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论文: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探究
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论文: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探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水是生命之源,靠水而居是人类最早聚居活动的主要表象。
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物质基础条件,人类在各时期的发展几乎都与水息息相关。
从爱琴海沿岸的古希腊文明到尼罗河沿岸的古埃及文明,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到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都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并谱写出光辉的历史篇章。
水是江南水乡环境的母体,亦是自然景观中的文脉。
水的灵性、水的气质、水的形态巧妙,构成了江南古镇的结构线,并成为与周围环境有机贯通的特殊介质。
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根基深厚,经济活动繁荣,交通条件便利。
特别是江南地区拥有密布的河湖水系,为江南古镇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的重要良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水乡民居,依水而建,小桥街巷沿水延伸,江南丰厚的水源与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水乡生活风情画面。
它既是江南水乡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语汇,更是一道完整的江南地方文化景观。
一、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的构成要素(一)水。
江南水乡因水而生,所谓“无水不成吴越,无桥不显水”,可见水是江南水城、水镇、水村、水路、水巷形成的最根本的物质条件。
水是江南古镇的灵魂,纵横交错的河道是江南古镇的动脉。
水的存在形成了江南独有的水网空间,传承着水乡最自然的生存状态。
没有水就没有水乡文化,因此,水是构成江南水乡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最基本的元素。
(二)桥。
江南水乡,河多桥多。
桥作为水陆交通联系的纽带,既是主要的水陆通道,又是江南水乡独具魅力的形态要素。
桥的平面布局因河道、地势、位置、功能而异,有直的、斜的,形态不拘一格,力求方便实用。
桥作为生活的中心,在桥上建庙、建屋、建亭、建廊,使得桥的功能和形式千变万化。
家家邻水枕河,户户近桥通舟,江南的桥不仅是古镇的一道别致的美景,更多的时候它承载了江南的历史、江南的风俗以及江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建筑艺术欣赏-江南水乡民居
水乡民居周围多设有生态景观,如荷 花池、柳树等,形成优美的居住环境。
自然采光与通风
民居多采用大窗户和天窗,充分利用 自然光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人文环境的体现
文化传承
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
传统工艺
水乡民居的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THANKS
感谢观看
演变过程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江南 水乡民居不断吸收外来文 化和地方特色,形成多样 化的建筑风格。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江南水乡民 居逐渐融入现代元素,在 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满 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02
建筑构成元素
屋顶与屋面
屋顶形式
江南水乡民居的屋顶通常采用双坡或 四坡形式,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 屋顶材料多为青瓦,排列紧密,具有 良好的防雨和保温性能。
屋脊装饰
屋脊两端常有翘起的造型,称为“鸱 吻”,寓意消灾避邪。在屋脊中央,有 时会装饰有宝瓶、元宝等造型,寓意平 安和财富。
墙体与基础
墙体材料
江南水乡民居的墙体多采用青砖或石材,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基础部分则常用石材或灰土建造,以承载房屋重量并防止水浸。
墙体装饰
墙体上常有精美的砖雕或石雕,题材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展现出浓厚的 地方文化气息。
社区生活
水乡民居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江南地区社区生活
的特点。
05
江南水乡民居的现代价值与保护
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
旅游开发
江南水乡民居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 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通过合理规划 与开发,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促 进当地经济发展。
江南传统居住生活空间研究
江南传统居住生活空间研究作者:张露茜徐永利申青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1期传统民居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江南古村古镇不仅记录了江南居民的生活场景,还集江南精美的建筑、精致的雕刻、生动的彩绘和精巧的家具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以前的居住空间也必然需要不断地改造和创新才能顺应现代社会生活。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去三山岛考察一下江南古村的传统居住生活空间。
一、三山岛简介及区位特征三山岛位于苏州城南50公里处吴县区洞庭东山镇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中,与东山镇陆巷码头隔河相望。
三山岛北宽南窄,四面环水,总面积约1.6公里。
