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学案.doc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 答案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三、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四、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蒙教:窃:操:术:强聒:略:上报:重念:视遇:厚:反复:卤莽:见恕:名实:人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辟:壬人:固: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非特:度(dù): 度(duó): 膏泽: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概括段意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第2段作何理解?5、第3段作何理解?6、第4段作何理解?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二、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文中关键文言词汇和句式,以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其次,通过研读文章,学习作者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指责的巧妙反驳,体会其坚持改革、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再次,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其结构严谨、行文简洁、言辞犀利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最后,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坚持真理、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代文学家____写给____的一封书信,主要目的是反驳对方对自己的指责,并阐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 文章中,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五个主要罪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安石在信中强调,变法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____的原则,旨在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章采用了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B. 王安石在信中对司马光的指责全盘接受,并表示会加以改正。

C. 文章言辞犀利,气势磅礴,体现了王安石坚定的变法决心。

D. 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简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驳论名篇之一。

2. 《答司马谏议书》的主旨是()A. 批评司马光的政治观点。

B. 阐述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 回应司马光的指责,阐明自己的变法立场。

D. 表达对司马光的敬意和感激。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主要论点和方法。

2. 王安石在信中是如何强调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决心的理解。

三、全文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译文如下:某启:昨天承蒙(您)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意见不合,(这)是从我当上宰相,才最终明显了的。

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理解并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3)通过讨论,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认识到改革家的勇气和决心;(2)培养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1. 导入:简介《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爱国情怀;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整理并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2.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3. 学生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二)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二)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学案

(二)答司马谏议书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即使)欲强聒.(ɡuō)于反复不宜.(应该)卤莽B.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度.(duó)义而后动C.辟邪说..(不正确的言论),难壬人则众何为不汹汹.(xōnɡ)然D.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私下)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B.冀.(希望)君实或见恕也C.胥.(都)怨者民也D.辟.(避开)邪说,难壬人3.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于反复..也..不宜卤莽B.则固前知其如此C.人习于苟且..之至..非一日D.不任区区向往5.下列对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③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④度.义而后动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议事每不合而.某不量敌之众寡B.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则.非某之所敢知D.故今具道所以..见教者..今君实所以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得复见将军于此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8.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文中所述的人们对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②以致天下怨谤也③怨诽之多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⑤9.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致.(招致)天下怨谤也B.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C.举.(列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D.非特.(仅仅)朝廷士大夫而已10.下面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8单元 进阶1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学案:第8单元 进阶1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学案

(教师用书独具)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终必不蒙见察..(给您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被(您)理解],故略.(简略)上报分辩)。

重念..(看待,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返)不宜卤...(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故今具道..(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详细地说出)所以由),冀.(希望)君实或见恕也。

请概括段意: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盖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争,尤.(特别)在于名.(事物的名称、概念)实.(事实,名称、概念实际所指),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根本道理)得.(清楚)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

某则以谓..(君主),议法度..(法令制度)而修.(修正)之于..(以为,认为)受命于人主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是,不算)侵官;举.(施行)先王之..(负有专责的官吏),不为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请概括段意: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附和世俗)自媚.(献媚讨好)于众为善,上.(皇上。

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故也。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2.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

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

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一、课标导读:1、认知:理解和归纳“为、以、则”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情感:体会文章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地改革精神。

二、问题导思:1、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借助文本注解和查阅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强()聒()难壬( )人怨诽( )不恤()国事盘庚()会晤()2、复读文本,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第一节: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2)而议事每不合(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重念蒙君实视遇厚(5)于反复不宜卤莽(6)故今具道所以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1)尤在名实()(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3)以致天下怨谤也()(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6) 以授之于有司( )(7) 举先王之政( ) (8)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胥怨者民也 ( ) (10)以膏泽斯民( )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第三节: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限于本文)①例句:①例句:②例句:②例句:为③例句:以③例句:④例句:④例句:⑤例句:⑤例句:则①例句:②例句:3、文本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是如何一一驳斥的?。

(3)整理文章的结构图:三、质疑·反思※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 ),难.(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活用: ,意思: ,句式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句式: ),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向往之至!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6.17《答司马谏议书》word学案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6.17《答司马谏议书》word学案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6.17《答司马谏议书》word学案目标定位 1.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

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2.背景探寻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

