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测控模型

合集下载

卫星测控

卫星测控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在不同条件下建立最少的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站,以达到对卫星或飞船实施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

问题一中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卫星或飞船的飞行轨迹就是一个固定的圆周。

依据得到的图形运用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一,先计算一个测控站测控范围,再求出测控整个飞行轨迹所需最少的测控站的数目。

并计算得出卫星或飞船在即将脱离地球引力的情况下对其测控所需的测控站的数目至少为3,最后又以神舟七号飞船为例检验了该模型,所得此种情况下要想对其全程测控需要12个测控站。

问题二中考虑到地球自转,此时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并且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因而卫星或飞船轨道构成一个环形区域。

然后,用圆的最大内接正方形来代替圆对环形区域进行覆盖,得到一个合理的所需测控站个数的一般表达式,并带入神七相关数据得到全程测控神七时所需的测控站的个数为37个。

问题三,用与问题二中类似的方法求出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在环行区域投影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再依据每一个纬度或经度在地球表面的实际跨度长求出测控站所测卫星或飞船在其环绕球面上纬度和经度范围,并用上述在地面上的投影描述测控站的实测范围。

本文中,巧妙之处在于采用易操作的圆内接正方形来代替圆覆盖环形区域,此方法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测控站环形区域投影测控范围一问题的重述和分析1.1问题的重述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测控的理想状况是对卫星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

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

请利用模型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具体问题如下:问题1: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问题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

航天控制中的数学模型与建模技术研究

航天控制中的数学模型与建模技术研究

航天控制中的数学模型与建模技术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而在飞行控制这一领域,数学模型与建模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数学模型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工程和经济等学科理论和原理,对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作为研究过程的工具和途径。

在航天领域,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描述航天器的运动和姿态变化,以及预测其行为和性能等。

而建模技术则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即建立数学模型。

航天控制中的数学模型通常包括基于质量、力学和运动方程的姿态控制模型,以及基于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轨道控制模型。

其中,姿态控制是航天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航天器姿态的调整和控制是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

而姿态控制的过程,主要涉及到航天器的角速率、角位移、旋转矩阵等参数。

在姿态控制模型中,数学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描述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

因此,在进行数学建模时,需要考虑诸如重力、惯性、气动力等因素,并衡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数学模型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度等。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实现模型精度的提高。

除了姿态控制之外,轨道控制模型也是航天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轨道控制是保证航天器正确进入和退出轨道的关键。

而轨道控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如空气动力学、引力和惯性力等。

在数学建模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对轨道控制的影响,并确保通过计算机程序和控制算法控制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等参数。

由于航天控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和环节,因此数学建模的过程变得非常复杂。

除了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航天器的运动和行为。

同时,建模过程还需要考虑如何应用计算机和控制算法来进行有效的控制。

为了实现更精确、可靠和高效的航天控制,必须不断探索和完善数学模型和建模技术。

在未来,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的数学建模和控制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全程跟踪卫星或飞船的测控站数量模型

全程跟踪卫星或飞船的测控站数量模型

A bs r c : od tr n en mb r f nmo i rn n o to tt n f t c igstl ts r p c s isi t a t T eemiet u e nt iga dc nr l ai s r kn aele a ehp ,n h oo o s o o a i os
全程跟 踪 卫 星或 飞船 的测控 站数 量模 型
王 积 建 王 晓 红 ,
( 江工 贸职业技 术学院 a 基础部 ;b 图书馆 ,浙江 温州 3 5 0 ) 浙 . . 2 0 3
[ 摘 要] 为 了 定全程跟踪 卫星或 飞船的测控站数量 ,在不考虑地球 自 确 转影响和考虑地球 自 转影响 的情 况
b t a eo ir g r i ga dr g d n lu n eo er tto ft ee rh. u n i tv d l ft ef we t o h t c s fd s e a d n n e a i g t i he r he nf e c ft o ai no at aq a t a i emo e e s h h t o h o o t rn nd c n r t to f r c i g s t lie rs c s i y g o e rc m eho si sa ih d. n n m nio i g a o tolsa i nso ta k n a e lt so pa e h psb e m ti t d se tbls e I a d t ,n v e o Sh nz o I”m a e p c s i , h e s o i rn n o to t t nsn e e sp e e td d ii on i iw f” e h uV I nn d s a e h p t ef we t m n t i ga dc n r lsa i e d di r s n e o o

