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

合集下载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教学设计)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教学设计)
1.历史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对历史事件、现象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2.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的尊重与理解。
3.空间感知:让学生掌握古代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对世界地理分布的认知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追寻文明的足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们的现代文明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交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文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整体教学流程中,时间分配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可能过于详细地解释了一些概念,导致后面的实践活动时间略显紧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把控,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吸收和消化知识。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对讨论主题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第八单元第1课第一目《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第八单元第1课第一目《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同时,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对中国民族经济造成冲击。
- 政治方面: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素质方面:学生的价值观、爱国情怀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国家主权、尊严等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
4. 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此外,学生在课堂纪律、注意力集中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4. 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5. 价值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影响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掌握。此外,学生在历史思维、实证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丧失了国家主权和尊严,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 鸦片战争促使了民族觉醒,一些爱国人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5. 鸦片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鸦片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以下影响:
- 鸦片战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标志着英国工业国力的崛起,中国封建国力的衰落。
- 社会方面: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动荡,民众对鸦片贸易的痛恨和反对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鸦片战争也促使了民族觉醒,一些爱国人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 4、渐时性原则; 、渐时性原则; 5、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6、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1.5、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
①什么是教学策略? 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 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 序、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组织列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 体等的总体考虑。 ②课堂教学策略的种类: 课堂教学策略的种类: 支架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I. 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精神
课程标准内涵: 课程标准内涵: (1)课程标准是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 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 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应尽可能地是可理解的, 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即的。
三门县教育局教研室 郑慧日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 教学设计的概念: 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选用适当的 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 信息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
①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前后的各个环节; ②教学设计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③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的方法; ④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⑤教学设计强调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 ⑥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⑦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
四、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开放性设计策略; 、开放性设计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教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意识”的情境(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 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意识的情境) (3)在对乡土史知识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创设情境。 (4)从当前的时事新闻、热点话题中寻找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5)营造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6题)1.教学评价内容:P56教学评价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有关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是对教和学的统一过程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2﹑发展性教师评价:P75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注重教师的自身价值,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的评价。

3、发展性学生评价特点:P91①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②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

③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④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4、优化教学过程策略P62①转变观念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基础②构建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③树立典型是推动教学过程优化的有效途径④强化教学管理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有力保障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5、观察法: P69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观察方法有:①自然观察;②选择观察;③实践观察等。

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6、发展性学生评价思路P91①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②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教Fra bibliotek设计的传播学理论
(1)“传播”的含义
英文:Communication意为 “交通、交流、交换、互动”等 中文:与“传输、传递、扩散、广播”相联系
(2)行为主义与传播学的教学设计联姻
以刺激——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 以强化来巩固学习 附加:练习和反馈可放大传播过程
(3)走出单向传播学的阴影:
教学与学习的原理和教师的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相结合, 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
讨论:
何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实质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而获得 的反思性实践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特性: ①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 ②一种案例性的情境性的知识 ③一种综合性解决问题的知识 ④一种隐性知识 ⑤个人性知识
(6)不同学习理论中教师行为、教学设计中心
行为 主义 认知 主义 建构 主义
以“传授”、“灌输”为主 强调“为学习”设计教学, 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 受学习模式 以“启发”、“探究”、“研究”、“互动”为主, 主张以设计学习环境为中心设计教学
4、教学设计的教学论理论
对教学——“特殊认识论”的反思
②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 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
(4)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①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是以问 题设方法
3、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
(1)对学生者(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水平与能力(认知能力等)
(2)对学习需要的分析
——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水平间的 差距
(5)不同学习理论的教学形式:
行为 主义 认知 主义 建构 主义
强调反馈与及时强化、强调反复练习与熟练。 注意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的结果,把学习分为语言信息、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种类型, 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教学设计) 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来展开学习, 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学习。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一、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1、教学设计——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再仅仅围绕着“怎么做”的问题,更要探索“为什么”的问题;不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理性的研究与探讨的过程。

内容上——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构建解决方案,对方案进行预试、评价、评价和修改,为教学最优化创造条件的过程;形式上——是一套进行系统化计划的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实际成果——是经过验证的各个层次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

2、历史与适合课程教学设计第一,从死板公式课的结构转向创造性的多样化的结构,以便强化学生的学习。

第二,从机械地死记硬背教材,转向理解和独立思考教材。

第三,从上课由教师独白,转向在教学中师生对话,扩大问题性的谈话、讨论,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意见,积极提出问题,更充分地利用各门学科从学生情绪上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第四,从处方式地仿效同一种教学法建议,转向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由教师自己有意识地选择最优化方案。

