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长期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7d032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a.png)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流动性特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社会呈现出了流动性的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才流动、工作流动、居住流动和消费流动等方面。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具有了更强的流动性,这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人才流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国内外之间的人才流动成为必然。
这种流动性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往往会抛弃原来的生活工作环境,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一些城市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有助于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建设。
其次,工作流动的增加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一个主要表现。
在过去的时期,人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工作和稳定性,而现在,不少人愿意尝试不同的岗位和行业,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流动性也增加了员工的福利待遇,推动了薪酬和福利的竞争。
第三,居住流动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人口涌入了城市,这使得许多城市的居住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许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定居。
这种流动特征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削弱了某些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基础。
最后,消费流动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流动性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开放,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消费流动性对于不同产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旅游和吃喝玩乐等产业,往往依赖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因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性的表现和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因素是产生流动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于更好的经济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种需求导致了许多人的人才流动、工作流动和居住流动等行为的增加。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之变迁趋势与原因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之变迁趋势与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bd416c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b.png)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之变迁趋势与原因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代际流动性——即不同世代之间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变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变迁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
我们将通过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代际流动性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同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剖析影响代际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预测未来社会流动趋势,以及制定更加公平有效的社会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来说,我们将首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变迁历程,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趋势。
接着,我们将从教育、职业、收入等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代际流动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社会政策、经济发展、教育公平等因素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我们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代际流动性、优化社会结构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变迁趋势与原因的认识,为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代际流动性的理论框架代际流动性,即子代相对于父代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变化程度,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理解代际流动性的变迁趋势及其原因,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该框架需涵盖影响代际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如教育、职业、收入和社会网络等。
教育在代际流动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子代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增加,进而提升其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竞争力。
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增强代际流动性。
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同样影响代际流动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为子代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空间。
子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职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提升其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位置。
中国城市化的社会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变动与社会流动性
![中国城市化的社会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变动与社会流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1b1f963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8.png)
中国城市化的社会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变动与社会流动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社会阶层变动和社会流动性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的社会流动中,社会阶层变动和社会流动性的关系和影响。