三山岛历史悠久,一说因春秋末期吴妃姐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得名,另一说因北山、行山和小姑山三峰联缀而得名。
北山为三峰之首,海拔83.3米。
唐咸通十三年(872年)三山岛便建有三峰寺,后毁于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现今的三峰寺为2004年重建。
三山岛(包括厥山和泽山等)湖光山色,动静并存,景致别具一格,虽无高峻巍峨之态,却有层峦叠嶂之姿,堪称是太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饱览吴中山水、太湖景色的胜境,也是人间天堂苏杭美景中唯一的群岛风光游览区。
太湖三山岛的五个自然村在整体村落布局上都选址在沿河或山脚之下,依山而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台风带来的破坏。
作为江南的一个湖岛,三山岛交通原先极其落后,这曾给岛上居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虽然地处富庶的江南,但三山岛却是江苏省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
然而,这样情况也成就了三山岛。
正因为如此,三山岛才得以较好地保留了江南传统空间的特色;正因为此,三山岛才得以于1983年6月15日被列为国家级一级景区;也正因为此,三山岛才得以于2004年1月19日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地质公园。
二、三山岛业态、生活方式及风俗文化据实地考查,我们发现三山岛现有居民300余户。
岛上丘陵较多、地势高低不平。
浅析江南民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地域审美的形式特点
浅析江南民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地域审美的形式特点
江南民居是指江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其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地域审美具有独特的形
式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灯光环境
江南地区气候潮湿,普遍阴暗潮湿,因此民居室内设计注重灯光,灯具的选择与摆放
能够改善室内的明暗效果,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二、追求自然风格
江南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室内设计追求自然风格,刻意营造与自然相融的意境。
这体现在居室的布置上,例如选择用竹木、红砂瓦来装饰,摆放花卉绿植,营造室内四季
常青的绿色环境。
三、注重细节处理
江南民居室内设计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细节处理。
从色彩到家具,从窗帘到餐具,每
个细节都能够突显风格和文化内涵。
比如,整个房间色调以红色为主调,取红底戏凳、红
漆花梨木床等家具,搭配成一套红色家具套装。
四、强调实用性和舒适性
江南民居室内设计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面积较小的房间布局紧凑,家具设备简洁实用。
家具的摆放布局为使用者带来方便和舒适感,营造出温馨细致的家居环境。
五、强调精雕细琢的手工艺
民居室内装修的材料来源于自然,工艺精湛,室内的装饰雕刻繁琐丰富,强调精雕细
琢的手工艺,富有特色的木雕、石雕、陶瓷等工艺品装饰在室内,雅致舒适。
总之,江南民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注重细节和风格的完美融合,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家
居环境,给大家带来了深深的艺术享受。
浅析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范本模板】
浅析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摘要在中国各种园林之中,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占有崇高地位.由于受到士人中隐思想和江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江南园林的营造过程中,造园师们通过运用空间分隔,联系和延展等巧妙手法,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带给游人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壶中天地”.关键词:江南园林;空间;壶中天地;无限意境;营造手法一、引言在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发展过程中,江南士人园林以其温婉含蓄的整体风格、意境至上的造园需求和保存完好的实体景色,成为当代造园者学习借鉴和对外文化输出的良好对象。
而在当今这个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但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的世界,如何营造一个既不会占用大量空间,同时又拥有丰富意境,使游者的精神得到放松和升华的“壶中天地”,成为了优秀的造园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江南园林“壶中天地”风格的产生背景,格局基础以及空间营造手法进行分析,力求展现江南园林在具体营造上的独特魅力,并为现代造景手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壶中天地”的产生背景1.中隐思想入仕与出世的矛盾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士人的思想深处,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士人一方面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用一身所学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一样寄情山水,保持天性。
因此,如何在两者的矛盾中达成平衡就成为了士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直至唐代,白居易的《中隐》一诗才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案,“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四句在入仕为官和出世隐逸之间开拓出一条中立的道路,即在纷乱的朝市之中营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从而达到“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这种进退自如的境界。
