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诊断学-临床医学PPT

发热-诊断学-临床医学PPT
发热-诊断学-临床医 学
目录
• 发热概述 • 发热的病因 • 发热的诊断方法 • 发热的治疗 • 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01
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 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 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 围。
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和超高热 (>41℃)。
04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因此需要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帮助身体散热。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品,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有助于身体恢复。
物理降温
采用温水擦拭身体、贴退热贴 等物理降温方法,以降低体温
、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发热的病理生理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代谢率增高
免疫系统激活
发热时,免疫系统被激活,白细胞吞 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增多,有助于 机体抵抗感染。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高,耗氧量 增加,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负荷加重。
发热的诊断标准
体温测量
通过测量体温,观察是否超过 正常范围。
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炎症、 免疫系统疾病等病史,以及是 否有用药、暴露于高温环境等 情况。
体征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出汗、 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 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血常规 、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诊断学 发热(新)

诊断学 发热(新)

发热的鉴别诊断
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
诊断方法:血常规、尿常规、粪 便常规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症状:发热、咳嗽、乏力、头痛 等
治疗方法: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抗真菌药物等
非感染性发热
病因:包括肿瘤、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诊断方法: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肿瘤、抗风湿等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 苗等
发热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方法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 热或过冷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 脱水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 过紧或过厚
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避 免过度劳累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 物品或环境
定期监测体温及时调整护 理方案
康复指导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充足的睡 眠、合理的饮食 和适当的运动
发热是机体对致 热源的反应是疾 病的一种表现
发热的原因包括 感染、炎症、肿 瘤、代谢性疾病 等
发热的临床表现 包括体温升高、 寒战、出汗、乏 力等
发热的分类
功能性发热:由精神紧张、 焦虑、失眠等心理因素引起 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由肿瘤、风 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非 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
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 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
物理因素:如中暑、烧伤、冻伤等
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恐惧等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 皮质功能亢进等
发热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病因的治疗
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 进行治疗
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进行 治疗
非感染性发热:针对病因进 行治疗如肿瘤、风湿性疾病

诊断学发热医学课件

诊断学发热医学课件

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除了抗菌、抗病毒药物和激素类药物外,还可根据患 者病情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治疗手段。例如,对于高热 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擦浴、冰袋降温等;对于 伴有疼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对于伴有咳嗽、咳痰的患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等。 这些辅助治疗手段可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舒适度 ,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持。
03
实验室检查在发热诊断中应用
血常规检查指标解读
白细胞计数(WBC)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细菌感染时通 常升高,病毒感染时可能正常或降低。
细菌感染时通常升高,病毒感染时正常或 降低。
淋巴细胞比例(Lymph%)
红细胞沉降率(ESR)
病毒感染时通常升高,细菌感染时可能正 常或降低。
合理选择药物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药物敏感性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 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规范使用药物
按照医嘱规定的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进行治疗,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时 间,以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药物副作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诊断学发热医学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发热概述与分类 • 常见发热性疾病诊断思路 • 实验室检查在发热诊断中应用 • 影像学检查在发热诊断中应用 • 诊断性治疗在发热患者中应用 • 总结:提高发热诊断准确率策

01
发热概述与分类
发热定义及生理意义
发热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 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 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 围。
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5
22
热型: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突升数h后突降至正常数天,如此反复。如疟疾、急性肾盂炎
2020-11-25
23
热型: 4.波状热(underlant fever) 渐升高热数日后渐降至正常, 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2020-11-25
24
热型: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骤升高热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数日,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 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见于风湿热、癌肿、用抗生素后、老年人等
2020-11-25
4
发热 (fever)
2020-11-25
5
【概念】 当机体在致热原或各种原因使机体产热过多和(或)散热减少,致使体温上
升超过正常值时称发热(fever)。
当机体在某些致热原物质的强烈作用下,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寒 战。
2020-11-25
6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 下午〉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2020-11-25
15
临床表现 三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一、体温上升期 乏力、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等
畏寒: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 寒战:中枢发出的冲动经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 性收缩
2020-11-25
16
临床表现
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高峰(39~40℃或以上),伴寒战。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等。
2020-11-25
17
【临床表现】
二、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皮肤潮红、灼热,有汗,呼吸加快(体温每升高一度,人的呼吸次数会
每分增加4次),头痛,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谵妄、乱语)。
产热>散热
发热
2020-11-25
9
2、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2020-11-25
10
三、病因与分类(自主学习)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8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l微生物病原体 l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 l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l白多(枢不细糖)能胞体直致成接热分作源及用:多于白核体介苷温素酸调、节肿中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2020年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Dr.Feng
2020-11-25
1
课时安排:1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熟悉:发热的常见病因、发生机制、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020-11-25
2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发热的定义、发病机制,各种病因所致发热的鉴别 ◎难点: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辅以启发式提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2020-11-25
3
几个概念:
症状(symptom):指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的不适、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如头痛、乏力、多梦。
体征(sign):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如心脏杂音、 肺部罗音、肝脾大等。
临床表现:通常包括症状和体征。
2020-11-25
13
发热原因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严重脱水 4.心衰或皮肤病——散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脑外伤、脑出血、中暑、中毒损害中枢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020-11-25
14
四、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 low fever 37.3~38℃ • middle fever 38.1~39℃ • high fever 39.1~41℃ • excessively high temperature (hyperpyrexia) above 41℃
2020-11-25
7
二、发 生 机 制(自主学习)
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所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 素的调节,使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散热
调定点
2020-11-25
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分泌汗液)
产热
基础新陈代谢 肌肉活动(寒战)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 特殊动力学作用
2020-11-25
25
• 必 须 注 意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 规则热
1.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2.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3.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2020-11-25
26
【伴随症状】 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 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等 3.单纯疱疹:大叶性肺炎、流感等 4.淋巴结肿大:局部感染、淋巴结核、白血病 5.肝脾肿大:肝胆感染、疟疾、白血病、淋巴瘤
2020-11-25
20
热型: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在39~40℃上下数日数周,24h波动不超过1℃。如大叶性肺炎、 伤寒
2020-11-25
21
热型: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高热24h波动2℃以上,最低仍高于正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 重结核病等。
2020-11-25
18
临床表现
三、体温下降期 机体防御功能和适当治疗,疾病控制,体温下降至正常。此期表现为出 汗多,皮肤潮湿。 1.骤降:数小时内速降至正常,伴大汗(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输液 反应) 2.渐降:数天内缓降至正常(伤寒)
2020-11-25
19
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 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 态(形状)称为热型。
2020-11-25
11
发热原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
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吞噬细胞(单核、巨噬)→内致热
12
发热原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变态反应——风湿热、药热、结缔组 织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