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PPT课件

合集下载

《 大学之道》ppt课件60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60张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 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 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宗旨、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最完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 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近:动词,接近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 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问题导学一: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4、如何才能实现“三纲”?
4、怎样才能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六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思虑精详

性情安和

处事合宜
明明德



学 之
亲民
三 纲 目标
静 步骤

本末 终始

虑 先后
止于至善

近道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三句承接上文讲述如何达到大学之道, 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目” 做准备。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2.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 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 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 商丘)人。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家一贯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
(对己修身)
(对外治平)
找回自我、寻求本性
推己及人,德化万民明明德亲民源自➢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 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 “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近:形作动,接近。
➢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 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 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 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 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 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 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 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 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 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 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 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 物的原理。
3、“至善”是“明明德”、“新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 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 “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新民”的外在事功这两个方 面的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
“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止王于至”善,“止于至善”是最终 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 体到群人体人达的到完道德整的社最高会境界体,系国家。治《理达大到学最完》美它的地表步达。 了儒
如何理解“明明德、亲民 、 止于至善”?
1、朱熹认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 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明德”是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 个体后天的活动都是为了能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征。

《回归大学之道》课件

《回归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发展 成为研究、教学和服务的机构, 涵盖了各种学科领域。
大学的现代化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许多大学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 ,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1 2
美国的常春藤联盟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这些大 学以其卓越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而闻名。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然而,当前大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就业率、忽视通识教育 等。
学术背景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关于大学教育的 新理念和模式。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大学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掌握大学教育的基本理 念和实践方法。
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本质
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推 动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积累。
创新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创新,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 脱颖而出。
创新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
只有自由的、开放的、包容的学术环境,才能激发学者的创新精神 ,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REPORTING
学术自由的重要性
学术自由是大学发展的基石
学术自由使得学者们能够自由探索、研究、发表观点,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 。
学术自由是创新的前提
只有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下,学者们才敢于挑战传统,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推动科学的进 步。
学术自由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术自由的环境鼓励学者们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
《回归大学之道》 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三纲
亲民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 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善 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 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 自我完善 家庭责任
回顾并明确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 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 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
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
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姓曾,名参 ,字子舆,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 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 修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 下

《大学之道》ppt课件32张

《大学之道》ppt课件32张

C 下列词语中解释错误的是(

A.人而不仁
而:表示假设,如果
B.虽覆一篑
虽:即使
C.其恕乎
其:它
D.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四书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是什么?
非常大的校园,从食堂到教学楼、宿舍走路都要十多分钟 非常大的宿舍,四人寝,上床下桌,独立卫浴,小阳台
戴圣,西汉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与其叔父戴德合称“大小戴”。 戴圣“小戴”,《礼记》又称《小戴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使动用法,使……明显
亲民:亲近民众。 止:停止。
至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待人处事大公无私, 不加上个人偏见。
学习大学的目的,是使个人内心深处的美 好道德显现出来,是亲近安抚民众、与民众和 谐相处,是到达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识回顾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要责任,应当以《论语》中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自勉
《论语》中强调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强烈追求的是 “ 朝闻道 ,夕死可矣 。”
《论语》中强调别人是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 弃不好的是“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中对“恕”字做出解释的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明确事物的发展顺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知 道,或者更近一步去利用这些规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状语后置
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 者,先治其国。
欲:想,要 治:治理
其:代词, 代指他们的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 人,首先要治理好他们的国家。

《大学之道》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翻译课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概,一律 ③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 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3.第二段“八目”指什么?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 事物 的原 理
获得 更多 知识
意念 诚实 不欺
去除 私心 杂念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①道:根本原则、宗旨 ④亲:亲近。一说“亲”当作
②明:动词,彰明
“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③明:形容词,美好的 ⑤止:达到
大学大的学宗的旨宗在旨于在弘于扬彰美明好美的好品的德德,行在,于在使于人亲弃近旧爱图抚新, 民在众于,使在人于达使到自最己完达善到的善境的界最。高境界。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 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初读文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研读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 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使……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皆以 修身为本(根本)。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 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 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 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 》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 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 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 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 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研读第一段
知(知道)止(达到的“至善”境界)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 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 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 宜)。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接近)道矣。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 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 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 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 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 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 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 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 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 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 根本。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 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初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重点字词:
➢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
作品简介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 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 《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 《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中庸》(也是抽出的一篇) 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释 1.博学。
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 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 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 学的宗旨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 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即在各种人伦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
研读文本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 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 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 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 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 业奠定精神基础。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河 南 大 学
1936年,河南大学南大门建成后,学校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正 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 “新民”,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 达到完善。
0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2、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
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指引者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例如教材《“探界者”钟扬》写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 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 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写道: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 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 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 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三纲”“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起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状语后置,“于天下明明德”