自此以后,“中隐"思想受到无数士人的青睐,得势时在庙堂之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失势时在私园之内修身养性,悠游自然,这无疑是士人们最希望的境界。
浅析江南民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地域审美的形式特点
浅析江南民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地域审美的形式特点一、空间布局的平衡性和开敞感江南民居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利用,追求平衡和开敞感。
一般来说,江南民居的布局多以进深布置为主,形成一条或者多条走廊式的空间流线,使整个室内空间看起来开阔而通透。
江南民居注重各居室之间的互通,尽量减少门窗的设置,利用布置、色彩和材质等手段来实现空间的开敞感。
二、自然材料的选用和装饰的细腻性江南民居在室内装饰方面,更注重自然材料的选用和装饰的细腻性。
在地面的铺装上,江南民居一般选择木质地板或石质瓷砖,这样既能够保持室内的温暖和舒适,又能够展现出自然的美感。
在墙面的装饰上,江南民居一般采用花墙、木雕或者瓷砖等装饰材料,以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三、家具的精致和颜色的柔和江南民居的家具注重精致和颜色的柔和。
家具的选用以实木家具为主,形式多样,款式独特,细节精致。
颜色方面多以柔和的浅色为主,如米黄、淡蓝、浅绿等。
这不仅使整个室内空间显得更为舒适和温馨,还与江南地区的湿润气候相协调。
四、室内装饰的细节和传统文化的体现江南民居的室内装饰注重细节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家具的细节方面,常常能够看到木雕、砖雕或者纹饰等装饰元素,以展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墙面的装饰上,通常通过挂画、挂轴、陈设摆设等方式来展现艺术品和文化品,强调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江南民居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地域审美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平衡性和开敞感、自然材料的选用和装饰的细腻性、家具的精致和颜色的柔和以及室内装饰的细节和传统文化的体现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审美风格,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舒适、温馨和历史文化的追求。
江南传统居住生活空间研究——以太湖三山岛为例
一
个城市的文化脉络 , 发掘 自己城市的独特文化 , 打造拥有 自己风格 的城市广场 。
调节 各 个 建 筑使 之形 成 一 个 统 一 的整 体 的作 用 。现 代城 市 广 场是 城 市设 计 中一 个 重要 的构 成部 分 , 是 现 代 城 市对 外 开 放 、 宣传 的形 象 之 窗 , 也集 中反 映 出城 市 的时 代
、
城 市 仅 丰 广 起 富 场 到 规 在 协 划 城 调 内 市 整 容 规 个 划 城 设 市 计 的 规 中 有 划 着 布 非 局 常 的 重 作 要 用 的 , 地 同 位 时 也 , 它 起 不 到
广 场设 计 中的 “ 场所精神” 是 以人 为 中心 , 以 满足 人 的认 同感 和归属感为标准 , 这种广场设计的标准 , 完全不 同于先前广场设 计的本质、 意 义 和功 能 , 现 在 的设 计 更 主 要 的是 为 了满 足 人 们 精 神层面的需求 , 而不仅仅是物质层面 。在设计时还要恰当的融入 能够 体 现 当地 的文化 元 素 , 创造 能 使 人们 在 广 场 中产 生 感 情共 鸣 的场 所 。“ 场 所 精神 ” 要 求 场所 要 体 现 出地 域深 层 的文 化 意蕴 。 现
由于 历史 悠 久 ,三 山岛 上有 着众 多可 供 现 代 观 赏 的历 史 文 物、 自然 风 貌 , 加 之 岛 上 环境 优 美 , 气候宜人 , 三 山岛 在 做 到 对 传
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特点分析 建筑力学论文
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特点分析建筑力学论文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特点分析典雅而不失庄重、个性而不失沉稳摘要:江南景色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她那种的气质更是动人。
在众多美景中,江南传统建筑群落就像一幅幅美妙的立体画展现在人们面前。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户户临水家家枕河”,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集居形态,江南街巷、院落、桥梁、民居等元素记载了历史也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园林一、引言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
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
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
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
风水楼阁等。
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
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
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
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
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
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二、正文一、建筑特点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建筑空间论文:明清江南文人宅第的建筑空间环境伦理学
明清江南文人宅第的建筑空间环境伦理学自古江南多才子,历史上就有“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送陆歙州诗序》)的记载。
明清江南,商贾云集、艺匠汇聚、文人墨客荟萃,财富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园林、建筑和手工业艺术。
