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几种特殊句式
4、“见”字句 主语 +见 +谓语 受事 助词 动作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字句可以跟“于”字结合构成 “见……于……”的被动句式。 主语+ 见+ 谓语+ 于 +名/代 受事 助 动作 介词 施事 ②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5、“被”字句 主语+ 被+ 名词/代词+ 谓语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被:被子→遭受→介词 第一步:被(动作)+名/代(宾语) ①沛公身被七十余创――《史记》 第二步:被(动、介)+动词(宾、谓)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2、“为”字句 主语+ 为 + 名/代+ 谓语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①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 为新圣笑矣。《韩非子》 “为”字后的施事可以省略。如: ② (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 记刺客列传》
3、“为……所”句 主语+ 为+ (名/代)+ 所+ 动词 受事 介 施事 助词 动作 ①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 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形成“为所+动词” 的格式。 ②不者,若属(范增项羽)皆且为所虏。 《史记》
古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文选句型回顾: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
一、判断句
一、定义:P146 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 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二、特点: ①不用判断词“是”。 ②句尾用语气词“也”构成判断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摘要:一、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概述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4.定语后置5.状语后置二、韩非子《五蠹》中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实例分析1.判断句式2.被动句式3.宾语前置4.定语后置5.状语后置三、总结1.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正文:一、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概述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和古文中却经常出现。
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
1.判断句: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一种句式,通常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有: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以突出宾语的地位。
例如:“吾谁欺?”(《论语·子罕》)4.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名词的定语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5.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例如:“于乎,游子之歌!”(《诗经·邶风·击鼓》)二、韩非子《五蠹》中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实例分析《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散文,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
1.判断句式:“韩非子,战国之时,秦国之贵公子也。
”(《五蠹》)这个句子用“者”、“也”表示判断,符合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句式特点。
2.被动句式:“且夫五蠹之民,皆天下之穷困者也。
”(《五蠹》)这个句子用“者”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一种形式。
3.宾语前置:“夫五蠹者,何谓也?”(《五蠹》)这个句子将宾语“何谓”提到谓语“谓”之前,突出宾语的地位,是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一种形式。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1)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缘故,是因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2)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3)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此天子气也。
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
18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句式 19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特殊句式
20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动 典型例题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 项是 答案: A A.吾属今为之虏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 C项“……者,……也”构成判断; D项“……者也”构成判断。
特殊句式 17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 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齐 策》)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2、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 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
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2、 “… …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 …者, … …”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 “… …, … …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夫战,勇气也。
这一类可以小结为: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 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例如: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府吏见丁宁。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规律四:代词“自”“相”“见”
作宾语,常常前置。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定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 语构 后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置 小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结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有些状语则置后作补语,像这样的句 式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句。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5、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第三章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第一节句子的类、型、式讲句子,从内部讲结构,从外部讲分类。
笼统讲,“类、型、式”都是对句子的分类。
分类要按依据,依性质、特点、功用等等。
依据不同的着眼点,就分出不同的类。
如,着眼于句子的语气和用途,就分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着眼于结构,就分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主谓句下边,还可根据主、谓的结构材料,分为:名词主语句、谓词主语句或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根据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施事主语句(主动句)、受事主语句(被动句)、用事主语句,或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
至于句式,总有某种特定语法格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着眼点,分出不同的类。
如着眼于某个标志性字眼,就有“把”字句、“是”字句、“被”字句、“有”字句等;着眼于结构成分及相互关系,就有连谓式、兼语式、双宾式、动补宾式、动宾补式等;着眼于语意表述关系,就有存现句式、判断句式、否定句式等。
语法学界,一般用“句类”指称按语气和用途分出的句子;用“句型”指称按结构分出的句子;用“句式”指称有某种特定语法格式的句子。
把句子属性放在分类系统中来认识,了解它的上下位关系及其左邻右舍关系,是很有好处的。
即如判断句,从谓语的结构材料看,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从谓语对主语的语义关系看,是判断;只就现代汉语看,判断句的主谓联系,有“是”字作标志,正是在这点上,古今汉语判断句式表现出大的差异。
而被动句,从谓语的结构材料看,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从主语对谓语的语义关系看,是受事作主语;只就现代汉语看,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被(给、让)”字作标志,正是在这点上,古今汉语被动句式表现出大的差异。
第二节判断句一、判断句的概念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种事物(如:《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和种类的句子(如:鲸鱼是哺乳动物。
)叫判断句。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以构成判断的词,叫判断词或叫系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D、籍何以至此?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是寡人之过也 B、燕王拜送于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 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 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 三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例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例三:时不我待。 (时不待我)
总 结 :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一)定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 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句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将谓语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句可以分为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两种情况。
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提前,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引起注意。
例句:山高路远,行人稀少。
君子远庖厨,近世食客。
2. 宾语前置倒装宾语前置倒装是指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宾语或引起注意。
例句: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
大雁南飞,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二、折叠句折叠句是指句子中的某个成分重复出现,形成一种折叠的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或加强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河流。
山青青,水绿绿,风轻轻,云蓝蓝。
三、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呼应,表达一种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对偶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阴则下雨,天晴则放晴。
春日暖风吹绿柳,秋天清露滋红叶。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句子中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种并列的关系。
