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d1643b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d.png)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1:网络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在这个阶段,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与中央计算机相连,用户通过终端向计算机发送指令和数据,计算机处理后将结果返回给终端。
2:网络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多个独立的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构成计算机网络,但无网络操作系统,只是通信网,60年代后期,阿帕网(ARPAnet)出现,它是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阿帕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战争情况下,确保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
这一阶段的网络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等领域。
3:标准化网络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以太网产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网络互连标准 OSI,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
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使得不同厂商的计算机和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和通信,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4:综合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计算机网络向综合化、高速化发展,出现了多媒体智能化网络。
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网络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同时网络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涵盖了商业、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计算机网络的形态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展。
二:计算机网络在综合高速发展阶段的未来发展趋势1:确定性技术从单域走向多域推动未来网络向端到端确定性演进,以满足对网络延迟、抖动等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场景,如工业自动化、远程医疗等。
2:网络数字孪生技术加速发展通过对物理网络的数字化建模和仿真,实现网络的可视化、监测、预测和优化,从而提升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
3:算力网络热点技术落地实践加速算网基础设施智能化融合升级,实现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协同调度与高效利用,为各种计算密集型任务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计算机网络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fe4327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1.png)
计算机网络发展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计算机互相连接而形成的网络,利用网络中的设备和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技术。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架构和技术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了ARPA网的研究,该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ARPA网使用分组交换的技术,也就是将数据分成小块进行传输,每一小块数据称为一个数据包(Datagram)。
在ARPA网的基础上,随着Internet的出现,计算机网络开始向广大民众普及。
Internet使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不同类型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体系。
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网络系统,这里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系统。
1. 局域网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一种连接在有限范围内、通常为公司、学校、宾馆等大型建筑物内的多台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
局域网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有线的局域网用网线连接,而无线局域网则是使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
2. 广域网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是指覆盖较大地域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如国内外的互联网、电信网络和卫星通信等。
3. 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局域网技术,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发明。
以太网将数据分成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输,使用CSMA/CD技术协议,即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技术,用来协调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二、网络架构网络架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功能模块组成的结构,不同的网络架构对应着不同的网络层次和一个或者多个协议。
计算机网络根据规模的不同可以分为单机网络、局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等,下面对每一种网络架构进行详细介绍。
互联的发展历程
![互联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2df22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6.png)
互联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是当代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从互联网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一、ARPANET时期(1969年-1990年)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在196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络ARPANET。
ARPANET最初是为了实现军事信息的分布式共享而建立的,它采用分组交换的方式,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这一时期,互联网的基本技术框架得到了初步建立,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商用化时期(1990年-2000年)1990年代初,互联网开始向商业应用领域拓展。
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网页诞生,并允许用户在网页上浏览和发布内容。
此后,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发展迅速,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
同时,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也在这一时期大幅增长,各类网站、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互联网应用逐渐普及。
三、移动互联时代(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移动互联开始崛起。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移动互联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网上购物、社交网络、在线支付等各种活动。
同时,移动应用程序(APP)的兴起,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服务。
四、物联网时代(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分支,将实现物品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连接和数据交换。
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各类设备的互联互通,推动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发展。
总结起来,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ARPANET时期、商用化时期、移动互联时代,而未来则可能进入物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无限,我们可以期待互联网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03678a6d15abe23492f4d31.png)
网络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终端联机网络;第二阶段: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第三阶段:开放式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第四阶段:高速智能化计算机网络。
一、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终端联机网络1、网络成因计算机网络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因为计算机主机相当昂贵,而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对便宜,为了共享计算机主机资源和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单主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2、网络结构由一台中央主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分散的终端,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如图所示。
