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共23页文档
客体关系

弗:1、意识与潜意识; 2、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3、临床实践:人格的心理动力学角度。 客体: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 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他们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 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 尤其与母亲的关系。
你能用理论进行回答吗?
奶奶带着1岁左右的孩子玩。孩子不小 心摔了一跤,哭泣不停止。 奶奶屡试不爽的话语: 都是地不好,宝贝起来,我打地。 都是桌子不好,宝贵不要哭,我打那个 坏桌子。
1、客体关系理论有关背景 、 2、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 3、客体关系理论的精神病理学 、 及治疗学 4、理论对比 、 5、理论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至今的发展历史大约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 理论是在20 世纪40 年代发展起来的, 属于精 神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 其代表人物有Melan ie Klein Ronald Melan Klein, Fair2bairn, Donald W inn ico t t, Edith J acob son,Margaret Mahler,Otto Kernberg 等。
(三)治疗方法 1、关系治疗 问题产生于早期的亲子关系,治疗目标是 自我的重建。 2、家庭治疗 把问题放到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去解决。 重点从个人心理动力学转移到作为社会系 统的家庭动力学。
四、理论对比
•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不把成熟自体视为实现“分离-个体化” 之理想状态,这是某些客体关系理论所提出的,自 体心理学主张:即使成熟自体也继续需要镜映、理 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体验。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 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 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指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个体或团体寻求满(object-relations
现代精神分析走进客体关系

走进客体 关系
现 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
走进客体关系
本节课程安排4个方面的学习:
1 对客体关系的体验 客体关系与经典精神分析
2 3 4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小结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不同的咨询取向 叙事治疗
后现代主义思想,现实由语言 构成。“主流知识”即权力, 对个人甚至咨询师,进行一定 压制。 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咨询者 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 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帮助 当事人找出遗漏故事情节,从 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 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 力量的过程。 治疗主要过程为:外化、解构、 重写
心理治疗
弗洛伊德: 让病人清晰地回忆起事件和唤起与事件相伴发的情感,并让 病人尽最大可能用言语把事件的细节和伴随的情感描述出来, 如果我们成功地这样做了,那么每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消失, 而且是永远消失。 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客体关系: 关系是诊断也是治疗:治疗师所利用的是此时此地和来访者 之间的关系,来治愈来访者人格上那时那地的问题。
经典 精神 分析
传统的弗洛依德学派可能会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压抑以及她对父母所有而 未解决的伊底帕斯感受。这类治疗师或分析师就会从其自我(ego)与本 我(Id)结构间的防卫以及冲突方面来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客体 关系 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来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 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 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 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如她的继妹和继母)。 自体心理学架构来进行治疗工作的治疗师会趋向于体验,即灰姑娘本身在 治疗中的所感受到体验到。分析移情,可以看出灰姑贫瘠的自体需要强大 的和理想的化的客体。幻想的仙女教母、王子、治疗师。她需要与理想化 的王子融合是出于对美好感觉的希望。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 姑娘要么就理想化治疗师,要么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以上的分析中,认同主要是一些次自体。他们建 构关系并依赖关系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关系对
于心理生存这么重要的原因。 自体发展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持续一生的自
体化阶段。
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
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成了
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 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
的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 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 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起源于克莱因,在把精神分 析运用于儿童的治疗中,通过游戏她发 现儿童并不是把能量用来控制情欲冲动, 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构建他们的人际关 系世界。在儿童的内心当中存在着一个 内在关系世界。且这种关系是以母子关 系为原型,它是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 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 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在寻求试图了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 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 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 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
克莱茵认为: 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状态, 当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历着第一次创伤。 基本观点: 生与死相互斗争,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 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
投射性认同 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 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 受一致,与投射性幻想中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 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 考、感受和行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2019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精神分析》
(1976)、《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实用性的客 体关系理论》(1980)、《严重人格障碍》( 1984)、《精神分析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当代 争论》(2019)等。
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
一、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 (一)客体和客体关系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费伦茨(Ferenczi S, 1873~1933)
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 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
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
亚伯拉罕(Abraham K,1877~1925)
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
琼斯(Jones E,1879~1958)
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 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 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 一个“我”与外在于他的“非我”之间的联系。 部分客体关系 整体客体关系
(二)心理发展观——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
(四)心理治疗观
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原始自我 的三元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
要消除症状,改变旧有的关系模式,还必须打 破构成病人内部世界的封闭系统,使其能够受 到外部现实的影响。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与观念进行了扬弃 抛弃了躺椅技术;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
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极为重要的 方面
1.偏执-分裂样心态
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 在于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
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 裂为“好”与“坏”两种客体。
精神分析学派 PPT课件