3、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在考虑其教学内容时所涉及的是多门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并且还需顾及这些知识与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

只有在客观上把握教学内容、理性上认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纳多种教学类型,才能搞好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一)明确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及其作用所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在学完某一教学单元(或一课)后能做什么的具体而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表明了在特定的教学中期望学生达成的行为或表现。

明确教学目标的意义:第一,依据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学生相互间可以明确地交流自己做教、所学的东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评价人员有了统一的评价教学的依据。

第二,教学目标清楚地向学生阐述了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堂课、一个单元,甚至整门课程和要求,使学生心知肚明。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4.1.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4.1.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1.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西晋的统一。

具体内容包括: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统一北方后,赤壁之战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 西晋的统一:西晋在司马炎的领导下,灭掉了吴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展开。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历史事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2. 史料实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来验证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判别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证素养。

3. 历史解释:通过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西晋统一的过程及影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难点:1. 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把握。

2. 分析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3.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理解和把握。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和时间线,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1、教学设计2、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4、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5、活动课6、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7、学习需要8、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9、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11、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12、情感1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14、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15、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16、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17、态度18、迁移导入19、教学策略20、教学目标准确21、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22、教学情境的创设23、教学目标24、实物导入25、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6、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27、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28、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29、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30、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31、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3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34、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35、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36、简述教学案例的作用.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38、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理论条件是什么?39、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40、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41、师生间的“对话”就是师生间的“问答”.42、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4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44、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45、自主就是自流.46、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47、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48、备课备课,当然指的是备课本了,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科书,学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没什么好备的.49、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基本特点?50、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老师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如何认识此观点?51、如何真正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52、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53、如何使教学设计增强学习者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54、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55、如何使教学设计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56、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57、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能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某一教学案例的导入方法及优点.(2)、导入方式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4)、分析某一案例中创设的情景是哪种类型的情景?(5)、分析教学步骤中哪些属于发现问题的环节或合作探究的环节?(6)、教学设计的作用并列举出几种类型.(7)、能分析某一教学设计环节或某一教学案例的优缺点.(8)、授课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说明自己观点和立场,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史料等学习历史方法的?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参考答案1、教学设计答: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2、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答: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4、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答: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全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5、活动课答: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科课”而言的,是侧重学在于手脑并用,在于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6、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答:首先,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其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再次,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7、学习需要答: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做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8、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9、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答: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竞赛交流、展示成果――综合评价、反思延伸.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答: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1、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答: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12、情感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1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答:所谓“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当“教什么”和“学什么”;同时,要分析和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如何教”概言之,也就是要不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和“如何学”.基础.14、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有利于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15、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答:创设情境――问题生成――主动探究――成果交流――反馈延伸.16、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答: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7、态度答: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18、迁移导入答:利用知识、学科等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以旧带新、学科渗透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提出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产生新疑问.19、教学策略答: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20、教学目标准确答:所谓教学目标准确就是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相符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前要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切地了解学生.21、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如何?答: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教师讲解、课堂总结三个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2、教学情境应如何创设?答:情境是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形成的心理总和,课堂教学情境联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要创设和调控好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间的联系,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又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导向性、连贯性和科学性.23、教学目标答: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24、实物导入答:是指利用仪器、模型、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说明,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形式.25、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答: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学生服务的.26、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27、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课题,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另行设计.确定主题时,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28、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内省、内化的过程,强调亲自经历和感受,只有在过程中反复经历和体验感悟,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体化的价值观念.29、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答: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四、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30、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答: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31、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答: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基本一致,但表述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它们最能够体现设立活动课的宗旨.通过活动课,学生可以获得亲自参与历史社会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社会的认同感,学会合作与分享,发展与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等.3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答: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三、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如,其中确立的“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34、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答: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三、对学生的分析35、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答:一要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活动课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为载体,展开活动过程,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活动课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利.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应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要注意活动的适应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还要注意与学科课的内容相适应.二要注意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其呈现.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报告会、辩论、竞赛、欣赏、板报、展示和表演等.36、简述教学案例的作用答:①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阅读案例,可以让教育工作者不亲临现场就能体验观察到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解读和讨论,可以达到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为读者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相似问题提供解决的参考方案和线索.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通过案例撰写和学习、研究、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构思和行为,可以分享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促进自己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效率.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模拟、运用等,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是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极好教材.③是蕴育教育教学新理论的基础和实践检验途径.典型的好案例不仅具有借鉴学习价值,而且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对新理论的实践结果进行总结改进提高.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答: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以及养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38、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理论条件是什么?答: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达到高质量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精神领域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依照认知结构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发现来表现教学的主题.教学还是一个情感体验与个性表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生身上唤起个人的人格特征,努力创造满足学生人格动机的条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供给学生一个利于展示实现其主体性以及充填拓展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的时空条件.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发展特征,为教学的灵活性带来了方便,通过教师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力,使学生这个“主体”达到高度的统一.39、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40、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答: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对课堂教学的本质具有较深的认识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实施、把握和控制能力.具有崭新的教学理念,和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意识;能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习者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并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案例.41、师生间的“对话”就是师生间的“问答”.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42、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答:虽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但预设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是不允忽视的.因为教学的设计特别是情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设,而不是随机创设.实践证明,没有情境的预设仅靠随机生成往往是靠不住的.只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与生成目标(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不断结合,就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的目标.4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44、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45、自主就是自流.答:这是错误的观念.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有人称之为傻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这样做,学生表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46、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答: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十分科学,“传道、授业、解惑”是说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组织学生学习,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民主.47、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48、备课备课,当然指的是备课本了,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科书,学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没什么好备的答:此观念是陈旧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对教科书知识进行分解,传授给学生.而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大变革的时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期》。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年龄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年龄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知道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年龄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年龄战国时期中华文化显现生气蓬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第一扼要介绍了社会性质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显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年龄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形,掌控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授、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控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判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八单元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八单元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教案
2. 请分析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异同,并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同点包括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都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和城市。不同点包括古埃及文明以宗教信仰为核心,而两河流域文明以法律制度为核心。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字塔的建筑技术和法老王的政治制度,而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摩拉比法典和法律制度的发展。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5.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认知和期望。
教师评价与反馈:
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对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并提出改进建议。
①中华文明的特点:分封制、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
②中华文明的影响:对后世的政治制度、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6. 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①联系: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都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和城市。
②差异:古埃及文明以宗教信仰为核心,两河流域文明以法律制度为核心,印度文明以种姓制度和佛教为核心,中华文明以分封制和儒家思想为核心。
3. 对随堂测试进行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
4. 对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5.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板书设计
1. 早期文明区域的概念和重要性
①早期文明区域:指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华文明等地区。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下册 八年级历史《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名师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试题卷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下册 八年级历史《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名师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试题卷二