文人又称“士大夫”或者“读书人”,他们尊贤尚德,因此,文人创造、恪守和传播的文化形态,都蕴含着“尚德”的语言符号。
在古朴典雅、溢彩流光的文人宅第里,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学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伦理学教义,还承担了教化人伦、践行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
一、以“礼”为序以契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宗法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特点是宗法性,宗法性是居住建筑的组织语言符号。
宗法等级秩序就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伦”思想。
“伦”,“辈也”(许慎《说文解字》注);“序也”(孟子《孟子•离娄下》);“等也”(荀况《荀子•儒效》)。
人伦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和宗族组织里,是“父子”“夫妻”“长幼”的辈分和“礼”序,而父子、夫妻、长幼居住在一栋屋宇下,居所建筑的空间分配、使用方式等都需要有一定的秩序性,以满足全家人和谐融洽的生活需要。
《礼记》云:“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
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宅第,从建筑群组的铺陈到室内空间的组织与分配,再到室内陈设,都体现着宗法性的特点。
居所运用显性和隐性的设计手法,规定和约束人在环境中的使用方式和行为,教化人伦。
正如《礼记•礼运》所述:“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
”(一)家族性聚居的建筑群组的铺陈“别父子长幼”按照长幼次序规定居所规模与秩序是传统宗法性社会的普遍现象。
宗法性在居住建筑中的表现形式是家族性聚居。
以父为尊,兄弟和睦相携,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组中最美的画卷。
“父坐子伏”“孝悌为先”(郑司农《易伟•乾凿度》)更是文人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明清江南文人宅第建筑空间分配上体现对父兄的孝义与遵从。
浅析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风格
浅析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风格摘要: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代代相传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相应的技术材料特性产生了特有的建筑风格与建筑体系,历承千百年发展的江南民居独树一帜,升华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民居是个人家庭生活哲学的写照,通过民居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观念。
关键词:江南民居建筑设计风格Abstract: the jiangnan area with its uniqu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usto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materials produced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building system, calendar in one thousand the jiangnan be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dwellings,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sublimated part. Residence is the personal family life philosophy portraiture, through the residence can reflect a nation or country culture traditional idea.Keywords: jiangnan domestic architecture design style引言江南地区指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等东南沿海省份,历史上的江南概念要大得多,可以包括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等省或这些省的部分地区。
扬州老城区建筑遗产形态特征的整体性研究——以传统民居为例
扬州老城区建筑遗产形态特征的整体性研究——以传统民居为例扬州老城区建筑遗产形态特征的整体性研究——以传统民居为例概述扬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遗产。
其老城区是扬州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许多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特征。
本文将以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为例,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期探讨其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共性特点。
一、建筑风格扬州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明代和清代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包括“四合院”、“两库一天井”和“石柱顶山墙”等特征。
其中,“四合院”是一种中心庭院式的建筑形式,通常由四栋建筑围合而成,中间有庭院空地。
这种布局使得整体空间开敞,通风良好。
此外,“两库一天井”是一种常见的扬州民居形式,将房屋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两库”,用于储藏物品,后半部分为生活空间,中间有一个庭院。
这种布局使得储藏和生活空间分隔开来,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而“石柱顶山墙”则是扬州民居的标志性建筑元素,用以装饰房屋正面,体现了建筑的高贵和尊重。
二、空间布局扬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注重私密性和实用性。
通常将主要功能区域布置在前半部分,以保证家庭的隐私;而服务性区域则布置在后半部分。
同时,为了适应江南水乡的水文环境,扬州民居的建筑特别注重对水的利用和排水。