一、社会阶层变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阶层的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原本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会发生改变。
一方面,中下层农民工成为了城市中的新劳动力,他们通常从事低技能劳动,收入有限,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高成本。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科技和高技能工作需求增加,社会上层人群通过获取更高的教育和技能来适应城市化进程,他们可以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职位和收入。
这种社会阶层的变动导致了城市中的等级分化。
原本平均分布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了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差异。
上层人群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中层人群在这个等级体系中占据着中间地位,而下层人群则通常受限于低技能工作和低收入。
二、社会流动性城市化进程对社会流动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实现社会阶层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城市化的社会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人们的社会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农村,资源有限,机会相对较少。
而在城市,人们可以通过接触更多的信息和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次,城市化拉大了城乡之间的社会差距,使得流动性的变动变得更加显著。
农村人口到城市的流动,能够更容易地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
同时,城市中居民的流动也更加频繁,他们可以通过改变工作、居住地等方式实现社会流动。
再次,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流动性的跨区域和跨社会阶层的拓展。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受限于出生地和文化背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各个城市寻找发展机会。
城市的多样性为社会流动打开了更多的途径。
三、社会阶层变动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城市化中的社会阶层变动和社会流动性的相互影响可以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来说,社会阶层变动和社会流动性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动态解析CGSS与CLDS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动态解析CGSS与CLDS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e171770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1.png)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动态解析CGSS与CLDS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一、本文概述代际流动性,指的是子代相对于父代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变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的重要指标。
在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中,代际流动性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混合横截面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动态特征,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文章将首先回顾代际流动性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为分析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利用CGSS和CLDS的混合横截面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实证分析,刻画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教育、职业、收入等多个维度上的代际流动性,并深入分析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社会政策等因素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整合两个大型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细致的代际流动性分析框架。
这不仅能够揭示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整体趋势,还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群体、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与共性。
文章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理解,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社会代际流动性是指子代相对于父代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变动情况,它是衡量社会开放程度和公正性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代际流动性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对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进行动态解析,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公平性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者对于代际流动性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在国外,Becker和Tomes(1979)提出的代际收入弹性模型为代际流动性的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后,众多学者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代际流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代际流动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代际流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fe20f85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1.png)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进行讨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1 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
1.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一阶层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1.3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2.1 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相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职业机会的限制,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城乡差距与社会流动性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城市居民更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2.3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d4259f6bec0975f465e2a4.png)
