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和影响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3e7de9f71fe910ef12df8a8.png)
富国强兵
三、改革措施
1、经济上: 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工商业 2、政治上: 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 3、文化教育: 发展新式教育
四、改革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不同点
1、改革背景
2、改革过程(领导力量,支持者)
3、改革措施
4、思想文化
5、国际环境
6、结果影响
一、改革背景
明治维新: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 清政府内部虽有分化,但守旧势力很强大
二、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
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 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 戊戌变法: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三、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刀阔斧、稳扎稳打。 戊戌变法: 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变法诏书,但根本未可能 实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被搁浅。
四、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
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普 及早 中国: 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 受新鲜事物
五、国际环境
日本:
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 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 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六、结果影响
日本:
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 资本主义强国 中国: 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 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日近代 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6dfd0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4.png)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首先,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措施快速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而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则以失败告终。
其次,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治天皇的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明治天皇的坚决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
其次,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治和军事的变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改革。
军事上,明治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并通过明治维新战争巩固了政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却很复杂。
首先,外部压力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争夺中心,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割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由于政府内外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力和政治决策的正确,以及积极的现代化措施和开放政策。
而戊戌变法失败则是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导致的政治动乱和腐败,以及对改革的阻力。
这两个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0bcb02f2af90242a895e5b0.png)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徐立章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
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
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
,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
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38a1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9.png)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的两大重要事件。
虽然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不同,但它们都在社会和政治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末期,它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日本社会开始向西方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文明与文化倾斜,这些思想都是通过荷兰和中国学者的介绍而得到了传播。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政治的中心从封建主和武士转移到了皇帝和政府官员手中。
在这场革命中,废除武士的特权把政治和军事权力转移到了中央政府,开放日本与国际的贸易,创建了现代化银行、法院、教育机构,还为时装、流行腰带等新兴的服装,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便利。
这些硬性建设使日本彻底走出了封闭自守的社会。
相比较而言,戊戌变法则是中国在清朝末年突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一场政治倡导运动。
变法运动在清朝背景下,被以“拜科”的思维来诠释。
它不像明治维新那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完全的不同于以往的思路。
它是在当时状况下的一次拯救和保护传统国家的尝试。
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一个朝廷改革运动,尝试通过制度的改革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并试图打破康乾盛世以来的封建制度,这一点理应得到中国人民的认识和尊敬。
从总体上来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相较于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运动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但由于各种社会政治的压力,加之国外压迫和多因素的反对,最终未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则成功地促进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使其成为了一场真正的制度变革。
总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对于两国的无论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形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两项历史事件是两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这两个历史事件,能够成为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和发展上的互相学习的榜样,互相为了南北和平、稳定和发展,建设更为良好的互联互通发展格局与良性发展态势。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1bc56094dd88d0d233d46a2b.png)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f332163fe4733687e21aa5c.png)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ace8bc960590c69ec37687.png)
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相似历史背景相近。
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目标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列强态度相似。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帮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
政策措施相似。
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
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
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a3178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a.png)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日本,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
这两个事件都是在近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旨在改革国家和社会,使其能够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却有着一些显著的差别。
明治维新的成功可以归因于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前,日本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幕府和大名手中。
但在维新之后,日本实行了中央集权体制,将权力集中在天皇和官僚集团手中。
日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废除封建农村土地制度,鼓励私有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现代化。
在军事方面,日本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和军事战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军队。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日本能够顺利地进行近代化进程,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
戊戌变法在中国却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
中国在戊戌变法前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改革尝试,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清朝政权内部的腐败和懈怠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第二,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中国社会的地主和农民之间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这导致了改革的阻力。
中国面临了外部压力。
与日本不同,中国在19世纪末正值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时期,列强强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的主权和独立面临威胁。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宗旨和动力也有所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将日本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没有其他选择。
而戊戌变法则是清朝政府为了保住统治地位而进行的一次激进的改革尝试。
清朝政府虽然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真正具备推动改革的决心和能力,因此变法失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也与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关。
日本的封建社会相对较为简单且高度统一,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且地域分散,因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更大。
日本有着长期的尊重和崇拜中国的传统,这使得日本在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时更容易融合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能够更好地适应改革。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六大不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六大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7b1502c4bb4cf7ec4afed022.png)
1、对政权的态度不同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都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留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戊戌维新提倡君民共主,改革封建官僚机构,利用南学会变相推行地方自治制度;经济上要求“以工定国”;科学文化方面力主废除八股科举,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培养资本主义所需人才。
至于路线,戊戌维新领导人早期寄望于达官贵人,尤其是圣上光绪的一声谕旨。
政变后仍抱定“唯有一策,尊皇而已”。
明治维新的施政大纲同样是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
早在政变前,维新派有名的《船中八策》就明言:“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应出自朝廷”,“设上下议政局……万机应决于公议。