因此,大多数民居都会在庭院中设置水池或井口,以供家人日常生活所需。
此外,扬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常常采用独特的“马背式屋顶”,其拱形设计既美观又能排水。
三、建筑材料扬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砖瓦和石材。
其中,木材是主要的结构材料,用于搭建整个建筑的骨架。
砖瓦则用来构建墙体和屋顶。
而石材则被广泛应用于门楼、围墙和山墙等装饰部分,以增加建筑的质感和艺术性。
结论通过对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的整体性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
扬州传统民居以其典雅的建筑风格和合理的布局,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基于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风格探讨
基于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风格探讨摘要:在我国江南,古镇分布极为广泛,浙江省境内有南浔、西塘和乌镇等千古名镇,安徽省境内有古徽州“水墨宏村、西递等古民居村落”,江西有中国最美的乡村“画里婺源”,而江苏省境内有周庄、同里等。
游客在观赏水乡风情的同时,也用影像记录下了江南古镇民居那古色古香的韵味。
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辞的格局,马头墙在夕阳下所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无一不深深影响着着当代建筑设计者的思维及灵感。
从而也被建筑设计师广泛借鉴运用于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系之中,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江南民居所固有的风格秉性。
关键词:江南;居民建筑;设计风格;探讨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代代相传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相应的技术材料特性产生了特有的建筑风格与建筑体系,历承千百年发展的江南民居独树一帜,升华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江南民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自然条件、相同的自然经济、相同的交通条件、相同的传统文化底蕴,培育了大量的气质相同的水乡民居,而各个地区因其微观环境,建设者爱好的不同,通过广大群众以及各阶层人士的不懈努力,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水乡民居。
一、江南民居的建筑设计布局形式江南水乡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错纵横,多数文人骚客笔下的烟雨小镇,普遍都抱湖、环水、临河,依循水势,自然布置,点缀于一片湖光水色之中。
河道或呈网状、或呈带状、或以“E”形、或为“T”形流贯全镇,以舟楫相通,津梁连系。
江南民居因此多沿河而建,形成了它所特有的三种布局形式。
第一种称为面水民居,即诗中所云的前街后河格局。
前街是为店面主要经营各种商品,后河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此停泊。
第二种称为临水民居,即所谓的屋室半悬,飞凌水面的建筑景观,其日常生活的居所就是天造地设的看台,唯美的将生活场景诗意化,营造出朝看烟雨朦朦, 暮观灯影摇曳的景象,美不胜收。
家庭生活的哲学写照——江南民居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之融合
85撰文/杨泽琪——江南民居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之融合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当地文化、人情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合和体现。
文章以江南民居建筑为对象,讨论江南民居在现代生活中对于环保和艺术设计产生的作用。
江南民居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和文化习惯以及其相应的科学工艺设备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体系,历承千百年演变依旧独树一帜,升华成为我国古老和现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对家庭生活的哲学写照且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自古以来,建筑的整体环境营造,不但需要能够满足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挡风遮雨、生活起居所需要的自然物质条件和必要精神环境需要,同时也需要能够满足人类在整个社会周围环境生活中的整体心理、伦理、审美等各个方面。
而“天人合一”则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周易美学”的重要文化理论思想基础和文化核心。
在各种传统民居中,传统的客家民居最为完整、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文化观念。
既体现在与世界大自然相互协调的民居文化思想的中庸适度的中国传统文化承传模式上,又体现在大家共同追求和谐自然共生上。
民居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民居文化与一个地域性民居环境文化的完美融合的结果,承载着一个区域民居的文化社会历史。
我们应充分考虑它们不同的历史自然、人文地理文化背景以及其渗透的现代社会民居文化传统价值观,继承民居文脉并将之发扬光大,使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居文化传统能够因此得以延伸和长久生存,走多样化的适用于我国现代人居住的住宅建筑设计发展之路。
民居建筑的内涵与价值民居建筑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民族文化内涵家庭生活的哲学写照86丰富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形态,它不仅反映着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风俗,而且已经逐渐融汇到一个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之中,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已经被深刻地反映出来。