终端分时访问中心计算机的资源,中心计算机将处理结果返回终端。
3、网络特点在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中,因为所有的终端共享主机资源,因此终端到主机都单独占一条线路,所以使得线路利用率低,而且因为主机既要负责通信又要负责数据处理,因此主机的效率低,而且这种网络组织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较低,如果主机出问题,所有终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人们提出这样的改进方法,就是在远程终端聚集的地方设置1个终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终端聚集到终端集中器,而且终端到集中器之间是低速线路,而终端到主机是高速线路,这样使得主机只要负责数据处理而不要负责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机的利用率。
4、网络演变虽然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已被替代,但随着计算机单机性能的提升,类似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结构出现新的发展,出现了类似结构的局域网,如无盘工作站,云终端系统。
二、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1、网络成因第一代的以单主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网络线路利用率低,对主机依赖性太强,可靠性低。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网络不再局限于单主机中心的网络,许多单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了有多个单主机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的发展历程
![网络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00eb7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f.png)
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连接各个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网络,这是为了解决多个计算机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问题。
1969年,ARPA成功实现了第一个互联网络ARPANET的原型。
ARPA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几个节点,这些节点通过专用的电话线路相连,实现了互联网的初步形式。
1970年代,互联网的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采用。
此时,ARPA的ARPANET已经连接了数十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数据的传输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电子邮件的发明和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跨网络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1980年代,互联网开始向商业领域拓展。
这个时期,互联网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和军事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利用互联网提供商品和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1990年代,互联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WWW(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使用更加简便,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网页、查找信息,并实现图像、声音和视频的传输。
此时,互联网用户数量也迅速增加,公众意识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的潜力,并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和社交。
2000年代,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开发也为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功能和便利。
到了21世纪,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为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网络安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尽管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和问题,但它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机遇。
网络的发展历程仍在不断演进,未来互联网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6.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6.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c264482b160b4e767fcfa6.png)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网络探索时期(1987年~1994年)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2年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
这条专线仍是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CCIRN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阶段(1993年~1996年)四大Internet主干网的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
科技网先行:1990年11月,NCFC立项,1993年11月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NCFC网络与美国Internet互联成功,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
1996年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络正式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金桥网建设: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
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设: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中国互联网十年发展大事记
![中国互联网十年发展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4cd3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0.png)
1.1994年,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点在北京建立。
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正式起步,中国互联网开始与世界互联网接轨。
2.1998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成立。
CNNIC的成立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政策和规划。
3.1999年,中国最大的引擎百度成立。
百度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引擎的发展,并成为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5.2003年,中国开始限制外国社交媒体。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互联网审查和限制措施,包括封锁外国社交媒体网站,导致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展。
6.200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1亿。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8.202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兴起。
互联网金融平台如宜信、蚂蚁金服等迅速发展,为中国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创新和挑战。
9.2024年,中国首次举办互联网大会。
乌镇互联网大会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互联网精英和企业家。
10.2024年,中国5G商用启动。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商用5G网络的国家,推动了中国科技行业向前迈进。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未来,中国互联网将继续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dd7c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d.png)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简单的局域网到全球范围的互联网,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本文将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技术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 早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的ARPA(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研究分组交换网络。
这种网络使用分组交换的方式,将大型计算机分成几个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通过网络互联,实现分布式计算。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
2. 互联网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增加,互联网的雏形开始出现。
互连网(Internet)是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通信协议,使得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
3. 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TCP/IP协议的应用。
TCP/IP协议是一组用于在互联网上进行通信的协议,其中TCP(传输控制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而IP(网际协议)则负责确保数据包能够在网络中正确地传送。
