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然哲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集下载

孔子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孔子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孔子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在孔子看来,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而非一种单项的支配和控制关系。

本文将从孔子哲学的角度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一、天人合一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天则是宇宙中最高最神圣的存在,也是保障世界和谐的根源。

孔子认为,天人本是一体,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应该尊重天意,依循天道,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也就是说,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的关系,天是自然界的主宰,人不能随意肆意妄为,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保持平衡和谐。

二、顺时而动孔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不但生存在自然中,而且要根据自然的规律来处理自身的行为。

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要符合时序法则,把握时机,不要贸然行事。

孔子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顺应天时,发挥自己的地利优势,才能更好地与自然互动。

孔子特别注重以时为变,因时制宜,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以礼待物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物都应该有所依归,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应该学会与大自然平等相处。

因此,孔子提倡人们以礼待物,即尊重自然、珍视自然、爱护自然。

人本身依赖自然而生存,因此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四、天下为公孔子认为,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自然资源也是供所有人共享的,因此,人类应该共同维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孔子的天下为公观念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最高境界。

在孔子看来,所有人应该团结协力,共同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对生命的尊重孔子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时也注重对生命的尊重。

在他看来,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贵的生物,应该保护和尊重其他生命形式。

孔子非常欣赏孔鲤在水中游动的美妙,教育学生“鱼我所欲也”,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珍视。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黄帝曾经提出“自然辩证法”,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有自然的调和关系,和谐的发展。

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繁衍生息,而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参与,才能达到调和、协调、和谐的发展。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与破坏。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人类和自然可以长期和谐共处。

同时,人类也应该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辩证法所提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保护自然,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实现自然辩证法的理想。

理解庄子的自然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理解庄子的自然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理解庄子的自然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庄子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解。

首先,庄子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万物的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生长、繁衍和消亡,而无需人为干预。

他以自然界的无为而治来反思人类社会的过度干预和劳碌。

他认为人类应该摒弃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其次,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控制和剥削。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只有当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通过丰富的寓言和比喻,向人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比如他提到了“鱼游于水,水为鱼而存”,表达了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理,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还通过“大椿之木”和“蝼蚁之穴”的比喻,告诫人们不要追求虚名和权势,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此外,庄子还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他提出了“养生”和“养性”的观念,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和自然属性。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主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结起来,庄子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万物的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这些观点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已经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从庄子的自然观中汲取智慧,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幸福。

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

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

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如何正确地与自然互动,保护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处的理念。

以下是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的一些核心内容。

1. 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基于对自然的尊重。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重要性,意识到自然不仅仅是人类的资源,而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看待自然,并且承认自然拥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2. 和谐共生: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这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

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平衡和规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并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3. 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强调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学习自然的循环模式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资源管理中。

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和减少浪费,我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知行合一: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重视知行合一的原则。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应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更应该付诸实践,将这些规律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自然规律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5. 反思和学习: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鼓励人们反思和学习。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并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我们学习到自然界的智慧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6. 和平与谦虚: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强调和平与谦虚。

我们应该远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剥削,不要以我们的意志为中心去改变自然,而是应该谦虚地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的意愿,与自然和谐相处。

7. 共同责任: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强调共同责任。

我们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和维护大自然。

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减少我们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报告回想近段时间对自然辩证法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了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通过章教授图文并茂、热情饱满的悉心讲授,使我对过去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更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思索。

章教授的授课独具特色,整个授课过程绘声绘色,激情澎湃,极富感染力,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字字箴言发人深省,让人如沐春风,心灵得以涤荡和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首先,通过第一篇对自然观的学习,我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有了一个清晰的,由点到面的认识。

整个自然界的面貌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横向来看,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具有物质性、系统性、层次性、运动性;从纵向来看,自然界具有历史过程性,演化的方向性和变化发展的周期性。

这种认识体现了最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我深深的领会到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并清晰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根本出路。

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界。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就开始了人化的特征,自然史与人类史就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

这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整个自然界的演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面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或矛盾中,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科学技术同时扮演了“上帝”与“魔鬼”的角色并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才有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第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于是人类不断通过对自然界的正确认知,并通过不断的努力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从对立走向合一,预计在未来社会里,人与自然关系将逐步走向同存共荣,和谐发展,“人天合一”是未来社会——即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以整体、变化和矛盾为基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了解和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关系。

