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课堂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课堂实录1 人教新课标版
《雪》教学实录教学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点拨、引导、评价为辅,力求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师生交流平等、自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含义。
2、比较南北雪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3、语言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炼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和音象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自主学习课文,画出疑难字、词、句,查字典扫清语音障碍。
教学过程:一、反复诵读、对比鉴赏。
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雪呢?生齐:(摇头)没有!师:很遗憾。
由于我们生活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之下,所以难以目睹雪,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将在鲁迅先生优美的笔触下,走进雪的天地,感受雪的精神。
(板书课题。
)师:鲁迅的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关于其人,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详。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再次介绍鲁迅先生。
生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还有上个单元的《藤野先生》。
生2:(举手,迫不及待。
)我要补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师: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清层次,读懂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文章描述了哪些雪景?生齐:江南的雪和朔(北)方的雪。
师:那么文章哪些段落是写江南的雪,哪些段落是写朔方的雪呢?生:前三段是写江南的雪,后三段是写朔方的雪。
师:初次朗读我们能够读懂文章的大意并理清层次,文章描绘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两幅图景,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能否在朗读体会呢?师: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后,运用扩展性和发散情思维,畅谈南北雪所引起的你的联想或想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课堂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雪》一.猜谜背诗,激趣导入。
生(齐):喜欢。
生(齐):雪。
生1:从“雨落横山”这四个字中,我就猜出谜底是“雪”了,“洁白”“寒”“漫天扬”这几个词,更证明了我猜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来写冬雪的诗句。
生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生6: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生1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生1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13:说到雪的诗,我也想到了一首跟雪有关的诗。
(忍不住笑)生13:不仅诗好笑,而写诗的故事更有趣。
生13:古时候,有三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位当官的,一位懒汉,三个人在一个雪下得很大的日子里来到一位老农家躲雪,望着天上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一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三个人都觉得无聊极了,其中的读书人就说,咱们以雪为内容来做一首诗,于是,读书人先开了头“大雪纷纷坠地”,当官的,整天溜须拍马,也借雪歌颂皇恩,牵强出了一句:“这是皇家的瑞气”;懒汉不懂做诗,但很希望天天下雪,这样就不用下地干活了,于是也说了一句:“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正在为天下雪不能下地干活的而忧愁的老农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于是骂了懒汉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于是四人就凑成四句诗:“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放你娘的狗屁”。
生14:文如其人。
故事中的四个人,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懒汉和农夫所作的两句诗太通俗了,简直不是诗,而读书人和官吏作的两句“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书面色彩也较浓,“地、气”也押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雪》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雪》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我们来读课文,请女同学读1—3段,男同学读4—6段。
(生按要求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顺畅,有两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
(板书:胜模。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角色呢?生1:因为1—3段都是写南方的雪,南方的雪比较温柔,像女孩子。
4—6段写朔方的雪,作者笔下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刚毅,适合男生来读。
师: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敏锐,她关注到了这两部分写景的内容,朔方的雪,南方的雪;她还关注到了这两部分景物的特点,江南的雪是一种柔美,(板书:柔美。
)而朔方的雪,则是刚毅顽强,是阳刚之美,是壮美。
(板书:壮美。
)请再看课文,课文的1—3段中有一个四字短语,点出了柔美的味道。
生2:是“滋润美艳”。
师:大家同意吗?生(众):同意。
师:好,请把它圈点下来。
徐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
第1小节肯定是写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第2小节写在雪地里堆雪人与江南雪的美有关系吗?生3:首先我觉得是有关系的,因为在南方堆的雪人需要雪的湿度比较高,前面说滋润,因为滋润跟水有关,有水了,堆的雪人才能黏在一起。
师:好!你解决了“滋润”的问题,那么“美艳”呢?生4:课文后面有句话叫“整个的闪闪地生光”,“闪闪地生光”在太阳底下就比较美艳了。
师:他的解释有一定道理,有没有其他同学再补充?生5:我觉得江南的雪还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
师:写孩子们堆雪人的快乐又起到什么作用呢?生5:铺垫出了江南雪的柔美,他带给孩子们缤纷快乐的感觉。
师:这里不是铺垫。
是什么呢?老师来讲一讲——是衬托。
其实这种手法我们是学过的,在《春》这篇文章里,大家还记得吗?“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就是通过人们在草地上的快乐活动来衬托春草之美的,《雪》文中,则是通过写在雪地里堆雪人的快乐来衬托江南雪的柔美。
我建议在这个小节旁边写一个词“衬托”。
(板书:衬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
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形式比较自由。
研读共品
学习任务
学师活动
学友活动
1)诵读欣赏“江南的雪”这部分。
这是幅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 南雪景图。
富于生机
孕育生命
易于消逝
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
白中隐青的梅花
血红的宝珠山茶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文章,用勾画法划出关键内容,并紧紧围绕其展开分析。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是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写朔北的雪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1、思考:你觉得作者仅仅
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2、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什么愿望?