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使得互联网能够跨越地域和国界实现全球连接。
4. 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价值的被认识,互联网逐渐从军事和科研领域扩展到商业领域。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诞生和Web浏览器的普及,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开始迅速发展。
各种企业和机构利用互联网实现在线销售、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5.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移动互联网将互联网技术与移动设备相结合,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资源。
这一发展使得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和移动应用等行业蓬勃发展,推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和普及化。
6.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8eeb7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7.png)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是连接全球的信息网络,它的发展历程也与中国的信息技术和电信业息息相关。
以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和关键时刻:1. 1987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后来的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2. 1994年,中国通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始建立中国互联网的骨干网络,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
3. 1995年,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中国电信开始营运,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上网服务。
4. 199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负责管理中国的互联网域名及IP地址。
5. 1997年,中国的第一个搜索引擎“百度”诞生,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信息检索服务。
6.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对中国互联网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7. 200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突破260万,开始进入互联网爆发期。
8. 200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互联网新闻和信息发布进行了管理。
9. 2004年,中国的第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成立,为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奠定了基础。
10. 2008年,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也是中国打造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机会,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
11. 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推出了微信,一款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2011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引起全球关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里程碑事件。
13. 201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网络安全法》,加强了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管理。
14. 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小米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15. 2020年,中国的第一个5G网络商用,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仅包含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创新,也涵盖了政府的政策和监管措施。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简述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c674b0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a.png)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简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寻呼网与电子邮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研发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计算机网络,连接了四所大学的计算机。
1971年,人们首次实现了跨越大洋的电子邮件传输。
2. 互联网诞生与WWW的出现: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并于1991年首次公开发布。
WWW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真正开始流行起来。
3. 商业化与Web 2.0的兴起:1990年代初,互联网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使得在线购物、在线银行、搜索引擎等服务开始兴起。
2004年,Web 2.0的概念被提出,更注重用户生成的内容和社交媒体的应用开始盛行。
4.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的潮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娱乐、购物等活动。
5. 物联网的发展: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智能地管理和控制物品。
6.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
7. 5G时代的到来: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动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G网络的到来将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的速度和稳定性,推动更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以上是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和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将继续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
![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5fb79d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3.png)
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客户端-服务器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客户端-服务器时代(1989-1999)、点对点网络时代(1999-2024)、社交网络时代(2024-2024)、物联网时
代(2024-至今)。
客户端-服务器时代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也称“万维网”时代,该时期的互联网发展依赖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网页设计技术,以
浏览器作为客户端。
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前,网络通信还只是局域网的一部分,没有互联网
这个概念,而1989年互联网正式出现,使得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地球上不
同的位置上连接,分享信息和服务。
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的网络结构,客户端是指我们使用的浏览器,而服务器则是提供数据和信息的服务。
在这一阶段,网站的设计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简单的文本发展到图像,
静态网页被动态的网页所取代,以及服务多样化,这一切都为互联网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二、点对点网络时代
点对点网络时代是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开始至2024年结束。
点对
点网络时代的互联网发展解决了当前互联网结构的局限,将客户端-服务
器的架构转变为更加分散的点对点网络。
点对点网络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62620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d.png)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互联网是指将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如ARPANET的建立、万维网的诞生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未来,互联网将继续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发展历程1. ARPANET的建立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的计算机网络,旨在实现军事信息的共享和通信。
ARPANET的建立标志着互联网的雏形诞生。
2. 万维网的诞生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了万维网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布了第一个网页。
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和普及化,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3.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的潮流。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实现了信息的无缝连接。
