楚国的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屈原是一个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他在楚国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为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他的政治才能不仅表现在他对国家政务的熟悉和处理得当,还表现在他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清晰思考。
这种政治才能使他在楚国政坛上备受重视,并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屈原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才华的人。
他的诗篇《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
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总结
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屈原的生平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字平原,楚国人,出生在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他是楚国的高级官员和著名诗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1. 早年教育和成长:屈原在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家和道家学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他的父亲屈原老,是一位有德行的官吏,对屈原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仕途经历:屈原曾任楚怀王和楚共王的大臣,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左徒等。
他领导过一支抗秦的军队,但后来因为受到宫内政治斗争的牵连,被逼得辞官归隐。
3. 流放生活:屈原在流放期间,游历各地,继续写作和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他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主要表现了对楚国未来的忧虑和对政治腐败的批评。
4. 自杀事件:根据历史记载,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在感到国家和自己的前途均已无望时,选择在汨罗江投汨罗江自杀,以显爱国情怀和对政治混乱的抗议。
二、屈原的文学作品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情趣。
1.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概括地表达了他对国家悲愤和追求理想的情感。
诗中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2. 《天问》: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以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悲叹作为主题,展现了屈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思想。
3. 《九歌》:是屈原的另一代表作品,描绘了华夏神话中的神仙传奇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非常精细,构思巧妙,表现出屈原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深邃的文学功力。
三、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政治理念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爱国主义情怀:屈原在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与悲愤,他的自杀行为,激发了后人对爱国主义的热情和追求。
他对于国家兴亡,对于政治腐败的抨击,都激励着后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屈原列传主要内容
屈原列传主要内容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梗概:
1. 家世和早年:
屈原是楚国人,出生在一个世家。
他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文学修养。
2. 楚怀王时期:
在楚怀王(或称楚昭王)的朝廷中,屈原担任了重要职务,被任命为左徒等职。
他致力于建议国家政策,提出了一些富有远见的主张。
3. 政治挫折:
由于一些政治斗争和诽谤,屈原遭到排挤和贬谪。
他离开楚国,开始了漂泊流亡的生活。
4. 文学创作:
在流亡期间,屈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楚辞,其中以《离骚》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家国沉沦和个人遭遇的痛苦感慨。
5. 结局:
屈原的流亡生涯最终以他投江自尽而结束。
传说他投身于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表达对楚国沉沦的忧愤之情。
楚国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发扬他的爱国精神,开始在端午节举行龙舟赛、吃粽子等活动,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习俗。
6. 文学影响:
屈原的文学成就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楚辞之祖。
他的《离骚》等作品被后来的文人多次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屈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政治、文学和爱国精神方面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流传千古,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推荐】中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全文详细翻译-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全文详细翻译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最新推荐】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
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司马迁以叙说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了屈原的诗人心迹,表现了对诗人屈原的由衷敬慕:首先是“推其行”,即肯定屈原有着超越于世俗之辈的颖脱之才与卓异人品,而这种才能与人品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基点。
屈原在《离骚》中,或自叙身世,或抒写悲慨,却始终都把对自我才能与人品的肯定作为抒情言志的前提。
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
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但是,仅有奇才,而无洁行,仍然不能成为被后世推戴的人物,亦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司马迁深知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
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这段对话,亦见于《楚辞》的《渔父》篇,文字略有差异。
其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亦多有怀疑。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篇一: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知识点【字音】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二、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五、成语1、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3、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
4、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5、兵挫地削:挫:失败,削:削减,分割。
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
六、梳理脉络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 1 节)—疏(第 2 节)——绌(第 4 节)—迁(第10 节)—沉(第11 节)七、重要语句翻译: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简介屈原的故事屈原列传
屈原简介屈原的故事屈原列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 )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仕途之旅十多年的寒窗生涯使屈原满腹经纶,他过人的才华传到怀王耳中,怀王是一个庸懦无能的人,既不学无术,又贪图财货。
但楚国毕竟是一个大国,战国又是七雄争霸的时代,怀王在享受的同时,还想保持楚国大国尊严,使之胜过他国一筹。
另外,当时各国诸侯出于和邻国竞争的需要,要延揽、招纳一些有才能的士子,为我所用。
于是“爱贤” 、“求贤” 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一个国君往往因此而得到好的名声,所以屈原的才名引起怀王的兴趣,派人把他召进宫里去了。
这是屈原首次进宫,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但看上去还算得落落大方。
宫中气象非凡,殿宇高大森严,怀王正襟危坐,头上戴着冕旒,武士和宫女侍立两旁,果然有几分威严。
行礼赐坐之后,怀王用目光打量屈原,见他一表人才,心中欢喜,但又觉得他年纪太轻,未必有什么经国济世之才,只是有些虚名罢了。