卫星和飞船跟踪测控的数学模型

卫星和飞船跟踪测控的数学模型
s a i n n t e p e i f t e w h l ・ o r r c i g. t t s o h rm s o h o e o ec u s t a k n e
K e o ds y w r :mo io i g; lc s e s iti u in n t rn o u  ̄b td srb to
对 于 问题 二 , 地 球 自转 的 影 响 下 , 星运 行 过 程 中星 下 点 轨迹 在 地 球 表 面 形 成 一 些 “ ” 型 的轨 在 卫 8字
迹 , 称地 分 布 在 赤道 两边 . 虑到 卫 星 星 下点 轨 迹 的 密集 程 度 问题 , 于 星下 点 轨迹 圈数 较 少 的卫 星 , 对 考 对
1 问题 分析
本文讨论 的问题是2 0 年 “ 0 9 高教社” 杯全 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比赛c . 题 卫 星按 运 行 状 况 可 分 为 同 步卫 星 与 非 同步 卫 星 , 同步 卫 星 又 分 为 同 步静 止卫 星 、倾 斜 轨 道 卫 星 而
和极 地 轨 道 同步卫 星 . 于 问题 一 , 让 测 控 站 所在 平 面 与 卫 星轨 道 共 面 , 卫 星只 能 在赤 道 上 空 运行 , 对 要 且 只有 同步 轨道 静止 卫 星符合 条 件 . 如果 该 卫 星为 非 同 步卫 星 , 该卫 星距 离地 球 表 面 的高 度 处 于 一个 范 那 围值 , 即在 围绕 地 球运 行 的 最 小 高度 与 最 大高 度 之 间 .
Th ntrn f t e b cme jr p r f t e srn ui s s m . T i tei a ay e h e mo i ig o h m eo s a mao at o h ato a t y t o c e hs h s n lsd te s lcso vn bet ao n h at o u fmo ig o jcs ru d t ee r h,a d etbi e i l i i r uin mo e o ntr g n s lh d a s a s mpie ds i t d l fmo i i fd tb o on

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

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

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
首先,从天体力学的角度来看,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涉及到引力、离心力和向心力等物理力学原理。

这些力的作用会影响卫星的轨道和运动状态,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些力的作用及其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其次,从控制工程的角度来看,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也涉及到卫星姿态控制、轨道控制等方面。

这些控制问题需要考虑卫星与其他天体或卫星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如何通过推进器、姿态控制器等装置来实现对卫星相对运动的控制。

此外,从航天器设计的角度来看,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也需要考虑到卫星结构、推进系统、传感器等方面的设计。

这些设计要素会影响卫星在空间中的相对运动状态,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考虑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来指导设计工作。

总的来说,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涉及到天体力学、控制工程、航天器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建立全面完整的模型。

这个模型对于卫星的轨道设计、姿态控制、对地观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题优秀论文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题优秀论文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摘要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卫星或飞船运行过程中测控站需要的数目进行求解,从而实现能够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的目标。

对于问题一,由于测控站都与卫星运行轨道共面,且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所以,我们首先考虑将卫星或者飞船的运行轨道理想化成圆形,建立其与地球共心的圆形轨道模型,此时,运用几何知识和正弦定理计算出至少应建立12个测控站。

但是,在现实中卫星或飞船的轨道为椭圆形状,接着我们又给出了质点运行轨道为椭圆时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需要建立测控站数目的区间为12至16个。

问题二,我们利用每个测控站测控的锥形区域与卫星或飞船轨道曲面相交的圆的内接多边形来覆盖整个卫星轨道曲面,就可以将需要这样内接多边形的个数近似的看作需要建立测控站的最少个数,这里我们只给出内接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数学模型,此时,计算出需要测控站的最少数目分别为60和67个。

问题三,通过网络查询得到神舟七号的观测站位置和数目,以及飞船运行的倾角和高度等相关数据。

通过线性拟合我们发现测控站的位置近似符合正弦曲线。

最后,我们给出了模型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模型的改进的方向。

关键字: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圆形轨道模型;圆锥测控模型;测控站点的数目1、问题重述1.1 背景资料现代航天工业中卫星和飞船的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

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因此需要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

1.2 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一: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问题二: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

卫星测控技术PPT课件

卫星测控技术PPT课件
3
第3页/共18页
1. 卫星测控系统的技术现状和作用
2) 遥测
➢ 用传感器测量航天器内部各个工程分 系统、航天器的姿态、外部空间环境 和有效载荷的工作状况,用无线电技 术,将这些参数传到地面站,供地面 的科研人员进行分析研究,用来判断 航天器的工作状况。
➢ 遥测是一种用来监督、检查航天器上 天后工作状况的唯一手段,也是判断 故障部位、原因的唯一措施。
界性的商用测控网,统一频段、统一数据格式,各国发 射航天器时相互支持。 2)发展以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和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为代表的 天基测控系统,天基测控是发射一系列卫星,能取代地 面测控站和地面测量船的作用,能对空间其它飞行器跟 踪、测控以及数据传输。
14
第14页/共18页
4. 航天测控的发展方向
航天深空探测通信 航天器采用自主运行技术 航天器天基测控通信 开发两倍GEO(地球同步轨道)高度的GPS
1
r1 [(X1 x)2 (Y1 y)2 (Z1 z)2]2 C (t1 Ta)
1
r2 [(X2 x)2 (Y2 y)2 (Z2 z)2]2 C (t2 Ta)
1
r3 [(X3 x)2 (Y3 y)2 (Z3 z)2]2 C (t3 Ta)
1
r4 [(X4 x)2 (Y4 y)2 (Z4 z)2]2 C (t4 Ta)
从方程组知道,要求出接收机的准确位置,还需要知道这四 颗卫星自身的准确位置。
卫星的准确位置是由GPS卫星轨道参数和参考时间计算出来 的,这些信息称为卫星星历,它包含在GPS的卫星电文中。
11
第11页/共18页
2. GPS系统导航定位技术
2.3不断拓展的GPS在空间领域应用
从利用地面的差分系统为飞行器进行精密定轨,到为了提商 可靠性而将GPS系统和其它如INS、地磁、星敏感器等传感器 组合等。