二、未来趋势1. 5G技术的应用随着5G技术的商用化,互联网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G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密度,将为互联网的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
2. 物联网的普及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
未来,物联网将进一步普及,各种智能设备将与互联网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物联网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智能化的生活方式。
3. 人工智能的融合人工智能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
未来,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相融合,为互联网的应用带来更多的智能化功能。
例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推荐系统等将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未来,互联网将面临更多的安全挑战,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3eb22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1.png)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共享资源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工切换器时代。
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使用传输器来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种人工切换的方式效率低下,且对网络的拓扑结构有限制。
第二阶段是计算机网络的早期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ARPANET项目开始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技术。
1969年,ARPANET成功实现了首个节点间的网络连接,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逐渐扩展到更多的节点。
此时的计算机网络主要使用分组交换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第三阶段是计算机网络的广域网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TCP/IP协议的提出和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向全国范围内的广域网发展。
1973年,英国的NPL网络成功连接到ARPANET,成为第一个跨国网络连接。
随后,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到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中。
第四阶段是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互联网协议的普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始向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发展。
1983年,互联网基础设施标准规范TCP/IP成为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从此以后,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分享各种信息。
第五阶段是计算机网络的无线化发展。
21世纪初,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开始向无线网络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WLAN)或移动通信网络(如2G、3G、4G和5G)实现随时随地的网络访问。
目前,我们正处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物联网、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计算机网络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普及化。
未来,计算机网络将成为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遇。
网络的发展历程
![网络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26988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b.png)
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人们开始研究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进行通信的可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了一种称为ARPANET的计算机网络。
ARPANET的目的是为了连接分布在全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以促进科研工作的协作。
ARPANET使用分组交换技术,把数据分割为小的“数据包”并通过多条路径传输,这种技术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以C语言为基础的UNIX操作系统被广泛使用,这种操作系统具有分布式和多用户支持的特点,成为网络的基石。
而且,在1974年,Vinton Cerf和Bob Kahn等人开发了互联网协议套件(TCP/IP),这是一组标准,定义了数据如何在网络上进行传输和管理。
1980年代,互联网开始扩展,逐渐向企业和个人用户开放。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和应用,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协议(FTP)和域名系统(DNS)。
邮件系统允许用户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消息,FTP允许用户在计算机之间共享文件,而DNS则为互联网上的计算机提供了可读性的域名。
1990年代初,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诞生改变了互联网的面貌。
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这是一种用于创建网页的标准语言。
他还开发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和服务器,并于1991年将其向公众开放。
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容易,且用户能够通过点击链接跳转到不同的网页。
2000年以后,随着宽带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连接速度大幅提高,用户数量急剧增加。
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在线支付等互联网应用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访问网络,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网络发展历程2022
![我国网络发展历程2022](https://img.taocdn.com/s3/m/025425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f.png)
我国网络发展历程2022
我国网络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可谓壮大而迅猛。
首先,我国在整个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在1994 年,中国创立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并
推广了IPv6 技术,实现了对互联网的本土化管理和高速发展。
随后,中国开始逐步开放互联网接入,首先是将互联网逐渐引入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
2000年以后,我
国开始向普通公众开放网络接入,人们可以通过电话拨号方式上网,自此中国人民踏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接入方式方面,我国先后经历了电话拨号、宽带、无线接入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的普及和应用。
除了基础设施的发展,我国的网络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
这些企业以其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带动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我国还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建设。
从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到实施,再到网络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保护,努力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总的来说,我国网络发展历程中不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再到网络安全的建设,都取
得了显著的成绩。
未来,我国将继续致力于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网络服务。
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b925a1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b.png)
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 孕育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首先考虑到在核战争中确保通信线路,核战争中的数字化网络概念由此而生,美国国防部为此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
2. 创立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Kulwant Singh和Vinton G Bauer提出将主机和网络集成起来,研制Banyan网络。
3. 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ARPANET网络,由ARPA提供资助,TCP/IP协议开始使用。
4. 突破期:20世纪80年代,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出现。
5. 发展创新期:20世纪90年代,网络互联互通成为发展趋势,构建了最初的因特网。
6. 成熟繁荣期: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IPv6技术的出现等等都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不断成熟的过程,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3f7e02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4.png)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设备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单机操作时代(1960年代-1970年代)计算机发明之初,只有单台计算机,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作和信息交流等功能,因此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出现。