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

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3.文学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强聒.( ) ②卤.莽( ) ③壬.人( )④怨谤.( ) ⑤胥.怨者民也( )⑥会晤.( ) 答案 ①ɡuā ②lǔ ③rén ④bàn ɡ ⑤xū ⑥wù2.一词多义①某⎩⎨⎧ 某.启 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操⎩⎨⎧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 ③厚⎩⎨⎧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宽厚.而爱人 刀刃者无厚. ④壬⎩⎨⎧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⑤胥⎩⎨⎧ 胥.怨者民也 就老胥.而问答案①作者名字的代字/不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②坚持/从事③优待,推崇/忠厚/与“薄”相对④巧言献媚/天干的第九位/盛大,庄严⑤相互/小官吏3.词类活用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加恩泽4.古今异义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今义:②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喧扰,大声吵闹。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其思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二、背景与题解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其思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二、背景与题解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苏教选修《答司马谏议书》word教设计

苏教选修《答司马谏议书》word教设计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教学重点:
结合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文题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上••书”、“答••书”等等。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会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三•简介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因此也称王临川,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四•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内容、目的和作用
五•初步了解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的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正音
怨谤( ) 难()壬人胥()怨盘庚()
3•同桌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5•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完整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完整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Document se i al number【NL&-NNUUT-NUT108]《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预案(一)相关链接【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北宋政治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着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着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王益,字损之,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是一个有正义感且颇为能干的下层官吏。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和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

安石少好读书,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不久签书淮南判官,开始了仕途生涯。

任地方官吏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后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享年六十六岁。

【背景与题解】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目】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点。

3、 3 、体会作者持改革,决不流言俗所的决心案(一)相关接【作家作品】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国公,世人又称王公。

州川(今江西州市)人。

官至同中下平章事。

北宋政治改革家,被列宁誉“中国十一世改革家” 。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文“有于世”,“以适用本”。

他的著作有《川先生文集》、《王公文集》。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王益,字之,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官,是一个有正感且能干的下官吏。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北宋中期“ ”“ 弱”的局面和伏的社会危机有所。

安石少好,从小受到好的教育。

二年( 1042)登榜士第四名,不久淮南判官,开始了仕途生涯。

任地方官吏期,他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建利除弊,减人民担。

治平四年( 1067)神宗初即位,安石知江宁府,后召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 1069)提参知政事(副宰相),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下平章事(宰相),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相后,居,病逝于江宁(今江省南京市)山,号文。

享年六十六。

【背景与解】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身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光(当任翰林学士,右大夫,所以称“司” )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信,列了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致怨五事,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安、墨守成的保守思想表示不。

文章批了司光的意,相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重若而明扼要,既表明决的度又不失答之礼。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目,明是写的。

信多“ ⋯⋯ ”、“与⋯⋯”、“上⋯⋯”、“答⋯⋯”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答李翊书》(韩愈)、《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二)完成下列预习题目1、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强聒()难壬人()盘庚()不恤国事()怨谤()......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会晤()怨诽之多()胥怨().....2.解释重点实词强聒()游处相好()议事每不合()名实()......所操之术()固前知()胥怨()不恤国事()非....特().汹汹然()难壬人()膏泽()不事事()......敢知()无由会晤()...3、重点语句翻译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课案书声琅琅质疑问难整体感知咬文嚼字个性体验熟读深思取长补短初读文本,把你从本课再读文本,划分文章层次,三读文本,谈谈你从文中读出学到的新字词、文学文概括层次大意。

了什么?依据是什么?文章给化常识整理在下面。

段落层次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第 1 段:交代写信的。

第 2 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第 3 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 4 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要求:小组同伴交流熟读深思的成果,互相借鉴补充,把交流所得整理在下面。

小组代表集中大家的成果,做好展示。

四读文本,仿照示例,设置一个你认为最五读文本,仿照示例,勾画并抄写出文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品味并赏析。

例: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各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抒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天下 --“怨谤”;众 --“汹汹然”。

己(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见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完成同步训练,并作出自我评价。

画龙点睛要求: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赞同变法吗?请你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短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妙笔生花拓展阅读:王安石的一次选择我们来说说王安石的一次选择,这次选择是对沈括做出的,造成了两位巨人的疏离,却是王安石不得不去做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反对变法的保守势力说王安石结党营私,并且列出了他“私党”的名单,名单中第15 个人就是沈括。

王安石先是重用沈括,可是在他复相之后却疏远甚至排斥沈括。

这一反一复之间,很值得玩味。

说起王安石与沈括的关系,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比如说岁数上,王安石比沈括大10 岁,非常清楚。

但复杂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关系。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所以王安礼是沈括的表侄女婿,这样王安石就比沈括低了一辈。

