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育第一章
第一章美学与美育ppt课件
三、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文明才300年历史。但是, 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文化--“四个异化”-- 人的和谐、人性的丰富被肢解、分离。
立体主义 法国 毕加索
机器化、程序化、异化造成的 “看” 的方式的变异。马1. 科学是一种静态的研究。美学重在人的活的生 命,动态的过程。
2. 美学不追求精确,追求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丰富完 整。
3. 美学研究始终保持人的具体感性特征。 4. 美学对人的整体研究总是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
三、 美学的定义-美的定义
美学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体验的 方式,通过审美活动(美、美感、艺术)研 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异化找到了出路。
2. 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 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指导与规范作用。
3. 在中国,这一作用尤为显著。因为文化的转型在 中国更加艰难,更为疼痛。与此相应的,“美学热”
自然持续恒温。
第三节 美学的涵义
(性质、对象、定义)
一、 美学的性质
美学的特殊性-教材.15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的人文学科。
卡夫卡《变形记》 贝克特《等待戈多》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 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2. 人类社会又必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产
生异化
现象。每个国家、每种文明皆
是如此。
3. 人类如何超越异化?
席勒:机器将我们变成碎片,美学将我们整 合一体。美学是人类解放的唯一道路。
康德:人类社会陷入悖论之中,美学是通往 彼岸的唯一桥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许多人对这些理论评价很高。 这些理论也确实看到了美学的现代价值。
美育基础,讲义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美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了解美育发展的历史,认识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以便从宏观上对美育这门学科有个概括的了解,为学习美育的具体内容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美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基本内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二)领会席勒的美育思想,孔子的美育思想,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美育与美学、教育学的关系,美育的现实意义。
(三)简单应用联系实际分析加强美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意义。
(四)综合应用联系识记论述美育的现实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
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
3.审美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被人感知和认识的客观存在,其中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审美教育活动、审美教育问题、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等等。
4.美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5.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研究的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美育的特点、美育的任务、美育的功能、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等。
美育的实践和实施:美育的媒介、美育的途径、美育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以及施教者的审美素养等。
※6,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①美育学是在美学理论中发育、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他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育学与美学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
②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
③美育正是按照美的规律美化人类自身的一种教育,它是实现人的自我塑造的途径和手段,因此,美育是美学的重要内容,是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④美学理论的价值只有通过人及其审美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第一章艺术美学原理
三、情感体验 艺术美是创作主体投之以生命所创造的美, 因而洋溢着强烈而真挚 的情感体验。 可以说, 情感的真挚与真诚, 是艺术魅力的最重要的源泉。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如果不动 感情、缺乏体验,就很难创造出 真正的艺术作品、获得真正的审 美享受。又如,我国青海玉树大 地震发生后,无数摄影艺术作品 很快见诸报纸、网络,透过那一 ,正是由于每一
一、要确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 审美理想是指人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审美趣味是指人从 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 和追求。由于人所处的主客观环境的不同,使不同人的审美理想与审 美趣味在程度上有广狭、深浅之分,在性质上有健康与消极、高尚与 鄙下之分,由此,对于艺术美的判断往往会截然相反。所以,艺术家 要创作真正优秀的作品,就要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欣赏 者要判别美丑与是非,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审 美理想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不断提升自身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 力,不要陷入庸俗艺术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和发挥艺术美 育的作用。
四、典型集中 毛泽东对艺术美与现实美作了比较,他精辟地指出: “虽然两者都 是美, 但是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 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艺术美既然是现实 美的加工形式,那么必然较之现实美更典型、更精美。如果把现实美比 做一块璞石,那么,艺术美就是经过雕琢的美玉。现实美虽然有生动、 丰富的优点,但这种自然形态的美是分散的、零碎的、粗糙的、原始的, 而且往往具有偶然性。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加以选 择、提炼、加工、制作的结果,所以较之现实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 更具普遍性。
图
1-4
作为典型形象的“这个” ,不仅是“个别” ,而且还是“普遍” ,是 包含着丰富本质内容的“普遍” 。由此,无论西洋画还是中国画,无论 音乐还是舞蹈,都离不开典型化过程。音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似乎比 较特殊,其实也不例外。总之,没有典型集中,任何作品都收不到“以 一当十”的艺术效果;任何真正美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都是艺 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艺术典型化的要求创作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 的作品。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美育的概念1. 美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促进审美素养的发展。
2. 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个性发展。
二、美育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够体会和感受美的存在,培养出对美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习认识、理解和感知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增强他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化修养,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美育的内容和形式1. 美育的内容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让学生接触、体验和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2. 美育的形式美育的形式可以包括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
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增加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美育的实施方式1. 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美育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将美育的内容与传统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审美体验。