开 始 采取 各 种 宏观 调 控 措 施应 对 经 济 危机 , 而这 些 政 策带
来 的 直接 影 响 便是 市 场 上 货 币流 通 量 的猛 增 。可 以说 , 流
动性 过 剩是 国家不 得 已而 为之 的经 济 策 略 。货 币供 应量 的 增 加 , 论 上会 引起 通货 膨胀 , 与 激增 的货 币供 应 量 的数 理 但 值相 比 , 中国在 20 0 9年消 费 者物 价指 数 C I 断下 降 , 的 P不 它
3夕 汇储备 的调节 。一 般说来 , . 外汇储备 的增 加需要更多
的本 国货 币来兑换 。2 0 年是 中国外 汇储 备对流动性过剩 的推波 助澜 作用 ,00 2 1
年开 始 , 中国首次开 始减持外 汇 , 减持 了大量的美 国国债 。同
刨 新 研 究 基 =
I NNOVATI S UDI ON T ES 一
一 ■ ■■■ 一 ■ 一 ■ 一 ■ 一一■ ■ ■ 一 蠢 ■ 一 ■ ■ ■
臻 一
瓣 毽
北京 航空航 天大 学
霸
周 霁
河南 省农村 科技 开发 中心
中国经济长期存在流动性过剩 , 流动性过剩会引起具有滞 后性 的通货膨胀 , 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 的大 环境下 , 中国居民消费量下降 , 蓄量上升 , 储 加之 贸易顺差 不降 反升引起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等 ,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为 使
暂时解决 了社会财 富与货 币供求 的平衡 , 但却为今后流动性过 剩的加剧埋下 了巨大 的隐患 , 尤其是近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数 的 大幅上涨更体现 了流动性过剩 的威胁 。因此 , 政府需要尽快采 取措施 , 适当抑制未来几年 内很可能 由于流动性过剩加速 引起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307c531eefdc8d376ee3223.png)
/( 与 两 大 转 变 密 切 相 关 的 是 ! 中 国 社 会 流 动 机
制不论在内涵上还是作用方式上远比发达国家复杂 和多样 ! 表现为制度 . 政策和结构等宏观因素与先 赋 . 后致性因素交织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流动 % 在过 去的 /$ 多年中 ! 与 发 达 国 家 一 样 ! 先 赋 性 机 制 和 后 致性机制是中国社会流动的两大重要机制 ! 但是 ! 它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在短短的 &) 多年历史中 ! 我国社会流动模式
先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不像发达国家那样一直保 持着相对稳定 ! 不过 !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流动模 式在趋于普遍化 ! 其社会独特性在弱化 " 改革前与改 革后 ! 我国经历了两个社会流动模式 % 政治主宰型社 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模式 " 政治主宰型社会流 动模式表现为 % 不论是在流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是 在流动机制上 ! 政治标准 $ 政治价值 $ 政治身份 $ 政治 手段 $ 政治改造 $ 政治运动等所有与政治有关的因素 起决定性的影响 " 从 ’*%*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改造 $& 反右 ’$ 人民 公 社 化 运 动 $ 四 清 运 动 直至 & 文化大革命 ’ 运动 ! 都 是 国 家 采 取 的 一 系 列 政 治改造运动 ! 不但依据的是政 治 标 准 ( 如 政 治 忠 诚 $ 出身的政治身份等 )! 而且采取的也是政治手段 " 在 这样的运动中 ! 既有整个阶层因不符合政治要求而 被取缔 ! 出现整个阶层的全体成员成建制地改变社 会经济地位 ! 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所谓的政治立场 问题而经历了在瞬息之间成为人民的敌对分子和异 己分子 ! 当然也有人因站对了政治立场而在一夜之 间青云直上 ! 实现了长距离的社会流动 " 改革开放后 ! 执政党放弃了政治改造运动 ! 清理 了过去的极 & 左 ’ 思想和做法 ! 将 工 作 重 心 转 到 经 济
浅谈中国流动性过剩
![浅谈中国流动性过剩](https://img.taocdn.com/s3/m/516176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a.png)
增加政府收入
通过提高税收、加强税收征管等 措施,增加政府收入,缓解流动 性过剩。
优化债务结构
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 降低债务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 债务置换等方式减轻流动性压力。
结构性改革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流动性过剩的未来趋势
1 2 3
政策调整
随着中国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金融风险的 防范,未来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经济转型
中国正在推动经济转型,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 内需和创新驱动,这将有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 题。
金融市场发展
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直接融资比重逐步提高, 将有助于优化资金配置,减少流动性过剩问题。
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限制高风险金融活动,以降低 流动性过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推动结构性改革
中国应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货币供应量
实体经济需求
指实体经济运行中所需的货币量,包 括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活动所需 的资金。
指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总量,包括流通 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居民储蓄 存款等。
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影响
01
02
03
通货膨胀
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 品和服务,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加剧。
资产泡沫
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资 产,推高资产价格,形成 资产泡沫。
浅谈中国流动性过剩
目 录
• 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与影响 •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与原因 •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策略与建议 • 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中国人口流动性增强
![中国人口流动性增强](https://img.taocdn.com/s3/m/2a8e64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7.png)
中国人口流动性增强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包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驱动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为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前往。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是中国人口流动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居住。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也因此得到了增强。
