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要点
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要点
一、预防1、经常注意环境卫生,作好灭鼠、排水工作。
2、不许将病畜或可疑病畜(钩端螺旋体携带者)运入安全牧场、队。
对新进入场的羊只,应隔离检疫30天,必要时进行血清学检查。
3、饮水为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因此在隔离病羊以后,应将其它假定健康的羊转移到具有新饮水处的安全放牧地区。
4、彻底清除病羊舍的粪便及污物,用10%~20%生石灰水或2%苛性钠严格消毒。
对于饲槽、水桶及其它日常用具,应用开水或热草木灰水处理,将粪便堆集起来,进行生物热消毒。
5、当羊群或牧场发生本病时,应当宣布为疫群或疫场,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
在最后一只病羊死亡或痊愈后30天,在进行预防消毒的情况下,才可解除限制措施。
6、在常发病地区,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死菌苗或鸡胚化菌苗或多价浓缩菌苗注射。
免疫期可达1年。
二、治疗1、隔离病羊。
给予充分休息,饲喂绿色饲料和多汁饲料,经常供给饮水。
避免受直射阳光的长期照射。
2、病因疗法。
用高免血清、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或“九一四”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可给予缓泻剂(便秘时)、利尿剂乌洛托品(肾脏患病时)或强心剂(心脏衰弱时),同时进行补液(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 1 -。
钩端螺旋体病常识介绍及防治7
★钩端螺旋体病知识
●基本简介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 6~20um,宽 0.1~0.2um,具有细密
钩端螺旋体 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 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 (见图 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 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 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人群普通对钩体易感,但发病率高低与接触疫水的机会和机体免疫力有关。以农民、 支农外来人员、饲养员及农村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钩体病主要有在多雨、鼠类等动物活动 频繁的夏、秋季节流行,这时节环境被钩体污染严重,加之农忙,人们与疫水接触机会多。 钩体通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约在局部经 7~10 天潜伏期,然后进入血流大量繁殖,引起 早期钩体败血症。在此期间,由于钩体及其释放的毒性产物的作用,出现发热、恶寒、全 身酸痛、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钩体在血中约存在一个月左右,随后钩体侵入肝、 脾、肾、肺、心、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引起相关脏器和组织的损害和体征。 由于钩体的菌型、毒力、数量不同以及机体免疫力强弱不同,病程发展和症状轻重差异很
●致病性 1.溶血毒素:不耐热,对氧稳定,具有类似磷脂酶的作用,能使细胞膜溶解,当注入
小羊体内时,可使小羊出现贫血、出血坏死、肝肿大与黄疸、血尿等。 2.细胞毒因子:在试管内对哺乳动物细胞有致细胞病变作用,小鼠脑内接种 1~2 小
时后出现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3.内毒素样物质;其性质不同于一般细菌的内毒素,但也能使动物发热,引起炎症和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联合使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分娩母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性在于其传染性强,对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有着严重威胁。
加强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了猪钩虫卵的土壤或食物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养猪户来说尤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虫主要是猪钩虫(Trichinella spiralis),这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通常具有潜伏期,病原虫体内发育至雌性成虫产生幼虫,幼虫经静脉输送至全身,随后侵入内膜下淋巴组织、血液系统及肌肉组织,引起一系列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感染还会引起心脏、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生产卫生管理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体温可持续升高,甚至出现高热,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感。
头痛是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头部有压迫感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等。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临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
中国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
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
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
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
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方式,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
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传播本病。
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为流行高峰期。
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猪钩端螺旋体病症状急性型黄疸型: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生,偶尔也见到暴发。
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磨擦至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
几天内,有的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常引起严重的损失。
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有的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
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寄生在猪和其他动物的肠道内,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再通过土壤、水源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全球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更为普遍。
钩端螺旋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猪钩端螺旋体属的蛔虫、钩虫等。
确诊钩端螺旋体病需要进行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的存在。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定期进行去寄生虫治疗等。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减少接触寄生虫的途径,保持环境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生肉等潜在感染源。
针对该病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疫苗研发、快速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水平。
