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合集下载

畲族

畲族

目录
1.畲族简介 2.传统特色 3.美味佳肴 4.民族风情
• 畲族(shē z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 民族之一。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 —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 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 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 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 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 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 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 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 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 节,中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也 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畲族有自己 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无自己的文字,通 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
传统节日
• 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 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 是畲族的祭祖日。 •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 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 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 “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 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 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 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 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 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 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 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 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的工艺

畲族的工艺

畲族的工艺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

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并且擅长制作竹编、木雕、竹笛、织布等工艺品。

1. 竹编:畲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进行竹编工艺的制作。

他们可以用竹子编织出各种器皿、家具、筐篮等实用的物品。

2. 木雕:畲族人以木雕工艺闻名,他们利用木材制作雕刻品。

常见的木雕作品有神像、工艺品、家具等,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3. 竹笛:畲族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竹笛,他们使用特殊的方法将竹子制作成吹奏的乐器。

竹笛的制作工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每一支竹笛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能够发出悦耳的音乐声。

4. 织布:畲族的妇女擅长织布工艺,他们使用手工织布机将棉线或丝线编织成布料。

织布工艺凭借其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成为畲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工艺品,畲族人还有许多其他的工艺制作方式,比如陶瓷、金属器皿、剪纸等。

这些工艺品通过手工制作传承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畲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畲族

畲族

§名称由来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 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 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 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史书对畲族 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 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 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 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歌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 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 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 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 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 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 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 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 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 族的笄,也不尽相同,福安珍藏的这 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 精良,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 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 着银质照妖镜,内有直尺、剪刀、屏 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 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 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 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 和小篆寿字;
把竹杆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 品。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 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 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 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

畲族简介特色

畲族简介特色

畲族简介特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

畲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与周边的汉族、侗族等民族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差异。

畲族人口相对较少,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擅长耕作种田,并有一套独特的农耕技术和传统知识。

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畲族的服饰、建筑和音乐舞蹈。

畲族男子通常穿着白色长衫、蓝色裤子和圆帽,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裙和一条特殊的腰带。

他们的服饰鲜艳多彩,体现了畲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斗拱和挑梁结构,建筑物大多呈独特的飞檐翘角的风格。

畲族人民喜欢在房屋的外墙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欢乐而有活力。

畲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景物和生活的描绘。

畲族的音乐和舞蹈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他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畲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朝山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畲族人民会前往当地的山脉,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文艺表演。

朝山节是畲族人民表达对山神和土地神的敬意,也是他们祈求丰收和幸福的重要方式。

畲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以米饭、玉米、蔬菜和野味为主食。

畲族人民喜欢吃辣味的食物,他们常常使用辣椒、蒜、姜等调味料,使得菜肴更加美味。

总体来说,畲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生活,他们对自然界的景物和生活的热爱,使得畲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丽水是浙江省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风俗。

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便是丽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风俗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婚姻和节日等方面,来介绍一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

一、生活习惯畲族人民善于田园生活,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所以,畲族人民都是早起早睡的,他们通常在日出前便开始起床、做事,日落后便尽快收拾收场,以便早早地睡觉。

畲族人的餐桌上大多以米饭、米面、蔬菜为主食,配上新鲜的鱼、蛙、鸟、虫等,食欲开胃,令人垂涎。

二、婚姻习俗畲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男人要比女人更重要,所以畲族的一些婚姻习俗,都是围绕着男人的地位而设定的。

畲族人民在选婚对象时,都十分注意家族和血统关系,他们相信这样能够保证家族的纯正和延续。

在婚礼上,畲族人民还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以及家族的团结。

三、节日习俗畲族人民相信宗教信仰,他们把多数节日都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春节时,畲族人民会挂上红桃花和灵芝,自制粽子,聚族而食。

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畲族人民也有重要的传统习俗——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是畲族人民向神灵膜拜的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男性的表现方式。

