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镇或者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
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
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
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
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诗中写道:“古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有人考证,这首诗当作于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 年。由此算来,明月湾建村距今至少已有1250年了。
宝历二年(825),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年秋天,他来到明月湾。诗人一下子就被明月湾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这是明月湾古村在这位苏州太守心目中的地位。
陆龟蒙、皮日休两位诗人是在咸通十一年(870)来到明月湾的。陆龟蒙将洞庭明月湾村和南京道教建筑明月观相比较以后,认为“洞庭看最奇”。诗人突出
一个“奇”字,展开对明月湾周边景色的描写。皮日休却对明月湾村从正面进行了描述:“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湖滨的景色是:“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斒斑”;“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村民的生产活动是:“晓培桔栽去,暮作鱼梁还”。皮日休还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概括了古村的最大特色:“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三)南宋时期——士大夫归隐避乱之所
南宋时期大批北方移民随高宗南渡后,有一部分人来到了周围湖山阻隔兵火难及的西山岛上,明月湾成了士大夫避乱归隐的首选之地。
(四)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洞庭商人的家园
明代洞庭西山的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子孙繁衍,地狭民稠;嘉靖年间遭倭寇烧杀抢掠,几乎十室九空;加上赋税沉重、连年干旱、蝗虫肆虐,西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时西山人民毅然加入洞庭商帮,外出经商。由于他们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商业活动中有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又能以礼待人,以文会友,诚信经营,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很快在商界崛起,被誉为“儒商”,江湖上称之谓“钻天洞庭”。
明月湾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外站住脚跟以后,即回乡建造第宅,翻修祠堂,整治村落,赞助办学,兴办慈善事业,对家乡的发展建设尽心尽力。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明月湾发展的鼎盛时期,今村落内的民居宅第,家庙祠堂以及街道、码头等古建筑物,大多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
近代,晋商、徽商等逐渐衰落,而洞庭商人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他们携资入沪与宁波帮、无锡帮形成上海滩上三支商业力量,对上海的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今日仍有不少明月湾人及其后裔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繁华的商业都市里。
2、明月湾村落历史规划
如今的明月湾村是经过历朝居民不断精心规划、长期建设、小心呵护而逐步形成的。今天仍然可以看出,古村的遗址、布局以及道路的走向,村口的绿化,池塘的开挖等等无一不是经过周密地安排。古村建设者们在突出古村湖光山色优美环境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村民的自身安全,以及生产、生活、出行等诸方面的需求,体现了“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建村原则最为根本的一条,村落的开拓者们没有忘记他们来到湖山深处的初衷:远离战乱、远离政治、隐逸归田。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成为了他们建设的蓝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明月湾封闭、与世隔绝的村落选址,山环水抱、满目苍翠的秀丽景色,巷陌纵横、“屋舍俨然”的村落形态,“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落风貌。这些无不是建设者们对“桃花源”意境的刻意追求。故清代王维德在《林屋民风》中说:“所谓武陵桃源殆未必有此胜概也”。
明月湾东与岛上主要风景区石公山为邻,西隔传为吴王避暑胜地消夏湾,遥对高达336米的缥缈峰,南与厥山、泽山、三山等小岛,隔湖相望。其主要特色有三:
(一)群山环绕、临湖建村
全村坐落在一个与湖湾相连接的山坞里,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四周群山环绕,势若箕踞,仅于西面留出一道豁口,面对浩淼的太湖。古村与外界沟通全凭船只,由湖上往来,陆上仅有一条曲折山径,穿过丛林果园,翻越一道山岗,才能出入古村。直到1997 年环山公路开通,汽车才能抵达明月湾村口。连绵起伏的山,把明月湾围合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
(二)村口树高林密,犹如一道绿色的屏障
明月湾的西头与太湖相连的地方,有一片占地约十余亩地的开阔地带。这便是古村的村口,这也是古村的窗户。站在这里,视野开阔,极目远望,可见太湖万顷烟波。湖上船只繁忙往返,村口南端是一个用石块砌筑的古码头,犹如一道长堤弯弯地伸向湖心。码头的前方是太湖中的一条古航道,东可抵苏州古城,西出则直通浙江湖州,在苏杭运河开通前,是吴越之间的必由之路。
村民们通过这道“窗户”,可以不时地探望外部世界的变化,然而他们又不希望外人知道自身的存在。于是在村口临湖的土地上遍栽树木。年复一年,古木参天,绿荫蔽日,犹如一道绿色的帘幕,把古村遮掩了起来,呈现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特色景观。于是古村变得更加深幽、静谧。
其实,村口这片森林还是一片生态林。它有效地调节着古村的气候,使周边的空气更加清新湿润,温和宜人;也防止了湖湾水土流失和湖岸坍塌,从而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这片生态林的培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2003年古村整治过程中,市政府首先对村口进行了全面整治,在此拆除了大量违章建筑及村民住宅,重新栽种树木,恢复了绿色的屏障。
(三)巷陌纵横,人烟鸡犬在花树之中
明月湾古村的村落占地约9公顷,形成南北两条相互平行的主要街道。这两条街道均为东西走向,从东到西,由高到低,直通湖滨村口。北街全长约260米,南街较为曲折,约为160米。两街之间相距约50米,中间设若干南北走向的小巷,与主街道垂直交叉,形成井字形格局,当地人称“棋盘街”。
各类建筑沿街布局,高下起伏,疏朗有致,井然有序。街面铺设整齐的花岗岩条石,上可行人,下为排水沟渠。每遇大雨,山洪迅速从沟渠中排出,泻注到西头村口的水池里,而后缓缓流入太湖。村头池塘,弯弯一抹,状如新月。池上架设的小桥,南端恢复的邓氏宗祠,桥头高大的古樟,组合成的画面展示出古村特有的风姿。池塘为人工开挖,砌有石驳岸,终年对山洪和湖水进行自动吞吐调节;池内水位不枯不盈,清澈明净,能较好满足村民日常洗刷和灌溉之用。
村民住宅大多是坐北朝南,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辟为果园,杂栽桔、桃、杏、石榴等果木,花开季节,争奇斗艳,芳香扑鼻。清初诗人沈德潜称之为:“人烟鸡犬在花树中”。
3、明月湾历史遗迹现状
明月湾的街头巷尾到处散落着岁月的遗痕:大到一株古树、一处宅院、一座宏伟的宗祠,小到一个柱础、一段残垣,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是古时悠悠岁月的见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