道家文化推崇亲近社会自然、尊重他人个性,对中国居住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浓厚传统建筑特点的现代住宅总是需要一种朴实、内敛、人性化的风格。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设计——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前言----------------------------------------------------1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1.1 乌镇概况--------------------------------------------11.2 乌镇街道和建筑--------------------------------------2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2.1 巷街----------------------------------------------42.2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2.3 街道空间艺术----------------------------------------6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 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3.3 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4.3披檐,临水敞廊--------------------------------------11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前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水乡古镇街道的空间艺术魅力。
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空间环境处理 程新建
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空间环境处理程新建摘要:江南地区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传统居民建筑以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在空间环境的构建上,凸显出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生态观。
本文首先介绍了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现状,然后分析了空间环境处理方法,最后阐述了居民建筑的未来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江南;居民建筑;空间环境;发展建议江南指的是我国苏南、浙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的特点,传统居民建筑风格简约质朴,渗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我国特色民居建筑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荒废、资源失衡现象加重,居民建筑千村一面,丧失了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以下结合案例进行探讨。
1.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现状江南传统居民建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古代民居建筑,特点表现为空间多样、布局自然、构造简单、适度装饰,该类建筑存在问题如下[1]:①建筑超负荷使用,功能不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多数建筑成为危房;②基础设施只是为了满足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因此缺少水电、煤气、通信、卫生等设施,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是现代自建建筑,是居民按照个人喜好建设的,少数建筑遵循了传统建筑的空间格局、装饰风格,多数建筑则是抄袭城市建筑风格,在规模、样式上均失去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影响江南传统民居的风貌。
三是政府修建民居,由政府牵头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型居民住宅,最大特点是工艺技术明显进步,能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同时采用城市建设模式,只是模仿传统民居的简单符号,因此千篇一律,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也没有凸显出建筑文化精髓。
2.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的空间环境处理方法2.1 建筑选址方法依据风水学理论,建筑选址是选择生态、气候、水土均适合居住的地方。
以“背山面水”为例,山是自然屏障,不仅遮挡风沙、抵御外敌,也是木材生长的必备条件;水和气相互化生,既能调节局部气候条件,又能提供灌溉和饮水[2]。
因此,按照现代建筑理论,背山面水具有开阔视野,象征着安定、安宁。
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权威资料]
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摘要:文章对江南传统临水民居的单体平面布局进行分--类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平面布局具有等级制、实用性、商业性、灵巧多变的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平面布局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江南传统民居;临水民居;平面布局水网密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枕河而居的江南传统临水民居。
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大体上均为狭长型的前街后河的布局模式,但因受河路距离、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大小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下几类临水平面布局方式:1江南传统临水民居平面布局类型(1)以居住为主的住宅式布局。