作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
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X扬的个性精神。
往和追求。
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抒写的既是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和光的赞颂,显示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毫不退怯的战斗精神。
课后习题:揣摩一些语句
一、“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课堂教学实录
《雪》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我们来读课文,请女生读1至3小节,男生读4至6小节。
导入:直接迅速,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干净利索,“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起初的分角色朗读,看似简单一笔,却是精心设计。
巧妙拉出“北方与南方的雪”这一比读板块。
(同时巧埋伏笔起到铺垫作用)(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板书错音字:模样mú)师:请大家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角色分配呢?生:因为1-3小节写的是南方的雪景,4-6小节写的是北方的雪景。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
请坐。
生:南方的雪强调的是南方雪的美艳,北方的雪强调的是旋转升腾,男生适合读刚强的,女生适合读柔美的。
师:真不错,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语言风格。
接下来,我请一位男同学来读第一小节,也要读出柔美的味道来。
(精彩的细节:教师艺术地纠偏、完善了同学的发言——男生的朗读也可以表现出柔美,同样女生也可读出阳刚),其他同学做一件事,划出这段话里的主句。
何为主句呢?主句就是可以支撑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或总结句。
请拿起笔。
(一生读第一小节)师:你按照要求划出了这个小节的主句了吗?生: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师:你觉得,这个小节就是为了写暖国的雨吗?(其他学生摇头表示否认)生: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
师:很好。
这句话是这一小节要写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找出第二小节的主句,看看哪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第二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读书,1分钟后交流)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子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他找的是一句总起句,对不对?不过呢,这个句子稍微长了些,我们为它瘦瘦身,把这个句子当中最关键的词语提取出来。
变成一句更简洁的话来。
生:七八个孩子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不错,你提炼得很准确。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听老师来读,请同学们用这一节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雪》(第1课时)教案 (新版
第六课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欣赏文章的对比写法,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欣赏文章的对比写法,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
”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雪)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描绘雪景的散文诗歌很多,由雪引出的的感想也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散文诗──《雪》感受鲁迅笔下的雪是怎么样的?看看他对于雪又有什么样的感想?课堂实录一、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鲁迅及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②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③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
二、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雪》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快速抢答,激趣导入:模拟幸运52擂台赛的抢答题,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文章虽不长,却秉承了鲁迅的一贯风格,深沉冷峻,寓意深邃,文字较难理解,因此,在导入环节中直接以作者简介为切入点,紧扣文本,以节省课堂时间。
)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唯一一位位列世界十大文豪的作家,他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斗士、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某某某某人。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热风》等16种,其中,我们学过《呐喊》中的三篇小说《孔乙已》《故乡》《社戏》,学过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名篇《雪》。
2.作品简介:《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
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
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
苏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从本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雪》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雪》一、情景导入师:又是一年冬来到我最喜欢雪花下雪了,窗外是一片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那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我家的老槐树也应该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儿,仿佛就能嗅到那浓浓的槐花香——这是我的雪当那飞扬的雪花飘到鲁迅先生笔下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诗——《雪》(师板书:雪鲁迅)二、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文章,在听读过程中标注生僻词语,感知文章(师配乐朗读文章,配乐《雪之梦》)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听读的启发,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生自读文章)师:读完的同学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生1:我能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几个穿着棉袄的孩子,很小的样子,大约五六岁,他们围在一起,堆着一个雪人他们围着那个雪人,小手已经冻得发肿通红,但他们还是手拉着手,在那儿高兴地唱着歌师:说得真好,我想是鲁迅的文字引发了你无限的遐想生2:我描绘的第一幅画面也是这样的,有几个孩子,他们欢乐着,唱着歌,跳着舞,围着一个不成形的但他们看来很完美的雪人他们认为这个小小的雪人是无比圣洁的师: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生3:我想描绘的也是雪人的一幅画面冬天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就在这么一片雪地上,有一群孩子们围着一个洁白的雪人北风呼呼地吹着孩子们的脸庞,孩子们的脸已被冻得通红了,但是孩子们的心却是热腾腾的,是雪人带给了他们温暖师:我非常欣喜于同学们仅仅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勾勒出这样美妙的画面生4:我想描绘的是两幅画,第一幅是南国的雪,南国的雪是细腻的在开满花的雪野中,孤立起一个雪人和一群爱热闹的孩子而第二幅画是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是粗犷的,在旋风中奋飞,看起来相当的勇敢、坚强,显示出北方特别的雪景师:这位同学能够着眼于全文,为我们概括出文章中展现给我们的不同的两个画面(师板书:北方的雪南方的雪)师:我们从鲁迅的笔下看到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两幅画面,谁想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色呢?生1:北方的雪就像一个粗犷的大汉,它非常坚强,非常粗犷而南方的雪就像是一个少女一样,它非常柔和,非常细腻师:你那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让我们眼前仿佛就浮现出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生2:鲁迅笔下朔方的雪粗犷、豪迈,他们似乎在同冬天抗争,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像火一样,在这个冬天里燃烧,使这个冬天不再寂寞师:是的,你说得非常好我们仿佛感到了冬天里飞雪那种勃勃的生命力,那种一心抗争的坚强好,请坐生3:我想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描述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是纷飞的、蓬勃的、奋飞的、飞扬的、奔放的、粗犷的师:你的词汇量太丰富了,接着说下去生3:江南的雪跟北方的雪就不同,它带有江南特有的秀丽和清爽师:秀丽和清爽这两个词语非常好地表现了江南雪的特点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用的一个词,我认为那个词传神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谁能找出来?生1:我认为是“滋润美艳”师:好如果你把后面的“之至”加上再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个六字短语和你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生2:“滋润美艳之至”比我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要好师:好在哪里?生2:“之至”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这个短语点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到了极点师:理解十分到位三、品读妙笔师: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江南雪的那份秀美而心动,为北方雪的那份苍劲而震撼下面同学们再去品读文章,从两幅画面中任选其中的一幅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好,三分钟时间,开始!(生自读文章)师:哪位同学先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生1:我喜欢“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的感受是朔方的雪花非常富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绝不粘连,非常坚强,非常倔强师:好,读得好,赏析得也比较到位老师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老师写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我用了“飘”字,而鲁迅写雪则用了“撒”字同学们,能不能把“撒”字改成“飘”字呢?生1: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朔方的雪是苍劲的,而“飘”字却是柔和的,像少女一般,比较柔弱,和朔方的雪的苍劲正好相反,所以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师:好,请坐生2:我认为不可以的,“飘”字是一个比较柔弱的字,无法突出北方雪的奔放、豪迈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撒”字体现了朔方的雪如北方的人那样的粗犷、那样的豪迈,而“飘”字体现的是如南方人一样的轻柔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撒”字带着一种自天空垂直落下、不怕跌落的那种刚劲与坚强,而“飘”字则太过于柔美,太过于轻盈,写不出北方雪的特点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她是一位女生,在读前边的写北方雪的文字时读得那么刚劲不过,老师认为她最后一段还没有读出文章应该有的韵味,读得有些快了哪位同学能起来读一下?(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啊,有味道,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生1:因为文中写的“那是孤独的雪”,只有这么读才能体现出雪的孤独,“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能体现出雪的那份豪迈, ; 师:我听得出你在读最后一句时有意识地拖长了声音,听起来是那么深沉,那么意味深长你这样读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请说一下生1:作者是用雨来衬托雪的豪迈和粗犷,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的那种精神,这种情怀是深沉的、厚重的师:好,请坐谁还想来读一读?(生2朗读课文)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最后一句能不能再读得意味深长一些呢?试一试(生2再朗读)师:好多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的这三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坐好(师领读,生齐读课文)师:最后一句再放慢速度,饱含深情,“是的”,读!(生朗读)师:最后一句“是雨的精魂”(师示范)再读一遍,“是的”,读!(生朗读)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请同学们接着谈自己喜欢的雪景生1:我也喜欢朔方的雪,“但是……是雨的精魂”,我认为这句话是借写朔方的雪来写出当时非常复杂的世态,作者又借雨的精魂表达了对世态的抗争师:好,你读得很投入,说得也很到位生2:我也很喜欢朔方的雪,首先第1段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如粉如沙”,一个是“磅礴”,从这两个词中我看出了北方雪的豪迈与粗犷师:有没有同学喜欢江南的雪?生3:“江南的雪……许多蜜蜂在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江南的雪,尤其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腊梅花”,这一句更体现了江南的雪美艳之至师:好,我觉得你的声音去读这一段文字简直是珠联璧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位依依少女披着薄薄的外衣走在雪地上,很美好,请坐男生也喜欢江南的雪?