1.2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接触感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和宿主媒介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是指人体接触感染源,如被感染的猪或其他动物,从而导致疾病传播。
食物或水源传播是指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导致疾病传播,特别是在污染严重的地区或不洁净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宿主媒介传播是指通过介体传播,如病媒生物叮咬或叮咬后吸血而导致疾病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在一些地区的蚊蝇、苍蝇等昆虫中常见,对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三种传播途径外,猪钩端螺旋体病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需要人们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意识,保持环境清洁,避免与患病动物接触,注意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的卫生,定期接受体检等都是预防猪钩端螺旋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传播途径的深入了解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风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寄生虫囊蚴感染。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养猪技术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
1、活体症状急性型。
通常是仔猪发生,尤其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往往呈散发或者暴发性流行,主要特征是皮肤、结膜等发生黄疸。
该类型具有1-2周的潜伏期,病猪突然出现发病,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1℃,呈现3-5天的稽留,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先是结膜发黄,接着皮肤逐渐发黄,且变得干燥,最终全身皮肤和黏膜都发生黄疸,频繁在墙壁上摩擦皮肤,直到出血,后肢出现震颤、神经性无力;部分会发生血红蛋白尿,排出色如浓茶的尿液;排出绿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会排出血粪。
病程能够持续几天,但部分会在几小时内突然出现惊厥而发生死亡。
该类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一般可超过50%。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通常是断奶前后体重小于30kg的仔猪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生殖系统发生损伤。
病猪初期体温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眼结膜潮红、浮肿,形成鼻漏,部分泛黄,食欲不佳,有些头部、下颌、颈部以及全身发生水肿。
有些皮肤发红或者泛黄,并伴有痛痒,排出茶样尿液,甚至血尿,粪便干稀不定。
病程能够持续十几天到一个多月不等,由于机体日渐消瘦,死亡率往往达到50%-90%。
母猪患病后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偶尔出现发热和无乳等现象。
但妊娠少于4-5周的母猪感染后会在4-7天内发生流产或者死产,流产率能够达到20%-70%。
如果母猪在妊娠后期感染该病,就会产出弱仔,且后代仔猪无法吸乳,不能够站立,通常在1-2天内发生死亡。
2、宰后剖检病死猪主要病变是全身发生黄疸,如皮肤、皮下组织浆膜、黏膜都呈现深浅不同的黄色,胸水、腹水、心包液以及水肿处都有黄色的水肿液流出。
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知识2
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知识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
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暴发流行。
一、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
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和黏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青壮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者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是参加农业劳动和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四、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2-28天,一般为10天左右。
早期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
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酸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
如鼻衂、咳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学学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
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弥漫性出血性、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五、治疗原则钩体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本病治疗应重视有效抗生素及时消灭机体内病原体,对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应强调休息,细心护理,注意营养,酌情补充热能及维生素B族和C。
钩体病的治疗须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方案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方案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一组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本病历史久,分布广,储存宿主多,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
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其次为猪及其它家畜和野生动物。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发热性黄疸和肾炎,严重者肺大出血及伴有肝、肾功能衰竭的黄疸性出血性疾病。
一、病原学钩体菌体细长,呈螺旋状,螺旋规则而致密,有12~18个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变曲呈钩状,常曲屈呈C,S等字形,电镜下钩体由原浆柱、轴丝及包围于菌体及轴丝的外膜组成,三种成分均具有抗原性。
钩体运动活泼,主要沿长轴旋转,此外菌体伸缩葡匐前进也是运动方式之一。
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镀银染色为黑色或褐灰色。
钩体为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含兔血清培养基中,28~30℃下生长良好,为唯一可人工培养螺旋体,也可用幼龄豚鼠或金地鼠腹腔内接种分离。
根据抗原成分将致病性钩体分为23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
我国已发现19个血清群,74个血清型。
钩体主要有两种成分,一为表面抗原(P抗原),为蛋白多糖复合物,有型特异性,可作凝集原,另一种为菌体抗原(S抗原),为LPS,有属特异性,为本属特有,可作沉淀原和补体结合抗原。
钩体易发生变异,其中以毒力变异最明显,经多次人工传代培养后,毒力减弱,甚至丧失。
钩体的抵抗力较弱,对日光、干燥、紫外线的抵抗力均差,加温50℃10分钟,或60℃10秒钟迅速死亡,对寒冷抵抗力较大,-30℃冰融后仍有部分存活,4℃存放数天不死,对酸碱敏感,1∶1 000稀释的酸(盐酸、醋酸、蚁酸及硫酸)作用10~15分钟死亡。
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质量分数为 %的来苏尔,1∶2 000升汞10~30分钟可将其杀灭。