当江南传统临水民居仅作为居住功能时,这类面街背河的布局为住户带来了水陆交通的便利。
临街道为建筑正门,建筑前部为起居功能,中部房间为卧室,后部为厨房或仓库。
临水面多开后门,设置石板踏步或水埠头通向水面,以便日常生活和交易使用。
小户人家、无条件设码头者,仅向河道开后门,用石板作为挑台,十分实用和便利。
常见的面街背河的住宅式布局,面阔二至三开间,进深一般小于三进。
其平面中呈现出明显的秩序感。
平面空间序列为:街道一门屋一正厅一堂屋一(起居)一厨房(杂务)一河道,以正厅为中心,结合庭院、天井、厢房等,总体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分区明确。
经济实用是这类布局的特点,空间利用率高,多被一般住户所采用。
(2)前店后宅的店宅式布局。
在市镇尤其是商业街市中,面街背河的临水民居会利用其地理优势在沿街处开设店铺,形成了以商住合一为特点的前店后宅式布局。
此布局在平面关系上与住宅式大致相当,一般两至三进,建筑前部为店面,后部是居住用房或作坊,临水处设水码头运送货物。
其间为天井、厢房等,通过店面的正中或一侧开通道以联系前后。
平面空间序列为:街道一店铺一正厅一堂屋―后房一河道。
在平面空间关系上店铺占主导地位,店铺面向街市,交通便利,空间开放,堂屋则是居住生活的中心。
(3)下店上宅的店宅式布局。
若在原始地形上,河道与街道之间的距离较短,住宅进深仅能安排一进,则将居住功能置于二层,底层为店铺,店宅式演变成下店上宅式布局,中央通过楼梯间连接上下两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
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
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
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
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
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
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
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
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
”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
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
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
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
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
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
因此,“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以山为依靠,面前视野开阔,这样的“背山面水”,按照现代的心理学解释,是最具有安定安宁特征的。
江南地域的生态环境,符合风水说对于选址的要求,更满足了中国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中国人对山水的偏爱是极致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的物我交融之感,恰恰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之一。
《葬经》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江南地域特点就是水系多,河流河道与湖泊隽永缠绵,水是流动的,变化的,有水,代表生气旺盛。
江南很多古镇,例如,浙江的乌镇、南浔、江苏的苏州、周庄、同里等,都是高墙窄巷、小桥流水的规划格局。
民居建筑与河道、街道结合,形成“街道—民居—河道”“民居—河道—民居”“河道—街道—民居”,和“民居—街道—民居”等多种布局形式,通过建筑与水的交融,形成的是人与环境的交融——小桥、流水、人家的精致,遍布江南。
“风水“学说里蕴含的山水情怀,是人与环境交融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诉求与表现,因此,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是时间、空间与情感交叠迸发的生命空间。
江南古建筑聚落,白墙灰瓦、层叠繁复,像明珠一样镶嵌与掩映在广浩博大的清山秀水间,与山水交融合一。
建筑聚落里是一簇簇承天接地的建筑组群,建筑群组内部环境布局与空间营造,又通过各种建筑语汇,例如屋舍的布局、门窗的设置与格栅形式、天井、回廊、庭院,以及园子里的廊、榭、亭、台、馆等等,形成“……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的融时间、空间和情感交叠迸发的生命空间。
这样的建筑空间,将东西南北的空间变化、天地万物生长衰枯的更迭、春夏秋冬的时间推移,和人的喜怒哀乐交融在一起,建筑空间内外,虚实相生,阴阳相合,动静相宜,人在其中,常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建筑用材——恋木亲地的技术伦理观“天始万物,地生万物。
”中国人自古就明白人的命运与大地的关联性。
因此,在居住建筑的选址和建造中,具有亲地恋木的情结。
伦理意义上,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江南传统民居,是亲水的,水与建筑交融相携。
白居易诗《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里,描绘的唐代水乡苏州风貌是:“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
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
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
”水乡建筑则以水为生活核心,繁衍生息,房屋前面正门临街,背面或直接临水,或隔街道临水,体现出对水的亲和性。
江南传统民居是亲地的,建筑平面沿着地面铺陈,通常是一层楼或者二层楼的高度,掩映在山水间,不向高处拓展。
《管氏地理指蒙》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哑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依山傍水的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布局,贴着地面向轴线纵深铺陈开来,与环境交融相合。
小的宅院沿轴线纵深形成“门—院—屋”的格局,大的宅院沿轴线铺陈出“门—院—屋—院—屋……”的多进式格局,屋最多两层。