2024年《大学之道》课件

2024年《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
2024/2/29
1
目 录
2024/2/29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儒家思想与《大学》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道德伦理与人格塑造 • 知识学习与智慧启迪 • 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 总结回顾与展望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2/29
3
《大学》概述
2024/2/29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四书之首,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大学教育及 人生修养的理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倡导仁爱之心,注重
人际关系的和谐。
中庸之道
02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观念,主张追求平衡、适度,避免
极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礼制规范
03
儒家思想重视礼制规范,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
重要手段。
8
《大学》在儒家经典中地位
01
四书之首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 大学》中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 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 一。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2024/2/29
5
授课内容与安排
2024/2/29
授课内容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讲解《大学》 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分析《大学》中的教育理念、人生 修养及治理之道等。
宽容豁达
学会宽容待人、豁达 处事,以开阔的胸怀 容纳不同的观点和经 历。
诚信守约
树立诚信观念,遵守 承诺和约定,赢得他 人的信任和尊重。
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 担当精神,勇于承担 责任和义务。

《回归大学之道》课件

《回归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教育与就业压力
如何平衡大学教育与就业压力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其中重点在于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人生规划
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能力是大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大学精神包含追求真理、坚持创新、培养学问价值、追求学术自由、育人为本等核心要素,它是大学教育的根 本指导思想。
大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大学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和国际化 竞争等挑战,但也有机遇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
大学教育与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包括服务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和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积极参与课堂、做好笔记、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方 面。
《回归大学之道》PPT课 件
为了更好地回归大学之道,本课件将介绍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教育的发展 现状、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自我成长,以及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为何需要回归大学之道?
现代社会发展呼唤着有思想、有担当、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回归传统价值观将有助于培养能够 引领未来的人才。
大学精神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 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 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 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壹是:一律,一概。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 表达;表示 焉。”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说;回答
《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致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获得;得到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请;招集
《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得
《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送还;交还 情致;情趣
任务二 “大学”之道
何谓“三纲”“八目”,它们内部和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何解读?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 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朱子认为大学 之道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 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明明德: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
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
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 复明,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 悟、崇尚天道、天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
1.“大学之道”原本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出自《礼记》, 宋人将其从《礼记》中抽取而出,与《中庸》《论语》《孟子》相配合,到朱 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2.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选选择择性性必必修修上上册册第第二二单单元元55..22大大学学之之道道
亲民: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
亲民是其为政的重要主张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仅仅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便足矣吗?分析材料中朱熹对 于“止”的定义,思考“止”的另一层含义。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 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明德”为本,“亲民”为末 终始:“能得”为终,“知止”为始 先后:“本始”为先,“末终”为后 近:接近
翻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5.2《+大学之道》课件42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42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来源
《大学》 《中庸》
本为《礼记》中的一章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 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 子》相提并论。
章。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
“大学”是什么?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
一帧礼记誉千秋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 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 行过。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 《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 书之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 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 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 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 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 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 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 准备。
3.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 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 为、虚度此生。
•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 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 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宗旨,根本原则。大学之 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的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明德:美好 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 “亲”当作“新”,“新民”即 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至,达到。 ➢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课件4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4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文: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人人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 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等等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该 重视的却被忽视,该忽视的却被重视,(分不清轻重缓急,还想做好 事情,)从未有这样的好事情。
诵读第2段 分两层讲解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翻译:所谓修身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遭遇让人愤怒的事,内心就不能端正;遭 遇让人恐惧的事,内心也不能端正;遇上快乐的事,内心不能够端正;遇到忧虑 的事,内心也不能够端正。这时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什么也 没看见;虽然在听,却什么也没听见;虽然在吃,但却什么滋味也不知道。这就 是所说的修身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 ①大学:即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 应对、进退、礼节等基础文化课。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
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宗旨、原则。
②明 明德:彰显 美好的德行。 ③亲民:当作“新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弃恶扬善。 ④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何谓《大学》?
“大学”VS“小学” 治国安邦 “详训诂,明句读”
“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的影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 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 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 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 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 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 “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公开课课件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公开课课件PPT
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译文: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
第二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的功夫;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指出具体步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三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用”的功夫
1.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总纲领、总目标。“八目”是实现“三 纲”的具体步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谈一谈: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三纲”“八目” 的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

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指出具体步骤。

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即“八目”。通过学习,
“八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3.“八目”之间的关系如何?其核心是什么?
“八目”是逐一递进的关系,其核心是“修身”
此外,个别篇目对《礼仪》进行了解释说明。 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作者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 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德行。
第一步:格物、致知,是“知”的功夫; “八目”是逐一递进的关系,其核心是“修身”

《大学之道》课件31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大学之道》课件31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内修”“外治”=“兼济天下”
“三纲”和“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都属于“明明德”之事。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属于“亲民”之事。
“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
“三纲”:指导思想 “八目”:具体步骤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
思 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 维 的目标只有一个——谋取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 提 为这是传统知识分子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 升 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体现 了先 秦儒 家的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 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
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 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 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 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 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 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 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 次于“复圣”颜渊。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