生4:“山茶……也听它们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两句的原因是因为鲁迅写出了南方的雪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生5:我不但喜欢朔方的雪,我也喜欢江南的雪,我感到江南的雪不但温柔美丽,更透露出春天的消息美丽的雪景中透露着春天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6:我也喜欢江南的雪,因为读了这一段之后让人有一份遐想,想象一下在洁白的冬天,一切都是洁白的,在江南呢,在雪野上有梅花点缀,那种红色跟黄色使冬天不再那么单调师:听听他的句子:洁白的冬天,一切都是洁白的多么有创意的表达!那些腊梅花、山茶花映在白雪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那么鲁迅喜欢江南的雪还是喜欢北方的雪?生1:我认为鲁迅先生应该是喜欢北方的雪,“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当时,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当中,这一段他写了雪的豪迈与粗犷,同时也说出了对当时残酷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生2:我认为鲁迅先生喜欢南方的雪,因为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把北方的雪写得那么孤独、那么悲伤而他把南方的雪写得那么美好,他这样写就是表明他是追求美好的,向往南方温暖、美好的气象,而正对应了朔方的雪的孤独生3:我认为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具有各自的特点,南方的雪滋润美艳,而北方的雪豪迈、粗犷师:好,这位同学发展提升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答案,他说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那么他更喜欢哪里的雪呢?生4:我认为他更喜欢的是北方的雪,虽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南方的雪,但是在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人生精神投入其中来描写北方的雪的师:是的,江南的雪是美的,那里带着作者难以割舍的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但在鲁迅心中,他更喜欢北方雪的那种粗犷和豪迈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越读越有味道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词句(生小组讨论)四、研读解疑师:刚才老师参与到小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哪位同学能先谈谈你的理解?生1:我认为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作者说“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就是雨在某一种情况下变成雪,就表现出在当时那种恶劣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人如果能承受的话,就能够获得新生,变成一种更蓬勃的力量师:能够从雨雪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理解有深度生2:这里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师:好,刚才这位同学所读的段落在文章教材后面的一段附录里面,这位同学善于借鉴手中的资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一样充分利用好你手中的材料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疑难句子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同学们反复去读这句话,你会发现其中有几个特别关键的词语下面大家一起读这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希望能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感受到那几个关键词“是的,读——”(生齐读“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师:同学们生动地展示了刚才的自读效果理解了“孤独”、“死掉”、“精魂”这三个词语,就能更好地把握这句话的内涵了生1:“孤独”写出了当时北方雪的单调,突出了当时一种时局的黑暗,作者好像是在孤军奋战生2:雨死掉了,变成孤独坚硬的雪,揭示了这种黑暗的现实就要破灭了,而崭新的生活将在这破灭中得到升华师:很有见地,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文章的写作背景正如刚才同学所说,那冰冷的、坚硬的北方的雨变成了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北方的雪读完这段文字,你想鲁迅仅仅是想写北方的雪吗?生1:我认为他还想去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悲凉、孤独的状况,然后鲁迅先生当时想去打破这种黑暗与沉寂,去勇敢地争取师:鲁迅要做一个时代的歌者,去引领所有的人去抗争、去奋斗生2:从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作者想启发人们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去坚强地战胜困难生3:我认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人民没有自由,看不到光明,只有一片黑暗,而鲁迅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如果想成功,就必须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屈不挠师:连续用了三个词语,进行了准确而高度的概括著名作家黄蓓心在读到这篇文章时,她是这样说的: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智、他的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如果哪天我们站在北方的大地上看到了从天洒落的大雪,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啊,这是鲁迅的雪下面让我们再次动情地朗读文章,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哪位同学想读?(生配乐朗读课文)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朗读文章的后三自然段,跟着鲁迅去感受北方雪的那种粗犷端好书,抬起头,读出那份磅礴、那份力量“但是”,读——(生齐声朗读)师:是的,沉浸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仿佛我们身边也洒落了片片雪花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也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饱含热情的笔记下那激动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下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课堂实录2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雪》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雪》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语句。
2、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课文,探究品味,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作品中闪现出的思想光芒。
教学过程:一、概括对先生的评价,导入课文师:好!上课!学生起立!生齐: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思想文化界,曾经有过这样一颗巨星。
他为了民族的新生,探索了一生,战斗了一生;他为了国民的觉醒,勤奋了一生,奉献了一生。
面对几千年的传统,他虽孤身“荷戟”,也不曾退缩;遭遇特务的盯梢、暗杀的恐吓,他也没有畏惧;四面的打压难敌他锋利的投枪与匕首,别有用心的吹捧也不能改变他冷对的横眉。
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奴颜与媚骨”,他有的只是铮铮铁骨。