2. 美育课程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设置专门的美育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体验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3. 艺术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或校外艺术实践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艺术,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并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五、美育与学生发展1. 美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促进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够在审美体验和鉴赏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大学美育课程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美育课程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美育练习题1. 请简述美的本质特征。
2. 什么是美育?美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3. 结合实例,说明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答案1. 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性: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 主观性: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反映,具有个体差异性。
- 社会性:美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 普遍性:美具有普遍性,能够被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所认可。
2. 美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和审美创造力,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
美育在个人发展中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美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美的多样性表现在美的形式、内容、类型等方面的丰富性。
例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
美的统一性表现在美的共性规律和普遍性。
例如,和谐、平衡、对比等美学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美的形式。
---第二章艺术与审美练习题1. 艺术和美有什么关系?2.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艺术形式美。
3. 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答案1. 艺术和美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是通过审美创造来表现美、传达美的一种手段。
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呈现美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2. 艺术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审美价值。
例如,色彩、线条、形状、构图、音乐节奏等元素,都可以构成艺术形式美。
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独特的线条和形状表现战争的残酷,展示了艺术形式美。
3. 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价值:艺术作品能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
- 思想价值:艺术作品可以传递深刻的思想和观念。
- 审美价值: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涵具有审美意义。
- 文化价值: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美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总结大学美育第一章的知识点,包括美育的定义、作用、目标和实施途径等。
一、美育的定义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美育的作用 1.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接触艺术作品和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3. 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加丰富多彩地体验人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美育的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对美有敏感,能够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评价和欣赏艺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4.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了解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1. 美术教育: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2. 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欣赏、合唱、乐器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3. 舞蹈教育:通过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和身体协调能力。
4. 戏剧教育:通过戏剧表演、戏剧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戏剧艺术欣赏能力。
五、美育的评价方式 1.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艺术作品,包括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等。
美育、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教案
一、中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恩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客观的,美自身就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愉悦。
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观性。
)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最具代表性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
最旱把美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肩蒙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
席勒用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思想,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改变近代社会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重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人性,并达到精神解放的目的。
获得ji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成为全面发展和谐的人从而也建立起更高水准的和谐社会。
今天所谈「美育」,是指西方美育概念。
这一「美育」概念自清末民初引入中国以来,到如今已逐渐由书斋走向大众。
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美学虽是专门之学,但自创立之初,美学家们就重视其在教育实践中对于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意义。
同时,由于美学进入中国之时正处国家忧患频仍之际,因此,各方对美育的重视历来又与改造国民性和振兴国家的宏大命题相关,美育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那时的士大夫已经认识到乐、美的某些特点,认识到乐、美在教育中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最具影响的是春秋末期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美育思想。
「美育」一词在中国的首次提出,源于 1906 年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一文。
在王国维看来,精神之能力,包含「真、善、美」三个层次,总称为心育,即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协调发展,而美育不但可以促进德育、智育发展,且能促使人的情感「达完美之域」。
大学美育第一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育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认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美育的概念和起源。
2.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美育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或展示一幅美丽的画作,引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2. 提问:同学们对“美”有什么样的理解?二、新课讲授1. 介绍美育的概念:- 美育是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 美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介绍美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美育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近现代。
- 我国美育起源于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
3. 介绍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
-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