一、整体观自然辩证法强调将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的观念。

它认为自然界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通过复杂的关系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使我们不再把自然界中的事物仅仅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视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同样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

二、变化观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性。

万物在自然界中都是不断变化的,一切都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

自然界的变化是多样且相互关联的,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人类需要理解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三、矛盾观自然辩证法认为矛盾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相互对立的矛盾,如生与死、生产与消费、进化与灭亡等。

这些矛盾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矛盾。

只有通过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所强调的整体观、变化观和矛盾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整体观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

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和环境。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且相互依存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

其次,变化观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

例如,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产业链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解和应对,我们才能够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自然环境,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矛盾观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但也可通过合理的方式化解。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

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

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起源。

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他认为,在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

第一是生命在地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

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

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

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

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

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思考
(!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山东青岛 &""’#!; & ) 菏泽学院宣传 部, 山东菏泽 &#*’!()

要: 人类 社会 是在 认识、 利用 、 改造 和适 应自 然 界的 过 程中 不 断发 展 的。 马 克 思深 刻 总 结了 历 代 思
想 家们 关于人 与自 然界 关系 的思 想遗 产, 把 自然 界纳 入人 的实 践活 动范 围进 行考 察, 在 人与 自然 界关 系问 题 上 提供 了既不 同于 旧唯 物主 义又 不同 于唯 心主 义的 思维 方式 。马 克思 在人与 自然 界关 系问 题上 深刻 阐述 了 下 列基 本思想 : 人 与自 然界 的关 系, 是 一种 对象 性关 系; 实 践是 联结 人与 自然 界关 系的 纽带 ; 社会 性是 人与 自 然 界关 系的一 般性 质; 异化 的扬 弃是 人与自 然界 和谐 关系 重建 的重 要前 提。 关 键词: 马克 思; 自 然界 ; 社 会性 ; 实践 中 图分类 号: +’&" 文 献标 识码 : , 不同 , 德国 古典 哲学 家们 从主 体方 面把 握客 体, 从而 结束 了认 为自 然界没 有任 何历 史的 观念 。但 由于 人 类历史 活动 和思 维 活 动 的 双重 局 限 , 无论是康德还 是黑格 尔, 他们 都没 有 找 到 人 与 自然 界 之 间 辩 证 关 系的现 实 基 础, 而 只是停留在抽 象思辨的基点上。 德国古 典哲 学以 “ 先验 自 我” “ 绝 对 观 念” 、 名义确立 的主 体, 是 脱离 人的 主体 , 是使 客体 笼罩 上神 秘色 彩 的主 体性 。 马克 思关 于人与 自然 界关 系的 思想 萌发 于他 在 学生 时代 对古 代哲学 的研 究, 在这 一时 期的 著作 (尤 其是 博士 论文 《 论 德谟 克 利 特 的 自然 哲 学 与 伊 壁 鸠 鲁的 自然 哲学 的差 别》 以 及 有 关 伊壁 鸠 鲁 自 然 哲 学 的笔 记) 中, 马 克思初 步讨 论了 人与 自然 界关 系的 辩 证法 , 其观 点带 有强 烈的 无神 论色 彩, 但 尚未 摆脱 黑 格尔 的唯 心主 义束缚 。马 克思 关于 人与 自然 界关 系 的理论 真正 形成 于 !. 世 纪 *’ 年 代, 在 《 !/** 年 经 济 学哲 学手 稿》 《 神圣 家族》 、 《 德 意志 意识 形态 》 、 和 《关 于费 尔巴 哈的 提纲》 等著 作中 , 马克 思深 刻批 判了 黑 格尔 等人 的唯 心主义 观点 和费 尔巴 哈等 人的 形而 上 学唯物 主义 观点 , 用 人 与 自 然 界 在实 践 中 辩 证 统 一 的唯物 主义 观点 , 代 替 黑 格 尔 的 主客 体 在 理 念 中 统 一的 唯心 主义 观点和 费尔 巴哈 所制 造的 人与 自然 界 分离 和对 立的 、 机械 的、 非 历史 的唯 物主 义观 点。 在 这一时 期, 马克 思使 人 与 自 然 界 关系 的 理 论 彻 底 摆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认识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认识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认识自然是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人类从古至今都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哲学的视角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应是平等互惠的,而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的单向或双向关系。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类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第一关键是自然观。

