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橘颂》精品教案鄂教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精品教案

第28课《橘颂》精品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案之一:《橘颂》导入与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橘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鄂教语文《橘颂》的大意和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对文学作品《橘颂》进行分析和解读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教学准备:1.PPT课件2.课堂发言奖励小红花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橘子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吃过橘子,询问学生对橘子的印象和感受Step 2 导读(10分钟)1.教师出示《橘颂》的书籍封面和作者照片,并介绍鄂教语文《橘颂》的背景2.教师简要介绍作家方杰的经历和作品特点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橘颂》的开头部分,并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Step 3 分析探讨(20分钟)1.教师分段展示《橘颂》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教师提问:a.橘子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b.文中的橘子形象有哪些特点?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Step 4 情感鉴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橘子经历,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故事2.教师以《橘颂》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橘子的情感与感受Step 5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要点2.教师发放小红花,奖励课堂积极参与和发表优秀观点的学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橘子的话题,唤起学生对橘子的回忆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打开了阅读《橘颂》的心扉。
通过导读、分析探讨和情感鉴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同时,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但是,整节课的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时间。
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尝试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课件 鄂教版

湖北省秭归县
2.《楚辞》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 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 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楚辞渊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 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 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 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
3.屈原主要作品
翻译: 橘 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 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 国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 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 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四、朗诵欣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一 作“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 多认为有《离骚》、《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 篇)等。
三、解题
选自组诗《九章》。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 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 陵千树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 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晏 子春秋》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 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 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 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 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 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 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橘树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1.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2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橘树,引导学生关注橘树的特点。
1.2邀请学生分享对橘树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橘颂》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寓意。
3.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对橘树的热爱。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2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诗歌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
5.2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橘树为题材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将诗歌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橘树的图片。
2.资料库:关于《橘颂》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等资料。
3.诗歌鉴赏工具:用于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工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八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

初二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橘颂》《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排比句和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学法指导:1. 本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应以此为训练蓝本,加强朗读训练,学有余力时,可以背诵个别段落。
2. 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以便自己理解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3. 划分课文层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从而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4. 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予以正确的评价。
应充分肯定作者的爱国热忱,肯定本文的思想教育价值,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预习导引:1.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先后提出“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即甲午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流产,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课件 鄂教

7、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⑵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9、概括上面这一段的段意。
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 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 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 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 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 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 祖”。
home
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 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 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 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 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home
1.后皇:皇天后土。
BACK
嘉:美,或释为生育。 2.徕:同“来”。服: 服习南国水土。
BACK
曾(céng):通“层”。 曾枝,层层枝叶。 3.剡(yǎn)棘:尖刺。 橘枝有刺。
BACK
4.圆果:指橘子。抟 (tuán):通“团”,指 橘子长得圆美。
BACK
5.青黄杂糅:橘子皮色 有青有黄,相互错杂。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பைடு நூலகம்home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 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 “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 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 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 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 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 境遇。
home
后皇嘉树1, 橘徕服兮2。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导学案 鄂教版

28课《橘颂》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徕服:徕,同“来”。
服,习惯。
指橘树适合楚地生长。
命:这里指橘树的本质天性。
迁:迁移,移植。
徙x‹:迁移。
素荣:白色的花朵。
荣,花。
文章烂:色彩灿烂。
文章,纹理色彩,指橘子的皮色。
烂,很有光彩的样子。
类:像,似。
宜修:修饰得体,恰到好处。
异:不同。
苏世:清醒地在世上。
横h†ng:指特立独行的性格。
秉b‹ng:坚持。
可师长:可以橘树为楷模。
师,以……为楷模。
像:榜样,楷模。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373句,2477字,可谓宏篇巨制。
关于《离骚》的篇名,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忧”“王逸解释为“别愁”,扬雄解释为“牢愁”,即发牢骚。
游国恩认为楚国有个曲牌叫“劳商”,而“劳商”与“牢愁”、“牢骚”、“离骚”声音相近,都是双声叠韵字,《离骚》篇名极有可能是楚国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
郭沫若认为“这个见解是很正确的,的确是一大发明”。
《离骚》是一首自叙体抒情长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屈原的心理和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屈原的爱与恨,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一个爱国者的内心独白,一篇向腐败政治挑战的宣言书,一篇讨伐奸党谗佞的檄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第28课《橘颂》课件

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 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 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 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 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屈原
(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 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开创了新诗体“楚辞”。代表作有: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招魂》等。
1.重点字词。
徕服 壹志 曾枝剡棘 抟 文 章类
橘颂
屈原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 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 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 写作手法。
4. 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 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 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姱 廓 淑离
师长 置
2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一、描绘了橘树了俊逸动人的外形。
第一层:整体介绍: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第二层:精描细绘,橘树的根、叶、花、果。
叶
绿
花
素
枝
曾
棘
剡
果
圆抟、色精、内白
二、热情讴歌橘树的内在精神和表 达自已向他学习的愿望。
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八上《橘颂》PPT课件 (二)