后来王安石主持国家大考,沈括以苏州第一名的身份应试,考中进士。

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乃是师生之谊,这样王安石反过来又比沈括大了一辈。

王安石和沈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呢?大概就是在他弟弟娶亲的时候。

正巧此时沈括的父亲去世了,沈家就托王安石给他写了一篇墓志铭。

后来,沈括进了朝廷做了官。

王安石在和沈括的交往之下,对他惊为天人。

这时王安石已经准备变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就准备用沈括。

但是不巧,沈括的母亲又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回家丁忧。

三年以后,沈括丁忧回来,这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

沈括一来,王安石立马就把很多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比方说,疏浚汴渠,主持司天监,还让他当上了三司使。

而沈括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疏浚汴渠的时候,沈括发明了分层筑堰法,领先世界600 年。

在主持司天监的时候,沈括有很多天文学发现,其中一个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不均匀性”,这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可以说,沈括在这段时期做得风生水起。

不久,王安石罢相;不到一年,宋神宗又让他回来。

但是王安石复相以后,宋神宗再要用沈括,王安石却加以阻止。

王安石说沈括是个“壬人”,就是奸佞小人的意思。

为什么王安石罢相、复相前后还不到一年,他对沈括的看法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我们研究史料,得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沈括自找的。

严格来说,沈括更偏向于一个科学家,而王安石则偏向于一个学者。

学者和科学家有什么差别呢?在于如何看待事物。

学者可能看一个总体的方向,可是科学家更看重细节。

新法里有一条户马法,主要是为了抵御辽国的骑兵。

户马法规定,在和辽接壤的地方,老百姓都要养马。

一旦发生战事,这些马就要被征召成为官马,和辽国的骑兵作战。

但是沈括经过实际考察以后,认为这个法不对。

辽国的马匹是长年累月打仗打出来的;宋军的马则是民间豢养,临时征召来的,这能够取得胜利吗?但王安石在位的时候,沈括没说什么;王安石下来了,沈括说,我觉得户马法不太对,应该有些新的措施。

我们可以设想,王安石复位后,他往那一坐:怎么?我在位的时候你不说,我下去了你说,什么意思?沈括个性懦弱,却又有着科学家的良知,他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做法,导致自己失信,这是王安石看不上他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是新党内部的矛盾。

新党里面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吕惠卿。

王安石第一次在位的时候,沈括奉命去两浙兴修水利。

兴修水利得有钱,但是当时国家没钱,那怎么办呢?沈括想,兴修水利最后得利的不是田地的主人吗?这样好了,你们这些地主预先把钱给我,每亩田 200 钱;我把这笔钱拿来,兴修水利造福于你们,怎么样?这个方法很好,但是吕惠卿却很不爽,因为他在当地有大批田产。

一亩田 200 钱,一千亩就是 20 万钱,这对吕惠卿来说也不是个大数;但他很有政治头脑:这些钱不能露白。

把钱捂住,有助于他的政治前途;如果把钱露出来了,就会有人追究他个人财产的问题,所以他坚决反对。

但是沈括在王安石的支持之下,坚决地贯彻,叫吕惠卿交了这笔钱,这样吕惠卿就恨上了沈括。

王安石复相以后,吕惠卿成为他的左右手,吕惠卿极力地诋毁沈括,自然而然,王安石也就排斥沈括。

我们这么一说,王安石的人品有没有点问题呢?还真没问题。

举个例子,黄庭坚是反对新法的,但他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他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是“一世之伟人”,这个评价是不得了的。

司马光也有个评价,他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说王安石写文章、个人品质过人处很多很多。

那王安石为什么要排斥沈括呢?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认为沈括不堪重任。

我们从王安石复相以后的作为来看。

复相以后的王安石,在四年时间中把他的新法基本全部推行了。

但是推行新法,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王安石的另外一个弟弟王安国就曾经劝他,“天下汹汹,不乐新法”,哥哥你要注意啊。

但王安石说,我还是要干。

弟弟哭了,你要这么干的话,我们家要灭亡了。

还有一个叫刘攽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王安石是朋友。

他和王安石分析:商鞅变法,后来被车裂了;张汤变法,被汉武帝干掉了;古来变法者,好像善终的不多啊。

北宋虽然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训,但从王安石身后的落寞凄凉,以及从南宋初年就开始的对他彻底的诋毁,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要冒极大的风险。

冒这样大的风险,强力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性格懦弱的人是不能担当的,这才是王安石排斥沈括的根本原因。

元丰八年,王安石罢相已经很长时间了,而沈括因为在与西夏的作战中受到些牵连,也被贬斥了。

这一年的冬天,沈括来看王安石。

这时候王安石还有一点病,沈括还给了他一个药方。

我们想起来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两位巨人跨越了官场的恩恩怨怨,终于又走到了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