三、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工具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让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取信息、联系亲友,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四、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也是人口流动性增强的重要因素。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就业机会差异较大。
许多年轻人和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人口流动性增强带来的影响:一、经济活力增强人口的流动使得资源可以更好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流入使得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同时,人口流动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房地产、服务业和交通运输等。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直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也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流动性状况的八个基本判断
![中国流动性状况的八个基本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75f078b31a37f111f1855ba3.png)
通货膨 胀” ( 即用严格 管制 下的低利 率政 策
来推 高 资产 的 价 格 及 基 本 生 活 品 价 格 的 飞 涨 ) 这 个 概 念 。 只 有 用 “ 国 式 通 货 膨 胀 ” 才 能 中
居 民 实 际 收 入 增 长 比 不 上 政 府 公 布 数 字 的 增
口
20 0 6年 的 41 .6万 亿 元 。 此 性 质 的超 额 储 备 比
特
约
研
率从 2 0 0 3年 的 68 %直线 上升 到 2 0 .1 0 6年 的
1 .1 24 %。 自 然 ,意 味 着 今 后 流 动 性 增 加 的压 力 在 明显 地 增 加 。
资过热没 有进入他 分析 的视 野 ,二 是他用 的
长 、长 期 的低利 息政 策等 ,其 中重要 的原 因
就 是 与 中 国 C I 数 的 质 素 不 高 及 非 科 学 有 P指 关 , 中 国 的 CP 指 数 没 有 真 实 的 反 Biblioteka 居 民 消 I究 员 夏
斌
二 是从 流动 资产 占银行总 资产 的比重结 构 看 。尽 管近几年贷款增长控制较严 ,但是这 个 比例几 年来 仍在 不断提高 ,说 明整 个社 会上 流 动 性 不 断 趋 多的 态 势 并 未得 到 抑 制 。2 0 、 0 2
但 是 ,正 因 为 中 国 CP 指 数 体 系 的质 素 I 到 很 低 ,尽 管 目前 商 业 机 构 持 有 的 央 行 票 据 经 实 际 转 让 而 扩 大 的 信 用 占 比 不 高 ,但 如 果 货 币 一 一》 cr ) o l oc C ~ ∞ — — 一《∽步 一缩 ,央 行 票 据 的信 用 扩 张 能 力 会 即 刻 1一 —I丁 | . c c 一 一一 紧 : l I进 c 胀 。 这 也 就 说 明 了 ,食 m 口丁 的 快 速 上T1 一 | 品价 格 涨 必 ∞ 放 大 。 因 此 如 果 将 此 考 虑 因素 放 到商 业银 行 的
中国人口流动性的趋势与影响
![中国人口流动性的趋势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7cf5b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6.png)
中国人口流动性的趋势与影响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国人口流动性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趋势。
本文将就中国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相关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经济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这种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城市的就业机会是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就业机会相对匮乏。
而城市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二、人口流动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对个体和家庭来说,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一面是,人口流动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工作后,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此外,他们还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思想和文化,拓宽了眼界。
然而,人口流动也给家庭带来了许多问题。
许多农民工离乡背井,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导致家庭关系的疏离和冲突。
此外,由于城市的高生活成本,许多农民工只能以拖欠工资和艰难度日为代价换取更好的生活,这给他们的家庭财务状况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对于社会来说,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城市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压力。
此外,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也使得城市社会管理和治安形势面临挑战。
三、教育、医疗与人口流动教育和医疗是人口流动中受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
在教育方面,由于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许多难题,如学籍迁移、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这些问题使得流动人口的子女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医疗方面,流动人口面临着更高的医疗成本和更差的医疗服务。
在城市,许多农民工只能依靠城市的医疗机构,但由于缺乏城市居民的社保和医保,他们需要承担更高的医疗费用,而且对于城市的医疗系统也不够熟悉,导致医疗服务的不便利和不稳定。
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研究
![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26f8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f.png)
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的层次、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变迁以及社会流动的阻碍与破解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状况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第二章:社会结构的层次社会结构是社会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基础。
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层次主要有五个:政治权力阶层、经济阶层、知识精英阶层、职业阶层、社会底层。
其中,政治权力阶层是社会的最高层次,这是因为在中国,国家的大多数资源都集中在政治权力层面,拥有政治权力的人群往往也是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领军人物。
经济阶层也是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掌控国家资源、经济活动和民间投资的能力。
知识精英阶层则包括了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成就的人群,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
职业阶层则包括了所有有诸如医师、教师、工人、农民等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群。
最后,社会底层则是那些生活在不利条件下、没能享受到社会福利的人群。
第三章: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变迁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流动,它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变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变迁加速,社会流动也得到了大幅改善。