翻译: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 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 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 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 喜啊。)
湖北省秭归县
2.《楚辞》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 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 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楚辞渊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 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 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 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述橘 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第二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 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 热情讴歌。
《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的思想 品格及精神:
“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 意志和爱国情怀。
“秉德无私,廓其无求”的政治 品格。
“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的政治 修养。
《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 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 、“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 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 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橘颂
屈原
一、教学目的
• 1. 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 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2. 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 特点;
• 3. 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 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 4. 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 的特点 。
二、屈原与《楚辞》
•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 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自幼勤 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 三闾大夫等职。主张举贤任能,彰 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 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 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 南。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 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 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回忆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到生命的永恒。
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生活,不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亲戚〔〕波光粼粼〔 ) 分歧 ( 〕酷冬〔〕霎时〔〕熬过〔〕桑树〔〕嫩芽〔〕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答复〕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叙事线索是。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本文表达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橘颂》的教案

《橘颂》的教案《橘颂》的教案《橘颂》的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⑸纷�宜修,��而不丑兮(纷�:)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
执教:湖北省洪湖巿小港管理区中学黄传琴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文重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出朗读要求:①字字饱满;②把握基调,采取不同形式的读。
2、小组合作,逐句翻译。
3、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展示:①重点字词;②重点句翻译;③通假字。
4、齐读课文,指名背诵。
三、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开篇作者用哪一个字来总颂橘?下文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
2、探究、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a、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橘的外形美?
b、橘具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
c、作者对这样内外兼美的“嘉树”抒发了怎样感情?
d、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目的何在?
e、文章只是在颂扬橘吗?若不是,又是写什么?
3、配乐朗读,再次感受橘的内外美。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这种精神?
2、选择一种植物,仿本文写法,写篇抒情短文。
3、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橘颂
外形:绿叶素荣——-—托物言志
嘉树
品质:独立不迁————抒发情感。
八年级语文第课橘颂教案(精选15篇)

八年级语文第课橘颂教案(精选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语文第课橘颂教案(精选15篇)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橘颂》课件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橘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d13e1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f.png)
写作方法
据有关资料显示,《橘颂》是中国诗歌史 上第一首咏物诗。在《九章》中,《橘 颂》的内容与风格都比较特殊,毫无失 意的悲愤情绪,情调十分开朗乐观。作 者托物言志,奇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 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 品行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橘的崇高精神全部 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 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也和遭馋被废、 不改操守的作者叠印在一起。这样既沟 通了物我,又融会古今,由此营造出了 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 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 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 月之妙”的奇特境域。这种借咏物来寄 志的写法,首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 给后代以积极影响。
题解: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 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 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 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 “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 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等句流露羁縻的诗人境遇。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 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 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 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 “橘”淡泊XXX、疏远浊世、超然自立、 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
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
树的外美描画,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

《橘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⑸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⑺苏世,横而不流兮(苏世:)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皮色鲜明内瓤纯洁,犹如君子担当道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精品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橘颂》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掌握《橘颂》的生字词和词义。
3.领悟作者借橘喻人的写作手法。
4.感受作者对橘树品质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橘颂》的内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屈原,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事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屈原的代表作有哪些吗?其中,《离骚》是如何赞誉橘树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橘颂》,注意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橘颂》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创作动机。
2.教师分析《橘颂》的结构,引导学生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橘颂》中的橘树具有哪些品质?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橘颂》,请问你们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印象?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橘颂》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橘树品质的赞美,感受文章的审美意蕴。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橘颂》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橘树的赞美?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1.教师给出几个关于《橘颂》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橘颂》的两课时,请问你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如何?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橘颂》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橘树品质的赞美。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橘颂》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橘子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2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橘颂》的知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橘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5.课堂练习5.1学生完成关于《橘颂》的练习题。
6.课堂小结6.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背诵《橘颂》。
7.2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橘颂》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橘颂》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屈原,他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1.2介绍《橘颂》的背景,这是一首赞美橘子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橘子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颂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
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2.介绍屈原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通过教师的导入和介绍,可以渲染气氛、加强体验、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
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
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
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
(将课后练习作为作业让学生思考,是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
第二课时
一、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解答
1.重点字词。
徕服壹志曾枝剡棘抟文章类
姱廓淑离师长置
2.重点句子翻译。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3.检查背诵。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字、词、句,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
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
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
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盼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
三、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
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学习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
【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
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l。
“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
读法有多种,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
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
教师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使学生有兴趣和信心去学习。
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我在教学时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让全班同学把各自不懂的字、词、句指出来,分组讨论,教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允许有遗留问题,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就课文内容,旬、段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动机,精美语言,独特风格,人物形象等展开辩论。
这一环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实词教学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教师还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