直到19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开始萌芽。
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了串口通信、打印机共享等方式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点对点”网络,用于数据传输和远程操作。
但是由于网络规模小,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所以其功能十分有限。
2. 第二阶段:局域网时代(1980年代-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大型机的出现,局域网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形式。
1980年代,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
此时,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可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的同时运行。
3. 第三阶段:因特网时代(1990年代至今)1989年,因特网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进入了新的时代。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开始向“广域”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资源和信息。
同时,万维网也随着Web技术的发展而兴起,使得人们可以在因特网上快速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但是,随着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未来趋势1. 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网络未来,计算机网络将会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空气”,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支持。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58822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7.png)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一个名为ARPANET的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分散式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以便于军队和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ARPANET于196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世界上第一个广域网(WAN)。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在1970年代,互联网的概念逐渐形成,成为一个将多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概念。
此时,TCP/IP协议也被发明出来,它成为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1980年代,互联网扩展到了国际范围。
一些独立的网络开始相互连接,形成了国际互联网。
1983年,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为了解决地址分配问题,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了域名系统(DNS),用于将IP地址映射为易于记忆的域名。
1990年代,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
万维网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让用户能够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
此外,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等通信工具也迅速流行起来。
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移动设备和传感器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并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速、安全和可靠的网络连接变得更加重要,以支持各种应用和服务的需求。
总之,计算机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互联网,其变革速度和广度令人瞩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将继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中国网络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914c5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4.png)
中国网络发展历程从1994年到2022年,中国的网络发展历经了数十年的进步和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网络发展的一些重要节点及其相应的变化。
1. 1994年,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接入节点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的网络时代的开始。
那时,互联网在中国还很新鲜,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触到互联网,并且网络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在19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中国的网络普及开始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网,并且学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这时期还涌现了一批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
3. 2007年,中国正式启动了3G移动通信网络,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基础。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上网,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发展。
4. 2013年,中国推出了“全民上网计划”,旨在加快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速度并普及网络教育。
这一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网络普及的步伐,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5. 201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这一计划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并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6.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使得中国的“云办公”、“云学习”等线上服务迅速兴起。
网上购物、在线娱乐等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网络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互联网接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再到互联网+的发展,都彰显了中国在网络科技领域的成就。
未来,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网络发展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发展历程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
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
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
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
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
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
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
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
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
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
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
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
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
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
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的增长,而原创性的技术也放缓了研发的脚步了。
“三个月一年”的“互联网年”节奏[1] 和“光纤定律”[2]已经成为一个沉入历史的辉煌记忆。
这些现象都证明这个网络的本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
我们知道每个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熟期,也就是形态和属性基本“定型”的时期,甚至是“类型化”的时期。
这就是我们追问网络本质的根据,这是一个网络相对定型可以理解的时期。
不懂得历史,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
同样,不知道网络在历史上出现的概念和理解,我们也无法直接推断网络的本质,从源流开始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本质,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的网络研究,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明了它的缺点和局限。