钩体在泥土中可生存6小时至15天。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现已从170多种动物分离出了钩端螺旋体,哺乳类动物(主要是鼠类,其次为猪、犬和牛)肾脏长期带菌并能排菌,污染水源及周围环境,成为人类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和动物健康。
本文将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
通过详细讲解,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相关防控的重视程度。
钩端螺旋体是一类微型螺旋形细菌,属于螺旋菌纲,属于真菌亚门。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钩端螺旋体,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人体特异型和鼠型。
人体特异型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而鼠型则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哺乳动物传播。
钩端螺旋体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严重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炎、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在某些情况下,感染还可能引发心脏、神经系统和眼睛等器官的炎症。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
人体特异型通过直接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以及感染动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鼠型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和抗体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通过血液、骨髓或尿液等样本进行培养或进行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的抗体水平。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进行。
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钩端螺旋体对一些抗生素存在耐药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强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
个人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污染水源,消毒蔬菜水果等。
公共卫生方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控制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和扩散,定期清除垃圾,加强污水处理等。
总之,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传染病。
只有通过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加强相关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大家应该保持卫生,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减少与钩端螺旋体的直接接触,预防病菌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怎样治猪钩端螺旋体病
鉴别诊断
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的鉴别
如猪丹毒、猪瘟等,需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的鉴别
如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等,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鉴别。
注意事项
01 重视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
02 及时治疗
发现病猪应及早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03 防止交叉感染
对病死猪及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传 播。
03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选择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猪出现钩端螺旋体病症 状,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以降 低病死率和减少经济损失。
针对性治疗
根据病猪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 佳治疗效果。
减少猪群密度,避免过度 拥挤,减少运输和环境变 化等应激因素。
疫苗接种
选择合适的疫苗
根据当地流行病情况和疫苗特性 ,选择针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疫
苗。
接种程序合理
按照疫苗接种说明书,确保接种 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正确。
免疫监测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评估疫 苗接种效果和免疫保护水平。
定期检测与净化
定期检测
治疗
使用土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免疫 力。
06
相关研究与进展
研究现状与进展
当前,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土 霉素等,但这些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不稳定。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如新型四 环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但这些药物尚未完全成熟,仍需进一
钩端螺旋体病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环境和物品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心内膜炎:钩端螺 旋体病可引起心内 膜炎,导致心内膜 增厚、心内膜纤维 化等严重后果。
心瓣膜病:钩端螺 旋体病可引起心瓣 膜病,导致心瓣膜 狭窄、心瓣膜关闭 不全等严重后果。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膜炎:钩端螺旋 体病最常见的神经 系统并发症,表现 为头痛、呕吐、意 识模糊等症状。
脑炎:钩端螺旋体 病引起的脑炎,表 现为头痛、发热、 意识模糊等症状。
切断传播途径
标题
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源和土壤
标题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海鲜
标题
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和动物源自标题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
标题
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避免食用生食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 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钩端螺旋体病的并发 症及其预防措施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钩端螺旋体病 的并发症
02
预防钩端螺旋 体病的措施
01 钩端螺旋体病的并发症
肾脏并发症
添加 标题
急性肾功能衰竭:钩端螺旋体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尿量减少、尿色加深、 尿液中出现蛋白等。
添加 标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钩端螺旋体病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尿量减少、尿色加深、 尿液中出现蛋白等。
添加 标题
肾小球肾炎:钩端螺旋体病可导致肾小球肾炎,表现为尿量减少、尿色加深、尿液中出 现蛋白等。
添加 标题
肾病综合征:钩端螺旋体病可导致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色加深、尿液中出 现蛋白等。