《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试题卷二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4分,共24分)1、思想文化维度2、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3、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行为条件4、教学策略的选择5、多媒体导入6、自主性学习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2、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历史与社会活动课前应作哪些准备工作?4、假问题、假启发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三、辨析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1、“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工程师对产品要进行设计,使产品统一规格和型号。

所以教师就应树立“工程师”的观念。

2、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1、我们知道,学生的成绩是有差异的,而针对一课具体的教学设计来说却只有一种,所以要上一堂灵活生动的好课,预设的教学设计是不重要的。

这种观点对吗?2、“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1、阅读教学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部分知识竞赛在教学方法上属于那种类型?(2)、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你还能采取其它的教学设计吗?(3)、第二部分感悟多彩的世界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4)、第三部分谱写多彩的世界在教学方法上又属于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一、教学内容: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第一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感受多彩世界: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世界文化知多少竞赛。

第一轮必答题1、请说出图片中的建筑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说对一个得10分。

(A组为泰姬陵、莫斯科红场、法国爱菲而铁塔、英国泰晤士桥,B组为荷兰风车、中国长城、威尼斯、新加坡)2、因纽特人在冬季具有特色的民居是什么?3、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的房子是尖顶还是平顶?……9、亚马孙河流域有一个印第安人部落,他们下巴穿有一根木棍,是真是假?第二轮抢答题(两组中的任何同学都可抢答,如果回答错误,把机会让给另一组做答)1、请说出一种因纽特人的特色交通工具。

八下《历史与社会》教材问题答案汇总(8页)

八下《历史与社会》教材问题答案汇总(8页)

八下《历史与社会》教材问题答案汇总(8页)想一想,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是因为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和粮食的需求。

你认为长城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长城修筑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防御,但其客观效果却是为边民提供了交往的场所,使双方能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在民族交融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长期顺差(出超)状态,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体现在农业的兴盛、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海外贸易的发达等方面。