弗洛伊德之后,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和德国心理学家荣格等人对弗洛伊 德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阿德勒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种自卑感,他 们为克服缺陷以达到优越目标,所以人是不断地越超自卑。人们对付 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加以总结和归纳,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 殊的行为方式,即"生活风格"。他还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 处地位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例如,他认为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 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起异乎寻常的性格。他的心 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荣格则对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的观点做了修正,认为它是一种普遍 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增殖,也表现为其他活动。荣格在分析个体的 人格时把个体结构看作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统一体。集 体无意识是荣格最具特点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遗传的先 天倾向。他认为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原型在起作用。荣格 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快乐原则 本我(id)
(三)心理动力观点
即弗洛伊德假定,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 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 (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 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
(2)性爱的驱力,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但是,弗洛伊德更重 视性欲望,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到其他的欲望,并把性欲的能量源 泉,即里比多(libido),看成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
(五)适应观点
所谓适应观点,是指人对环境有各种自我防御机制。自 我防御机制不良,便可产生各种焦虑,如:现实性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等等。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
客体关系学派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费伦茨(Ferenczi S, 1873~1933)
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
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 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
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
亚伯拉罕(Abraham K,1877~1925)
琼斯(Jones E,1879~1958)
2.抑郁样心态 含义:对所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 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负疚或悔恨。 从第5或第6个月开始,直到1岁左右。 特点:开始把母亲知觉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客体, 此时的客体关系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占优势 的机制是整合、矛盾、抑郁性焦虑和负疚感。
(三)游戏治疗
1.解释与移情分析 解释:解除潜意识的焦虑;推动游戏顺利进行。 移情分析 2.游戏治疗的环境设置 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 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使用性 玩具与环境和病人的适宜性
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贡献
促使精神分析运动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发展。 促进了精神分析运动由传统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 分析的发展。 推进了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局限
概念不够确切,容易使人误解。
理论建构的推测成分较大,缺少系统的观察证据。
END
1.偏执-分裂样心态
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 在于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 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 裂为“好”与“坏”两种客体。 自我也被分裂为“好我”与“坏我”。 分裂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防御机制。 特点:婴儿还没有“人”的意识,他的客体关系是与 部分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分裂过程和偏执焦 虑。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

边缘型人格的特征为平时情绪焦虑,易怒,易冲动,长期空虚孤独,忧郁不安,如遇压力事件则易导致短暂性精神病,表现出短暂的激动,幻听及妄想等症状。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边缘型人格,即是以人格发展和亲子互动的观点解释此类人格精神病理的心理成因。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体与客体表象虽已分离,但仍将事物看作分裂的两极,不能统合好坏,黑白,爱恨,是非等概念,对事物有理想化和贬抑两种全然的看法,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对同一个人有完全相反的评价。 客体关系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分裂,理想化与贬抑以及人际间的投射认同。分裂即患者将事物分裂为全好或全坏,这是此类人格最基本的心理机制。理想化即患者认为客体事物是完美的,而自体则毫无价值,相反,贬抑即患者认为自体是完美的,而客体是毫无价值的。这种心理机制导致患者不能在内心统合包含好与坏两方面的客体,而使其很快的对客体产生崇拜,而后又发现其缺点而完全否定。人际间的投射认同是指患者将其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客体身上,然后再企图控制或废除客体上被投射的自体部分,从而导致两人间关系的紧张状态,患者的投射经客体反应后加以修饰,又再度内射到患者心中。 客体关系理论学者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有两种,冲突论和缺陷论。冲突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天生具有较多的攻击性和死亡本能,或是由于幼时母子关系的挫折而产生对客体的嫉妒和恨。即儿童为了维持和母亲的关系,将不好的客体部分内化到自体中,同时将好的客体保存下来,从而将情绪分裂为爱恨两极。缺陷论认为边缘型人格患者在幼时缺乏够好的母亲的照顾,形成内心的空虚感或孤独感。 心理治疗师对此类障碍患者会谈中应注意使用澄清,诠释等治疗技巧。澄清即询问进一步信息以暴露患者内心的矛盾。诠释是对患者病症的形成过程加以解释。边缘型人格者可能在不同时间出现攻击性或内心敏感不安两种情况:在患者冲突不安时,治疗师表现出包容性和共情的态度可缓解患者的不安,同时可通过人际间的投射认同修正患者投射出来的自体部分,经内射使其自体得到重建。当患者出现攻击性时,治疗师应给予适当的限制,当设立限制时,对治疗者相当重要的就是承认自己的局限。如此一来,患者就不会把治疗者理想化,也不会认为治疗无效完全是自己的错。对于边缘型患者而言,限制的设立应该维持在最小程度。 目录 详细内容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心理发展观——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
1.偏执-分裂样心态
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 在于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
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 裂为“好”与“坏”两种客体。
自我也被分裂为“好我”与“坏我”。 分裂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防御机制。 特点:婴儿还没有“人”的意识,他的客体关系是与
1914年,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的著作,便 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17年,开始接受费伦茨的分析治疗。 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 1925年,赴伦敦讲学,并移居伦敦,在英
国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1960年去世。 主要著作《儿童精神分析》于1932年出版
,其他著作还有:《精神分析的进展》( 1952)、《精神分析的新方向》(1955) 、《感恩与嫉妒》(1957)、《儿童分析 记事》(1961)等。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三、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克恩伯格)
(一)客体关系及其发展 客体:个体内部关于一个人(通常是个体生命早
一、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 (一)客体和客体关系
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 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 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 一个“我”与外在于他的“非我”之间的联系。 部分客体关系 整体客体关系
可编辑ppt
西方心理学史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费伦茨(Ferenczi S, 1873~1933)
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 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
克莱因客体关系精神分析