从社会流动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婚姻、职业和地区流动三种类型。
婚姻流动是指通过婚姻的方式,将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转入到另一个阶层,通常表现为嫁入豪门等类型。
职业流动则是指通过更换工作或者晋升等方式,使组织成员跨越不同职业层次。
而地区流动则通常是通过迁居等方式,使得社会成员跨越不同区域。
第四章:社会流动的阻碍与破解尽管中国的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变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和困难。
主要的阻碍因素有:文化、社会背景、政治因素、城乡差异等。
文化差异通常表现为某些人对于自己所属的那个文化层次有着过于刻板的认知,不愿意接受其他文化类型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不同则是指不同阶层之间在社会、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通常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和成就;政治因素通常表现为人们通过权力或者其他非正当方式获得了不可平等的社会机会;城乡差异是指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困难群体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浅谈中国流动性过剩
![浅谈中国流动性过剩](https://img.taocdn.com/s3/m/c39e2a462e3f5727a5e962b7.png)
影响。但与此同时, 基于新兴国家的快速增长, 印度、 俄罗斯、 中国香港
( 间接投资中国内地) 的金融和股票市场也是相当活跃的。 可以说, 全球
时间
2o. o 61
货币供应量f) 外汇储备O Y ( 股票发行额 )
3 3 5 16 0 ,7 . 5 8 4 18 ,5. 0 3 ,2 . 3 5 70 o
维普资讯
I毫 i |
謦秭栅 蕊糖 贼 t
“ 流动性” 词, 一 首先出 现于著名 经济学家凯
恩斯的名作僦 业、 利息与货币通论》 。在英国出 版的t 经济与商业辞典》 “ 中,流动性过剩 被定义
为银行 自 愿或被迫持有的 流动性 超过健全的 “ ,
1 ,7 . 15 3 2 7 l , 2 -l 2 O O3 1 , 6 .6 2 4 56 1 ,2 .1 2 9 67 1 , 2 .5 3 3 62 1 , 5 .o 3 8 2o 1 ,8 .1 4 0 64
5 5 2 0 56 ,5 ,5 . 2 6 6 7 32 1 , 9 .7 2 1 9 1 85 , 3 , 9 。3 3 3 0 46 1 , 2 。2
、
中国流动性过剩现状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现象,由于视域和计算方法 的不同, 学者们对中国“ 流动性过剩” 程度的判断相差很大。 比较激进的 学者计算认为, 中国流动过剩的资金是3 万亿元; O 相对保守的学者则 计算出了3 万亿元左右的结果; . 6 较乐观的学者则认为, 中国流动过剩
பைடு நூலகம்
业和居民所持有的大量存款, 正通过证券、 房地产投资等方式进入各类
资产市场, 直接导致流动性过剩从银行体系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 从当 前中国的情况看, 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货币 一) 供应量过多. 货币供应量过度, 既表现为近几年货币供应 量增速较快, 也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相对实体经济较多。
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加
![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加](https://img.taocdn.com/s3/m/46e428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1.png)
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口流动性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包括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流动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中国人口流动性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二、原因1.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其他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城市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2.教育和培训机会:城市地区更具有发展和提升的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选择流动。
3.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城市地区相对农村地区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吸引了一部分人口选择迁往城市。
三、影响1.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和优化。
大量劳动力的涌入为城市的生产和服务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2.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向城市集中流动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人口减少和发展滞后。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的问题,而一些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人口减少、经济发展困难的挑战。
3.社会结构变化: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和文化多样化,对社会风貌和乡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的到来,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压力增加,对社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应对措施1.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社会福利,以减少农村人口流动的压力。
2.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融入感。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资源协调,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平衡,减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压力。
浅谈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成因及治理
![浅谈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成因及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d4a9f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d.png)
浅谈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成因及治理一、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背景和问题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三、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方法和建议五、对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本文从流动性过剩的背景和问题、成因分析、负面影响、治理方法和建议,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背景和问题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中,存款较多,贷款收回也多,形成了过剩的流动性。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过剩的流动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背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各类投资机会不断增加,引发了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外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全球流通的流动性不断增加,更多的资金涌入我国经济系统,其中一部分流入了金融系统,给银行体系带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过剩的流动性不仅给金融市场造成了重负,同时也给实体经济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扼杀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同时,流动性过剩还会对房地产等领域造成压力,加重国民负担,引发对经济繁荣的担忧。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政府长期保持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市场,形成了过剩的流动性。