为什么八股取士毒害的是所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事件,所害的只有400多人?八股取士毒害的是所有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事件所害的只有400多人,是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善,而秦始皇的行为是个别事件。

结合科举制度的演变,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批评八股取士并不意味着完全反对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但是,观点一认为科举制度历史贡献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二也是正确的。

明清之际,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了怎样的挑战?在明清之际,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评价出现了新的动向。

例如,徽州人们认为经商是谋生的最佳手段,走仕途反而不如经商。

黄宗羲认为商业和农业一样重要,而王夫之则充分肯定了商人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分析导致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包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商业的地位日益提高;晚明以后,四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明清人口增加迅速,但科举名额并没有增加,走科举之路的机会降低;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特别是商人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包括:决策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助长官场唯上是从之风,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深远影响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案章节:一、人类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3. 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学重点】1.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2.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3. 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学难点】1. 人类的进化过程。

2. 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括猿人的出现、智人的发展等。

3. 分析: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并阐述每个阶段的特点。

4. 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案章节:二、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出现和国家形成的背景。

2. 掌握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3. 认识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出现和国家形成的背景。

2. 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2. 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文明的出现和国家形成的背景,包括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等。

3. 分析:分析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4. 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如文明对国家形成的影响、国家对文明的发展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案章节:三、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 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背景和过程。

2. 掌握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 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介绍海洋资源的丰富多样,以及海洋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如食物来源、药物研发等。

2. 海洋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探讨海洋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如海上贸易、渔业发展等。

3. 海洋对人类文化的影响:阐述海洋文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以及海洋对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作用。

4. 海洋环境问题:分析海洋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以及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 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介绍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海洋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的基础上,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提升学生的地图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海洋分布图,加深对海洋地理位置和分布特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海洋资源、经济活动和文化影响的探究,学会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海洋对人类的作用。

3. 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通过讨论海洋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调查当地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海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在海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学生们的差异较大。

部分学生可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所了解,而对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工农武装割据》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工农武装割据》教学设计
(2)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以及它在革命史上的地位。
(3)工农武装割据的实施过程:学生可能对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实施过程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其发展的脉络和取得的成果。
(4)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背景:学生可能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兴起的历史背景缺乏理解,难以把握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条件。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2.鼓励学生观看与工农武装割据相关的纪录片、电影,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3.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亲身感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遗迹。
4.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活动,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参加历史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虽然已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部分学生仍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设计更多的小组讨论、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多元化教学评价:结合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2)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3)工农武装割据的实施过程: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了解工农武装割据从兴起、发展到壮大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2.教学难点:
(1)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学生对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特点。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课全套教案及答案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课全套教案及答案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课全套教案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系统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地点和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地点和概念的复习。

2.难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规律的理解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史复习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复习中考历史,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史。

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史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复习内容(1)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朝的建立和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老子、战国七雄。

(3)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秦朝的暴政和汉朝的建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5)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唐朝的繁荣。

(6)宋元时期:北宋的建立、南宋和元朝的更迭。

(7)明清时期:明朝的建立、清朝的统治。

3.互动环节4.答案解析(1)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汤灭夏和周朝的建立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孔子和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秦朝的暴政导致汉朝的建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5)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唐朝的繁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6)宋元时期:北宋的建立,南宋和元朝的更迭,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趋势。

(7)明清时期:明朝的建立,清朝的统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末期。

第二课时:中国近现代史复习1.导入上一课时我们复习了中国古代史,这一课时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近现代史。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一、引言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夜西方的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战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约定俗成”的行为,认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黄宪,2006)。

现在我们都知道,评价一节课质量的好坏,要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要关注“以学评教”(徐世贵,2003)。

从教学目标看,它必须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从教学过程看,它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如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板书、练习、语言、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的教学艺术或风格、精神状态等都应该就有针对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从教学效果看,它必须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何安平,2004)。

所以,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既关注过程,又重视结果;有效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常问自己是否具有有效教学的各种行为,如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学习成功率等;有效教学可以测量和量化,要进行综合性质的多元评价;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教师能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或方法。