自然观即指人类关于自然环境的看法。

早在古代,人类便开始接触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看作是给其提供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神力、魂魄以及自然灵物等,并因而将其供奉礼拜。

例如,古代的希腊人就将独立的自然力量看作是神灵。

而在中国历史上,自然被看作是一种包含自我复制能力、可能在人类运用它的同时遵循自身规律的有机体。

这种自然观,强调自然有其潜在的生命力和生命原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自然观也逐渐地发生着转变。

自然不再被看作是神性的存在,而是被看作是由物质组成的,人可以运用科技手段改变自然,获得物质利益。

这种观点下,自然不再被看作是生命体,而是被视为被动的物质。

二、人类的地位及责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第二关键是人类的地位和责任。

在哲学上,人类被放在最高层次的物种之中。

这种高地位在某种程度下赋予了人类对自然的直接支配权。

因此,人类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应承担起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过度的人类利益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污染、过度开采资源、森林砍伐等方面,这些破坏使得自然环境的变化已经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

人类必须注意到,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与人类平衡互惠。

三、自然哲学的思考为了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我们需要哲学上的思考和探索。

自然哲学是一种探讨自然规律的哲学体系,是对自然现象的现代哲学阐释。

自然哲学中讨论了大量的自然环境问题:物质的本质、时间的概念、自然规律、自然的初源、自然的可预测性等等。

同时,自然哲学也考虑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的意识对自然影响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

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

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便备受关注。

在人类追求文明与科技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与自然的联系。

人类与自然的哲学关系既是古代哲学家们思考的课题,也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哲学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阐述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依赖及责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

自然提供了我们所需的食物、水源、氧气和各种资源。

然而,过度开发和无节制的消耗使得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不是可以无限压榨的资源,而是需要保护和维护的生态系统。

我们需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珍惜自然的恩赐。

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自然的美景和壮丽的景色激发了人类灵感的源泉。

人在自然中感受到宁静与和谐,以及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使人们感到自己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成为了人类哲思的对象。

在面对自然的壮丽和无垠时,人类往往产生了一种敬畏和崇拜之情。

自然的辽阔、宇宙的浩渺给予人类以思考和沉思的机会。

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宇宙的起源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

这使人们意识到自己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试图征服和战胜自然。

同时,人类对自然也有一种依赖的关系。

自然的恶劣环境可以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命威胁。

例如,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和灾难。

人类需要确保自己的行为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带来了责任。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有责任保护和维护它。

我们不能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视了自然的权益和需要。

在追求发展和繁荣的同时,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确保我们的行为对环境、动植物以及未来后代都负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与自然的哲学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自然哲学》读后感

《自然哲学》读后感

《自然哲学》读后感
阅读《自然哲学》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启发性的体验。

它不仅为我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更引导我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在其中的角色。

首先,这本书重新定义了我对“自然”的理解。

自然不仅仅是山川、河流、森林和动物这些我们日常所见的元素,它是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奥的概念。

自然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演变的系统,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力量和奥秘。

它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创造者,通过无数次的演变和进化,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在过去,我们人类往往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者,试图征服和改造自然。

然而,《自然哲学》使我明白,我们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存、发展都与自然息息相关,我们的行为、决策都会对自然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无休止地破坏和掠夺。

此外,这本书也加深了我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方法,它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科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的奥秘,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变化。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它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世界,但同时也要有哲学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

总的来说,《自然哲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

它不仅让我对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去感受自然的伟大和美丽,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奥秘。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

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探索,从对自然的无知和依赖,到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再到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剥离和损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在变化。

如今,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或许有助于我们认真面对这些问题,探讨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和谐性。

在古代,人类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

在原始社会,人们围绕着自然环境展开狩猎、采集和生产活动,对自然神灵抱有一种崇敬和感激的态度。

在古希腊哲学家笛卡尔以前,人们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宏大的自然界。

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协调、配合、统一,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正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所说:“天人合一”。