三、课堂讨论1. 提问: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美育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二、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美育在各个领域的典型案例,如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美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三、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身专业,思考如何将美育知识融入专业学习和实践中。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 2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
课题名称中国绘画艺术2专业名称艺术课程名称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授课班级课时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第一章绘画中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脉络和经典作品的鉴赏。
通过鉴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的含义和种类,艺术特征,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要素、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通过叙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赏析过程具备解构分析图像的能力。
设1~2课时。
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对的。
中国绘画意在传神与意境,“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绘画精神。
到了近现代,中国绘画也经历了西学东渐,画家们融古贯今,继承、创新和发展,用艺术的方式重构文化记忆,描绘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为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绘画史上的典型书体和重要的代表作品,掌握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审美特征,提升对绘画作品的艺术感知和审美判断的核心素养,本次课将中国绘画艺术的种类进行梳理,选择不同类别、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作为案例,让同学可以在直观地感受作品典型风格和审美表现的同时加深对经典作品的印象,并通过实践体验加强同学对绘画艺术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的能力,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以美术文化润泽滋养心灵,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艺术感知、审美判断:1.通过对中国绘画艺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主要类别、发展状况、突出成就和人物。
2.领会不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3.能够比较、分析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及时代特征,并能独立分析中国绘画艺术的类别与特征。
4.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认识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创意表达:1.学会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运用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
学校美育工作规章制度健全
学校美育工作规章制度健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追求,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美育目标第二条学校的美育目标是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三章美育内容第三条学校的美育内容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章美育教师第四条学校美育教师是承担美育教育任务的重要人员,他们应该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美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艺术文化的奥秘。
第五章美育课程第五条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美育课程。
美育课程应该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六章美育活动第六条学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如美术展览、音乐会、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第七章美育环境第七条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提供艺术设施和器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艺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第八章美育评价第八条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应该全面客观,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突破,培养学生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能力。
第九章美育管理第九条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美育管理制度,加强对美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保证美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学校应该注重美育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
大学美育教学大纲.docx
《大学美育》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大学美育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限选课学分:2学时:32(26理论+6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二、课程简介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学生而言,美育不仅可以提升其艺术修养,还可以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本书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为宗旨,针对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与灵活性强的特点,提供丰富生动的美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活力。
本书可以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普及美育知识,在内容上设置艺术美育和生活美育两篇。
艺术美育,从文学、书画、音乐、影视这四种艺术门类入手,介绍审美教育理论和艺术发展历程,精选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行鉴赏。
三、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艺术常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一)丰富艺术常识1、“文学艺术之美”一章介绍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引领学生感受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魅力。
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心理认同和审美追求,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审美情趣。
外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差异,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领域,丰富其人生体验。
2.“书画艺术之美”章介绍不同时期的书法和绘画流派、思想、审美风格,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阐述中国书法、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美学精粹,充分展示中外书画美学史中蕴藏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感悟中国书画特有的美学思想,在面对构图科学、色彩丰富的油画作品时,感受西方绘画独特的审美视角,提升审美品位,得到艺术熏陶。
3.“音乐艺术之美”一章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是音响和时间的艺术,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境、创作背景及创作思想;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历史时代、体裁的关联;了解音乐作品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发展脉络;在用听觉感受艺术的同时启发智慧和想象,使音乐鉴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育概述美与美育
美与美育|美的特点 五、感染性
美具有感染性,美的事物往往能够吸引人、激励人、愉悦人,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 波动或思绪变迁。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人们随时随地会被美的事物感染,获得感官上的 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离开了美的事物,就难以打动人、感染人,甚至失去对事物认知 的积极性。
【视频欣赏】观看《水星记》MV,我们会被故事中的悲剧和亲情感染,甚至为之落泪, 这是美打动人、感染人的属性。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指示,大学美育已成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表明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的重要任务。2020年,教育部成立了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利于进一步 开展高校美育教学的调研、督导、检查和评估等工作。
美
课前导读——美育概述
目 录美
第一章 美与美育 第一节 认识美 第二节 美的特点 第三节 美育概述 第四节 大学美育
壹
课前导读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什么是美育?