卫星和飞船跟踪测控站点的研究

卫星和飞船跟踪测控站点的研究

1 提 出 问题
如果 一个 卫星 或 飞船 的运行 轨道 与地 球赤 道平
3 建 立模 型 与 求 解
当卫 星 或飞船 的运行轨 道都 与地 球 赤道平 面 有 固定夹 角 , 在 离 地 面 高 度 为 H 的球 面 S上 运 行 且 时, 根据 轨 道与地 面 夹 角 的 不 同可 分 两 种 情 况 来 讨
自转 使 星下点 在地 球表 面移 动 , 成一些 “ ” 形 8 字型 的 轨 迹 , 称地 分布 在赤 道两边 , 下点轨 迹 就像 正 对 星 ] 弦 曲线 _ 。此 种情 况 下 , 想 知道 至 少 建 立 多少 个 _ 5 ] 要
测 控站 点才 能对卫 星或 飞船 的可 能飞行 区域 进行 全
s lsa egv n i h e s e t ,a d o h sb sst ed r cin o h d l si p o e . u t r ie n t r ea p c s n n t i a i h ie to ft emo e m r v d i Ke r s mo io i g s b r c ywo d : nt rn u ta k;l w- r i o o bt
盖, 以达到 全程 跟踪 测控 的 目的 。 由于此 时 1 个 测 6 控 站 点完全 可 以覆 盖卫 星或 飞船 的飞行 区域 , 因此 , 无 论地 球 自转 与否 , 不 会 影 响测 控 站点 对 飞 行 区 都 域 的全 程跟 踪 测 控 。其 中地球 同 步 轨 道 卫 星[ 的 1 ] 星下 点 ( 造地 球卫 星在 地 面的投 影点 ) 迹是 一条 人 轨
2 问题 的假 设
1 发 射 地点 的降 水 、 面 风 速小 于 8m/ 、 平 ) 地 s水 能见 度 大于 2 m。 0k 2 发射 前 8h至发射 后 1h 场 区 3  ̄ 4 m 范 ) , 0 0k

航天器动力系统双模型调控原理

航天器动力系统双模型调控原理

航天器动力系统双模型调控原理航天器的动力系统是确保航天器顺利进行各项任务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航天器的动力系统中,双模型调控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控制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航天器动力系统双模型调控的原理和应用。

一、双模型调控原理概述双模型调控是指在航天器的动力系统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控制。

一种模型用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另一种模型则用于故障发生时的应急控制。

通过双模型调控,可以保证航天器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保持稳定运行,并在发生故障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安全。

二、双模型调控原理详解1. 正常工作模型:在航天器正常工作状态下,双模型调控使用一种基于航天器正常运行数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控制。

这个模型会根据航天器的运行数据和参数,通过运算预测出航天器的状态,并基于此进行控制。

正常工作模型的任务是确保航天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稳定运行,其控制策略会根据航天器的状态和目标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2. 应急控制模型:当航天器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双模型调控会切换到应急控制模型进行控制。

应急控制模型是一种根据航天器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建立的数学模型,它会预测并模拟故障对航天器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应急控制模型的任务是在故障发生后,通过相应的控制策略保证航天器的安全运行。

3. 切换策略:双模型调控的关键之处在于切换策略,即如何在发生故障时从正常工作模型切换到应急控制模型,并确保切换过程的平稳进行。

切换策略通常是基于航天器的状态和故障信息进行决策的。

一般情况下,当航天器检测到故障信号时,会触发切换策略,将控制模式从正常工作切换到应急控制。

同时,为了保证切换的平稳,在切换过程中可能会引入一些过渡策略,以确保航天器的稳定运行。

三、双模型调控的优势和应用领域1. 优势:双模型调控在航天器动力系统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可靠性: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控制模型,可以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即使在发生故障时也能保证航天器的安全运行。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一、引言航天器姿态控制是航天工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系着航天器的稳定性和精度,对于载人航天、卫星定位、空间探测等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姿态控制方法往往基于经验和观察,无法满足对复杂环境中航天器姿态的准确控制需求。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MPC)的航天器姿态控制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二、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原理与方法1.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响应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修正控制输入,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问题求解来寻求最优控制策略,以使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2.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航天器姿态控制中常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包括线性二次型模型预测控制(Linear Quadrat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LQMPC)和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NMPC)。

LQMPC方法假设系统模型是线性的,并通过求解线性二次型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律;而NMPC方法则适用于非线性系统,可以通过迭代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近似得到最优控制策略。

三、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1. 系统建模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中,首先需要建立航天器的数学模型。

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涉及到刚体动力学、航天器运动学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刚体力学、电机驱动、传感器测量等多个因素进行建模。

2. 预测模型基于航天器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离散化、线性化等方法获得离散时间的线性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可以用于预测航天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姿态变化,进而进行优化计算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3. 优化求解在模型预测控制中,通过求解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测试和改进措施

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测试和改进措施

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测试和改进措施1.引言太阳能卫星作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模型的测试和改进措施对于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概念和原理入手,探讨其测试和改进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2.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概念和原理太阳能卫星是指将太阳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束,从太空传输到地面,以实现长期、清洁、无限的能源供应。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进一步将电能转化为微波或激光能量,再通过天线等设备传输到地面接收站,最终转化为可用电能。

太阳能卫星模型的建立和改进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缓地球资源枯竭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测试及改进的必要性在太阳能卫星模型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测试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测试可以验证太阳能卫星模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检测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不断改进,可以提高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效率和安全性,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运行需求。