总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不仅保存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去了解和传承!。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 科普介绍
讲师: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畲族概述 ➢ 畲族服饰文化 ➢ 畲族歌舞文化 ➢ 畲族节庆与习俗 ➢ 畲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畲族概述
畲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根据畲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 盘瓠,被尊称为盘王。盘王传说 是畲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庭传承
畲族民俗文化家庭传承是其主要 传承方式,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 将传统习俗、技艺传授给子女,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链。
社区传承
畲族社区定期组织各类民俗活动, 如歌舞表演、祭祖仪式等,为族人 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平台 。
学校教育
将畲族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 同感。
04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畲族总人口约为XX万人,是 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智慧:畲族人民以勤劳智慧 著称,善于耕山种地,同时也擅 长手工艺和商贸活动。
02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传统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畲族传统服饰以红、绿、黄、黑等鲜艳色彩 为主,体现了畲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 、山水等,寓意吉祥、美好。
03
畲族歌舞文化
畲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01
叙事歌
歌唱畲族历史、传说和故事,是 畲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特点
畲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常用乐器有龙角、唢呐、月琴 、铜鼓(畲族语里称为“雅钩” )等。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居住方式: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以家族为单位的村寨中,村寨通常由一群相互血缘关系的人组成。

畲族人民喜欢修建木质的房屋,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常常采用石头基础,木结构,花墙等。

2. 风俗习惯:畲族人民有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丰收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

他们崇尚自然,崇拜土地、水、山等自然力量,认为这些力量能够保护和祝福他们。

3. 服饰和饮食:畲族人民的服饰以织物为主,常常使用大量的红色、蓝色等明亮的颜色。

男性多穿蓑衣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衫、长裙和头巾。

畲族人民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蔬菜、鱼类等为主食,尤其以鱼类为常见的食材。

4. 音乐和舞蹈: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乐器,如竹笛、马头琴等。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像水中游鱼,有的像山中飞鸟,有的像田地里的农耕劳动。

5. 传统工艺:畲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织布、染色、陶器制作等。

他们擅长织锦、绣花、刺绣等技艺,制作出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工艺品。

以上仅是畲族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畲族文化还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畲族

畲族

畲族盖房子往往是先立柱上 梁,搭个架子,然后屋顶盖瓦,最 后才四周筑墙,铺以地板和整修室 内。所以,畲民盖一幢房子不是一 气呵成而是分期进行,农闲时多干 ,农忙时不干或少干,因此盖房所 需的时间往往会拖上好几年才告完 工。
畲族村寨

畲民一家盖房,往往邀请亲友或 寨中劳动力帮工。有的助木料,有的 助木皮,有的助砖瓦,有的助人工, 大家同心协力把房子盖好,发扬团结 、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帮工的一 般不计报酬,只招待饭食。请木工、 泥瓦匠的,需付工钱。
三月三午饭节
典型食品有:卤姜; 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 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 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 ;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 ;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 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 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 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 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 即不怕蚂蚁咬。
菅叶粽
• 菅叶粽俗称“菅粽” ,在端阳节和分龙节时食 用。在裹菅叶粽的前几天 ,必须上畲山砍回一种特 有的野生灌木黄碱柴(山矾 科,山矾),将其烧灰,淋 出黄色碱水。在裹粽的前 一天,再上畲山砍回野生 或人工种植的菅草叶(禾本 科,五节芒),放到铁镬里 经过沸汤烫软,以防脆裂 。

全国只有一个畲 族自治县,位于浙南 山区,景宁畲族源于 唐永泰二年(766), 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 户景宁,距今已有 1200多年历史。因此 ,景宁又称为中国畲 乡。
畲族服饰 男左女右

畲族的传统服饰 ,斑斓绚丽,丰富多 彩。畲族服装崇尚青 蓝色,衣料多为自织 的麻布。现在畲族男 子服装与汉族无异, 而闽东、浙南的部分 畲族妇女,服饰仍具 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衣领、袖口和右襟多 镶花边,有穿短裤裹 绑腿的习惯。尤其是 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 同。
• 《高皇歌》是为人们所瞩目的优秀作品,它在畲族民 间各地抄本略有差异,有二百多行的(七字为一行)、三百 多行的和四百多行的不等,但歌词内容基本上相同,大致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歌颂龙麒秉承高辛皇的旨意,出 征讨伐番邦,凯旋归来,得到皇帝的赏识,“皇帝看见心 欢喜,自愿龙麒作婿郎”,许配三公主为妻。第二部分反 映龙麒身为附马爷,但不愿在皇宫坐享荣华富贵,而甘愿 带公主到凤凰山下繁衍子孙,自耕自食,进行艰苦创业。 第三部分集中反映龙麒子孙在凤凰山经过长期的刀耕火种 ,地力渐竭,举家举族向远方迁徙,寻觅未开垦的处女地 。其间经过漫长的历史途程,从广东凤凰山北迁至闽东、 浙南等地。歌词的最后部分告诫子孙要牢记,“官府地府 欺侮人”,“无情无义是华老”。并要蓝、雷、钟各姓子 孙把民族团结互助精神,“千古万年记在心”。