养猪人应该了解的猪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2、治疗 (1)、以链霉素疗效较好,15-2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日。 (2)、 土霉素,15-3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日。猪群发病后,应 全群治疗,每千克饲料中加入土霉素0.75-1.50克,连喂7日,孕猪连喂1个月可防流产。 (3)、 中药疗法 a、 板蓝根、丝瓜络、忍冬藤、陈皮、石膏各10克,前4种药煎水后冲石膏粉, 分两次拌料喂服中猪1头,每日或隔日1剂,大、小猪酌情增减。 b、 用鲜马齿苋0.25-0.50千克, 煎水灌服,连服数日。 (4)、每千克饲料中加入盐酸土霉素0.75~1.5克,连喂7天。 (5)、每千克体重青霉素1万~2万国际单位+链霉素1万~2万国际单位,混合后肌内注射,上午肌 内注射1次,下午单注青霉素1次,连用3~5天。 (6)、安钠咖注射液5~10毫升,肌内注射。 (7)、20%葡萄糖200~300毫升+维生素C1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 (8)、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发病群用强力霉素拌料7—10天,每1—2个月加强一次,连续使用半 年。
六、剖检Βιβλιοθήκη 末端发绀,鼻端、乳房部皮肤有黑色结痂。 心肌弛缓,纵沟脂肪呈胶冻样,可见出血斑。 脾:稍 肿。肝稍肿,质脆,偶可见豆蔻样变,表面呈颗粒状。 肾:稍肿,包膜易剥离,表面散在1—3毫米 灰白色小斑点,边缘有红晕,表面凹凸不平。
七、预防与治疗
1、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消毒。 (2)严格检疫制度,及时隔离病猪。 (3)发现病猪时立即全群投药,每千克饲料中加入盐酸土霉素0.75~1.5克,连喂7天。 (4)灭活苗,成年猪第1次3ML,第2次5ML,间隔1周,但免疫期短,需半年1次,不能完全制止 肾脏带菌和排菌;单型波摩那型活苗猪1次免疫,保护率达80%。
钩端螺旋体病
牛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牛养殖技术中是一大难。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这一牛的疾病防治呢?以下是牛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病原学: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纤细、具有细密而规则螺旋状结构的微生物。
对酸和强碱极为敏感。
一般消毒药均可杀灭。
对四环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敏感。
流行病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鼠是最重要的贮藏宿主。
病畜和各种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它们通过尿液等方式向外排出大量病菌。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以雨水较多、鼠类活动频繁的季节多发。
症状:潜伏期3-9天。
犊牛发病后,高烧41.5度,溶血性贫血,尿血,食欲下降,心跳和呼吸加快。
成年牛急性感染时,高热,稽留不退。
食欲、反刍停止,泌乳停止,乳房松软,乳汁呈红色,或暗黄色或橙黄色,孕牛流产。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可怀疑本病。
但是确诊需进行病菌分离鉴定或免疫学诊断。
治疗:发病时,隔离病牛,投给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配合补充体液,甚至输给全血,疗效更好。
全场用药,彻底消毒。
预防:(1)定期监测,及时消除带菌动物,杀蚊灭鼠。
(2)清理和清除被污染的水源、污水、淤泥、牧地、饲料、厩舍、运动场、用具等防止感染和散播。
(3)定期预防接种,增强牛群的特异性抵抗能力;菌苗血清型应包括当时流行血清型。
(4)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群的非特异性抗病力。
总结:以上是牛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这个病流行很范围很广,危害也很大,所以一定要不断提高养牛技术。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分析
健康养殖·防控2020.07 畜牧业环境49摘 要: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科学制定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畜牧养殖行业具有了优良的发展空间。
本文主要介绍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特征和临床表现,并分别探讨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对策和治疗手段,以期提高畜牧养殖人员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视程度,加强畜牧养殖环境管理以及疫病风险控制力度。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疫病防治;传染性分析随着我国消费者的健康观念逐渐深入以及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逐渐发生转变,猪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持续上升,消费整体处于稳增态势。
猪肉是人们生活中的刚性需求,使得家猪养殖行业具有优良的发展前景和宽广的发展空间,为保证家猪养殖经济稳定产出,应有效开展猪钩端螺旋体病防治。
1 猪钩端螺旋体病分析相关调查显示,2014年至2019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分别为7.35亿头、7.08亿头、6.85亿头、6.89亿头、6.94亿头和5.44亿头,2019年生猪出栏量明显下降。
在我国生猪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家猪养殖户养猪补栏增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家猪养殖呈现明显恢复势头,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1.1 病原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属于细螺旋体属的钩端细螺旋体,这种病原对人畜和野生动物均具有致病性,显微镜下猪钩端螺旋体病原成纤细圆柱形,实验观察表明,该病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能够在脱离寄主的情况下于水田、沼泽等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数月。
1.2 临床特征猪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包括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一般多发于仔猪,病程较短,被感染仔猪体温明显升高,并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低下以及皮肤干燥等外在表现,后肢颤抖,尿液多为浓茶色,粪便呈绿色。
而亚急性和慢性型猪钩端螺旋体病主要表现为生殖系统功能损失。
2 猪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对策2.1 猪钩端螺旋体病预防对策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家猪养殖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挑战,分析目前我国人民对猪肉的食用需求可知,家猪的规模化养殖是主要发展趋势,发展高端产品已经成为家猪养殖的主要发展目标,猪肉产品综合开发将进一步提高家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活力。
钩端螺旋体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
钩端螺旋体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该怎么有效的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一、预防
预防措施
一、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群众运动。
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
发现病人及时隔离进行检查治疗,并对排泄物如尿、痰和病人的血、脑脊液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
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 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
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