测试和改进是太阳能卫星模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测试及改进措施为了确保太阳能卫星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测试和改进措施:(1)模拟环境测试:通过模拟真实太空环境中的温度、辐射等因素对太阳能卫星模型进行全面测试,验证其在各种特殊环境下的运行情况。

(2)电磁兼容性测试: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确保太阳能卫星模型在与其他卫星或设备进行通信时不会发生干扰或被干扰。

(3)飞行安全测试:对太阳能卫星的飞行安全性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在发射、定位、轨道调整等方面的安全可靠。

(4)系统效率改进:通过对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和传输等核心系统的改进,提高能源转化和传输的效率,以提高整个太阳能卫星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5.总结太阳能卫星模型的测试和改进是保障其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不断的测试和改进,太阳能卫星模型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运行需求,实现长期、清洁、无限的能源供应。

卫星测控分系统设计

卫星测控分系统设计
➢ 遥测数据可通过多个信道下传 地面,包括不同频段和测控体 制。
遥控技术
➢ 通过对遥测参数、姿态和轨道参数的 研究和分析,发现航天器的轨道、姿 态、某个工程分系统或有效载荷工作 状况异常或出现故障,判断出故障部 位和做出决策,向卫星发出有关命令 ,修正轨道和姿态,调整分系统和有 效载荷的运行参数,甚至切换备份或 部件。
2020/7/21
17
测控频段
短波 超短波


波段
高频HF 甚高频VHF 特高频UHF
L波段 S C X Ku K Ka
毫米波
频率
3~30MHz 30~300MHz 300~1000MHz
1~2GHz 2~4GHz 4~8GHz 8~12GHz 12~18GHz 18~27GHz 27~40GHz 40~300GHz
测控系统组成
遥控天线1 合
遥控天

线2

1 组成
扩频应答
输机A入来自多扩频应答工
机B
器 USB应答机
遥测天线1
遥测天线2
功 分路器

负载
测控 开关



测控固放1

测控固放2


测控固放3
6)遥测和遥控原理方框图
14
测控特性
卫星测控特点
多路传输
精确性和 可靠性
信息的多 样性和数 据处理的 复杂性
1 几个概念
跟踪测轨:地面站跟踪卫星并测出其飞行轨道 遥测:采集或获取卫星工况或工程参数,并通过无线信道传 输到地面,以便地面及时了解卫星的工作状况 遥控:将地面的控制信息或数据通过无线信道发送给卫星, 以实现地面对卫星的控制 上行:遥控指令+数据注入 下行:遥测(工况信息)、数传(载荷或科学数据) 测控(TT&C, Tracking, Telemetry and Command)包括三 部分:跟踪、遥测和命令。 数传、测控的区别 地面测控站、船,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西安 )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上投 影所 对 应 的 圆心 角 2 。 根据 图 1 , B 中 , ,  ̄ O A 南 = 得 到 =aci rs n , 而2 = 从
盯一 0— aci 2 2r n s
。故所 需 的测 控 站个数 n , 为 : ( H)
r 笪 1
【 一r s“ eR0 ’ s cJ o . n
的一个 重要 组成 部分 , 想 的状况 是对 卫 星和 飞船 ( 理 特别 是载 人飞 船 ) 进行全 程 跟踪 测控 。 测 控设 备 只能 观测 到所 在点切 平 面 以上 的空域 , 且在 与地 平 面夹 角 3度 的范 围内测控 效 果不好 , 际上 实
每个测 控 站 的测 控 范 围只考 虑与地 平 面夹 角 3度 以上 的空 域 。在 一个 卫 星 或 飞船 的发 射 与运 行 过 测控 任务 , 神舟七 号 飞船 发射 和运 行过 程 中测控 站 的分 布 。 如
请 利用 模型 分析 卫 星或 飞船 的测控 情况 , 体 问题 如 下 : 具
() 1 在所 有测 控 站都 与卫 星或 飞船 的 运行 轨 道 共 面 的情 况 下 , 少 应该 建 立 多 少个 测 控 站 才 能对 其 进 至 行 全程 跟踪 测控 ? () 2 如果 一个卫 星 或飞船 的运行 轨道 与地 球赤 道平 面 有 固定 的夹 角 , 在 离地 面高 度 为 日 的球 面 S上 且
所 能测控 的范 围。
2 问题 分 析 和 模 型 假 设
问题 一 , 设卫 星测 控站 分布 在 与卫 星轨道 共 面的地 球表 面 , 假 且卫 星 的运行 轨 道为 圆 。利用几 何关 系 给 出全部 覆 盖需要 的测控 站点数 与卫 星 高度 的关 系 。当卫 星 的运 行 轨 道 为椭 圆 , 星运 行 轨 道 的一 个 焦 点在 卫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模型分析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模型分析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模型分析卫星导航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日常出行导航、物流运输,还是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等,都离不开它的精准定位服务。

然而,卫星导航系统并非绝对精确,存在着各种误差。

对这些误差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准确的误差模型,对于提高导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卫星导航系统通过测量卫星与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利用多颗卫星的信息来确定用户的位置。

这个过程中,信号从卫星发射到被接收机接收,会经历一系列的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入误差。

