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性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

分析20例黏液性脂肪肉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结果:患者术前CT显

示病变为界限较清楚的低密度影,其内混有网纹状的软组织密度影,MRI显示SE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较难分辨肿物性质及良恶性。组织学形态上,由不

同成熟阶段的脂肪母细胞、黏液样基质及毛细血管网组成,部分区域具有“肺水肿样”特征。脂肪母细胞呈S-100阳性,CD99阳性,CD31、CD34阴性。结论:黏液

性脂肪肉瘤因组织病理学的多样性,导致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术前影像学检查

常表现为低密度水肿样,诊断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可助于确诊。

【关键词】黏液性;脂肪肉瘤;影像学;病理学;CT;MRI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155-02

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S)是临床常见的脂肪肉瘤之一,

虽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的范畴,但具有广泛转移的潜能,同时影像学检查往往无特

征性表现,难以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1]。笔者选取20例MLS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CT、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病理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MLS的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即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具有完整影像资料并

确诊为MLS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

(53.4±4.1)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2±0.3)年。其中3例表现为腹部不适,2例腹痛,可扪及腹部包块,2例大腿疼痛,其余均为发现肿块就诊。

1.2检查方法 20例患者术前均行CT 检查,均采用平扫及增强,使用PHILLIPS Brilliance 256层 iCT扫描仪,层厚5mm,层距5mm,对比剂使用欧派克80~100mL,注射速率

2.5mL/s。16例行MRI检查,均采用先平扫后增强,使用SIEMENS Avanto I_CLASS 1.5TMR扫描仪,T1WI 采用自旋回波(SE)、T2WI 采用

快速自旋回波(FSE),DWI 采用横轴位单次激发的SE/EPI 技术,患者均行T1WI、T2WI 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及DWI,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GDDTPA 15~20mL,

注射速率2.0mL/s。扫描行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

2.结果

2.1肿瘤部位、形态与大小本组MLS患者共20例,12例发生于下肢(其中

大腿8例,小腿2例,踝关节2例),均位于深部肌肉或肌间隙内;5例发生于

腹膜后(其中腹膜腔4例,右侧肾后间隙1例),1例因右侧肾脏受压而向左前

方移动;2例发生上肢,位于深部肌肉间隙,临近骨质未见明显受累,周围软组

织未有明显水肿;1例发生于臀部。肿瘤形态呈椭圆形或梭形8例,圆形5例,

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其余均为不规则形7例。肿瘤直径范围1.4~15cm,平均

6.7cm,体积最大者约8.3cm×

7.2cm×7.6cm,位于腹膜后。

2.2影像学表现 CT检查示:病变为界限较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约22~

30HU,呈分叶状,其内混有网纹状的软组织密度影,并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后,

实性成分显著强化(图1、2)。8例病灶内可见网格状、片状显著强化(图3),12例病灶内可见轻度不均匀强化。MRI检查示:SE T1WI为低信号(与周围肌肉

组织相比),T2WI为高信号,呈水样密度,病变边界清晰,5 例病变内见结节状、

片状低信号影,4例病变内见分隔,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2.3病理学检查镜下表现:18例病变组织在镜下可见大量纤细的多分支状毛

细血管网分布于粘液中,部分病灶区可呈囊性,囊腔内可见粉红染均匀一致的水

肿液,具有“肺水肿”样形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脂肪母细胞构成,细胞核多数浓染,有压凹或形状不规则,轻度异型,核分裂象罕见,亦可见散在较成熟的脂肪

细胞。2例镜下除以上表现外,还可见以实性片状密集的原始圆形细胞为特征的

肿瘤细胞,核/浆比例高,核仁明显,中间没有粘液样基质。免疫组化染色:脂肪母细胞呈S-100阳性,CD99阳性,CD31、CD34阴性。

3.讨论

脂肪肉瘤(liposacroma)是常见的原发性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占软组织肉

瘤的14%~18%。其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而成。2002年病

理学上将其分为分化型、去分化型、粘液型、多形型及混合型等5个亚型,生物

学行为由低度恶性至高度恶性。黏液性脂肪肉瘤(MLS)常表现为隐袭性生长的

肿块,病人往往以巨大、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就诊,好发于中年人,40~50岁患者居多,与其他亚型的脂肪肉瘤相比,发病年龄小约10岁,发病无性别倾向,常发生于脂肪较多的腹部和腹膜后、臂部、四肢等部位,与本组资料报道相一致。MLS有局部复发倾向,约有1/3的患者发展为远处转移,且易转移到腹膜后、对

侧肢体或腋窝等软组织和椎骨等部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

发展,对MLS的了解更加深入,其在基因水平发生了t(12,16)或t(12,22)

号染色体基因易位,并有FUS-DDIT3或EWSRI-DDIT3基因的融合,通过识别其特

异性融合基因可提供一种崭新的分子诊断手段[2]。

MLS主要由黏液基质、不同分化程度的梭形脂肪母细胞和纤细的毛细血管丛

组成。MLS在CT与MRI上常有特征性表现,由于MLS含大量黏液基质,CT显示

明显的囊性改变,表现为低密度不确定肿块,易诊断为良性肿瘤,难以与一般囊

性病变相区别。因此,CT检查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与邻近器官组织的解剖关系,对确诊MLS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CT增强后,可有特殊诊断意义。因脂肪

母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和各组分的比例不同,CT增强后,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和

网格状、片状强化,提示肿瘤为实性或囊实性而非囊性。本组中,增强扫描后,

8例出现网格状、片状显著强化,12例出现轻度不均匀强化。MLS的典型MRI表

现为肌间隙内巨大、边界不规整,大多清楚的、有分隔的肿块影,且表现特点与MLS的脂肪母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组织学构成紧密相关。因MLS含有大量富含黏多

糖的黏液基质,因此MRI显示SE T1WI上为低信号,低于周围肌肉组织,而T2WI 上为高信号,类似于水的密度或信号。

诊断MLS的原则主要有:发现肿瘤富含黏多糖的黏液基质时,需结合患者的

年龄、发病部位等,首先考虑该病症;若发现肿瘤细胞呈圆形,需多取材,确定

能否发现典型的MLS形态特征;结合形态学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最终明确肿瘤的

类型;若上述诊断仍困难,可做基因检测进行明确。MLS的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对于浅表和肌肉内肿瘤需完全切除,且应至少切除肿瘤边缘2~3cm以上的

正常组织。MLS可能转移(常到肺),但在远处转移之前,通常在局部复发,如有

灶性圆形细胞或多形细胞区,则预后较差。出现复发病变及手术切除边缘不充分

等因素影响肿瘤的局部复发率,而肿瘤深度、大小等因素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密切

相关,故MLS治疗应建立在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紧密结合[3]。

综上所述,MLS因组织病理学的多样性,导致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术前影

像学检查常表现为低密度水肿样,诊断无特异性,CT与MR分别具有较高密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