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四、药物预防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行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
每年2次,间隔7天。
剂量成人第1次1ml,第二次2ml。
全程注射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1年左右。
以后每年仍需同样注射。
有心、肾疾患、结核病及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gdlxtb/yfhl/。
怎样预防和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怎样预防和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简称钩体病。
多发生于夏秋汛期的抗洪救灾和在田间作业的人员。
主要传染源是老鼠和猪、狗、牛,带有这种病菌的鼠和猪排出
的尿液中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洪涝期间,人接触了被这种尿
液污染的水就会受到传染。
由于大雨,地面土壤被稀释接近中性,为钩体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家畜动物的带菌
量大大增加,排菌时间也随之延长,加之洪水泛滥时,很多地
区的鼠洞及牲畜饲养场被洪水淹没,大量的病原体伴随洪水四
处漂流,同时又有大批鼠类和牲畜迁移至未被淹没的地区,大
大增加了传播的范围。
人们在抗洪救灾或抢割水稻的过程中难
免会接触疫水,钩体就往往在此时穿越人的皮肤、粘膜(特别
是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内,一般经过1~2周左右的潜伏期,便会发病。
该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无力、小腿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睛发红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脑、肺、肾等重要器
官损伤,并危及生命。
病人应卧床休息,并用青霉素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有:①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②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③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力、④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⑤有条件的可接种钩体菌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力霉素等药物预防发病。
⑤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策略
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策略钩端螺旋体病,又称为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本文将重点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的防治策略。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 传播途径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感染动物的尿液进行间接传播。
感染患者、宿主动物和持续感染动物都可以排出钩端螺旋体,将其排泄物排入污水中或污染的土壤和水源中。
人类通过皮肤破损接触感染源时,易受到钩端螺旋体的感染。
2. 潜伏期与发病特点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30天。
患者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和乏力。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出现黄疸、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3. 高危人群农民、工人和水手等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的人群是最容易感染钩端螺旋体的高危人群。
此外,水灾和洪涝灾害也容易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的暴发。
二、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策略1. 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教育钩端螺旋体病预防的关键是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教育水平。
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普及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的知识,包括传播途径、潜伏期和常见症状等。
此外,公众还应该被告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包括避免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的水源和土壤,同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2. 动物控制和卫生检查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是控制钩端螺旋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农场动物、家庭宠物和野生动物可以是钩端螺旋体病传播的主要源头。
定期进行动物疫苗接种和消除宿主动物中携带病原体的行为有助于控制疫情的爆发。
3. 环境卫生管理合理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对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应加强城市和乡村卫生设施的建设,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同时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
此外,应加强对土壤和水体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清除受到污染的区域。
4. 医疗干预和诊断改善和加强医疗干预和诊断能力是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危害猪、犬、猫等动物,同时也可感染人类。
猪钩端螺旋体病对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重大影响,对于猪场的养殖管理和动物健康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防控,以确保猪只的健康生长和农户的经济收益。
一、临床症状1. 猪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猪只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发热、贫血、消瘦、精神萎靡、呼吸困难、腹泻、抽搐、皮肤瘙痒等。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猪只死亡。
2. 犬、猫:感染犬、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体重减轻、贫血等。
严重感染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跛行、抽搐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1.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检查可以发现猪只、犬、猫的贫血情况,白细胞计数异常等。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最主要的检测手段之一,可以检测猪血清、犬、猫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并通过血清滴度来判断感染的情况。
3. 病理学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猪只、犬、猫的肝脏、肺部等器官的病变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防治措施1. 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卫生,加强对饮水、饲料的卫生管理,定期对猪只、犬、猫进行健康体检。
2. 疫苗预防:对于高风险地区,可以选择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3. 药物控制:对已经感染的猪只、犬、猫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展。