畲族

畲族

畲族一、畲族概述畲族,现有人口63.4万(1990年)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公元7世纪就已生息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有人认为畲瑶同源;有人认为畲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与畲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发祥地。

但这个名称不见于史书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畲"字作为民族名称,大概是由于他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耕而被命名的。

畲族人主要姓氏为“蓝”、“雷”、“钟”、“李”、“吴”等,历史上曾有“盘”姓。

古代畲族是山地游耕民族,其民族发展史也是民族迁徙史。

在封建时代,畲族的迁徙活动大约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为唐、宋、元时期,后期为明清时期。

前期迁徙以家庭或家庭中若干成员为单位徐徐而行,迁徙主要基于畲族山地游耕的传统,后期迁徙主要基于畲区的封建社会已经确立,经过长期的动荡和迁徙之后,基本往闽、浙、粤、皖等省的山区固定下来。

自唐代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族人民一直没有中止过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往往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起义,并肩战斗。

唐代有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领导的起义,坚持近50年;元代畲族人民积极参加张世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而且产生了妇女起义领袖许夫人。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畲族人民的深重灾难,畲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又称“雷州半岛畲族”、“雷州人”,是中国南方的一
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

据2010年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387456人。

其中畲民(含
汉族、畲族、回族、壮族、满族等)288977人,非畲民221167人。

在人口众多的民族中,畲族人口占很大比例。

据2006年9
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畲族人口约148.5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

畲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广东雷州半岛建立
了“五都”之一的海澄县,以后历代均有迁徒和屯田定居。

明朝初年,畲民已在雷州半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聚居区。

当时主要聚居在今雷州市海丰县的福山、东乡、雷州三个县境内。

明末清初,大量畲民从福建迁入广东雷州半岛,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北部沿海一带的东山和雷州半岛西部沿海一带。

—— 1 —1 —。

畲族

畲族

(三)“越人”后裔说。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人和现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 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共同的生产方 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 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中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 汉晋讨伐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 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等等。
“南蛮”说
“越人”后裔说
“闽”族后裔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 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 “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 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畲 族自治县,畲族人口占比约11.5%。据史料记载,畲民迁入景宁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名称由来
中国邮政-畲族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 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现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 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畲族

畲族


花鞋:畲族花鞋是厚布底,蓝布里,青布面的布 鞋,四周绣有花纹,前头钉上鼻梁系有红缨。男 的粗、简,女的细、繁。旧时结婚、喜庆、访亲 走友都穿,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作寿鞋用。
(二)畲族的服饰:
1.从内容上看 :
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 生生的物象。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 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如万字、云头、云勾、 浮龙纹、叶纹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 文字的形体有原始的,也有楷书,常用一些旧的 吉祥语,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 财进宝”等。再如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 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都作为一 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

笄,即妇女首饰,形为凤凰鸟冠

花边衫,畲语称“兰观衫”。女子花边衫都为大 襟衫,长度过膝,襟边镶有多种色布条或彩色花 边,襟上绣凤凰图案;领口镶鼠牙式花边,领下 四周镶繁多的花边;袖口、摆处镶有一至三种花 边。布料以往都为自织的麻布、棉布或生丝绸, 布色只有青蓝二种,现在都为机织布,棉、绸、 化纤都有,色泽多样鲜艳,各取所爱。与上衣相 配的裤子,只是裤脚镶有三条花边,过去是镶白 布裤腰的直
服饰图案
。 2.从造型上看 :
创造者所关注的是人本与美术符号的一致,一切存在 物都可以作为劳动者物质活动中精神需求的对象。所以, 图案纹样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以单线 做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将最有特点的动态,用类似 剪影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在制作图案时,不满足于一个 特定的具体形象,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删减、增 添、夸张、变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趋于理想化。她们往往 借助于深浅不一的点、长短不齐的线、大小不等的面、 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变化又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图案 之中。