下面对历史的角度对网络的概念进行梳理:(一)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的阶段“网络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用“网络与媒体的关系”的方式提出来的。
这是因为媒体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交往”。
人们最渴望理解的是,网络对于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精神交往”——大众媒体有何种影响的问题。
研究者首先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把网络看成是传统社会中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媒介形态。
这种理解很显然无法容纳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如此之多的异质的、非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属性。
把不同的东西混淆到一起,显然是牵强而缺乏说服力的。
这个思路无法真正解决网络的定位问题,更无法达到对网络本质的思考。
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先后出现了“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的概念。
具体考察,从时间序列上说,网络不是“第五媒体”,更不是“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这点已有公认;从承载内容的性质和符号载体上说,网络也不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
理解后一点有些复杂,我想从“媒介的特质”和“传播的意义”两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从“媒介的特质”的角度考察。
我们知道,信息的载体是符号,符号传播是媒介的形式的本质。
新闻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
他们的最大特质是各自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
报纸主要靠文字;广播主要靠音响;电视靠以影像、声响为主,文字为辅。
独特的符号系统,是识别三大传统媒体的基本依据。
而网络的符号仍然是文字、声音和影像,只是综合利用,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传播符号。
然后,从“传播的意义”的角度做考察。
传播的内容是新闻、神话传说还是历史知识也是媒体定位的标志。
“三大媒体”都是在“新闻的意义”上谈的。
所谓在新闻的意义上,是指他们都以新闻为本位,为重要任务。
而网络显然是信息的集散地,它包含了不同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等等。
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旨趣,从总体上网络传播是“大杂烩”,并没有形成对新闻的重点强调。
以上分析看出,把网络从“媒体”或“媒介”的角度,进行传统或习惯意义上的排名归队,无论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都是不妥当的。
(二)把网络的讨论分解到“网络具体形态——网络媒体”的讨论的阶段网络与媒体关系探讨的突破,就是把“网络媒体”的概念从宏观抽象的网络的大概念中抽取出来,而从网络的一个形态组成来考察,单兵直入的讨论获得了成果。
“网络媒体”的提法,就是在这个认识背景下升温的。
2000年后代替“第四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讨论网络时的主要探讨对象。
[3]“网络媒体”的界定有很多困难。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网络传统新闻网站媒体和商业网站媒体,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征,具有“准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因为庞大的网民规模支持着网页的浏览率。
当然“按照传播学的定义,一种媒介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1/5,即可被称之为大众媒介”。
[4]所以即使目前的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也不能断言它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但是根据互连网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肯定“网络媒体”成为大众传媒是未来的必然。
这个阶段的探讨进入了网络的具体形态组成,讨论因为具体化而更为集中,对象的特性也更为清晰,“网络媒体”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开始深化。
“网络媒体”的概念回答了上面的疑问:网络作为整体不是媒体,但网络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是媒体;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是“第几媒体”的争论,至少从“网络媒体”概念中,我们长期感觉到的网络具有的“大众传播”的性质终于落到了实处,而不必忍受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强烈感觉网络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属性和特点,一方面却清楚地察觉到网络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差异。
这两个感觉形成了一个在传统认识框架里解决不了的悖论。
“网络媒体”概念破解了这个难题。
“网络媒体”回应了此前我们关于网络是“第几媒体”,是不是媒体的讨论;同时网络与“网络媒体”的不同,也暗示和提醒了研究“网络是什么”的复杂和困难。
(三)“网络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进一步的追问是,“…网络媒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具体化这个追问,我们需要搞清楚“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它与传统媒体有怎样的不同?是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还是表面的差异?前面搁置的问题再次提出,它与传统的三大媒体是什么关系?网络媒体是一个突然侵入的不速之客,还是一个和睦友好的邻居?是一个熟悉的同类还是一个陌生的异类?从媒介符号来说,传统媒体各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系统;而网络媒体没有。
“网络媒体”的新闻载体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符号语言系统,包括文字、声音和影像。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体”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类,而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邻居。
“网络媒体”并不具有本质意义的特殊性,更多地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模仿”和重新组合。
从内容上说,无论是网络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的新闻传播,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的“延伸”。
新闻网站从内容到形式,极大程度地依赖着传统媒体的资源。
商业网站在主要意义上也只是传统媒体新闻的重新组合,而非本质意义上的颠覆或反叛。
所以,把“网络媒体”理解为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延伸”,是一种合理的逻辑。
网络媒体是延伸,而不是创新;是熟悉的再造,而不是陌生的闯入;是文明的变迁,而不是文明的断裂或者重生。
(四)把网络看成是“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阶段这个阶段,人们看到了网络的不同功能取向和复杂的性质。
正像“网络媒体”概念的提出一样,“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同样表达了人们分门别类研究的努力。
既然整体的认识很难达到,我们不如分别表述这个复杂的对象。
“网络媒体”概念是对网络组成形态的个别研究,而“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提法则是对网络功能的总体上的分类研究,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
这些认识终于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网络的理解。
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为网络做一个定义。
同时,“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的意义还在于,超越了“媒体”的说法。
这个提法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网络的社会本质,为未来更准确地理解网络提供了一个台阶。
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分类的视角,如果网络什么都是,那么也什么都不是。
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更本质的概括。
(五)网络就是虚拟世界具体的、分类的角度看问题解决了许多基础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来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映照,那么“网络媒体”的母体网络呢?网络的对照物是什么呢?找到网络的对照物和联系,我们似乎也就可以找到“网络是什么”的答案。
这个思路接近马克思探究“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思路,马克思如此定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5]经由关系、联系来解释本质,是一个合理的路径。
由此知道,“网络是什么”,当然也可以从网络与对照物和网络的全部联系中,认识网络的位置、特点和作用,那么“网络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得到一条清晰的出路。
“网络是什么”的长期争论展现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其复杂表现为网络上形态众多,作用和影响各异;其多变性表现为网络上原创技术出现周期很短,网络组成部分新成员不断增加,新功能不断开发,原有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研究思路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我们长期从“网络和媒体”的角度来试图认识网络的本质。
结果证明不成功。
我们在探讨“网络是不是媒体,是第几媒体”的时候,长期纠缠不清,认识混乱。
我们把“网络是不是媒体”这个问题抛开,跳出这个狭隘的怪圈,直接讨论网络对于人意味着什么?用信息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可能更能接近网络的本质。
信息总是从一地流向另一地,信息的复杂流动,也可称为精神交往,成为信息时代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就是一个推动信息流动的计划。
所以,如果把信息比喻为乘客;那么网络上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等就是在道路上奔跑的汽车;网络就是道路。
三者的关系就是“乘客、汽车和道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