卫星钟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误差源。

卫星上的原子钟虽然精度很高,但与理想的标准时间仍存在一定偏差。

这种偏差会导致测量的信号传播时间不准确,从而影响定位结果。

为了减小卫星钟差的影响,地面控制站会对卫星钟进行监测和修正,并将修正参数发送给用户接收机。

星历误差也是不可忽视的。

星历是描述卫星位置和速度的参数。

由于卫星的实际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球引力场的不均匀性、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等,导致预测的星历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电离层延迟是由于电磁波在穿过电离层时,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信号传播时间的测量产生误差。

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会随着时间、地理位置、太阳活动等因素而变化,使得电离层延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流层延迟与电离层延迟类似,但它是由电磁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引起的。

对流层中的大气折射会导致信号传播路径弯曲和传播速度变化。

多路径效应是指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接从卫星传播过来的,还有经过周围物体反射后到达的。

这些多路径信号的叠加会干扰测量结果,导致定位误差。

接收机的测量噪声也是误差的来源之一。

接收机内部的电子元件和电路会产生热噪声、量化噪声等,影响测量精度。

此外,还有地球自转、相对论效应等因素也会对卫星导航系统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建立准确的误差模型,需要对这些误差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分析,可以确定误差的统计规律和变化特征。

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设计

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设计
的最大 整数 。
问题 1 在所有 测控 站都 与卫星 或飞 船 的运 行轨 : 道共面 的情况 下 至少应该 建立 多少 个测控 站 才能对 其 进行 全程跟 踪测 控?
问题 2 如果 一个 卫 星或 飞船 的运行轨 道 与地球 :
3 问题 的解 答
() 1 问题 1 的解答
在 此 问题 中 . 了简化计 算 . 为 我们认 为绕地 球运
作者 简 介 : 徐 昕 (9 2 )女 , 南 岳 阳 人 , 教 授 , 南 师 范 大 学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微分 方 程 。 杨 17 一 , 湖 副 湖 研

1 3・ 8
杨徐 昕 , 曾玉华 , 成夏 炎 : 星或 飞船 的跟 踪测控模 型设 计 卫
故 A0C= T ACD A 1一 一
h p / w . v n r 2 0 — 9 4c net l 8 2 t :w wg . /z 0 8 0 / /o t _ 4 8 . t / oc j ̄ 2 n 1 0
h 。 t m)
请 利 用模 型分 析 卫 星或 飞 船 的测 控 情况 . 具体
问题如 下 :
与地 球球 面交点 的经 度差 异的绝 对值 ; 一不 超 过 []
2 模 型 的假 设
为 了便 于建 立相关 模 型 , 我们 假设 : 地球是 一个 标 准 的几何球 体 ;忽 略影 响测控 站布置 的地理 因素
和其他 因素 : 不考 虑地球 公转 的影 响 ; 把卫 星或 飞船 看 成一 个质点 ; 星在太 空 中运行 速度大 小不 变 。 卫 符 号说 明 : 地 球 自转 的周 期 ; 一 卫 星或 飞 一 船 在 轨 道 运行 的周 期 : 一 卫 星 或 飞 船 离地 平 引 力 常数 , 小 等 于66  ̄ 0 G 大 . 1 7

卫星信道模型总结

卫星信道模型总结
r r2 2 exp 2 2 p(r ) 0
0.7
,r 0 ,r 0
瑞利分布包络的概率密度曲线图
0.6
0.5
0.4
pdf
0.3 0.2 0.1 0 0
1
2
3
4 5 6 接收信号包络r
7
8
9
10
图 3 Rayleigh 模型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图
15
图 5 Lognormal 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
3.4 Nakagami 分布 Nakagami 分布是一种广义的 Rayleigh 分布,用于刻画无线传播环境中的 分簇散射现象。随着形状因子 m 的变化,Nakagami 分布涵盖了单边 Gaussian
分布、Rayleigh 分布和 Rician 分布,即:当 m=1/2 时,Nakagami 分布就变成了 单边高斯分布;当 m=1 时,Nakagami 分布就变成了 Rayleigh 分布;当 m>1 时,Nakagami 分布就和 Rician 分布很接近。 Nakagami 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Corazza模 型 概 率 密 度 函 数 曲 线 图
0.5 0.45 0.4 0.35
概 率 密 度 函 数 pdf
0.3 0.25 0.2 0.15 0.1 0.05 0
0
1
2
3
4 5 6 接 收 信 号 包 络 r(v)
7
8
9
10
图 9 Corazza 模型信号包络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图
4.4 Abdi 模型 Abdi 模型认为阴影莱斯模型中直射分量的功率是伽玛随机过程,我们知道 伽玛随机变量的平方根服从 Nakagami 分布,也就是阴影莱斯模型中直射信号 包络服从 Nakagami 分布。Abdi 模型将接收信号表示为:

一种基于MBSE的小卫星测控分系统建模设计方法

一种基于MBSE的小卫星测控分系统建模设计方法

MBSE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小卫星已成为当前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而对小卫星进行测控是实现其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卫星测控分系统建模设计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MBSE 的小卫星测控分系统的建模设计方法。

一、MBSE 简介MBSE,即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指的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

该方法是个系统化的、基于模型的、集成的过程,用于在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管理各种需求、设计、测试及文档等活动。

MBSE 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皆模型”(everything is a model),即在系统工程中,各种活动都可以交由模型来代表和管理。