他就是新文化的旗手,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
我们曾经跟随着先生一起去“百草园”又到过“三味书屋”,我们也曾追寻着先生的《风筝》去感悟他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散文诗《雪》,和先生一起来赏雪景,悟雪性,抒雪情。
二、朗读课文,奠定基调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朗读这篇课文呢?我来读第一段,你读第二段,那个同学你读第三段,然后,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还是老师读。
其他同学要思考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师和两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感觉到了两位同学读得很好,说明他们课下用心读书了。
我们看,我们还有没有读错的字音呢?看你用心听了吗?生1:在第二段中,倒数第三行“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的“脂粉奁”她读成了“胭脂奁”。
师:她马虎了啊。
生2:第一页的最后一行,您读的是“白中磬口的单瓣梅花”应该是“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师:非常不好意思,(笑)老师刚才有点紧张,这也读错了。
师:下面,我们同学看一下文章总共为我们描写了几幅雪景图?生齐:两幅。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雪》课堂实录6(1)
《雪》课堂实录师:“鲁迅”,一个对同学们而言并不陌生的名字,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课前预习简要地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生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要补充介绍?生2:鲁迅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还真不少。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用深刻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地涌上街头,为他送行。
先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呢?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赫然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笔下雪的世界。
(屏显。
)鲁迅——民族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现在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提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嗡嗡”的“嗡”,“磬口”的“磬”,“脂粉奁”的“奁”,这几个字的字音字形比较重要。
生2:老师,我发现课本上“蜡梅”、“胡蝶”、“壶卢”的写法和现在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的实践经验不足,还有待完善,因此很多字现在看来不对,但在那时却是正确的,因此可能有出入。
不改是为了尊重原著并保留白话文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接下来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几个,第2自然段中“以自身的滋润相粘(nián)结”,第4自然段中“他们决不粘(zhān)连”,“旋(xuàn)风忽来”,还有上文中“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xuán)转而且升腾”。
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把整理出的字词齐声朗读两遍。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课堂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雪》课堂实录师:“鲁迅”,一个对同学们而言并不陌生的名字,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课前预习简要地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生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要补充介绍?生2:鲁迅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还真不少。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用深刻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地涌上街头,为他送行。
先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呢?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赫然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笔下雪的世界。
(屏显。
)鲁迅——民族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现在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提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嗡嗡”的“嗡”,“磬口”的“磬”,“脂粉奁”的“奁”,这几个字的字音字形比较重要。
生2:老师,我发现课本上“蜡梅”、“胡蝶”、“壶卢”的写法和现在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的实践经验不足,还有待完善,因此很多字现在看来不对,但在那时却是正确的,因此可能有出入。
不改是为了尊重原著并保留白话文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接下来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几个,第2自然段中“以自身的滋润相粘(nián)结”,第4自然段中“他们决不粘(zhān)连”,“旋(xuàn)风忽来”,还有上文中“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xuán)转而且升腾”。
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把整理出的字词齐声朗读两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雪》教学实录一、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下……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楚云老师的语文课堂。
(PPT显示:欢迎画面—课件背景)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楚老师想带着我们在座的52位同学,一起来和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进行一次心理对话,而我们对话的话题,就是他写的文章——《雪》。
先看一段前言。
想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段前言。
(显示:前言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女同学。
好,后面举手的同学,请你来读吧。
生A: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鲁迅先生在他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一句颇富有诗情的话:“大内吹雪盈空际”,并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思绪在联想与现实中不断变幻……18天之后,一篇,一篇题为“雪”的精美散文诗便诞生了。
师:非常感谢你,请坐下来。
同学们,听到她朗读的这一段前言,你发现这段话中哪些信息特别重要?生B:这里,这段话里面写出了他写这篇文章的起因还有时间地点。