然而,与自然对抗的斗争悄然而至。

随着人类数目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侵占和破坏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的行为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雨林被砍伐,无数动植物灭绝,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也已经展现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开始出现了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甚至开始认为自然资源应该为人类所支配和控制。

这种对自然的利用更加注重功利性,人对自然逐渐失去了奉献和礼敬的态度,开始将自然与生产和利益联系起来,忽视了自然的系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对于这种情况,哲学思考给出了一些自然伦理上的思考。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而言,自然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构成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基础,是我们自己的大本营。

在这个大系统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自己的生命价值,人类不能以自己的利益为唯一标准侵占它们。

此外,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人类所依赖的,它代表了一种合适、健康、美好、可持续、和谐的环境。

人类应该保护并维护自然,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哲学中的一些流派也提供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哲学思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哲学思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哲学思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

哲学思维通过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方面,探讨哲学思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首先,哲学思维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和供给。

自然提供了我们所需的空气、水源、食物等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哲学思维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剥削和破坏。

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发展和幸福的生活。

其次,哲学思维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

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和认识自然,试图解开自然的奥秘。

哲学思维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通过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逐渐揭示了自然的规律和本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现代的科学体系,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断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思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谦逊,面对自然的伟大和复杂,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未知和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答。

最后,哲学思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过度的开发和破坏。

哲学思维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律,与自然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平衡。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的脆弱性和有限性,不要贪婪地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平衡。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哲学思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方面,都是哲学思维所关注和强调的。

我们应该以哲学思维为指导,重新审视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和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从哲学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话题。

哲学,作为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和启示。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与自然紧密相连。

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

在早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极高,我们顺应自然的规律,以狩猎、采集为生,过着简单而又质朴的生活。

那时候,人类对自然的力量充满敬畏,认为自然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农业和工业,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改变自然的能力。

我们开垦土地、建造城市、开采资源,仿佛成为了自然的主宰。

然而,这种看似强大的掌控力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等危机接踵而至,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并非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如果将自然仅仅视为人类可以随意支配和利用的客体,那么我们必然会陷入短视和功利的陷阱。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就如同道家思想所强调的“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试图去违背和破坏它。

这种观念提醒着我们,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运行法则,人类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这种平衡。

一旦平衡被打破,自然将会以各种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例如自然灾害的频发、生态系统的崩溃等。

而在西方哲学中,也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如果人类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最终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

森林的砍伐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异常;工业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过度捕捞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受重创。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为子孙后代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克思的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本
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人文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人类和自然在生产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认为,生物和物质的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物质具有本身的规律性、客观性、普遍性和历史性。

在这个整体中,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规律的创造者
和改造者。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

人类是
通过这种行为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保护自然的责任。

马克思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人类不仅通过生产活动获取物质
财富,同时也将生产活动转化为灵感和理性活动。

这种转化的过程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
泉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应
该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够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单
独的个体和单独的行动。

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整体,两者互相作用、互
相依存。

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实现人类对自
然的改造和利用,同时也能够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古希腊从自然哲学家到柏拉图再到斯多葛学派,在他们那里,自然充满神性,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主宰与被主宰、支配与被支配的等级秩序;而到了中世纪,由于上帝的主宰地位,人格之神取代了自然之神,而人类处于上帝与上帝的创造物之间的位置,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这时表现为一种神恩之下的人类中心主义。

前两个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讨论主要在本体论层面,到近现代之后,哲学讨论转向认识论,而在认识论当中,人是认识的主体,自然是被认识的客体,人类完成了对自然的祛魅,形成了一种机械论的自然观,人类主宰了自然。

曹孟勤教授认为,无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如何,都表现为一种等级秩序。

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在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实质上是内在统一的,一方总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

从本质上讲,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也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的性质。

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范围内进行的,人类的历史在本质上就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这两个方面既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又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人离开了自然界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界离开了人就成为孤立的、毫无意义的存在。

而在此基础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制约,两者始终都是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蕴含着这样的一个深层次逻辑:人与自然之所以会产生对立冲突,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资本为核心的,总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反映的是人对人剥削奴役的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观点中,“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