政府应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资金的流入,限制造成金融市场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2.资本流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市场,其中一部分流入了金融市场,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政府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本管控机制,遏制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
3.供需失衡流动性过剩还与供需失衡有关。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很多资本都被固定在金融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存款需求,难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d2d5db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e.png)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农村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能够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进而促进社会流动性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和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落后。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生家庭贫困、父母缺乏教育意识等原因,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差,学习条件不够良好。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较低,限制了农村学生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提升。
其次,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密切相关。
教育的本质是为个体提供知识和技能,培养人才,提高个体的素质水平。
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增加他们的竞争力,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条件。
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青年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促进社会流动性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学生的上升通道相对狭窄,很多学生只能选择进入农村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而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需要进城或外出,面临着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生活适应压力。
这对贫困家庭的农村学生来说是特别困难的。
其次,农村地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再次,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这也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竞争力。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学生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社会流动性的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配置。
中国政府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优化农村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的水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19091e7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c.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朝,经过唐朝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一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人才得以进入官僚体系。
这一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使得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而是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密切相关。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人们可以获得功名和地位的机会,实现社会流动。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场进行的,会试是在省级考场进行的,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
这三个阶段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文章等,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学素养。
通过这一选拔制度,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进入官僚阶层,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加。
在科举制度下,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再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
这一制度的实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和经义,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才能,限制了社会的多元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带来了腐败和贿赂等问题。
为了通过考试,一些考生不择手段,甚至出现了买官卖官的现象。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然而,尽管科举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中的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科举制度也为社会带来了一种公平和机会的观念,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逐渐衰落,最终被废除,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使得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而是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e4442b4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5.png)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上持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举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寒或富裕,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制度打破了世袭的特权,使得在古代社会中出身贫寒的人也有机会通过学习获得高官低配的机会。