师:哦,起因和时间地点。
非常棒,请坐下来,还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再说哪句话你认为它非常关键?……你来。
生C:那个“大内吹雪盈空际”。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这句话是他的萌发的冲动。
师:谢谢你!……他也是讲到了创作起因。
……还有没有?再来一位同学吧。
你的感慨是什么?你认为这段话中,有哪些重要的信息对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会有帮助呢?……你来试一试好吗?生:……师:没有发现什么吗?没关系。
好那里有位同学举手,你来说。
生:18天之后,一篇题为“雪”的精美散文诗便诞生了。
师:哦,他注意到了最后这句话,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写的什么?生齐:文体师:哦,文体、体裁。
散文诗呢,它是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一种文体,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既要有诗歌的韵味,也要有散文的气势和“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好。
同学们,在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起因以及它的文体之后,我们开始进入课堂学习。
(显示:雪景图片及课题雪及作者)我们在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们预习。
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坚强面对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鲁迅的资料和写作背景,描写雪的诗词名句。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描写雪的诗词名句,我们欣赏一下,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感情?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表现了对雪的赞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表现了北方美丽的雪景。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雪》,探究一下鲁迅笔下的雪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板书课题《雪》。
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展示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6 雪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纷纷扬扬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出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彩美文。
1924年岁暮北京的一场落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的文字,18天之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
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背景简介:《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
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2、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
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
三、品读课文。
1、围绕“江南的雪”,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朔方的雪”。
作者描写江南的雪。
写雪的质地、颜色。
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写孩子们塑雪罗汉。
追问: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
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3、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
孤独的斗士。
4、作者喜爱“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从哪些地方看出?南方雪:怀念和喜爱。
《雪》课堂教学实录
《雪》课堂教学实录(板书:课题、)师:有谁能和老师一起朗读这篇文章呢?生:纷纷举手。
(师生共读全文:五名同学分别朗读前五段,师朗读最末一段) 师:同学们都读的比较流畅。
请问文章写了哪几种雪景?生: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
(板书:江南的雪景、朔方的雪景)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思索是怎样来描写两处雪景的。
先请大家默读一至三段,思索江南的雪景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生:默读(略)。
生:江南的雪蕴含着生气。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从句子“冬花开在雪野中,有很多蜜蜂们劳碌的飞着,也听的它们嗡嗡的闹着”看出来的。
师:你为什么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出“江南的雪蕴含着生气”?生:从“闹”字可以看诞生机盎然的情景。
师:是啊,其实,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也有类似的描写,大家还记得吗?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师: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气。
的眼前真的涌现了这种景吗?生:没有,是想象得到的。
师:有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劳碌的情景,从侧面很好的衬托了花的明艳,从而很好的使读者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气。
师:还可以看出江南雪景的什么特点?生:“滋润美艳之至”、“雪是相互粘结的”师:滋润美艳”你是如何理解的?生:“美艳”即漂亮、艳丽。
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描绘了一幅漂亮的雪景图。
师:这里紧紧抓住“色调”这一角度,如“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白中隐青,磬口的蜡梅花的深黄;杂草的冷绿”,这些色调与雪的白相互衬托,显得五光十色,足见“美艳”。
生:还可以从句子“然而很雪白,明艳”看出江南雪景的明艳。
师:径直找到了词语“明艳”,较好!还有什么特点呢?生:我认为江南的雪景中孕育着生命,从句子“那是还在朦拢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看出。