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其反作用于自然界,表现出来的就是肆无忌惮的、毫无节制的征服和控制,资本的逐利性使自然界沦为完全服务于资本生产的工具,人们本末倒置地把自然界看作完全依赖于人类的存在物,颠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规律,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发生。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历史中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

古代哲学家们提
出的“仁政”、“和合”、“天人合一”的理论,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心中最高的位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有维持这种和谐关系,人们才能拥有安宁的生活。

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政治层面的关系,古代哲学家
们也就是把“仁政”、“法治”、“和合”等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仁爱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只有维持正义公平的政治秩序,才能保证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是个人层面的关系,古代哲学家们提倡“以德服人”,这也是一种以仁爱的态度去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只有把这种以仁爱为基础的处世态度,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才能让世界和谐、平安。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摘要:人类诞生就和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索的一个永恒主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人类生存、生产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自然界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趋势走向,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1前言1.1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及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建立,随着人类及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预测人与自然关系未来走向,掌握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十分重要。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纵观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时代,为时上百万年。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域中生存和发展。

原始社会,人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工具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资料,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十分微弱,人类基本上受自然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

这是人类依赖自然的蒙昧时代。

第二阶段是农业时代,为时两万年。

农业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产生了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

人类开始使用铁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开垦农田,砍伐森林。

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环。

但总体上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在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初步阶段。

第三阶段是工业时代,为时300年。

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的主宰,开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人类的生存。

自然界与人类的哲学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的哲学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的哲学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自古以来一直备受讨论和思考。

自然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的滋养和支持。

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哲学关系涉及到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的认识,以及人类应当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问题。

一、自然界的神秘与人类的追问自然界的广阔和复杂性令人瞩目,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伴随着对自然的追问。

世界上最早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自然哲学,它试图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寻找宇宙的根本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天堂总是在积极地激励人们寻求知识。

”人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追问精神让我们发展了数不胜数的科学分支,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从而揭示了自然界的许多奥秘,也增进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

二、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如空气、水、食物等。

自然界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和欲望。

而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水污染、气候变化等,给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过度的开发和消耗导致了自然的衰退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也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与挑战。

因此,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与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三、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在自然界中生存在一条共同的线上。

我们与其他生物有着相同的血肉之躯和生命的起源。

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亲缘关系。

我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与其他生物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然而,人类独特的理性和意识使我们能够思考自然,改变自然,创造自然。

正是由于我们拥有这种独特的能力,我们才能对自然做出更多的理解和利用。

四、人类的责任与自然的尊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当有责任保护和尊重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我们应当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法

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法

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法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探讨的重要话题。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自然的侵蚀越来越严重,这种关系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那么,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人类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却常常忽视了自然的生态现实,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给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关系,哲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解决方法:1. 建立环保意识哲学认为,任何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环境意识不够强烈,因此建立环保意识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步。

人们需要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只有建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加强生态保护哲学提出了生态保护的概念,即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保护不仅包括保护自然资源,还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减少能源消耗等。

只有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3. 倡导节约能源哲学认为,节约能源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

人们要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并不是说要禁止使用能源或限制技术发展,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人类的智慧,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 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再生资源的利用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

哲学认为,再生资源是可以再循环利用的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经济负担,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通过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法是多方面的。

只有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倡导节约能源,实现再生资源的利用等措施,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自然哲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1.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

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

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1.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

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历史发展
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的统一,构成为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

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的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的社会历史特征与它的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的,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

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的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的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的机械的非历史的抽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

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的自然与抽象的人的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的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的人。

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最根本的缺陷,就是与历史观的分离,使他的自然界
是没有历史的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的,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的,解释历史时是唯心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的能动作用与低水平的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的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很重视实现的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的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的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近代水平。

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的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的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的人与自然界的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的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
3.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促进人类之间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由此,要求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和体现公平要求,既要体现代际公平,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还要体现代内公平,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二、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得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共同性原则。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在达成全球共识类家园即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才能成功。

总体来说,这种发展观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而是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的有机统一。

3.2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

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
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把可持续发展观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伦理战略,是相当有见地的。


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如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没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上来。

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协调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经济的改革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