4. 防止污染:要防止猪只、犬、猫的粪便和尿液直接污染环境,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全面进行,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药物控制、环境卫生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施策,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也需要加强对猪场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意识,共同维护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安全,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钩端螺旋体病专业知识讲座
钩端螺旋体病专业知识讲座
第11页
临床表现
肺出血型
大出血诱因
大出血表现:
先兆期: 面潮红→苍白
心慌、烦躁
呼吸加紧
心动过速
肺部湿啰音
出血期:肺弥漫性大出血症状,体征
垂危期:神志、呼吸改变、循环衰竭。
钩端螺旋体病专业知识讲座
第12页
临床表现
黄疸出血型: 黄疸与肝损 腔道出血(鼻、消化道) 肾损
脑膜脑炎型:以中枢N系统损害为主, 颅内压↑表现。
钩端螺旋体病专业知识讲座
第7页
发病机制与病理
钩体-淋巴管、小血管-血(钩体败血症) -直接作用-各种毒素-肺,肝,肾,脑膜, 肌肉
病理:基本病变为全身毛细血管感染 中毒型损伤,重者可引发内脏与组织弥 漫性点状或片状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专业知识讲座
第8页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4期、整个过程约2W。 潜伏期 10(2~21)天 败血症期 3天± 器官损伤期 6天± 恢复期 4天
第14页
பைடு நூலகம் 试验室检验
早期试验室诊疗
①ELISA: ②耐热抗原玻片凝集试验:
③分子杂交技术:
④聚合酶链反应(PCR): ⑤其它:改良免疫酶直接染色检出钩 体特异性高,方法简便,有助早期诊疗, 且快速、简便。
钩端螺旋体病专业知识讲座
第15页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临床表现:早期三症三征
肾功效衰竭型:肾损严重,常并黄疸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专业知识讲座
第13页
试验室检验
常规:血常规:WBC正常或↑,中性正常或↑; 尿常规:蛋白尿,可见WBC、RBC、管型 血沉:增快,以黄疸出血型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
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
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
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
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
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
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
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
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
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以上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是钩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三) 实验室诊断
1.从血液(头7天)或脑脊液(第4~10天)或尿液(10天后)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2.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四) 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备(一)加(二)中的1和2、3任何一条。
2.临床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二)中的4或5或6任何一条。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三)中的1或2或3任何一条。
治疗原则
钩体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本病治疗应重视以有效抗生素及时消灭机体内病原体,对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应强调休息,细心护理,注意营养,酌情补充热能及维生素B族和C。
钩体病的治疗须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抗菌疗法是钩端螺旋体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早期治疗的核心。
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次选,强力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
(必须注意赫氏反应)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控制本病的流行。
对流行严重的地区要进行流行病学监测,降低发病率,同时贯彻“三早一就”的原则降低病死率,保护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
1.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各种类型的疫源地,如山垄田、烂泥田、冷水田、潮田、荒唐。
主要通过开沟排水,减少积水,建立合理排灌系统,沼泽地填
平成为旱田。
减少鼠类栖息场所,结合农耕每年定期和突击性灭鼠保粮和灭鼠防病等措施,降低鼠密度,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兴修水利防治洪涝灾害:在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流行区,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滥,在水患严重的地区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控制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3.健康教育:在钩体病流行的疫区大力开展钩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圈养猪、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
对基层医疗单位和卫生防疫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并配备一定的实验室诊断设备和相关试剂。
在流行季节前进行钩体病监测工作,对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抗洪抢险的人员以及危险职业的人员中普及钩体病有关常识,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4.免疫接种:菌苗接种后大约需经1个月左右,体内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所以菌苗接种应在钩体病流行期之前进行,通常在每年4~5月份进行。
对于支农人员或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员,应在接种疫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
5.预防服药:在已经发生钩体病流行的人群中接种菌苗,来不及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接种效果较差,这时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方法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口服强力霉素200mg,1周内分2次服用,或1次服用。
(二)病人、接触者及环境的管理: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报告疾控部门,以便采取防制措施。
如避免接触钩体疫水、预防服药、灭鼠、牲猪圈养、水源消毒和对疫水设置警示牌。
(三)流行期措施:在钩体病发生流行的疫点,要对病人和受钩体污染的环境进行管理。
对病人及时治疗,在疫点对传染源进行带菌率调查,如猪带菌率、鼠密度和鼠带菌率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或消灭传染源的措施。
对流行的菌型进行鉴定,以便于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