师:请问对“朦拢”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生:隐朦拢约,假设有假设无。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雪》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雪》【教材分析】《雪》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是鲁迅《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情感:作者向往江南雪景的滋润美艳,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赞叹这旋转沸腾的“朔方的雪”,蕴含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这不仅是一支不同反响的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非常适合学生美读、欣赏,对学生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进一步领略散文诗的魅力,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陶冶情操。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学习散文的经验,已经初步具有鉴赏品味能力,但是鲁迅的文章难懂,需要教师的巧妙引领和相关背景的启示,所以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解读的基础上,适当适时的补充背景资料,同时通过朗读、理解、品味等重要环节,引领学生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解读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刻内涵。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解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品味文本,领会作品深刻内涵,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敢于直面人生”的博大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
2、揣摩语言,进一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教学难点】作品深刻内涵的理解【教学策略】1、朗读法2、启发式教学法3、小组合作交流法4、读——品——议——练四环节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雪是冬天的精灵,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雪抒怀,写了下许多关于雪的名篇佳句。
(课件出示相关诗句):(齐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吟出的是伟人毛泽东胸中涌动的豪情。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咏出的是柳宗元傲岸不屈的清高;“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道出的是庄稼人渴望丰收的夙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我们来读课文,请女生读1至3小节,男生读4至6小节。
导入:直接迅速,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干净利索,“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起初的分角色朗读,看似简单一笔,却是精心设计。
巧妙拉出“北方与南方的雪”这一比读板块。
(同时巧埋伏笔起到铺垫作用)(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板书错音字:模样mú)师:请大家想想看,老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角色分配呢?生:因为1-3小节写的是南方的雪景,4-6小节写的是北方的雪景。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
请坐。
生:南方的雪强调的是南方雪的美艳,北方的雪强调的是旋转升腾,男生适合读刚强的,女生适合读柔美的。
师:真不错,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语言风格。
接下来,我请一位男同学来读第一小节,也要读出柔美的味道来。
(精彩的细节:教师艺术地纠偏、完善了同学的发言——男生的朗读也可以表现出柔美,同样女生也可读出阳刚),其他同学做一件事,划出这段话里的主句。
何为主句呢?主句就是可以支撑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或总结句。
请拿起笔。
(一生读第一小节)师:你按照要求划出了这个小节的主句了吗?生: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师:你觉得,这个小节就是为了写暖国的雨吗?(其他学生摇头表示否认)生: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
师:很好。
这句话是这一小节要写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找出第二小节的主句,看看哪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第二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读书,1分钟后交流)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子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他找的是一句总起句,对不对?不过呢,这个句子稍微长了些,我们为它瘦瘦身,把这个句子当中最关键的词语提取出来。
变成一句更简洁的话来。
生:七八个孩子一齐来塑雪罗汉。
师:不错,你提炼得很准确。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听老师来读,请同学们用这一节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朗读)生:是独自。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消逝。
师:消逝是什么意思?生:消耗,毁灭。
师:你的解释不是很准确,“消逝”在本文中是一个生词,查字典,是“消融”的意思(师板书),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关键词“消释”,但这个词还不能完整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这时候我们要使这个词变得胖一点,增加一些内容,通过扩句,使它成为一句完整的话。
谁来试一试?生:孩子们塑的雪罗汉消融了。
师:可以吗?生齐:可以。
师:好,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提炼三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的。
归纳一下,我们采取了两个主要方法:出示投影概括文段内容的基本方法提取主句组合要言师:刚才有同学说了,让女生读1-3小节,是因为江南的雪是比较温柔的,是温柔的美。
(板书:柔美)老师有一个疑问,第1小节已经交代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为何还要写2、3两个小节呢?它们是多余的吗?生:塑雪罗汉是童年的美好回忆。
师:我觉得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塑雪罗汉也能够写出江南雪的美。
师:这种手法我们是学过的。
在《春》这篇文章里,为了显示出春草的美丽,作者说,“坐着、躺着、踢几脚球,赛几趟跑……”为什么要写草地上的这些活动呢?这是侧面表现春草的美。
写塑雪罗汉也是这样,侧面衬托江南雪野之美。
请同学们在课文空白处标注:侧面衬托。
第三小节呢?与写江南雪的美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在读这个小节的时候,咱们还是要继续关注这个小节的关键词“消释”。
生:这里写南方的雪消释得快与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形成对比。
师:它虽然是美的,但是消逝得快,这是一种短暂的美。
(板书:短暂)(商榷一下:第1小节中“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这一句是概说雪的特征,接下来通过不同的角度细腻具体地表现其特征,写花和蝴蝶侧重表现其色彩丰富、热闹、充满生机;2、3节通过塑雪罗汉这一形象侧重表现其美艳、粘连、易消融。
仅认为是短暂的美,会不会单一了?当然这还有一个教学取舍的问题。
)老师把4--6小节的内容进行了提炼,成为一篇演读的文稿。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朗读,熟悉各自角色的朗读内容。
出示投影(女领)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
(男领)旋风忽来,便灿灿地生光,蓬勃地奋飞。
(众合)如包藏火焰的大雾,闪烁!旋转!升腾……(男领)在无边的旷野上。
(女领)在凛冽的天宇下。