☞ 教育家 蔡元培 美国哲学家杜威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 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 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 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 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 以外,找不出第二人。”
什么是美育?
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 倡导美育 。“美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 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第一章 文学艺术之美
(1)《平凡的世界》
(2)《老人与海》
(3)《雷雨》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小说、戏剧的经典作品,各组派代表进行观点表达。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总结点拨。
4.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总结提炼,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
举例孟浩然《过故人庄》
(5)欣赏语言美
举例赵师秀《约客》
(6)欣赏人格美
教师举例讲解,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学生自主讨论文学作品的作用
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视频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3.针对案例作品,学生辩论交流
1.电影《简爱》片段视频
2.电影《老人与海》片段视频
3.文章《故都的秋》
2.了解文学艺术的概念及作用(10分钟)
(1)文学艺术的概念
(2)文学艺术的作用
3.掌握文学艺术作品的分类(20分钟)
(1)小说、散文
(2)诗歌、戏剧
4学习文学艺术鉴赏之道(50分钟)
(1)欣赏形象美
举例王维《使至塞上》
(2)欣赏自然美
举例郁达夫《故都的秋》
(3)欣赏人性美
举例路遥《平凡的世界》
(4)欣赏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文艺作品分类及特点;
(2)经典文学作品赏析;
2.教学难点
(1)文学艺术作品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式与资源
1.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写作实践
2.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室、PPT、网络资源
四、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美的理想创造,首先体现在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上。爱与憎反 映了作者的所是与所非,体现了作者对某种理想的追求。艺术美的理想 创造还体现在作者对美的愿望的追求上。总之,形象鲜明、新颖独特、 情感体验、典型集中与理想创造,是创作主体根据社会现实生活重新创 造出来的艺术美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相互交织,不可分割,虽然不同 的艺术形象或侧重于某一特征,但都不能排斥其他特征。全面而辩证地 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艺术美的创造与 欣赏是至关重要的。
验过的新的结构或关系。所以艺术作
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独出心裁,
发他人之未发,道他人之未道。真正
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任何一部作品,不
仅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总
是不懈地追求、顽强地探索,竭力为
社会提供独特新颖的作品。例如,在
中国绘画史上有许多画马的名家,虽
然他们画的都是马,却风格各异、迥
然有别。如徐悲鸿画的马就以精神抖 擞、意气勃发的意态见长(见图 1-2)。
第二节 艺术美的特征
一、形象鲜明
美的事物,总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
出现。”艺术美更是如此,正如音乐、舞蹈、绘画、摄影、影视等作品
都是直观的、可感受的形象。
形象鲜明是艺术美的一个极
为重要的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见图 1-1)。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重要
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以具体、
五、理想创造
黑格尔认为,现实美是有缺陷的,艺术美则能弥补其缺陷,成为一 种理想的美。他说:“理想是本身完满的美,而自然则是不完满的美。” 拉斐尔在画描绘林泉女神的作品《迦拉丹》时,就曾慨叹意大利美女太 少,因为生活中的具体人物总是可以找出一些毛病的。于是,他只好“按 照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来画。这样画出来的艺术形象,果然比现实中的 具体形象更理想,因而也更美。艺术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主体的愿 望与要求的体现。因为艺术与科学的不同,就在于它既受现实生活的制 约,又有创造的自由,创作主体能通过虚构与想象,创造出带有主观理 想色彩的、艺术的形象体系。
第三节 艺术美的审美功能
形象的感性形式显现其深刻
丰富的内容。它是让人看到、 听到、闻到、感受到,从而
图 1-1
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同时领悟到作品所包含的某些深刻的意蕴。
二、新颖独特
如果说科学是发现,其结论是可以重复验证的,那么艺术之美就是
创造之美,必须要新颖独特、不可重复。它总是要突破常规,发现或重
组他人未曾发现、未曾组合、未曾体
图 1-4
作为典型形象的“这个”,不仅是“个别”,而且还是“普遍”,是 包含着丰富本质内容的“普遍”。由此,无论西洋画还是中国画,无论 音乐还是舞蹈,都离不开典型化过程。音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似乎比 较特殊,其实也不例外。总之,没有典型集中,任何作品都收不到“以 一当十”的艺术效果;任何真正美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都是艺 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艺术典型化的要求创作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 的作品。
第一章 艺术美学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与社会美、 自然美、科学美等美的形态不同。艺术美是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是艺术 作品所呈现的美,较之其他各类美的形态,它集中了美的精华。因此, 艺术美所产生的感染熏陶作用是最大的,因为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社会现 实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利用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丰富素材,通 过审美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蕴丰富、形象生动 的艺术作品,为欣赏者提供审美的精神享受,并使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 教益,所以艺术美的审美效果更为纯粹、突出。因此,艺术美育可以说 是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尤其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其美育的主渠道地 位和作用是其他各类课程无法比拟的。
幅幅凄惨的画面、一双双渴望帮
助的眼睛(见图 1-3)……我们 的情感被震撼了,正是由于每一
图 1-3
位作者都是怀着对生命的赞叹与关切的情感去真实拍摄的。我们在欣赏
这些表达悲难之美的作品时,才真正体会到灾区人民的切身之痛,也更
加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法国雕塑家罗丹被评论家称为“以石头为表现手段的思想家”。他的作品造型 精确、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罗丹认为,形象要蕴藏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并且 强调“艺术就是感情”。他把情感视做雕塑艺术的生命。美国现代舞蹈家邓肯也说: “真正的舞蹈是一种恬静的表现,它受制于内心情感的深层节奏。”由此可见,艺 术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的灌注,艺术家们就不可能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有血 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夫妻恩恩爱爱,从他们身上能发现美, 但是如果观赏了电视剧《金婚》,就会更加突出地感受到婚姻的珍贵(见 图 1-4)。艺术美的典型性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典型形象中。例如, 各种形式的“精神胜利法”,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却并没有引 起我们的强烈感受,而经过鲁迅那寥寥数言,便把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变得那么鲜明、醒目、强烈。同时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典型化过程还要 坚持概括化,要使具体、个别的形象获得尽可能深广的本质内涵。
四、典型集中
毛泽东对艺术美与现实美作了比较,他精辟地指出:“虽然两者都 是美,但是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 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艺术美既然是现实 美的加工形式,那么必然较之现实美更典型、更精美。如果把现实美比 做一块璞石,那么,艺术美就是经过雕琢的美玉。现实美虽然有生动、 丰富的优点,但这种自然形态的美是分散的、零碎的、粗糙的、原始的, 而且往往具有偶然性。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加以选 择、提炼、加工、制作的结果,所以较之现实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 更具普遍性。
图 1-2
三、情感体验
艺术美是创作主体投之以生命所创造的美,因而洋溢着强烈而真挚
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情感的真挚与真诚,是艺术魅力的最重要的源泉。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如果不动
感情、缺乏体验,就很难创造出
真正的艺术作品、获得真正的审
美享受。又如,我国青海玉树大
地震发生后,无数摄影艺术作品
很快见诸报纸、网络,透过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