二、小卫星测控分系统的建模1.需求分析在进行任何产品或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小卫星测控分系统中,需求分析要考虑到各种控制台、通信、数据处理和信道控制等各方面的需求,以保证卫星的稳定运行。

这一阶段可以利用MBSE 中的系统工程工具,采用模型的形式对需求进行梳理与管理。

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是建立模型的关键之一,该阶段要考虑到各种软硬件和系统架构等因素。

利用MBSE 方法,可以将设计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子模型,并对这些子模型进行自动化的集成和验证。

3.模型开发在建模的过程中,具体的物理组件和软件组件可以分别对应为建模中的属性和方法。

小卫星测控分系统的模型开发需要考虑到系统过程的多样化、可追溯性、层次结构和可修改性等特征,并对模型进行适当的验证。

4.模型管理小卫星测控分系统的模型开发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动态管理。

MBSE 方法可以将系统工程的各个数据明确地存储在模型中,并利用模型解释并管理设计决策过程。

模型可以用于分析、设计和验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风险,确保模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小卫星测控分系统的建模案例分析基于MBSE 的小卫星测控分系统的建模方法为实现小卫星测控分系统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卫星通信的信道测量和建模

卫星通信的信道测量和建模

卫星通信信道的建模和测量一、通信卫星分类卫星可以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只列出常见的分类。

1.1 轨位卫星可以根据轨道的高度分为以下几种。

其中,近地轨道卫星(Land mobile satellite-LMS)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因为在高轨位上,卫星信道更加趋近于高斯信道。

而在低轨位工作的卫星,由于其运动性,会存在遮挡、时变、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

1.LEO (low earth orbit): 160~2000km2.MEO (medium earth orbit): 2000~36000km3.HEO (high earth orbit):>36000km4.GEO (geostationary orbit):36000km1.2 频段按照卫星工作的频段,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其中,在卫星信道测量上,要特别考虑高频段所带来的阴影衰落,以及天气状况。

工作在ka波段的卫星,雨衰严重。

1.L-band: 0.3~3G2.S-band: 2-4G3.C-band: 4~8G4.X-band: 8~12G5.Ku-band: 12~18G6.Ka-band: 27~40G1.3 服务区域根据卫星服务的区域不同,又可以把卫星分为以下几类。

如果卫星服务的区域在城区,则遮挡会更加严重。

而在空旷的郊区,则遮挡会相应变少。

另外,最近有些工作是测量热带区域的卫星信道,主要是因为热带区域天气多变,因此,有必要单独考虑。

1.Rural2.Suburban3.Urban4.Tropical area1.4 极化方式根据卫星的极化方式不同,又可以把卫星分为多极化和双极化卫星。

1.Single-polarized2.Dual-polarized目前,大部分信道建模或者测量都是选择其中的一个子集,作为研究对象。

比如,研究近地轨道卫星在Ka波段下城区的信道的测量和建模。

就调研的结果来看,现在大部分文献都集中在低轨卫星条件下,研究卫星信道的测量和建模。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度 值 , 一 经度 值 , 地 一地 球 自转 角速 度 , 一 卫
星 自转 角速 度 , 一 测控 站测控 时 问的一半 。 t
( )在所有 测控 站都 与卫 星或飞船 的运行 轨道 1 共 面 的情 况 下 至 少 应 该 建 立 多 少 个 测 控 站 才 能对
其进 行全 程跟 踪测控 ? ( )如果 一个卫 星或 飞船 的运行轨 道 与地球 赤 2 道平 面有 固定 的夹角 , 在离 地 面 高度 为 日 的球 面 且 S上 运行 。考虑 到地球 自转 时该 卫 星或 飞船 在 运 行
/C …c ( _ D s _ O i n
) 。
利用 三角 形 中三角 之和 等于 10 可 知 : 8。
0= 10 一 O D 一( 0 ) = 8。 C 9 。+
9 一c( 0 卢 s i n
3 0。 6 1 0。 R
第一作者简介 : 程红萍( 9 1 )女 , 17 一 , 陕西大荔人 , 讲师 , 硕士。研究
方 向: 高等数学 、 数学建模。E m i:hnhn p g2 0 @1 3cm。 - alce gogi _0 5 6 . o n
与地球 赤道平 面有 固定 的夹 角 , 在 离地 面 高 度 为 且 日 的球 面 s上 运 行 的情 况 下对 卫 星 测控 。方 案一 ,
夹 角 3度 以上 的空域 。
过程 中相 继两 圈 的经 度 有 一些 差 异 , 至少 应 该 建 问
立 多少个 测 控 站 才 能对 该 卫 星 或 飞船 可 能 飞 行 的
区域全 部覆盖 以达 到全 程跟踪 测控 的 目的? ( )收集 我 国一个 卫星或 飞船 的运行 资料 和发 3 射时测 控站点 的分 布 信 息 , 析这 些 测 控 站点 对 该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或飞船测控模型摘要本文对通过测控站分布问题进行了简化,建立了数学模型。

我们对卫星或飞船如何运行,如何使测控站合理分布,以及如何使测控站数最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最终计算出最少的测控站数。

对于问题一,我们先得出每一个测控站的最大测控区域对应的圆心角与卫星或飞船离地高度的关系式)93sin arcsin 931802H R R +-- (=β,因为所有测控站与运行轨道共面且是个圆周,则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最少为]360[β =N 个测控站。