(男女合)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众合)是雨的精魂!(女领)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男领)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众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师:老师提一点建议,慷慨激昂是不是一定要像连珠炮一样读出来呢?我们可以读得慢一点,比如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师范读)要读出画面感,一定要注意读出重音和停顿。
我们再来一遍好吗?(生掌握要领后重新演读)师:从朗读当中,你感受到了朔方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生:坚强,顽强。
生:蓬勃的。
生:无所畏惧,具有拼搏精神的。
师:相对于南方的雪,朔方的雪具有刚强的美,我们也称为壮美。
(板书:壮美)我觉得刚强、壮美还不足以概括朔方雪的特点,同学们看,江南雪的特点是柔美但短暂的,朔方的雪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完善、美化、深化,切中要害)生:永远,永恒。
师:朔方的雪是壮美且永恒的。
(板书:壮美且永恒)课文就是这样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两幅画面,作者为了表现这两种雪的特点,他在写法上也运用了不同的手法,我们下面就来对比阅读前三段和后三段。
(精当的课中小节,由内容概括板块自然引出下一板块——写法)出示投影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确实有着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写法上也有所不同。
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吗?提示:可以从选取的内容、写景的角度、运用的句式、包含的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提示很重要:写法是个宽泛的话题,没有提示学生可能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评析局限在单一的角度或层次,有了提示学生的思维大开)师:这一次要求默读,这是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
请同学们不断地对前三段和后三段进行对比分析。
(动与静、易与难、形象与抽象、聚合与发散……使课堂富有节奏变化之美)(生默读思考3分钟)生:本文前三段主要运用长句写了南方雪的柔美,后三段主要用了短句。
师:他关注到了句式,短句是急促的,有力的,这与北方雪的特点是相应的。
生:前三段选取了雪景中的花,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罄口的腊梅花,冷绿的杂草……这些斑斓的色彩,非常明艳。
师:她关注到了前三段是写色彩,写了5种色彩。
在这样一种洁白明艳的背景下,滋润美艳就表现出来了;那么,后三段呢?着重写的是形态、动感。
还有吗?生:还写了蜜蜂,是通过想象来写的,是虚写。
师:太好了,你真是一个目光敏锐的同学,前三段虚实相映,后三段都是写实。
生:前三段是通过孩子们堆雪人来侧面表现江南雪的柔美,后三段是直接写朔方的雪的特点。
师:你这是从内容和角度来说的,其实还可以从包含的情感来看,你读出作者的情感来了吗?生:前三段里作者感到有点惋惜,后三段通过写朔方的雪的壮美而永恒,表现作者对朔方雪的赞美。
师:你的回答用词真准确,“有点”惋惜,表达了惋惜的程度。
我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活动。
出示投影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
前三段多绘“色彩”,重在表现江南雪的静态;后三段多状“形态”,突出朔方雪的动感。
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婉柔和;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
前三段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赞颂中含敬仰。
(评析手法,着重其表达作用或妙处)师: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落笔的重心是在前三段还是后三段呢?(这一问切中文章的要害了,以手法引出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顺应“批文入情”之道,自然转入下一教学板块,向文章的更深处、更精妙处开掘;整体阅读结合局部精读,并遵循“局部精读统摄于整体阅读”原则)生:在后三段。
师:前三段对后三段的内容起到的是一个衬托的作用。
(板书:衬托)前三段文字很多,仿佛很重,其实较轻;后三段,着墨简练,仿佛较轻,其实很重。
这是鲁这篇作品的一个语言风格。
(有点课中微型讲座的味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仔细地研读后三段。
出示投影细细品读文章后三段师:老师先来介绍一句话,这句话是朗读理解所有写景状物文字的一把钥匙——“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如果有同学今天上学很高兴,他就会说鸟儿在树上歌唱,这就是情语,表现了人的心情。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下板块学习作铺垫)鲁迅是1925年写这篇文章的。
当时,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五四运动进入了低潮。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来写朔方的雪,他就表达了他的情思。
现在我们把文章的最后三段读起来。
(资料穿插,为下一板块学习作铺垫)出示投影以“……写的是……”为话题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如:“永远”、“决不”反复强调,写的是朔方飞雪刚劲顽强的性格。
(学生自由朗读)(是提示亦是指导,给学生以示范)师:说阅读感受,我们可以就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来说,也可以就一个段落来说,还可以从三个段落的整体感受来说。
(是提示亦是指导,给学生以抓手,以路径)(学生思考)生: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还是如粉如沙,写出了雪花的飞扬。
师:是一种昂扬的姿态。
(深化)生:“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写的是朔方的雪无所畏惧。
师:这句写的是,朔方的雪即使在冷酷的环境当中,依然保持着火热的心,依然保持着战斗的激情。
(纠偏,点透)生:“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看出北方的雪到处都是。
师:朔方的雪充满天地之间,天地之间也仿佛充满了它的刚强之气。
(深化)生:“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一句写了朔方的雪坚韧不屈地斗争,不妥协、不屈服。
师:这句其实是很有难度的,我们一起来研讨。
为什么说是“孤独的雪”?(追问、突破难点))生:是因为它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蓬勃奋飞的。
师:但是它又是倔强的,它没有退缩,它依然在旋转、升腾。
“死掉的雨”,说的是哪里的雨死掉以后幻化为雪的呢?生:朔方的雨。
师:北方的雨即使死掉,也不愿被冻成冰,它变成了雪,继续在天宇奋飞,不改其品质,所以说是“雨的精魂”。
“精魂”是指某一种精神的集中体现,朔方的雨和雪,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精神体现呢?生:它们都是在冷酷的环境下作斗争。
(哈哈!这里我与徐兄有共鸣!化雨为雪,化为奋飞的雪!这里的“死”指转化、再生!就像化茧为蝶一样)师:是的,那是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
我们来总结一下品读活动。
出示投影这里写的是凛冽天宇下奋飞搏战的朔方的雪。
这里写的是无边旷野里朔雪旋转升腾的壮阔场面。
这里写的是严酷现实中倔强不妥协的战斗姿态。
这里写的是孤独境遇下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师:顽强抗争,这里不仅仅是雪的形象,还带着浓厚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形象,所以,《雪》这篇文章,既是写雪,也是写人、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