畲族文化活动

畲族文化活动

畲族文化活动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畲族文化活动是畲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音乐舞蹈、节日庆典、手工艺制作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介绍畲族文化活动。

一、音乐舞蹈1. 畲族舞蹈畲族舞蹈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畲族舞蹈形式多样,有单人独舞、对子舞、集体大合唱等。

其舞姿优美,动作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2. 畲乡歌谣畲乡歌谣是畲族人民传统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通常以唱词形式表现出来。

其内容多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历史传说等,歌声悠扬动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节日庆典1. 农历正月初一祭祖节农历正月初一祭祖节是畲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同时,还会进行家庭聚餐、舞蹈表演等活动,增强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2. 畲族火把节畲族火把节是畲族传统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

在这一天,畲族人民会点燃火把、放烟花、放鞭炮等庆祝活动,同时还会进行集体舞蹈、歌唱表演等文化活动。

三、手工艺制作1. 畲绣畲绣是畲族传统手工艺制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而闻名于世。

畲绣采用丝线刺绣技法制作而成,其图案多为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元素。

2. 畲笛畲笛是畲族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扬的音色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畲笛通常由竹子或木头制成,经过精心雕刻和打磨而成,其音色柔和、清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结语畲族文化活动是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通过了解和学习畲族文化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畲族少数民族文化节日有哪些

畲族少数民族文化节日有哪些

畲族少数民族文化节日有哪些畲族少数民族文化节日有哪些畲族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同时也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畲族通用汉文,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畲歌丰富多彩反映了畲族的风情特色。

畲族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从农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开始过新年了。

”“家家蒸制“黄金糍”、吃“黄金糍”,是畲民过新年的特色之一。

畲乡流传“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拦糍甜粘粘”的顺口溜,表示畲家人团圆共聚天伦和来年日子更甜美的意愿。

”“过年期间,男子搓草鞋,操劳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与慰问。

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人。

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畲族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廿五便拉开序幕。

这一天,家庭主妇就会把家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老人会告诫小孩“不能骂人、不可吵架、不可说不吉利的话”。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大小门上贴春联并在谷仓门上贴个“五谷丰登”,在猪舍门上贴个“六畜兴旺”等,以图个吉利和希望。

”“早上盛碗“上岁饭”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茶,烧柱香,迎灶君回家,让他“好话传天上,坏话去一边”或“上天奏效好事,下界降吉祥”。

祭灶神后,就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合家“围炉”。

”全家吃团圆饭喝上自家酿的米酒,共同享受这丰盛的年饭,共享天伦之乐。

这是畲族人一年忙到头的劳动结晶。

晚饭后大人们给小孩子发压岁钱,畲家厅堂习惯红烛通宵长明叫照岁,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

守岁寓意迎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

零点准点家家大放鞭炮迎春纳福,谓之“开新正”。

“正月初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畲族人一早就穿上节日的新装,个个喜笑颜开,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年万事如意。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1. 畲族的祭祀仪式
畲族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畲族人会进行祖先信仰祭祀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

他们还会在夏至、秋分等节气举行祭祀仪式。

2. 畲族的婚姻习俗
畲族人讲究“拉红绸”,意思是男方要送红绸给女方表示婚姻的重要性。

结婚当天,新郎要戴上鹿角,新娘则要戴上花环,两人还要一起喝盛满酒的竹筒,象征着要相互扶持共同生活。

3. 畲族的传统服饰
畲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男性喜欢穿白色或黑色长衫,女性则喜欢穿上衣和短裙。

畲族的服饰上还经常绣有动物、花卉等图案,非常具有特色。

4. 畲族的传说故事
畲族人有一种传说,说是很久以前,他们的先祖曾遇到过一只灵狐。

这只灵狐非常聪明,能够帮助畲族人解决各种问题。

后来,畲族人便开始信奉灵狐,认为它是保护他们的神灵。

以上就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畲族文化资料

畲族文化资料

畲族文化
畲族,又称畲族侗族、江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
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畲族有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语言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台湾南岛语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