但是对于不同的轨道上的卫星或飞船,则有不同的情况。

为此我们分别对同步卫星、远距离的卫星或飞船、近地轨道的卫星或飞船进行分序号 出现的情况 所需要测控站个数1 离地36000km 同步卫星 12 远距离超过的卫星 33 近地轨道200km 的卫星或飞船 16α,所以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只在以球心为中心,半径为R+H 的球面,去掉上下两个高度为(H+R )(1-sin α)的球冠剩余的部分 。

方法一,首先,我们采用测控点测控区域重叠的方式,以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为重叠部分的交线,所以得出重叠后能完全监控测控区域所对应的圆心角)2tan 22arctan(21ββ= 从而得出需要布控监控点的纬线数及纬度,最后得出总监控点数为∑==i i i N 11cos 2βαπ(i=…)方法二,我们经过公式推导,得出经度差的表达式:32⎪⎭⎫ ⎝⎛+=∆R H R A π;假设卫星或飞船沿固定的轨道运转n 1后,卫星或飞船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上,即满足An n ∆=π212条件。

此时,测控站所要测控的范围,并且所需要的测控站数也减少了,其测控范围即为一条近似于正弦函数曲线图像。

再运用简化思想把曲线拉直成为直线l 。

以测控站所对应的测控圆的直径d 截取。

最后,得到最少所需的测控站数为 ⎥⎥⎥⎥⎦⎤⎢⎢⎢⎢⎣⎡+-=)93sin arcsin 87sin(H R R N π 关键词:测控面,经度差, 排布一.问题重述卫星或飞船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状况是对卫星或飞船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

请利用模型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具体问题如下:1. 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

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问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3. 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或飞船所能测控的范围。

二.问题分析对于问题一,因为所有测控站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所以卫星或飞船相对于地球的运行轨道是一个以地心为圆心,以地球半径R与卫星或飞船离地高度H的和为半径的圆;而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是与地切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所以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相对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一段弧,我们利用以上条件构造出一个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得出测控弧所对应的圆心角,最后得出至少所需的测控站。

对于问题二:由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a,所以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只在北纬a南纬a之间,所以所有测控站的测控范围之和应等于北纬a南纬a之间的地区。

由于地球自转,所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有经度差△A。

三.模型假设1 地球是一个球体2 卫星或飞船做匀速圆周运动3 不考虑卫星或飞船发射和降落的情况4 不考虑其他天体对卫星万有引力的影响5不考虑空气对卫星或飞船的阻碍作用四.符号说明O为地心 C为测控站所在地点 β为测控弧所对应的圆心角 R为地球半径 H为卫星或飞船离地高度 n 1为卫星或飞船沿固定的轨道运转的圈数 n 2A回到B0所绕地球转的圈数(可以取任意的自然数) △A为卫星或飞船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经度差 α为卫星或飞船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l为卫星或飞船轨道的周长 m为卫星或飞船的质量 M为地球的质量 G为引力常量 g为重力常量 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d为测控站在卫星或飞船轨道所在球面上的测控直径 N为所需的测控站数五.模型建立与求解建立问题一的模型5.1.1情形一:不考虑卫星或飞船发射的过程,假设卫星或飞船直接飞到同步卫星的轨道上,因为同步卫星运转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所以相对于地球,同步卫星没有发生运动。

所以在同步卫星下设一个测控站就可以全程跟踪测控,即N =1。

5.1.2情形二: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因为卫星或飞船绕地球运行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卫星或飞船的万有引力所提供的,地球的卫星或飞船做圆周运动都是以地心为圆心,如下图1所示(为卫星或飞船飞行轨道的面),地心为O ,在有测控点C ,其测控范围与飞行轨道的交点为D ,在三角形COD 中,因为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由图1易得:∠OCD = 90+ 3= 93,OC 为地球半径R ,OD 为地球半径R 与离地高度H 的和,即:OD =H+R 。

图1首先,在三角形OCD 中,运用正弦定理,求出θ:HR R arc +∠=OCD sin θ (1)因为三角形内角的和为180度,所以:)180(2θβ-∠-=OCD (2)由式(1)和(2)得高度H 与测控弧所对的圆心角β的关系式:)sin arcsin --1802HR OCD R OCD +∠∠ (=β H R R +93sin arcsin 2-174=β (3)由模型分析可知,所以问题一的测控总角为360度。

由此可得测控站数至少为:⎥⎦⎤⎢⎣⎡=βπ2N (4) 当H 远大于R 时,β的近似值为17493sin arcsin lim =+=∞→HR R H β那么,至少的测控站数为N⎥⎦⎤⎢⎣⎡=β360N=35.1.3情形三:当卫星或飞船在近地轨道上运行时,由资料可知,卫星或飞船飞行的轨道的高度为H=200km由上推导公式:β360=N可得:N=16建立问题二的模型5.2.1 模型二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α。

轨道的范围是:与地球同心半径为(R+H)的球面去掉上、下两个高度为)sin1)((α-+HR的球冠剩下的区域。

该区域对应与地球南纬α到北纬α之间区域,所以只需要安排测控点使所有的测控点的测控范围覆盖该区域,并使测控点最少。

测控站测控的圆心角为)93sinarcsin93(2360HRR++-=β因为每个测控点的测控区域为一个球冠表面,为了能测完整个卫星或飞船的飞行轨道,采用测控点测控区域部分重叠的方式,又因为圆内接四边形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所以重叠部分的交线为圆内接正方形的边,如图2所示:图2)2tan 22arctan(21ββ=为能完全测控区域对应的圆心角。