”这是明治政府的五条誓文的基石。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日本维新派在改革路线上死死抓住的也是个政变前并无实权的傀儡天皇。
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日本大约在公元4—5世纪由大和朝廷完成了统一,经过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树立了武士政权,它代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利益。
这个政权的中央机构为幕府,把持全部朝政。
天皇大权旁落,只是日本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精神象征。
1603年,德川家族在江户建立幕府,明令将日本分为士(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掌权的武士阶级,又细分为许多阶层,上下尊卑,等级森严。
以幕府将军为首,下有诸侯(大名),其领地称藩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行政系统。
所以德川幕府统治制度又称“幕藩体制”。
19世纪30—40年代,一些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影响较大的强藩,如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成功地进行了“藩政改革”。
他们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和军事技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藩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3ce53236bd97f192279e9fa.png)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日两国面对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经济层面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 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1。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fe83a6af242336c1eb95edc.png)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a5409bb3c1ec5da51e2704e.png)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3953043968011ca300913b.png)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他们的异同点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a1f6bf3c8d376eeaeaa313d.png)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政策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三、启示:1 革新,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会倒退不会发展。
2 继续擅长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对外开放了。
3重视人才。
因为明治政府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像大久保利通这样人物的智慧,另外,日本一个使团出使西方学习的都是些脑子里有东西的人,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科教兴国,人才战略等等了。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07544e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8.png)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事件,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两个事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在国家危机时期进行的。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面临着外来侵略以及社会分裂的问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入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
其次,两个事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通过政治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试图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的接受和研究。
第三,两个事件都涉及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试图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先进思想。
不同之处首先,两个事件的社会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幕府时期进行的,幕府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刚性化,千年不变。
戊戌变法则是在晚清时期进行的。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残余,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两个事件的改革领域以及力度也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试图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力度及广度都非常大,而在戊戌变法中,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同时改革力度有所不足。
第三,两个事件的改革策略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借鉴了西方的制度、科技等,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倾向于直接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c3bdef5700abb68a982fb46.png)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之异同
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民族)危机。
2性质: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维护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内容:两国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6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结果不同: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2内容不同:日本经济上有土地改革扶植垄断,政治上有设议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军事上有灌输武士道精神,文化教育上有建立一套完整学制文明西化内容,而戊戌变法这些都没有。
3影响不同:日本改革后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4成败原因不同: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资本主义发展则相对充分,是在倒幕成功后在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改革,中下级武士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改革措施行之有效,并大力推行,且当时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改革成功,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又急于求成,且脱离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改革,且当时世界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改革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c91bdece2f0066f53322d4.png)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https://img.taocdn.com/s3/m/26bec1b40029bd64783e2c87.png)
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进行的这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其一跃成为近代的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19世纪末中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却并未扭转中国每况愈下的情况,也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点:1. 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和民主的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的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中日两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下进行了改革。
2. 目的相同:二者都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明治维新希望建立起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 改革内容大致相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提倡科学,兴办新式教育等。
二者的改革措施都不是局部性的,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
5. 列强态度相似: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推动起到了不小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康梁等人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英美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提供资金等,帮助日本训练军队等。
不同点:1. 社会基础不同:戊戌变法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封建社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及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不充分,相对本国的封建势力而言,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没有坚实的,反封建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2)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
而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所以他们坚决反对新政。
维新派在一些具体的变法措施上也侵犯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了这部分人的不满和愤怒,更加深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误会,从而更孤立了自己这一方的力量。
(3)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4)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帝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
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5)直接原因:袁世凯告密
(6)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首先,康梁等维新派对戊戌时期清政府内部的政治形势认识不清。
其次,维新派没有认识到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稳步的前进,而维新变法的改革有很多都操之过急。
在者,维新派不善于笼络清政府内部势力,特别是那些曾经倡言变法与改革的洋务派。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1)国内背景:
明治维新:幕府对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
守旧势力很强大. 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模式,土地私有制下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互相勾结,使旧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
(2)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为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戊戌变法:中国的维新派由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藩国、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5)政策措施:
明治维新: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戊戌变法: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6)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虽然变法失败,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口子,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
教育放面,兴办新式学堂,对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积极:1,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体现在: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
消极:
①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②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③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④侵略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推动日本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