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高云淡,水长船慢,人远山青。
青山绿水,古刹秋风,鸟语花香。
五、状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提前,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状语前置句常用于强调或突出句子中的状语。
例句:悠悠岁月,人生苦短。
急流勇退,大海湛蓝。
六、借代句借代句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句:狼来了!(指危险来了)兔死狐悲。
(指类似的人会有类似的遭遇)七、比拟句比拟句是指用“如”、“若”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形成一种比拟的关系。
比拟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若即若离,如影随形。
八、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5-
学习变简单
教育更公平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8-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 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 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 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 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 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 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 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 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即“,为(是),,'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用乃”即”贝尸皆”必”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亍”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有时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2. 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 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亍”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4. 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文言文特殊句式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 语:“以”、“于”、“乎” 等。
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 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 意什么?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3.尝射于家圃
介词结构后置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介词结构后置
8.何以战
宾语前置
.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 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 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古文特殊句式
一、古代汉语、英语和现代汉语句法的异同1、有“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They couldn’t decide how to deal with it, and tried to find someone (who could be sent to the kingdom of Qin to make response)but failed.2、我们在操场打篮球。
We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3、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苏轼《石钟山记》)No person had been here ,until LiBo who was in Tang Dynasty was. He got or obtained two pieces of stone on the pond.二、介词结构后置句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今尔出于崖涘三、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需前置。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2、彼不恩(施恩)我(顾念\顾惜)3、古之人不余欺也(慰问\犒劳)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6、每自比于管仲,时人莫之许也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8、时不我待岁不我与(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需前置。
1、何以战?2、微斯人,吾谁与归?3、大王来何操?4、吾谁欺?5、沛公安在?6、而今安在哉?7、君何以知之?8、国胡以相恤?9、何为其然也?10、而又何羡乎?11、又奚以自多?12、何取于水也?(3)“惟……之\是”格、“惟……之\是”格1、唯(惟)利是图2、唯(惟)命是从\听唯才是举3、唯(惟)你是问4、唯余马首是瞻5、惟陈言之务去6、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父母就是担忧子女的疾病。
)7、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上天对人没有亲疏,只辅助有德行的)8、惟德是馨\崇(4)借助“之\是”提宾(“之\是”式)1、何陋之有?2、何罪之有?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5、今吴是惧用城于郢。
文言特殊句式(全)
( 《资治通鉴》)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⑷⑶梁此则父岳即阳楚楼将之项大燕观。也。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⑷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⑸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
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这
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三、下面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两见权于柴桑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 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 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 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2、君何以知燕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豫州今欲何至?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⑨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 ⑩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A副词B
判断句“者”“也”有很重要的标记性: ①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① 关于系词产生的年代
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认为汉语系词的产生为 西汉末年东汉初叶。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八》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
《史记·项羽本纪》 ——( )B(者)也
是判断词
吾翁即若翁。 (《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此二人者,皆圣人也。《说难》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 “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判断词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
“ 魏其言是也”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古代汉语里 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作业及思考题:
1、P147第一、二、三题 2、找出《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中的判断句。 3、阅读《子路从而后》,了解主语省略的判断
句。 4、查找相关文献,了解“是”由指示代词发展
成为判断词的发展演变线索。
句子的分类
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 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肯定句、否定句 按结构分:主谓句、非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
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按谓语表述方式分: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按句子的构件分:单句、复句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蝜蝂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四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较复杂的内容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
(《韩非子·功名》)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4、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论语》 ——“是”为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是先秦古籍中不太多见的判断词“是”的用例
(4)正确理解判断句的活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答李翊书》)
2、形式
(1)表示肯定的判断句典型格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庄子·北冥有鱼》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A者,B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A,B也 ⑤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⑥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雕龙·情采》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
1、定义、特点
现:他是大学生。 古: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定义:判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 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特点: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系词),由名
词或名词词组直接充当谓语。 ② “者”“也”有很强的标记判断的功能。 ③常用副词修饰或限制。
出土文献: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 》
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同上)
② 关于系词“是”的来源
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
作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
指示代词 作前置宾语 “寡人是问”
复指前置宾语 “唯命是听”
是 判断词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熟。”
“此必是豫让”
形容词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实义动词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准判断词
(3)别轻易地把指示代词“是”看作判断词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十年》)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表示否定的判断句形式 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A(者)非B(也)
(3)判断句的省略形式 ①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②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