建筑群组匍匐于地表,不向高度发展,讲求与地面山水环境的交融搭配,掩映纳藏,体现亲地的特色。
建筑内部装饰上,也体现了亲地特性,例如木构件上多出现的写实的植物装饰纹样,并进行组合形成优美的意境。
例如:连年有余、步步登高等。
江南传统民居也具有恋木情结。
建筑用材上,传统民居采用砖木结构。
建筑外观是白墙、黑瓦、青砖,和褐色或者栗色的木构架。
木构架结构为穿斗式,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建筑的门窗、回廊,以及室内的博古架、格栅等,一律用木材制作。
木材取自于自然,具有可再生、可回收特点,也是可以被自然消解的材料。
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引导出来的行为,恰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因为恋木情结,中国传统建筑对木材的材性的理解和使用,达到非凡的程度,表现了“材尽其用”“物以致用”的设计伦理观,例如匠人亲自进山选材,一幢房屋尽量选用一个山域的木材,根据木材生长的位置和朝向决定使用位置和裁切方式等。
在木材表面的装饰和防护上,江南传统民居以雕刻为主要手段,较少彩绘,主要用清漆呈现木材本色。
家具上,江苏浙江一带形成的明清时期“苏作”家具风格,与“京作”“广作”比较起来,精巧细腻,文人气息浓郁,反映在用材上,则讲究物尽其用,比较节约木材。
三、建筑群组的组织与铺陈——以“礼”为序的伦理特点一切设计,都受时代社会伦理及文化道德的制约。
因此,设计唯有建立在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基础之上,才可能是一种“善”和“美”的设计,也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民居是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标的物,在时代背景下,民居建筑使人的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明确且和谐。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序列的秩序上,反应了“礼”序特征,即明分使群的层次性和秩序性。
江南传统民居前堂后室,按照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内外不共井等秩序组安排建筑空间的层次和序列。
例如从主屋到东西厢房,都按照尊卑秩序分配使用者,贯穿于院落之间的备弄是妇女和仆从进出的独立通道。
祠堂是家国同构意义上的产物,是“礼”在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独特表达。
氏族的居住模式,使得群居的家族建筑群里有一座特殊的礼仪建筑——祠堂。
祠堂是纪念性的建筑,是家族祭奠祖先的礼仪活动场所,是形成“家-天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人文模式的道物象载体,是人与人关系和谐语境的物象表达。
例如,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的丞相祠堂,是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
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严格的建筑序列和层次性,古朴浑厚,气势非凡。
祠堂雕梁画栋,门窗栏杆等部件均雕刻精细,美不胜收。
祠堂最精彩的部分是中庭,中间四根合抱大柱,选用上好的松、柏、桐、椿四种木料制成,取“松柏同春”之意,祈求家族世代兴旺。
中庭两边庑廊各七间,塑诸葛后裔中的杰出人士,用来激励诸葛子孙们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
再如南京高淳老街上的吴家祠堂,门朝官溪河,背靠老街。
第一进为正门(戏楼)、第二进是享堂、第三进是祭殿,间设天井,侧边是厢房。
四、建筑空间美的表达——人本设计情怀和文人雅韵的思想境界江南传统民居在内外空间尺度把握上,紧凑精致,具有人本特色。
民居建筑善于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内部空间设计,占地面积较小,讲求适中、精致、亲切、雅巧。
例如,江南水乡的临水建筑,一般前面临街,背面面水,依据地形,做紧凑比肩的铺陈布局,户与户之间通过马头墙做分隔和防火之用。
临街一面的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房。
临水民居宅院的大门后有天井、楼房。
宅院根据户的大小,有两组、三组不等,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
江南传统民居在色彩和园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和园林的色彩以黑白灰为色调,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建筑群组内,白墙黑瓦青砖的素色里,点缀着绿树、流水、与山石。
白墙、黑瓦、灰砖的色系里,搭配褐色、栗色的木质构件,在文雅、素淡的气韵里涂上一笔凝厚的重彩,恰到好处。
建筑木质梁架上少量精致的雕刻,建筑的内部,用木质罩、隔扇、屏门等自由分隔。
这些亲和温润的木质构件,例如:建筑回廊的廊柱、栏杆,房屋的门扇、隔扇,室内屋架、挂落、博古架、家具等,与白墙灰砖相衬托,形成独特的艺术气韵。
东汉经学大师荀爽云:“极饰反素也”。
这样的色彩装饰,于“素”中显现文儒雅贵之气。
江南传统民居讲究造园造景,几乎有宅必有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
民居的空间美是以院落和园林为核心展开的。
以山水为主题,以曲径为导引的园子,通过框景、隔景、透景、借景等艺术手法进行加工。
水边是楼台轩榭,池沼里是堆叠的假山石,花草树木掩映其中,在方寸之地,蜿蜒连绵,迂回辗转,形成“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游”的山水画意境。
群组建筑里的院落和天井,是赏月观星,亲近自然的去处,这与现代楼宇里的住宅难辨晨昏的状况完全不同。
符合人的亲和自然的心理需求。
总之,自古“吃五谷,穿丝绵布服,行南船……”的江南人,居住的屋舍“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的精致,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铺陈、建筑空间尺度、建筑色彩和园林艺术上,蕴含着丰富的设计伦理内涵,独具雅韵。
参考文献:[1]丁清俊.江南民居[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夏洛蒂.勃朗特:风水与建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壅振华.江苏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王道静.礼主序贵中和——甘熙故居建筑组群空间组织[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