这种流动性对于古代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它激发了很多人的进取精神,并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治理能力。
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科举制度使得古代中国的官员具备了相对较高的素质。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和文学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的竞争,使得考生们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通过科举制度,古代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才思敏捷、能力出众的官员,有力地提升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治理能力。
然而,虽然科举制度对于提升社会流动和增强治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少缺点。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知识的僵化,其考试内容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计的,对于广大民众的教育和知识普及起到了阻碍作用。
这也导致了官僚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官吏们过于注重个人的功利,忽视了民生问题。
此外,科举制度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没有存在的实际价值,女性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一直相对较低。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实施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科举制度的流动性有限,只能让少数人有机会脱离贫困获得社会地位,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确实为那些勤奋好学的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僚体系的机会,并通过这种途径改变自身和家族的社会地位。
许多通过科举制度获得高官职位的人最初脱离贫困,给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尽管科举制度在近代社会改革中被废除,但其重要性和影响依然深远。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实施,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性,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流动性视角
![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流动性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b855e3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2.png)
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流动性视角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流动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经济繁荣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本文将从流动性的视角探讨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未来趋势。
一、流动性对经济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明确流动性的概念。
流动性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可以自由流动的资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数量,以及这些资产可以以多快的速度被买卖或者转换成现金。
一定程度的流动性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提高经济的效率和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流动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流动性提高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
中国作为空前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流动性的提高让企业更容易获取资金,降低了融资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流动性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随着流动性的提高,资源的配置更加灵活高效,使得产业结构向着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集约型的方向发展,这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流动性的提升也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能力的增强。
随着流动性的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也随之增强,这为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流动性也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稳定的流动性有助于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市场交易的进行,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流动性对经济繁荣发展的影响流动性对经济繁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流动性的提升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随着流动性的提高,中国的资金市场逐渐完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融资需求。
流动性的提升也有助于增强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动性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这进一步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图中实心曲线为精英姓氏的社会地位分布,虚线分布为总人口的社会地位分布
3 有效的推断依赖于正态分布和同方差的假设。如果假定双头分布,或者初始方差小于人口方差,那么拟合的 RR 值会在第二期大幅下降或大幅上升,不符合我们通常观察到的 RR 值时间趋势。 Clark (2012a, 2012b) 以及 Hao 和 Clark(2012)验证了这一点。
早已失去了标示身份的功能。魏晋重门第,王谢顾陆称雄一时;隋唐多士族,韦李杜裴各领 风骚;及至明清,这些姓氏已沦为平庸,而新的精英姓氏并未出现。中国姓氏的另一特征是 姓氏稀少,这是因为相比采用字母的语言,中国通常采用一到两个字作为姓氏,而常用的汉 字不过几千个。当代人口排名前 100 的大姓占了当代汉族人口的 87%,明清进士的 86%;排 名前 300 的大姓占总人口的 99%,占进士的 98%,这些姓氏的人口至少在十五万以上,而几 乎所有的姓氏在控制了地域因素之后 RR 值都在 2 以下。4
二、 方法:姓氏的相对精英率 要建立这些经验事实,我们无法依靠传统社会学的方法获得足够的数据去获得历史上的 β,因为一般而言我们无法获得一个涵盖各阶层的随机样本—族谱和科举朱卷皆存在样本选 择性问题。本文采用的是 Clark (2012b) 提出的姓氏方法。具体来说,由于历史原因,某些 姓氏代表较高的身份和地位,其在初始阶段观测到的精英样本(比如牛津剑桥学生)中出现 的频率远高于其在一般人口中出现的频率,把某姓氏 i 在时期 t 的精英样本所占比例和其在 总人口所占比例的比值定义为相对精英率(relative representation among elites,简写为 RRit )。 在随后的阶段,精英姓氏的地位 RR 不断下降,向 1 逼近,而这个逼近的速度可以用一个简 单的代际传递模型来模拟。RR 下降越快,β 的最优拟合值越低,社会流动性就越高。 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总人口的社会地位服从正态分布(0,σ2),而“精英”姓 氏的社会地位也服从同方差的正态分布,只不过在初始阶段,其均值高于零。如图一所示, 只要 0<β<1,其分布逐渐逼近普通人口的分布。在上述假设下,我们可以通过观测不同时期 精英样本的姓氏分布变化来推断“均值”的相对移动。3 该模型的一个可控参数是精英在全 体人口中的阈值(top x%)也可以根据精英样本的性质进行调整,比如牛津剑桥学生占适龄 人口比例自 18 世纪以来维持在 0.7%;而中国江南的举人则要更加稀缺,大概占男性人口的 0.03%-0.1%。