克莱因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国际精神分析运动驱力模式自我模式对象关系模式自身心理学模式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通常被视为传统驱力模式和对象关系模式的中介。
第6讲克莱因客体关系精神分析第一节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第二节客体关系的核心概念第三节克莱因的客体关系--儿童精神分析第四节儿童游戏治疗技术客体关系理论之母Klein 克莱因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游戏心理治疗的创始人精神分析之路1910年在布达佩斯第一次偶然读到《论梦》1910年与桑多尔¡¤费伦齐联系并接受其分析桑多尔¡¤费伦齐1920年卡尔·亚伯拉罕邀请她到柏林工作1924年初,她开始接受亚伯拉罕的分析卡尔·亚伯拉罕1925年12月后,每天进行有规律自我分析1925年夏,接到欧内斯特·琼斯的邀请到伦敦欧内斯特·琼斯克莱因伦敦学派与安娜维也纳学派出现冲突1960年9月22日,克莱茵在伦敦去世安娜·弗洛伊德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客体关系的核心概念1、客体与内部客体2、潜意识幻想3、驱力4、投射性认同5、分裂6、修复用成人的语言对前语言期的幼儿体验做出假设;试图穿越我们从未能完全穿越过的界限。
好乳房与坏乳房“好乳房”使幼儿感到沐浴在爱中,充满奇妙的食物并转化成爱,他沉浸在维系生命的乳汁中,于是他便爱上了这个好乳房,对它身怀感激。
“坏乳房”使幼儿感到受到虐待,饥饿从内部侵袭着他。
曾经喂给他坏的乳汁,现在正在从内部毒害他,然后又抛弃他。
对它充满强烈的破坏性报复幻想。
好乳房的爱——具有保护和恢复的效力坏乳房的恨——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客体与内部客体客体(object)和客体关系(objectre lations)对象(object)和对象关系(objectre lations)关于客体和客体关系的概念是一切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熊卫

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熊卫一、有关的理论背景: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至今的发展历史大约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可归于精神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
其代表人物有Melanie Klein,Ronald Fairbairn,Donald Winnicott,Edith Jacobson,Margaret Mahler,Otto Kernberg等。
其中Klein,Jacobson,Mahler都是专业的儿童精神分析师,Fairbairn在做精神分析师以前也是儿科专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们系统观察了儿童与母亲的关系,并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独具理论视角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客体关系理论。
2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
随后,他修定了自己的学说,并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看着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这就是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在人格系统中从本我到自我和超我的转移构成了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其间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性欲阶段,如: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和两性期等。
否则,就会出现心理能量的固着、倒退等现象。
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最核心因素,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原动力,而成熟、挫折、冲突、不适应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3在临床实践中,籍此理论取向的精神分析师在面对患者的现实问题时必然会从人格的心理动力学角度建立一个框架,并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理解患者的问题是发生在其人格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然后,经过较长时间的领悟、修通等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使患者意识到现实问题只是沉淀在无意识中的既往问题在现实中的再现,从而达到康复。
与弗洛伊德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
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
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替代者的密切交往中逐渐获得了有关自我和以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共24页26页PPT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