不过既然叫他来了,就和他聊聊作为消遣吧!“听说你的学识很渊博,今天寡人想和你讨论国家大事,不知你可有这方面的知识?”“但不知道大王要的是真货还是假货?” 屈原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听出了一种轻蔑的味道,便反问道。
“此话怎讲?” 怀王诧异道。
“大王可知我们楚国有个和氏璧的故事?” 屈原没有正面回答,却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怀王最喜欢美玉,和氏璧就是一种无价之宝,现藏于宫中,他对和氏璧的来历却真的是一无所知。
自然,为了个人的尊严,他不能说“我不知道” 。
而是采用了考一考的口气。
“那你说说看!”于是屈原绘声绘色地讲了卞和如何发现美玉,如何上献又如何被砍断双足的故事。
故事讲完,屈原顺势说道:“大王,臣所担心的是,在这里进言会不会得到卞和的下场?”怀王听着,偷偷望了这年轻人一眼,心想:他还挺厉害的,不过能讲个把故事,还说不上什么学问,于是他又继续考查了。
“年轻人,放心吧,凭我的心智,不会误解,更不会冤枉任何人,要知道,我们楚国的公族是了不起的。
猫小帅故事端午节屈原列传
猫小帅故事端午节屈原列传猫小帅是一只聪明、活泼的小猫,喜欢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在一个端午节的日子里,它听取了主人的一则故事,故事中讲述了屈原一生的经历和他与端午节的关系。
接下来,就请让我来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和文学家。
他虽然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充满着深深的爱和忧虑。
因此,他不断地向楚王奏请进言,希望能够推进政治改革,使百姓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
但是,他的建议却总是被官员们嘲笑和批评。
最终,他在一次政治斗争中被陷害,被楚国的敌国秦国俘虏。
在被俘期间,他创作了良多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长诗《离骚》。
可是,在屈原被俘的时候,楚国也变得越来越混乱和逐渐消弱。
当楚国成为秦国并吞的一部分之后,人民的生活状况也变得愈发艰苦和悲惨。
为了纪念这位改革先驱和文学巨擘,楚国的百姓决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现在的端午节)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来缅怀他的贡献。
猫小帅听完这个故事后,深深地被屈原的故事所打动。
它开始研究和探索端午节的各种传统,比如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
它躲在巷子里,观察人们如何包粽子,还在朋友圈里拍照打卡,许多人都对它有点奇怪,但它却乐此不疲。
除了研究传统活动,猫小帅还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博客,介绍屈原和端午节的历史。
它希望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个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同时,也希望人们可以在这个节日里,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并担任起自己的责任。
故事的结尾,猫小帅向大家强调了端午节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在这个节日里,不仅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更要关注当下社会现实,为自己的祖国、人民和民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个学习了端午节和屈原历史的小猫,猫小帅体现出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讲解]《屈原列传》人物谈
《屈原列传》人物谈屈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读《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一场: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此场景让师生大惑不解。
面对街头里巷,长舌妇式的诲言,作为一个掌控天下的君王,怎么就如此耿耿于怀呢? "宰相肚里还撑船"呢,九五之尊,君临天下,器量是不是显得太过狭小?而且,你生气、愤怒也就罢了,何以还"怒而疏屈平"呢?乍读之下,还真为怀玉鼠肚鸡肠,不能容人而不平,可是细读史书,发觉其中竟有着道不清的历史因缘。
据《管子•明法解》记载"故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
故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法政独出于臣则民不听。
故明主之制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
"将"不从臣出"的"法政"委托臣下,虽然显示了君主对臣子的高度信任,但这种关系也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
这便揭示了楚怀王最脆弱的一个心理环节。
无独有偶。
《吕氏春秋•去有》中也记载了类似的事件:荆成王(楚怀王之父)学书于沈尹华,昭董恶之。
成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董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
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董得行其私。
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
"细人之言不可不察",可楚怀王非但不"参验以考实",反而深信不疑。
所以屈原的被疏远、被流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上官大夫的诲言,毫不费力地击垮了屈原。
可他,为什么要如此陷害屈原呢?这里先得从屈原的"造为宪令"说起。
屈原曾在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他对百姓生活状况的担忧。
《离骚》"长太息以掩沸兮,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气《哀邹》"民离散而相失";《抽思》"览民尤以自镇"。
屈原列传要点总结
屈原列传要点总结1. 屈原的生平背景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楚国淳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北部),是楚国最有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在楚国的政治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屈原的政治事业屈原曾在楚国任职,他所推行的政治理念主张着力发展农业、加强军事力量,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提倡礼制和民主政治。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楚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3.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其中,《离骚》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现实的痛苦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4. 屈原的悲剧遭遇尽管屈原在楚国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望,但最终他却遭到了流放和悲剧的结局。
据史书记载,屈原因楚怀王的不满而被贬谪到湘江之滨,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的死对于楚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5.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悲剧遭遇并没有使他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消失,相反,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文学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屈原的主要思想屈原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视农业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倡导礼制和民主政治、追求美好的未来。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屈原的文化价值屈原不仅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重大的成就,他的文化价值也不可忽视。
他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代表了楚国文化的卓越成就之一。
他的思想和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8. 屈原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屈原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政治现实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创作才华。
9. 屈原的传世地位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五个字概括屈原列传人物经历篇一:屈原列传阅读答案魔格篇一:屈原列传阅读答案魔格篇二:屈原列传阅读答案魔格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治乱之条贯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③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②怀王使届原造为宪令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d 2.c 3.a 4.b 5.(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屈原列传《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
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大纲要求: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