虽然提出了这些重要的问题,但本文不计划提供一个理论模型和足够的经验证据去回答。 本文的主旨是建立关于中国自清初以来长期社会流动性的经验事实。“富不过三代”、“龙 生龙凤生凤”,孰对孰错?特别是科举制度下,理论上“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人人 皆可为尧舜,实际如何?2 及废科举,兴西学,士人阶层的文化资本不再是“有用的”人力 资本 (Yutchman, 2010),他们的后代多大程度上能保持精英地位?历次革命和政治运动对社 会流动的影响如何?恢复高考后的改革时代,是不是又出现了老精英后裔的复兴?最近是不
1 作者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博士候选人。作者电子邮箱 maxhao@。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 论和建议。
2 关于科举社会流动性的争论自何炳棣关于“社会阶梯”(social ladders) 的著作(Ho,1964)发表以来一直没有定 论。最近关于朱卷集成的研究证明(Zheng, 2006),在考虑五代直系、旁系和母系的家庭背景之后,清代只有 12-20%的进士举人来自平民阶层。另一个研究显示 60 个明代族谱从白丁起家到中举入宦的平均时间为 4.7 代约 140 年(宗韵, 2009)。科举考试形成了一个高水平均衡:士人阶层的对教育和应考的高投资高竞争(低录取率, 高中式年龄)使得底层进入上层的机会很小。
姓氏方法和传统方法相比有什么优势呢?Salon(1989)认为,在传统社会,社会地位体 现在爵位和品级上,比较容易量度;在现代社会,则用收入、财富、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等量 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例外)。任何可观测的指标都是“真实社会地位”加上一个扰动 项,特别是在均质的(homogenous) 社会里这个扰动更大。因此,一般社会学基于个人或家 庭水平的两到三期的教育(或者收入或职业)的相关性(弹性)有可能低估 β 高估流动性。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一个高收入高学历人士的后代有可能选择高收入低学历,也可能 选择低学历高收入,但是如果用学历量度社会地位,则在前者看到向下流动;如果用收入量 度社会地位,则在后者看到向下流动,而其真实社会地位并未下降。第二,在个人水平上可 能存在一次性的随机冲击(one time shock),比如中彩票、火灾、绝嗣等等。而真实社会地 位的下降过程则更为平滑 (Mare 和 Song, 2012)。
Clark 认为姓氏方法可以改善这个情况,可以获得对“真实社会地位”的无偏(unbiased) 估计。因为以姓氏为观测单位相当于对同一姓氏的人口加总,那么个人水平上的随机扰动就 加总为零了,而且观测姓氏通常可以看到三代甚至多代。Clark (2012a) 对瑞典的发现非常惊 人:拉丁和犹太姓氏(如 Heckscher、Linnaeus)的分布曲线至今仍在普通姓氏(如 Anderson、 Swenson)的右侧,不管是用财富、职业还是教育水平都是如此。而用姓氏方法测算的 β 则 非常接近当代其他国家的水平。他的解释是,在瑞典这样一个均质社会,个人水平上的随机 扰动如此之大,以至于真实社会地位的代际相关性被完全掩盖了,只有在姓氏水平上才能识 别出来。这就对本文开头提出的特征事实提出了很大的疑问。在下表中,我罗列了 Clark (2012a, 2012b) 和本文用姓氏方法测算的 β 值。可以看出,姓氏方法测算出的 β 值要高于传 统社会学方法的结果,特别是瑞典的代际相关性远高于人们普遍看法。最近的一些基于美国 和瑞典多代数据库的微观研究(Mare 和 Song; 2012; Lindal, et al. 2012)发现了祖父辈背景对 孙辈教育和收入的影响,即使在控制了父辈的背景后仍然显著。这暗示基于两代的个人水平 的相关性研究确实会低估 β,高估流动性。
是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固化?Hao 和 Clark (2012) 以及 Clark (2012a, 2012b)利用姓氏方法的发 现是当代中国的 β 值和英美北欧相当(0.6-0.7),但低于清代,低于民国,也低于日本和印 度。瑞典和英美的 β 值都要高于 Corak (2012) 所引述的结果。下文将讨论为什么基于个人水 平两代数据(一般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传统社会学方法倾向于低估 β 值。
来源:Hao 和 Clark (2012);Clark (2010, 2012)
日本 教育水平
0.84
印度 医生数量
0.91 0.88 0.89
三、 应用于中国:数据和结果
姓氏方法能够应用于中国么?在英国,类似 Darcy 这样人口不过数百人的贵族姓氏数以 千计,很容来自欧洲大陆的贵族姓 氏。而中国的姓氏历史悠久,随着人口的繁衍和迁徙、民族的融合,源出多头,支派纷繁,
我的解决办法是把姓氏-籍贯组合作为观测单位。在传统社会,个人一般隶属于宗族组 织,并且知道本人在族谱中的位置。科举参加者多报告籍贯—一般等同于祖籍和原籍。迁居 以后,一般三代以后才报告现居地为籍贯。古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名录、近代的同学录和死难 烈士名录,都报告人物的县一级籍贯。这使得我们能够追踪长时段内宗族的荣衰轨迹,并估 算县级姓氏人口分布的变化。当然,即便在一个县的一个姓氏内部也存在多始祖、多宗族的 情况,特别是张王李这样的大姓。幸运的是,当我们设定较高的相对精英率(RR>5)来筛 选精英姓氏的时候,大姓都不幸落选,入选的是人口较少、在县一级单一宗族的姓氏,如常 州的庄、恽、盛、吕、瞿;常熟的翁、庞、归;苏州的申、彭、潘、韩;无锡的秦、邹、华、 嵇;宜兴的储、路、任;金坛的于、冯;溧阳的狄、彭;杭州的汪、许;嘉兴的屠;萧山的 来、蔡;海宁的查、祝;宁波的范、董;镇海的谢;慈溪的冯;德清的蔡;长兴的臧;绍兴 的姜、平、俞;湖州的闵、钮,等等。
中国的长期社会流动性,1645-2010:姓氏方法 郝煜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 本文将发表在《经济资料译丛》2013 年第 2 期。引用或非营利性的转载请注明: 郝煜,2013,中国的长期社会流动性,1645-2010:姓氏方法,《经济资料译丛》第 2 期。
中国的长期社会流动性,1645-2010:姓氏方法
郝煜1
一、 背景和意义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直以来是社会学关注的领域。社会学家感兴趣的是社会地位 (social status)的代际相关性或代际弹性:
,
其中 x 是各代的社会地位,e 是干扰项。较高的 β 意味着较低的社会流动率或更强的代 际延续性。经济学家则更关注静态的收入、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及其和社会经济变量的关系。 最近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典型现象(stylized fact)是当代国家水平上 β 和基尼系数呈正相关关 系(Corak, 2012),这被称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great Gatsby curve):北欧诸国 β 在 0.1 到 0.3 之间, 基尼系数也很低;英国和美国的 β 值在 0.4 到 0.5 之间,基尼系数高于北 欧;拉美不幸地处在高 β 和高基尼系数的角落。中国则略低于拉美(β 值约 0.6)。学者很 容易据此推论,中国如果不提高社会流动性,将步拉美之后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对这 个推论的批评是第一,以上数字是否能准确地刻画国家间 β 的真实差异?第二,即便以上 β 是精确的,今天的英美、北欧和中国、拉美其 β 是否具有可比性?英美和北欧在他们历史上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时代,是不是如很多人假定的那样,表现为基尼系数和低 β?第三,即 便英美和北欧在历史上确乎呈现上述的特征,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高基尼系数和高 β 的国家 就一定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和韩国在其经济起飞阶段被认为是高 β 值的典型。高 β 被 认为是传递文化资本、维持社会网络的必然结果(当然也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社会的创新力量)。 而中国革命试图打破精英 (elites) 在权力、文化和财富上的世袭,可是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经 济绩效 (Chen, et al.,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