畲族的语言有
着独特的发音特点和词汇,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服饰
畲族的服饰色彩缤纷,富有地方特色。

男性常穿深色长袍,头戴斗笠,女性则
喜欢身穿彩色长裙,头戴红头巾。

畲族服饰体现了其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尊敬。

建筑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具有很高的抗震
性能。

畲族房屋多为独立小楼或平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敬。

音乐
畲族的音乐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常常伴随着锣鼓、唢呐等乐器的演奏。

畲族音
乐多以歌唱形式传承,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
畲族舞蹈优美动人,姿态婀娜多姿,常常展现出大自然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畲族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热情的舞蹈节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畲族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畲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
传统和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希望畲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族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畲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畲族人民所崇尚的节日和风俗也是其文化精髓的体现。

一、畲族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畲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民众喜迎新春,相互拜年,互送年货,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制作花灯、剪纸等活动,同时还会进行舞台表演、赛龙舟、打夹棍等传统体育活动。

据畲族传统习俗,春节过后,人们还会举行祭祖和谢神仪式,旨在感谢祖先和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先人而设立的节日。

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陵墓前扫墓,献上鲜花、香烛,擦拭墓碑,还有畲族的独特习惯——烧祭品。

此外,畲族人民还会在清明节期间进行龙船赛、射箭比赛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出畲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民族精神。

3.端午节端午节,是畲族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畲族人民也特别重视。

端午节的当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戴菖蒲等,融合了汉族和畲族的传统元素。

4.中秋节中秋节是畲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人们会守月、品月饼,还有夜间碰船、点灯笼、赛龙舟等活动,寓意着祈求平安、祈求好运。

二、畲族传统风俗1.畲族的“千家宴”“千家宴”是畲族的传统风俗之一,宴会的主人会邀请周围的家庭前来品尝佳肴、相互祝福。

在“千家宴”中,畲族人民会穿上盛装,歌舞表演,互相交流,彼此敬酒。

2.畲族的“扛花节”“扛花节”是畲族的特有风俗,活动是在三月初三举行,人们会漫步于盛开的桃花林中,手拿精心制作的花枝,展示畲族传统的文化精神。

同时,还有精彩的表演和招待饮食等,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畲族的“拜青神”“拜青神”是畲族的又一传统风俗节日,也是畲族人民向自然祈祷、祈求好运的方式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在当地的青神祠庙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畲族人民还会举行歌舞表演、龙船赛等传统文艺活动,旨在祈求好运和好收成。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畲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故事,以下为简要介绍。

一、畲族风俗
1.蓝衣葬礼:畲族人死后要穿上蓝色衣服,把棺材放在屋子里一直到葬礼,然后才送出去。

2.水灵祭:畲族人过年时要到河里洗浴,祭拜水灵,以求得来年的水源丰足和平安丰收。

3.桃花节:畲族人在三月初三日举行桃花节,由一位青年男子带头,乘船载着青年男女在桃林间游玩,歌舞嬉戏。

4.点鱼火:畲族人在烟雨季节点鱼火,用竹杆在草床上搭起,点上稻草和杂草,让渔民夜晚可以看到渔火,找到归路。

二、畲族故事
1.白蛇传:畲族人相信白蛇是女儿身,具有灵性和智慧,是善良的神仙。

《白蛇传》便是反映了白蛇和它的姐妹小青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和坚守的故事。

2.伊人春梦:畲族传说中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畲族一个族人被大蛇绑架,最后被一位美丽的女子解救。

这位美丽女子后来变成了一条小蛇,而这个畲族人则与她结为伉俪,一辈子幸福快乐。

3.三清洞:畲族人相信“三清”是降妖伏魔的神仙,因此在山间建有三清洞。

传说在三清洞寻找真经和妖魔斗争的故事历久不衰。

以上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简要介绍,畲族人深深地烙上了这些文化的印记,增强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

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

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

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

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

从内
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

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

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

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

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

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

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

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

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

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
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

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

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

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

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

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到新娘家。

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

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

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

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

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

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