我们采用在一条或多条同一纬度线上布控测控点,由⎥⎦⎤⎢⎣⎡12βα确定要布控测控点的纬度线的条数m 及度数 i α (i=1.2.3…)。

由i α(i=…)可求出各条纬度线对应在卫星或飞船的飞行轨道球面上的圆的周长i i H R C απcos )(2+= (i=…),根据弧长公式求出重叠后正方形对应的球冠的弧长为)(1H R l +=β。

所以,各条要布控的纬线上需要的测控点数为 ⎥⎦⎤⎢⎣⎡=l C n i i (i=…)。

最后求出需要布控的总测控点数为i n n n N +++= (21)即 ∑==i i i N 11cos 2βαπ以神舟七号为例,H=343km2.42=α求出 24.31=β, 37.221=β,m=4,1641==n n ,1432==n n ,60=N 。

5.2.2 模型三由于模型二只是简单地考虑卫星可能飞行的区域,没有从飞行原理上分析,因此我们对其进行改进,由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α,所以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

如图3所示:图35.2.2.1对卫星或飞船相对地球的路径的讨论当卫星或飞船转第一圈时:如图4所示,所设卫星或飞船从赤道与西经180度的交点1出发,因为卫星或飞船相对于地球的速度由两部分合成(地球某一纬度的线速度和卫星或飞船的速度),而地球某一纬度的线速度是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即卫星或飞船从1到2时,水平速度不断减少,而垂直速度不变,从而得出卫星或飞船从1到2的路径大约下,同理,可以得出从2到3;从3到4的路径。

但由于地球处转的响影,会产经度差。

即如图4所示卫星或飞船转一圈从1到4,而到不了东经180度,即1点。

图4当卫星或飞船转第二圈时:如图5所示,当卫星或飞船转完第一圈后,在4点上,因为西经180度就是东经180度,所以4点可以是西经向西△A 度。

和第一圈一样,卫星或飞船由4点到5点,与4点相差△A 。

由上述可得:卫星或飞船每转一圈,其相对地球的的路径向西平移△A 。

当卫星或飞船转第一圈后,第二圈的起点是第一圈的起点向西平移△A 。

当卫星或飞船转第二圈后,第三圈的起点是第二圈的起点向西平移△A 。

当卫星或飞船转第三圈后,第四圈的起点是第三圈的起点向西平移△A 。

……… ……… ………当卫星或飞船转第1n 圈后,每1n +1的起点是第1n 圈的起点向西平移△A由数学归纳法可得,当卫星或飞船转第1n 圈后,每1n 圈的起点是第一圈的起点向西平移 1n ×△A.假设当卫星或飞船绕地球转1n 时,卫星或飞船回到了原起点。

如果卫星或飞船向西平移1圈重新回到了原出发点则:121⨯=∆⨯πA n如果卫星或飞船向西平移2圈重新回到了原出发点则:221⨯=∆⨯πA n如果卫星或飞船向西平移3圈重新回到了原出发点则:图5321⨯=∆⨯πA n如果卫星或飞船向西平移4圈重新回到了原出发点则:421⨯=∆⨯πA n由数学归纳法可得,若卫星或飞船绕地球转2n 圈重新回到了原出发点则212n A n ⨯=∆⨯πAn n ∆=π212 (5) 5.2.2.2卫星或飞船可能出现的区域与测控站在J球面上的测控直径的讨论Step1:假设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α,所以卫星或飞船到达的最高纬度为α.因此卫星或飞船在北纬α到南纬α之间运转,如图6所示。

图6那么卫星或飞船可能出现在区域为(αN,αS )。

Step2:计算测控站在J球面上的测控直径如图7所示在三角形ABO 中运用正弦定理93sin sin H R R +=θ得 HR R +=93sin arcsin θ (6)图7在三角形ABO 中,由 180932=++θβ得θβ-= 872(7)因为直角三角形ODB 中得)(2sin 2H R d +⨯=β (8) 由式(6)(7)(8)得)93sin arcsin 87sin()(2H R R H R d +-+=(9) Step3:推导公式首先我们求出卫星或飞船的轨道周长)(2H R l +=π (10)根据卫星或飞船的向心力等于地球对卫星或飞船的万有引力22)()(H R Mm G H R m V +=+得 HR GM v += (11) 位于赤道上的物体,其向心力由物体的重力提供,由mg mR =2ω得R g =ω (12)由式(10)(11)得卫星或飞船转一圈所用的时间GMH R H R v l t ++==)(2π (13) 由式(12)(13)得飞船运行过程相继两圈的经度差:RgGMH R H R t A ⨯++⨯==∆)()(2πω (14) 根据物理黄金代换公式2gR GM = (15)将式(15)带入式子(14)中得32⎪⎭⎫⎝⎛+=∆R H R A π (16)最后由式(5)(16)可得:321⎪⎭⎫ ⎝⎛+=H R R n n (17)由式(17),当1n 为正整数时,1n 越小,卫星或飞船回到原出发点的周期就越短,其相对地球的路径就越简单,比可能要测控的范围(北纬α到南纬α之间)小,所需的测控点就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