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有效教学需要有有效设计作为前提,只有有效地课堂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及答案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1、教学设计2、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4、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5、活动课6、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7、学习需要8、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9、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11、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12、情感1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14、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15、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16、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17、态度18、迁移导入19、教学策略20、教学目标准确21、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22、教学情境的创设23、教学目标24、实物导入25、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6、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27、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28、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29、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30、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31、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3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34、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35、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36、简述教学案例的作用.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38、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理论条件是什么?39、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40、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41、师生间的“对话”就是师生间的“问答”.42、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4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44、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45、自主就是自流.46、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47、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48、备课备课,当然指的是备课本了,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科书,学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没什么好备的.49、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基本特点?50、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老师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如何认识此观点?51、如何真正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52、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53、如何使教学设计增强学习者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54、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55、如何使教学设计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56、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57、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能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某一教学案例的导入方法及优点.(2)、导入方式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4)、分析某一案例中创设的情景是哪种类型的情景?(5)、分析教学步骤中哪些属于发现问题的环节或合作探究的环节?(6)、教学设计的作用并列举出几种类型.(7)、能分析某一教学设计环节或某一教学案例的优缺点.(8)、授课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说明自己观点和立场,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史料等学习历史方法的?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参考答案1、教学设计答: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2、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答: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4、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答: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全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5、活动课答: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科课”而言的,是侧重学在于手脑并用,在于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6、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答:首先,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其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再次,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7、学习需要答: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做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8、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9、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答: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竞赛交流、展示成果――综合评价、反思延伸.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答: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1、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答: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12、情感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1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答:所谓“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当“教什么”和“学什么”;同时,要分析和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如何教”概言之,也就是要不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和“如何学”.基础.14、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有利于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15、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答:创设情境――问题生成――主动探究――成果交流――反馈延伸.16、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答: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7、态度答: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18、迁移导入答:利用知识、学科等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以旧带新、学科渗透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提出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产生新疑问.19、教学策略答: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20、教学目标准确答:所谓教学目标准确就是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相符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前要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切地了解学生.21、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如何?答: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教师讲解、课堂总结三个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2、教学情境应如何创设?答:情境是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形成的心理总和,课堂教学情境联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要创设和调控好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间的联系,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又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导向性、连贯性和科学性.23、教学目标答: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24、实物导入答:是指利用仪器、模型、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说明,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形式.25、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答: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学生服务的.26、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27、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课题,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另行设计.确定主题时,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28、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内省、内化的过程,强调亲自经历和感受,只有在过程中反复经历和体验感悟,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体化的价值观念.29、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答: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四、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30、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答: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31、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答: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基本一致,但表述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它们最能够体现设立活动课的宗旨.通过活动课,学生可以获得亲自参与历史社会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社会的认同感,学会合作与分享,发展与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等.3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答: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三、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如,其中确立的“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34、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答: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三、对学生的分析35、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答:一要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活动课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为载体,展开活动过程,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活动课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利.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应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要注意活动的适应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还要注意与学科课的内容相适应.二要注意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其呈现.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报告会、辩论、竞赛、欣赏、板报、展示和表演等.36、简述教学案例的作用答:①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阅读案例,可以让教育工作者不亲临现场就能体验观察到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解读和讨论,可以达到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为读者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相似问题提供解决的参考方案和线索.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通过案例撰写和学习、研究、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构思和行为,可以分享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促进自己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效率.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模拟、运用等,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是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极好教材.③是蕴育教育教学新理论的基础和实践检验途径.典型的好案例不仅具有借鉴学习价值,而且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对新理论的实践结果进行总结改进提高.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答: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以及养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38、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理论条件是什么?答: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达到高质量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精神领域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依照认知结构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发现来表现教学的主题.教学还是一个情感体验与个性表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生身上唤起个人的人格特征,努力创造满足学生人格动机的条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供给学生一个利于展示实现其主体性以及充填拓展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的时空条件.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发展特征,为教学的灵活性带来了方便,通过教师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力,使学生这个“主体”达到高度的统一.39、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40、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答: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对课堂教学的本质具有较深的认识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实施、把握和控制能力.具有崭新的教学理念,和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意识;能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习者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并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案例.41、师生间的“对话”就是师生间的“问答”.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42、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答:虽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但预设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是不允忽视的.因为教学的设计特别是情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设,而不是随机创设.实践证明,没有情境的预设仅靠随机生成往往是靠不住的.只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与生成目标(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不断结合,就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的目标.43、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44、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45、自主就是自流.答:这是错误的观念.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有人称之为傻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这样做,学生表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46、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答: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十分科学,“传道、授业、解惑”是说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组织学生学习,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